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2024-05-23

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精选6篇)

篇1: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医药工业依靠发挥“加大体制改革与资产重组力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中成药、饮片和中药材等中药产业,实现发展医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多重效益;盘活医药商业,早日走出江西;重视产品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医药经济关键性的后发优势”,促使医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

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2003年我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其中2002年、2003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和%,由此可见,中成药工业已经成为江西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且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药产业占全省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较小,与医药发达的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中药企业如何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摒弃陈旧的观念与做法,发挥好我省在中药资源、中药提取、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发展经验,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努力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程度,从而带动整个医药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早日实现医药工业三年翻番的宏伟目标,促进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逐一论述。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

我省处亚热带地区,是有名的农业大省,境内江河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0%,生态环境优良,拥有极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正由于此,江西自古就在利用和挖掘药材资源,长时间采用传统的手工炮制技术生产中药饮片,供人们治病,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樟帮、建昌帮并名扬海内外。解放以后,江西中药产业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发展到中药提取、中成药制剂生产,并且中成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经调查统计:①我省现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个,中药材种植面积58万亩,全.省共产中药材5.5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位。②我省中药提取物基本上是由中成药企业自建车间自行生产的,主用于本企业生产所需,并且提取规模不够大,提取技术不够高,距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企业未开展中药提取物的成份检测和标准制定工作,无知识产权保护品种;从事专业提取并向市场供应中药提取物的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③我省现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1家,基本实现了从传统手工生产向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转变,饮片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樟树市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万安县济顺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饮片企业建造了符合gmp要求的厂房,添置了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大幅跃升,为本企业实现饮片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④我省现有中成药工业企业家,2002年、2003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以%和%的速度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在全国排名的第位和第位,在中部省份排名分别为位和位。近几年,我省工业企业引进医药强省的开拓观念和成功做法,加快改组、改制速度,充分挖掘对内对外开放的潜力和空间,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并加大中成药产品广告宣传力度,极力向外挤占营销市场,逐步实现了中成药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许多企业已跃升为强势企业。

二、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

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提取业、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产业,四者密不可分。由于中医理论和按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是我国独有的瑰宝,故由之而形成的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和最有可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同样,我省中药产业在国内、省内也是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因为我省中药产业有着许多的比较优势。

1、在地理环境和中药材资源方面的优势:我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620公里,东西宽490公里,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长期以来,我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少,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我省境内拥有中药材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00多种,道地药材有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车前子、蔓荆子、广昌白莲、广昌泽泻、夏天无、草珊瑚等40多种。汇仁集团、天施康公司在自建生产基地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实施gap管理,制定了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改进了传统栽培和养植技术,达到了自产药材质量、产量明显提高的目的,为基地中药材最终获得生产批文,创立品牌中药材奠定了基础。我省培育的中药材品种多、污染少、富含有效成份、质优价廉,为实现我省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的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

2、在中药提取方面的优势:我省中成药企业均开展了中药提取工作,提取设备配备较全,生产工艺

水平和操作技术比较成熟,为我省中药提取产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设施、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另外,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优良,也为中药提取产业的规模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的优势:江西药业源远流长,中药饮片加工业历史悠久。自公元202年葛玄在樟树阁皂山采药炼丹起,即开创了江西药业先河,并逐渐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樟帮、建昌帮。解放后,我省的中药饮片企业逐渐改进厂房,添置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饮片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靠拢;饮片生产现场管理管理和质量管理按gmp要求进行,生产工艺按炮制规范进行,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控制化,使省产中药饮片质量逐步提高、销量大幅增长,并有不少饮片品种出口。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一定的标准经过净选、切制、炮制等不同工序而制成的配方原料,是中医临床用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故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医治病的疗效和中成药制剂的品质,而炮制技术决定着饮片的质量;正由于我省拥有底蕴深厚的樟帮、建昌帮饮片炮制精湛技术,具有能生产质量上乘饮片的比较优势,故我省的中药饮片有条件、有实力“雄霸于”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大有希望。

4、中成药生产方面的优势: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我省中成药工业呈现着快速地发展势头,展现着强劲的竞争实力,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多年在全国排名前10位。我省夏天无、草珊瑚、肠炎宁等中成药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我省拥有个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中成药产品,其中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2年分别为3.2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3年分别为5.1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同时我省也是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中成药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我省龙头企业汇仁集团和江中集团更是强者恒强,发展之势锐不可当。汇仁集团在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为保证中药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稳定性、均一性,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我省率先开展了中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经对集团产品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女金胶囊、板蓝根冲剂和延年钙胶囊进行检测分析,获取了许多质量鉴定方面的技术参数,为我省中成药企业依靠科技手段,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江中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了宽阔的gmp厂房,引进意大利ima制粒机、包衣机和德国fette高速压片机、uhlmann全自动铝塑包装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强化现场管理,生产的产品不但质量可靠、可控,且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其产品江中草珊瑚含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均在1.5亿元以上,健胃消食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分别为3.2亿元和5.1亿元,充分显示了其强者风范。这两家企业冲在行业队伍的最前头“领跑着”、示范着、拼搏着,誓将引领全省医药工业企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我省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种植方面:我省许多中药材基地尚未开展科学的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有些种苗存在退化现象。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以老药农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不够高。中药材生产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ap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栽培中药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有时不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

2、中药提取方面:我省中药提取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状态,因无对外供应意愿,因而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不少企业的提取设备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较差,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取方法简单老式,提取效率不够高。尚未开展普通药材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药提取物并未像对待中成药制剂一样去重视、一样朝着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去挖掘和发展。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我省大多数饮片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条件较简陋,技术工艺落后,没有质量标准,管理粗放;特别是生产设备很少更新换代,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成本偏高;著名的樟帮、建昌帮独到的炮制技术优势未发挥出来,未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制约饮片加工业发展的“瓶颈”。

4、中成药生产方面:我省大多数中成药企业产品本身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研究开发新药的水平不高;制备技术大多借鉴化学药品的制剂理论和技术,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制剂理论体系;机器设备以及产品剂型落后;大多数企业尚未通过gmp认证,未有效运用指纹图谱等先进检测技术控制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致使产品质量抽验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国有成份较高,缺少发展活力;长期靠老产品打天下,新产品缺乏后续跟进;除汇仁、江中、天施康、仁和、海尔思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商业流通、市场运营机制未发挥好的作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

