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方法思维

2022-08-05

第一篇:创新思维与方法思维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1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2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内隐性。 3 思维的功能性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4 苏格拉底千诫他的学生: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5 阿奎那的认知理论。他被同时代人称为“天使博士”。他把人的认知分为三个等级,感觉的认知,理性的认知和信仰的认知。信仰的认知是人最高等级的认知,理性要服从信仰,科学当然要服从神学。 6 奥卡姆的简约经济原则。他被称为“不可战胜的博士。” 7 安瑟林的“我怀疑,所以我知道。”

8 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9 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10 抽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11 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12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3 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14 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15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 团队性

16 创新的社会性包含着以三种含义:1 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2 创新产生开人类交往活动 3 创新具有竞争性。 17 按照创新的领域划分,可将创新分为科技创,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 18 按照创新的主体划分,可将创新分为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

19 创新思维:是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含义。这个含义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20 创新思维看成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

21 自身超越:1 超越思维的惯性 2 超越思维的惰性 22 境界超越 1 前提超越 2 逻辑超越 3 关系超越

23 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关系:1 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2 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3 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

24 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品德特征:1 强烈的好奇心 2 标新立异的胆魄 3 坚强的意志力 4 勤奋而专注的工作 5独立和自信。

25 知识的分类按照知识的常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26 自然语言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有以下三种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和行动指示功能

27 问题可以分类为界定明确的问题, 未界定明确的问题两大类。 28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把命题分成为两大类: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 29 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30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 观念阶段 和评价阶段

31 创新思维方法: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1 创新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思路。2 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3 创新思维方法是给思维方法增加异质成分

32 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 互补性 层次性 实践性

33 最为人们认可的思维方法分类,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分类,他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34 创新思维的原理:1 超越性原理 2 整体性原理 3 简单性原理 4 微量效应原理 5对应原理

35 依据不同原理而生成的创新思维方法 1 要素整合法 2 删繁就简思维法 3 关联思维法 4 协同思维法 5 逆向思维法 6 极限思维法。 36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1 不矛盾律:同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对立的东西。2 排 2

中律:一个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总是二者必居其一。3 同一律

37 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保持一致。出自柏拉图《斐多篇》。

38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者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39 任何一个复合命题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部分是逻辑联结词,另一个部分是由联结词所联结的简单命题。

40 依据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不同,逻辑联结词分为联结词,选言联结词,假言联结词和否定联结词。 41 依据一个复合命题带有什么样的联结词,复合命题又分为四类: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42 联言联结词和联言命题:一类是单个的:并且,和,与,又,且,一类是单个以上的:有仅„„,而且„„虽然„„但是„„ 既„„又„„ 既不„„又不 不仅„„而且„„还„„

43 1 选言联结词和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 可能„„,也不可能„„ 或许„„或许„„2 不相容选言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要就是„„要就是„„

44 假言联结词和假言命题 1 充分条件: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假,那我们就说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只要„„就„„ , 假使„„那么„„ ,要是„„,则 „„

假如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它就一定是四边形。

2 必要条件:如果在一个假言命题中,没有前件,就一定没有后件,但是有后件,不一定有前件,那我们就说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则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只有„„才能„„;仅当„„才„„;除非„„,不„„;不„„就不„„;没有„„就没有„„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44 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在一个假言命题中,没有前件,就一定没有后件,没有后件,也一定没有前件,那我们应当说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则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

„„当且仅当„„ 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45 一个直言命题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主项 谓项 联项 量项 46 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 全同关系 真包含开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47 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在演绎推理中草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2 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有强的。

48 穆勒五法:契合法 差异法 共变法 契合差异并用法 剩余法

49 类比的作用

1 助发现的作用 2 类比的解释作用 3 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

50 假说及其作用

1 科学解释和非科学解释,对事实的解释可以区分为科学解释和非科学解释 2 假说是有待验证的科学解释。3 假说的作用。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它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51 假说评价标准;

1 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 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 假说的简洁性

52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53 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比较

1 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必思维 2 演绎方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3 使用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4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

54 思维得以发散的基础。

1 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2 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3 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重点55 发散性思维有四个基本特点:1 思维的流畅性 2 思维的灵活性 3 思维的精细敏感性 4 思维的独创性

56 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型

1 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 2 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 3 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 4 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 5 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 6 其他分类

57 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1 准备阶段 2 调查阶段 3 主意阶段 4 评价阶段

58 发散性思维方法学见方法 1 提问法 2 语词运算法 3 相关联想法 59 发散性思维可以看成由5个环节构成 1 自由发挥环节 2 思维形象化环节。 3 吸收异议环节 4 持续努力环节 5 适时停止环节

60 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1 自由发挥 2 追求数量 3 思维形象化 4 暂缓评价 5 吸收异议 6 搭便车 7 持续努力8暂时搁置 9 适时停止

