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意义

2024-05-09

古诗词的意义(通用10篇)

篇1: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进校园的意义:

1、首先,古诗词歌曲进校园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增加知识,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国家素质及搜娱的落实。

2、以歌曲的形式去学习古诗词,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艺术内涵与魅力,进一步领略其中的意境之美,这会更有利于对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3、这些年,西方文化的泛滥,让我国更多学生关注他国文化,忽视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古诗词的歌唱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创新,它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创新,源远流长。

4、有利于我们社会创造出一种艺术氛围,老师们的收集与研究再整理,学生们的演唱,作曲家的创新谱曲,我想不少家长也会唱上一二。

个人看法与建议:

我个人很看好古诗词歌曲的未来,在上通识课的过程中,它很能吸引我,老师讲的也很好,给我讲述创作的背景以及教我们演唱。我认为在未来的不久古诗词歌曲将会成为校园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的建议是,在古诗词创作上应多融入时代元素,就广大的学生他们喜欢一些流行歌曲,这样在创作古诗词歌曲时,我们可以加入流行元素。而古诗词歌曲可以走偶像路线,也可以开专门的演唱会。还有一点教育机构加强对古诗词歌曲的宣传,也可以走产业化道路。

对第二讲作业的补充

谈谈你喜欢那个时期的古诗词歌曲,为什么?

我个人喜欢元代散曲。

1、从元曲的创作的主观目的看,它多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个人会经常通过音乐来白哦打自己情绪与宣泄烦恼,元曲之中我能更容易找到表达我自己感情的古诗词歌曲。

2、元曲的音乐旋律感强,音乐的抑扬之美很足,因为元曲它主要是七声音阶为主,音律很丰满。

3、元曲伴奏有鼓、板、笛、锣及弦乐器,它使音乐表达出更多音质,我想你若听一首有名钢琴曲,如果伴奏很差,肯定会影响到整首曲子的旋律。因此我喜欢元曲。

旋律的调式类别:《相思》的调式类别用我国民族五声调式,它包括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它有个显著的和声构成特点。《相思》表达男女的美好爱情相思之情,民族五声调式适用广泛,表达感情真挚,用它来为《相思》谱曲既能表达出古人那种相思之情,也能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演唱音色与演唱方法:《相思》的演唱音色用女中音更好,女中音的音区比较接近语音,难以形成鲜明的特色。但是相思的演唱中可以想象成一个少女对自己爱慕的男子的相思,有了这个剧情设定,女中音演唱一定很好。演唱的方法吐字要清晰,加上丰富的表情,手的动作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此外做到胸腔、口腔、头腔的共鸣。

节奏、节拍与速度:《相思》演唱的节奏要平缓,平缓的节奏能把听众带入一个很好的情感世界,去体会那种男女相思的情谊。它的节拍一小节为四拍会好一点,以弱拍为主,强拍为辅,把那种细密的感情表达出来。它的速度要与节奏相互吻合,中速就够了。

表现角度:《相思》表现角度更多是女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真切,用音乐表现心理,去体会那个女子心中那份爱慕与相思,把这一角度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篇2:古诗词的意义

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

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

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

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

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

至于说,怕孩子对这些诗的深文奥义不懂,那么

其一:这种思维,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诗歌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多少风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们宋初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不行么?

其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4,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

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至于具体的用处,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

现在我也在教儿子背。

篇3: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的解读, 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尔所说的:“于明显的意义里解读隐蔽的意义, 在于展开暗含在文字意义中的意义层次。”这也正暗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 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雄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午后之死》)

在此, 仅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部分诗句的解读为例, 对如何“于明显的意义展开隐蔽的意义层次”试作探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巴山楚水”意蕴丰

要展开“巴山楚水”隐蔽的意义层次, 我们需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1. 为什么刘禹锡的被贬之地可以称为“巴山楚水”?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 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 所以用“巴山楚水”指代诗人被贬之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这种用历史上的区域名来代称某地的写法, 可以引入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略作解释。李白“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中的荆门即在今湖北境内, 故说“来从楚国游”;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到四川也用“巴山”:“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 习惯上为何不说“楚山巴水”?