三、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对策

由于我省中药产业是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以及在国内外颇具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所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速推进中药材现代化进程,扩大其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对于调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省在生态环境、药材资源、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江西医药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产业现代化,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的研究、生产、应用,并推动中药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只有结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中药材生产源头做起,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以达到中药材采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提取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成药制剂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我省是农业大省,劳动力成本低廉,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集中资金和人才,加大中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度,大力引导和培育重点企业锻造出以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链,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为加快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中药材种植方面: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因此,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农民奔小康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②依靠监管、引导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③大力发展gap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新建个gap药材基地;积极推广类似汇仁采用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基地药材生产;下大气力切实开展对gap药材种植、采制新理论的研究,组织制定相应的sop,力求药材质量稳定,并依托药都樟树等全国大型中药材市场,将省产gap药材推向国内外医药市场,力促中药材生产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形成。④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选择江枳壳、江栀子等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按gap要求规范化大批量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对其有效成份进行研究,在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增加指纹图谱等检测指标,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申请核发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创出道地药材名牌产品,为实现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打下基础。

2、中药提取方面:中药提取物是连接gap与gmp的纽带,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当前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生产的中药提取物应具有使用质量稳定的gap药材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提取技术,按gmp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提取物活性成份含量或指标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可控、稳定等特征,以便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广、应用。要逐个品种研究其提取物特别是道地药材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份或组份,并用与国际水平同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等方法进行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在年内力争制定个道地药材提取物的质量检测标准,申请核发生产批文,然后加以规模化、商品化,并将单味或复方提取物作为中间体,供中成药企业生产用,逐步达到中药提取产业化、现代化的目的。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也是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饮片生产应在gmp厂房内、严格按符合gmp要求的中药饮片生产sop进行,使生产的饮片质量稳定、均一,具有市场竞争力;引进可控制生产全过程饮片质量的先进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能大幅提高饮片质量,因而可大大推进中药饮片产业进程;引导饮片企业生产车间向中药材产业基地靠拢,可减少饮片加工工序、往返运输负担、环境污染,还可有效防止有效成份的丢失,最大限度的提高饮片质量,促进饮片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带动我省农业、工业和医药贸易的整体发展;取消分散在医疗机构、药品零售药店、个体药农自行加工饮片方式,扶持专业饮片企业做大做强;饮片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对樟帮、建昌帮炮制方法、工艺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合现代化生产的最佳炮制方法,建立科学工艺技术参数,使炮制方法规范化、工艺过程数据化,并力争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及时申请饮片生产批准文号,从而创立具有江西特色的饮片品牌产品。

4、中成药生产方面:中成药工业是我省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的蓬勃发展,必将带动并促进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和饮片加工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快企业的改组、改制步伐,将大量纯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招商引资或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合作、重组,或进行gmp改造,提升软、硬件水平,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中成药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中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中成药新制剂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将重点放在对传统经典名方、名医验方的研究与开发上,同时在传统的汤、散、丸、酒等剂型基础上按西药制剂原理研究开发出新剂型,在年内创出个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对有市场潜力的中成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旨在获取有效成份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技术参数,在2-3年内规范提高个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打造江西品牌中成药产品;引进同类设备中性能最好、能对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进行自动监控、生产效率高的先进设备投入生产,促使企业尽快达到“制剂生产规模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均一化”,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品质量信誉度,使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从而加快中成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广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的成功营销经验,帮助其他中成药企业做大现有中成药产品,或利用优势企业的营销网络,采取多种方式的合作,做大本企业的品种;花重金聘用新药研发和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给予优厚待遇,以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使企业能保持强盛不衰;药监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促进药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没有医药经济的全面发展,药监部门就没有作为”的思想,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扶正祛邪,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充分发挥好药监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推动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政府引导和扶持搭建以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等重点中成药企业为龙头,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的中药产业链平台,拉动全省中药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加速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

为加快我国中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家于2002年11月发出了“关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我省也于2003年10月制定了今后五年中药产业的发展目标:“抓好中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材gap种植、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等,进一步扩大我省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加快我省中药产业化体系建设,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宏伟的目标已经确定,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药监与中药企业一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乘着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以发展江西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已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科技兴省、科技兴药之路,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为使我省中药产业尽快达到现代化,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医药工业三年翻番和到2007年再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篇2: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我省物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为1206.8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9%,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我省社会物流总额达31079.97亿元,同比增速18.41%,货运总量达到10.57亿吨,增长9.06%,这在前几年是很少有的。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8.36%提高到8.80%,凸显出物流业发展对做大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从全省情况看,物流行业在提高整体效益的同时,物流费用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200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83.3亿元,同比增长17.9%;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1.76%,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呈下降之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省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省物流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一是物流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超亿元和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已有十多家,有的吸纳了几百家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园区,有效地整合了资金、设备设施、信息技术等社会资源,市场的集聚度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物流外包业务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7年全省制造业物流外包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分离外包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日用消费品等向着钢铁、煤炭、建材、汽车、医药等行业的上游企业延伸。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并注重了现代物流方式向采购环节延伸,供应链管理这一全新的经营观念逐步被企业接受和应用。三是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初具规模。我省铁路密度和货物周转量居全国之首,目前我省已拥有各种生产性泊位91个,唐山港、曹妃甸港、黄骅港总体规划的出台将大大提升煤炭、石化、钢铁、铁矿石(粉)运输能力。石家庄机场基本完成扩建工程,民航开通了27条国际、国内执行航线,石家庄内陆港于去年4月正式开港运营,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近4亿吨。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735公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四是物流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立体仓库、专用叉车、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物品托盘、冷藏车等得到普遍应用。全省物流师培训、考试、资质认证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五是各级政府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省政府把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列入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河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唐山、石家庄、邯郸等经济中心城市也都制定了现代物流专项发展规划,省市还建立了重点项目引导资金制度。列入河北省“十一五”物流发展规划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的已投入运营。六是区域间联合与合作有了新的进展。通过“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论坛”这个平台,北京物流协会、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三方负责人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在会员待

遇、维护企业正当利益、信息共享、网络联系、培训认证、技术管理等方面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合作。

二、我省物流业面临的形式及问题

受美国次贷危机及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生产资料供需增势双双减弱,物流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物流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下降;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操作性员工工资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油价不断攀升,与2002年对比,柴油价格平均上涨86%,企业反映油价已占运输企业总成本近40%;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物流企业只有2-3%的毛利,一些企业出现亏损。

未来一段时间,我省物流业发展将出现如下趋势:一是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将推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二是随着国内外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分化重组将进一步加快;三是制造和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是个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物流功能,物流企业与生产型企业合作空间增大;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一批在建物流重点项目将得到支持,并加快建成投入运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五是企业获取资源、资金的难度将有所缓解,但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普通的低端服务利润越来越薄,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应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总体上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整合;条块分割、体制不顺,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物流综合统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物流方式和设施落后,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标准化程度底;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物流园区发展滞后,建设缓慢;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剥离第三方物流,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换缓慢,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远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对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加快构建我省现代物流主体框架。围绕重点培育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建设三十个物流重点(配送)项目,抓好各经济中心城市重点物流区域规划、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划、物流企业的整合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以经济辐射面和区位为依据,加快经济中心城市现代物流设施和经营网络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辐射力和竞争力;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向导,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省有关部门应从园区规划和建设入手,重点抓2—3个试点,尤其要抓好港口物流园区和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以带动全省物流园区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物流功能的综合集成。