61 什么是直觉:是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

62 直觉的基本特征;超逻辑性 不确定性 经验性 快速性 累积性

63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 预见功能 2 选择功能 3 发现功能

64 灵感 ;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灵感。

65 灵感的特征:突发性 突逝性 终端性 积累性

66 直觉和灵感的联系和区别

1 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 2 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 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区别 1 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 2 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3 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往往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67 灵感激发方式 1 外部激发 2 内部激发 3 情境激发

68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通俗地描述想象,想象是超越现实的猜测性虚构。

69 想象的特征:1形象性2 超现实性 3自由灵活性 4想象的多元性 5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70 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1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2 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7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

1 延迟评判2 自由联想 3 数量产生质量 4 搭便车

72 头脑风暴法的适用范围

1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2 头脑风暴法适于开放性问题 3 适于开放性问题 4 适用范围列表

73 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

74 635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

75 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

76 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其助手西蒙医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智力量表,这个量表称为比奈—西蒙量表。

77 1916年,美国教授特曼,以比奈量表再次加以修订,形成了“斯坦福——比奈量表”。这个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商概念(IQ) 78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79 关于智商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这样一个推断,告诉我们至少两个结论

1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智商基础之上,一般而言,能够产生创新的人至少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商,处于这个水准之下的人很难有创造力 2 到了中上以上的智商水准,其创新能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正相关,一个智力上等的人,他也许不具有创造力,而一个智力中等的人,他完全有可能比那些智商水准高的人更富于创造力。

80 而就智商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而言,最有影响的还是智商和创造力的临界说影响最大。

8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人类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82 有据可查的人类思维大约可以从苏美尔族开始 83 柏拉图最早把理性思维看作是认识的最高级别 84 墨子的“辩学”思想

85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是国家繁荣昌盛,个人成功成才的根本条件 86 心理学家最先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87 创新的表现方式

1 新产品和新服务 2 老产品的新用途 3 新的研究方法 4 新观念和新理论 5 纯粹的思想结晶

第二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考试思考题:

1、思维定势的含义(包括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阿希测试等)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从众定势

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乡愿“之类的人物。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2、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我们的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泛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泛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3、经验定势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有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第二方面,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最后一个方面,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4、阿希测试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

实验内容: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

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2、光明心态的意义(包括良性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

光明心态就是要我们用轻松、平静、宽容、乐观的精神看待世界和人生。现代社会的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人的活动往往下意识的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别人的干扰及影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某些暗示,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自我暗示的五条原则:(1)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等等。(2)正面:这一点极为重要,消极的语言会印在潜意识里。(3)信念: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5)感情: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

”占领和统治。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别吝啬你的口才,对你周围的人说出赞美之词吧。

3、团队创新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

创新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在高倡“创新”:不论你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你都必须在创新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失败与死亡!因此,掌握思维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位领导者和有识之士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团队创新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举例头脑风暴及六顶思考帽等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de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所谓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白色思考帽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只是关注事实和数据。

黄色思考帽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黑色思考帽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尽情发表负面的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红色思考帽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绿色思考帽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绿色思考帽寓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蓝色思考帽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它负责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它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4、多视角思维的价值(包括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线索或立场,观察思考任何事物都会存在某一特定的视角。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我们往往只习惯从一个视角观察事物并且只满足于得到一个答案。

现实世界是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无限复杂的系统,只从一个视角得出一个答案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应该尽量多地增加思维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从而容易发现被大家忽略的事物新内容或者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加思维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法,不是一种培训或自我培训的技法,而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发明方法,然而要挖掘人才能力,有必要了解这一方法。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换位思维,即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观察思考外界的事物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我目的、自我需要、自我态度、自我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但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我们站在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群人、直至另外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再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一番重新思索,才可能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来到“城外”,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其中只站在自我视角永远都看不到的新内容和创意的苗头。

多视角思维能使人们更加顺畅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提高沟通能力,不断发现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怎样理解“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对从众心理的一种突破。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的主要因素: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人们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人们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6、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差异

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对人来说拥有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可以说一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能哭、能听、渐渐地能知道别人的意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大了,就进幼儿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饱学之士将各样知识传授给人们,知识愈研究愈深,似乎没有穷尽,所以俗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穷尽一生,也有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好”。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