其一, 对联平仄格式的需要。这里, 首联平仄格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 作者运用了“巴山楚水”与被贬之地的关联性, 既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意思, 又使得诗句完全符合格律的要求, 而且句内对仗极为工整;其二, 或是“巴” (四川) 以山著名而“楚”以水著名。李白《蜀道难》“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即写蜀地山势之险峻。

3. 这种写法与一般的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巴山楚水”之妙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使得文字简洁, 形成句内对仗, 韵律更显优美;二是用古代的区域名指代现在的区域名, 使人阅读时自然联想到历史, 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层次, 并且增加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起到一种烘托情感的作用。

二、“弃置身”中读刘翁

如果只是将“二十三年弃置身”简单地解释为“指作者被贬时间为二十三年”———这只是“明显的意义”, 还不是“解读”, 其隐蔽的意义还没有被发现。“弃置身”———至少有三层暗含意蕴需要展开:

1.“心”没有被“弃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即说明人的身心不一定在一处。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心没有被“弃置”, 自己虽然身在被贬之地, 但随时想着如何为国君建言献策。

2. 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代文人多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

诗人在和州所写的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也正好可以佐证这两点理解。

3. 表达的含蓄与精准。

这里写“弃置身”而不是“弃置我”或“被弃置”这样笼统, 不仅仅是韵律的需要, 还有要表达的含蓄而丰富的意味在里边。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刘禹锡表达艺术之纯熟。

这三点, 如果不仔细品味, 很易忽略。这样, 就把诗句隐藏的部分读出来了, 如果要鉴赏“弃置身”写法之妙, 也就不是太难的事了。

三、“怀旧”“空吟”需细品

笔者以前教学这首诗时, 颔联一般就注意讲“用典故” (其实这一点课文中已经注释了) , “怀旧”“空吟”一般这样“解读”:怀旧, 怀念老朋友或怀念以前在京城的老朋友;空吟, 白白的吟诵。其实, 这不是“解读”, 只是理解字词意思。展开暗含的意义层次, 还需要“展开”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细节性背景知识:

1. 诗人怀念哪些旧友?

写作背景中, 我们一般只是扼要介绍王叔文变革事件, 其实,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更需要介绍细节性的背景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的“旧”与“空”时, 最需介绍的是作者所怀念的几个好友的情况:王叔文———变革失败当年即已被杀 (806年即被杀) , 吕温———已卒于15年前, 柳宗元———已经卒于7年前。

这样, “空”字的两层含义学生就容易明白:一是好友在世时, 自己被贬僻远之地, 远隔千山万水, 无法相见;二是到自己可以返回或还未能返回, 有些好友已经不在人世。如此, “空”字的无奈与沉重意味学生方能品味到。“空”字“没有结果, 白白的”这一字面意思学生查词典即能明白, 但其背后的这两层意蕴, 就需要教师通过提供背景性知识以帮助理解。

2. 诗人为什么会怀念这些旧友?

为了理解刘禹锡为什么会“怀旧”, 有必要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 凡十年不量移, 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 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 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 乙酉, 皆以为远州刺史, 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 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 而梦得亲在堂, 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 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 然母老, 与其子为死别, 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 勿贻亲忧, 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 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 乃曰:“朕所言, 以责为人子者耳, 然不欲伤其亲心。”退, 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 改禹锡连州刺史。

这样, 学生就能感性地理解刘禹锡为什么会“怀旧”, 会怀念哪些好友了?———是像柳宗元一样愿意换他到“非人所居”之地、冒着生命危险替他说明情况的好友。

四、旷达胸襟“片言”中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全诗的中心句、警策之语。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刘禹锡也主张诗歌创作要“片言可以明百意, 坐驰可以役万景”。此类诗句, 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意味, 蕴含世事人生之哲理, 一首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怀, 都往往寓于其中。

