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亮的古诗词

2024-04-07

于月亮的古诗词(精选14篇)

篇1:于月亮的古诗词

有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月亮有思念的意思,古人托物言志,有关于月亮的`古诗词相关内容,大家来阅读参考一下吧!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10.《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3.《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5.《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6.《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7.《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8.《长相思》【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篇2:于月亮的古诗词

2、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5、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6、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7、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9、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10、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杨素《赠薛播州》

11、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1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1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14、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5、咏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6、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7、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钜《沧浪亭志》

18、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篇3: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别称

一、直接称谓

月亮夜晚当空, 光照大地, 柔和明亮。月盈月亏, 周而复始, 于是与此特征相关的别称便出现了, 如:夜光、孤光、玄晖、玄烛、素晖、素影、圆光、圆景、圆影等等。

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

圆景光未满, 众星粲以繁。 (三国魏曹植《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 太阳移中昃。 (唐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雾濯清辉苦, 风飘素影寒。 (唐杜审言《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几夕江楼月, 玄晖伴静吟。 (唐喻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

向老逢清节, 归怀托素晖。 (宋陈师道《十五夜月》)

二、引用喻体入诗

月亮或圆或缺, 因此有了许多对它的比喻。初月如钩, 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弦月如弓, 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细推之, 如弓月, 则只表明了其形状, 而银钩、银盘、玉盘、金镜等称谓, 在喻体前加了表颜色的语词, 这样, 月亮的形状清晰可见, 颜色朦胧迷人, 清晰感与朦胧美并举, 月亮之美, 呼之欲出。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唐王昌龄《春宫曲》)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唐李白《古朗月行》)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诗之六)

远树悬金镜, 深潭倒玉幢。 (唐元稹《泛江翫月》)

指点南楼玩新月, 玉钩素手两纤纤。 (唐白居易《三月三日》)

玉轮卧兔初升魄, 铁网珊瑚未有枝。 (唐李商隐《碧城》)

半夜老僧呼客起, 云峰缺处涌冰轮。 (宋苏轼《宿九仙山》)

竹篱茅屋倾樽酒, 坐看银钩上晚川。 (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

烟霏散, 水面飞金镜, 露华冷。 (宋陆游《隔浦莲近拍》

竞看姮娥金镜, 争信仙人玉斧, 费了一番修。 (宋刘克庄《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

三、借神话传说而代称

1、传说嫦娥是古时候的月亮女神, 因而借以代称月亮

《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 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 得仙, 奔入月中为月精。此处姮娥即是嫦娥。因为月色素白、明净, 又可称为“素娥”, 或把“娥”与“月”并举, 为“娥月”, 也有称“金娥”的, 等等。

引玄兔于帝台, 集素娥于后庭。 (南朝宋谢庄《月赋》)

腾华承玉宇, 凝照混金娥。 (唐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 素娥脉脉翻愁寂, 付与风铃夜雨长。 (宋范成大《枕上》) 2、传说月中有兔, 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白兔、玄兔、兔影等等

《楚辞·天问》里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言月中有兔, 确是中国特有的神话, 并且很费解。后人有许多的注释;如《古今注》云“兔口有缺”, 是从形状上解释月与兔的关系;《博物志》谓“兔望月而孕, 自吐其子”, 更是从原始的生理学来加以解释了。然而这都是等于不解释。这月中有兔的神话竟和日中有乌一样是不可解的谜, 只得存而不论了。晋傅玄的《拟天问》有这么一句话: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就可见到了晋时, 月中白兔已有“捣药”的工作给新加上去了。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兔假道, 阳乌回翼。 (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

沉钩摇兔影, 浮桂动丹芳。 (唐卢照邻《江中望月》) 阳乌未出谷, 顾兔半藏身。 (唐李白《上云乐》)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上人分明见, 玉兔潭底没。 (唐贾岛《赠智朗禅师》) 朱弦初弹罢, 玉兔正奇绝。 (唐卢仝《月蚀》)