(二)要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共建物流市场协同体系。一是要与京津两市的物流行业组织、物流龙头企业、高校、物流科研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市场协同机制。二是建立不定期的高层联席会制度,交通情况,研究对策,商讨措施,促进联合与合作。三是共建为物流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四是建立企业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动合作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三)要加大推行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工作力度。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GB/T19680-2005)和《通用仓库等级与仓储服务质量》(GB/T21072-2007)国家标准,为促进我省物流企业规范化发展,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文件,对贯彻国家标准提出具体要求,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物流企业A级标准和仓储企业★级标准评定。通过评审达标使我省物流企业管理尽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我省应学习外省市的做法。从外省情况看:广东省规定物流龙头企业必须达到国家A级以上标准;上海市经委要求2007年要新增20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宁波市政府设立了物流企业引导资金向A级物流企业重点倾斜;浙江省确立现代物流重点联系企业要达到国家A级标准为基本条件。此外,宁波地方税务局推出对A级的物流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定评上国家A级的物流企业如在规定纳税有困难的可根据地税局部门批准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并设立专项资金向A级物流企业倾斜等等,以支持物流业发展。建议我省根据省情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达到国家A级标准物流企业。如列入省重点项目的企业,必须达到国家A级标准,以促使我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推动全省物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资质认证工作。要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省人事部门和省现代物流协会应共同研究制定我省中、高级物流师的培训计划,并实行物流产业人员职业资质认证制度。

(五)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信息化相关标准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创造条件。各个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企业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卫星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SCM)等,进一步提升全省物流信息系统与国内、国际接轨的水平。

(六)要加快工商企业主辅分离步伐,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要进一步深化工商企业改革,逐步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人员进行剥离改制,注册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享受辅业改制有关免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对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仓库及其附属设施的应免征营业税;对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运输工具、物流设施、装备等固定资产,应在增值税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工商企业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促进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七)要进一步开放和激活物流市场。省、市有关部门要清理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进入现代物流市场,外资、民营资本进入现代物流市场不受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的限制,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到河北各地建立物流仓储、加工、配送中心。要加大物流市场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开展物流管理体创新、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物流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引导物流需求,盘活物流资源存量,培育物流市场。鼓励支持物流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八)要尽快建立全省物流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是建立物流行业代码。现在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还没有代码,行业代码是一个行业正式纳入国家市场管理的标志之一。行业代码的建立,可以为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加强物流市场管理,以及为政府实施管理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创造条件。二是建立正确的准入机制。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准入标准方面作出规定。三是完善退出机制,以保证所服务的企业不受业务、资金和信息的损失,确保正常的市场秩序。

(九)要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和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对列入省、市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省、市有关部门管理的重点项目引导资金、货运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开发资金、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资金等,也应优先用于物流企业的货运站场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对已列入国家和省物流重点项目和在建项目,银行应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十)要实行积极的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应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以明确的政策落实到位。物流、仓储企业按3.3%营业税征收;物流企业可使用《全国联运行业货运统一发票》,其开具的发票准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实行统一核算的直营连锁物流分公司可由总部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物流企业当年利润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可免交所得税;物流技改项目购置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

(十一)要支持物流企业合理用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用地,应享受省扶持重点项目有关政策,要适当降低物流重点项目进入省产业支撑项目的政策门槛(由10亿元投资降到2亿元以上);鼓励原市区的物流企业到市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市区土地实行腾笼换业,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收回依法公开处置,并按规定给予企业适当补偿,用于新建物流中心;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或在物流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其用于立体仓库、恒温仓库、自动化仓库建设及流通加工标准厂房建设方面的用地,可使用建设用地转换指标,在农用地转用、征用指标的分配上给予支持,供地方式按工业项目以协议方式出让。

(十二)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

要减少通关手续,推进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模式,加快货物通关速度。在收费方面,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

(十三)要进一步搞好社会物流综合统计工作。由于启动资金不足(江苏启动这项工作省财政拨付91万,四川启动这项工作省财政拨付74万),已影响到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此项工作支持力度,尽快拨付专项启动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全省社会物流统计体系建设、购置设备、开展培养和日常工作等,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做为政府长年采购项目确保资金到位,以保障我省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四)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联席会议在省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省发改委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综合协调和研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篇3: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 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逾1 333.33 hm2, 药材产量2 000 t, 分别比2012年增长11%和24%。从品种看, 主要为猫爪草, 种植面积约1 333.33 hm2, 其他的有夏天无、旱半夏、桔梗、太子参、香草子 (芦巴子) 、白芷、半枝莲、薄荷、丹皮等中药材的零星种植。王家岗乡是猫爪草种植大乡, 全乡猫爪草种植面积533.33 hm2, 该乡的毛庄村种植猫爪草133.33 hm2, 王家岗乡成为中原猫爪草第一乡。2009年3月该乡一农民成立了金河滩猫爪草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局的支持下, 已向上级部门申请了猫爪草原产地认证标志, 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申请注册了“金河滩”牌猫爪草商标。在猫爪草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管理上, 先后与信阳农专、河南农业大学、毫州新科种苗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 在猫爪草药理、药性研究上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了联系。在猫爪草销售方面, 于2007年5月建立“中国猫爪草网站”, 利用互联网加大对猫爪草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努力拓宽销售渠道, 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并实行合同收购, 统一销售确保农民利益, 初步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和发展产业化“五化”标准, 并兼顾合作社、农户、企业利益,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机制, 努力做到产业增效, 农民增收[1,2]。

2 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

在本次调查的60户药材种植户中, 家庭人口为262人, 其中劳动力126人, 户均种植猫爪草0.28 hm2, 每户至少有986.67 m2猫爪草是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户均药材产量 (干重) 420 kg, 户均出售药材收入2.5万元, 单位面积药材收入9万元/hm2,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 按1年种2季粮食, 单季小麦产量5 250 kg/hm2计, 收入1.2万元/hm2左右, 种药收入是种粮收入的7倍。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王家岗乡、谷堆乡、张庄乡3个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 999、6 128、5 786元, 此次调查的60户药农的收入远远高于同乡的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

3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诸多因素影响, 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药农反映最强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3.1 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调查的60户药农反映, 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种植中药材需较多启动资金, 如种植猫爪草需投资1.5万元/hm2以上。而淮滨县财力薄弱, 扶贫资金对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较少, 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手续繁杂, 群众借贷困难。

3.2 技术人才缺乏, 种植经验不足

中药材种植缺乏技术能人和专业技术队伍, 药农种植中药材采用与种植粮食作物相同的方式来管理, 科学管理少。对大多数种植户来说, 种植中药材是第一次, 经验不足, 导致药材产量、质量下降。在调查中发现, 在中药材种植中普遍存在过稠现象, 认为越稠越好, 没有适时疏苗, 造成猫爪草根小、产量低, 市场竞争力差。在施肥时, 按种粮量来施肥, 投入大、收效差。

