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

2024-05-01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精选4篇)

篇1: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题,华罗庚老先生说过,“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数学学的如何最终要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高中阶段让学生最头疼的往往就是解数学题,常常是一听就懂一作就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解题习惯是主要原因之一,江苏民兴实验中学丁老师的文章(参见湖北《中学数学》2010年第一期)对我们就有很好的启示。平日学习中就解题而言关键是找到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解题思路是重中之重。丁老师在文中列举的例子很典型,数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x,y∈R,x+y+xy=3,证明:x+y≧2。

分析:此题条件中含有结构x+y,xy。联想1: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xy,∴xy24xy12≦0,3=x+y+xy≦x+y+2

又x,y∈R,∴x+y≧2。

联想2:韦达定理的应用。构造关于t方程t2xyt3xy0,xy124xy0,又x,y∈R,∴x+y≧2。22

另条件变形(x1y1=4,目标变形为x1y1≧4。都可以类比联想相关知识,产生许多好的方法。

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

篇2:语文课堂中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分之则序列分明,合之则相互为用。每个单元都有听说读写的功能,听说读写的内容贯穿整册书、贯穿整个三年。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出发点,而终结点都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文素养,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试。任何一节语文课都离不开思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敢于思维,善于思维,学得真知,获得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成为一种习惯,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尊重学生,营造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氛围

卡耐基曾说过:“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一位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学生;一节课能够让学生敢于思维、善于思维,产生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氛围,需要的还是尊重学生。学习成功需要尊重,思维需要尊重。作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行为与结果,哪怕是不可思议、不符合常规的也要尊重,应避免立即打断否定,而要耐心指出其错误的根源所在。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质疑,善于思维,树立起学生在课堂中“我敢思维,我能思维”的自信心。平等的课堂需要不同的声音,开放的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维,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避免整齐划一、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能够容纳百川,接纳众议,尊重学生。

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情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足的动力,善于学习,学会思维。激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情趣,这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根之所在。思维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情趣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时,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天阴下雨,老奶奶就发愁了:“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可是等到晴天出太阳,她又发愁:“太糟了!小儿子的伞又卖不出去了!”所以,她天天愁眉苦脸,担惊受怕,一直很烦恼。结果,两个儿子也受她影响,心情很糟糕,生意自然做不好。一天,老奶奶遇到邻居,告诉她一句话。老奶奶真的照邻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变了:不论天气怎样,她都很高兴,每天活得开开心心、乐乐呵呵,两个儿子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

请问:邻居对老奶奶说了什么话呢?

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这个邻居,你会对老奶奶说什么话呢?

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是不一样的,书上的提问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者应该解决问题,是被动地学习;而改动后的提问是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富有情感的学生引进具体的事例中,学生此时已经忘记自己还是个学生,俨然把自己当作是情境中的“邻居”。学生对老奶奶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产生了好奇,觉得一句话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情、改变人的一生,太不可思议了,不由自主地七嘴八舌开始地讨论起来。这种思维不是教师呵斥强加下的思维,而是学生积极主动想得到答案下的思维,是人出于本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思维,是心灵饥渴而去寻求水源的思维,是课堂回归社会寻求纯真的思维。

学生最终能寻求到答案不是课堂的真正所需,能够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养成思维的习惯才是课堂的本源、教育的所需。

三、课堂互动,提升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能力

课堂不是教师控制的课堂,也不是无组织的学生乱思维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思维、生生互动思维,更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思维、学生与教材互动思维的过程,更是课堂生成性问题互动思维的过程。

互动的课堂是以人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堂,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层次而设计出师生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深化的互动教学过程。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能力。例如,学习苏教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此课的主题就是多角度考虑问题,学生要学会换个想法看待问题,要有创新思维。学生的人生经历不同,其思维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不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主动地说出自己生活中的不满和如何表达不满的,进而让他们讨论,看还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无巧不成书,那天我感冒了,连打了几个喷嚏。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感冒了吧?”紧接着就听见:“老师应该吃白加黑。”“还是快克好。”“泰诺也不错。”“应该多喝些白开水。”……我双手做出停止的手势,说:“同学们很善于思考问题,一个感冒同学们能提出了这么多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思考,也就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意外中得到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思维,养成了思维的习惯,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成为思维的主体,能够不断地从思维过程和结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成功的快乐。这不论是对学生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自身创造力的释放,还是对学生心灵的升华、情趣的提升,都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3: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

关键词:数学价值;数学思维习惯;习惯养成

中国分类号:G623.5

学数学的价值主要指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对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小学数学教育中必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初步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小学生在理性、客观中体验与研究,通过感受数学"冷而严肃的美",深层次地智力满足,来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 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1、数学思维习惯贯彻人一生的思维活动。

习惯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上它是一种动力定型,在心理上它是一种内心需要,是人身心渴望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反映。数学思维习惯作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形成的数学思维习惯很难改变,它将丰富、影响和贯彻人一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思维习惯同样"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2、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促进孩子的认知、构建以及情感与态度发展,乃至促进孩子的智商、情商的成长发育。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论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思想与经验;还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必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必然会养成一些数学思维习惯。反之如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深层次的智力满足感"后树立了信心,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以持续发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培养哪些数学思维习惯

1、独立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

现代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倡"合作学习",而现实数学课堂涌现出大量的过分追求"观赏价值"的合作与讨论: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

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上来讲,我倒认为很多时间要学生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知识点也许要合作之下才完美完善,真的完美完善的知识比习惯更重要吗?毕竟独立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个性是创新的基石呀!