看玉杵秋空,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3、传说月中有桂树和蟾蜍, 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蟾蜍、玉蟾、金蟾、银蟾、蟾宫等等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 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 树创随合。人性吴名刚, 西河人, 学仙有过, 谪命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 月过, 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 地影也;空处, 水影也。”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吴刚伐桂”和月中有蟾蜍的故事。

桂宫袅袅落桂枝, 露寒凄凄凝白露。 (南朝沈约《登台望秋月》)

桂月危悬, 风泉虚韵。 (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玉蟾离海上, 白露湿花时。 (唐李白《初月》)

几回鸿雁来又去, 肠断蟾蜍亏复圆。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唐李贺《梦天》) 孤蟾久未上, 五写不成归。 (宋·司马光《停月亭》)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故称月亮为望舒

屈原《离骚》中有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 王逸注:“望舒, 月御也。”

曜灵忽西迈, 炎烛继望舒。 (三国魏曹丕《孟津诗》)

望舒离金虎, 屏翳吐重阴。 (魏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其一)

借问下车日, 匪直望舒圆。 (南北朝谢朓《宣城郡内登望诗》)

望舒三五夜, 思尽谢玄晖。 (唐钱起《寄郢州郎士元使君》)

晴夜遥相似, 秋堂对望舒。 (宋黄庭坚《次韵答王四》)

5、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夜深星月伴芙蓉, 如在广寒宫里宿。 (鲍溶《宿水亭》)

另外, 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 故称月亮为婵娟。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 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对于月亮别称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别称包含了月亮的光辉、色泽、形状、及其相关神话传说等几个方面, 从中可以体现出月亮所营造的意境美和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月亮的别称众多, 充分体现着人们对于月亮的喜爱与赞叹。人民群众赏月玩月, 文学家爱月咏月, 月亮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是在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中的。这些月亮的雅号、别称, 丰富了诗词的记述内容, 使诗词表达感情更加含蓄、雅致,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邃典雅、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高艳红.月亮别称与神话传说[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篇4:古诗词中的月亮情结

诗言志也,纵然“王国维”分境界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但诗词中的万物终究是诗人眼里的,因而无不皆着我色,蒙着感情的面纱,这也使得月又由物质的而幻化为精神的,成为人感情的寄寓者。“月亮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一、良辰美景的象征

月以其轻柔如纱而编织了一个令人臆想无穷的境界,古人早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丽,“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朦胧,“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变幻。因而以月来代良辰美景,典型而尽意。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莫使金樽空对月”,更要“浩歌待明月”,进而能“曲尽已忘情”。苏轼亦言“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更有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但良辰美景终有不知珍惜者,于是就有了李煜的多少恨,恨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了琵琶女的泪水倾诉“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待到“暮去朝来颜色故”时,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

二、美好高尚的象征

“月”因其高挂中天,其光又或珠黄,或乳白,纯洁动人,于是在痴情者的眼里,她仪态万方、温柔娴静,用来喻人自是别有神韵。“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个纯洁、嫩白的美人就似月般楚楚动人的立于眼前。月的高不可攀,光芒万里,不能不让人把日月并提,“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以日月作比把对屈原的赞誉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知君用心如日月,侍夫誓拟同生死”(唐·张籍)同样以日月并提来表示认为对方用意的光明磊落。“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唐·李白)这更是臆定了月的高贵。

三、知情可人的象征

在诗人与月共存的时空,月不再是宇宙间一颗行星,只会发出皎洁的光,而是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可人。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的无语助兴,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的痴情相伴,有“暮从碧山下,山月照人归”(唐·李白)的知心爱人,更有“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不出”(宋·杨万里)的调皮嬉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中,明月可代人相伴相随;“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里,看似山月无情,但这正是建立在她该是知道心事的基础上才如此言语的。更有直言“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者。唐韦庄词《世冠子》亦是明证: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四、离愁别恨的象征

