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旅游业与海洋民俗体育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海岛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之一。舟山,因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各种优势。据此,舟山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有效对策是充分提炼和强化各内涵要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1:

三亚民俗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随着三亚旅游业日益稳健地发展,三亚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也被挖掘出来,并开发成了旅游体验项目。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来探讨三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问题,希望有助于三亚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亚;民俗旅游;SWOT分析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南部,处于北纬18°C的热带地区,是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黎族人口居多。在三亚民俗旅游业中,以发展黎苗民俗旅游产品为主。使景区在拥有自然资源的同时呈现出本地民俗的特色。目前,三亚民俗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正处于发展时期,既有其优势和劣势也存在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模型是一种综合性的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下面就对其发展的现状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1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优势

(1)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来源。三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1%,其中人口最多的黎族和苗族,从黎苗的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等几方面都已开发了不同的民俗旅游产品。为大家所知道的黎族、苗族的传统歌舞有竹竿舞、舂米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2]。在三亚的民俗旅游中,体现黎苗民俗文化景区是位于甘什岭的槟榔谷,景区内展现了黎苗物质生活以体现黎苗风情,如织黎锦、船型屋等和黎家老人神秘的文身等。除了黎族、苗族,在三亚的羊栏地区是回族的聚集地。在三亚码头地带,船上群居着的是疍家渔民。疍家渔民虽然是汉族,却因生活方式独特也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同时也展现了三亚曾作为崖州时期的渔民的生活方式。

(2)岁时节庆充满民俗特色。三亚的岁时节庆有很多,黎苗节日“三月三”,回族新年“古尔邦节”,海南“欢乐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逐渐成了三亚的一大民俗特色。黎苗节日“三月三”尤为盛大,这同时也是全省黎苗同胞的一起庆祝的日子,在不同的地点都会设有民俗项目,比如竹竿舞,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感受节日的欢乐。“三月三”节日的丰富与盛大在三亚已经超越了“春节”,这不仅成为了三亚民俗旅游的优势,也促进了三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2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劣势

(1)民俗旅游品牌比较单一。三亚虽然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民俗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开发仍是处于滞后状态,对黎苗民俗旅游关注得较多,却忽略了其他民俗旅游的建设。疍家渔民是三亚最早的汉民族群之一,疍家民俗文化最近才受政府关注,其相关的保护建设也是刚刚起步,民俗文化的规划与建设几乎是零。目前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的文化方式就是到疍家鱼排上吃海鲜,但疍家鱼排本是作为民居使用,其环境较差,这就造成了它只能在小范围的游客中传播,不知道的人占大多数。从市面上就可以看出,在三亚众多的民俗旅游线路中,极少看见疍家鱼排的影子。这就需要开发者要对三亚的民俗文化有全面了解,以多样化的形式去打造三亚的民俗旅游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旅游演艺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性。旅游演艺产品是针对旅游市场开展的,凸显旅游目的的特色文化并具有商业性质的文艺表演形式。[3]在三亚的民俗旅游中,多以黎族风情舞蹈作为表演内容,大多数都是“竹竿舞”。虽然这作为黎族代表性的舞蹈,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但仍然是需要创新的开发,可以做到“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这不仅使表演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对民俗文化也是创新继承,促进了民俗旅游业中旅游演艺事业的发展。

同样也是以旅游演艺产品为主的三亚“大宋千古情”主题园,其形式就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多个民俗主题公园一样,都是在园区内的不同地点不同时段表演民俗旅游项目。《千古情》的民俗表演集聚了海南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近日开放后受到了多数游客的好评。而主题公园的弊端就在于,主题公园开发投资多,初期都是能够以其独特的民俗项目吸引旅游者,但在后期由于项目缺乏创新性而造成园区客源流失,这对其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3)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给当地民俗带来的破坏。开发一定会带来破坏,这不仅可以从环境的恶化得到体现,民俗文化流失也敲响了保护的警钟。国内许多充满民俗地区的旅游开发都让商业化破坏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三亚的回族和黎族、苗族,由于是与汉族混合居住,他们除了在岁时节庆体现民族特色,其他时候与汉族的无异,但生活习惯仍是遵守着祖辈留下来的禁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混住并进入了城市生活,随着时代进步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导致少数民族繁杂的物质民俗流逝。如黎族的黎锦纺织技术就面临失传,许多黎族的年轻都到城市里上学且更愿意向城市走去,这就使黎族的民俗技艺得不到继承而逐渐地消失,没有传承就更谈不上发展,这将会使三亚的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停滞。

