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4-05-10

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红花岗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药产业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产业,在国家近10年的中药现代化推动下,在中药材种植、标准体系、规范化生产、产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加快我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我们对我区的药业发展进行了考察调研,并结合全国及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现将考察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国中药现代化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中,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对于贯彻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方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不久前国务院16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要求的进一步肯定和支持。如果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那么民族医药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两大宝库呈现了我国民族医药文化的 “多元一体”格局,反映了我国传统医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但这两大宝库发展到现在,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瓶颈,那就是大部分中药及民族药产品与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使得其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太小,与我国中药大国的称号极不相符。

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而产自我国的中药只占其中的3%至5%,且大部份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他份额主要被日本、韩国等国瓜分。在国际中药市场,出现“教会徒弟饿了师傅”的尴尬。中药一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其中有些产品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诸多方面优于西药。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与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我国中医药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之外。

我国的中药及民族药以复方药为主,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用身体试验出来的药方。据了解,复方中药药物多达十几味甚至几十味,如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的拳头产品-“珊湖七十味丸”的组方就多达七十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理某种疾病效果更好。具体哪味药起什么作用,很难说得清楚,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多种中医著作的论证,为国内人士承认,但是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对于这种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机构能够确认。而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及民族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于是人参、银杏、黄芪这些非常有名的中药制成品在外国得不到认同,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也不认同其为药品,销售只能在食品柜台上,而进不了药店。这就好比中国人烧菜,放调料时一般就是凭感觉,大厨师也是这样,但烧出来的口味就是好。西方人学烧中国菜,一定要问放多少克盐?多少克糖?即使这样,烧出来的口味未必好。通过我们在西藏的考察调研,藏医药的发展和走出国门,同样面临这一重大的基础性的问题。

而当我国的很多复方药因为一时“说不清楚”而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日本等国的“洋中药”却大行其道。日本等国所生产的中药以单方为主,比较能说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被日本称为汉方制剂的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现代高新技术,从品质到外观均优于我国。据了解,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已达到80%左右。泰国在2000年加入到承认中医、中药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后,也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市场。我国国内是国产中药的最主要市场,一直占我国中药市场销售额的90%以上,但近年来,“洋中药”已经开始返销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些相当于藿香正气丸之类的药品,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进口日本、韩国生产的中药超过1亿美元,远远大于我国中药同期出口到两国的金额。如今,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经超过6亿美元,2001年,我国原药材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药材净顺差达到2.38亿美元,但是中成药逆差达到了3.9亿美元,两者相抵,相差

1.52亿美元。

中药大国没能成为中药强国,固然与国际上的不认可有关,与“洋中药”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关,同样也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臵,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产权的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的脱节,创新机制的缺乏和风险的不合理分担,也使得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的中药生产工艺虽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尚未根本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

一、稳定性。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标准不规范、不严格,使得我国在中药上的传统至尊地位,已经受到强有力挑战。

二、我区中药(苗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为加快我区中药(苗药)现代化建设,我区建设了忠庄药业园区,规划用地2000亩总投资规模6.5亿元,现已投入2.8亿元。目前,入驻园区的药业企业有百花、万胜、裕仁、廖元和堂、颐和、华卫、万才、苗王、天龙等9家,均取得了国家GMP认证,拥有国药准字62个,形成了以中成药研究、生产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园区还外有康义药械和康盛药业两家企业,生产贴膏药和药酒。

园区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显著成绩。如:2007年 园区医药企业完成产值8.41亿元,工业增加值1.32亿元,销售收入7.14亿元,上缴税收2982万元。在金鼎、深溪、巷口三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15000余亩,其中杜仲8000亩,鱼腥草6300亩,黄柏300亩,天麻30亩,黄姜300亩,青蒿500亩。

2007年,园区药业企业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都在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调整经营管理模式,力争在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在企业自身努力寻找突破点的同时,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对园区药业企业的发展投入极大关注,努力为企业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扶持和引导工作:

1、继续加强对园区医药龙头企业百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扶持,促进该集团公司发挥医药龙头企业的整合、带动作用。

