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2024-04-08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通用9篇)

篇1: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研究

课题组组长:吴天宏

课题组成员:朱艾勇 徐玉明 汪小俊 陈中楼

[内容提要]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给经费保障政策带来很大变人,完善的保障制度有待探索完善。本文回顾了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各地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的供给政策特点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时期(1979年以前)。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收支实行“两条线”,公立医院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添置设备、开展业务需经费由财政拨款。这一时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5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预算管理,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全部由财政拨款。第二阶段(1955-1960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医院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按收支差额拨款补助。第三阶段(1960-1979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即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实行全面管理,医院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

2、市场经济时期(1979年-2008年)。这一时期财政政 1 策的特点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定额包干,按国家规定核定其收支,除大修理、大型设备购置和离退休人员经费外,公立医院的大部分支出从业务收入中解决,包干结余按规定提取相关基金后由单位自主使用。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9年),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将原包工资的办法改为按床位定额补助;第二阶段(1999-2008年),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收费补偿。

3、改革探索时期(2009年--)。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特点是: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主要由政府承担,医疗服务收入主要来自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付费,不足部分由财政予以补助。具体做法是,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原来由药品加成收入弥补的医疗亏损,通过建立完善补偿机制予以保证。

二、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改革

近年来,各地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过程中探索出许多改革模式,主要包括管办分离、医药分开、委托经营等等,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

1、管办分离模式的财政政策。就是按照医疗服务监管职能与医疗机构举办职能分开的原则,推进政府卫生及其他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院的属地化管理,逐步实现公 2 立医院统一管理。目前,无锡、马鞍山等地已开展管办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卫生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拥有和控制医院,回归其全行业监督管理者的职能定位。在管办分离改革模式下,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更加明确,财政投入成为公立医院的两个补助渠道之一;二是政府补助内容更加明晰,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三是公立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建立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断降低医疗费用和管理成本,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医药分开模式的财政政策。推行“医药分开”,就是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南京市对公立医院全部按照新的药品目录实行药品集中托管,芜湖市成立药品管理和调配中心直接对公立医院配送药品,都是“医药分开”的积极探索。此项改革将公立医院原药品加成收入剥离出去,引发了医院收支结构变化,由此导致的收支差额通过财政政策统筹解决。医药分开模式下,财政政策变化主要体现在:(1)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发展;(2)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统筹解决公立医院资金周转和拖欠药款问题;(3)改革医保基金付费方式,帮助公立医院缓解资金周转压力;(4)加大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公立医院发展后劲。

3、委托经营模式的财政政策。就是公立医院职业化管 3 理,政府通过合同方式将公立医院委托给专业管理队伍经营管理,或直接吸引职业管理者加入医院管理队伍,提高医院的整体营运效率。目前,上海市、南京市、深圳市等在已开展了积极探索。委托经营模式下,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1)财政继续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业务培训、新建或改扩建公立医院经费和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安排政策性亏损、非医方责任的医疗欠费补助等;支持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发展特色专科专病。(2)实行有偿经营,经营方向政府支付托管费用,按合同要求保证医院财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政策效应不明显

(1)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卫生机构由中央、地方和部门共同举办,但没有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各自的投入责任,特别是80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后,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实际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受保障能力制约,保障政策难以最终落实到位。同时,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方式核定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实质上是以“打捆”方式安排财政补助资金。由于列入政府补助范畴的项目局限且大多为“公共项目”,可应用于多种目的,公立医院发展建设、重点学科、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支出,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公立医院自行承担缺少明确界定,影响相关各方落实投入责任。

4(2)财政投入政策不稳定。建国以来,由于各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及财力状况不同,财政政策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对公立医院先后实行“统收统支”,“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办法。频繁变动的财政政策,使得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

(3)财政投入政策缺合力。目前,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有:一是财政直接投入,包括经常性拨款和专项补助;二是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付费;三是除个人所得税外,国家免除公立医院所有税收;四是政府对公立医院业务实行收入留用政策,其业务收入继续用于公立医院的发展。上述政策共同支持公立医院的运行与发展,但各种补偿政策各自“孤立”,没有形成政策合力。主要表现:一是安排政府投入时,以计算财政直接投入为主,没有考虑医保基金付费、税收减免等其他形式的投入;二是医保基金实行后付制,没有发挥医保基金的购买和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政策优惠与投入缺位并存,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税收减免、收入留用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补偿得不到相应保障,影响医院及医生“救死扶伤”的积极性。