(4)缺乏民俗旅游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血液的注入,三亚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国内是相对落后的。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了解民俗熟知旅游业的综合性人才。从全省来看,涉及旅游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从事于酒店行业或者旅行社行业之中,而对民俗旅游业的关注却很少。这就使民俗旅游业因为人才的缺乏,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开发而发展缓慢。

(5)民俗旅游景区分布得较散。三亚民俗景区的景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相互距离都较远较分散导致了民俗旅游线路设计的困难,而这就要求民俗旅游线路的开发需要脱离往常的模式,目前许多旅行社开发设计休闲民俗体验一日游,往往就只能走一至两个景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精品一日游让游客充分感受民俗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3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机会

在三亚旅游业的旅游品牌中,会展旅游也是占一定分量的。许多会议和活动因为看中三亚的环境在三亚举办活动,如世界小姐大赛、沃尔沃帆船赛、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等。2014年4月,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三亚海棠湾开幕,来参会的都是全球知名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的精英代表,这对三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和推介民俗旅游的产品是很好的机遇。各专家组会对三亚进行考察,在安排考察线路时会有许多涉及民俗旅游,像甘什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专家们在细化观察的同时对神秘的黎苗文化有所了解,在日后的开发规划中目标客源市场扩散到国外,会促进民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同时也会使后续的规划开发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

4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威胁

(1)来自国内外民俗旅游地的威胁。对于三亚的民俗旅游来说,国内的民俗旅游市场如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旅游业开发得较早发展的也相对较于成熟,国外的东南亚地区和许多海岛国家的民俗旅游品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泰国、马来西亚、巴厘岛等。这些与三亚的旅游资源相似度很高,民俗旅游业发展得成熟的地区和国家,对三亚的民俗旅游业造成很大的威胁。通过在网上的了解,三亚的物价水平较高,许多游客都在价格选择方面都更愿意选择马来西亚等国家。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就需要三亚的民俗旅游业从营销策略上去取胜,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不同的民俗旅游产品,在旅游推介的时候要体现三亚的民俗特色,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的案例,以此去发展三亚的民俗旅游业。

(2)对三亚部分民俗缺乏保护。三亚的部分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状态,崖城镇的许多民居在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城镇化的建设,老宅被征用拆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楼房。在崖城镇的港门村,许多建筑风格都是南阳骑楼,这是当时华侨文化在本地留下的印记,而如今由于没有保护的意识,许多骑楼已经变得寥寥无几。这是经济发展的后果,不仅是在三亚的城镇,在三亚市区生活着的疍家人也收到了民俗文化缺乏保护的威胁。现在的时代海岸停靠的豪华游轮是疍家人曾经的渔港,三亚疍家人的民俗文化不被人所知就是因为对其缺少开发,在今天对时代海岸的发展是朝着高端的方向走去,却忽略对疍家人民俗文化的保护,这不仅使疍家人的生存受到威胁还会使这一块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5 结 论

三亚的民俗旅游发展随着三亚旅游业的进步而进步,民俗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旅游业中不仅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而且会使游客产生好奇的心理前来旅游。就目前来看,对于三亚民俗业的规划与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需要我们去重视的,而该产业与地方人民的关联性紧密,民俗来源于大众,在规划与开发的同时我们需要尊重当地人民的习俗文化。不仅如此,三亚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仍是很落后,在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应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因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破坏,对于有形的环境破坏我们都可以看见,而无形的破坏当地民风民俗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旦民风民俗改变,这会使当地旅游业走下坡路而被迫转型,而对于三亚来说失去民俗旅游就会使旅游业的发展变得完全商品化缺乏人文关怀。总之,对于三亚民俗旅游的规划与开发需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去做,才能使三亚的民俗产业发展得以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道成,张侨.SWOT模型在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特区经济,2010(5).

[3]徐世丕,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中外文化交流,2006(3).