1. 对朋友赠诗的回应。

理解此句时, 需联系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因为此句是有针对性地“和”白居易“席上见赠”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意思是:同辈的人都升迁了, 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 。

2. 内心的怅惘和落魄之感。

刘禹锡在答诗中以“沉舟”“病树”自喻, 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和落魄之感。

3. 豁达乐观的主体性格。

诗人虽以“沉舟”“病树”自喻, 但突出自己所处“环境”中千帆竞发、万木皆春的美好景象, 整体上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之感。虽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和落魄之感, 但更表现出诗人没有被二十三年的“弃置”遭遇所压倒, 表现出诗人对世事人生的一种达观态度。朋友的诗句中充满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平之情, 作者却豁达地指出, 这种现象正是官场的“规律”, 虽然自己像“沉舟”“病树”, 但更应该看到身旁千帆竞发、万木皆春的美好。

总能看到不幸中的美好 (朋友、家人的关心, 身边事物的美好) , 可以说是刘禹锡本质的性格特征, 这与苏东坡的“旷达超然, 随缘自适”很相似———凄凉中有豁达, 而且是以豁达乐观的胸襟为主体, 这也正是本诗的情感基调;如果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相比较, 韩诗情感基调则是悲中有壮, 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刘禹锡《陋室铭》创作的背景故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相当于知县助理) 。势利的和州知县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僻远的江边居住, 刘禹锡不但无怨言, 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 又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城北偏僻的德胜河边, 而且面积减小一半, 刘禹锡仍不计较, 并见景生情, 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 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 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并请人刻上石碑, 立在门前。

4. 警策世人之哲思。

诗句还揭示出官场以至世事人生的一种内在而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启示人们消极应对无济于事, 要善于感受到不幸之中的美好。此句诗由于形象生动, 富于哲理, 至今仍常常被引用, 并被赋予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新的意义。

篇4:古诗词中词语的特定意义

一、杨柳:依依惜别

“柳”谐音“留”,汉唐时送别他人,有折杨柳相送的习俗,寄托“挽留”之意。笛曲中有著名的《折杨柳》,表达了离别伤感的情绪。诗词中出现“杨柳”一词,不一定仅指自然界的杨柳树,而是还暗含了依依惜别的感情。

如:

1.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2.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二、浮云:朋友之间相互思念的感情

汉代古诗中,诗人常以“浮云”代指朋友。之后,很多诗人都以“浮云”“转蓬”等游移、无定所的事物代指离别后的友人。

如:

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2.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

三、秋风:厌倦了官场,想念居家生活

《晋书·张翰传》中记载,张翰见秋风起,便开始想念家乡吴中的小菜,然后说道:“人生贵得适志尔,能霸官数千里以要名爵?”可见,“秋风”是引起古人思乡之情的代表。

如:

1.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2.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纶《题稚川山水》)

四、大雁:游子思归之意

“大雁”在诗词中常常可见,一般都表达思归之意。

如:

1.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

2.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篇5:古诗词保留作用意义

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很有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特色。

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员永不过时“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温不减”,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学习古诗词的益处

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几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映像。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深化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

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谈波清新。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沁润心灵。

篇6:研究李清照诗词的意义

我对李清照的研究还没有弄出什么名堂,却已分明感觉出了一种艰辛来。这艰辛源于我自身学问的贫乏与查找资料的困难。人往往在倍感艰辛时,最容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也很容易调动自己的脑细胞思考做某事的意义。我做事恒心不足,但决不至于现在就打退堂鼓。所以,我择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我为何要研究李清照?我到底要研究李清照什么?我研究李清照的意义是什么?我应该确立怎样的方向?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决不会像杨雨教授那样,研究出什么赌神、酒鬼、色女之类的可笑结果。我真不明白,她研究的动机是什么?她研究出一代词宗好色、好酒又好赌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她是想标新立异还是哗众取宠?抑或是要证明自己爱李清照爱得深入骨髓不弃其丑呢?