2007年,我区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遵义市红花岗区鱼腥草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立项,并匹配专项资金287万用于项目建设,百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主要实施单位,负责承担了其中5个子项目的实施,分别为:

1、鱼腥草种苗培育核心基地建设100亩。2鱼腥草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

3、复方鱼腥草胶囊产业化生产。

4、鱼腥草冻干粉针剂开发及产业化生产。

5、复方鱼腥草含片产业化生产。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为该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扩大了我区鱼腥草种植规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此外,由该公司开发的“生物发酵技术在八味和胃口服液生产工艺中的应用”被授予区政府组织的第四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鼓励公司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

2、继续鼓励医药企业加强新产品的研制

2007年组织专家对我区具有创新性的药品和生产工艺研发项目进行遴选,目前已对:

1、由贵州万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苗药8类新药“生精片”的研究开发”;

2、由贵州颐和药业有限公司承担的“玉液消渴颗粒新工艺产业化开发”;

3、由贵州康义药械有限公司承担的“风湿渗透膏的透皮给药工艺研究及产业化”;

4、由遵义市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承担的“遵义市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信息平台建设” 4个项目立项扶持,推动了我区药业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企业的升级改造起到助推作用。

3、继续鼓励药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己落户百花药业集团的“遵义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药物筛选及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药物科技工程技术与制剂中试研究;药理、毒理、病理、及生化研究;药物小试、标本等研究工作。从2004年至2007年,百花集团开展新产品研发达26项,先后申报国家专利1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科技投入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建立。今年9月贵州百花医药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该企业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难以适应药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缺乏比较优势,没有前瞻性,明显存在滞后性,操作上有很大局限性。二是政策缺乏系统性,有的政策是为解决个案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没有普遍指导意义。三是政策缺乏延续性,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政府招商引资心切,给企业承诺的有些优惠政策出台快、失效也快,尤其是有些超出权力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这种现象不但给政府的诚信带来质疑,还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仿制药、普药生存。新品研发缺乏必要的技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品种单

一、技术含量低,缺乏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企业深化发展受资金短缺困扰,企业扩张抢占市场受到制约。我区的药业企业,大都是以普药单一品种发展起家的,资本金本身就不雄厚,由于前期GMP建设占用了大量资金,所有企业都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运行较好的百花医药企业来说,也存在资金、场地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对运行比较困难的企业来说,资金短缺已经使企业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竞争力不够。

4、管理水平不高,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下。由于受国家药品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宏观政策的调控,企业原有的经销模式面临危机,多数企业无自己的营销网络,只能委托个别销售公司进行营销,只要政策、市场稍有波动,企业就束手无策。

5、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现代化的设备无法发挥它应有作用,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6、争取国家、上级政府扶持支持不够。如省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支持制药企业技改贴息的1500万元专项资金,我区得之甚微。

从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园区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面临资金、技术和市场三方面的压力,但也是企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如能渡过这个关键时期,则企业就会腾飞,反之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变挑战为机遇的主动权在企业自己的手中。

从全国医药市场看,医药行业整体欠收,有三成的医药公司亏损,盈利的公司平均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市场经济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以及企业准入标准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药业企业在经过前几年无序、大量的发展后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国有6000多家药业企业,大都规模小,效益低,一些没有自主产品和特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面临被兼并或淘汰的局面。

三、我区中药(苗药)现代化建设对策研究

1、当代化学生物学分析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为民族中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区药业应当瞄准当前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前沿,充分发挥“遵义市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及各大专院校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区中药产业工艺落后、质量控制不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提高中药产业标准化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需求的核心,强化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标准和质量控制和濒危药材生物繁育方面原始创新能力的建设。

2、借鉴省外组建药业集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区药业企业的实际,以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从达成共识的企业开始,整合我区医药企业。也可引入投资者,通过收购、重组、联合经营等形式组建遵义制药集团,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

