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2024-04-20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通用11篇)

篇1:《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书中观点:一套房子可能消灭一个梦想

1952年,22岁的巴菲特有了首付可以买一套房子,他问未婚妻苏珊,亲爱的你是希望我拿着这笔钱买房子还是去做投资,然后买一套大房子,苏珊同意巴菲特去投资,二人租了两室一厅就结婚了,

1953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继续租房住;

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创业,(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1958年公司开始持续获利,等到1962年,巴菲特有了第一个一百万;

,巴菲特成了世界首富,当时身价620亿美元。

书中观点:一套房子可能消灭一个梦想,书中拿了两个人作对比,一个有房贷,一个无房贷,随着时间的推移,房贷者赚到的大部分资金都还给了银行,而无房贷者,大部门资金都投给了自己,无论是自身价值的提升、升职、跳槽的机会都差异很大。

你会发现一旦买了房子,你会很快计划恋爱、结婚、生子,随后整个人就差不多稳下来了,因为结婚、生子就是在房子内进行的。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有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相信大家理解各异,但是想说的是婚姻真的是我们的生活的终点吗?有意深思者,我建议读一下《自私的基因》,我很认同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基因在操控,你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无论何等基因,他们的目的都是自我复制、迭代、传递下去,而属于我们自己的仅仅是那23克的灵魂。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肉体,真正主宰你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那自私的基因。

看到了这段话,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对于爱情的理解,我认为是灵魂的融合,直到看到在这段话,我发给几个朋友看,大家反馈的消息都是觉得这种关系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大家表示女人在家里的地位是一直走下坡路,而男人则是一直走上坡路的,有几个女生表示拒绝进厨房,不当黄脸婆.......我的理解是:人很关键。不能因为自己遇人不淑或是见惯了身边朋友的不幸婚姻和恋爱就映射到自己身上,人跟人均不同,其实你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前提是男生的认知和境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他知道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女人照顾好家庭,让家里井井有条,温馨和谐。

书中观点: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

是的,这句话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一直渴望摆脱传统的人,但是现实中确实一直裹足于此。

书中文字有点牵强,内容不够深刻,多半是引发自己的思考多一些,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第一次看觉得书中观点很另类和独特,哇,还可以这样想,哈哈

现在真正的翻翻看,发现很多观点已经熟烂于心,甚至觉得部分内容有些陈旧,可见知识的更新与变化之快了,不过总体下来还是见到了耳边常常引用的案例:因特尔放弃储存器、巴菲特租房结婚、沉没成本等。

整体来说全书不是很客观,缺乏事实依据,主观性较强,多半是古典个人根据自身经历而写。

篇2:《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本书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困境追根溯源,提出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思维意识形态,即问来源于人的思维模式,它构成了挡住你走出困境的一面墙,拆掉思维这面墙,就解决了你的问题。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同事们来说,还不算晚,可以偿试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思维模式已不可改变,但是学习一下,试着偿试改变。

提一下本书当中的一个观点“买一套房子等于卖掉一个梦想”。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拥有一套房子可谓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许多人都背负着偿贷的巨大压力。如果你也有此打算,可以参详一下这本书的观点。目前大多数人(包括我)的观点是:如果买房压力大的话,可以先租房,在经济能达到轻松购房的情况下再买房。然而,房价的攀升不仅会给你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你往银行里存钱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房价飙升的速度。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不买房也不要把钱存在银行。那么把钱投资在什么地方才不会贬值而且不会有风险呢?那就是投资自己。怎么样投资自己呢,作者认为,一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我,这样可以增加加薪的机会;二是投资在活动外交上,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快速获得信息,同时可以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通过与优秀的人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三是投资在健康上,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多方面的持续投资来提升自我,也许有一天,买房对于你就不是什么压力了。

篇3:拆掉思维里的墙

司机身上的按钮

有一次坐飞机回北京,晚上12点到北京3号航站楼。我在冰天雪地中终于等到出租车,把包往里面一扔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到哪儿?”我说:“中关村。”

司机师傅挺开心,说:“中关村还行。我昨天排队20分钟。大半夜拉了一个活儿,一问去哪,望京!我今天一直在郁闷来着。”

我说:“如果我家在南五环,你还不得高兴死。”

师傅笑:“那可不。”

我对师傅说:“你身上是不是有两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去望京的人按一下不开心,您就郁闷一天;上来去中关村的人按一下开心,您就开心一天呢?”

司机师傅:“有点这个意思。”

如果你是司机师傅,你身上有什么按钮?你自己身上有按钮吗?别人对你做出些什么,会按到你身上的不开心按钮呢?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遇到不讲理的上司,碰到不讲理的客户,或者更加糟糕,娶了或嫁了一个不靠谱的人。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反应的?你身上有这样的按钮吗,写着“快乐”或“不快乐”,“成功”或“不成功”?谁会触动这些按钮呢?如果总是由别人触动这些按钮,那我们的生活是由谁在掌控?

