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参与性、高品位性、可持续性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中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基于SWOT的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业已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对策。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服务,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狐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2001年,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如今,经过短短几年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著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的讲解,应向游客介绍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力求深入和对比。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者和宗教实体应共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专业测评制度,以保障为讲解服务系统提供优质的天台山佛教文化专业导游人员。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 牟光蓉 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

[3]孙爱丽 王 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100.

[4]周丽君 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2).

[5]田俊迁: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中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5).

作者:谢文侃

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法的生态旅游发展及对策探讨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参与性、高品位性、可持续性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中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剖析,以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为例,介绍了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中的弊端,并提出了促进沿河县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为贵州省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沿河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法;发展对策

引言:“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1986年于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是指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基于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它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制定和提升经济活动竞争战略提供系统判断和指导,以有利于本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分析方法。

一、沿河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为打造生态旅游大县和武陵山区生态文化重要驿站,沿河县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为“引子”,开发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依托丰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五张名片,树立了“画廊乌江·山歌沿河”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此外,沙子南庄休闲度假、“空心李”基地,沿河四宝“油桐、乌桕、蜜蜂、白山羊”等特色产品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为沿河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生机。

2.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

沿河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生物资源1000多种,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40万千瓦;森林面积102.2万亩,森林蓄积量2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6%,,正在建设的乌江沙陀水电站,发电量为112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工程。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沿河沙子南庄“仙李”空心李生长十分有利。雨热同期,光温同步,昼夜温差大和小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给沙子空心李的生长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旅游经销商以此为契机,利用此地独特的气候资源,不断开发此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

3.区位优势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交界结合部,乌江中下游,历来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的称誉。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使得沿河县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加之乌江穿城而过,在沿河境内长达132千米,在沿河境内形成两百多里的山水自然风光。由此可见,沿河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优势,这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旅游路线独特鲜明

2011年,黔、渝两省以构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圈为核心,积极加强旅游合作,资金支持,实现两地旅游资源联动共享,打造重庆武隆——彭水——龚滩古镇——乌江山峡——麻阳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梵净山——凤凰——张家界;重庆——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省际间旅游精品线路;县城东风码头——千年乌杨树——黑獭——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龚滩古镇——王坨峡的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县级旅游线路。沿河县通过合作这一机遇,独特而鲜明的生态旅游路线这一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身临其境,游览观光,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和开发。

(二)劣势

1.经济发展水平低

沿河县地理环境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当地人们思想观念滞后、保守。贫瘠的生存状况必然产生落后、保守和愚昧的观念与意识,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不高,先进观念意识不强,必然排斥和拒绝先进的思想观念,政府难以开展旅游设施建设。沿河是全国少有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约为17.6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9.2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9.2%,农村人口比率较大,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2.生态旅游开发水平低

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不齐全,经济水平低,制约了其开发后盾力,许多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例如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住宿、购物商城、娱乐场所等设施不完备,使得可进入性差,旅游吸引力不够,从而制约了旅游影响力的扩大。此外,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少有受过专业正规的旅游职业服务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水准和服务意识,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回头率和旅游的长久发展。

3.旅游发展机制不齐全

沿河县的旅游发展都相对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生态旅游开发是盲目的,没有战略发展计划和近期行动计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沿河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经验和实际理论支撑,旅游区配套设施散乱,服务意识不强,目前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沙子南庄生态休闲度假区,虽然有旅游品牌仙李“空心李”,却没有完善的旅游管理保护体制机制,还处于粗放型旅游经营开发状态,没有专门的旅游组织形式、管理部门和专业的服务人员。

4.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

沿河现代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旅游规划没有齐全的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实际理论经验,旅游生态文化不能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只能借鉴外来先进的技术和邀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引进外来的“样品”,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初,难免会进行模仿甚至“复制”,现今的很多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趋同化与雷同化,仍然没有摆脱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圈子。

(三)机遇

1.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沿河几年来加强区域合作力度,采取旅游资源共享,旅游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与毗邻地区合作,重点抓好与重庆交旅集团合作开发乌江山峡旅游资源工作,打造省际间精品旅游线路,大武陵旅游“金三角”格局,与重庆联袂打造“大乌江旅游”峡谷风光,加快了“生态旅游县”发展进度。