这几日,我常去的那个书城里,反反复复播放着杨雨教授关于李清照的讲座。她一口一个“酒鬼”,一口一个“赌神”,一口一个“好色”,听得人头皮发麻,胃酸腹胀。为了说明李清照是“赌棍”,她从高逑赌球一直讲到皇帝赌棋。她甚至还说到了,当辽国大兵压境时,恐慌惊惧的宋真宗一见宰相寇准在喝酒赌博,便直夸寇准胸有成竹,而他自己也如同吃了定心丸。真搞不明白,这也能成为李清照“赌神”的证据!她最有力的证据是李清照的两篇讲述博戏的文章《打马赋》和《打马图序》,但那两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向大家讲授赌博之术,而是抒发报国杀敌的心志。这一点,我稍后会专门撰文作出分析。为了说明李清照好色,她绕着弯子,列举了诸如苏东坡、宋徽宗等一帮男人的风流;为了证明李清照好酒,她列举了一大堆李清照带“酒”字的词句。我真为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的身份而脸红!

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开心、满足,还有享受乃至震撼!一本缺乏品位的书,带给人的只能是失望、生气、反胃!

康震与杨雨,都是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但他们对李清照的评价却差别很大。康震教授严谨治学,翻阅了能够翻阅到的所有有关李清照的书籍,因而他的评说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而杨雨教授主观臆断,望文生义,“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因而她的“解秘”像是在讲笑话。读者、观众一看一听就自然明白,谁是在钻研学问,谁是在浪得虚名。

康震教授一开篇就摆明了自己研究的目的`和方向: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了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书中所有内容便围绕这几个问题而展开,合情合理,清晰明了。这也解决了时常困扰我的问题。而杨雨教授的书中,我们很难看出她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李清照之所以名传千古,根本原因在于她是一位伟大的词作家,女才人。换句话说,李清照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形象铭刻在我们心中的,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去研究李清照。而杨雨教授偏偏要以“赌、酒、色”为其扬名,真让人莫明其妙。错误的学术观与职业道德观如何能给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7:古诗词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在悲剧性的题材中突出秀美,在日常生活题材中透出常规,正是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中民族风格的审美特征,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其中,许多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代一代的读者在诗词语言艺术所营造的意境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口,获得心灵的启迪,他们与作品人物同悲喜,共吟咏。古典诗词为什么有如此魅力,这恐怕跟它的审美特征有关,跟它所营造的意境有关,更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有关。中国古典诗词更多地渲染一种悲剧性的秀美,同时又渗透一种永远值得咀嚼的人生哲理。两者融合使人产生“哀而不伤”的感受和“掩卷长思”的品位。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个“千山”(物象)、“鸟飞绝”(事象)等等都是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了一个可“见”的生活场景,一个空灵的艺术空间,在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严寒之中,一个老渔翁正驾着一叶扁舟悠然垂钓于寒江之上――这里已经不是单独存在的意象,而是意象的综合。综合之后形成一个“场”,一个具有空间性、立体性、流动性的可供读者体验的“生活场”。但这个“生活场”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这是由作者的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柳宗元政治失意之后抑郁、苦闷以及不屈服的心灵,渔翁清高孤傲,完全蔑视周围环境的冷峻。渔翁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柳宗元的心灵形象。当然,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这首诗不仅是柳宗元的心灵象征,而且也可以是一切清高孤傲、不与世间污浊相妥协的心灵的象征。它是一种具备普遍意义的.理想人格,一种具有典型性的精神品格,一切有此类心灵品质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达两千多年,儒学讲究“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怨而不怒”。“中和之美”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很容易形成秀美的审美情趣,这在诗词的叙事作品中表现最为集中。所叙之事皆有悲剧性,体现之美则为秀美。

我们看一下伟大诗人杜甫在凤翔因得罪皇帝而被放还羌村探亲时所写的《羌村三首》,便可体会诗作所蕴涵的秀美意味,这时他已经十个月与家中不通音讯,正值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下面是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清人施补华在他的《岘慵说诗》里有如此评价:“《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淡;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