2、财政投入需求难满足

(1)趋利倾向,诱发扩张。在“吃饭靠自己,发展靠 5 国家”的补偿机制下,公立医院需自己创收弥补职工工资、医疗欠费、政府没有补助或补助不足的各项社会服务支出的费用。在生存压力及社会意识功利化的双重影响下,公立医院通过借贷等融资手段,非理性扩大建设规模。

(2)制度脱节,加剧扩张。现行公立医院基建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滞后,缺少规划约束;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基建立项随意性大,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和筹资渠道等审核把关不严,加剧了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3)机制缺失,便于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医疗市场需求稳定而旺盛,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充足的现金流为公立医院筹集建设资金提供了方便;二是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基本留用并且采取“坐支”方式,为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资金无偿使用、责权利相分离的财政补偿政策,造成公立医院盲目争项目、争投资。

3、财政监管软约束

(1)财政资金量比小,约束力不强。我国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在很长时期内都相当有限。以安徽省公立医院为例,2008年全省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为12.6亿元,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38%,总支出的7.39%。2009年全省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为13.1亿元,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34%,总支出的6.76%。由于财政拨补资金量比小,即使财政补助资金监管到位,对公立医院的约束力也很有限。

(2)财务制度不完善,预算约束欠缺。一是预算制度 6 欠缺,财政对公立医院预算只反映其按医院基本项目列支的预算,未全面反映其收支综合预算,预算约束乏力。二是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主要由公立医院留用,使公立医院80%以上的经费支出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成为财政监管的盲区。

(3)医保支付没有发挥导向作用。在医保基金实行定点医院后付制的情况下,主要是依据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获取财政补助,对医疗服务方案的科学性,单病种人均治疗费用的合理性等,没有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约定。在遏制公立医院“大处方”、“高收费”和重复检查、检验方面,没有发挥导向作用。

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公立医院改革实践,现就即将实施的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1、重新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政府应明确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医疗服务功能,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二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及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是承担支边、支农、对口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培训医务人员等政府相关指令任务。三级公立医院在承担上述职能的同时,担负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引领医疗技术发展的职能。

2、优化公立医院区域布局。一是从满足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出发,构建公益目标明确、规模适当、功能 7 完善、结构优化、层次清楚、布局合理的公立医院体系,实现公立医院在规划控制下的有序发展。二是深入分析供需双方需求变化情况,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布局变化、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等对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充分考虑社区卫生、私立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着力提高公立医院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三是根据现状与规划的差距,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转型、改制等多种方式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

3、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财政投入。一是根据公立医院的服务给予以补助,即根据服务人口、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按照分类补偿政策保障其正常运转;二是改革补助对象,财政按公立医院承担任务多少给予补助;三是细化补助项目,从综合项目补助转变到单个项目补助,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补助基数。

4、探索分类管理改革,实行差别补助政策。一是根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和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等因素,将公立医院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二是分类确定补助政策,公益性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公众免费提供,政府对其全额供给;准公益性公立医院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特需服务,所需费用由个人承担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政府对其实行差额补助;经营性公立医院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投入。

(三)明确投入重点

1、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根据政府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公立医院的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重新核定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标准,通过增加投入、整合资源等途径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公立医院优化资源配置,对大型医疗设备实行设备共建、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通过减少新增同类设备数量、提高设备科技含量等措施加快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2、支持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公立医院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同时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和疑难病症诊治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的软实力,政府要支持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支持公立医院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医务人员进修交流,参与医学教学活动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鼓励公立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发展,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公立医院承担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等效果明确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按实际承担的任务量和补助定额核拨经费。二是公立医院承担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按服务成本保障其经费。通过医保预付等制度设计,调动医院临床诊疗与预防活动有效整合。

(三)创新投入方式

1、鼓励多方筹资,拓宽投资渠道。目前,政府投入和医保基金付费是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源。参照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政府支出应该占卫生总费用的40%,而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不到20%,拓宽投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做法:一是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非营利性医院。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将慈善捐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等作为政府投资的有益补充,资助重大疾病研究项目和药物开发项目等;三是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提供平台,如公立医院改扩建可采用债权融资,购买大型设备可探索融资租赁,后勤服务可推行社会化改革等等。