重庆市是沿河县临近的最有影响力的潜在客源发生地,因地缘联系,两地可以共享因乌江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因此,双方联合促销具有内在的利益驱动力。

2.政府大力扶持

树立“绿色沿河”理念,着力在生态环境质量上实现大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大县”、“旅游大县”的客观需要。

2015年沿河政府工作报告称:2015年,沿河将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为取向,要着眼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施“三年大会战”。在全县组织开展“项目攻坚会战年”、“改革创新突破年”、“生态创建启动年”、“文化旅游突围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着力建设“美丽沿河。

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容可看出,“十一五”开始的未来十年内有诸多重大项目涉及沿河,乌江流域内的重大项目正呈现出向沿河聚集的态势,十分有利于沿河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沿河建设成贵州省乌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此外,国家倡导发展扶贫旅游,通过开发贫困地区多样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形成区域的支柱产业,解决当地资金短缺的问题。

3.环境保护力度加强

近年来,沿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持经济跨越赶超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围绕实施“三年大会战”,开展了“山青、水清、天蓝、地绿”行动,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环境持续发展。2015年12月25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决定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6月9日设立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是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引导人民群众强化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这为发展沿河生态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4.沿河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5年以来,沿河县创新“互联网+农特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农特产品电商一条街”,汇集全县农特产品,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开辟一条崭新之路。县城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实施期间,县级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100万,重点用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村级服务站建设,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培训、孵化及物流快递配套建设补贴。通过互联网营销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台、走进沿河微信平台等媒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营造农村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很好的切合生态旅游的发展,把沿河土家特色产品通过网络的营销方式打造出来,也加速了沿河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四)威胁

1.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对人类及其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除了供人类生存、生产以外,还具有保健修养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沿河近年来正在进行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开发不当、政策不完善,保护机制不齐全,从而使一些开发商采取盲目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这给生态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受经济导向影响,盲目的生态旅游商业化开发,使得这个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冲击并发生变化,甚至解体。

2.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

旅游产业发展受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市场的的影响。整个贵州省处于中国西南边陲偏远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闭塞,外来游客可进入性差,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得旅游景点交通建设难度大,距离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较远,客源市场也就制约了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旅游区位,也是决定旅游者是否出行的重要因素。

3.国内已有众多生态旅游区

自从“生态旅游”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各省份的重视,尤其是贵州省周边各省,都已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区,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才,良好的生态服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对沿河的生态旅游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沿河生态旅游起步晚,基础薄弱,要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

二、沿河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居民参与度

针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旅游产品、服务设施不齐全的弊端,县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人员培训体系,例如因事择人,因地制宜,扩大专业旅游学校的建设队伍,替换以前不适应景区发展的服务人员。由于现在在岗的服务人员有实践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理论再造”和知识更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同时,迫切的需要提高本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度与感知,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提高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愿和积极性。

2.科学规划,完善生态旅游体制机制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按照高效、科学、合理、精简的原则进行规划,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不被破坏,推进生态旅游产业永续发展。

要增强旅游目的地居民、经营者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旅游规划的权威,切实贯彻旅游法规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管理保障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机制作用,协调各旅游管理部门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开发、相互协作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合作伙伴。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有充足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人员,只是具备了初步的“软实力”,还缺乏旅游区的硬件设施,必须实施一些有利于当地居民的扶持政策,以吸纳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当地景区献计施策,更好的服务生态旅游的改造升级。此外,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当地旅游区的管理,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建立服务体系,设置服务标准,强化规范服务,让所有服务有章可循,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革除旅游发展中的弊端和陋习。

4.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本地区的旅游文化,发扬土家族的精髓文化,选择民族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价值高的旅游品牌和项目加以重点保护,重新开发和设计新的生态旅游路线,使之成为土家族的标志和象征,保持本地区文化的独特性,防止再次出现纯粹的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对景区文化进行包装升级。“具体包装包括:文化包装,在对理念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景观的人文价值,注入少数民族文化和情感元素,用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作为载体予以表达;物质包装,景区外物理形象的营造,包括精心设计,创造优美环境等;理念包装,对定位后的品牌赋予特定的理念内涵,树立高品位的理念形象,并用简洁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城乡旅游同步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经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种旅游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也是相应十八大精神,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但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可利用资源范围广泛,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空间,政府必须实施必要的资金、政策扶持,合理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农业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