这样的场面,我们在不少诗词、戏曲中,都可能看到过,久别重逢,悲喜交加,但是,恐怕没有人像杜甫如此精微刻画人物的心理,传达出如此令人惊心动魄的情绪。当久无音讯的杜甫衣衫褴褛乍一出现在家人面前时,毫无思想准备的妻子首先是“怪我在”,即惊怪丈夫竟能活着回来,这是只有在长期战乱,生命无常的灾难性时代,才会出现的一种反常心理,接着是“惊定”。先惊后定,这是一个在确认自己的丈夫真的活着回来,心神渐渐安定下来的心理过程。最后是“拭泪”。将特定情景下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十分精到。周围邻居闻讯赶来,都围站在矮墙外,同情、感叹、问候各种表情,又使喜中带悲的气氛浓上加浓。最后写到夫妻秉烛相对,默默无言,夜阑更深,烛影摇曳的情景,不是梦幻是什么?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突如其来的幸福反而凝结着许多凄楚,许多悲哀,乱世离别,偶然生还的情节,放置于整个社会的**之中,使人更觉重逢的可贵。而深入思量,重逢的喜悦又有几许呢?恐怕更多地还是互舔伤口的怜悯、恐惧和哀伤。诗作最后写到:“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多少同情,多少惭愧,多少忧虑,多少痛苦,既无可奈何又难以言说,只能化作一首真挚哀歌,几声仰天长叹,借哭作一团的纵横老泪来宣泄,这是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映现出来的一幅最生动画面,而在这生动画面背后,却是千万颗在忽剌剌似大厦倾的国势和遍地哀鸿惊魂未定的民生中颤抖的心,由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书写的实乃一悲剧,然而浸润其中的眼泪、同情、悲叹,愧疚唤起的却是秀美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许多叙事诗,都带有悲剧色彩。描述的是悲剧性的故事,如诗经中“弃妇诗”《氓》就是一首抒情色彩浓厚的叙事诗。诗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一位不幸女子的口吻,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揭露负心汉子的丑恶灵魂,在追忆、追悔中展示自己纯真善良的心灵,勾勒出“氓”轻薄忘义的丑恶嘴脸,语语悲切,真挚感人。

白居易《长恨歌》写唐明皇杨玉环与安史之乱的故事,清代吴伟业《圆圆曲》写明末王朝名妓、强藩、清兵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都着眼于悲剧气氛。这些叙事作品大抵不是依靠事件、情节本身的因果关系 去渲染悲剧性,而是依靠诗中人物形象的感情变化和作者感情抑扬,去取得强烈的悲剧效果。因此,一首叙事诗中往往描绘较笼统的故事,有限的人物和不界定的因果关系,却以感性的语言表现串联,使读者在片段的故事中感受事件全部的悲剧性。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说,《长恨歌》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有人认为 《长恨歌》是一首描述帝王妃子爱情悲剧的故事。关于 《长恨歌》的创作动机、人物形象、历史影响、现代评价,至今争论不休。但是无论从传统的审美经验还是从新的审美感受来看,《长恨歌》仍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长恨歌》的悲剧效果就在思和恨,或者说思之不得的怨恨,这正是 《长恨歌》审美情绪的核心,全诗的悲剧色彩正是由思和恨所衍生出来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叙事作品,其悲剧色彩不是以残酷、暴烈的形式表达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效果,往往是以死亡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件去震撼观众,奥赛罗扼死妻子忏悔自杀便是突出的例子。中国古典诗词的悲剧色彩,却以较柔和绵长的方式,委婉曲折的感情,使冲突罩上柔软的面纱,引出秀美的审美感受。《孔雀东南飞》结尾:“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长恨歌》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元稹《连昌宫词》结尾诗句:“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谴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这许多叙事长诗的结尾都或明或暗地揭示一种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一股感人至深的情怀。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叙事作品的特点之一。诗词作者们只是希望艺术地描绘某一历史事件,从中引出使千百年后读者能受启发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不是通过历史因果关系的推导而提出的,而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和诗中情绪的渲染所达到的。有些理念还不很清晰,却吸引读者去探究思索。读者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形象描绘、感情渲染中感受到的一些理念,有时有很强的抽象性,不确定性。但对于作者们和许多读者们,从中努力窥视某种永恒的理性精神,秀美的悲剧中包含了永恒的意旨,就更耐人寻味了。

