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2024-04-12

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精选6篇)

篇1: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分析衡阳县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对衡阳县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乡村旅游

湖南省衡阳县位于南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西北部,紧邻市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目前为止衡阳县还处于工业发展缓慢,且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边缘化”的劣势,比如交通、电力等。虽然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周边县市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在衡阳通过发展工业而繁荣经济,在目前来看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县委、县政府设立了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信贷、奖励等方式支持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商贸流通、特色旅游,搞活服务业,全县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就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我认为,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应该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接下来便是我对整个衡阳县的旅游状况的分析

一、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衡阳县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结构逐步改善,旅游品牌显著提升,旅游效益大幅提升等五大特点。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类别的上百处旅游景点景区,比如“宇石寨”“ 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六朝胜境伊山寺”“金兰八景”“湘西草堂”“织女湖风景区”等

(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全县加点法市场促销和市场整顿力度使入境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三)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初见成效

衡阳县在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比重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衡阳县围绕蒸水做好天然水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湖湘文化的水文章。始终不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主题,借此突出衡阳休闲旅游的特色

(四)旅游景点、景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衡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连绵72峰唯一,逶迤八百里其中有数峰位于衡阳县内。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人文渊深,让人留连忘返,千古之谜的“天下第一碑——禹王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殡葬峰腰。大禹治水至岣嵝,立禹碑以记之。公园内名胜古迹百余,禹王碑、禹王殿、嫘祖殿令游客留连忘返。素有“南岳风光甲五岳,岣嵝归来不看岳”之说。“名山古迹令人神往,风景旖旎令人迷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岣嵝峰赢得了森林旅游优势。主要景点有禹王碑、禹王殿、回音墓、神灯树等。岣嵝峰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和优美的森林景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五)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衡阳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衡阳县旅游被确定为衡阳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岣嵝峰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全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二、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三大优势

1、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为恢弘气势,洞察千古,游刃百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清理,创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体系。他还善诗文,会词曲,被誉为“其所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用”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革命家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一首耳熟能详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冲锋陷阵。近代著名书画家曾熙,当代著名作家琼瑶、唐浩明,国画大师钟增亚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衡阳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拥有名利的自然资源岣嵝峰。白石峰双峰巍然耸立朋比增高,双峰别秀。白石脚下的山峙门中心水库与妙溪瀑布相映成趣。县内界牌的陶瓷业久负盛名,界牌瓷泥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台源乌莲、西渡湖之酒、也享有盛名。

2、旅游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完成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衡阳境内交通方便,京广、湘桂两条铁路以及107国道、省道1814线穿境而过。衡阳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京广线上的列车均要在衡阳站停靠。衡阳有直达长株潭

等省内各县市以及温州、沙市、宜昌、桂林、广州、珠海、中山、梧州、汕头、石狮、玉林、汕尾等方向的客车。县内公路纵横,县城距离衡阳市区仅20余公里,是衡阳市最具有优势的卫星城。

3、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丰富。衡阳县直连长株潭市群,与南岳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毗邻。从客源条件来看,衡阳县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南岳的游客。

(二)两大劣势

1、资源布局问题。衡阳县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主要景区集中在三个区域内,各景区的协调难度加大,不便与统一管理。而且彼此之间的交通状况不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接待设施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道路质量不高,交通状况不理想。岣嵝峰至彭玉麟故居仅由一般公路连接。船山故居至岣嵝峰需要重点建设。岣嵝峰景区内建设了部分游览设施且相对简陋:由于该景区是避暑胜地,旅游的季节性强,一般集中在夏季。而食宿设施仅有新旧两座宾馆,大部分是单位组织的会务旅游形式,其他的散客不多;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商场,而只是些为数不多的小摊贩,均是全国性批量生产的纪念品,没有特色。在县城内有一定的娱乐设施,主要为卡拉ok和一部分歌舞厅,还有一定的住宿设施,包括一些招待所和宾馆以及一些小饭馆,但主要是服务县城居民的,没有专门为景区而建设的。