就好像那位司机一样,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钮,也让别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有一些人的按钮放在胸前,一看就能看到;有一些人隐藏得很好,在很隐秘的地方才能看到;还有一些人被按到后自己感觉痛苦,就到处去按身边人的按钮。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经常失控。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活。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一旦安装了这个模式,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痛苦按钮,不让别人按到。但如果一旦被按到。除了沮丧。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你的老板偏偏对你发火;你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着急的时候。前面的路就是堵得不可开交……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受害者。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你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认出他们,因为他们往往面带怨气。讲话喜欢使用虚拟语气:

“都是因为她,如果不是……我早就……”

“那个时候我还小。所以……”

“他都这样做了。我只好……”

禅师与兰花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爱物,于是也很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伤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父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他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就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虽然兰花被摔坏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样的人总能找到应对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自己的f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英语听力…一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掌控者。

拒绝受害,现在就掌控你的生活

在心智模式课堂上。学员Lily分享了一个自己掌控生活的故事:“我做行政多年,觉得自己不适合,想进入人力资源部门。正好我现在的公司枝繁叶茂。体系完备。所以在公司内部换岗是最好的选择。”她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做好了准备,就信心满满地开始她的职业转换计划。

几周过去了,Lily没有任何进展——当然,她拥有了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我给我们部门主任写信了,他倒是挺尊重我的意愿,说如果对方同意接收,我就可以走。但是人力資源经理Helen却一直没有表态。我想,我可不能当受害者啊,我继续给她写信,每周一封,结果还是迎来套话式的拒绝。你说。我是不是没有办法了?我也想当一个掌控者。但这是公司制度的问题,对方不要我。我有什么办法?”

老板可以掌控吗?公司可以掌控吗?当然不能。你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你不能够让你老公不抽烟,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心平气和与他沟通这件事情的女人;你不能掌控股票不跌。但是却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情,同时学会在下一次避开风险;你不能掌控运气:但是你可以开始掌控自己的识别与抓住机会的能力。在这个故事中,你无法掌控公司和对方部门经理要不要你,但你却可以掌控你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加被需要的人。Lily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误区,她决定反击:掌控老板!

第二天上午。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Helen收到一封邮件,是Lily发来的。她在信里告诉对方,她已经报名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了!Helen礼节性地回复一句:加油!

时间又过去了两周,Helen收到Lily关于人力资源课程的感想和一篇文章,并且问她。是不是可以就相关的问题向她请教?Helen这次还是淡淡回复:欢迎交流。从这周开始,每周Helen打开邮箱,都能看到Lily关于人力资源的最新见解、思考和参加的聚会。Helen从邮件里知道,她参加了HR的聚会,在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在协助北大的一个教授做研究……

4个月以后。Helen打开邮箱,收到Lily最后一封信:“xx公司希望我过去做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希望能够保持联系。”

15分钟后,Lily抬头看到Helen站在她面前。脸色前所未有的灿烂,她说出了那句Lily期待已久的话:“你有兴趣在我们公司做HR吗?”

你看明白了吗?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法学家、企业家最终遁入宗教寻求安宁的原因:他们曾经努力创造一种公平,但是当他们努力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依然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不公平。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精神沮丧,偶尔接触佛法,拍案惊奇,写道:“社会既屡更沮丧,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逃遁而入于佛。”

世界是不公平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会怎么做?

也许你终于长舒一口气,这个发现让你的受害者模式显得合理。难怪你活得不够好。原来是因为社会本身是不公平的,这当然不是你的错。

比较友善的想法是,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不公平,你应该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忍受的方式或者能够忍受的程度,然后快乐地生活下去。

我最喜欢的想法是,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不公平,那么你应该找到那个能让你改变的不公平。然后用你的方式去影响它们。

如果你还年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那是天真。

如果你已成年,你还在寻找绝对的公平,那是愚蠢。

篇4:拆掉思维里的墙 读后感

————读后感 施臻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我拿到书一打开就被那简单却富含哲理的插画吸引住了,深深的被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期待读完了这本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以前思维的桎梏有了很深的了解,只有拆掉思维里的那堵墙,才能看到与别人不同的世界,才能跳出那些框框架架,才能豁然开朗于心间!

1.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书本的开头就是现在社会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买房,你是把你的梦想葬送子长年累月的房奴生活中,还是把梦想在最好的年代实施?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两个类似的人,一个因为买房丧失了最好的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一套房子消灭了我们的梦想;而另一个人则抓紧了机遇,用最好的年代创出了更加的成绩。房产大佬王石也曾抛出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40岁之前租房为好。”的确是惊人之语,在一个房产业大佬看来,买房竟是成就事业的最大阻碍,一旦我们被一个房子套牢了,那么你天天想的就是怎样多省点钱还房款,怎样多赚点钱,小心翼翼,千万别丢了工作„„当你始终想着这些东西时,你的工作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新,因为你输不起,一旦失败,房子怎么办,家人怎么办??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加入购房大军中呢?很多人的安全感就来自于买一套房子,自古即有安家立命之说,因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都告诉我们,没有房子是没有幸福生活的资本的,人云亦云,我们把买房当成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可实际上呢,它反而是一个绊脚石,一个你走向成功必须抛弃在一边的包袱。我们总是不敢走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领域,我们只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打转,转来转去,我们一直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而有时候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经营爱情,不去努力巩固家庭关系的平衡,我们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安全了,可是当我们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当有一天,突然我们开始感觉到不安全了,那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怀疑生活,怀疑爱人,其实最值得怀疑的人是你自己!