2、统筹使用财政政策,发挥相关政策组合效益。科学运用预算收支政策,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引导公立医院优化支出结构;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公立医院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服务结构;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确保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运用财政监督政策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3、建立与服务数量和质量挂钩的投入机制。为保证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减少财政投入的随意性,必须改变现行补偿方式。一是改革补助对象、细化补助项目。财政补助从目前以机构为对象转变为以任务为对象,按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给予补助;同时,财政补助从综 10 合项目补助转变为单个项目补助,实现项目补助资金的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起科学化、标准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核定财政补助金额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监督管理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医院与医生的积极性。公立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直接提供者,都是推动改革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建立“以奖代补”的补偿机制,实行预算绩效评估制度,对公立医院的服务行为、医疗费用负担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核定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引导公立医院提供成本效果较好的医疗服务。二是要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将医院职工的工资收入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引入“总额预付制”,发挥医保基金的倒逼作用。以为单位,按照一定标准核定公立医院医保付费总额,公立医院在此额度内提供应有服务,提供服务后产生的费用风险由公立医院承担。引导公立医院主动参与费用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和成本较低的医疗方案,从而促进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实行会计信息标准化管理,改善财务监督效能。采取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实现公立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程序化、标准化、完整化。通过实行会计信息标准化,建立服务成本和患者医药费用控制指标体系,推行 11 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公示制和住院费用清单制度,提高公立医院财务收支透明度,改善公立医院财务监管效能。同时,可采取向公立医院派驻会计师等办法,提升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水平。

4、建立患者与社会监督机制,提升医疗服务的反应性。一是建立公立医院公益性考核指标体系,重点体现费用控制、服务质量控制等公益性指标;二是完善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对公立医院的考核和评级结果,发挥患者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三是强化医保经办机构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协议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及收费行为进行监督;四是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通过建立患者与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公立医院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五)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1、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设置相同的门槛,为社会资本办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2、明确社会资本办医的相关政策。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明确规定社会资本办医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执行相同标准,保证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

3、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12 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发展;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资本办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偿;制定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政策,如对社会资本办医免征营业税,允许自主选择诊疗科目,放宽设备采购的管制,探索以相关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贷款等等。

4、正确引导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出台社会资本办医指导意见,依法加强对社会资本办医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执业行为,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健康发展。

篇2: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共十八条,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主要内容和组织领导。

《指导意见》指出,试点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要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

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指导意见》提出,试点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坚持总体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坚持中央确定改革方向和原则,立足我国国情,鼓励地方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

《指导意见》指出,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要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指导意见》明确了九项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规划和调控,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明确政府办医主体,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院院长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五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六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服务;七是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和经济运行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八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九是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指导意见》强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卫生部组织推动试点工作,其他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

篇3: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研究

一、公立医院在财政政策方面的改革意义

从当前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公立医院占总体医疗资源的90%以上,它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在为人们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和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其公益性,这种特殊的公益性是所有公立医院所具备的、用来满足社会中所有成员在基本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为主要的宗旨。

从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来看,市场经济主要实行公共财政政策,坚持公立医院所具备的公益性,其实就是实施财政的转移和支付,国家对各县级的公立医院实施“核算收支、定向补助、超出不补、剩余保留”的预算管理方式。但是在一部分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进入社会市场中后,其医疗卫生的功能在医院的利益和公益二者之间无法进行取舍,很多县级的公立医院打的是公益招牌,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范围,但是在其经营和管理方面很明显的是呈现出一种盈利性的道路,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多的公立医院其实都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来展开医疗服务工作。

二、公立医院在财政改革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量以及提升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水平

我国县级公立医院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建设方面明显不足,社会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的时候,我国在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方面,逐渐从全额预算的管理转型为差额预算管理,并且在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定额补助”以及“定向补助”这一制度。

同一时期内也相应的实行了《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所规定:国家在对医院实施“核定收支、定额定项的补助、超出不补和剩余备用”这一预算管理措施。在这种医疗卫生体制下,因为医院在财政投入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在财政补偿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政府在对医院方面的补助占医院的整体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同时,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用品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这种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医院的资金主要来源和渠道。