3、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以科技富民强区项目“红花岗区鱼腥草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为重点,通过鱼腥草系列药品的研究开发,带动农民规范化种植鱼腥草,从而实现增收致富。巩固以巷口镇为主的杜仲基地,使全区杜仲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加大以杜仲叶、皮、花、果为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力度,使我区中药产业在依靠本地地道药材,开发本地特色产品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4、选准重点,扶优扶强,优化全区药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持企业在集约化经营、资产优化组合、闲臵资产利用方面的重组举措,为部份发展较快的药业企业在资产重组方面助一臂之力,解决其在制药资源不足方面的燃眉之急。同时,整合药业企业的市场资源,按市场运作的方式,让区域内药业企业彼此享用各自的市场。相比全国药业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我省药业由于主要是中药、民族药,受国外医药产品竞争的压力相对较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在此种情况下应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不断做大做强。

5、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我区药业企业由于多数是单一的产权结构,不明的产权界限和产权关系,己阻碍了企业的继续发展。因此,可引导企业投资,通过运用股份合作制、员工持股计划、经理人持股等,促进产权多元化。

6、增强药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充分发挥己落户百花药业集团的“遵义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药物筛选及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药物科技工程技术与制剂中试研究;药理、毒理、病理、及生化研究;药物小试、标本等研究工作。二是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对现有老牌品种进行深度开发,扩大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的竞争力;盯住市场和药物研究单位的最新成果,通过产学研结合,合作开发或转让等形式将其变成自己的产品。四是保护与开发传统中药与苗药,在创新中塑造自己的品牌,重点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牌。五是要引进新技术、购买新品种,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走“产、学、研”共同研发的道路。

7、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与国内、省内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和人才培训机制,在引进技术、营销、管理人才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营销团队和管理人才队伍。

8、用足用活国家政策。要充分掌握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药现代化产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政策,多渠道地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组织制药企业和基地申报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企业技改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等。

《红花岗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唐晓晴、史晶

篇2: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涉农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经营的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信息化也已成为2007年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新形势,深刻理解农业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下大力气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我区农业基础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全区237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21个县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速度列西部12个省区第一位。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由于我区属西部偏远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信息化应用程度相对不高,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难以进村入户。虽然我区已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但是由于本地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仍有许多乡镇、村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二是获取信息手段单一。目前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获取信息手段单一,仅靠电视、电话获取的农业信息处在明显滞后状态,在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单纯的语音服务也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建设需求。打开电脑,会发现很多与农民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农业网站为农民朋友提供了大量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的好经验,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好信息、好点子与农民无缘。“信息”这个名词对偏远地区的宁夏农民来讲,依然很陌生。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信息传递不到农户就不能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更不可能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

二、涉农信息资源缺乏。对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未来价格预测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区虽有些涉农网站,但这些网站里面的信息,大多都是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例如农民真正关心的种什么?怎么种?怎么能卖个好价钱等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涉农信息资源分散,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城市居民畅享信息化、数字化便利生活的同时,我区农民还在为通信条件

落后、信息闭塞,无法与外界互通信息所困扰。如何让信息化手段真正为农民所用,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仍面临人才严重缺乏问题,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特别在我区农村,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以上这些问题若不切实解决,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化就还只是空谈。构筑农业信化息网络,破解信息不畅难题,应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发展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有以下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二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我区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努力解决好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依托电信运营企业现有的基础网络,进一步扩大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的范围。切实提高通光缆、通宽带、电话入户率,争取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如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以及农村信息报纸、短信息服务和口头辅导等形式,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尽快拓宽农村信息服务渠道。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如已经开展的“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农信通”业务,开通12316“三农”公益服务统一热线,这都应是今后在全区各市、县普及推广应用的好办法,使有用信息能够及时、方便、廉价地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到他们手上,真正服务于农民。

二、整合资源,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我区农业信息化以宁夏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基本建成了纵向到全区各市县,灌区大部分乡镇;横向与有关涉农厅局及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环保、能源、种子、水产等行业相连的较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涉及到许多部门,应使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及时交流和充分共享。一是在政府信息化平台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调动各涉农部门的积极性,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工作,特别是建立一种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二是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与其他涉农部门、网站合作的力度,整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各类涉农信息和应用,规范农业信息的报送与发布制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管理、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让农民朋友看得懂、用得上,尤其是可对我区“宁夏信息港”、“互联星空”、“商务领航”、“宁夏农网”等大型网站上的各类涉农信息产品进行优化,着力将我区各特色品牌推出,如“宁夏红”,“清真牛羊肉”,“圣雪绒”等,全力打造出一个综合化的“信息化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三是着力抓好缩小数字鸿沟工作,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生产流通信息和生态旅游信息相结合,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农业推广、远程农业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的试点,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全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当前,我区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可结合我区实际,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对村组干部、党团员、回乡复转军人、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另外对农民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具体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要着力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树立三种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树立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树立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条件具备时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使农户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固本强国的事业。尽管我们面临着很多不熟悉的东西,碰到了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加快发展我区农业信息化的新路子。