2.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让买房成为我们安全感的寄托呢,因为每个人都会恐惧,我们恐惧的底线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安全感都不是要出来的,而是给出来的。那么,这些恐惧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被逼到命运的墙角?有没有试过触碰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底线?格鲁夫的思考,把英特尔公司拉上了世界的屋脊。是啊,作为一个拆掉思维里的墙的先行者,格鲁夫成功的为我们后来者指定了一条坚实可行的路。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而且,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着这个模式。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智慧的智慧。有很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却在别人身上羡慕的发生?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3.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而根据古典老师的这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还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心智模式:即投入。当我们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的很好,也自然而然的得到最多的报酬。在以后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中,我要把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是我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达到赚钱糊口的目的。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不是无能之人。So每天我都要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没有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这是我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甚至以后做每件事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无兴趣去做的事情要放手,就像买房一样,做无趣的事时间长了我们的梦想就没了。“我们的奋斗就是要把奋斗变成不奋斗”,搜狐CEO张朝阳,因此,在我的生命中必须找到一个长期的深层次的不能被满足的乐趣,让这个永恒乐趣带领我穿越生命的无常,迈向人生的彼岸。兴趣,interesting,就是以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当下你做的事情,乐趣的来源是享受当下的投入。

4.重新定义成功

什么是成功,在我们以前的思想中,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而现在,成功是当下,是我们追求优秀的过程,就像做出一道数学题,高中的时候,我们每想到一种解题方法,就会雀雀欲试,别提多兴奋了,每完成一个步骤,就会很开心:而从我上了大学后,抛弃了理科的东西,对数学早已没有了那种高中的时候的疯狂了,因为我已不是曾经年少的我。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的靠近梦想的过程,所以成功在当下,不要寄托于哪一天,现在就很成功。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梦想,如果我想要些什么,就得努力去争取。成功需要我们自己无来由的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当下,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我是个沉闷的人,最近也正好被感情这件事折磨着,我喜欢一个女生已经有5年了,从高一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如今,她也知道我的心意,但是她委婉地拒绝了,但因为我们考到了一个学校,我平常还是对她特别关心,这也算是旧情难忘吧,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份感情自动升级了,我已经深深地爱上她了,现在当然是没什么成果了,她也有自己的男朋友,很多朋友啊同学啊都说我傻,但我自己却从不后悔,我对她的爱是我的成功,她对我的拒绝是她的失败,我不会去追悔已失去的昨天,不管未来怎样,我爱过她已足够,我成功过!

5.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每个人都是拥有无限的能力和资源的,没有人例外。一个人可以暂时没有工作,但他可以拥有家庭,拥有健康,也可以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份好心情;一个盲人虽然没有双目,但他可以为人类和平而祈祷,可以拥有悲天悯人的宽广胸怀„„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先天就拥有的,有后天形成的,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都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的天赋需要我们后天去培养,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冒险,不断的在得与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次的跌倒爬起重新出发,很多事情在嘴上说的时候特别容易,我一旦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会,全力以赴,可是呢,我们却从不去尝试,从不去发现,你都没有想过去发现,你如何开始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就如同谈恋爱一样,你不去发现她的美好,怎么可能真心去爱她,呵护她,又何谈以后的幸福呢。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你总是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

6.做你生命的主人

我很多时候不知应该做些什么,其实都是自己在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是很简单的,就是我们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可是社会是复杂的,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会在很多的时候怅惘茫然。可是人的可贵就在自己的追求不灭,行动不止。看看我们的身边,很多的人看似快活其实各有自己的烦心事,怎么让自己永不烦恼是我们有无智慧的标志。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坚强的人,任何人也不会使他真正的潦倒的。是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做好我们自己,即使是别人强迫你做的事情,你只要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历练,是对自己的提升,开心的去有创意的去做它,那么它也会让我们很有收获的。这就像爬山一样的,爬山很累,可是美丽的风景却让我们无比的开心,古人的那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改变命运只有靠我们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会有时,问题是我们的五湖,我们的明月是不是很澄澈,很亮丽。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的鹤有没有力量排云去,我们的诗情有没有洁美无限,我永远相信,有付出便有收获,有追求便有亮丽,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在变化,生活正像月亮的脸悄悄的在改变„„生命的精彩不就在于这途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收获吗?

7.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竟是什么呢?”大鱼说:“你就生于海也归结于海,而你却不自知,还去哪里找海呢?”我们每个人就在快乐幸福着,却还要到处寻找幸福,当我们心中一片清宁的时候,幸福自然就找到了,你也就真正地找到了你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那条小鱼,是不是生于海,归结于海呢?

我们每个人都很盲目,当发现别人买了一个新手机的时候,我们也会去买,当好多人都说这个领域在未来比较吃香的时候,我们都会“义不容辞”的去选择这个领域,可又何曾知道,未来的趋势谁可以预测啊???我们每次跟风的时候,我们都有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吗?难道他们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那条路适合你吗?值得你去做吗?有意义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我要有自己的价值,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你要长成你自己的样子,你要去发现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值得你追求的?

