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2024-05-07

旅游发展分析论文(精选6篇)

篇1: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尽管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体验需求,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成为目前很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2-3]。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地的期望是要有优美的风景、保持完好的山体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从而能够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娱乐、健身等目的,这种期望体现出游客对于山区乡村旅游的需求。首先,它必须是乡村的环境,是具有乡土特点的“田园”;其次,它应该是能够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和快乐的“乐园”;它还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的“花园”;最后,它应该是可以让游客放下一切烦恼,放松心情的“家园”。这“四园”的氛围是山区乡村提供给游客的精神产品,也是目前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希望在乡村旅游中达到的高质量体验。因此,山区乡村旅游应围绕“四园”环境,营造“家”的氛围,为城市居民打造第二个“家”。

篇2: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1、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命脉。帕哈太克里乡居于“一市两县”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南疆铁路、314高速公路及其匝道穿乡而过,315国道以及现在正在村子里兴修的314国道与315国道的连接线构成了景区外部的交通网,使得帕哈太克里乡的可进入性极强;

(二)资源优势

①从空间环境来看,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②从自然资源特色来看,景区内集现代观光农业、果林、鱼塘、河滩、湿地、克孜勒河与台勒维曲克河两河交汇处风光等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③乡村总体风格保持良好,传统风格的维吾尔民族建筑的民居被较完好的保留下来,特色鲜明。④百年水磨坊等传统的农耕方式被保留下来,农耕文化丰富多彩。⑤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⑤农副产品十分丰富。⑥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⑦传统饮食具有鲜明特色

(三)客源优势

一般来讲,乡村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帕哈太克里乡距离喀什市仅三公里,喀什市城市居民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宏观优势

以中央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为契机,喀什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一市两县”经济加速融合的宏观指导,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旅游”主题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邻近喀什经济特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对投资旅游产业兴趣浓厚,资本基础的雄厚,投资机制灵活便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脱节。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保存完好,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接待能力薄弱,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旅游发展需要。

(2)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帕哈太克里乡旅游资源与色满乡的民族风情园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为避免同质竞争,景区应另谋出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轻观光、重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生的效益不高。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住宿、餐饮等基础接待设施环节薄弱,晚间娱乐项目还没有成体系,致使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链过短,主要以一日游为主,直接影响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经济效益。

(4)受季节影响明显。旅游业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季节的影响,而北方的乡村旅游更是如此,乡村旅游严重依赖于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观光农业、林业、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影响更是严重,淡旺季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一)国内休闲旅游时代的热潮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放大。为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喀什独特的地缘优势

立足喀什、依托南疆、面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养身,返璞归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四)地方政策的扶持

喀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喀什地区旅游发展重点。

4、挑战(Threats)

(一)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面临“形象遮蔽”的影响

喀什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个民族风情地,宣传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形象,人文形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地产生形象的遮蔽效应。帕哈太克里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对外拓展市场上容易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要多样化,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如何在与周边区域的博奕中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疏附县、疏勒县等周边地区利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压力大。

5、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其旅游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因此项目策划上,应扬长避短,整合乡内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休闲的旅游产品,促进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从自身找到症结:

(一)完善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的、成熟的人才和服务队伍,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鉴于帕哈太克里乡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而在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上,应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管理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基层从业者的相关文化素质。同时还要与喀什市当地的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招商引资,增加资金的积累

帕哈太克里乡的乡村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收入。为此因增加资金的积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个拥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保障的乡村旅游名乡。

(三)加大景区促销力度,拓宽促销渠道

以“最乡村,最自然”为营销推广口号,一方面加大电视媒体、画册的宣传,加强城市居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居民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丰富旅游项目,加强产品促销

帕乡的旅游项目突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主打品牌、有闪光点,因此应定期推陈出新,定期更换菜品和娱乐项目。

(五)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篇3: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1 旅游发展视野中的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追求身心健康、享受快乐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目前, 全国从事体育旅游景区就达400多家。事实说明, 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 已成为旅游产品的一支“潜力股”, 越来越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认同, 其发展趋势被看好,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可低估, 值得研究、挖掘和开发。有关资料表明:随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体育旅游已进入了“大众时代”, 成为一种时尚生活追求, 受到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各地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从总体上判断分析体育旅游发展的整体状况, 仍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还处在一种自由式、小而散、低水平、浅表性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