“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因此,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包括你所获得的圣经知识,属灵知识,如果懂得一大堆知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你如何应用,属灵智慧使你晓得怎样实践主道,你才能成为一个满有智慧的人。犹太人的智慧来自圣经,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观念中,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的启示一再叫我们明白,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怎样更好地生活,实践生命的真实意义。所罗门王是一位智慧的君王,一个最聪明的王,他是今天我们所读的《箴言》书的作者,而箴言书可称为智慧格言的汇编,在教会中流传一种说法,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箴言》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对年轻人的劝诫,道德伦理,夫妻生活之道,言谈举止,认识真神等等,为我们善用知识,管理人生提供了语重心长的建议,因此,这卷圣经也被称作智慧书,领受这卷书,我们也当从中受教,成为智慧之人。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得着智慧,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第三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档案学 班级:档案BG141 姓名:李瑞冬 学号:6111114105 时间:2015年12月1日 指导教师:杨志强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 “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 学习也需要结合创新,。黑格尔说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生活也是如此,世界在变,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的思维去生活,我觉得生活其实就没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奇迹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口可乐就是这位年轻人闯祸闯出来的,很多时候闯祸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发生的,比如小孩子想知道在饭菜中放糖是什么味道,想知道太阳为什么起于东方甚至于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童年时代往往是人好奇心最强烈的年代,因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拥有着最纯真的勇敢,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不受任何规范和约束,他们敢于质疑一切自己知道的事物,不管那是不是真理,然后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尽管这种验证的后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人类就在探索的历程中跨出了一大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提问,敢于寻找答案,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第四篇: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所有考点(全)

第一章

一、选择或填空

1、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2、思维的能动性表现为思维的创新性。

3、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

4、阿奎那是中世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被同时代人称为“天使博士”。

5、奥卡姆被称为“不可战胜的博士”“奥卡姆剃刀”。

6、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想的主要思维方式。

7、思维的创新是创新活动的核心。

8、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9、知识结构通常有专才和通才之分。

10、创新思维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11、问题是一个认知客体,人是问题的认知主体。

12、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把命题分为两大类:真实命题、价值命题。

13、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最早系统论述了思维方法,《方法论》。

14、思维领域中的创新常常表现为思维方法的创新。

15、创新思维方法的分类是对方法的理论层次的分类。

16、创新思维的逻辑方法、演绎法是一切方法的基础。

17、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一名名言是: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保持一致。

18、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方法。

19、对命题的整个分析自始自终都是以命题为单元进行的,在此意义上,这一逻辑学分支被称为“命题逻辑”。

20、三段论有效性的判定方法,比较常用的是“规则法”。

21、演绎推理也被称作是必然性推理,保真性推理。衡量这种推理的标准是有效性。

22、模拟法可以分为三类:实质同构法、形式同构法、功能类比法。

23、科学的目标和人类追求知识的目标是一致的确良,就是试图发现普遍的真理。

24、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25、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性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

25、创新能力和智力的关系最有名的相关假说称为“门槛理论”。

2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三种竟增就是灵感的竟境。(众里寻他千百度,,,,,,,)

27、高峰体验的追求是产生灵感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因。

28、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美誉的是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的方式有:移用法、移植法、修改法、放大法、缩小法、替换法、重新安排法、颠倒法、组合法。

29、头脑风暴法适用于开放性问题。

30、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其助手西蒙医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量表称之为“比奈-西蒙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家教授特曼对比奈量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斯坦福-比奈量表”

31、智商的概念,智商要怎么算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32、对创造性的关注,应该以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为起点。

33、吉尔福特的创新能力测试称之为第一代的发散性测试,托伦斯测试则被称为第二代测试方法。 吉尔福特测试强调发散性思维的产品和转换,对象一般是儿童。

托伦斯测试的基点不在创造的结果,而是在创造的过程。,一般有图形和言语两个版本。

1

二、多选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思维活动的进行需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思维与语言相关。

3、阿奎那把人的认知分为三个等级:感觉的认知、理性的认知、信仰的认知。(信仰的认知是人的最高认知。)

4、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类智能归纳为7种,分别是: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5、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智能分类、知识的常规分类、跨科学分类、横断性的知识。

6、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丰富多彩、模糊性、社会性特征。

7、新术语的产生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在的语词。二是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8、从认知角度对问题加以分类可以分为:界定明确的问题、未界定明确的问题。

属于知识性、记忆性的问题大都属于界定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明确的,解决方法也是明确的。(封闭性问题)

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是那些没有明确的问题域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开放性问题)

9、最基本的命题分析方式是把命题划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10、依据逻辑联结词表达的逻辑关系不同,逻辑联结词分为: 联言联结词、选言联结词、假言联结词、否定联结词。

11、依据复合命题带有什么样的联结词,复合命题又可以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12、扩展性推理主要有两种类型: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3、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和创新密切相关。

(1)第一类是发散性思维的“切片”。(2)第二类则是转换能力。

14、智商测试项目分言语性测试和动作性测试两大类。

15、智商等级的分布有两个等级表

一个是由特曼和麦里尔早期制定的分布表,一个是1970年由田中改进的田中-比奈式分布表。

三、名词解释

1、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2、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收敛性思维又称为集中性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收敛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而进行的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5、发散性思维也叫做辐射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的独特新颖的思想的思维方式。

6、常规性思维是遵循现有的思路和方法而运用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7、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创见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联系,能够获得新知识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过程。

8、直觉性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或顿悟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9、逻辑性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或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10、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11、创新思维的定义

2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踊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定义。

12、最佳优化知识结构是指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最佳知识结构需要满足以处条件:(1)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2)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3)思维主体质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

13、什么是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也就是自然形成的语言。

14、什么是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科学语言的特征:精确性、客观性、简洁性。

15、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某种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

16、论题也属于问题,它和问题基本上有同样的意义,但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超越于事实的观念。

17、什么是论题?