作者:张亚红 蒲嘉欣

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优势与策略

摘要:旅游业与海洋民俗体育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海岛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之一。舟山,因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各种优势。据此,舟山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有效对策是充分提炼和强化各内涵要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民俗体育;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舟山

体育业和旅游业是当前国民经济中2个快速增长的行业,由体育与旅游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兴的、综合的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产业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特色产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奥运会后,民俗体育更是迎来了春天。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界所展示的多彩民俗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让各级地方政府感悟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因而积极致力于发展地区民俗体育旅游经济。浙江舟山作为我国唯一以岛建市的城市,漫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优美的海洋自然景观及其特有的碧海、蓝天、绿岛、金沙、白浪、渔村等一个个组成海洋民俗体育的元素,为体育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舟山大力弘扬海洋民俗文化,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这种以海洋民俗体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给舟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深度研究,探究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分析发展优势与对策,无论是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都十分深远。

1 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

1,1海洋民俗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体育、娱乐等新兴行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引擎。旅游产业是一种无污染、可持续的产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旅游产业已经开始从观光型转向体验型,“3S”(即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和“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成为旅游产业的主要素,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异、求知的现实需要,满足了现代人的寻根、健身、体验、参与的心理需求。海洋体育旅游由于依托资源的生态性、参与过程的互动性、挑战性和刺激性,参与者的多种体验需要(包括派恩和吉尔摩的“娱乐体验、审美体验、教育体验和遁世体验”及施密特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都可以在海洋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实现与满足。海洋民俗体育是海岛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借助海洋资源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品味、高参与、体验性的海洋文化旅游和体育运动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和参与海洋民俗体育活动为主要目标的旅游中所进行的与民俗体育活动有关的健身、娱乐、表演、竞技等活动形式的总称。

1,2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

国内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兴起,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目前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尚处于粗放型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要在有效配置海洋特色资源的前提下与民俗体育文化有机结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更充分地实现其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浙江舟山坚持发展海洋旅游经济,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传统的、体验式体育旅游始终成为舟山旅游发展重点,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已形成了以节庆为主线,赛事为基点,充分利用国民旅游观念的转变和舟山大陆连岛大桥贯通这一发展契机,培育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创新旅游特色产品,力求以内涵发展为主导,努力实现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优势

2,1优越的地理位置

浙江省舟山群岛是我国第一大群岛,地处东部沿海,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带,是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等江海航运的枢纽,背靠上海、宁波等大城市。洋山国际大港的开通,使舟山与上海的经济融合进程加快。杭州湾大桥的通车,舟山一宁波大陆连岛工程的行将完工,使舟山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舟山的佛教文化远播港澳台、闽南乃至日韩和东南亚,使其成为舟山发展民俗体育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和多元的客源市场,决定了舟山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舟山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千岛之城,具有十分丰富的海洋型旅游资源:1390个岛屿,极佳的天然海滨浴场、清洁的空气、独特的天象景观、众多的海岛风情与人文景观,具备开展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的必备因素,是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海上运动的理想场所。舟山渔场是世界4大渔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渔场,素有“祖国渔都”之称,共有鱼、虾、蟹、贝4大类500多个品种,海水养殖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些地域地貌和渔业资源都为舟山民俗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

人文资源:舟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普陀观音道场的所在地。目前拥有普陀山、嵊泗列岛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岛、桃花岛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及1个省级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岱山东海蓬莱海洋生态旅游区和定海海洋历史军事文化旅游区等独具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精品可以带动舟山民俗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

2,3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2,3,1传统节庆类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舟山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海洋民俗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日益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在每一个节日中,都有独特的庆典方式,蕴涵着丰富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例如,春节赛龙灯、清明踏青、立夏斗蛋、端午闹龙舟、七月半放水灯、七巧夜穿针、开洋大典、谢洋大典、逛关帝庙、唱庙会、跳蚤舞等。在每年的7至11月间还会举办大型的民俗传统节庆,如沈家门民间民俗大会、中国海洋文化节、国际沙雕节、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等。

传统节庆类民俗体育项目中,最有特色的是舟山船拳。舟山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倭寇、海盗横行。为对付倭寇入侵和海盗侵犯,舟山不少渔民用长期形成的舟山船拳来对付倭寇和海盗。由于海上风浪颠簸和船上场地限制,而船拳动作往往以身为轴,原地转动为主,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经过多年习练,同时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这

就是舟山群岛自己惟一拳种一船拳。舟山船拳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行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舟山船拳套路并不复杂,有28个动作,其重要招式有拜见观音、开门见海、大浪滔滔、哪吒闹海、乘风破浪、双龙人海……。这些简单易学的拳法深受舟山居民的欢迎,也成为舟山民俗体育旅游的亮点。