(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举措,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当以逐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建设区、乡镇、村三级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拓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涉农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广电光纤网、电信光纤网等,多途径、多方式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一些能够帮农、富农、强农、兴农、优农方面的实用性信息。

篇3: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1 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首要任务,尤其是领导层,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决策者,如果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理解,将严重影响信息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使企业大多数员工也不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往往会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不大,认为即便缺乏信息技术的帮助,也能将企业经营好,这种错误的观念耽误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另外,还有一部分领导在信息化建设决策时往往怀有过高的期望,认为信息化一旦建成,就必定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是事实上,信息化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功能,领导者往往因为暂时看不到收益而放弃信息化管理,这使企业后续的信息化管理缺失。

1.2 技术上存在缺陷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及相应的管理技术的支持。然而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技术水平与管理标准低,信息化建设员工的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最后建成管理系统后信息化的作用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 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缺失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其能够显著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然而,实际上,现有的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建设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没有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这一方面使不仅使具有复合型人才潜力的员工逐渐流失;另一方面,导致人才引进困难,这必然会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 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措施

2.1 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

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领导层的认识,更加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高层领导者一定要具备战略发展的眼光,积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新型的发展意识。另外,企业高层领导人员还要提高认识,掌握基础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与成果评价手段,能够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提供指导,使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进而从思想上的认知提升至具体实践上。此外,企业还应多传播一些信息化建设思想,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

2.2 不断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建设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营,应该做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整理、采集与分析工作。企业相关建设单位应制定完整、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建设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另外,综合目前我国经济与行业发展状况,在计算机标准的制定上,企业应尽可能联合相关部门或者计算机行业,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以及技术的提升。

2.3 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知识结构合理,而且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企业应采取多种方法与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实施中,在人才的引进上,应分析清楚企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并大力引进。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考核办法,确保每一名入职的员工都具备专业化的技能。人才引进后,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化建设人员的职责,定期对信息建设人员进行新知识培养,并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针对一部分既懂得信息建设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企业应做好人才的激励工作,满足人才的各项需求,使其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3 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改革与经营理念更新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思想上的认识,注重技术的使用与专业人才的引进,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财务信息收集、企业决策、企业生产与管理等提供帮助,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力,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琼,牧涛.浅析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2014(3).

[2]张永杰,赵丽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

[3]梅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5).

篇4: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 要】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其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是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内蒙古自治区100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但在教学观、教学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调研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希望本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对策

一、前言

高校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娴熟到位的专业技能,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成为关注的焦点。 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在教学观、学科教学能力还是教师学习与发展观上都亟须提高。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从广义的社会学视角看,教师“专业”是指按社会职业划分而言的专门职业,或理解为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本文所探讨的“专业”是指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才能,是需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和维持的。本文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内在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三、我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基本特点是:地域偏僻、历史较短、无优势学科,以完成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由于受地域、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整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部署院校和发达地区院校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高校数量不足;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匮乏;高等教育的学科领军人物奇缺;投资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落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4]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限制,然而“外语教师研究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方向”。[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内蒙古自治区100名大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发展内涵做了调查研究,旨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对策。

该问卷采用的是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文中所使用的问卷。[3]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44个项目组成的Likert 5级量表,由五个变量构成:教学观和教学态度、学科教学能力中的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中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学习观、教师学习与发展。第二部分由两个开放式问题构成:第一、“作为一名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师,同那些未达到您教学水准的教师相比,您认为在专业发展上存在哪些差异?”,第二、“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您成长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请各举一例说明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有效参与调查的外语教师共计96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五所大学。