6.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旅游资源战略地位

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理,积极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全域旅游与媒体融合峰会在海南举行,达成了《琼海共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建议,“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以“政府统筹,市场引导、全民参与”多元化推动机制,有利于提升沿河县生态旅游的战略地位。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赖于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以及媒体的参与和支持,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研究结语与启示

SWOT模型分析表明,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是机遇与威胁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并不是一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长期以来,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一直处于缓慢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在市场中取得了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本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环境、交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所以巩固自身优势,利用所面临的机遇,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去应对外界的挑战,利用贵州省独特的民族优势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品牌,最终实现贵州省生态旅游强省的目标。

作者:陈包 张梦莹 陈丽燕 谢俊

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吉林省辉南县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使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地理位置四通八达;W:对乡村旅游认识不够,气候条件制约;O:政府不断加强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增加;T: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游客需求多样导致模式创新难度大。从开发优势资源、区域联动、多元化战略等三个方面提出辉南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据此,提出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高端品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注入文化内涵,重视精神享受;借助网络力量,应用新型推广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辉南县乡村旅游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民宿经济;SWOT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3. 068

0      引    言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对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格外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产业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创造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场所,凭借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资源与乡村文化,能使消费者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体验农民生产与生活的一种产业形态。

近些年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强化,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优化配置乡村闲置资源,带动餐饮、交通等现代乡村服务业和关联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让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水平[1],实现生态宜居。而作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农民可以在产业融合中获得应有的收益[2],不仅获得可观经济收入,也实现自身由普通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型,从而实现生活富裕。此外,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有效治理。可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十三五”期间,辉南县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融入长白山旅游圈,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和文化资源,着力全面开拓县域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旅游宣传营销的成效显著,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辉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外环境做了系统且全面的分析,并制定了相應的发展策略,结合“民宿经济”提供新的旅游业经济增长点,使辉南县乡村旅游实现新的增长目标,使乡村旅游业真正成为辉南县的支柱产业。

1      辉南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辉南县以入选中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提出打造“长白山第一门户”。凭借生态绿色农业生产开发观光体验项目,依托椅山湖等生态资源宣传康养宜居特色,积极为旅游产品及民宿景观融入朝鲜族风情的元素,并投资10.8亿元,全面实施路网改造、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等八项工程,县城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从乡村振兴总要求出发,辉南县成功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大县、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名片。

2017年辉南县举办了第二届吉林辉南冰雪旅创嘉年华暨“农商行杯”首届龙湾山地冰雪马拉松比赛、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辉南龙湾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使县城知名度及美誉度不断提升,成功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消夏避暑名城”“国家级生态旅游大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样子哨镇新时代果蔬,马鞍山林园,楼街云龙园林三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通过市旅游评审部门验收成功申报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并由自然观光游向养生度假游转变,石道河镇、庆阳镇、样子哨镇和太平沟村通过市旅游评审部门验收成功申报星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养生旅游胜地。

目前,辉南县朝阳镇和龙湾风景区已成为长春、沈阳至长白山的重要“中转站”,也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2017年辉南县旅游人数达285万人次,产业收入25.3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13%和15%。2018年旅游入境322万人次,产业收入30亿元,分别增长13%和18%。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真正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加强了对外交通往来,不仅餐饮业,酒店业营业额有所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也扩大了销路、带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

2      辉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辉南县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交汇处,是进出长白山的重要通道,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辉南县不仅有山地秀美风光,还能在平原农耕区给游客带来传统农业的淳朴,长白山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在此相得益彰。

2.1   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辉南县境内海拔260~1 233米,景观丰富多样,远近闻名的东北黑土养育了众多动植物资源,全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坐落于此、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大椅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2014年11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选入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享有中国矿泉水之乡、绿色大米之乡、野山参之乡等众多头衔。

人杰地灵的辉南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先后出现了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辽金文化和前清文化,共有文化遗址32处。辉发古城历史文化、东北民俗文化、东北抗联杨靖宇英雄红色文化共同构成了辉南县多元文化资源,辉南县用文化打动游客,打造门户,打响品牌。