(二)公立医院在财政方面发展实例

以我国某省的县级医院实行财政改革的状况来看,自2012年开始,该省总共有六所县级公立医院,一年中六所医院的总收入为78148.45万元,其中包含政府对医院的补助3372.26万元,医院在医疗工作中的收入(不包含药品费用)46452.06万元,药品收入为3748.43万元,其他方面的收入大约为710万元,从这些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资金只占据医院总体收入的4.2%,而医院的医疗费用、医疗用品的收入总量占据医院总收入的60%和35.3%,其他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0.5%。

为了切实解决人们“看病贵”这一问题,自2009年开始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应的制定出《针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建议》中就提到“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的公益性”和“增强政府的资金投入和责任”。

2011年,公立医院在改革试点当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础医疗卫生工作和服务的可及性,有效的减轻了人们医疗费用的负担,有效的缓解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这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指出了“设立和完善政府医疗卫生体制的投入体系”。党中央和地方的县级政府都需要加强在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而且要兼顾到供给方以及需求方。逐渐提升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例和总费用的比重,让每个县城居民都切身感受到医疗费用的减轻,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的提升幅度需要高于常规性的医院财政支出的提升幅度,这样才可以为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在医院总体的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逐渐升高,使得公立医院充分的展现出其公益性能,而不是通过个体盈利的形式去运营和发展,真正达到服务人民和造福人民的目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在医药卫生领域当中,资金的投入是促进和改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有效保障,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控以及引导的方式和手段。对医院的财政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提升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以此来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摘要:在医药卫生领域当中,资金的投入是促进和改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有效保障,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控以及引导的方式和手段。对医院的财政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但要是对财政管理没有真正做到实处,则就会对医院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得政府对医院的有限资金投入量出现较大的亏损。本文主就从县级公立医院当中的财政政策的具体改革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政政策,改革

参考文献

[1]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广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

[2]杜鹏.陕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研究——以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为例[D].西北大学,2014

篇4: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成本精细化

一、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指的是医院谨遵精细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理念,科学合理地运用财务管理技术进行资源配置活动,以达到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从横向、纵向、内容、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横向精细化指的是各个科室的成本精细化;纵向精细化则指的是以医院、科室、项目以及病种依次精细化;内容精细化指的是医院所有成本项目精细化;过程精细化指的是医院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核算、分析、预算、控制循环等全过程的精细化。

(二)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第一,全员化。成本指标不仅需要管理层了解,还应当下达给医院各个科室。因为医院中的每名成员都有成本管理控制责任,只有完善医院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第二,职能化。从医院陈本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医院要想更好地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于医院的一些项目应当进行分解由职能部门进一步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职能部门成本管理上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过程化。不同时期的成本应当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不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而是贯穿成本发生的整个过程,医院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包含了精细化预算、精细化分析,而且还包含了精细化核算和精细化的控制。

第四,标准化。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对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成本预测、成本分解、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信息反馈以及成本考核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一套管理标准。

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我国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各个省市社会保障局逐渐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覆盖率重视起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医疗压力,对医疗费用过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医保筹资总量的影响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就会日益激烈,实现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实现开源节流,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更好地适应医院运行机制

一些公立医院进行了清产核资,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且还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医院缺乏竞争力的管理模式,深入改革医院运行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三)更好地适应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新《医院财务制度》是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医院成本算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医院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成本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加强提高成本运行效率。公立医院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促进医院由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向着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转变,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还较为薄弱,对于人、财、物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医院的一些诸如房屋、车辆、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一些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不到位,遺失、漏管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公立医院没有积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也没用安排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各个部门由于机构条块化使得权责不明,这样一来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成本精细化管理无法顺利开展。

(二)成本核算网络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合适的通用型成本核算软件

多家软件公司的产品在一个医院共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大部分软件未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导致不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成本核算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单靠手工操作很难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但目前尚无与财务核算软件相配套的成本核算软件,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低,制约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一些公立医院还没有完善自身信息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对于前台应用也较为单一没有进行定期全面升级,只有诸如有挂号、收费和医护工作站等服务。同时,一些医院还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陈旧的绩效考核系统不利于对医院职工全面客观地管理,难以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医院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起到阻碍作用。