虽然衡阳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存在了许多的劣势,但是凭借着衡阳县自身所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级政府的支持领导下,衡阳县的旅游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了衡阳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也促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衡阳可以从乡村旅游这条思路出发,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品牌,打造乡村环保旅游,将衡阳县的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三、衡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和措施

(一)、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乡村旅游业,其实并非难事,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惠及农民大众,它无需大兴土木,不需人工造景,只要将资源稍微整合就行,农民非常支持。

我们衡阳县就有好几处乡村景点可以“现炒现卖”接纳游客。一是板市乡的板市街。过去这里曾经是衡邵的官马大道,现残存石板大道 200 余米和一座中街亭,以及有古老的门面店铺数间,且有诸多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整个街道古色古香,专家学者们考察时称之为“衡阳的芙蓉镇”。英陂、咸水两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既适合城里人游玩,又适合乡里人参观,来此游玩的,均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能陶冶情操。三是石市乡“碧水丹霞”。这得以斜陂堰水库为主景区,辅之珍珠崖、宇石寨、黄门寨等。斜陂堰水库水域宽阔,水清纯洁,波光鳞鳞,水鸟欢歌,山抱水,水绕山,水中有岛,岛有奇观,库区四周崖壁奇形怪状,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遐想。

(二)、乡村游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主要靠各级政府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积极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监管、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监管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之,要生产无公害的的绿色农产品,让游客放心购买。还要讲清一点就是,政府必须重视,把乡村游当作大事来抓,正确引导,诚心服务,各行业、各部门及全社会都应鼎力支持,尽量开绿灯,不设或者少设关卡。特别是旅游局和农口各单位要履职尽责,因势利导,把乡村游当作自身的本职工作来做,当作自身的得失来经营,竭尽全力,出谋划策,出力流汗。乡村游的前景被看好,也希望衡阳县的乡村游成为一个香饽饽。

参考材料:

《衡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旅游管理论文》、《开发衡阳县开发衡阳县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衡阳乡村旅游发展探讨地方战略论文》、《衡阳县发展旅游业要重“三游”》

篇2: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本文在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规划出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格局,提出了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的四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对宜宾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旅游业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因五粮液酒产于此,因此宜宾又称为“酒都”。又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宜宾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气候宜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川南的旅游热地。 宜宾列入国家文物图集的文物点就有2704个,其中遗址38处,墓葬1411处,古建筑334处,石刻及石窟寺216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重要史迹和其他文物702处。全市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27处、县(区)级10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现已形成了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文化生态旅游”、以名城名酒为代表的“酒文化名城旅游”、以僰人悬棺为代表的“僰文化旅游”三大旅游主题,并正在构建名城、名酒、名景一体化旅游区。 总体上看,宜宾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宜宾市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是一个可以推向国内外市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

(一)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具有资源优势适宜优先开发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区。

1.大城区板块 重点包括翠屏区、南溪区、临港开发区、高县北部,挖掘酒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打造宜宾旅游母港。

2.大竹海板块 重点包括长宁县、江安县南部、珙县北部,挖掘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以自然生态和文化风情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蜀南竹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3.大石海板块 重点包括兴文县、珙县中南部、筠连县东部,挖掘僰苗文化、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珙县僰人故里旅游区、兴文石海探险体验区和筠连雪山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推进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打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4.向家坝板块 重点包括屏山县、宜宾县,挖掘金沙江文化、康体养身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高峡平湖、水体运动、温泉疗养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向家坝高峡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二)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格局

篇3: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一、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东部地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1995年到2008年间,东部地区总体入境旅游人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总体入境旅游人数,而且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见表1),这直接导致东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表1显示了1995年~2008年间中国各省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情况。其中,2000年~2007年是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期。在这期间,东部地区省市整体增长强劲,例如浙江省增长了354%,山东省增长了245.2%;西部地区整体与东部地区整体相比逊色不少,如青海省53.4%,宁夏只增长了20.5%。而就旅游人数总量来看,东部地区则更是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消费者旅游的首选之地。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差距也就显而易见。在外国人占据旅游总人数相当比例的中国旅游市场,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差距巨大,如表2所示,从1995年~2008年东部省市一直是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主体来源。

