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2024-05-04

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共11篇)

篇1: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小寒食舟中作》

作者: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篇2: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1、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2、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5、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6、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7、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8、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9、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1、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1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3、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4、宰和鑫夤,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15、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17、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21、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2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3、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26、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过五丈原》

27、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28、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29、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0、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31、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33、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34、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35、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37、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9、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40、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41、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4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4、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6、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47、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48、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49、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岳鄂王墓》

50、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5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52、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3、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5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5、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56、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57、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58、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59、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60、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61、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62、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6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64、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65、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66、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7、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9、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7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1、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72、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73、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篇3: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一.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的相同之处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怀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方面, 两位作者有着相同之处, 下面我们就加以具体分析。

1.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恋

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 一定会是眷恋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两位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这样一句:“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1]郁孤台下一江水, 成为了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词人独立造口, 抬望眼, 远望长安, 却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可见对于北方沦陷区长期不得收复的强烈不满。这种对于失去的神州大地的缅怀之情正是来自于对于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此外, 辛弃疾在诸多词作中描写了壮丽阔大的神州河山, 亦见其炽热的爱国之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也抒发了歌颂英雄、渴望报国的强烈感情。

同样, 现代诗人郭沫若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时见笔端。诗人的《炉中煤》写于1920年, 是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 表达了眷恋祖国的感情。在该诗篇中诗人把祖国看作是一位年轻的女郎。诗中有这样一句:“啊, 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由此可见, 郭沫若抒发了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通常是直抒胸臆, 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深沉的爱。除《炉中煤》以外, 还有《晨安》中的“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也呼喊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感情, 今日读来仍让我们感到激情澎湃。

2.都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不满

因为深沉地热爱着祖国, 所以两位作者都表达过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辛弃疾在二十年为官时期, 受尽压抑、排挤的苦闷。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曾有这样的感叹:“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在屡次被弹劾或起用的情况下, 他对投降派的弄权误国始终是有着强烈不满和反感的。在《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中辛弃疾以汉武时期的陈皇后自比, 又用玉环飞燕来暗示朝廷中的投降派。词中一句“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认为投降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奸佞小人的厌恶与批判。

郭沫若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集中体现在《凤凰涅槃》中。诗中有一章为“群鸟歌”, 其中描写了岩鹰、孔雀、鸱枭、鹦鹉等凡鸟在凤凰浴火时的卑微猥琐的表演。如岩鹰的话“哈哈, 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该我为空界的霸王!”凡鸟愚蠢而又自鸣得意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凡鸟认为凤凰愚蠢反衬了凤凰的伟大。同时, 郭沫若用凡鸟借指那些自以为是的卑鄙之人, 极力批判了这些人故作聪明实则愚昧不堪, 作者的不满厌恶可见一斑。

二.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的不同之点

辛弃疾和郭沫若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 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区别的。所以, 两者的爱国情怀必定会有诸多不同点, 下面就对两者爱国情怀的不同之点做了一些分析。

(一) 辛词爱国情怀的特点

辛弃疾“在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2]由此可见, 辛弃疾的爱国之情产生是必然的。然而, 在其词作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的特点是与忠君思想相结合。

1. 对南宋危局的忧虑与愤懑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 女真贵族统治者频频发动掠夺战争, 他也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民族矛盾, 南宋朝廷却一味苟安, 将北方沦陷区抛之脑后, 又向南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 对国家充满热爱的辛弃疾自然是对当前形势充满忧虑的。同时, 词人眼见山河破碎, 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投闲置散。他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感慨:“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由此可见, 词人的爱国是体现在对南宋危局的忧虑与愤懑之上的。

2. 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的结合

辛弃疾的诗词中虽然满含爱国情怀, 然而这种感情是与狭隘的忠君思想相结合的。辛弃疾渴望为国杀敌、渴望建功立业, 但是他的希望都是建立在为君王做事的前提下的。他虽然不满南宋小朝廷的苟安, 但同时他又是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 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他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体现。《破阵子》中的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见辛弃疾的希望首先是了却君王的事。无论是建功立业, 还是杀敌报国都是源于他忠于封建帝王君主。