四、对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一些完善措施

(一)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

首先,医院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谨遵全过程原则,对于人、财、物的运行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建立各类资产明细账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查明损失原因。其次,积极建立健全诸如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核算方法完善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医院各科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最后,医院应当安排专职人员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实现权责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实现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提高医疗成本核算效率

开发功能先进科学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系统,软件要与医院财务核算系统很好地衔接,要保证医疗成本核算标准化和规范化,符合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的要求,使软件适合成本核算的需要。同时软件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能方便接收和输出相关财务数据,根据系统和用户设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步骤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各种成本信息,从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水平。

(三)完善信息平台

公立医院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不能仅仅局限于挂号、收费和医护工作站等服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升级物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科级成本核算等多个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成本精细化管理顺利开展。

(四)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

做好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对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医院常委会应当对医院各个部门所提出的书面申请进行讨论,加强对预算外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同时,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报告制度,重点对各项成本资金的使用情况有财务部门按期考核,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当期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对一些风险事项以及不确定因素进行预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磊,郝自立,葛长青等.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6):114-116.

[2]邢明,易利华.走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2)20-21.

[3]陈园,熊锋宝,李玉珠.创新医院运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

篇5: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解读

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意义

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对于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建立运行新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更好地保护群众健康,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

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统筹推进补偿、价格、医保、监管、药品采购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专科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力争使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市)。

三、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涉及的医院

共3家,分别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院。

四、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时间和主要内容 2015年4月1日正式启动,所有药品(中药饮片暂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降低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收费,合理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五、什么是“药品零差价”

是指医疗机构以采购价销售药品(中药饮片暂除外),即实行“原价进、原价出”的“零差价”销售方式。我市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均由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采购价全省统一。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

六、如何弥补公立医院改革后减少的合理收入

改革前主要靠药品加成、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维持正常运行,改革就是要通过“一减一调一补”来破除以药养医:“一减”即实行药品零差价,降低大型检查费用,减轻群众负担;“一调”即合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支付政策;“一补”即增加财政投入。

七、既然是减轻群众负担为什么还要提高诊查费收费标准 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可以真正切断“以药补医”的链条,促进科学就医、合理用药。而提高诊查费等收费标准,既是对医院的合理补偿,也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医院管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篇6: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其热点和难点问题。补偿机制改革则是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关键。从1954年幵始,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三个部分。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减少,对医疗服务收费采取低成本定价的限价政策,因而公立医院为了维持曰常运行、提高服务水平和扩大规模,只得依靠药品加成收入来弥补,从而导致了公立医院的趋利倾向、公益性减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药费贵等问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补偿机制改革的方案,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药费贵”的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涉及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其补偿机制属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畴,需要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指导和研究解决。

1985年开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也逐步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2005年以前,总体方向是坚持公益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来源转向三个部分: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药品收入是指允许公立医院在药品批发价基础上加成15%-20%,对其放权让利,通过加成收入补偿医院自身运行和发展所需资金,从而逐步减少其财政投入。所谓医疗服务收费是指医疗机构收取的,在诊疗过程中因医疗设备、卫生材料、人力成本等产生的物化劳动消耗和体现技术劳务的挂号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产生的费用。财政补助是指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包括根据公立医院房屋新建、大型医疗设备购买、科研项目等进行专项拨款的专项投入以及对医院工作人员工资进行拨款的经常性投入。其中,经常性投入主要有按照核定床位数量补偿、按在编人员工资补偿等方式。而这样的补偿方式,其结果,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过度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服务收费定价相对偏低,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逐年减少,公立医院在维持自身运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所需的运转资金上越来越捉襟见射,只得依靠药品加成收入赚得更多利润来弥补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这样的补偿机制导致医生可以通过幵药获取利益,药越贵、加成额度越高,幵药越多、获利越多,出现了大处方、开贵药、乱用药的现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对传统的医德观产生巨大的冲击、医患矛盾加剧,“以药补医”逐渐变成“以药养医”,表现出严重的弊端。

二、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必然性

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以药补医制度是中国最为落后的卫生筹资方式,正是以药补医制度,造成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大医院药品耗材过程有水分,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药补医制度,医院收入相当一部分依靠药品加成,因此也不会去控制价格带着水分的药进入医院,而受害的只能是患者。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时也用了很多不该用的药。政府也成了冤大头,为以药补医报销,因为患者使用的医保实质上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胡伟力等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回归公益性,即做到将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杜绝“趋利”行为。这就要求取消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中的药品加成收入,将现行补偿方式的三条渠道——财政补偿、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相结合转变为两条主要渠道——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