论题是一种观念性的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辨。

18、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们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19、问题意识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这种培养包括:观察力的培养和良好心态的培养两个方面。

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养成依靠观察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用观察力测试的方法提醒自己、注意保持观察的灵活性。

良好心态的培养表现为: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乐于寻求因果联系的示知欲望。

20、什么是方法?

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21、思维方法表现为思维主体控制对象的程序。

22、什么是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2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思维方法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性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中最明显的标志。

24、什么是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是在命题的真假二值基础上的推理过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这个推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

25、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在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

26、什么是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因此,演绎方法是一种获得必然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27、最基本的演绎推理知识包括: (1)命题逻辑。(2)三段论推理。

28、单个命题、复合命题。

单个命题:把单个命题看作是不可再分割的整体,不考虑命题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把这类命题看做是构成其他命题的基本单位。也称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通过一些联结词联结起来构成的命题称之为复合命题。

3

29、什么是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共同概念的直言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结论的推理。 30、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扩展性推理,它是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的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模式。 归纳推理可以简略的分为两类:

(1) 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2)不完全归纳推理。

31、什么是假说

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开始构建理论雏形的那个阶段的设想。 假说的本质表现为:假说是可测试的,可验证的。

32、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军想像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

33、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 直觉内涵的几个要点:直觉省略了思维的中间过程、直觉的产生依赖于感官、直觉是一种自明性能力。 直觉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34、什么是灵感

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灵感。

35、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

36、斯腾拍格把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分为三类灵感:选择性编码产生的灵感、选择性的组合产生的灵感、选择性的比较中产生的灵感。

四、简答题

1、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2、思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现代思维 (1) 古代思维:古希腊文明的三个代表: 苏格拉底对思考的重视 柏拉图对理性思维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研究的贡献。

三位思想家所作出的贡献简言之,首先是为思维确立了一个目标,这就是探求真理。同时又建立起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的理性思维方法系统,这个系统的集中体现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即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

(2) 中世纪的代表:

阿奎那的认知理论、奥卡姆的简约经济原则、安瑟林的“我怀疑、所以我知道”

(3)

3、思维的基本类型

(1)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2)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3)常规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4)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

4、创新的表现方式

(1)新产品和新服务。(2)老产品的新用途。(3)新的研究方法。(4)新观念和新理论。(5)纯粹的思想

4 结晶。

5、创新的主要特征:

创新的智能性: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果。

创新的社会性:创新的社会性体现在三个含义: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团队性:团队性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创新都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6、创新的类型

按领域划分:科技创新、社会创新、人文创新。(人文创新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基础。) 按主体划分:个体创新、团队创新。

7、创新思维的两种超越

(1)自身的超越:超越思维的惯性、超越思维的惰性、意志的超越。 (2)境界的超越:前提超越、逻辑超越、关系超越。

8、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关系。

(1)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2)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3)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

9、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2)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10、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品德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2)标新立异的胆魄。(3)坚强的意志力。(4)勤奋而专注的工作。(5)独立和自信。

11、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包含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3)培育直觉、敏感、发挥大胆想像和捕获思维灵感的能力。

12、建构创新品格与掌握创新核心技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品格与掌握创新核心技能之间是一种互动互进的关系。

(1) 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因为没有良好的创新品格难以获得知识和见识,难以适应和改造环境。核心技能的获得需要良好的创新品格作支撑。)

(2) 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因为在寻求掌握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个人的创新品格会在这种寻求的经历中经过不断的磨练得到提升。)

13、自然语言的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行动指示功能。

14、创新思维与自然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含的内容。(2)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3)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能力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15、科学语言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2)科学术语、公式和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16、实践能力的重要技能:缄默认知

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17、实践能力的特征

(1)实践能力的经验特征。(2)实践能力的智慧特征。(3)实践能力的创新特征。(4)实践能力的非言语沟通特征。(5)实践能力的技能接受特征。

18、问题与论题之间的关系。

问题与论题是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又是有区别的概念。 区别:

(1) 概念的着重点不同。(2)问题和论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5 相同:

(1) 所有的论题本质上都属于问题。(2)问题和论题互相渗透。

19、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问题解决的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观念阶段、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1)创新首先是面对问题。(2)给问题初步定位。(3)表达问题。