(2)地理位置四通八达

辉南县具备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是联结长白山和松辽平原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四通八达。沈吉铁路、抚长高速、国道G504等穿境而过,距长白山机场187千米、长春龙嘉机场200千米、通化机场94千米,沈吉铁路、抚长高速、国道G504和辉三、永新两条省级公路穿过辉南县城,与长春市、吉林市等重要市场融入“24小时”休闲圈,是长春市前往长白山西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沈吉高速的畅通极大地缩短了外省游客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为短途旅游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吸引更多旅游观光潜在消费群体。高速公路的建设是辉南县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重要举措,使辉南县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能够更好发挥辉南县作为长白山“第一门户”的正面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   劣势分析

(1)对乡村旅游认识不够

辉南县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起初由县域周边一批乡镇农民开发经营,多采用“田间采摘”“水库垂钓”等项目的农家乐模式。“农家乐”外观装修普遍华而不实,休闲娱乐内容单一陈旧,忽略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的拉动力[3]。农民经营者大都进行粗放管理而意识不到乡村旅游的本质应该是休闲、乡村风光、风情风俗等元素自然地融入一体,而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旅游地打造成景区,片面追求外在的“高档次”装修,忽视文化因素的体现。最终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乡村自然景观原有美感,而且造成了景观整体不和谐且修复难度大的尴尬局面。

(2)气候条件制约

辉南县属典型季风气候,冬季严寒高冷,多数外地游客难以适应高寒环境,造成了冬季客流量骤减的现象,景区出于营利目的考虑往往选择歇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工作人员被遣散。而旺季景区的接待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遭到挑战,淡旺季差距悬殊造成辉南县乡村旅游业持续运营时间短,盈利水平不稳定等问题。

2.3   机会分析

(1)政府不断加强政策支持

如表1所示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展乡村旅游政策文件,政策支持是辉南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16年首次提出“建设长白山第一门户”发展战略,县政府积极扶持县域乡村旅游发展,广泛调动社会各界主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情,激发当地农民经营乡村旅游的意识。2017年吉林省开展一系列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共同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旅游示范县;开展“我为吉林乡村旅游做代言人”活动,聘任首批“吉林乡村旅游代言人”;开展“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创建活动,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增加

2017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接待游客3 110.21万人次,占总体游客人数的16.02%,增长28.15%;收入约为160.92亿元,增长30.05%。由此可见越来越多地消费者倾向于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乡村旅游,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近几年国家调整休假制度,原有“长假期”变为多个“短假期”,刺激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在行程上适合短途旅行,还能满足旅游者走进自然的休闲需求,极大地吸引消费者,因此可以认定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4   威胁分析

(1)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

在当地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乡村旅游的政策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向好,吸引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追求收益最大化,行业间经营者纷纷扩大自身规模,模仿同业竞争者争取赶超,然而引起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截至2017年底,我国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共有300万家,其中“农家乐”数量达到220万家[4],大部分經营者还停留在“农家乐”模式,吃的是东北“大锅乱炖”,住的是东北“烧火土炕”,而休闲娱乐项目还停留在田间采摘、水库垂钓等单一的形式,游客希望感受乡村风情的诉求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同质化竞争还引发同行业价格战,经营者为了取胜采取降低价格降低服务水平和项目质量的竞争策略,配套的基础设施仍停留在较为低端的水平,加速了消费者的流失,乡村旅游发展因此受到制约。

(2)游客需求多样导致模式创新难度大

现阶段辉南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模式,只是将乡村景点按照景区打造,忽视了当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需求,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偏好把握的不够。年轻消费者群体倾向于通过乡村旅游来进行农业研学、摄影采风或是文学创作;中年消费者更侧重于带有亲子活动的项目,希望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老年消费者偏好健康需求,对旅游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随着近些年“康养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向往区别于城市环境的乡村环境,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恬淡宁静的生活氛围,还可以品尝到绿色有机的食品。

3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根据表2对辉南县在乡村旅游的SWOT矩阵分析,认为未来辉南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应该偏向ST战略。重视现有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加强跨区域合作,打破固有思维,开发多种乡村旅游项目,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的休闲体验。