(二) 郭诗爱国情怀的特点

郭沫若在其词作中表达的爱国情怀是充满希望的, 同时他的爱国又是与爱自然结合的, 这和辛弃疾有着很大的不同。

1. 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热爱

相对于辛弃疾的忧国来说, 郭沫若的爱国情怀则有着浓烈的对现实充满希望与热爱的感情。在《女神》中的诸多诗篇里都可以读出作者对于新中国的更生是充满信心的。《凤凰涅槃》中诗人通过描写凤凰涅槃表现出对于新中国将重新焕发生机的信心。如:“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我们欢唱, 我们翱翔。我们翱翔, 我们欢唱。一切的一, 常在欢唱。一的一切, 常在欢唱”等, 从这样的情感中就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于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他是满含着信心期待着新时代的到来的。由此可见, 诗人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描绘自己对于新中国热爱的。

2. 爱国思想与赞美自然的结合

如果说, 辛弃疾的爱国与忠君思想相结合是狭隘的, 那么郭沫若的爱国则是更加广泛的。他不仅仅是热爱国家, 对于自然也是一种赞美的态度。可以说, 他的爱延伸到了对地球母亲的爱。他写过一首诗就叫《地球, 我的母亲》, 诗中有这样一句:“地球, 我的母亲!我的灵魂便是你的灵魂, 我要强健我的灵魂来, 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对于自然这个整体、地球这个人类母亲的爱是他爱国思想的深化。此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也有诗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所以, 显而易见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对祖国的感情, 更是对于地球上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人的这种情怀是与对自然深沉的赞美相结合的。

三.两位诗人诗词爱国情怀产生的原因

1.时代背景

辛弃疾与郭沫若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政治背景混乱, 战争不断, 在国家统一受到威胁的大环境下, 很容易激起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 因而带来了浓厚的爱国之情。辛弃疾在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而郭沫若早在他的儿童时期, 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 中国的进步人士纷纷探求拯救祖国的道路, 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爱国人士, 都对郭沫若有极大的影响。两者的时代背景都是激发他们爱国情怀的重要原因。

2.个人经历

从辛弃疾年轻时的起义经历来看,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人, 他渴望成为一代名将征战沙场。而且, 他是豪放派的大家。读辛弃疾的词, 可体会其苍凉雄浑之感, 一个气宇轩昂的武人形象展现在眼前。因此, 他不可能对时代的苦难无动于衷。郭沫若则不然, 他曾留学日本, 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 所以思想开放。他的新诗集《女神》,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 创造了一种奔放的自由诗体, 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因此,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并赞美自然。两者的不同风格正是与其个人经历的不同有关。

3. 思想文化

一个处在封建社会, 一个处在思想解放的新时代, 不同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两者爱国情怀的很大不同。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然而, 忠君思想来自儒家。所以, 受儒家影响, 辛弃疾的爱国是与忠君相结合的。而郭沫若身处个性化追求强烈的五四时期, 张扬的理性精神和感伤的精神标记都是那个时代尤为显著的特征。“郭沫若的思想, 之所以从五四运动前的苦闷一变而为五四运动后的活跃, 其决定性的因素, 是他除了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之外, 还在于五四运动的客观形势对他的有力的推动。”[3]可见,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文人的创作方法多样化, 郭沫若的诗歌才如此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才能够如此明朗、壮阔、奔放。所以两者的爱国情怀一个与忠君相结合, 一个则与赞美自然相结合。

总之, 辛弃疾和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中都有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奸佞小人的不满。同时, 由于二人所处不同的时代, 个人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 两者的感情特点必定会有很大不同。比较两者的诗词可以看出:辛弃疾的爱国更加侧重于忧国, 而郭沫若则更加偏向于赞国。辛弃疾的爱国有其时代局限性, 而郭沫若则更加广泛一些。我们分析这一问题, 是要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 是要关心祖国的命运与未来, 这是每个当代青年都应有的胸怀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462.

[2]夏承焘, 游止水.《辛弃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7.