调查阶段:(1)明确调查研究的重要性。(2)使用间接调查的手段。(3)对信息的获取保持警觉。(4)直接调查:建立起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5)在调查研究中保持创新活力。

观念阶段:(1)设想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观念。(2)激发你的想像力。(3)关注问题解决对象的边缘部分。

评价阶段:(1)对主意进行评价。(2)观念评价的要点。 20、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4)对客观事物进程发展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21、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互补性、层次性、实践性。(层次性表现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22、创新思维的分类:按知识分类: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按思维特征分类:立体思维与平面思维、纵向思维与水平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21、创新思维原理有:超越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简单性原理、微量效应原理、对应原理

22、根据不同原理而产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要素整合法(整体性原理)、删繁就简思维法(对应原理、简单性原理。)、关联思维法(微量效应原理)、协同思维法(整体性原理)、逆向思维法(对应原理)、极限思维法。

(1) 要素整合法:即把思维要素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排列、连接和组合,可以产生许多新东西。

(2) 信息交合法:是把思考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各种坐标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删繁就简思维法:即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无从下手的时候,首先把对象分成若干部份,然后去掉那些多余的东西,使思维对象的问题简单化,进而解决问题。

(4) 关联思维法:是思维主体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寻求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发明的思维方法。

(5) 协同思维法:即创新思维的整体原理还表现在系统思维方法、控制论思维方法、混沌思维方法、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法、超循环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上。

(6) 逆向思维法:是指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

(7) 极限思维法:是一种假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从而实现创新。

23、伽利略使用的极限思维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问题。(2)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3)提出第一个极限假设。(4)用实验验证第一个极限假设。(5)引申出第二个问题。(6)提出第二个极限假设。(7)用实验验证这个假设。

24、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命题、推理。

概念和命题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元,推理是逻辑思维的主要关注对象,推理是逻辑思维的本质。

25、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 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6 不矛盾律: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对立的东西。 排中律:一个命题它要么真要么假,总是二者必居其一。

同一律: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同一,否则就会出现“转移论题”或是“偷换论题”的错误。

26、命题逻辑的基本推理模式:

(1)联言推理、(2)选言推理、(3)假言推理。

27、一个直言命题由四个部分构成: 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28、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反映我们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它所具有的本质司性。 要领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那些本质属性的思维对象。

29、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

(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3)真包含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 30、归纳方法与类比方法的区别

(1)在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关提蕴含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

(2)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是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有强的。

31、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研究出五种方法即穆勒法

(1)契合法。(2)差异法。(3)契合差异并用法。(4)共变法。(5)剩余法。 契合法:是用来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的。

差异法:是用来寻求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

契合差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原先那个共同出现的先行情况又完全不出现,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共变法:是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序来判明因果相关的。 剩余法:是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或者原因的方法。

32、归纳和类比的关系。

(1)归纳类比互相依赖。(2)归纳和类比的可靠性比较。

33、类比的作用

(1)助发现的作用。(2)类比的解释作用。(3)作为模拟法的逻辑依据。

34、科学首先是以严格的经验观察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这个事实基础来源于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所作的仔细观察。 (2)事实优先于并且独立于理论。

(3)事实构成科学知识坚实而且可靠的基础。

35、对事实的解释

对事实的解释可以分为:科学解释与非科学解释。

科学解释:当科学家在对一级事实现象给出解释的时候,这些解释依据合宜,是根据初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这些解释还期待着继续的试探和证实。

非科学解释:如果我们对事实的解释不是依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得出,而是依据神话或者无根据的想象,这个时间的解释往往是非科学解释。

36、假说的作用

7 (1)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2)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37、假说的验证

假说的直接验证、假说的间接验证。

38、假说的评价标准。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假说的简洁性。

39、假说的形成

(1)运用推理来形成假说。(2)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 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有七步:

认定问题、设定初步假说、收集更多的事实依据、设计更精致的假说、推出进一步的结论、验证这些结论、应用这一假说理论。

40、创新思维的逻辑方法与发散性内敛性思维的关系。 相似之处:

(1)归纳方法与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两者都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 (2)演绎方法则有些似于收敛性思维,两者都是一种封闭式的思维过程。 区别:

(1) 使用归纳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使用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一个假说。

(2) 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

而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从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它是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方案。

41、思维得以发散的基础

(1)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2)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3)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42、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流畅性。(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精细敏感性。(4)思维的独创性。

43、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

(1)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2)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3)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4)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5)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6)其他分类。

43、发散性思维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有:(选择)P246 (1)提问法。(2)语词运算法。(3)相关联想法。