认识和研究我国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性增长,对于正确认识旅游业发展现况并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针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在旅游业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地区经济结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模式,旅游业发展等面临的问题层面上。当然,这些都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但还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从旅游者本身及其需求的角度来探讨。旅游业是以游客为中心的产业,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最高目标,以游客的满意度为评价旅游产业的唯一标准。因此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更能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本文即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缓解措施。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

二、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原因

就我国旅游资源来说,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十分丰富,对旅游者都同样具有吸引力,然而东西部的旅游发展状况却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们出游的首选目的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东西部的旅游条件、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消费者是否去旅游以及去什么地方旅游,通常取决于两类因素:第一,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人经济条件,时间以及个人旅游偏好;第二,外部因素,主要是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交通状况、住宿条件、信息发达程度和服务水平等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一个地区而言,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越能吸引消费者来旅游,就越有利于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能满足需求,因此也使得两者对游客的吸引力存在巨大差异。首先,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交通网络发达,对外联系广泛,信息畅通,在以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水平、旅游发展理念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素质方面东部地区较好,治安较好,人文环境较好,因此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欠佳,交通网络和资讯网络不发达,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其次,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气候宜人,而中西部地区处于高原地带,气候宜人程度较低,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东部地区。

第二,东西部对旅游的宣传力度大相径庭。西部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消费者对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却不甚了解,而对东部地区旅游的名胜了解更多。旅游宣传对吸引游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发达的省份都是旅游宣传工作做的相对较好的省份。比如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诸如青岛,上海,深圳,厦门,云南等地的旅游广告,西部地区还只是占少数。西部地区宣传方面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东西旅游经济差距较大的又一个因素。

第三,国际活动等外部因素拉大东西差距。近些年,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热点活动,包括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和广州的亚运会。这些活动使这些城市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而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差距。

三、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后果

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第一,东部地区旅游市场负荷过大,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旅游资源耗损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游客旅行的舒适度降低,容易造成心情烦躁不安,达不到旅游的根本目的,甚至会损害到旅游者的利益,从而破坏行业形象。从长远看,不利于东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第二,容易带来旅游产业的恶性循环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带动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繁荣的东部旅游市场的对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劣势更加凸显,更难吸引到游客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旅游产业得不到发展,这最终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的均衡发展。

四、缓解区域旅游经济不平衡的措施建议

要想缓解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维持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后者的关键在于增加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从而提高它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根据上文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如下: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降低了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个问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外部大交通和内部小交通,构建相互贯通的网络系统,打造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尤其是大力发展地下交通网络,避免交通拥堵,治理交通拥堵,为游客创造一个舒心的道路环境。其次,在服务方面,大力发展酒店,餐饮,金融等配套产业,改善购物环境,还要尽量实现旅游资源和配套服务的整合,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再次,提高服务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例如,通过培训和实行激励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2. 大力开发农村市场,促进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据统计,在旅游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且农村旅游者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旅游者的增长速度(见表3)。

农村居民无论是旅游总花费,还是人均旅游消费都远远低于城镇人均旅游消费额。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力开发农村旅游市场具有巨大潜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多数居民是农村人口。适当提高他们的收入,会提高他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能力,而收入提高的程度又能将他们的消费限定在中西部地区,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缩小地区差距。

3. 利用大众传媒打造民族品牌。

如前所述,东西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宣传力度。和其他商品一样,旅游产品可以借助广泛宣传和品牌战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等进行广告。