“月圆”喻“团圆”,“月缺”自然就是离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但纵有豁达之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仍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挥之不去,渐远渐浓。能做的只有猛饮烈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盼何时杯重把,共叙欢娱情。滞留的一方要么“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要么“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劝“明月楼高休独倚”,以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却仍是“青鸟不传云中信”,只落得“肠断白蘋洲”。愁极恨至。“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

五、望远思归的象征

正因月到中秋这个团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担起望远思归的职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古绝唱写尽了思乡。千里共婵娟时,更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因为在思乡者的眼里,月是故乡明!离家千里,天各一方,共对明月,不是“不知秋思落谁家”,而是“今夜月明人尽望”啊!

六、寂寞清愁的象征

夜是静寂的,月是冷峻的,那光的亮白在愁人的眼里就是惨白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中,那月下的孤坟,在清冷的月光下更让人寒从胆边生,泪静从腮边”。“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中可静听天籁,“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里“月”凝哀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时,是诗人写尽历经沧桑的心寒与孤傲,“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宋·秦观)里,是词家的迷茫无助。

篇5:于月亮的经典诗句

1)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2)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5)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7)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8)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9)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10)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1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3)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4)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15)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6)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7)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8)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19)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20)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1)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2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3)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24)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25)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6)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7)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28)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29)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30)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1)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33)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34)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35)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37)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8)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39)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0)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41)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4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44)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45)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46)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7)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48)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49)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50)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1)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52)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篇6:于描写月亮的诗句

25.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26.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 纳兰性德《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27.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 柳永《甘草子·秋暮》

28.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29.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 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30.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 唐寅《美人对月》

31.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3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 白居易《清明夜》

33.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李商隐《霜月》

34.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35.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 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36.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 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37.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8.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 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9.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40.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李白《苏台览古》

4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2.月皎惊乌栖不定。 ——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43.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 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44.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李白《古朗月行》

45.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6.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李白《古朗月行》

47.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8.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9.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 韦庄《章台夜思》

50.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 杜牧《早雁》

5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2.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燕窠。 —— 张祜《赠内人》

53.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54.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 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55.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 —— 郑畋《马嵬坡》

56.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 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57.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 崔涂《春夕》

篇7:于月亮的古诗词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相关内容

月亮的经典古诗精选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篇8:于月亮的古诗词

且看我们今天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上。所以, 一直以来, 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赏悟,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意境, 体悟文本,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做法有逐字串讲、品词悟意、赏画入情, 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 整合多种艺术手段, 兼顾多种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使他们有形可观, 有声可听, 有情可诉。把凝练精髓的古诗词讲具体、道明白、想丰满, 这是一种古诗词的“增肥”教学。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每一首诗词的意境、语言、风格等用简简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 感情色彩强烈凝练, 思维跳跃, 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诗词“炼意”的特点有别于现代文的“具体”。古文今教, 学生们对古今文化比较难融通一体, 难准确把握古诗词广袤的背景、深邃的哲理、深远的意境。把古诗词增肥成现代通俗易懂的现代文, 才易于被学生理解感悟。“增肥”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 盛老师设计的第一板块——读胖, 也就是增肥教学。

但我们往往见肥就收, 读懂了诗句, 读胖了诗意, 读美了诗文, 就算达成了目标, 给学生留下的也仅此而已。但我们教学古诗词只为理解、赏悦、背诵就足够了吗?有位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在的人都不会作诗了, 诗词都要失传了。学生背了80首古诗, 借助书中的注释简介都能理解大意、朗朗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诵。”诚然有理, 故我们教师在教学完诗文后, 就会布置背诵、默写诗文, 理解诗意、带点字意思的课后作业, 少有去仿写创作一首诗。要吟诗赋词, 学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作文,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一件易事。