1.1 体育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上呈自由发展状态, 缺乏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的支持与服务, 未能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融合开发, 合N为一, 整体发展。很多地方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程中步子缓慢、单一、结构不够合理,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要。

1.2 体育和旅游的整合开发建设结合的不够紧密

体育和旅游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行业, 但它们同属于大文化范畴, 相互交叉、渗透, 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然而, 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过程中, 则过多的考虑是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如何结合开发、利用, 而对体育和旅游结合开发、利用不足, 尚未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相互之间缺乏配合, 交叉研究、指导、服务不紧密, 是各自为阵, 独自研究, 尚未形成合力, 呈自由式发展姿态。

1.3 对体育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 对体育旅游的认识还只是一种表面认识, 对它的作用和价值还缺乏深层研究。因此, 在开发旅游资源中重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 轻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导致了体育旅游发展滞后,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2 体育旅游的兴起, 给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整体可开发价值和发展机遇

很多地区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 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如有的地方可以利用河流发展漂流运动项目;利用高山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利用港湾发展水上运动项目;利用山丘发展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 而这些体育旅游资源与各地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结合点。这些资源推动了体育旅游兴起, 也给地方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整体开发价值与空间。

2.1 体育旅游与地区观光旅游资源的对接, 有利于旅游的整体开发

体育旅游资源是地方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人们热衷追求体育旅游消费的时期, 将体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统一规划、捆绑融合, 积极开展统一开发、经营, 形成系列化、连续化的旅游消费项目, 这将大力推进地方旅游的整体推进和发展。体育和旅游同属于大文化范畴, 在活动内容、形式、目的及内涵等方面有其共享、关联性, 健身、娱乐、休闲和自然性、多样性、亲和性等基本特征相似, 共同点较为明显。因此, 充分利用体育旅游和观光旅游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享性, 将两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捆绑开发, 变单一性发展为多元化发展, 以增强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推动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出一流的精品、名牌旅游景区, 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享受、自我陶醉、强身健体,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2.2 我国具有体育旅游发展政策优势, 它是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目前, 国家为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加快发展, 在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的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倾斜, 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这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将体育划为第三产业, 属于消费性服务业, 在政策上将给予扶持。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发展状况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对全民健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实施办法和具体要求。因此, 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必将促使新一轮的体育旅游发展机遇期的到来, 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3 体育旅游的兴起, 成为各地旅游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从温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向着小康社会迈进。于是, 人们便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乐趣, 体育娱乐活动就成了人们选择的一种十分重要方式,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们参与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便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可以设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将对生活方式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和重大调整, 向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健身娱乐时代迈进, 工作之余将走向大自然, 走向各种娱乐场所。因此, 未来社会, 体育旅游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育旅游业的兴起, 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3 以体育旅游兴起为契机, 大力实施地方旅游整体开发策略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同观光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一样十分丰富, 并且很多地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明显, 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很好。基于这种情况, 必须因地制宜地实施以体育旅游为新兴旅游项目旅游整体开发策略。

(1) 要建立“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体育旅游发展机制, 搭建体育旅游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发展的信息平台, 形成投资多元化、开发一体化、结构合理化、经营特色化、服务大众化的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

(2) 加强文化、旅游、体育部门协作, 为体育旅游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进一步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秩序。

(3)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发展体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享受生活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朝阳产业、亲民事业。因此, 文化、旅游、体育、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出发点, 相互配合、明确职责、积极支持、加强监管, 全力扶持体育旅游发展, 使体育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4) 重视开发建设以体育旅游项目为目的的体育旅游区。我国很多的地区以其惊险、刺激、参与性强为特征, 吸引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并成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产品。为充分将这些产品做大、做强, 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风光, 在原有漂流、观光项目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配套产品, 以拉长体育旅游产品链条, 延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性和时间。其基本思路是:开发地质探险、生态探险、科普探险等;利用观光景区良好的水域开发滑水项目;在高山险要处开发蹦极项目, 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参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吕君, 张璐.呼和浩特市城郊旅游开发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11) .