我国西部省份拥有众多不被一般民众了解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不乏鬼斧神工、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以及堪比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例如,甘肃省,以丝绸之路人文旅游资源为代表,拥有沙漠自然旅游资源、陇东黄土高原自然旅游资源与史前文化与黄土民俗人文旅游资源、兰州黄河自然旅游资源与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甘南藏族风情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基础上—神秘藏域香巴拉旅游等;青海省,以生态旅游为特色,拥有湟水谷地温性草原农耕文化景观、青海湖盆地草甸草原文化景观、柴达木盆地东北亚高山荒漠草原景观和戈壁荒漠盐文化景观、可可西里—长江源宽谷高寒草原景观、唐古拉极高山高寒草甸景观。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特点明显,如回族民俗文化风情、土族民俗文化风情、撒拉族民俗文化风情、藏族和蒙古族民俗文化风情等,使青海省特点鲜明,独树一帜;贵州省,以夏季避暑胜地而著称,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如瀑布、湖泊、溶洞、暗河、石林、峡谷、峰林以及喀斯特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同时贵州省在以白族,侗族,苗族和傈僳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存在巨大开发潜力。这些都是东部地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针对这些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活动,尤其是公众活动,凸显地域特色,将会使竞争优势充分发挥。

根据不同的产品市场定位,选择不同的传媒方式。就目前旅游者的年龄和构成来看,在游客总数中年轻人居主体地位,外国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离不开网络,因此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加强广告宣传,强化旅游品牌,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成为今后推动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途径之一。

4. 均衡选择热点事件举办地。

近几年,热点事件、国家战略等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均给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口援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度假产业带建设等也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利用热点事件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无可厚非。虽然在上海举办世博和在广州举办亚运目的不是为了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已经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上海,广州等地的旅游产业再次得到发展。如此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更加相形见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那么,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应用的西部地区呢?如果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之后,在具有承办一定规模的活动的基础上,今后不妨给西部地区一些举办国家甚至是世界级活动的机会。如果这些被应用到中西部地区,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刺激作用和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可想而知,从而缩小东西区域差距。

五、总结

未来,中国将成为旅游大国,旅游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收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逐步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的不平衡状况不仅是旅游产业的定时炸弹,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探讨旅游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区域旅游要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改变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条件,提高和改善旅游信息宣传的方式与力度,开发创新的旅游模式,在调整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后,积极刺激和创造游客的旅游行为心理,实现区域旅游经济最大幅度的增长,最终向区域旅游均衡发展靠拢。均衡东西部之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呈现东热西冷的局面。从旅游者的层面分析,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宣传力度较弱,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东部地区不仅各方面条件较好,还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缓解区域旅游经济不平衡的状况,一方面应改善西部地区旅游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旅游经济,不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09年发展预测.

[2]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2):2009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0年发展预测.

[3]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3):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

[4]郭二艳.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研究,《吉林杂志》,2010年,09期:264.

[5]麻学锋,王兆峰.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商业研究》,2009年第三期

[6]施祖麟编著.《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篇4: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54-02

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扼两广,锁荆吴”,区位优势明显。积极承接广东等沿海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特别是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是衡阳未来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研究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对衡阳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内涵分析

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所谓相关的产业活动这一界定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集群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集群都是由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而组成。这些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可以是前向的关联,也可以是后向的关联,因此,可以说产业集群也是一种产业组织演变和发展的现象。产业集群现象不仅发达国家有,如美国存在着典型的制造业集群现象,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不仅制造业有产业集群现象,服务业也有明显的集群现象,如金融业在某个城市的聚集。相比而言,制造业的集群更为典型和更容易用经济学计量模型来分析,因此,本文所说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工业制造业的集群现象。

二、产业集群模式形成的一般机理分析

对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可以说是其关键,其形成机理主要有:

1.规模经济与外部性。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外部性的分析更具有理性,先进入某个地区的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果这个企业规模很大的话,产生的外部性就更大,如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后来的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面的外部性,从而使自己无需经过市场交换就获得利益。所以,充分的外部性就足以使后来的企业聚集在原有的企业周围,产业集群就形成了。

2.集群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他强调,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竞争潜在压力和持续比较可以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反过来,这些创新活动又导致新企业和新型企业活动的出现;集群还有利于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并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总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地区,先投资的外国企业对后来的企业具有示范性,加上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有鼓励性政策,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不同产业的集群。葡萄牙、爱尔兰、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墨西哥这些国家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产业集群的主要案例。

4.产业关联延伸。前述三大机制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产业的关联性,没有产业关联也就无所谓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产业关联的存在,各种相关产业或支持性产业交错在一起,产业间就会产生前向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这些关联经济效应是集群内增强机制的源泉,由此引起“集群中集群”现象的出现。