古诗词的“瘦身”教学, 是现代文作“具体化”向古诗词“炼意性”的一次回归, 就是把具体有形的语言提炼推敲为含蓄精深的文字, 化具为简, 化长为短, 化琐为精。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评论, 古诗词以“瘦”为美, 现代文以“肥”为美。古诗词的“瘦身”教学, 还古诗词一个本位原形的“瘦”韵美。如盛老师让学生体悟从哪个字听出了船桨拨水、鸥鹭惊飞、诗人笑语等热闹的声音;从哪个字看出了鸥鹭之多; 整首词可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个回合是对诗文的一次回应、回击, 对古诗词的一次高度提炼, 对古今文化的一次融合。教学古诗词, 不应是单纯地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品析欣赏, 而是让学生知晓这一古文化的灿烂并传承之, 学会吟点诗作点词。现在我们的习作都有字数规定, 三、四年级必须达到300字以上, 五、六年级则必须是四五百字, 否则就属不具体, 甚至贴上态度不端的标签。所以学生写文章追求长文, 没了开门见山, 说话作文啰唆累赘, 概括性不强, 凝练度不够, 真需要学习古诗词的“精练”。

篇9:古诗词中的“秋”与“月亮”

“诗言志”。“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下面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常咏叹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秋。(宋玉《九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准确地表现出离别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則感伤的意蕴。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出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月亮”的别名

在中国,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蟾蜍守卫”等神话传说中的相关物象来称代月亮外,还根据月相变化,赋予其许多形象化的别名。现撷取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月亮别名列举如下:

1.传说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蟾蜍”。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的“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诗僧惠洪《秋千》中的“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降谪仙”,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等等。

2.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轮”“桂宫”“桂魄”。如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中的“凝碧初高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王维《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等等。

3.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如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5.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6.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如陆游《采莲》中的“云散青天挂玉钩,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如李贺的《南园》中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8.满月如轮、如盘、如镜、如壶,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如元稹《月》中的“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陆游《月下作》中的“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

9.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外,月亮在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别称。如屈原《天问》中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阳子骖乘,纤阿为御”,李朴《中秋》中的“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张乔《对月二首》中的“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欧阳詹《玩月》中的“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等等。

篇10:月亮的古诗词

晴川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篇11:月亮的古诗词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第一部分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第二部分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篇12:月亮思乡的古诗词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篇13:于月亮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篇14: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辨析

关键词:月亮;审美意境;象征意义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或诗,或词,或赋,或文,随时可见月亮的身影。它时而朦胧,时而清丽,时而虚幻,时而坚实,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人心中,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出了优雅的意境;它是人们感情和思想的载体,寄托着爱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而月亮自身安宁与静谧的意韵,创造出静与美的美学意境,引发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孤寂情怀,也因此具备了失意的象征意义;孤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往往引发人们对人生、对时空宇宙的哲学思考,月亮于是又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月亮意象营造出独特的古典审美意境

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说:“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瓦石布地而已。”月亮就像一个魔术大师,遮蔽了现实与丑陋,使本来就美好的景色更加优美。

1.静与美的审美意境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使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从开始就有了女性化的象征意义,和美丽与空灵、淡泊与通脱等相关,而这种原始象征意义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

南朝周祗的《月赋》对月亮有一番形象的描述:“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在月亮淡雅柔和的清辉笼罩之下,山川景物化去了真实与清晰,显得朦胧而又含蓄,加上宁静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张先《木兰花》中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华如水,点点杨花飞舞于空中,倏乎即逝,了无踪影,如梦似幻,别具朦胧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人善于融情入景,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然外物结合起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月色下,萧萧竹林里,主人公彈琴复长啸,怡然自得,安闲舒适。天上月与林中人,上下映照,情景交融。这首小诗,意境空灵,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但月亮带来的不光是清幽静谧的美感,它凭借夜空中的主宰地位,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2.恢宏雄壮之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茫远;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清丽……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利用月亮独特的位置,先构建出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再借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进这一空间,形成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意境,含蓄地展示着诗人的思想。