(一)我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

1.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

优秀的外语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问卷第一项“我非常喜欢做英语老师”得到85%的受访教师的认可。在开放型问题1(作为一名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师,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别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还没有达到您目前水准的英语教师?)的回答中,有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深入到备课中,热情细致地讲解”;“教师的责任感促发了我要工作认真、严谨,对学生负责”。在这一点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有着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他们都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喜欢学生,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优秀英语教师群体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他们专业素质框架的重要维度。[3]

2.外语教学观

该研究所构建的外语教学观涉及四个方面的关系:教师、学生、外语和教学环境。外语教师对学生、外语、“教”与“学”的认识和信念构成了他们的教学观。参与调查的受访者普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认为“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

对外语来说,受访者强调它不仅是符号体系,而且是传递目的语文化和人文底蕴的媒介:“提倡英语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工具性作用,实现从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的教学转变”。

在教的方面,对于量表中的第15题“我注意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只有35%的受访教师同意这一观点,这说明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教学观念相对于落后,只是孤立地传授知识,而不是将外语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渠道,在教学中更强调的是机械地传授知识,没有做到授之以渔而只是授之以鱼。优秀外语教师不仅应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牢固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

3. 外语学科教学能力

吴一安借鉴Shulman“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提出“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这里的“能力”即Shulman所指的“知识”,这种能力融外语知识、运用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一体。[7] 在问卷的开放型问题1中(作为一名教学效果好、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同那些未达到您教学水准的教师相比,您认为在专业发展上存在哪些差异?),有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还不能被称之为一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只是在从事这一职业;13%的受访者在回答时强调了“我跟专业发展较好的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有25%的受访者选择不回答;5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准和其他教师相比区别不大”。以上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及能力缺乏准确判断,并且由于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够很好地根据外语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加工和再组织,并借助于课堂教学形式推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师需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积累,并向其他地区高校教师借鉴教学经验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4.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在开放型问题2中,受访者的回答体现了教师的学习与发展观:“课后反思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每节课课后我都会想想这节课我带给了学生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有着一定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而且反思性教学对英语教学及英语教师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受访教师在践行课标要求时,较积极地开展反思性教学,并且通过经验和积极反思有效促进教学及自身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师职业的社会化是贯穿个人全部生涯的过程,是终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性实践的过程。研究表明,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等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起决定作用。不少优秀教师实现着研究性变革实践,这种实践不同于日常教学实践,它不仅是教师对变革理论的学习与反思,超越了自身经验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具有创生性,使教师变为自觉的终身学习者。

(二)我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国家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给予高校教师宽松的学术探究环境,从而真正做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的实际现状出发,国家应制定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如教授、副教授以出国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形式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而提高综合学术水平;讲师和助教以教学与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活动为主,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学校应该研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在学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针对教学型知识和技能,建立工作坊。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强化以及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语言教师教育的侧重点应该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法培训拓展到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教师自信心的建立、对职业的意识和教学能力发展多个方面,使教师教育成为架设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行为之间的重要桥梁。

(3)教师个人应重新认识外语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开展反思性教学。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语言、传统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且存在教育资源不足、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机会较少、教师自身寻求发展的意识淡薄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应持续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实施反思性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只有通过反思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增强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教学能力。Richards和Lockhart 在《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中提出了六种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它们是:教学日志、课堂教学报告、调查问卷、课堂录音录像、教学观察和行动研究。这些方法都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境,并且易于展开。[10]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但是我们要向国家输送同样优秀的外语人才。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修养,但在教师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方面仍然很薄弱,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成年学习者,一个反思实践者,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民族教育才能发展,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高。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搭建高水准教改交流平台,推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R]. 外语界, 2010 (5).

[2]胡益波. 地方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吴一安.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7:140-170.

[4]连辑. 西部地方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3/4):33-35.

[5]吴宗杰. 第一届话语与东西方文化发展国际会议 [J]. 当代语言学, 2005 (1):52.

[6]陈亚杰, 王新. 中国环境下英语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 [J]. 内蒙古: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9 (1).

[7]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1987.