篇4: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

关键词:地质旅游;地质遗迹;发展分析

1. 山东省开展地质旅游的必要性。

山东位于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省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更佳。全省地质旅游资源丰富,如有被称为 “五岳至尊”泰山,有世界化石宝库之城的三旺化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为开展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随着山东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地质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省内高速铁路交通网的整体建设实施,山东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至2011年,山东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从1.425亿人次增长到4.2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038.7亿元增加到3726亿元。旅游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也又5.6%升至8.1%。当今游客的旅游需求已发生较大变化,只为休闲,观光的旅游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新生代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方式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

2.条件分析。

山东省地处华北板块的东部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本区地质遗迹以地质地貌遗迹,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为主。其中世界地质遗迹有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有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枣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五批21个,地质遗迹保护区4个,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78个。

3.山东省地质公园SWOT 分析。

山东地质遗迹种类多,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相当一部分景区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由于交通便利,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网络。几乎所有地质公园都处于公路,铁路沿线附近,另外,多数公园景区以初步开发完善,个别公园的建设以达到相当大规模,具备了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

4.地质遗迹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山东省客源量的与日俱增并未充分激活地质旅游市場的发展。山东省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并不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持平。尽管相关旅游部门对地质旅游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相当多有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却并不广为人知,比如临沂郯城断裂带的壮关景象并不逊于某些国外风景区,但来山东省旅游的众多游客对此知之甚少。山东省旅游发展已由开发热点景区到强调精品路线,并形成了几条较为出色的旅游线路。但地质遗迹旅游景区在这些线路中的体现并不大;二是地质遗迹开发力度差异大,山东省地质遗迹众多且多数遗迹具有地方特色,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但省内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力度多集中在最据代表性的景区,如泰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沿海岸带风景区等,对于相对价值较上述景区有明显不足的景区缺乏投入。造成了某些地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且游客对这些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不强,也造成了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地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三是地质遗迹开发层次低,科学内涵不突出。目前,地质遗迹的开发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盲目状态。多数遗迹一经开发,大多着眼于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势必会造成地质遗迹不可逆转的破坏,最终影响地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目前省内各地质遗迹景区严重缺乏专业性的地质解说人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解释多为传说神话等的现象,或过多专业性语言,晦涩难懂,降低了旅游者探寻地球科学奥秘的心理,使游客丧失了了解深层次的,科学性的地学知识;四是地质遗迹科研力度有待加强,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搜索,除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外,其他地质遗迹只有少数几篇专门研究论文,大多在接受山东旅游资源时有所涉及。关于这些地质遗迹的开发研究,有关问题对策的文章更是很少。

5.地质遗迹发展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要想将地质旅游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宝贵的地质资源的保护。建设地质公园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好本地的地质遗迹,以促其发挥应有的科普,旅游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突出地质科学特色,争做科普教育基地。针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作为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地质公园要有选择性的宣传地质旅游的知识性,观赏性。把握住特定群体游客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年轻游客的猎奇心理,凭借着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发新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旅游,以吸引青少年群体;依托省内旅游线路,开发地质旅游网络。在现有的几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内各地质公园的潜力把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点,线,面相连接的旅游规划体系。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尽量将省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联合起来,打造山东特色的地质旅游线路;实现地质旅游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地质旅游虽然独特、新颖。但仅靠地质旅游的吸引力难以聚集起足够的游客数量,这就要求在开发地质景区资源的同时,兼具开发当地具有规模和影响的旅游资源,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单一化,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地质公园面临的游客压力,还可以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旅游内容的目的;开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拓宽客源渠道。旅游业是一项开放度,合作性极高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山东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发展跨区域合作北向可与辽宁省筹建环渤海海洋地质旅游区,充分发挥辽宁省大连市至山东省烟台市两大旅游热点地区的跨海合作潜力。东向可与韩国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打造山东半岛至韩国一线的跨国际旅游圈,从而带动山东半岛部分地质公园及沿海地带的发展;提高导游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加强导游及相关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做好服务,进而提高旅游者的科学兴趣。

结论。山东省内众多的地质遗迹为发展省际地质旅游,深度开发地质公园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篇5: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篇6:天津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一、天津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2006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会议指出要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自此,天津被正式定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这一政策为天津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个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提高,朝阳产业——旅游业也受到天津市政府及领导的高度重视。

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也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沿海开放口岸。天津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国74种旅游资源类型中,天津便有60多种。据有关部门统计,天津自然旅游资源有22种;社会人文旅游资源40种,是国务院命名的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看秦汉到西安,看明清到北京,看近代到天津”之称。

天津市目前已有星级饭店114家,国内旅行社256家,国际旅行社33家。200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7亿美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80亿元。