44、发散性思维的生成图式。

一、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

(1)自由发挥。(2)追求数量。(3)思维形象化。(4)暂缓评价。(5)吸收异议。(6)搭便车。(7)持续努力。(8)暂时搁置。(9)适时停止。

45、直觉的基本特征

(1)直觉的超逻辑性。(2)直觉的不确定性。(3)直觉的经验性。(4)直觉的快速性。(5)直觉的累积性。

46、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预见功能。(2)选择功能。(3)发现功能。

47、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2)突逝性。(3)终端性。(4)积累性。

8

48、直觉和灵感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 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2)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3)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区别:

(1) 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2)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3)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49、灵感激发的方式

(1)外部激发。(2)内部激发。(3)情境激发。 50、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超现实性、自由灵活性、想象的多元性、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51、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1)想象是创新的翅膀。(2)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5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BS法,是一种集体式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头脑风暴法的构想是出于商业的需要。头脑风暴法创始人为美国企业家奥斯本。这个会议方式当时称为“闪电构思会议” 什么是头脑风暴法:、

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来集中起来讨论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解决特定问题的主意,以谋求问题解决最合适方案的创新技法。

53、头脑风暴法的效能背景

群体动力学基础、竞争促进想象力、激励作用。

54、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1)延迟评判。(2)自由联想。(3)数量产生质量。(4)搭便车。

5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要点

(1)会议规模。(2)主持人。(3)会议时间地点。(4)通知。

56、开好头脑风暴法的要点。

(1)议题具体明确。(2)交叉进行。(3)顺序发言。(4)只听不议。(5)代表性。(6)气氛宽松。(7)激发思考。(8)主意编号。(9)另行评价。

57、头脑风暴法的变式

10种:戈登法、635笔写法、川喜田法、特性列举法、图画刺激法、逆头脑风暴法、超级主人公法、三菱式头脑风暴法、七乘七法、片方法、 (1) 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

1964年由戈登创造的技法。为了克服头脑风暴法的两个缺陷,戈登所采用的方法是,除了会议主持者之外,不让与会者知道真正的意图和目的。 步骤:会前准备、决定主题、召开会议。

戈登法适用于新产品开发、销售计划的制定等领域。 (2) 653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

635笔写法的要点在这三个数字上,每次会方由6个人参加,每5分钟轮流一次,每人在家分钟内提3个设想。比较适用于广告、卡通和设计之类的创新活动。 (3) 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

1964年由川喜田二郎发表,TKJ法强调两个阶段,先是理解问题,然后是激励团队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9 (4) 特性列举法:不同特性不同创意。

特性列举法是美国内布拉期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创立的。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对策划对象的特性分析,zHU一列出其特性,然后进行排列,分清主次,并由此引起各种联想,提出改进方案。

(5) 图画刺激法:图片刺激想象力。

在这种方法中,特别的创意来自于和问题无关的一些图画的刺激。 步骤:图片展示、观看和描述、创意、再观看和描述。 (6) 逆头脑风暴法:借助评价使设想完善。 (7) 超级主人公法:用角色启发新主意的产生。

步骤:选择一个超级主人公、发现这个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从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8) 三菱式头脑风景法:笔写和书在的结合激发创意。 (9) 七乘七法:限定数量提升质量。

由美国人卡尔古莱格开发,做法是把用头脑风暴法所提出的方案汇总在七项之内,通过全体成员的评判和讨论,确定其重要程度,然后按名次分别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 步骤:引出方案、卡片排序、讨论。

(10) 片方法:巧用书写环境寻求最佳方案。

ZK法的特点是解题信息按:启,承、转、合的线索发展,由此寻示最佳的解决方案。

58、关于智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一个推断所得出的结论。 (1)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智商基础之上。

(2)到了中上心上的智商水准,其创新能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正相关。

59、在所有的创新测试方法中,吉尔福特发散性思维基础上构建的测试方法最流行。创新能力测试方法有: 托伦斯测试法、沃利奇-科根测试法

根据测试角度不同,还有梅德里克测试法、米德维斯特测试法、弗拉纳根测试法、威廉姆斯测试法等等。 60、重案组测试法是精心选择的一个特别团队,在创意被批准之前,负责审核和测试创意的可行性。然后给每个问题的回答给出评定分数。 6

1、PMI方法

是思维训练专家德。波诺对创意进行测试的方法,P是优点为,M是缺点,I是兴趣。列出这三个方面的清单,这个清单可以帮助对创意做出合适的评价。 6

2、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和限度。 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

(1) 创新能力测试是社会的需要。(2)创新测试方法一法二用。 创新能力测试的限度:

(1) 创新测试和创新一样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不存在得到一致确认的创造力理论,也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创新测试方法。

(2) 任何标准化的创新测试方法都要受到信度和效度的限制。

10

第五篇:2018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2018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A)

A.纪律型 B.逻辑型 C.空想型 D.表现型 2【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B

A.个性灵活、开放

B.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C.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D.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单选题】(2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四大发明