3.3 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 销售渠道不畅

农民种植中药材往往单纯根据售价确定品种, 对市场行情缺少必要的了解, 而职能部门对中药材信息的整理、发布则不够及时, 使药农无法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合适的品种, 生产的中药材销售不出去, 使药农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4 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 淮滨县尚无参与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企业, 客观上制约了该县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 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在销售渠道上, 缺乏运销大户和运销队伍, 销售、采购过分依赖外地客商, 常常出现“紧俏时抢收、丰产时无人问津”的现象, 造成药农丰产不丰收[3,4]。

4 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药农的走访调查, 大部分药农认为种药比种粮收益好, 政府发展药材产业化是为老百姓着想, 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大部分农民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不怕出力干活, 只怕来年销路不畅、收益不好。根据药农反映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4.1 突出基地建设, 培育拳头产品

应坚持“突出特色建基地, 集中连片建基地”的发展思路, 采取行政鼓励、样板带动、政策驱动和服务推动等措施, 突出“两转变”:一是主导产品由多到少转变, 克服“小而全”的倾向, 引导五花八门的中药材产品集中到猫爪草、息半夏等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上来。二是发展规模要由小到大转变, 使零星分散向规模化的连片基地过渡。

4.2 完善市场体系, 拓宽流通渠道

市场建设是实现产地农产品直销的第一环节, 也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主渠道。一是围绕产业进市场。围绕确定的主导品种, 发挥小城镇功能, 搭建平台, 抓好药材市场建设。二是围绕信息找市场。县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站, 定期向基层干部和农民介绍、推介国内外药材市场信息。三是培育队伍拓市场。把经纪人队伍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作为沟通市场、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着力培育。四是大力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向农民发订单, 用合同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收购,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提高农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程度,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放心大胆去发展。

4.3 强化科技培训, 提升发展水平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一是人才创新。广泛吸纳大专院校优秀人才从事中药材专业化技术推广, 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再培训, 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 逐步提高科技普及率, 达到“乡有专业技术队伍, 村有技术服务小组, 户有技术明白人”。二是品种创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对淮滨县猫爪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品种要精心培育, 形成特色品牌, 促进产业化升级换代。三是推广创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搞科研, 深入一线搞承包, 创办实体型服务, 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马建民.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 2009 (5) :37-39.

[2]黄瑞平.因势利导, 促进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 2005 (2) :48-50.

[3]王健敏, 张文妹, 陆中华.浙江中药材产业优势、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6) :3-7, 13.

篇4:延边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对延边地区中药产业现状、中药产业的相关政策、产业结构、企业分布进行了系统描述,对延边地区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延边地区;长白山地区;中药产业;现状;对策

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不仅具有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且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同纬度高山地带中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之一,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享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据药用资源调查的结果,长白山共有药用动植物和矿物资源1850种,占全国品种总量的1/3左右;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就有137种,占37.7%。种类繁多的药用资源为延边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药材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州委、州政府率先实施的山林管护承包政策措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发展现状

1.自然资源现状

(1)药材传统用药方式使药用植物资源浪费严重,有些药材品种长期以来主要以野生采集,手工加工为主,未采用现代化加工手段,加之同一种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单一,更使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2)道地药材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人参老参地如何能尽快重复利用,是解决目前参地枯竭的关键。加快药材入药年限与成分的研究,使某些主要品种能缩短栽培时间,提高产量。

(3)某些道地药材面临枯竭,随着一些药用植物提取物出口量的大幅增加,某些我国特产资源种类迅速枯竭,有些甚至濒临灭绝,如人参。

2.产业结构介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委、市政府依托长白山资源优势,提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战略,通过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目前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6600多公顷,年产各类中药原料7000多吨,并逐步形成敖东医药城、10大中药材园区、长白山特产城等特色园区。敦化市委、市政府把医药产业定为全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积极扶持大中型中药材骨干企业,加速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品牌战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优特中药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近年来,该市立足长白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制药业,涌现出了吉林敖东、延边敖东、华康药业、力源药业和东北亚药业等一大批国内闻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并相继建立起了梅花鹿、返魂草、平贝母、淫羊蕾等四大药材GAP基地,拥有安神补脑液、血栓心脉宁、澳泰乐颗粒、消栓通络胶囊以及银花泌炎灵片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疗效好的产品。该市9家中药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认证。

以延边地区的敦化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中药产业发展,建设贸工农并进、产加销并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制药经济体系。重点以中药企业敖东、华康、力源3大药业集团为核心,建立三大现代中药制药工业园区,突出新产品和系列品牌的开发。立足延边敖东医药城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医药企业发展,形成吉林省西北部医药产业带。

医药制造业基地,拟安排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52.7亿元,计划新增产值165.8亿元,新增利税46.2亿元。已经成为多数县(市)富县裕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有关专家分析,长白山区药材资源的开发潜力还相当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医药企业集团,已确定吉林省为中药材生产基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将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我国从实施“九五”计划开始,就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我省被列入了国家中药产业化北药基地。州科技局及时编制了《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延边)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州的基础条件,经过科学分析研究,制定了《延边敖东医药城规划》。该规划拟在敦化市建立医药商贸一条街,集中开发销售市场,提高延边敖东医药城的知名度。为了动员全州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好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延边)基地,州里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科技局。到目前为止,我州已在安图、汪清、和龙和敦化四个县市确立了五个药材基地,统一挂上了长白山北药基地的牌子。

3.延边地区中药材主要特点

(1)道地药材质量优良。长白山盛产的人参、鹿茸、五味子、关龙胆、细辛、北芪、北柴胡、淫羊藿和林蛙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药材。这些品种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位,且质地优良,以绿色、名贵闻名海内外,如吉林新开河人参支头大,药用成份高;吉林敖东产出的鹿茸粗大、形美色泽好;林蛙油块大而整齐,光泽透;细辛辛香气味浓烈;北五味子肉厚质柔,香气浓郁;关龙胆苦甙含量明显高于南龙胆等。质地优良的药材保证了医药产品的内在质量。

(2)开发前景广阔。在风景如画的长白山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用资源,其中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有四十余个,占全国常用药材品种的1/5。吉林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的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西洋参产量占全国的70~80%;关龙胆占全国蕴藏量的50%左右;梅花鹿茸年产50吨,年创汇3亿元左右。

4.相关政策简介

(1)总体方针政策。以中药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做大医药产业。培植具有带动功能的大型医药企业和医药集团,建设现代化“北药”基地。以吉林敖东和华康药业为依托,加快“敦化医药城”建设,带动全州中药产业基地和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医药产业种植、加工、生产的现代化。加大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抓好传统经典药方的二次开发,逐步提高一、二类药品所占比重,加快中药产品作为治疗药物和保健药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步伐。