2,3,2渔民生产生活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活动的形成,与渔民的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直接体现劳动生活的特点。以渔民生活为内容的体育活动主要分:生产型,即在休渔期开展有关渔业生产相关活动竞赛,以更好进行捕捞,例如,妇女织网、船头套缆、船头打靶、拖渔网比赛等;娱乐型,即在忙中不忘锻炼身体,既可以消除疲劳又可以缓解枯燥的海岛生活,例如,船头接力、海上踩球、船头拔河等;锻炼身体型,即通过锻炼身体,更好与大海搏击长风巨浪,如爬桅杆、升帆等;救护型,即为了防止在海洋劳动中出现以外事故或防止外敌入侵,而在平时进行相关救护比赛,例如,一般的海上救生训练,抗击倭寇时采用的“神拳”等。这些贴近渔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项目被融入了体育竞技搬到了赛场,将海岛人民搏击风浪、捕鱼劳作的日常生活技巧以竞赛的形式展示出来,充分体现海岛人吃苦耐劳、积极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既具有海洋特色,又体现海岛人的精神面貌。

2,3,3民间歌舞和游艺活动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民间歌舞与游艺足民俗文化的体现。以定海的锣鼓、岱山的数罗汉游戏、普陀的龙舟竞渡、嵊泗的拾贝壳为代表的民俗体育项目,至今还盛行在民间。歌舞类主要有:舟山锣鼓、跳蚤舞、船灯舞、马灯舞、狮子偎白象、火龙喷火、大头娃娃、舞鱼龙、四大龙王水族舞、渔家姑娘风情舞、走书、渔歌、号子、木偶戏;民俗游艺类:掷贝壳、吹海螺、捉蟹、斗蛋、跳龙门、数罗汉、鱼骨拼鸟、耀缘绳索、举石墩、拣鱼、掏鱼等百余种。另外还有古代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射鱼、海滩拔河、赛泥马、抛缆、攻淡菜、摇橹、海上骑马等等。

2,4完善的海洋旅游支持系统

舟山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已基本形成,海岛与国际间、大陆间、岛际间的飞机、邮轮、客轮、快艇、游船等集游览观光于一体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陆上交通可经多条海上“蓝色公路”经上海、宁波至全国各地;航空有普陀山机场、岛际直升机停机坪,航线直达北京、上海、厦门等大中城市及一些岛屿,舟山至香港的包机也已开通;市区、岛际包括景区间交通便捷,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即将完工。舟山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5家,各类宾馆、饭店、接待中心、酒家700多家,近5万张床位,其中星级饭店51家。这些硬件设施基本满足了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2,5广阔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以前的观光游,逐步投身到以共同参与为特征的民俗体育活动旅游项目中,例如,参与型、观赏型、人文活动型等体育旅游项目蓬勃兴起。近年来,舟山旅游接待人数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从2003年的645.09万到2008年底的1516万人次,增长2倍多,其中境外游客约20余万人次。目前到舟山来旅游的游客中,已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了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例如,爬桅、攀援绳、游泳、赛泥马、织网等,比的是速度;升帆、车筒、滩涂拔河,比的是相互配合程度;抛缆、攻淡菜比的是个人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团体性比赛。这些项目榘锻炼、休闲、娱乐和趣味于一体,很受游客欢迎。

3 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3,1发掘隐性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增强发展潜力

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目前,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存在开发度低、层次不高的困境。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一方面必须着力开发海洋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隐性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应丰厚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产品底蕴,提高其档次,增强其文化影响张力。例如,岱山县在舟山各县区中既无地理区位优势,也无显性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特点,其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前景一直不被看好,但该县根据境域内风急、浪高、礁多、涂广等海洋自然资源条件,准确地把握人类需求,独辟蹊径地规划发展滩涂旅游,如今已形成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让人们在使用滑泥工具中,体验当年海岛居民海涂交通的境况,展示海岛的多彩民俗文化。

3,2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民俗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断优化旅游环境

针对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从事民俗体育旅游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强培训和教育。利用淡季,对渔民开展短期旅游服务培训,一方面可增强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增加其民俗文化知识,努力消除不同岛屿之间文化差异,更深层次地了解舟山,另一方面对渔民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对推进舟山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旅游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舟山旅游服务质量,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3,3主动打破海岛封闭的环境,增强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竞争力