5.制度与政府政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郑凤田等提出的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即在宏观维度上要注意需求条件的培育与相关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中观维度上要注意创造适合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因子条件与配套服务政策;在微观维度上要注意提高企业间的互补效应与联合行动培育群内企业的信任,保持企业适当的竞争程度等。

三、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衡阳发展产业集群的启示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浙江、广东和江苏的南部,通过市场的力量,逐渐出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并表现出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能力,但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群内企业集聚的关联机制不强。群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原有的优惠条件和生产环境发生改变,区内企业往往会发生迁移,形成所谓的“松脚型”企业,从而给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衡阳在发展产业集群(如变压器产业集群)应充分注意群内企业集聚的关联性。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问题。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的分厂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放在母国,从而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极为有限。国内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科研能力弱,从事的主要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制度上障碍和组织效率的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愿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当地的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群的优化升级。

最后,国内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很多情况下采用模式研究的方法,如温州模式,而忽视产业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缺少对产业在地区聚集的内在规律的研究。

衡阳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首先,衡阳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应充分注意产业集群内企业集聚的关联性。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始终是产业的关联性,没有关联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合“扎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群。这正是我国某些由政府主导而不是市场主导的工业园区无法获得良性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也是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集群产业组织演化的依据,而集群内的产业关联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集群产业升级,“集群中集群”的效应可能就越显著。其次,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衡阳产业竞争力的出路并不完全在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而应当形成更多的专业化产业地区,并加快使现在的一些较为低级的产业集群过渡发展到组织化程度高的创新性的产业集群,这对于紧靠珠三角的衡阳的产业显得非常重要。最后,人文传统和社会关系网络是集群运行的重要基础,直接或间接制约和影响集群的发育成长。

四、衡阳未来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衡阳紧邻珠三角,应定位为积极承接廣东等沿海地区向外转移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成为湖南以长珠潭为首的城市群的加工基地,产业集群是衡阳形成湖南次省级经济中心的关键;把衡阳培育成为湖南次省级经济中心,并使其成为省内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湖南南部最大的最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具体而言可从区域和产业两方面展开:

(一)衡阳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分析

衡阳未来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一是衡阳以本地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延伸产业链,不求产量最大,但要以附加值最大化为目标,如水口山矿务局更应如此;二是利用衡阳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饮料、烟草、林浆纸等产业;三是衡阳应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四是利用衡阳紧邻珠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广东等沿海地区向外转移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五是整顿社会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衡阳重点产业,衡阳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依托南岳以及大批的旅游景点,可以成为东南亚的后花园。

(二)衡阳未来区域发展的思路分析

湖南未来区域发展,一是大力推进长珠潭三市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长珠潭三市无缝对接;二是大力推进“3+5”城市群的兴建,是提高我省省域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将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辐射带动湖南省的发展。建设“3+5”城市群,能够把湖南城市做大做强,更有利于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形成呼应开发的态势。

衡阳未来区域发展的出路在于:一是针对地级市城区经济实力不强,而所辖县(市)较多,且一些地级市城区偏居一隅情况,划小地级市范围,选择经济实力强、交通方便的县、市,实现省计划单列,进而再把这些县、市发展成副地级市、地级市;二是对一些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且相距较近的县、市合并,或经济薄弱的县市并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对于合并后的县、市也可直接实现省内计划单列,或升格为副地级市、地级市;三是大力把衡阳培育成湖南次省级经济中心。衡阳作为湘南(包括衡阳、永州、郴州、邵阳)地区区位优势最好与经济基础最好的条件的地级市,可作为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使其成为湖南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四是大力发展衡阳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对衡阳这样农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来说,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篇5: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摘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省份。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比较优势

一、黑龙江省与我国部分经济增长较快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80年代黑龙江省GDP与广东相当,为广东省的1/3,不到广东省的1/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里,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GDP差距由1万亿扩大到了2万亿。