8.去尝试吧,行动起来,而不是等待

你是不是老是觉得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总是在别人身上羡慕的发生?那些人和你有什么不同呢?每一个人都带着一块镜片来看世界,然后用一套自己的程序来构建自己的世界。可是啊,人家是想到了就去做了,有想法就立即付之于实施,而我们呢,总是天马行空的一大片幻想,可是做的时候却明日复明日,让你自己都无法适从,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用来行动的,穿越过去的怯懦,过去的犹豫,穿越到自信而充满希望的未来。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尝试、去完成,而是我们心里面害怕、我们心里面恐惧,我们害怕恐惧一些自认为做不到的事失败后的后果,我们害怕恐惧别人的目光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我不应该让别人掌握了我的主动权。要敢于尝试,即便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做得很糟,可那又怎么样,我们收获了勇气,我们收获了经历,我们收获了成长;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们在付出过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已经成长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一个开始的爱好者,我们自己经常会买些书,可是我们从来都好像不看,因为我们拥有了书感觉好像就拥有了知识一样,而看到别人看的书后,别人觉得好看呐,我们又想去看,真正又买了之后又扔在一边,如此往复循环„在尝试的过程中,还要有坚定地意志,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就拿我本人来说,我经历了不少的挫折,也让我懂得了很多,以一个事来体现一下,我帅哥一个、不是,自幼在家帮忙比较多,皮肤晒得比较黑,有次去武汉玩的时候,被一个欧莱雅的店给拉过去了,说是做活动免费对皮肤进行检测、保养。当时也想了免费的不用白不用,我进去之前是抱着不出一分钱的想法的,可是最后的结果呢?很让人伤心,的确,我动摇了,我长得又不帅,皮肤还黑,这是我的硬伤,就是由于犹犹豫豫的被那个店给忽悠了200块,我的意志太不坚定了,直到现在为止,也仍然还有些!不过这次的吃亏也让我记住了,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别人的花言巧语就让你左右摇摆,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方向!所有,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我要敢于去尝试,要坚定信念,更要奋斗,努力!

9.实现自我

人总有一死,所以为何不真正的活过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来的样子,用爱和对生命的热忱拥抱生活吧,生活也会拥抱你!古典老师讲得金子论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么?高中的时候老师老是那这个来鼓励激励我们。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而藏在地壳中的金子才是最多的。所以啊在实现自我的时候需要磨砺,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流血流汗,需要我们去奋斗。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人就是这样,我们是自己生命的导演,我们的故事需要我们自己来演绎,我们才是故事的男主角,不能让其他人抢走了我们的主动权,怎么做怎么走我们自己规划设计,找到真正的自我,让这个世界少了你而感觉到遗憾!

我的读后感是以从网上搜到的九个模块为基础,自己填写而成,选择不对,努力白费。我选择了这本书作为突破桎梏的蓝本,起码到现在我自己认为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像古典老师说的,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认为的事情而努力,但一旦发现错误的时候要立即停止,错误的努力不不努力要可怕的多,如果方向错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就跟南辕北辙一样,因此在给自己定位时,一定要找准,然后去实现它!

篇5:《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书中谈及的恰恰是我现在亟需关心的话题,有关择业,有关买房,有关规划自己的生活。

“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王石

作者不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还更加“危言耸听”地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他认为,当我们因为房供每个月只有区区一点结余的时候,我们也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或是出游行动,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职业培训,乃至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贷压力”为理由拒绝这些体验,久而久之,你也会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时,你便可以蜷缩在你那唯一仅剩的房子里,感受那独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宁愿租房不要买房”的经验谈,是在看《金星秀》的时候,当众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说她几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时候,我也不禁惊讶。

难道是买不起嘛?当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论,尽管已经记不太清,但我已经被彻底说服。买房,的确,你似乎给自己造了一个美好而稳固的梦,但这梦是否真实美好?离开父母的扶持,你能负担起的也许只有离市中心十分偏远的小两套,从此开启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许你说不怕辛苦,但是时间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时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后又因为精疲力尽根本无心深造,日复一日,除了房贷越来越少,得到了什么?

那如果你选择依赖父母的实力,让他们帮你买房,作者总结的极好“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由父母控股,因为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父母可能说的话想必我们也不难想象:“房子是我给你买的,工作是我给你找的,让你听话难道不应该吗?”

请问你,准备好被绑架一辈子了吗?