二、天津市旅游业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天津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天津,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古城风韵,又富有现代气息,既有人文历史景观,又不乏自然资源。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蓟北雄关——长城黄崖关,海门古塞——大沽炮台遗址,独乐晨光——蓟县独乐寺,三盘暮雨——盘山游览区,沽水流霞——海河风景线,故里寻踪——古文化街,双城醉月——南市食品街等。体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天后宫,与福建福天妈祖庙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中国三大妈祖庙,“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五大道风情街,以及石家大院、霍元甲纪年馆和张学良、袁世凯等名人旧宅等。而体现民间艺术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都是天津知名的民间工艺。相声小品也极具天津特色,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而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猫不闻饺子享誉全国,各种物美价廉的小吃数不胜数。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旅游新热点,尤其会展旅游具有广阔前景,而天津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工业旅游展览馆。

2.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要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与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相对发达,尤其与旅客运输紧密相关的交通行业。天津市现已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相配套的交通框架系统。市内交通现有公交路线300多条;轻轨的建成将滨海开发区与市区连接得更加紧密;新建现代化地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京津城铁半个小时的路程将为两市往来增添更多便利;

3.强大的经济基础。2007年,天津规划和启动了20个旅游大项目,投资额约600亿元。在天津正式被定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之后,新定位成为了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的指挥棒,天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投资对象的眼球,政府与投资商雄厚资金的注入增强了各行各业的经济基础。未来五年中,天津将着力吸引更多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中介机构落户津门。随着资金的流入,天津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基础。

4.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产业。天津旅游业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一带五区”开发格局,整合利用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成果,加快12个旅游板块建设。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还体现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上。2007年3月27日,制定《天津市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规定》;市旅游局、农工委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市旅游特色村(点)发展实施意见》及相关的认定和评定办法;2007年11月,天津市旅游部门出台了《天津市入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举措都标示着对天津旅游业的重视,而这预示着天津旅游业即将腾飞,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天津民风淳朴,社会治安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等等,这些都表明,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积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因此,应当把握机会,加大宣传与促销,充分利用优势。

(二)劣势分析

1.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有待改善。天津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在规模上需要提高,在层次上有待调整。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大型旅游骨干企业较少,影响力低,而一个省市的旅游企业对本市的旅游发展起着带动的龙头作用,旅行社实力、酒店数量与北京、上海相比都有一定的距离,景点企业也存在规模小的差距。而规模的局限桎梏了旅游业的发展,无法形成产业放大效益。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企业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扩大自身营销力度,推进营销战略,这也是提升天津旅游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2.进一步强化旅游形象。过去,天津市存在着缺乏统一的旅游指导方案,因此就产生了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影响力较小的现象,缺乏指导方针与方向使得重点不突出、城市旅游发展目标不清晰,资源没有集中力量进行整合,竞争力自然削弱。市委九次二届全会最新提出了建设“都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三大旅游体系的构想。指导方针的确立为天津旅游明晰了方向,但城市旅游形象应进一步强化,争取打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标地,在大众心中重塑鲜明形象。

3.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意识差是中国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旅游业中更为突出,天津民众虽然热情,但不少从业人员不乏这样的现象:态度恶劣,服务意识差,对各种规矩礼仪熟视无睹,甚至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期望等等,因此在旅游旺季投诉部门最为繁忙。而一个地区、城市良好的服务意识与恰当的行为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三)机遇分析

1.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在发展中国家的带动下继续增长,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环境中越来越有影响力,外商对中国投资劲头不减。世界旅游组织对中国的旅游业做出的预测是,“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

和第四位旅游输出国。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在天津的召开,给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天津在这一国际趋势中更应当把握机遇,抓住机会宣传自己,尤其特殊的港口优势以及与日韩国家的紧密往来,就需要进行客源市场分析,抓住客源市场特点,针对营销。

2.国内环境。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中央政策上的支持助天津发展迈向新台阶。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是中国继珠江三角、长江三角的第三个经济合作板块,将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中心地带,随之而来的机遇不可估量。京津塘区域合作,尤其北京将经济功能转嫁给天津之后,两大城市将成为功能互补,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减缓了之前的不少尴尬局面,开创了新的平台,为两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5年前后,经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我国于2007年做出了假日调整的相关规定,长假期的分散将有利于中短途旅游线路,天津的旅游资源更以中短途旅游见长,因此天津将迎来更多的北京及邻近城市的游客,因此天津更应抓住市场机遇,建立相关的营销战略而吸引游客。