[8]William, M& Bru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UP, 1997.

[9] Lieberman, A. Teacher development: Commitment and challenge. In Peter P. Grimmett & Jonathan Neufeld (Eds.),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uthenticity: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structuring in the context of change. New York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4, 15-16.

篇5: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调查报告

摘要: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凸显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特结合此次主题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相关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上述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

二、突出特色,优化区域结构;

三、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四、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区一直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把转变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惠及250万农牧民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我们坚信,在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全区人民团结奋斗,走科学发展之路,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大成就。

一、前言及研究区域

西藏农业有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据统计,西藏作物有30多个品种。西藏大部分地区光照强,白昼温度 相对高、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又多为植物旺盛生长的季节。西藏地区光、温、水同季,配合协调,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且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达680.57万亩。这些天然因素为新时期加快我区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在西藏农牧学院“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2011年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160余名社会实践队员分成七个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深入林芝地区朗县、林芝县和山南地区扎囊县等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研,努力在基层中得锻炼、长才干,并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掌握了关于农牧区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大量宝贵资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度。在我区,农业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区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凸显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特结合此次主题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相关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及具体意见。

二、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努力,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党和国家一直对西藏发展予以政策扶持及资金倾斜,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亦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口号,使得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内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内地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西藏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区能不能真正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得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致富增收、过上好日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利用广大社会实践队员采集的资料数据,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区地县乡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功能不够健全,不能很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因缺乏基本设备和交通不便,难以对基层和边远地区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科技推广体系难以真正起到作用,因为人员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农牧民群众难以得到有效的科技援助,科研和推广严重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如,林芝地区朗县许多农牧民群众不具备基本的科学耕作知识,长期种植青稞作物,导致土地贫瘠、缺乏营养、虫害严重,而采用轮作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面对有限的耕地,采用套种或间种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而许多农牧民群众只是简单的种植单一作物;朗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多种水果、干果类经济林木,农牧民均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却因为没有受到相关技术指导,导致果树有人种无人管,产量较低、品质易受到影响。例如,把核桃植于阴坡,导致积温不够、果实无法成熟。

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区域特色发挥不明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探索阶段,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多种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区很多县市区已经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之路,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偏小。以朗县郎敦红辣椒专业合作社为例。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朗县朗敦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年生产量仅3000公斤左右,受生产规模所限,企业的档次与竞争力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不利于企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势头良好,有的则停滞不前,甚至处于无开发利用状态,亮点不多。如朗县农业产业化着力点多、发展潜力大,如核桃、苹果、葡萄等水果的产量十分可观,且由于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朗县水果具有独特的口感,干果类香脆,水果类酸甜,维生素含量丰富,地域特色明显,这些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但是,朗县目前对于这些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仍属于空白,着实让人惋惜。

3、政策导向不明显、区域性结构雷同。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不愿意做长远投资,不重视产业化链的建设,只对一些见效快、易上马的项目趋之若鹜,而忽视了自己的区域特色优势,简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如藏鸡养殖在很多地方近乎泛滥,却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体系,在销售、运输等环节出现了难题。

三、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牧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信息体系尚未形成,给农畜产品的销售带来严重的“瓶颈”制约。社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举步维艰。且农牧区经济基本处于相对独立和自给自足阶段,与城市缺乏有效的对接和交流。一方面农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另一方面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拉动能力也很弱,农畜产品商品率低,农牧民群众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一现象易导致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农牧区隐性撂荒现象严重,隐形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