篇4:古诗中的爱国情怀

链接一:杜甫《春望》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诗歌情景兼具,感情强烈,格律严谨,气度浑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接着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情于景,为全诗创造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蕴含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连,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侯的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因消息隔绝,致使久盼的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有过,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战争的缘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象远方家乡的惨凄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无奈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要插不住簪子了。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链接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所作。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初四,诗人当时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量报效祖国。诗人渴望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常躺在床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窘迫的生活现状。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

可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年迈多病,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重任了。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年近七旬老人仍抱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诗人脑海中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心声,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正气。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的感慨,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链接三:岳飞《满江红》

【原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惨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有朝一日能“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概。上片通过描写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则表达雪耻复国,重整山河的壮志。

篇5:爱国情怀的古诗

作者:张耒

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篇6: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咏石灰》

年代: 明 作者: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示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悲愤诗》

年代: 魏晋 作者: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篇7:表现爱国爱民情怀的古诗

第1条 《己亥杂诗》

第2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3条 唐·杜甫

第4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第5条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第6条 《春望》

第7条 唐·王昌龄

第8条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第9条 《题西安邸》

第10条 《满江红》

第11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12条 清·龚自珍

第13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14条 宋·林生

第15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第16条 《春愁》

第17条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第18条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第19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20条 《示儿》

第21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第22条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第23条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第24条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第25条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26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27条 《出塞》

第28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第29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30条 唐·王昌龄

第31条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篇8: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张元干;诗词;爱国情怀

0 前言

每一种情怀,都源于文化的创造,你眼中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源自人类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大如“国家”的概念,小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理念,均是如此,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孕育出来的。

爱国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崇拜对象的世俗信仰。由此观之,爱国主义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出现而诞生的。当一个民族面临另一个民族的入侵,其自身的生存面临威胁,这种情景最能激发本民族人民的爱国情怀,而张元干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如此。讨论一个人的思想,就要站在他的立场,用他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他的世界观去理解他所做的事,用讨论者时代的眼光去评价发生在过去的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不一样。本文探讨张元干词的爱国情怀,详细分析张元干爱国情怀从萌发到终其一生的整个经历。[1]

1 时代背景

当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看他所生活的时代。张元干所生活的时代,是由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时代。史书常用“积贫积弱”来概括两宋在政治上的特点,与此同时,两宋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对于宋代的文化,史学大师陈寅恪曾予以很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1.1 政治背景

宋代为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最好的成生长土壤,宋朝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天子,深知五代时期“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之”的弊端,在“杯酒释兵权”解除开国武将的威胁之后,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文立国,使“兴文教,抑武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自此,知识分子的处境得以改变。太祖有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违者天必殛之”,这为读书人提供了宽松的言论环境,政治环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后世残酷的文字狱。[2]

1.2 文化背景

宋初的词多用来描述风花雪月的故事,偏于浪漫享乐主义,张元干早年的作品“斗帐炷炉熏,花露浥成芗泽。萦透雪儿金缕,醉玉壶春色。非烟非雾锁窗中,王孙倦留客。不道粉墙南畔,也有人闻得。”《好事近》描述了当时社会稳定,生活优渥的情景。宋初的词多离不开灯红酒绿,离别伤怀的主题。

政治稳定导致文人能更多地体会市井生活,宋时词的内容有偏于市井,以俗为美的情结。究其根源,在于词本发源于市井,用来表达百姓生活细腻的情感,不同于诗严格的格式要求,词在创作上更亲民,因此有“词为艳科”的说法。细细品味宋词,你会发现这种市井情结无处不在,尤其以柳永词为最甚,他将韵律引入平白的语言,将词推向市井,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宋词在以俗为雅中得到升华。[3]

2 张元干的创作阶段

张元干是爱国的,而随着经历的增加,其爱国情怀又在此过程中历经折磨。他一生的创作阶段,可分为三。

2.1 早年入仕,春风得意

张元干青年时期的生活,较同时代的人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年幼时优渥的生活条件,青年游历,拜访名师,广结好友,游山览水,快意倥偬。良师益友,淳朴的民风,景色之秀美,都使张元干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产生深深的眷恋。