这些只是静态的画面,还有动态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短短四句罗列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却丝毫没有芜杂之感,峨眉形容“山月”,其他四个地名用了诸多表示去向的虚词连贯而成,随着峨眉山月这个主体意象在空间的流转,顺着千里江流顺势而下,形成了空间上的宏大意象,清新流畅。

二、月亮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多重情怀

“诗言志也”,诗词中的万物经过了诗人的选择与润色,因而无不皆着“我”之色彩,蒙上了主观情感的面纱,这也使得月亮由客观的、物质的幻化为主观的、精神的,成为人们寄托各种主观情感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举头望月,乡思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此时孤悬天际的月亮跨越山水的阻隔,成为所有人都能仰望的焦点。千家万户共一轮明月,月亮在古人的心中缩短了地理上带来的距离,带来故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明月无形中成为故园的化身。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有月华洒下的地方,漂泊的游子都会勾起对故园的思念。类似的诗句不可胜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爱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月亮从外形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是圆满的、永恒的,因而古人把美好的期盼寄托在它身上,最典型的一个词就是“花好月圆”。所以,古人笔下的月亮意象,往往有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们渴盼团聚的心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的千家万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令人感受到有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与凄凉;“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佳期。”无可奈何中,只能在梦中相会,传达出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二处明月担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着对远方兄弟的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

整个夜空只有一轮明月高悬,无论天涯还是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这轮圆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

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政治上的失意者与羁旅宦游者的幽幽咏叹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广寒宫中孤寂独处的嫦娥逐渐有了失意落魄的情感象征意义,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坎坷的文人们,在屡遭苦难、孤独无依之时,往往把内心的主观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月亮则在失意者笔下变成了冷月、寒月、孤月、残月、缺月。李商隐的诗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人静立在清冷月辉之下,有感于自己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仅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终生潦倒。联想到月宫中孤单寂寞的姮娥,自然就与自己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而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残缺的月亮挂在枝头,见证了幽人彷徨无助、茕茕孑立的困境,凄冷孤寂之意跃然纸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与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寂寂夜色里西沉之月映衬出诗人旅途漂泊的凄凉、孤独与愁困。文人的羁旅迁谪之情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思乡、怀人、感时伤事纠缠在一起。“夜寒霜月,飞来伴孤旅。还是独拥秋衾,梦余酒困都醒,满怀离苦。”在旅途中清冷的夜里,只有天边寒冷的霜月陪伴着孤独的游子,被寒衾冷,酒梦皆醒之际,只余下满腹的离愁无法摆脱。一生沉沦下僚,遭遇坎坷的柳永在他的名作《雨霖铃》中简单几笔传神地描写了这种况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哲学思考

月亮忽晦忽明,时圆时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它时时刻刻在运动,却又从不曾增加或消亡。因此,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于是它激发了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易逝的喟叹,月亮也因此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最佳见证。

古人借月亮表达自己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在月下神思飞扬,把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起来,个人的生命虽是转瞬即逝的,但整个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苏轼虽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渴盼,但最终也达观地表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要不贪心,珍惜现在的一切,那就是美好的人生。

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征战中征人思妇的凄婉哀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如影随形,历朝历代的文人为此留下了无数的诗篇。但战争伴随着征人与思妇的相思相忆难相见,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无不浸润着这种凄婉哀怨的情绪。哪怕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被誉为有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把笔墨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一笔写尽千年征战,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可支撑于其中的是远征万里却无法回还的戍人,以及与其相对的无数破碎的家庭:望月怀人的思妇、嗷嗷待哺的稚子、无人奉养的父母。

明月高悬,如水清辉跨越时空阻隔,笼罩着千百年来中国古人的诗词,滋养蕴涵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思想感情。让我们思接千古,去欣赏它,解读它,领会它,用古人的诗情画意滋润我们日渐干涸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胡楠.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83-83.

[2]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74-78.

上一篇:审核健康档案工作流程下一篇:万寿菊的四季种植养护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