耐人寻味的意旨,在许多短小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特别在富有民族特色而又叙事绵绵的短诗中,起着意内言外的效果。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这首小诗,以贫家女子的口吻倾诉心曲,自然贴切,声情毕肖,贫家女子虽有才貌却无人问津、媒娶,老大闺中,“为他人作嫁衣裳”。作者从家境、婚姻、时尚、志趣、遭遇、伤痛,一路说开去,语言朴实如话家常,口吻爽利颇见个性,作为一个男子,能将姑娘家的心曲揣摸得如此细腻,表现得如此真实,实在叫人惊奇。以美人香草之类寄托诗人情怀,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一。近人俞陛云在他的《诗境浅说》有如此断语:“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可见此诗是有所寄托的,首联表面上写贫女自居茅檐柴门,身披荆钗布裙,老大闺中,无人媒娶,想托个能说会道的媒人结门亲事,又担心遭人拒绝而暗自心伤;实际上写贫士因出身寒素而仕宦无途,想托请权要引荐提拔,又恐遭人蔑视唾弃。颔联表面上写时人只知竞相追逐奇异的装饰打扮,无意赏识贫女的风流天资,高雅的格调;实际上是感叹贫士曲高和寡,伯乐不遇,知音难觅。颈联借贫女自恃心灵手巧,精于针线女工,不屑与人较量容貌色相;隐喻贫士自矜才华杰出,不愿追波逐流,投合世俗。尾联则以贫女经年劳作,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怨艾;宣泄贫士长期屈居人下,一年到头为上司捉刀献策,却劳而无功,无所收获的悲哀。整首诗始终关合贫女与贫士来写,一石双鸟,表里俱到。诗篇写的虽是悲剧性的题材,但带给读者的感受不是愤世嫉俗、剑拔弩张,诗篇的格调虽然伤感,但并不消沉。另有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小诗写新嫁娘拜见公婆前的惶恐心情,洞房后晨起拜见公婆、行礼问安;这些富有民族传统的礼仪,既是一门和顺的开始,又是对新媳妇的考验,会不会化妆呢?不过诗人并不是一本正经地写画眉的情形,却以俏皮的口吻,写新媳妇的机敏聪慧,画眉入不入时,直接影响容。问谁呢?问夫婿。其实问的不是入不入时,而是问能不能顺公婆的眼。公婆喜欢什么样的眉式呢?丈夫知道。讨好公婆意思,委婉而清晰。极富情趣,“低声问”三字尤为传神。旧俗亲情宛然在目。据说朱庆余因水部中张济推荐而扬名中举,即将踏入仕途,新官要如何处世呢?朱庆余不好明说,便写了这样一首诗以民俗风习为题,暗中自比新妇,请求张籍指点为官之道,这民俗风习的小情节引出的却是人与人关系行为规律的探讨具有长久的意义。即使社会变迁,制度更改,人们社会行为的常规仍然存在。这样的作品便具有永恒的意旨。