(四)威胁分析

1.来自国际的挑战。天津的旅游营销应站在国际平台上,对于欧美客源市场,天津的竞争对手是韩日及东南亚国家的城市。随着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来自国际的旅游企业也将争夺天津客源并且与天津的本土旅游企业竞争,先进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入侵、新思维的转变,国内市场国际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预示着天津旅游业将进入异常激烈的竞争时代。

2.来自国内的挑战。渤海圈虽然为天津带来了不少机遇,但也存在着威胁,北京、大连、威海、青岛、哈尔滨都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城市,每个城市的旅游特色不一,而距离上并没有明显差距,尤其是与北京相邻,天津如何能够化威胁为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去往这些省市的客源吸引进来,将挑战背后的巨大的机遇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三.天津市旅游发展战略

1.发展方向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应是: 努力摆脱阴影区的不利影响, 变不利因素为可利用条件, 走综合旅游、特色旅游的道路, 使天津市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发展成为国内的旅游强市。

2.发展战略

在发展方向的指导下, 天津市的旅游业应制定出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市场战略、行业战略、产品战略等子战略的集合。它规定了天津市旅游业为了实现其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应采取的各项战略措施。

(1)市场战略

针对天津市的地理区位特点, 天津市的旅游业应采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继续发展海外入境旅游和适度开发出境旅游的战略。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以近、中程旅游为主, 以远程旅游为辅。在入境旅游市场上, 以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大型游船、旅游包机为主, 以观光旅游团队和其他散客为辅, 以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 以欧洲、北美等远距离客源市场为辅的市场战略

(2)行业战略

目前天津市的旅游企业基本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缺少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经营效益好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天津市的旅游企业总体规模较小, 不利于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 应该通过合并、兼并、一体化等形式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改善天津市旅游产业结构, 形成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核心, 以中型旅游企业为骨干, 以小型旅游企业为网络的产业体系, 推动天津

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3)产品战略

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具有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 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天坛, 西安

①大力开发会议旅游产品

会议旅游是指会议参加者在会议期间或会议结束后到旅游景点或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通常, 会议旅游者的消费水平较高, 购买力比较强而且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 开发会议旅游产品能够给组织和接待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 会议旅游者多为某个专业或领域的专家, 具有渊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有关领域的最新信息, 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②继续发展商务旅游产品

商务旅游是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活动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商务旅游者多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销售人员, 其旅行费用多由所在公司承担, 或由所在公司提供津贴、补助。商务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旅游频率和消费水平, 能够为旅游目的地

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天津市是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商贸活动频繁, 商业服务设施齐全, 档次较高, 对商务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另外,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 天津市的旅游企业接待了大量的商务旅游者, 积累了较多的商务旅游住址和接待经验,在国内外的商业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天津市的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优势, 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商务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设计和发展深层次、高品位、附加值多的商务旅游产品。

③积极开发中短程旅游产品

据国家旅游局的抽样调查, 国内旅游者中, 以游览1 座城市的短程游客比重最高, 游览2~3 座城市的中程旅游者次之, 高于3 座及以上的长线旅游者比重较低。由此可以判断出, 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以中短程旅游为主。天津市在组织和接待中短程旅游方面具有邻近北京等华北地区主要客源中心和近距离交通发达、方便的优势。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积极开发中短程旅游产品

④发展京津一体化旅游产品

北京市与天津市近在咫尺, 且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各种高品位旅游资源, 这既是对天津旅游业的一种威胁, 也为天津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天津市的旅游业可以通过发展京津一体化旅游产品的途径来吸引国内远程旅游者

和海外旅游者。国内市场方面, 广东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出游人数占全国出游人数的1/ 3 , 该地区因距离北方较远, 交通费用占其出游成本的比重很大。对于他们来说, 来北方旅游一次, 能够游览的城市越多, 参观的景点越多, 分摊到每个旅游城市和景点的交通成本就越小。另外, 由北京到天津所需的时间很少不会使其用于游览的时间受到明显的影响, 而在旅游日程中增加一个国内著名的大都市则会使其旅游活动增添更多的价值。所以, 天津市的旅游可以向广东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推出“京津二地游”一类产品, 大力宣传“花一次钱, 游览两个大都市”, 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海外市场方面, 天津市的旅游业则应充分利用北京市的知名度, 设计各种北京—天津一体化的包价旅游产品, 使旅游者在到北京旅游的同时, 也到天津来游览, 增加他们对天津的了解, 扩大天津在海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并为天津的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

⑤发展专业/ 专项旅游产品

上一篇:2023档案工作总结下一篇:女生适合什么专业,来这里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