游历期间,张元干拜访名师,潜心研究诗艺,同时,游览的行程中,他的世界处于不断地开阔之中,创作思想领域和视野变得更为宽广,结识文人志士更加坚定了他的价值追求。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张元干小有名气,为日后为官提供便利。

2.2 南渡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分两路进攻宋朝,宋徽宗赵佶传位于太子钦宗。同年金兵渡黄河围攻汴京,徽宗出逃,钦宗在众臣力争下以李纲为尚书右丞,总领京都保卫战。这年张元干35岁,刚入李纲门下做幕僚,心怀抗金卫国志向的张元干,慷慨激昂,曾与人心动摇时期上《却敌书》表明誓死抗金的决心,在京都保卫战中,张元干随李钢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诗载“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极言战况之激烈,表现了张元干与战场上只求杀敌,不畏牺牲的精神,经历反复的守城战斗,守军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金军知守城有备,遂退兵,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胜利时刻的张元干作《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标的喜悦的心情。这一时期,虽国土沦丧,然而对于张元干来说,是充满希望的时期,“朝廷还在坚持抵抗,我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共襄抗金大业,而且我们历经战斗洗礼取得了胜利”这一时期是张元干爱国情感加深的重要时期,多年心中苦闷得以在胜利时刻得以排解。[4]

2.3 退隐时期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等奸臣谋求与金议和,签订丧权条约,有志之士群起而攻之,李钢上书言议和之弊,力主抗金不成反遭罢黜,流放广州,张元干闻之,作《再次前韵即事》,痛斥秦桧之流的卖过行径,又做《贺新郎》一阙赠与表李钢,表达了对李钢抗金主张的全力支持。后秦桧促成宋金议和告成,其气焰嚣张一时,当初的主战派胡铨等再次受到迫害,此种境况下,张元干再作《贺新郎》为之伸张正义。绍兴二十一年,秦桧的得知张元干赠词给胡铨,将61岁的他除籍抄家,投入监狱。

出狱后,张元千仍旧心怀抗金救国的业,作诗词舒愤。乃至70岁时,其词中仍有“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的豪言壮语。张元干仍然是爱国的,但这一时期他的爱国情怀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在经历痛苦的事情后,本能的选择能减轻痛苦的思想,写在骨子里,这跟张元干的理想是冲突的,矛盾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爱国情怀在矛盾中得以升华。[5]

3 经典作品赏析

本章选取后世评价最高的《贺新郎》词两篇,这两首词分别赠予李钢和胡铨, 均在其人生失意抗金大业受挫之际,志在表明词人的心与他们同在,鼓舞他们坚持斗争。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 正人间, 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 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 愁生故国, 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慢暗涩, 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主战派领袖李钢上书反对宋金议和遭贬,谪居福建长乐,张元干作此词赠之。

持着手杖,独自登上高楼,只见北斗低垂天目,江面碧波万里,一望无际,月光洒在江渚之上。江风扫尽浮云,无人能于这夜乘扁舟而渡。思绪中只见大雁落于芦苇深处,引发无限感慨,目光惆怅,望着祖国万里山河,形单影只徒劳无益,这是只能听到人的鼾声和鼍鼓的敲打声,谁能与我相伴,醉酒共舞。

十年好似一场虚空大梦,走尽扬州路。倚着高楼感受到寒冷,怀念故国的愁绪油然而生,恨不得一口吞下胡虏,亲手用腰间三尺宝剑斩杀金人首领,莫使遗恨如昭君只得留于琵琶语。如何能让宝剑无所大用,让他堕入铅华,空生尘土。呼唤您来说说看,还能否允许我们垂纶放钓,隐世独立?大风浩荡,我多想随风飞举。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河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摧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渡。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作于绍兴十二年,议和事成之后,秦桧气焰盛极一时,反过头来迫害当初指责他的主战派人士,胡铨被除名贬黜新州,张元干作此词赠别老友。

令你我魂牵梦绕的万里神州路,如今秋风萧瑟,金兵连营画角,咄咄逼人,故都以如废墟,不堪回望。为何昆仑天柱倾塌,黄河之水乱流,从前繁盛的村落如今已成狐兔聚集之所(暗指北宋灭亡,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天意(指庙堂决策)从来都高远难求,何况你和年事已高,又能向谁倾诉悲苦。罢也,这就到南浦,送君远行!