就在我的身边,我的朋友,口齿伶俐,人也机灵聪明,刚过三十,在父母的帮助下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然后准备把自己的聪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将桌上度过余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叹过想要出去闯闯,但是即使机会来了,他有说走就走的权利吗?没有。

买了房,似乎就意味着从此安了心,一辈子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然后退休跳广场舞。并不是反对这个过程,只是时机还不到,心会有不甘。

个人感觉,作者整本书边就着“突破常规”这个主题,传达了他的诸多感想,然而逻辑性却并不那么强,不能称得上浑然一体。可以感受出,作者是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总结的人,许多的语句让我感觉精彩绝伦,便纷纷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里获得的东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这就是一种修行。”

“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称之为“yesbuter”的一类人,这类人常挂在口上的话便是“yes,but...”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是想法,他会礼貌性的同意,然后不假思索的拒绝,同时为了显得不那么无理,他会找出丰富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前的我,常常会陷入和yesbuter的争执中,企图用各种道理去说服他们,到最后我发现,他拒绝接受并不是因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会那么轻易改变,因为改变突破了他的舒适区,对他而言充满了风险。

篇6:《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我是一个做机械设计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些许的厌倦,在加上行业的不景气,渐渐的对这个行业兴趣!原本以为可以有一帆作为,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只有另谋他路了!

其实我对商业一直都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一直都不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害怕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而扯到蛋!现在倒好硬逼着我去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看来是天意啊!要说完全陌生倒也谈不上,我平时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一切关于商业的知识,大家不是都在说业余的四个小时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时刻嘛!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大声的对全世界说:我时刻准备着!!!

其实我对商业感兴趣不是完全为了钱,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终坚信:合法的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

篇7: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些行业的受众都去哪儿了?

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快捷移民,目的地只有一个——手机。大众传媒的所有用户转眼之间都转到了移动终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互联网移民。

早在二十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保罗·莱文森就在《手机》一书中预言,手机将成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手机不仅有移动功能,而且有生命和创造功能。”如今,手机已经牢牢长在了人们的身上,人们临睡前抚摸的最后一个物件是手机,醒来后第一个摸索寻找的也是手机。

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低头一族不论年龄,没有代沟,同在地球上,都在低头看手机。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它变成了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超级终端。

“给我一部连上Wi-Fi的手机,我就可以改变世界。”移动互联网正在使整个社会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

虽然信息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暴增,但传统的大众传媒却在衰落。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改变了,以前是读报纸、看电视,现在是看手机。

2014年春节的微信抢红包,是对移动支付最好的一次科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PC互联网培养了年轻一代宅男宅女,移动互联网则使全民变“宅”。

作为互联网肇始者的美国正在开启一项覆盖美国全境的免费Wi-Fi计划,如果计划得以实现,不仅会进一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而且会使这个全球头号消费大国的商业形态发生巨变。

移动互联网大移民,使得全球PC销量锐减,电视机销售增长乏力。

全民变宅使得美国很多商业中心“塌陷”,实体店经营出现困难。人人都热衷网购,实体店衰落已成必然。在中国,这一切也都不期而至。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入口,已经渗透到通讯、社交、娱乐、电商、金融等领域。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会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移动智能硬件方面呈现井喷式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所有行业。面对一个信息交换随时随地发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还以传统思维抱残守缺,那面临的就不仅仅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会不会被时代抛弃的问题。

著名营销人李光斗的新书《拆墙:全网革命》的出版就是以互联网的方式——众筹出版进行,这可以说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众筹每份100元。出资1份起,拥有作者签名《拆墙:全网革命》明信片及专著;出资10份起,拥有作者全套签名《拆墙:全网革命》明信片及专著;出资200份起,成为共同出版人,拥有《拆墙:全网革命》个性化腰封。

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就必须拥抱互联网思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秒杀思维可以让企业或个人“以快制胜”;要打破现有的竞争地位排序,必须改变游戏规则,运用插位思维,快速超越竞争对手;信息对称时代,透明思维至关重要;千年变局,唯有颠覆才有出路;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化思维一定要有;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经济思维,让品牌有更持续的发展动力;全民皆娱乐,娱乐思维才能迎合受众;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免费经济,网民已经习惯了蹭网和免费,免费和第三方思维才能俘获网民的心;大数据时代崛起,大数据思维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体育场”式社会,互动思维才能来电;人人追求个性,订制化思维让市场更为广阔。这十一大思维是对企业传统盈利模式的挑战,也是对个人传统思维的挑战,但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拆掉自己思维里的墙,才能看见未来。

篇8:《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1)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

书的最前面就写了“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个观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买房之前我认为买了房,就会被拴住,困在这个地方,当真正买了房,我并没有觉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让我没有了这种束缚感,因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我认为积极去面对就可以,不需要认为它有多么沉重。

因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古典老师的这个观点,当然也包括网上很多故事说马云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马化腾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史玉柱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其实买不买房并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们心中对他们所做事情的清晰认识和对时代潮流的顺应。

《老男孩》最后有一行字“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退色,反而更显珍贵”,因此,买套房并不能毁掉一个人的梦想,而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梦想的是个人的思维,有人因为买了房,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需要谨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梦想就无从谈起。