竞争实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角度看,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大陆连岛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景区、游览区内外旅游交通建设,在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线路上改造和建设一批达标旅游公厕,在飞机场、汽车站、客运站和各景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规范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结合市内交通秩序整顿,创造条件开通旅游专线和配备有导游服务的观光巴士。同时,做好、做全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医疗保健服务。另外,可进一步拓宽投资开发海岛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渠道,如积极创造条件迎接上海世博会7 000万游客的高峰,在改善原有宾馆设施的基础上,兴建若干家上规模的大酒店,以优化结构扩大容量。

3,4精心打造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精品,通过品牌策略,发展海岛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受海洋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不同海岛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都会形成自身的特点。这就为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精品创造了条件。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精品是海岛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特点的具体展示,是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重要载体,是海岛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生命线,也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可靠手段。事实证明,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也一定要遵循商品市场的营销规律,只有做好、做足海洋特色,才能做大、做精,才能使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舟山的沈家门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节庆活动,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的7~9月,来自普陀各岛、各乡的渔民用传统的民俗节目迎接中外来宾,在节庆期间还会表演海洋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例如,攀缘绳、夫妻摇橹、爬桅杆等民俗体育活动深受游客的喜欢。此外,舟山船拳、舟山渔民画、舟山锣鼓等,屡次在国内竞赛中获奖,已逐渐成为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名牌,并进而成为舟山特色的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3,5倡导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舟山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一些尚未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要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发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适时更新民俗体育旅游特色产品,从而优化海洋体育旅游产业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增强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生命力。

作者:黄 玲

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浅析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文受“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资助” 】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已经逐步展现出来。本文通过对西藏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开发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更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者的互补互促效应,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藏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

一、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内涵

西藏民俗文化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璀璨的藏民俗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宽大的藏袍、平顶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高原热饮——酥油茶、风干的牛羊肉、粗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节日、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它蕴含的原始感、新奇感、神秘感和粗犷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构成了西藏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地的优势所在。一是高原自然景观优势。二是宗教历史文化景观优势。三是高原民俗风情优势。四是旅游产业相对优势。

西藏拥有丰富厚重的民俗资源,西藏民俗文化是植根于西藏高原上的一种文化,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共同创造了西藏民俗文化。缘于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和多数民族,本文主要以藏族的民俗文化为视角阐述其旅游文化价值。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风情民俗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是藏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素质和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藏族的风采、品格、面貌和徽帜。

二、民俗旅游的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广义上说,民俗旅游涵盖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旅游项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随着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迅速。 1995年国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推出了“民俗风情游”;2003年提出“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2004年推出“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虽然这些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开发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等。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特色浓。我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文化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区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文化异彩纷呈。除了汉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其他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积极地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与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往来;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产品,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现状分析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 民族文化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旅游局近几年的调查,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民俗风情的兴趣远高于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据对美、日、法、英、德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资料看: 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占 100%), 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占 80%), 第三位是游览风光(占 40%)和品尝佳肴(占 40%)。

就西藏地区而言, 藏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占有显著的作用。搜狐网曾经评出的西藏十个关键词是: 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 、拉萨 、雪莲、神秘 、佛教、圣洁、喜马拉雅山、藏药、雅鲁藏布江;《西藏旅游》杂志推选的西藏十个代表符号是: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拉萨、六字真言、辩经、太阳、苏罗玛宝、藏刀、英雄结 、神鹰; 从搜狐网评出的有关西藏的十个关键词来看, 人们喜爱西藏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西藏民俗文化方面, 与此有关的词有6 个, 占到 60% , 其他的 40% 主要集中在西藏的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中, 从《西藏旅游》所推出的十个代表符号来看, 有关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符号有 7个, 占到 70% , 而以自然旅游资源为特征的符号为3 个, 只占30%。由此不难看出, 不论从游客还是西藏当地的旅游机构的准备方面, 西藏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还是西藏独特的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 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保护藏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保证西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研究, 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5 个大的旅游区

(1) 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拉萨地区、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中部, 旅游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为中心, 兼有湖泊、山峰、温泉等自然景观。本旅游区的景点主要是藏传佛教文化及传承藏传佛教文化的寺庙, 其中有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昌珠寺、扎什伦布寺等; 有小昭寺、楚布寺、雍布拉康、桑耶寺、南木林寺、白居寺等佛教寺院; 在本旅游区内还有吐蕃时期藏王的墓葬群——藏王墓、西藏现存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文物及实物较丰富的封建农奴制庄园——帕拉庄园等。