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落后于其他两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济增长契机,单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和辽宁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缘优势,辽宁省拥有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成熟航线连接全球,辽宁的私营企业在东三省来看是走在前列的,而且辽宁的私营企业还具有相当的外向性;黑龙江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东南部的松嫩平原。

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农业是黑龙江的一大优势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另外,与吉林省相比,黑龙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资源。这表明,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扬长避短,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二、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区域内主要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1.在与蒙古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在地理位置上,蒙古国的东方省是黑龙江省的近邻,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土壤质量相似。东方省有适合于种植业的(没有被工业污染,且不需要化肥)肥沃土壤.利用这种有利条件,黑龙江省可以在东方省投资或合资建立蔬菜种植场,种植对人身体健康有益的目前在蒙古国还没有开始种植的高级蔬菜。这些无污染无化肥蔬菜除了在蒙古国国内销售外还可以出口到中国,这些产品因为对健康有益,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另外,黑龙江的蔬菜种植专家可以帮助培训种植蔬菜的技术人员。

2.在与韩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韩国的.经贸往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以间接贸易为主。1992年中韩建交后,黑龙江省利用地缘、资源、亲缘等优势,大力发展对韩经贸合作,成绩斐然。自以来,韩国与黑龙江省之间的贸易水平一直呈缓慢发展趋势。,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双边贸易额大幅减少,进入开始出现回暖势头。

3.在与日本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13前的盛唐时期,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曾经是古代渤海国的首都。

有史料记载渤海国与日本在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过频繁的往来。据说这一关系一直持续200年之久,今天的日本也是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4.在与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中俄两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出口的最大通道,也是自俄进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充分发展旅游业

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冰雪、湿地、森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集冰雪体验、湿地观光、避暑度假、商务会谈、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资源方面,黑龙江省山有大、小兴安岭,江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湖有兴凯湖、镜泊湖,还有中国最大的森林生态度假区,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难得场所。黑龙江有北极村—漠河,日出点—东方第一哨,世界地质文化遗产—五大连池,还有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黑瞎子岛,是领略祖国风光的好去处;黑龙江省有珍贵野生国鸟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扎龙,世界上最大的濒危猛兽东北虎的养殖基地—横道河子东北虎人工繁殖基地和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黑龙江省还有众多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可以借助旅游的机会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在延边口岸,旅游景区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近代俄侨、犹太文化、现代北大荒文化、大庆文化、知情文化等基本素材为基础,整合资源,创立龙江品牌特色文化,倾力打造一个代表黑龙江形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黑河为重点,机构合理,各具风格,城乡连动的区域文化产业格局。

(二)以发展绿色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

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大约是吉林、辽宁两省的2.5倍,牧草地面积是吉林省的2.1倍,辽宁省的6.3倍。在东北亚地区主要农产品中,黑龙江省谷物、大豆产量全区第一位,甜菜、水果产量居第二位,芝麻、花生产量居第三位;此外,黑龙江省是世界亚麻主产区,麻类产量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牛奶产量仅次于蒙古。

黑龙江省有丰厚的没有受污染土地资源,是全国第一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省份,全省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7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在中国销售的绿色食品中有1/3来自黑龙江省并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

今后黑龙江省应坚持走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之路。全面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或和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种植、加工、质量标准国际化,合作项目国际化,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打绿色品牌、走特色道路”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绿色食品产业领先地位,并利用东北亚国家市场空间巨大、消费能力旺盛的客观条件,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推广到东北亚。特别是要抓住日本灾后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日本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与日本合作种植日本国内市场的农作物,甚至就地建立日本食品加工企业,促进黑龙江省对日本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促进食品加工产业结构优化,改变以往原粮南下、品牌食品北上的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增加值少的不利地位。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及多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黑龙江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民营化”的步伐迈得还太慢,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低。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创办微型企业,发展双边与多边贸易,加强与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如,抓住灾后日本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黑龙江省建立日本食品工业园,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食品产业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如,从现实看,中俄关系发展稳定,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可以将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相结合,不仅能够带来区域内的贸易增长,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而带动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提高两国人们的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石油、森林、煤炭等战略资源保障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提出并实施了“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着力打造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绥牡东对俄出口贸易加工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1〕那·图木尔.蒙古国东方省与中国黑龙江省经济合作[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6).