(2)发展优势中药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中药产业,建设以长白山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努力使我州中药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加快中药产品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步伐。

一是,培植大型医药企业和医药集团,建设现代化“北药”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中药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具有带动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敖东集团、力源药业、华康药业等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快“敦化医药城”建设,带动全州中药产业基地发展。

二是,加大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重点开发和生产敖东集团的“愈心痛”胶囊和“脑痛清”颗粒、力源药业的“痛必定”粉针剂和东北亚药业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原料及制剂等10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主导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努力实现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加快研制适合发挥中药药效和容易被现代社会接受的靶位给药、触发释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提高一、二类药品所占比重。

三是,加快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敦化、安图、和龙、汪清等县(市)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与我州中药产业发展相适应和具有长白山区位优势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巩固和扩大鹿、熊等药用动物和人参、黄芪、党参、北五味子等药用植物的种养规模。

二、延边地区中药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对药物资源的利用的另一关键问题是技术落后。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而使中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实施产量、品质的提高及多种产品的联产是高效利用的关键所在。

1.对策

(1)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重点发展长白山道地特色药材,加快实施中草药材的GAP标准生产,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中药材批发市场。

(2)利用先进科技技术,重点加强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解决中药材大田栽培和重茬的技术难题,实行连作、轮作、间作、林下仿生栽培等措施,缓解栽培基地日益减少的矛盾,走可持续循环发展之路。

(3)加强传统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提高传统中药材品质,扩大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品种,保护野生珍稀中药材资源,大幅增加我州制药企业使用本地产药用原料的比例,保证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建议

(1)建立无公害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药用植物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所采用的多是单一种植模式,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引发病虫害的发生。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品质。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多品种药材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2)寻找新药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仅取其单一部位,单一成分,对其副产物没有加以利用。药材不同组织含有不同的多种功能性成分,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2007年8月10日,“中国吉林新太阳农业发展集团建设总部”正式宣布开始第二次重要跳跃。新太阳正进行中国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林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人参及中药产业科技项目(186公顷)同时,在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与延吉市人民政府共同开发200万公顷规模的“中国延吉人参及中药尖端科技深加工园区”项目。同时,新太阳农业发展集团建设总部准备在加工园区外建设“吉林.延吉新太阳平地参科技第三示范基地”。还与吉林省相关政府部门不断讨论关于为中国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做贡献的建设深加工园区建设事业相关事宜。新太阳从2008年开始要开发的“中国.延吉人参及中药尖端科技深加工园区”位于延吉市依兰镇,其土地面积为200公顷。

篇5: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为确保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根据《省安监局、湖北煤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要求 ,由刘向东副局长带队,政策法规处和危化处两位副处长参加的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组于2008年10月22日至28日到荆州市进行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行政执法等有关问题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荆州市、石首市、公安县、沙市区和部分企业,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听取了部分地方安监局、行业代表、企业代表和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府委员的意见的建议,并实地查看楚源精细化工和公安县烟花爆竹批发仓库、沙隆达荆州农药厂的安全生产情况。通过调研,结合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和观察思考,形成了这篇文章,以期对今后的行政执法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取得的成绩

行政执法是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所以,省安监局自组建以来,十分重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在省局党组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安监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安监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了开始起步到全面展开再到规范的三个阶段。省、市、县目前全面开展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

(一)行政执法机构逐步建立

一是普遍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均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03个县(市、区)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并成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单独设置后,安全监管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目前全省县以上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由2004年机构改革前的671名增加到1300多名。平均每个市级安监局人员编制达到20名,每个县级安监局人员编制8.5名。二是安监机构正向乡镇(街道)延伸。为贯彻《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解决乡镇安全生产无人抓无人管的问题,有的地方设立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或者配备了安全生产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据初步统计,目前半数以上的乡镇(街道)落实了安监机构与人员。荆州市在沙市区胜利街办事处建立了“社区安全文化”试点,并借助社区力量督促整改了8年未能到位的春来市场重大火灾隐患。三是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壮大。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有了明确进展。目前省编制办公室已下文同意成立省安全生产执法总队;荆州、襄樊成立了执法支队;大冶、松滋等18个县(市)成立了执法大队。其中,松滋市执法大队,为副科级机构,人员12人,主要负责全市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执法检查和事故查处,在依法治安、安全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逐步提高

在安监人员的选配上,各地注重从选调生、转业干部和各机关、企业及社会上优秀份子中选拔政治可靠、吃苦耐劳的人员充实到安监队伍。在业务素质上,注重了学历、专业和年龄,一批学历高、能力强、年龄轻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安监队伍,全面提升了安监队伍素质。与此同时,各级安监部门还举办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三级安全监察员培训网络。目前,全省累计培训各级安全监察员3787人。除此之外,各地还组织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我省各级安全监察人员进一步掌握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熟悉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知识,增强了依法治安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各级安监机构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行风建设。襄樊市、宜昌市安监局分别制定下发了《加强全市安监系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全生产警示告诫暂行办法》,荆州市安监局在全系统开展“三五八”工程,即摆正“三个”位置,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八个不准”,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省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特别是基层的同志,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安监岗位上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将监管寓于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之中,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执法水平。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服务热情、清正廉洁的安全执法监察队伍正在形成。保康县安监局矿山股长周全意同志就是这支队伍的典型代表。

(三)行政许可工作全面展开

《行政许可法》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安监部门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对我省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依据等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清理,同时制定了相关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各级安监部门通过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条例》及国家总局相关规章,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审查,切实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提高了高危行业的准入门槛。截止到2008年9月底,全省非煤矿山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4155个,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602个,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证)3506个,烟花爆竹生产许可证51个,经营许可证(批发)127个。

在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各地加大了对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查处。几年来,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600多家,使全省高危行业的本质安全度得到了整体提高。

(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深入

各级安监部门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中,充分运用行政执法手段,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在煤矿专项整治中通过行政执法,着重打好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在非煤矿山专项整治中突出了小采石场和磷矿、铁矿开采秩序及尾矿库;在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中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工艺安全监管、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以及运输安全监管、安全距离等作为重点;在烟花爆竹行业专项整治中坚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非法使用。在专项整治中坚持把检查与落实安全责任制结合起来,与落实全年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与整改隐患结合起来,抓好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各级安监部门每年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8万余次,发现各类大小隐患近10万处,督促整改近8万处。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日常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现场执法工作逐步展开。各级安监部门以建始现场会为契机,不断开展并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在执法检查、专项整治、隐患查处、行政处罚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据统计,去年,我省各级安监部门监督监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7万多个,查处各类事故隐患近5.7万条,重大事故隐患1536条,仅今年1-9月份以来,全省各级安监部门监督监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5万多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1178次,制作行政执法文书3.8万份。其中:查处事故隐患近5万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72个,经济处罚次数1574万元,提请关闭生产经营单位127个,有效地防范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对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事故查处工作进一步规范。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进行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处。2006年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93起,2007年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4起。仅今年1-10月,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2起,对1241个单位和454个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建议给予行政处分92人,其中行政部门领导28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7人。