C.LED显示屏 D.勾股定理 4【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 A )。

A.创造性需求 B.创造性目标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行为 5【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D)。

A.试错法 B.头脑风暴法 C.尝试法 D.疑问法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D )。

A.思维模式 B.思维方式 C.思维定性

D.思维定势 2【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D)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内容上的综合性

D.对传统的突破性 3【单选题】(2分)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D)思维定式。

A.从众型 B.权威型

C.直线型 D.习惯型 4【单选题】(2分) 有的人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他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愿回头。这属于( C )思维定势。

A.从众型 B.局限型 C.偏执型 D.习惯型 5【单选题】(2分)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被人讥笑他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 )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对传统的突破性 C.思路上的新颖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作为两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显著的区别,在作用上,(A )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

A.发散思维 B.收敛思维 2【单选题】(2分) 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利用已知的理论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大胆地推测出了新行星的存在。这种推测利用的是(A )思维。

A.正向 B.纵向 C.逆向 D.横向 3【单选题】(2分) 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说,“正是在(A)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准”。

A.发散 B.逆向 C.纵向 D.横向 4【单选题】(2分) 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C )。

A.逻辑性 B.比较性

C.变通性 D.唯一性 5【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向思维的运用?(B)

A.愚公移山

B.司马光砸缸 C.月晕而风

D.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第四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下列不属于有意想象的是( B)。

A.再造性想象

B.做梦 C.创造性想象 D.科学幻想 2【单选题】(2分) 由给定事物联想到经常与之同时出现或在某个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是( D)联想。

A.相似 B.类比 C.对称

D.相关 3【单选题】(2分)

18世纪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写出了104部科幻小说,书中写到的直升机、导弹、电视台等在20世纪都已实现。凡尔纳幻想的事物70%如今已成为现实,这足以证明(B )是科学创造的前导。

A.灵感思维 B.想象思维 C.联想思维 D.形象思维 4【单选题】(2分) 形象思维的分类不包括(D)。

A.联想思维 B.想象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5【单选题】(2分) ( B)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

A.跳跃性

B.独创性 C.突发性

第五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在设想提出阶段,以下哪些行为违反了延迟批判这一原则。( B)

A.质疑 B.以上全部违反 C.支持 D.反对 2【单选题】(2分) 在王总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为解决一个问题,他建议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王总的这个建议体现了头脑风暴法的( D )的规则。

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 B.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C.追求设想的数量 D.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3【单选题】(2分)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 )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

A.奥斯本 B.托兰斯 C.阿奇舒勒 D.克劳福德 4【单选题】(2分) 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指的是头脑风暴法基本规则中的(D )。

A.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B.延迟判断

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D.数量产生质量 5【单选题】(2分) 关于头脑风暴法,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B.头脑风暴法既可以应用于团队,也可应用于个人

C.在头脑风暴法中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坚决不允许的 D.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第六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 C)。

A.5W2H法 B.和田十二法 C.奥斯本检核表法 D.系统提问法 2【单选题】(2分) 亨利·丁根将轴承的滚柱改成圆球,发明了滚珠轴承,这一形状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这属于奥斯本检核表中的( D )方面。

A.能否变大 B.能否借用 C.能否缩小

D.能否改变 3【单选题】(2分) 在解决某一问题,改进某一物品时,能否先有一个约定的标准,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定,能使工作效率更高、更方便、更准确。这是和田十二表法中的( D )。

A.反一反 B.搬一搬 C.改一改 D.定一定 4【单选题】(2分) 江南春在电梯即将封闭时看到电梯门口舒淇的海报,联想到电梯门口安电视,造就分众传媒,带来亿万财富。这是和田十二表法中的( C )。

A.改一改 B.搬一搬 C.联一联 D.定一定 5【多选题】(2分) 下面哪几项属于奥斯本检核表所包含的内容( ABC)。

A.能否变大 B.能否颠倒 C.能否改变 D.能否重复

第七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通过插画、图形、图表、表格、关键词等把信息传达出来,将我们的想法画出来,帮助我们有效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指的是(D )。

A.列举法 B.六顶思考帽 C.奥斯本检核表

D.思维导图 2【单选题】(2分) 一幅合格的思维导图不需要具备的特点是(C )。

A.具有个人风格 B.清晰明白 C.文字繁多 D.突出重点 3【多选题】(2分) 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要想画出一幅合格的思维导图要避免( ACD

)等误区。

A.图片过多 B.思路清晰 C.文字繁多 D.节点过多 4【单选题】(2分) 思维导图绘制的第一步是( D)。

A.连线 B.增加颜色 C.关注关键词 D.写下中心主题 5【单选题】(2分) 思维导图的理论原理是科学研究认为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D

)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

A.周期性 B.反复性 C.单一性 D.放射性

第八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列举型创新方法是一种具体运用(B )来克服思维定势的创新方法。