篇8:浅析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诗歌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后,更是空前繁荣,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涉猎包罗万象,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对于几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人生的成长,启蒙是诗,终极亦是诗,像《三字经》《千字文》等是启蒙诗,再到谭嗣同写完《狱中题壁》后慷慨就义和陆游作完《示儿》方才瞑目,可谓之“生亦诗,死亦是诗”。可以说,思想是诗,文化是诗,文明是诗,否定传统诗歌就等于否定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媒体书刊上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受够了假劣商品的欺骗,纯净的校园开始社会化,开始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六亲不认、无所寄托、无所顾忌、既不温柔又不敦厚,缺乏同情心,没有使命感,尚恶求“酷”,正在向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发展。这都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酿成的恶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给学生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才可塑造我们现在的心灵和社会,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可能还和懵懂的孩童一般一无所知。中国一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懂古典诗词,就不能深刻理解过去的优良文化和思想;不曾了解史诗,便不能知道我们经历了哪些社会变革,事件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三、陶冶情操,提高情趣的需要

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内容之一,而自周秦汉魏、唐宋明清以来,可以说,凡有情处尽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樵歌妓,心灵具是情景交融,无限丰富的心灵一脉相承。不懂诗词就不能得到我们民族情感的真传,“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任何高档名牌服装,或昂贵的化妆品所不能够替代的。

四、提高汉语水平的需要

汉语是诗的语言,因为几千年来,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的,汉语与诗在相辅相成中各自发展了自己,彼此交融,无法割裂开来。不懂诗词就不能理解领会汉语的真韵,同时说话和思维等都上不了档次。

五、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跟我说传统诗词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格式呆板。我告诉他说愈是宝贵的思想,愈是要用精致的形式来表现,这就像高档的盒子装珠宝,低档的箩筐装青菜一样,格律诗词的条条框框,看似束缚思想,而实际上却是保护着思想。“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正是《江城子》中严密的形式,使苏轼的那点思想千古无损,让现在的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苏轼当时那份孤独时的凄凉与悲切。正是因为条框,才使诗人的思想成方成圆,如《蝶恋花》成方,《浪淘沙》成圆,正是因为成方成圆,所以《蝶恋花》会背了,《浪淘沙》也就会背了,而当时那么流行的汪国真的诗,谁又能一字不差的背出?与其让读者丢三落四,倒不如自己裁定整齐。自由的新诗,好比一滩细沙拿不起来,让人不堪记背,也没办法记背。五、六岁的小朋友可以用脆亮的声音背诵出几十首唐诗、宋词,而现代诗却没办法背诵。所以,我说格律诗词是没办法替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六、如何改善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本着向前人学习的精神,应仔细研读前人的诗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多朗诵,形成对诗词的感性认识。多朗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诗词的艺术风采,体会诗词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每个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能全面了解诗词的特征,而且事实上不经过有效的阅读也不可能真正地了解诗词。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领会、体验诗词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分辨各种词体的艺术风格,如岳飞在《满江红》中表现出的慷慨激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的意味悠长,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豪情壮志等等。当学生知道了诗词的感情后,知道了用哪首诗,或者是哪首词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当然也可以因景生情,灵感迸发,尝试自己写诗填词。

再次,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言技巧、行文技巧、声律技巧等在内的各种艺术技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对教材中精选出来的优秀的诗词进行研读,这些精选过的古诗词,都是经过长期考验并且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是诗词格律的一些优秀模式,值得让学生熟读和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家名篇都是几百年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是能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智慧才华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在课外,学生应多搜集一些名人的诗词,这样跟着前人的脚步,起点高,进步也就快。

篇9:浅谈朗诵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朗诵教学促使语感形成

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顿悟,是由感性的直觉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获取、吸收,自我内化,最后再通过感性的直观表现出的语言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放声言说,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语言,从而复活语言的语调语气,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声音联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脑之间的各方信号,可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词组合、语法规范的感受性和领悟性。

二、朗诵教学深化诗意诗情

1.还原诗歌形象

古诗词都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要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就要先让其中的形象鲜明可感。朗诵时,朗诵者通过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内心形象,让内心形象与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从而通过语音表达出生动的场景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复朗诵,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闻其声,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见其人,如现其形,让声音再现的形象与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如朗诵《登高》,就能在凄哀沉郁的语调中呈现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画面,再现一个体衰多病、孤独无依的老者形象;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在豪情满怀的气势和悠然深思的喟叹中还原出赤壁矶的壮观景象和苏轼乐观超脱、自我排遣的内心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是通过对文本的语音的外化,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内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变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声音。与此同时,朗诵的准备练习,也必须建立在理解领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朗诵者心理应和作者心理形成无比的默契。