三、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十二五规划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政策保障。《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以推进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虽然我区农牧区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特殊的区情限制,也遇到了许多发展瓶颈,但是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发展条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紧扣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切实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我区农牧区经济发展肯定会取得更大成绩。其中,我们把有效解决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上述问题的对策归纳如下: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现代的农业仅靠原始的种植模式来增产增收相当困难,只有依靠科技选择高效、优良的品种,来扩大种植面积、拓宽种植范围,生产出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顺应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压缩品质差、不适销对路的小麦产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对于青稞、小麦等传统作物可以在满足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耕种面积,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蔬果类经济作物种植,在考虑地域特色、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县域蔬果自给,使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突出特色,优化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结构,要立足于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化生产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生产带,优化产业结构,生产特色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实施规模经营。如林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优良的蔬果生产基地,则可以根据不同县区的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产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蔬果生产,成为西藏的“菜篮子”,努力打造“西藏辣椒第一号”“西藏核桃第一号”等。,三、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济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9.1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5万个左右,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现阶段,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并结合区情、地情,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合理性、产业科学性,积极创办中介服务公司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充当龙头。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的乡镇企业、农垦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要鼓励和允许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与农牧民签订合同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四、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1.抓好农牧区市场网络建设,加速农畜产品流通,特别是以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要加大建设力度。要借助机构改革的良好机遇,抓好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区地县乡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通过手机报、网络信息等新型信息宣传手段弥补因交通不便、人员不齐所带来的农村科技推广空白;2.积极促进县域经济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在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深入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与龙头企业、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现代商务运作能力,加强基层县乡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县乡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功能,积极开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四、总结与讨论

篇6: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一、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概念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追求进步发展、顺应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选择。当前, 我国的现代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基本上已应用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 企业会计工作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并很好地应用在实际业务处理中, 已经进入了会计电算化时代。但有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仅仅是将手工记账转变到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会计数据处理。虽然它带来了一些进步, 但决不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进步的终点, 不断发展的会计环境对现代企业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二、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现代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其所面临的数据量越来越大,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各个方面来看,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 会削弱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会计信息化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 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 并汇集于企业的内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处理。会计将从传统记账算账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从而更大地发挥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 让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

目前,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上已全面普及, 但在实际应用中, 却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是很多现代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了解甚浅, 甚至单纯地以为会计信息化就是给财务部门的一套财务软件。一些将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好的企业, 也只是停滞在了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很显然, 会计信息化在当今社会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更没有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二是会计信息化没有在实际管理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其不合理之处也就不能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来。其自身得不到完善, 就阻碍了其为切实实现广大现代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的进程, 也就是推迟了会计信息化的成为会计信息系统主流的进程。

四、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结构体系, 但在目前的应用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一是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企业的安全风险加大。这点从源头上来看主要牵涉到授权问题。无论怎么信息化, 技术操作总是要人来操控的, 而这就潜伏着很大的控制风险。比如说操作人员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 这就给不法人员提供了有利机会。其次电子数据都是存储在各种媒介上, 从本质上就给有恶意企图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很好的犯罪条件。也就是说, 会计信息化给企业的内部舞弊控制和企业的外部安全防范都增加了难度。二是企业内部职责划分出现不清晰的现象。与传统手工记账各司其职相比, 会计信息化下, 数据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手工记账的环节和职位。不管是初始数据错误, 还是计算机操作时的运行错误都是难以避免的, 这样一旦出错, 就很难弄清出错的环节, 员工也就不清楚自己的具体责任。再者, 工作量的简化, 许多职务的撤销和兼容, 也会造成职责不明确, 任务不清晰, 长此以往, 企业的运作效率会变低。

五、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举措

会计信息化既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所提到的现状和问题, 只是它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 它以其强大优越性向我们证明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 使其健康发展。一是现代企业应深入认识会计信息化。全面的认识会计信息化能提高其在实际运用中的运作能力, 能够更正确、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认识只是前提, 在实际中应用才是主题, 而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并改进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动力。二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思想上强化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有利于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给员工培训, 是为了防止员工在细节中无意识失误, 使其在思想上重视、业务上熟练。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 让员工自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进而减少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企业利益的几率。三是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现代企业在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应付各种技术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就要求企业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 加强对数据资料的安全管理, 对于重要资料应当备份, 保存好纸质资料。还要不断完善会计软件, 并严格控制过程, 以及处理好操作授权等实际问题。

总之,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 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正在向全球化时代迈进,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 现代企业不仅要深谙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 而且还要学习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组织观念、行为因素、决策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时刻保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领先程度。只有这样, 现代企业才能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会计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 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希望能对推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邵明珠.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29) .

[2]杨东洁.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 (21) .

[3]杜姗.公司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模块设计[J]山西青年, 2016, (10) .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下一篇:特殊问题的处理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