夏末夜里已经变凉,柳岸送别,万千滋味。看天河,星星点点的夜色,断云慢慢地移动着,万里江山啊不知君又要飘零何处?想当初与君彻夜长谈,而如今君将远行到大雁也到不了的远处,书信又能写给谁?分别只是我们依旧心怀天下,怎么愿意流连于小的私情。举杯共饮,听我为君唱一首《金缕》,送君上路!

这首词上阕写现实背景,家国动荡,下阕写个人友谊。“凉生柳岸”是离别环境,古人自有折柳送别以示挽留的习俗,“凉、摧、残、疏、淡、段、微”这些字眼,既是写景也表现词人低沉的情绪,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理想不能实现已经让作者非常苦闷,而友人即将远行到荒芜之地更加深了作者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举杯高歌做送别,这种无奈苦闷悲愤的心情,让读者动容。

4 结语

本文用心理学中常用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了两宋时期著名词人张元干的生平。将注意力集中于张元干不同时期的爱国情怀。时代给予了文人最好的坏境,而外族的侵入将这一切破坏,张元干渴望驱除鞑虏,收复河山,而现实让他历经磨难而志不得,老庄的归隐思想让他找到了另一条路,然而不同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自得,归隐后的张元千依然关心社会,力主抗金,61岁因《贺新郎》,被秦桧削籍除名,抄没家产。直至此时,张元干依然是爱国的,其情感中既有抗金救国的豪迈,又有事实无常的感慨,有含归隐山林,淡薄人事的想法,出世与入世,多种思绪相争得不到平静,矛盾的不断斗争,让张元干的爱国情怀不断升华,这种爱国情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林东源.刚柔并济,多元之美[J].福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7(5):439-482.

[2]陈节.开拓爱国词的重要作家——张元干[J].学术评论,1983(1).

[3]张仲英,郭艳华.两宋巨变对张元干思想和词风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9):130-132.

[4]徐吉军.论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J].浙江学刊,1988,2(4):110-118.

篇9:感悟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祸害,只是担心国家会一败涂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泣涕长叹,只为人民的艰难。在《国殇》一诗中,屈原更是刻画了忠勇刚强,冒死迎敌进行惨烈搏杀的战士形象,讴歌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写出了千古以来炎黄子孙所崇尚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深情,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爱国诗一直在诗歌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辉。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杂诗七首》中也表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晋代傅咸《左转诗》中也有“死而利国,以为己荣”的句子。我们初中教科书中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为国杀敌的豪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等。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统治阶级拓疆掠土,唐王朝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这种背景下,立功边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为向往的。这种豪情在李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南园十三首》中大抒报国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宝剑名;凌烟阁,唐太宗曾记叙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烟阁。)身体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贺也要拿起利剑,攻城拔寨,博取万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也写了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如《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任上所写的《金错刀行》。此前一年,陆游在南郑前线参加了火热的抗金斗争,心潮澎湃,久难平静,故作此诗。诗人以不能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为耻辱,但这不是只为个人功名,而是一心报国。在汉水之滨的南郑从军,看到积雪如玉重峦高耸的终南山,更是豪情万丈,并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发誓虽剩三户也要灭亡秦国,难道我们堂堂大宋帝国就没有能人了吗?”把收复失地的信心和“中国”必胜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

另外,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都是爱国诗的杰作。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明末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而从他的诗中,我们更能领悟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在禁烟受挫被贬伊利的途中,林则徐给友人陈子茂写了两首诗《次韵答陈子茂》。在其中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闻江东战鼓声。在《示家人》一诗中又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篇10:写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篇11:写爱国的古诗词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上一篇:松雪画马图,松雪画马图王冕,松雪画马图的意思,松雪画马图赏析下一篇:皱巴巴的朗诵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