古诗词语言意蕴深远,语词背后包罗着多层的含义,一般除表层义之外,往往有深层义、双关义、隐喻义等。这种暗示的话外音,正是诗歌难以理解的关键。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不能融会贯通。如果借助朗诵,一个一个语音在耳畔回响,一句一句诗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学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联系中准确把握语词和句子的含义,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声音语气的传导中,在神态情感的渲染下,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获得深刻的语言透视力和洞察力,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融会思想情感

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认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要去感悟、体验。朗诵的过程需要朗诵者情感的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朗诵者在朗诵前下好功夫,尝试去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来,这样才能以声带情,以音传情,发挥朗诵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动听者。

朗诵古诗词,就好似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披文入情,将自己的情感、心神融入诗里,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生发,那么诗歌情意就会涌动于心间,诗歌的思想就会贯通于头脑,诗歌的味道才会通过语音、表情、情绪外显出来。

三、朗诵教学提升语文品质

1.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古诗词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把玩。那么,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古典诗词书面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只有把文字用听觉来唤醒,用语音来冲击,用情感来引领,形成一种新的刺激,才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过程中,学生以其独特的声音传输和内心体验,使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得到呈现,让听众产生进一步的共鸣,这就使三类主体形象——作者、朗诵者、听者的三方情感相融合,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

2.激活想象思维

古诗词是以文字描绘有形的形象,蕴含作者的个体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这样就引发无数的后人通过语词来想象当时的场景,使作者描绘的实境和欣赏者想象的虚境相统一,把这两者相连接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朗诵。

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极为凝练,虽然言简但却义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或者多幅画面,一首词常常出现许多意象。可是语言上经常是脱节的,是倒装的,词与词之间没有关联词语,留下大片空白。这就促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画面,来传达诗词意境氛围之美。每一次朗诵,就会激活学生的想象,促进想象的发展。

3.陶冶高尚情操

朗诵是把情思、意境、技法综合起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朗诵古诗词作品,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诵教学,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无声的默读、无心的背诵更加感人至深。

古典诗词作为千古美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极高的修养。在精心的朗诵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崇高美德,伟大先贤的崇高精神,志士仁人的生命追求,都会不时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朗诵使古典诗词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气质、精神面貌、道德素质、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善、提升。

4.培养审美情趣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朗诵,则是最接近诗词本质的语音艺术,能全方位地展示诗词语言的凝练美、诗词意象的抒情美、诗词节奏的音乐美,把平静状态的语词变为立体活动的审美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让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色彩斑斓的用词、深刻内蕴的思想,通过充满魅力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充沛的感情,转化为学生的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词的氛围中,被美的意境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增添审美的品味,向古代先贤们的积极思维方式和崇高审美判断逐渐靠拢,达到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篇10:古诗词的意义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走在奋斗的.路上,不要过分在意一些荣辱,平常心便好。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可成就大事业。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努力,终会有所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前进的路上,要不断反思、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

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9、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英雄气概,威压八万里,体恤弱小,善德加身。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老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可以永远保持丰盛。

1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做领导,要能体恤下属,一味打压,尽失民心。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越是微小的事情,越见品质。

1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知行合一,方可成就事业。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立志越高,所需要的能力越强,相应的,逼迫自己所学的,也就越多。

1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诗词的意义】相关文章:

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08-12

古诗词的意象04-18

思乡的古诗词04-28

王维的古诗词05-02

于月亮的古诗词04-07

古诗词的美范文05-19

爱情的古诗词范文05-23

优秀的古诗词范文06-04

表达情感的古诗词06-22

古诗词常见的意象07-01

上一篇:艺术签名在线生成下一篇:中职财经专业课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