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而补偿机制改革又是其重点与难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的成功,将有效地缓解百姓就医的经济压力,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三、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式研究

提高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探索新的补偿方式。财政补偿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是采用定项补偿还是定额补偿,是按人头付费还是按病种付费,一直是卫生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杨庆松认为,无论是直接补供方,还是通过补需方来间接使供方得到补偿,财政资源最终都是流入医疗服务供方,所不同的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利益激励机制和行为的不同,由此也带来补助效果和效率的差异。高洪波、丁晓丽提出,补偿方式应由补偿人员经费为主转变为以补偿业务工作经费为主,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资金补偿的实际效果,增设“以奖代补”的补偿方式。周鑫、吴正虎通过对五种付费方式的比较研究提出,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不同保障对象和保障层次、医疗保险覆盖率选择支付方式,选择任何一种费用支付方式都要着眼于社会整体最优的目标。

四、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渠道研究

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政投入、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财政补偿不足,医院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更多地依靠药品加成收入。新医改方案中将公立医院补偿由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偿两个渠道,同时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魏晋才等提出,要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如社会赞助、慈善捐助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可以运用间接投资,如

投资补贴、抵税、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公益事业,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立医院投入多元化。贲慧讨论了目前公立医院主要融资渠道是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同时提出在政府投入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项目融资和租赁等,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但是要加强监管。

五、完善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这一补偿渠道后,如何在保证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前提下,建立更为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弥补这一缺口,关系到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新医改成败的关键。吴凌放在其研究中指出看病贵的成因很多,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是其中一方面;而“以药养医”的成因则在于此,并非取消药品加成就可以解决。公立医院是在财政补助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政府定价低的条件下,将药品加成政策作为医院经济补偿政策的。如果药品加成政策取消后,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偿政策出台,很多医院必将难以为继,因此应从整体上规划推进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刘建,万许兵等人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角度,指出政府应加大补偿力度、明确补偿范围。提出应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技术价格降低大型诊疗设备检查项目收费、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政策建议。邢晓辉,李从东等人从政府财政补偿的角度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方式,建立以政府购买为主的补偿机制,包括按实际工作量对基本医疗服务进行补偿、按对医疗费用的控制额度给予奖励性补偿、对公共救助产生的医疗欠费实行专项补偿;减轻医院负担对公立医院人员工资全额补偿;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控制医院基建规模;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

六、总结评论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各级卫生部门、医院、高等院校,结合我国的国情或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财政补偿的进展,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快了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的研究都是理论和政策研究,没有提出财政补偿的具体标准和适用的模型,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少应用价值;在研究财政补偿政策时,大都从全国角度整体出发,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以及医院级别、经营状况的差异。

始于2009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新医改第一阶段的任务,至2011年底己经过去三年。种种迹象表明改革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公立医院的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治理机制和效率机制方方面面,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而补偿机制体现在财政拨款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医院在国家经济体系中虽然小,但涉及到财政和行政体制等政策层面,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陈竺,以药补医中国独有最为落后[J].南方都市报,2011年第5期

[2]贲慧,对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6期 [3]杨庆松,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4]高洪波,丁晓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5]周鑫,吴正虎,关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探讨[J].健康研究,2010第30期

[6]魏晋才,金玲,陈民等,公立医院筹资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第27期

[7]贲慧,对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第26期

[8]胡伟力,试论作为系统工程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J].重庆医学,2011年,第40卷,第19期。

[9]吴凌放,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收人加成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7年,第10卷,第3期。

[10]刘建,万许兵,我国公立医院政府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年,第28卷,第9期。

[11]邢晓辉,李从东等,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财政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年,第30卷,第11期。

篇7: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立医院改革提案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会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热点提案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案》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两会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热点提案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案 63、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64、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

6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心得体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日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称,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个人简历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篇8: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差率政策探讨