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计算好自己的实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压力情况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买房。而买房就如同买一件东西一样,购买动作完成之后,贷款就当每月固定消费,如同吃饭一样。把剩余的钱进行计算,将钱用到刀刃上,同时不要让担心占据自己的太多的时间,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渐渐你会发现本来的压力已经完全不是压力,而自己也变得足够strong,而买房这件事并不会毁掉自己的梦想,反而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进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面对挑战。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现的合理解释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生活中比较被动,做事欠思考,比较随意。而工作中却积极主动,思维相对比较系统,同时纪律性很强。在两种环境下,个人的心理空间不一样,生活中,具有依懒性,认为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围的亲人会把这些事情处理了,而我做不如他们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认为自己需要做好,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两种心理空间给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现。从这一点来看,有时候对一些人在不同场合下表现的巨大差异也不能单纯的用虚伪来评价,不同场合下个人心理空间完全不同,甚至相悖,于是有巨大发差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3)帮助别人时需要为别人长久考虑而不是暂时的舒坦

书中有个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个空房间,每次来朋友都免费住在那,吃饭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网,书随便看,几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着。后来作者搬家,发现在这儿住过的六个人发展都不太好。有人开玩笑说房间风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轻易得来,何必那么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却最终间接导致了朋友的发展不好。因此有时候,作为朋友需要远见和胸怀,用远见为想的少的朋友想远点,用胸怀去接受由于朋友暂时不理解产生的误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况

最近看各种书悟出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时需要多做事,以此来寻找合适的事情和目标;目标明确时要少做事,这样才能把精力投入到达到目标的事情上。这改变了以往自己认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对的,其实这个时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正确的方向、明确目标,再专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对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总是对类似企业文化的东西嗤之以鼻,觉得这些都是很虚的东西,但是其实,当一个人从一家公司离开的时候,对自身而言最有意义的只有两点: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包括自身技术和人脉;第二,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就是一种心智模式,而这种心智模式会促使员工依照其要求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自己所接纳的实在的生活世界,进而按照自己创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类似的东西并不是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如同学校最应该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一样。

(6)愿上帝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些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赐我智慧,去辨别两者的区别。这句祈祷词太经典,我只能记住。

(7)希望成为什么就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

最近看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不要总认为需要什么再去学习什么,这适合于做技术。但是对于个人成长,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就利用空闲时间去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到机会到来再去学习和了解,已经晚了。

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证实这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部门交给一个产品设计的任务,虽然任务已经讨论多次,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案。由于两个月前对产品设计的了解和学习,很明确需要涉及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设计,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个产品方案。最终方案得到了部门的高度认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篇9: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原来我可以这样活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拆掉思维里的墙》将为你开启一条崭新的思路。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内容简介

对于目前的生活,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家人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

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二、作者介绍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现为新精英生涯总裁。美国生涯教练国际认证CBCC中国首席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师。国内不超过10个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高级职业指导师、注册心理咨询师与企业教练4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职业规划界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CCTV《科技博览》、北京台《天天阅读汇》、凤凰台《一虎一席谈》邀请职业发展专家,《中国教育报》《新前程》、新浪教育、中华英才网等媒体职业规划专栏作家。

三、目录

第一章 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第二章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第三章 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第四章 成功学不能学

第五章 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 第六章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第七章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第八章 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第九章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四、心得

开篇所讲的安全感,对我启发很大,我是一个经常会向自我营造的安全感屈服,依赖性很强的人,按原文的话讲是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力量不够强大,算得上是一种自卑吧。这一章作者找回了被浮嚣所掩盖的一个很强大的事实: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提到这里,作者也谈及了婚姻与爱情的经典话题,1)依赖不是爱2)不要把爱自己当成爱别人3)把喜欢与爱搞混,喜欢是指行行为的,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后面作者相应的提到了怎么样提高安全感,怎么样战胜恐惧,怎么样建立自信,从依赖中独立出来等解决方法。我认为这一章最主要是让读者认识到被安全感奴役,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不容易被发觉的问题,至于解决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中有几个方法很具有参考价值和生活智慧。

第二章的讲的是兴趣问题,和老生常谈的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

比有兴趣一族和无兴趣一族的生活现实向读者呈现残酷的反差事实。其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根本性问题在于投入。其实我觉得有兴趣和无兴趣所指的有点像事业和职业。大多数人所选的职业或许是出于无奈,但是在职业之外,每一个人都有坚持自己事业的权力。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不为了这份学习后的成果,就为了学习这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正是因为不在乎学习成果而成就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学习不是一件强迫性的事情,快乐就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第三章讲的是心智模式以及不同心智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生活方式。刚看到导言就想起以前看过一本关于幸运的书,也想到了吸引力法则。先前所有的怀疑顿时找到了一个算是‘科学’依据,幸运和吸引力法则并不全是虚张声势,空穴来空。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的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过滤器,不自觉的过滤掉自己不关注的信息。心智模式也被人们称为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而不同的心态就是心智模式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我们说要学积极的态度,其实我们真正要学的不只是态度,而是这种态度背后的强大的心智模式。认识到这个强大的‚心智模式‛的特点,我们就能运用它。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局限,最明智的作法就是辩证法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

应该经常保持警惕,及时洞察心智模式下的局限性因素,避免墨守陈规。

第四章涉及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成功学的毒害。特别欣赏里面的一个观点;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成功就存在于过程之中。有自己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去实现它,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成功。还有就是不要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只有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摘录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走起来,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当你疲惫,那就歇息,当你快乐,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是成功