以上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各级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其次得益于广大安监干部的努力工作。省局制定了《湖北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处罚办法》、《关于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各市局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对行政执法工作加以指导和规范。省局还通过召开现场会、开展执法案卷评审等方式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其三是建立了执法责任制,不断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促使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二、存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些成绩,探索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开展执法的时间还不长,我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水平与执法能力仍然不能适应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数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一是执法监察的覆盖率不高,从近几年的执法统计情况看,各级安监部门每年监督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平均在7.6万个,而在工商登记的全省各类企业数近30万户,监管监察的覆盖率未达到25%。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等重点行业的监管监察的覆盖率平均只有90%。二是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次数不多,处罚力度不大。全省各级安监部门对违法生产经营单位的行政处罚平均每年只有1699次,实施经济处罚的额度不到2000万元,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每年不到900个。三是部分领域如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执法质量不高,效果欠佳。一是执法检查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由于部分安监监管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管理上及综合监管上,到生产现场去的少;部分安监人员即使去了现场查也查不出隐患;查出了隐患却改不了,有的隐患常查常在,屡查不改。二是办案质量不高,效果欠佳。从对已开展的行政执法质量进行抽查和案卷评审看,执法主体不合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安监局法定职责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相关部门发生冲突,出现监管错位、越位和缺位。执法程序不合法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对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证照、一次罚款3万元以上的经济处罚及没收违法所得折合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的,必须由安监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亲自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单位的负责人忽视此程序,由分管负责人签发的也不在少数。在立案、调查、取证、听证、送达等程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立案程序,有的单位没有严格执行送达程序,有的案件没有按照规定时限结案,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主观随意性过大。不少地方不能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在具体的行政处罚幅度选择的过程中,一律按法律规定的下限或者上限处罚,没有做到按违法情节轻重区别对待,使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有的失之于宽,而有的又失之于严,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行政执法文书的使用不规范,有的地方不重视执法文书的使用,有的不按照规范的格式填写,随意改动和减项留空;有的对违法行为人的违法事实没有如实记录,所违反的法律条文和作出处罚的依据填写不准确,不规范,影响行政执法的准确性、客观性;格式不规范,有的使用公安部门的文书,有的使用监察部门的文书,有的地方自创格式;有的归档不符合规范,该归档的没归档,不该归档的又归在一起。从引起行政复议的几起案卷看,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3.隐患大量存在。虽然每年都开展了隐患排查和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但生产经营单位仍然存在大量隐患。如2007年,全省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56987条,按期整改率95.8%,查处重大事故隐患1536条。按期整改率92.9%。2008年1-9月,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49833条,按期整改率94.7%。查处重大事故隐患702条,事故按期整改率只有86.3%。有的地方政府由于认识和经费问题,化工企业的搬迁承诺并没有兑现,安全距离不够的重大隐患依然得不到解决。大量隐患的存在充分说明,我们在有效制止、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力度和效果上还存在很多明显不足。

(二)原因分析

1.执法依据不配套。随着《安全生产法》的出台,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安全生产的立法进程,目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还是存在着法律法规之间不配套、不完善、不细化的问题,导致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无法可依,有法难依。一是法律冲突制约了行政执法。《安全生产法》第81条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38条对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处罚规定不一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3条和《刑法修正案

(六)》和两高司法解释关于重大伤亡事故的规定明显不一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实施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查处就出现了两个主体和两个程序,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与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在调查和行政处罚中有职能交叉和重叠,联合调查组形成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能不能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的依据,领导集体的“集体讨论”程序与经政府批复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具有不同功效与权责,安监部门是具有行政监管和处罚的执法主体,“政府联合调查组”的处理意见,该当建议看待,还是作为决定执行,其法律效力有待商榷。而国家总局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为基层事故调查与行政处罚带来了一定程序的难度。

二是法律修改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部门履行职能。《矿山安全法》和《危险化学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都列入了国家立法修改计划,但由于周期过长,到目前仍没有完成修改审议程序。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部门职能调整加快,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防护职能转移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后,执法主体并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变更,《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还没有纳入修改程序,用人单位及其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还缺乏许可程序、许可内容、许可条件的规定,致使行政许可无法进行,对安监部门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法律障碍。

三是存在大量的立法空白点,为安全监管带来难度。如《安全生产法》实施已六年了,至今没有出台司法解释,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争议问题后没有权威的解释,为正确贯彻执行法律带来难度。《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燃放四个环节分别作出了规定和相关罚则,但对私自储存烟花爆竹及生产企业向零售者出售烟花爆竹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仍需依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相应处罚,但处罚仅对行为人,而对私储物品和生产单位却没有罚没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了使用的环节,但没有明确使用许可的主体、程序、条件等具体规定,致使危险化学品使用监管无法可依,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大量无主管部门的行业,如国家加大新农村建设,农用车、船和农民自建房越来越多,而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民建房却无人管,无法管。成为新的重大隐患。

四是安全标准不完善。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待组织修订。如部分安全生产标准老化、内容过时。如冶金钢铁高炉喷吹烟煤系统、有色金属加工系统等行业技术与生产工艺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相关的粉尘防爆标准一直在沿用。系统性较差,急需的部分安全生产标准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体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各自制定自己的安全生产标准,种类庞杂,很多专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之间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安全生产工作出现新问题,急需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进行规范。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和有色金属矿山安全设计中,缺少矿山监控、救援等方面的安全生产标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但未及时制定新标准进行规范,如石化行业PTA粉体生产过程的静电防护尚未制定标准。

2.执法环境不优

一是传统的政绩观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难以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理念,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牺牲职工生命为代价。但是事实上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地方党委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安全发展二者关系时是不平衡的。在一部分领导同志头脑中“重发展、轻安全”思想明显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或者发展较慢的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重,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地方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刀阔斧上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譬如,有的地区担心安全检查多了、要求严了,影响软环境,怕留不住客商,影响投资热情,所以人为限制各种安全执法检查。为改善投资环境,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规定,为安全执法检查设置障碍;有的规定任何行政执法检查需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业主有权拒绝检查,如企业“安宁日”制度;有的为引进项目专门召开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协调会,实质上是帮助企业找捷径,去规避监管风险,甚至对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新改扩建项目,下达行政指令要求部门去想解决办法,不按程序办事,怂恿投资商“先上车、后买票”,甚至“只上车、不买票”,造成很多项目开工之日就是事故隐患产生之时;有的地方领导行政“干涉力”过大,“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为违法违规者说情,有的给执法部门领导加压,有的甚至直接干预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处罚,有时一个电话就能推翻行政处罚决定,致使执法人员在履行安全检查、调查处理、行政处罚等职责时很难到位。