往年凡有媒体报道公立医院药品销售中出现违法案件的, 其涉及的药品零售价通常是出厂价的几倍或几十倍。今年两会期间, 有药企老总直言药价有50%的下降空间 (应是业界保守的说法) 。可见医院15%的药品加成占药品增值额 (药品零售价与出厂价的差额) 的比例是相当低的。由此分析, 药品价格虚高的主因不是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导致的, 药品增值额的绝大部分也未流入医院账户。要让药品价格不再虚高, 改革和治理的重点恐非医院药品加成环节。

我市自2012年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以来, 药品价格未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也没明显下降, 而原来归属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却没有了。也就是说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让患者在药品费用方面得到多大实惠, 而医院在没有药品加成收入的情况下医药收入结构也没有明显优化。

2 药品加成导致医院以药养医的说法值得商榷

(1) 二级医院的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例一般在45%以下, 医疗收入在55%以上, 而药品收入能给医院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率为13%左右 (既药品销售毛利率) , 而医疗收入能给医院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率一般在70% (服务项目收入减去材料费用后的比例) 左右。药品收入创造的可支配收入占医院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则为13% ( (45%×13%) ÷ (45%×13%+55%×70%) ) 以下, 医疗收入创造的可支配收入占医院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87%以上, 如再加上财政补助, 药品收入创造的可支配收入占医院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还会低些。

(2) 近二十年来医院企业化的经营管理, 各级医院经营管理者都知道医疗收入增加比药品收入增加的效率 (含金量) 要高得多。医院管理层在决策时不会通过低效又损害患者利益的方式 (药品加成收入) 来增加医院的可支配收入, 使医院的收入结构恶化, 医保资金被侵蚀。

以上两点说明医院以药养医的说法不是很准确。

3 成本效益原则及市场规律

(1) 医院药品销售, 需要投入人力, 物力, 财力, 特别是药品库存占用了医院大量的流动资金。医院从药品销售中收回成本费用及合理利润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况且医院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性单位, 收回成本和获取合理合法利润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 既然药店和民营医院经营药品可以营利, 为什么公立医院有专业的医生, 有专业药剂人员, 在用药指导和药品管理方面比药店更专业, 更规范, 更有优势, 为什么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就不能有合理合法的利润呢?应当让公立医院与药店在药品售价上进行竞争, 进而做强做大医院药房经营, 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利润来促进医院发展、这样的“以药养医”应不会引起患者和政府的不满。

(3) 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是有机结合的, 不是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都应收回成本, 才能使医院正常发展。在收回成本的过程中, 医疗服务收回成本在测算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时应主要考虑人力成本因素和技术因素;而药品服务收回成本在药品零售定价时应有公开透明的药品价格信息, 并结合医院的药品采购议价能力和医院经营管理能力。因此, 不应以药养医, 也不应以医养药。

4 药品价格信息公布及医院药品加成比例的确定

(1) 药品价格信息不对称, 是导致医院及患者被动接受药价的原因。国家应通过公布药品平均生产成本的方式来公布药品价格信息 (全国有大量的高级会计师和会计领军人物, 想必对各企业的药品生产成本应是能核查和核算出来的, 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应能实现药品价格信息的公布) , 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价格信息, 使医院在药品采购时有选择和议价的参考依据和前提条件, 使群众对药品价格的监督有参考依据和前提条件, 不会出现医院在药品采购、患者在药品价格监督上处于盲目被动。而不是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来控制药价 (实践证明防范经济领域的很多问题公开通明比高度集中效果要好的多) 。

(2) 至于说没有集中招标, 药企如何确定生产量, 从而控制成本, 那是药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因为在药品市场化的前一二十年并没有集中招标采购, 也没国家生产计划, 药企的发展也很快。现在企业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而且信息化高度发达, 没有集中招标采购不会影响药企的经营和成本控制。同时要通过公布平均价格倒逼药企加强成本控制。

(3) 药品配送应是物流公司的性质, 只收取物流费用, 而不赚取药品经营利润。

(4) 15%的药品加成比例是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政策, 药品生产及药品流通早已市场化, 医院药品加成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 与市场和现实早已脱节, 医院支出的补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还用15%的加成政策可以说没有理论依据, 就像医疗服务价格是通过测算来确定的, 而药品加成比例为什么要定15%, 没人说得清。医院的药品加成比例应通过市场竞争和内部管控来确定。

(5) 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后的财政补助办法。各级财政一般是按实施政策前一年度医院药品加成收入为基数, 取消多少, 补多少。这就有一个问题, 以前年度的药品加成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补多了, 如果以后年度医院的药品收入随着医疗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较大, 是否又存补少了。

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探讨只是管窥之见, 只愿医改政策能更完善和更切合实际, 既能使广大患者受益又能充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

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各项改革政策有序试行和实施。各项政策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促进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改善服务态度, 加强管理起到了相应作用。但有些政策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 值得探讨、研究和分析。为此, 就药品零差率政策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立医院,药品改革,零差率

参考文献

[1]宋杨, 吴华章.实行药品零差率后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01) :10-11.