第五章的标题是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里面提及了很多刚入职场的新人容易犯的错误,也涉及了如何求职,如何做职业规划,如何在一个好的职业上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非常现实。打破后悔模式和错过模式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之前,不要做选择的决定,一旦超过这个底线,就大胆的做选择。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论。具体的还得根据事情轻重缓急灵活运用。可以更清楚的认知职业内幕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六章讲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快乐是可以选择的,是每个人不可剥削的权力,你选择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公平,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与其争论公平,倒不如做一些让这个世界尽量公平的事情。

第七章幸福是一种转换力谈及了当代社会青年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矛盾:自我价值观与父母价值观的矛盾。我们知道了对父母的逆来顺受,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一场漫长得没有终点的伤害,只有我们真正找寻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幸福;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里不仅存在一个‚自我系统‛,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系统‛,在左右自己对幸福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程度;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最为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第八章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讲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拖拉。里面阐述了等死模式和穿越模式,非常客观的指出与其在等待中痛苦挣扎,不如在行动中拼搏。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战胜拖拉〉里面就很好的诠释了等死模式的痛苦: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的

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第九章的题目是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有句话说得很好: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人还是你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坚持的东西,为什么你的东西要任由别人来给你贴标签呢。你是为你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幸福不是指比别人幸福,而是你认为什么是幸福,那就是幸福,它不是个比较级,不需要参照物。

五、分享

(一)本书经典语录

★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不买房,买梦想。★ 人们购买的,其实是内心的“安全感”。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的发展时光。★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

★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 能力=天赋*时间,如果有一件事你没有成功,那不一定是欠缺天赋,而是欠缺时间。

★ 远离那些让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那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奴隶!

★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

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 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放弃医学,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他们可以安然的放弃,投入更好的方式。他们知道自己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

★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 回顾你的生命,那些让你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不是都是来自于生命深深的底部?那些最艰辛的日子你默默地坚持,那些黑暗的日子你的眼睛里面闪着理想的光。回顾过去,那是你生命中间一无所有的时刻,也是你生命中间走的最快的时候,而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 当你疲惫,那就歇息,当你快乐,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是成功

★ 成功就是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二)媒体评论

有的书好玩,但看过之后你会忘记。有的书对你有帮助,但阅读之时饱含艰辛。这本书,你读的时候会充满兴趣,合卷之后会引发思考。特别对年轻人来说,本书中所阐释的观点和丰富的事例,我相信会在某一个点上触动心灵,甚至会改变你生命的轨迹。

——著名作家 毕淑敏

人们经常艳羡别人功成名就、飞黄腾达,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按照本书的介绍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当当特约评论员 粉红猪猪侠

(三)拆掉思维藩篱,快乐高效工作

1、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很多人会抱怨,目前的工作并不是我喜欢的,我不会在这个岗位干一辈子的,只是目前生活所迫无奈的选择,所以,对于这份工作,我无法投入热情。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就应该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无论喜欢与否,你花费的是你的时间和生命,既然不能选择,那么,就努力让生命之花开得更绚烂一些。无论哪种工作,它都是打开我们人生眼界的一扇百叶窗,提供给我们百味人生、接纳百种个性的机会。你投入了热情,你就会从中发现乐趣,收获快乐,从而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精细化营销,需要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精细化营销在企业的

营销活动中提的越来越多。一个营销活动,上级部门的文件中,营销流程已经详细到每个细节。但是,每个地市、县区,甚至城乡的客户群体,其消费观念和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那么,营销效果肯定也是参差不齐。所以,作为一线营销人员,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多一些创新精神,根据各自的地域特色,找出业务的不同切入点,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否则营销活动将流于形式。

3、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是提升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学习,就是在退步,在日益和时代脱节;不学习,就会逐渐丧失工作的能力。市场营销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学习业务知识,学习营销技巧。在工作中的学习,有时是不为了这份学习后的成果,就为了学习这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正是因为不在乎学习成果而成就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学习不是一件强迫性的事情,快乐就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只要保持这份快乐学习的心态,努力去丰富自己的内涵,终有一天,你会惊觉你耕耘的那片土地上已是花开满园。

篇10:《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续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续