2、思而质疑与反叛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小学数学教育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教材、老师、同辈的怀疑的思维习惯,因为怀疑就会更深思考,因为反叛就会研究极端化数学思想......总之,培养学生敢而乐质疑提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问题起着定向作用,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当然,质疑的前提要有思考的习惯。没有思考而随意生成的问题的习惯我不提倡。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随意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纵容数学中随意习惯的养成。

为刺激养成小学生怀疑思考独立创新的习惯,我极端地认为允许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老师有意或无意的"犯错"。也许正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材的完美,数学教师的完善,或多或少地把学生从小应质疑的数学习惯给泯末了。

3、严谨而有条理地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研究问题时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严谨和缜密程度。

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帮助学生及时养成书写条理清楚,多方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数学特有的思维习惯。

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思维习惯: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多从情景入手,我们应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学生去除当时的情景因素、个人因素、时间因素等,养成学生要概括、抽象出本质思维习惯。

其次是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多样化的思维习惯,同时又要有比较优化的数学思维习惯。

再次是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类比联想的思维习惯。

三、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容易的事。小学生自觉性不强,自控意识和能力较低,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才能达到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的。根据良好思维习惯形成过程三阶段论(约束→适应→自然),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以情激趣促进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思考、由思考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

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才能在确定思维习惯养成的目标后,自觉地加以修正和约束,才能在觉得不舒服,甚至难以适应时靠自身意志的力量加以克服。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切不可放弃过程谈什么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3、合理适度地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明: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后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励,这样才能有利于良好數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4、数学老师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习惯养成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中,习惯养成呈现动态相互消长的趋势。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小学生模仿形成数学思维习惯的重要范本。请小学数学同仁们花时间精力向其学生展现出良好思维习惯的一面。

5、从小事做起、具体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个"解"字、一个数的出现使用、一句话的叙述都能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思维严谨要从小事抓起(哪怕地球人都知道的"0除外"),数学思维习惯养成好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生的大事。

篇4: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思维结构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鼓励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来理解与看待问题, 这往往会带给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思维能力的缺乏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缺乏思维上的创新, 当思维过程出现障碍后不懂得如何有效突破。这种思维上的禁锢会让学生陷入很多困境, 并且会极大的阻碍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要透过创新思维的激发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让学生找到一些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看待问题, 这也会极大的提升问题的解决效率。

例如,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首先出示问题:一块四周有宽度相等草坪的花坛, 它的长18m, 宽15m, 如果花坛中央长方形的面积为154平方米, 那么草坪的宽度是多少?可以让学生首先尝试 (独立完成或分组讨论) 列出方程;随后, 可以引导大家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 对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 引导学生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是否也有限制?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很好的得到了凸显, 大家也在问题的探究中实现了知识的获取。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的得到了激发, 这才是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收获。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一个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可以从一些学生们熟悉且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来进行知识讲授。同时, 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思维, 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锻炼。只有多进行各种积极的教学训练, 并且透过各种多样性的问题的解决,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够很好的得到锻炼。这也会让学生慢慢意识到, 一种解决方法走不通时要及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模式, 要从其他方面切入, 这样才能够更迅速的解决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多创设一些灵活的问题情境, 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很有帮助。例如, 在概率教学中,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要在一只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球, 使得从袋中拿到一只红球的概率可以怎样放球?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 布置这样一道题:在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 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 共积分25分, 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 平一场得一分, 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这个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会极大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过程也会更加积极投入,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会更好的得到体现。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产生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的一点, 这同样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数学思维习惯。对于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 常规思维模式往往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这时, 便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考察。学生要具备很好的问题理解与分析能力, 要善于利用求异思维来敏锐的观察到问题可以有的解决方案。学生只有灵活的应用学过的知识对于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到问题的实质, 并且借助有效的思维过程将问题得以解答。求异思维是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 这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突破很多教学难点, 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发挥非常积极的功效。

如在解决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记载的问题时, 可以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列方程, 当学生列出方程后, 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有一个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84。他说:我认为, 人的年龄应该是正整数, 而且这个正整数肯定能被方程中每个分母整除, 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84。所以我认为是84。这样的练习能够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如果不具备敏锐的观察与问题分析能力, 并且缺乏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这类问题解答起来会障碍重重。学生一旦思维灵活而敏锐, 并且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求异思维, 问题往往能够轻松得到化解, 这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总之,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这是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且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些都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各类复杂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的一点, 这种思维习惯的具备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突破很多教学难点, 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发挥非常积极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黄益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杜智瑞.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意义与实践及其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上一篇:2024年专四考试公告下一篇:工程为保证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