[2]沈荣生.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差率后对药品使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 2013, (01) :62-63.

篇9: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医院的生死存亡,必须从经济、效率、效果等方面都进行考量。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以下特征:1.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体部分是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而将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等作为客体部分;2.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超前性、建设性,更加真实的反映了财务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动向及实际效益。3.医院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它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之外,使得使得审计师更加公正的鉴定审计工作。4.重点强调了审计工作者在审计要坚持内部审计原则、排除干扰,客观公正的做出分析判断,体现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大,质量低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性质的影响下,医院性质一直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摇摆不定,而为了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或是利益目标,医院擦很难过场采取调整措施来达到与其目标,这就意味着内部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力度消减,法律法规建设意识薄弱。目前来讲,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对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惊醒准确预测,以致不呢国提出相应的应对措置,而仅仅关注优化处理财务活动的后期事项,难以做到对财务、经济活动的前、中、后期的全方位的检测,因此,医院管理层在没有有力依据的情况下,无法决策下一步的计划,最终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

现代审计工作不仅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它也是一项体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在财务、审计方面具备专业素质,对市场、管理等经济学也具备一定的储备知识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计算机的熟练应用也是必备技能。而目前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内审人员由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兼任,仅仅把审计工作当成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中转站,部分缺乏经验,不一定能够胜任审计工作,达不到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标准。另外,没有严格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上人员结构显老龄化,使得一些人员安于现状,没有学习新审计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停滞不前,审计力度严重削减。

(三)内部审计范围过窄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过去单一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只注重事后监管工作,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违规行为,在新的改革要求下,这种单一已经把那个不适合医院严峻市场竞争的要求,电会化的普及使得财会工作不仅在效率、准确性方面更加提高,也可将财会支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利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为管理者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二、新医改政策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新医改政策不仅明确要求公立医院强化自身工作,更应该用高标准、个哦要求探求新的审计理念,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经济活动等具备完善的监督措施,不断突破原有审计职能,为医院的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构建规范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医院内部审计作为要塞部门,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可为医院在强大竞争下仍旧得到进步发展提供后盾力量。而风险评价标准体系中:“共性标准、行业分类标准、项目补充标准”这三个原则缺一不可,它们是是相互依靠、彼此补充的。为保证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要求审计工作者在风险大的领域有所侧重;另外,审计部门应该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与医院管理层充分沟通,共通探讨评价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规范,决定出更加具有导向性、规范性、适合本医院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培养一批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新医改政策下,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悉财务方面的工作,对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是要求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公立医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进行扩充,还要要多样化引进人才。另外,可开展业绩考核制度,通过岗位轮换、事业技能考试、人员培训等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丰富人员知识结构,熟知更多技能,培养其问题应对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为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三)科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当前,公立医院仅对财务收支审计等事后监督已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内部审计要求,还应逐步向效益管理方向迈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等进行反馈,从而做出适当调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不必要的的成本消耗,对主要环节找出对应措施,提高成本应用效益。开展审计调查,对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不规范行为提出合理建议。加强基础建设审计,加强医院基础建设管理,从而节省建设资金。

(四)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审计工作全方位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只有抓住、抓紧内部审计,才能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又起到监督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五)强化后续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内部审计可以揭露问题,更是因为它在过程之中提出的反馈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建议,而这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依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跟踪审计工作。对审计单位加强管理、用实际行动提高效益,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整改,确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力,为健全医疗改革机制提供保障力量。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要求公立医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兼重。新医改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担任更加具有挑战性,需要根据新的改革形势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水平,成为复合型人才,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醫院效益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琼.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上一篇:粮食部门员工个人总结下一篇: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