“谁动了我的幸福” “比如这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将的是一个叫做帕霍姆的地主向地主巴什基尔的头领购买土地,当他问及土地的价格,头领告诉他:‘我们的价格一直不变:1000卢布……我们以天为单位买地。你一天走多远,走过的土地都是你的。而价格是一天1000卢布……但有一个条件:如果你不能在当天返回出发地点,你就将白白失去那1000卢布。’ 帕霍姆从第二天早上开始圈地,他努力地往外走,一直到不得不往回走,才发现自己走得太远了。于是他用尽全力狂奔回来,在最后一瞬间回到了原点,但是却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建起那把铁锹,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那么一小块。”   “总有人会比你更成功!你总能得到的更多!被社会系统(人的外部系统)接管幸福系统(人的内部系统)的人,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人一样,永远吃不饱。正如我前面逃到的成功正态分布,成功从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我们把自己丢了” “从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接管我们的幸福?那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在我们没有把自己弄丢之前。正如故事一开始看到的那样,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是一体的。我们为了一块食物放声哭泣,为了一个拥抱哈哈大笑。父母亲也希望我们是那个样子,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身上的两套系统非常和睦,我们做的就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就是我们做的。 但是慢慢的,社会我和自我开始分离,因为他们会进入这样一个社会。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跑过去告诉妈妈,我得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地摸摸你的头,说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个月你跑过去,说妈妈我得了50分,妈妈说你还好意思回来?我没有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妈妈的爱。 社会我马上回答:那我就需要考一个好分数。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爱好分数,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哥哥高考完了,他兴冲冲地回家,说我考上清华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地说真了不起,老早就看出来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高考完了,你兴冲冲地回家,说我考上哈佛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地说真了不起,但是你又继续解释这是哈尔滨佛学院。于是大家都奇怪地对你笑说,你爸你妈供你读书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亲戚喜欢我。 社会我说:谁让你不上清华上哈佛,大家都喜欢清华的。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喜欢的是清华,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经理。对方说经理您好您好,快请进。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助理。对方说助理你好你好,你先等一下。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受尊重。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去当经理。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是经理受人尊重,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遭遇爱情,你对你的女朋友说,我爱你。她问你有房么?你说有,她说我好爱你,永远。 遭遇爱情,你对你的女朋友说,我爱你。她问你有房么?你说有,租的。她说我很爱你,但是……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女朋友。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一个房。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女朋友爱我的房子,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终于有一天社会我对自我说:你他妈的怎么搞的?我们俩一起出去混世界,结果每次都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不如你不要出来了! 自我于是伤心地回到家里,发誓再也不出门。   自我于是就这样慢慢萎缩,社会我也就这样越长越大。在未来的日子里,社会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女朋友和经历的名片,但是却总觉得内心空空的。虽然他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他却掉了自己的幸福系统,不懂得兑换幸福了。因为他很少获得过来自自我的礼物:内心的激情、动力、充实与宁静。 我们很听话地成长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感情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 就这样,我们把自己丢了。”   古典(作者)的这个论证很有说服力。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越来越发现社会系统的我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把名利这些社会高度吹捧的价值看的越来越高,因而也就和自我越来越疏远,什么时候丢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而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些物质的满足感吗?事实上,最开始我们追求这些物质也是为了更开心,更幸福。追求物质是一个获得幸福的途径,可是在这路上却迷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被路上的风景分散了注意力,竟忘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我想我要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内心的幸福感。我追逐的不是物质的绝对充裕,而是幸福。否则一切物质都没有了意义。自然的想起,梁漱溟老先生提到的,人一生的三个任务: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三者必按照此顺序。说的也正是一个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的人生之路。先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保证接下来处理人的内在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很多家庭,在处理第一个任务的时候,要么不能完成,分道扬镳;要么刚刚完成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就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当初的誓言,舍彼此而去。只有那些懂得珍惜,懂得幸福的真正意义、幸福与物质的关系、社会我和自我关系的夫妇才能够任世事变幻依然扶持到老吧。   “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我有一个美国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以后的72小时之内,都不会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一种尊重。72小时之内,你对对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冲动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后,你还是情不自禁,那么就好好投入这段感情吧。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如果你要区分一个开始是爱情还是孽情,是投资还是消费,是职业跳槽还是职业跳楼,要冒险还是冒傻气,都可以这样判断。 总的来说,开始时这么一个东西,它让人可以丢下不满的现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为全新,所以你会损失很多过去。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开始的价值。”   “也许正如纪伯伦所说:‘There is a staying in my going, there is a going in my staying.’在每个开始中都有过去,在每个过去中,都有开始。”

篇11:《拆掉思维里的墙》等

古典,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为新精英生涯总裁,是国内不超过10个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高级职业指导师,注册心理咨询师与企业教练四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职业规划界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人生开窍手册”: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定会全心投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评论:

有的书好玩,但看过之后你会忘记。有的书对你有帮助,但阅读之时饱含艰辛。这本书,你读的时候会充满兴趣,台卷之后会引发思考。特别对年轻人来说,本书中所阐释的观点和丰富的事例,我相信会在某一个点上触动心灵,甚至会改变你生命的轨迹。

——著名作家毕淑敏

非常喜欢这本书。难得有一位故事说得好听,用浅显易懂的叙述来教导我们正确生活心态的本土作家,他举的例子都非常“生活化”而且“有趣”,并且由于他的职业背景(企业教练),本书也收纳了很多关于白领可以学习到的人生功课,真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极致表现。实在是值得看的好书。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拆掉思维的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寻梦者在一道看不见的陈旧观念僵化思维的“鬼打墙”面前,踏破铁鞋,无功而返……假如你疑似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你需要阅读本书,拆掉思维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

郎成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这么低?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食品这么不安全?为什么我们看不起病?不是中国人不勤劳,是我们的生活太难。和所有《郎咸平说》不同,本书一共五个部分,是老百姓最想读的。

华尔街

本书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200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创业的国度

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各大企业都尝试重新注入活力,我们可以从以色列这个富有韧性的小国获得许多借鉴。

幸福了吗

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本书是白岩松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上一篇:包装厂岗位职责说明下一篇:疫情防控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