辉南县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民宿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杭州、重庆等相比,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缓慢,但是战略选择关键之处在于帮助辉南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勇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3.1   开发优势资源战略

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坐落于辉南县,一方面可以借此打造“探秘火山之旅”的钻石线路,另一方面开发火山岩烤肉、火山岩大米等旅游产品也有助于产业融合。而四季分明的辉南县在冬季尤其能给外地游客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充分利用“冰雪节”等大型推介活动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山地地形开展一定规模的滑冰滑雪比赛和“狗拉爬犁”等特色项目,让旅游者在冰天雪地里体验东北乡村似火的热情,真正融入其中并留下深刻回忆。

3.2   区域联动战略

辉南县内部各个景区首先要互联互通,例如“吊水壶瀑布—大龙湾—三角龙湾—西夹荒—四方顶景区”线路使点连成线,达到县域资源充分优化配置。而辉南县作为长白山“第一门户”,必然受到长白山景区的辐射影响,应积极与同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景区合作,打造吉林省旅游合作平台,联合其他知名旅游城市,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成立旅游城市联盟,推出特色精品线路供游客选择。

3.3   多元化战略

受到气候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经营者意识相当的影响,难免推出单一陈旧且与周边相似的旅游项目。这就要求辉南县乡村旅游必须探索新的路径,开发新的旅游项目,针对当下消费者需求,打造“研学”“亲子游”“康养”等多种主题的服务类型,满足多主体多元需求。由“农家乐”向“民宿”转型[5],让游客体会到“乡居”魅力所在,不再是简单停留,而是在休闲中返璞归真,融入田园生活。

4      辉南县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辉南县乡村旅游业凭借现有的资源禀赋和积极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市场知名度,但想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县域生态环境的内在潜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繁荣,助力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

4.1   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高端品牌

消费者旅游看重的是在旅途中得到放松和休闲,经营主体应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完备的服务,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高档不应只体现在门面上,而是于细节处打动消费者,在有关部门统一规划行业服务标准的前提下,经营者从“吃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主动邀请消费者为服务和游玩体验等多方面点评打分,依据反馈积极改进不足之处,通过消费者口碑树立品牌,借此吸引更多游客。

4.2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发展借助于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乡村旅游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天然“森林氧吧”“共享农庄”等既可以美化当地景观,也有助于提高经营者的生态环保意识,生产经营绿色有机农副产品,村民在获得实质性收益后,会更加积极投身维护景观资源,并加强归属感及自豪感,感染游客共同保护本地资源。最终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在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也留住绿水青山。

4.3   注入文化内涵,重视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与景观旅游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消费者希望在乡村寄托“乡愁”,游客大多来自高楼林立的城市,打造不同的旅游体验就要重构乡村文化并促进土著知识的记忆传承。让游客在短暂的乡居时光里留下长久的乡間记忆。其次可以借助杨靖宇英雄事迹拍摄抗日红色革命文化影视剧,用独特的关东文化营造乡村美学,为有文学创作和乡间采风需求的游客提供素材,让景成为承载故事与文化的载体。

4.4   借助网络力量,应用新型推广

“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各类智慧旅游软件结合大数据分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捷。鼓励更多的乡村振兴主体借助互联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第一,依托辉南县旅游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媒体对辉南乡村旅游品牌进行宣传推介,提高其知名度。第二,善于利用综合类旅游App,及时提供更新出行及游玩交通路线、特色美食、票务服务等信息,与民宿软件合作,提供AR实景看房的人性化服务。第三,鼓励农民拍出各种有创意、抓眼球、彰显乡村风情的短视频,在现代多媒体平台上播放,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

主要参考文献

[1]鄢方卫,杨效忠,舒伯阳,等.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10): 93-105.

[2]黄祖辉.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加农民收益[J].中国合作经济,2016(1):23-26.

[3]张旭想.浅析新时代我国乡村旅游短板及品质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2019(6):49-50.

[4]李剑锋,黄泰圭,屈学书.近30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政策演进与前瞻[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7):968-972.

[5]朱显平,姜杨.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障碍及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4):89-95,143.

作者:李嘉新 刘帅

上一篇:金融创新资金获取便利论文下一篇:初中历史学科人文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