二是严格执法与评议机关的矛盾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难以到位。有的地方每年组织“行风评议”活动,排名靠后的多数是行政执法部门,为了“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多拉企业选票,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不得不陷入放松监管的“怪圈”。如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挫伤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会严重影响部门的执法权威,成为基层安监部门躲不过绕不开的最大障碍。

3.执法力量不强

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专业性强、责任重、要求高、工作强度大,随着烟花爆竹和职业危害等监管职能转入安监部门,各级安监机构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大。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一是执法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到目前,全省各级专兼职安监人员仅有3000多人,市级安监人员平均20人,县(市)级平均8.5人。半数乡镇没有设立安监机构和专职安监人员。作为一线队伍的基层安监部门,无论是现行编制的性质、数量还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远未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全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进展缓慢。虽然省成立了执法总队,荆州、襄樊成立了执法支队,大冶、松滋等18个县(市)成立了执法大队,但市州执法队伍成立面仅为17.6%,县(市)执法队伍成立面仅为17.8%。执法队伍的编制少。我省县(市)已成立执法队伍的平均编制6.2人,有的只的2人,如公安县。其他省市却有一支相对完备的执法队伍,如广东、山东等省平均每县执法大队编制10人,监管任务较重的多达30人,河北省执法总队30人,广东省执法总队18人,山东省执法总队16人,河南省执法总队15人,我省则没有单独的编制。我省其他执法任务重的如国土厅、环保局、质监局、工商局、物价局、新闻出版局等都成立了执法总队或执法监察局。由于执法队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很多安监局忙于机关事务而无暇到现场执法检查。

二是执法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安监部门成立较晚,人员成份复杂,只有少部分人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业人员,大多数人员是机构改革从其他部门分配而来的,有的地方甚至把有限的编制当作解决下岗人员的最好去处,因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经过了培训,取得了安全监察员证,但部分执法人员并没有系统地掌握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对行政执法的程序、规定了解不透。对有些违法行为的定性把握不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新组建的执法大队,除大冶市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本科以上文化、专业对口的人员外,其他无为机关竞争下岗调剂过来的人员。尤其是利川市,尽管执法大队编制最多,有20人,但主要是乡镇配套改革后的竞争下岗人员,经过培训和思想工作,无一人能胜任工作,目前该市执法大队不得不停止执法工作。

4.执法方式不全

一是重事故处罚轻过程监管。省政府法制办、省安监局联合印制的《湖北省安全生产行政监督执法依据》关于处罚的种类有286种,随着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执法种类也将越来越多。但目前多数地方仅针对事故进行执法,而较少开展全过程执法。尤其是对企业监管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劳动保护、学习培训、持证上岗、中介机构等缺少必要的监督。

二是重许可轻监督。近几年,随着《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颁发实施,省安监局的许多精力都放在了对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上,而行政许可的事后监督没有到位,有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隐患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如化工企业安全距离问题依然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隐患。对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的打击力度不大,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重财产罚轻行为能力罚。如在行政处罚上,财产罚较多,而对停产整顿、吊销有关证照及资格的行为罚和资格罚较少。在有的监管领域如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相关部门认识上的不足,其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持证上岗的安全监管执法处于空白。

四是在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关系方面定位不准。有些地方的领导、有些地方的安监部门领导认为,安监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机构,应综合监管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干专业监管等同于降低自己的地位;而另一部分认为,安监局就应该管好自己该管理的几个行业,其他部门有行业主管部门,地位比我们高,权力比我们大,我们怎么去监管呢?而自己直管部门都管不好,又怎么能管好别人呢?由于各地安监局主要领导对这种关系的认知上不同以及各局的具体条件不同,各局在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局在综合监管上得心应手,在专业监管上无法深入。而有的局重点放在专业监管上,在综合监管上处于放任状态,甚至连事故调查处理都有不能抓在手上。有的在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上忽左忽右,摇摆不定。有的跳不出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维定式,观念没有创新,缺乏高度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5.执法条件不足

技术装备落后。从现状看,大多数县(区)级安监部门行政经费不足,连执法车辆等基本装备都不足,更不要说配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和昂贵的防护器具了。工作中还仅凭经验,借助听、看、闻、摸等手段,导致执法效能低下。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县安监局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全靠罚没收入作为办公经费。大多数地方安监部门执法装备差,没有必要的办案条件和检测设备及防护装备。公安县安监局查处案件甚至需要租车前行。已成立执法大队18个的县(市),有10个是缺口预算,半数以上费用靠行政罚没收入。18个县(市)执法队有12个无执法车,有8个没有摄像、录像、手提电脑等必备的执法装备。由于没有必要的检测设备,行政执法时不能进行技术检测,只能凭眼看,达不到执法效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我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总的要求和期望,更是我们做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加快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规章,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创造一个良好法制环境。建议国家总局要加大立法调研,结合基层执法实践需要,多深入基层,特别要多听取基层执行层面所反馈的意见。尽快完成“十一五”立法计划,抓紧制定“十二五”立法规划。解决安全监管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要通过立法协调会、立法听证等有效形式,避免仓促立法和主观臆断,尽可能减少职责权限的交叉现象,减少或消除行政执法依据中的盲区和“空白点”。加快推进《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进程,解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含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的问题;明确农民自建房、农村道路交通等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国家局也应配套相应的部门规章。省人大和省政府也应加快地方安全立法进程。《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已列入省人大的五年立法计划,今后应积极推进修改的进度。省政府继续抓紧《湖北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的立法进度。同时,为解决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制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等规章。

二是加快制定安全标准的进程。加快制订、修改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前国家总局与会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对安全生产标准进行清理和修订,制定了《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部分工业领域)标准化发展规划》,决定重修552项安全生产标准。希望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解决安全监管中无标准的难题。建议国家总局还应会同相关部门尽快确定特种作业范围,解决煤矿行业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建设、电力、质监等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在建筑特种作业人员、电力行业电工和厂内机动驾驶等工种上的争议,以便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

(二)准确定位,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各级安监部门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作为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部门,其重要职能就是要全面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障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既要督促、协调、指导相关部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还要切实抓好专业监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的关系。既要抓好综合监管,如安委会办公室的工作,又要抓好专业监管的事情。《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最高法最高检关于矿山安全事故的司法解释》等的陆续出台,一方面强化了安全监管的职责,加大了对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扩大了安全监管的内容和监管范围,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履职行为和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作出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对规范执法、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既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更要认真研究专业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管执法职责,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安全生产部门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同时,还应加大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使每位领导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树立安全也是政绩的观念,在经济发展和安全遇到矛盾时,不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不再人为地干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落实在行动上,在安监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经费落实上给以大力支持。要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度。然后通过严格行政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把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三)切实增强执法意识,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搞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措施。全省各级安监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抓好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树立严格执法和科学执法的理念,要树立责任执法的理念。把做好行政执法工作上升到安监部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执法,加强监管。