A.批判思维 B.发散思维 C.组合创新 D.形象思维 2【单选题】(2分) 床和沙发组合成的沙发床、镜子和柜子组合成的带穿衣镜的柜子、床和箱子组合成的床底可兼做储物柜的组合床等,这些发明创造使用了(D)的方法。

A.属性举例法 B.缺点举例法 C.希望点举例法

D.成对举例法 3【多选题】(2分) 按照所列举对象的不同,列举法可以分为(ABCDE)。

A.综合列举法 B.希望点列举法 C.缺点列举法 D.属性列举法 E.成对列举法 4【多选题】(2分) 属性列举法主要从(ABCD)方面进行。

A.形容词属性 B.名词属性 C.量词属性 D.动词属性 5【多选题】(2分) 列举法的引申方法包括(ABCD )。

A.成对列举法 B.希望点列举法 C.综合列举法 D.缺点列举法

第九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B)是以系统分析和综合为基础,用集合理论对研究对象相关形态要素的分解排列和重新组合,得出所有可能的总体方案,最后通过评价进行选择。

A.分解法 B.形态分析法 C.信息交合法 D.主体附加法 2【单选题】(2分) ( B)就是将整个创造系统内部的要素分解、重组和创造系统之间要素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最优的结果的方法。

A.分解法 B.组合法 C.信息交合法 D.主体附加法 3【单选题】(2分) 以下(D)不属于组合法的类型。

A.异类组合 B.元件组合 C.同类组合 D.强制组合 4【单选题】(2分) 美国戴维德等人把超声波和静电场方法结合,设计出一种硬水软化装置。属于(C)

A.元件组合 B.异类组合 C.方法组合 D.材料组合 5【单选题】(2分) 信息交合法具体实施步骤的第一步是(C

)。

A.相交合 B.注标点 C.定中心 D.化标线

第十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六顶思考帽法运用的思维方式是(C)。

A.多面思维 B.立体思维 C.平行思维 D.平面思维 2【单选题】(2分)

在六顶思考帽法中,运用(A )思考帽时人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A.红色 B.白色 C.黄色 D.绿色 3【单选题】(2分) 在六顶思考帽法中,(B)思考帽代表思维过程的控制与组织,它可以控制其他思考帽的使用。

A.白色 B.蓝色 C.红色 D.绿色 4【单选题】(2分) 学校食堂的用餐价格上涨了20%,使用的是(B )色思考帽。

A.红 B.白 C.黑 D.蓝 5【单选题】(2分) 他英语讲得真好,这非常有用。使用的是(B)色思考帽。

A.黑 B.黄 C.白 D.红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无论是从词源的涵义、还是作为一种推理思维的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类比始终强调的一点是(D)。

A.事物分属不同类 B.事物同属一类

C.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的比较 D.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 2【单选题】(2分) 下列哪个是不属于原型启发法的特点(B)。

A.启发物与发明物之间不一定有严格的相似关系 B.原型是有意识被寻找到的

C.原型启发法中的原型是对创造起垫脚石作用的中介物 D.最终的发明物和启发物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3【单选题】(2分) 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的结构采用的是树木细胞蜂窝状的,其中运用到的类比类型是(B)。

A.亲身类比 B.直接类比 C.幻想类比 D.符号类比 4【单选题】(2分) 挖土机可以用模拟人体手臂的动作来进行设计,它的主臂如同人的上下臂,可以左右上下弯曲,挖斗似人的手掌,可以插入土中,将土抓起。运用的是(A)。

A.拟人类比 B.相似类比 C.联想类比 D.直接类比 5【单选题】(2分)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有农艺家在对“阳光农业”的思考中悟出了“月光农业”的创意。运用的是(B)。

A.相似类比 B.对称类比 C.联想类比 D.相关类比

第十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D )是指一个技术系统中的同一个参数的矛盾,也就是自相矛盾。

A.相对矛盾 B.技术矛盾 C.相关矛盾 D.物理矛盾 2【单选题】(2分) (A)是指当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参数)得到改善时,可能导致另一子系统(参数)发生恶化。

A.技术矛盾 B.物理矛盾 C.相对矛盾 D.相关矛盾 3【单选题】(2分) 根据TRIZ理论中关于专利登记的划分,半导体的发现属于(D)级别。

A.一(简单的解) B.二(少量的改进) C.三(根本性的改进) D.四(全新的概念) 4【单选题】(2分) 电话子母机的发明运用的使物理矛盾中的(A )原理。

A.整体与部分分离 B.时间分离 C.条件分离 D.空间分离 5【单选题】(2分) 根据TRIZ理论中关于专利登记的划分,可折叠式自行车的发明属于第(B)级别。

A.一(简单的解)

B.二(少量的改进) C.三(根本性的改进) D.四(全新的概念)

上一篇:城乡智慧环卫一体化下一篇: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