(2) 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西部, 以攀登探险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围的山峰为中心, 包括以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昂仁塔格架地热间歇喷泉群自然保护区两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同时在本旅游区还有具有“第二敦煌”美称的藏传佛教寺院萨迦寺。本旅游区有樟木口岸通往南亚, 交通方便, 海拔较低。

(3)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西藏东部的林芝和昌都地区,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典型的堰塞湖景观———然乌湖、易贡湖和八松错、西藏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易贡藏布国家地质公园、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卡若文化遗址, 昌都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强巴林寺以及类乌齐寺和噶玛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4)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阿里地区, 主要旅游景点包括被称为“神山圣湖”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 规模宏伟的古格王国遗址、流水侵蚀形成的比较特殊的次生构造地貌札达土林。本旅游区有新藏公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 但本旅游区海拔高, 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 高原反应剧烈。

(5)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那曲地区, 其中的主要景点是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内高寒荒漠草原、丰富野生动物以及保护区内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 还有喷气孔、沸泥泉、热水河和热水湖等寒冷地带的地热景观。本旅游区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 但由于海拔高, 植被和人烟稀少,高原反应非常剧烈。

从以上西藏的 5 大旅游区来看, 游客最为集中的拉萨地区, 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藏传佛教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由此可见, 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在西藏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四、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藏民族特别重视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每一节日和庆典都是展示藏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活动,通过节日沟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宗教活动,其庆典过程既是仪式化过程,又是身心愉悦过程。因而在藏民族的节日和庆典中,最能体现藏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征。 诸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传召节”等所具藏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庆典仪式,都能充分展示出藏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既为藏民族所钟爱又为“他者”所关注,构成藏民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特征从而成为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们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可以了解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了解和感悟藏民族的民俗文化环境,咀嚼体会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从旅游的感受和认知层次上说,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从市场发展上说,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挖掘民俗文化能够使西藏的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藏民俗文化极其丰富,它是藏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为本质的民族品格和特色,也是西藏人民的历史文化的缩影。“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西藏民俗独特的民族品格、浓郁的民族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突出的地方差异都能成为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现代旅游中不论是商务旅游、专项旅游或风光旅游,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特别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文化的支持,文化生活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因而,西藏的旅经济的发展应该顺应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和需求,充分利用民风民俗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西藏旅游产业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发展态势上看也具有大的发展后劲,但仍需广泛开发西藏旅游资源。 挖掘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丰富旅游内容,从一般的生态旅游向文化旅游扩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们可以这样说,农业、牧业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副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可作为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而民俗文化旅游应成为这项主导产业发展的 “主打产品”,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作为西藏旅游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热点,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策划也应纳入西藏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的主题。

五、如何在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民俗文化

从西藏旅游开发来看,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西藏旅游区划来看, 开发条件最好、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区也是以藏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 而且, 在西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藏民族文化由于旅游开发, 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政府已经为西藏的一些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比如近年来的拉萨老城区改造,布达拉宫土木结构和墙体的大规模维修等。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 许多学者近年来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 其中主要的有: 生态博物馆模式、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文化保护区模式等不同的模式, 其目的就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模式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给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笔者认为,在开发西藏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民俗文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第一,真实展现西藏民俗事象的历史和现实特色。第二,全面认知、开发和利用民俗事象中的有形民俗和无形民俗。第三,进行民俗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其参与性。第四,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尊重藏民族宗教习俗。缘于民俗的民族性和敏感性,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要强调尊重民俗,避免开发民俗文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正确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来对待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顾雅惠.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4(06)

[2]陈莹婷.民俗旅游之浅析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3)

[3]朱普选.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8 (07)

[4]章筱蕾.论西藏旅游发展的几个问题 [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5]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8)

[6]王悦. 西藏旅游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策略 [J]. 西部论丛. 2006 (05)

[7]赵树明.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之对策探索 [J]. 西藏发展论坛. 2006 (05)

[8]孙丽坤.西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 特区经济. 2009 (04)

[9]张阳.浅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M].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10]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M]. 高师理科学刊. 2004 (05)

作者:钱小荣 牟艳妍

上一篇:文化多元音乐与感知结构论文下一篇:文人画家关怀与品格取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