一是要坚持职权法定,正确履行职责。严格遵守职权法定原则,各级安监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开展执法活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严格遵守处罚法定的原则,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安监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得作出影响当事人权益或增加当事人义务的决定。严格遵守公正、公平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危害程度相当。

二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切实抓好委托执法工作。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任何单位或组织不得从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要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暂行办法》,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确定委托执法事项,做好委托执法指导和监督。严防在委托执法范围外进行执法活动。各级安监部门不得以协调议事机构、非常设机构或临时机构的名义及安监部门内设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执法。安监部门受地方政府授权或委托进行事故调查或者对事故报告进行批复,必须有政府授权或委托的书面证明。

三是严格执法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安监部门开展监管和执法工作,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步骤、方式、顺序、期限进行。要建立健全立案登记制度。除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外,安监部门办理处罚案件必须经过立案程序。要严格依法调查取证。证据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要求。所有的证据材料必须经过查证核实方可作为证据使用。要保证听证程序到位,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执法文书送达程序。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规范使用行政执法文书,建立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执法必须使用统一格式的法律文书,禁止以通知、通报、公告等形式代替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按照执法文书的要求和查明的案件事实,全面、准确地填写有关内容,规范行政执法文书的制作,执法文书应当统一编号、一案一制作,禁止铅笔书写的资料入卷,以保证案卷材料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评查中发现的问题,被评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整改。行政执法案卷质量情况应当列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的内容。

(四)切实把握执法重点,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突出重点,是做好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方法。安监部门成立的时间不长,从事行政执法的经验不足,在一个地区范围内,行政执法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展开,必须总体推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各个击破。一般说来,安全监管的重点就是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主要风险。紧紧抓住主要风险或主要因素,用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制止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生产经营行为调整到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这就抓住了当地安全生产的牛鼻子,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

一是要把执法重点放在过程执法上,对安全生产实行全过程监管。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救援方案及措施、人员配备及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及使用、安全条件、劳动防护、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格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监管执法,监促生产经营单位经常地、及时地发现和整改事故隐患,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切实降低事故总量,保障从业人员的生产财产安全。

二是按照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隐患整改与事故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执法资源,提高安全监察的频率和覆盖面,严厉打击和制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的“三非”的单位和个人。对事故隐患治理不力的,要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查处生产事故,严厉打击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以强化执法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监管,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初步实现我省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

(五)优化执法环境,扫除执法障碍 优化执法环境是做好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前提。行政执法工作牵涉面广,必须着重优化执法环境。

一是争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与支持,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保驾护航。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是建立安全生产秩序、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手段。各级安监部门要理直气壮地向四大家领导汇报,特别是向党委、人大、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生产纳入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纳入人大监督的范围。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政绩观,科学配备安全监管力量。支持安监部门依法监管,依法行政。只有这样,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才能有序展开。

二是争取法院等司法机关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行政执法的法治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引起的行政诉讼,都必须有法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我们应将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适时送到法院,使法院全面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力支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特别是当事人不能自觉履行处罚决定义务的案件,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与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沟通与协调,必要时可以联合执法。

三是争取新闻媒体和全体公民的支持,营造有利于行政执法的社会氛围。要选择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案例和成功的执法案件在媒体广为宣传,增强社会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切肤之痛,从而支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创新投诉举报机制,完善来电、来访、信函、网上诉求等渠道的基础上,开辟短信平台、网络链接以及与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互动。还应制定举报奖励制度,一方面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参与意识和举报奖励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守法环境,形成强有力社会威慑力和社会监督力。

(六)充实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

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是健康开展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保证。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系政府形象和群众利益,其工作水平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效果。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1、进一步加强安全执法机构建设。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的实际,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落实到安全生产机构、编制、经费预算上来,加强调研,配备适应本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一是乡镇特别是安全监管任务重的乡镇,要按照《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明确机构和人员,确保安全监管不留死角和空白。二是组建执法监察机构,建立一支统一的执法监察队伍。在省、市、县建立执法总队、执法支队和执法大队。实行安全监管与监察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监的管合力,提高安监部门的整体监察效能。目前虽然我省部分地方成立了执法大队,但机构性质、人员、经费、装备、办公场所,大多不能适应安全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建议凡有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口、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有县(市)都应成立执法大队;适度增加执法队伍编制。参照其他省市的经验和我省环保、质监、国土等执法部门的作法,县(市)执法大队原则上8-10人;执法人员的经费足额纳入当时财政预算,保障执法经费。根据当地财力,逐年改善执法装备,至少要保障执法工作的正常需要。

2.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一是要严把进人关。今后根据工作需要进入安全监管监察队伍的,采取从转业干部中挑选和招考的方式,把符合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的人员选进执法队伍。既要懂业务,能识别和发现事帮隐患;又能熟练运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和发现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二是要通过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途径,增加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执法水平.建议制定执法人员定期进修培训的制度和鼓励执法监察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的措施,以帮助执法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经培训与教育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下决心调整。

3.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执法检查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和投诉制度、考核评议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廉洁自律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廉、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安全执法专业队伍。规范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不断提高执法质量,防止执法主体错位、执法程序违规和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做到程序、实体合法,努力实现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4.提高安全执法的装备水平。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安全监管的实际,配备必要的行政执法用车、检测设备设施、防护装备和执法办案经费。建议国家总局或省政府有关部门明确安全生产监察员基本的装备配备标准。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篇6:现代中药创制与新兴产业发展论坛

一、论坛主题:现代中药创制与新兴产业发展

二、举办时间:2010年12月23—25日

三、举办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办公楼201会议厅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

何国林老师(020-39358051;***);祝晨蔯(020-39358047)

葛 昕老师(020-39358484;***);张洪来(020-39358538)

联系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办 邮政编码:510006

组织机构

指导委员会:

顾 问: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罗远芳 教 授

主 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 斌 教 授

副主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王宁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陈蔚文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

孙晓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

陈英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王新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 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小虹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郭 姣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许能贵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林培政 教 授

学术委员会:

顾 问: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邓铁涛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王建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欧 明 教 授 主 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

委 员: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东省科技厅

广州市科技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山大学

徐志伟 教 授

杨 军 处 长

王丽萍 副处长

王玉龙 副处长

张南峰 处 长

赖小平教 授

陈 群 教 授

吴伟康 教 授

秘书处: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黄 民 教 授 吕志平教 授 吴曙光 教 授 叶文才 教 授 吴 铁 教 授 潘华峰 教 授 祝晨蔯 教 授

吴宝瑜 科 长

曾元儿 副院长

张洪来 副处长

上一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培训下一篇:春的抒情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