〔2〕曲伟.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

〔3〕林珉璟.韩国与黑龙江省贸易现状及展望[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4〕衣保中等.建立中俄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篇6:区域差异旅游经济论文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数据选取为了真实反映出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演化特征与敛散性,选取了-期间的河南省历年旅游总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作为收入指标。研究区域特征时,沿袭区域经济的划分传统,将河南省划分为四大地带:中原城市群(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囿于统计数据所限,其中未包括济源市。)、豫北地区(安阳、鹤壁、濮阳)、豫西豫西南(三门峡、南阳)、黄淮(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旅游收入和年末人口数据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在做收敛检验时,旅游收入数据以为基期经过平减处理,以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1.2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简记为CV)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异度,文中用以衡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1.3基尼系数学术界常用基尼系数对产业构成进行差异分解,文中将河南旅游总收入分解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外汇旅游收入两部分,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旨在衡量旅游经济差异的内部结构特征。

1.4泰尔指数泰尔指数(Theilindex)的优势在于其可分解性,即能够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结构构成及其贡献程度。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的思想,将反映整体差异的总体泰尔指数T进一步分解为四大地带间的差异TBR和地带内部总差异TWR(为四大地带内各自地市差异Tpi的加权平均),来分析总体差异的地区差异特征。

1.5收敛检验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根据对收敛条件的不同假设,主要有三种收敛假说: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指不同经济体人均产出水平离散程度逐渐减小的过程;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含义指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表现为落后地区要比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长率。前者指无论初始条件和经济结构如何,各地区都将收敛到相同稳态水平。后者指由于存在影响稳态水平的因素(经济结构),无论初始条件如何,不同地区最终会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俱乐部收敛要求经济体间既要有类似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类似的初始条件,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才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本研究参照潘文卿对区域经济收敛的检验做法,依次对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

1.5.1β收敛检验文中使用经典的巴罗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旅游经济的绝对β收敛做出检验。检验方法为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若系数β为负值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经济增长率存在负相关,那么就存在绝对β收敛。

1.5.2俱乐部收敛检验俱乐部收敛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河南省四个地带内部存在收敛;各地带间不存在收敛。对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参照文献13和文献18的做法,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分解趋势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

2.1.1总体差异特征由表1中三个反映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指标变动趋势来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变动程度虽然并不激烈,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期间,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趋于扩大;而20后,此种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区域差异开始减小,但2012开始有所反弹。上述分析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为了更为具体地明晰总体差异的来源及其构成,并对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因子剖析,下文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总 体差异进行结构和地区分解。

2.1.2结构差异特征:G、Gd、Gf分别为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Sd、Sf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占比。Pd、Pf是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对总体的贡献率。(1)从各分项基尼贡献率看,20以来,历年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都远高于入境旅游,平均贡献率高达到97.1%。可见,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旅游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份额较大,其历年平均份额高达98%。这也印证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状况难以真实反映出区域旅游整体差异状况。(2)从各分项基尼系数数值看,历年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都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定量说明了入境旅游差异程度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的现实。另一方面,从具体差异程度看,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范围在0.43~0.50,历年均大于0.4,表明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的分配不太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国内旅游发展不太协调;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范围0.62~0.78之间,都高于0.5,说明旅游外汇收入地区差异悬殊,入境旅游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体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聚在入境旅游热点地区上,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前四的郑州、洛阳、焦作、开封四个地区收入之和历年占比高达86.3%。

2.1.3地区差异特征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性,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地区分解。给出了泰尔指数地区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1)从地带内和地带间比较看,旅游经济的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程度相当,2003-间,地带内差异程度略高于地带间差异,以后,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贡献;2)从地带内部差异构成看,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四个增长极与其他地市的差异导致了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而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三个地区内部差异程度不大,这种旅游经济局部协调发展只是低水平的趋同,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意义不大。

2.2河南省旅游经济收敛特征检验

上一篇:企业委托书格式的下一篇:初三以苦难为题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