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发展

2024-05-12

中药现代化发展(精选十篇)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1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曾经并继续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中药概念的确定及划分的基本原则, 是不能离开其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的, 其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 并据此而使用, 所以应先明确与中药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才能确定中药概念的内涵。

1.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定机体状况 (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 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 , 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 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 (包括病因、病位、病况) , 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 确定基本方剂类型, 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 以达防病治病目的, 在诊治的全过程中, 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 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1.2 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 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 即四气 (寒热温凉) 五味 (酸苦甘辛咸) ;归经, 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 有时又称中药特性, 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 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 表述, 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等。第三, 药物配合使用时, 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 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 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 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 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 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 还可不称作中药。

2 中药现代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 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 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已将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并先后投入数亿元资助研究, 现已在种植标准化 (GAP) 、生产规范化 (GMP) 以及新药的研发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现代中药系统研究的学术思想上, 我们提出了组分中药的研究模式, 即以组分为切入点, 以标准组分替代中药材 (饮片) , 以组分配伍替代饮片配伍的现代中药创制模式。以组分为切入点, 抓住了关键, 成功的把握较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中药的疗效是中药中多个功能组分的整体表现

中药的总体生物效应是由多个功能组分组成的整体生物功能, 即功能组分集的整体表现。通过标准组分的分离, 利用已有的体内体外药理毒理模型对从中药复方或单味药材提取分离的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组分, 进行药理活性筛选和毒理学评价, 寻找活性强、毒性小的功能组分, 开发有确切疗效的功能组分配伍的现代中药。

2.2 组分配伍是方剂配伍中药特色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用药讲究配伍, 注重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如何在继承中医药精华时赋予现代化学与生物学意义的配伍 (即去粗存精地形成组分配伍的理论与实践) , 针对中药作用方式的特点, 我们考虑以整体动物为主, 采用组学的最新理论与技术, 并结合分子、细胞、组织评价技术, 从不同角度阐述标准组分在作用位点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形成生物指纹谱图库。将化学指纹谱图库与生物指纹谱图库进行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重组、优化标准组分, 形成功能组分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开展组分配伍的新药开发, 用化学与生物学技术和方法阐明组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提供药材和组分的质量标准、实验室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可与生产工艺相对接的标准化方法, 进而开创现代中药的新途径。

2.3 标准组分库是现代中药创制的资源

通过构建标准组分库, 为创新中药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用大量的中药标准组分库代替难重复、难规范的中药材, 用组分配伍代替药材 (饮片) 配伍。通过组分标准化, 并以组分为纽带, 建立GAP、GLP、GMP标准。标准化组分赋予其化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后的功能组分及其配伍, 进而开发创新中药, 形成组分中药研发的良性循环。

2.4 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 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 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 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 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 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研究。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 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 结合药效实验, 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 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 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 (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 , 建立复方量效关系, 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 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2.5 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 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 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 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 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构效关系的研究, 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 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

2.6 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等为主, 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 如Rf值、t 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 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 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 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 (GC/MC) 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GC/FTIR) 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联用 (GC/FTIR/MS) 用于中药挥发性样品分析。电喷雾 (ESI) 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 进行质谱分析, 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 如质荷比, 是一个物理参数, 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 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非极性成分可以应用大气压化学电离 (APCI) 。除上述优点外, 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 尤其是复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临界色谱 (SFC) 和高速逆流色谱 (HSCCC) 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3 结论

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学科、多层次间的协同攻关, 优势互补。引入组分配伍的新理念以及发明和开发成功的组分中药, 既是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 又是对它的发扬, 将具有新的组合药效和新颖的复方, 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从而为我国创新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家祥等.中国药学杂志[J].1997;32 (11) :667~671.

[2]蔡定国.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1998;9 (3) :137~140.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2

科技部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中药基地”)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的制约,打造现代中药产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和系统工程。建设中药基地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不同地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主体力量。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关精神,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基本任务,促进中药基地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基地建设实际情况与中药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特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一、形势分析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年来,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构建形成了有利于中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基地研究开发、技术服务、产业化示范等支撑体系,在带动技术创新、推动业发展、建立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并在促进人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创了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中药科技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今后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发展现状

——推进中药现代化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中药现代化。努力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10年)》等,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壮大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

——中药基地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药基地建设得到了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被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或与科技部建立省部会商制度的工作重点,相应建立了上下协调、高效、合力推进的促进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呈现出区域化布局、科技支撑、市场化推进、互补合作、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基地省参与中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400多个市(州)、县(区)都相应建立了领导机构。部分地区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定了推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或意见,使国家中药现代化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有效结合,产生共振效应,中药作为战略性产业也得到大力扶持和发展。

——中药农业初具规模,已成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中药基地根据区域中药资源特色,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要求,选择当地道地中药材品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基本实现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可控,为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推进中药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边远山区的脱贫致富、西部开发、民族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各基地省合计建立了430多个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相应建立近500个中药材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截止至2008年底,各基地省已累计有40种中药材的4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中药基地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已有较大提升。通过中药基地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中药公共创新平台框架体系,基本涵盖了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在国家层面,相继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研究室,初步形成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的构架,中药资源保护、中药材规范种植、中药应用基础研究、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基地省普遍加大了科技投入,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按GLP、CCP组建了一批研发实体,开发出了一批创新中药产品,解决了一批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从中药标准研究、质量控制到新药开发的国家级、省级公共研发平台,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和水平。

——基地推动了重要科技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实施以中药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加快形成了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的科研与企业技术密集区,以资源优势区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集中区(包括民族医药生产集中区),有效推进了各基地中药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基地累计建立各具特色、不同形式、具有示范意义的中药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区200余个,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集约化水平、竞争优势和规模。2008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2198.8亿元,是1999年385亿元的5.71倍,10年增长率达851.9%(同期医药工业增长率为519.2%);占全国GDP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351上升到2007年的0.741。

——政府投入推动中药基地持续发展。政府资金在中药基地创新投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中药基地发展规划,增加了对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21.9亿元,各基地省累计投入经费约43.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70.5亿元。2.需求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机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培育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的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带动医药产业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科技创新,需要在中医药领域有所突破。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华民族队人类的新贡献。

——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十年以来,中药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基础,不断发展中药材加工、销售、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发展中药农业,对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3.存在问题

——中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尚未形成体系,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中药基

地对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把握不够准确,发展重点和特色不突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合作与发展活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规模和力度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中药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和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以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发展,促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重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优化中药服务业;充分发挥基地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水平示范、行业发展服务、合作交流平台和对外展示窗口等功能,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基本原则

——突出科技为支撑。坚持按照中医药特点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搭建国家与地方有机结合的共性技术平台,集成科技资源,坚持有限目标,突出技术与产品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和支撑中药科技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源泉。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中药基地建设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企业科研项目的引导、扶持和经费支持。

——坚持市场化推进。中药基地建设是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经济行为。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组织、协调、推进基地建设工作。要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为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重视区域合作与发展。中药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各基地间合作与交流,鼓励区域产业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提升区域中药科技产业竞争力。

——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在综合利用资源同时,强调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开发促保护,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再生和野生抚育,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把握中药基地建设的全局,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监管等方面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服务和管理引导基地发展。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前提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工、商结合,引导和支持基地呈区域化布局和特色发展。

(三)区域布局、分类规划与协调发展。以“地理相邻、经济相依、产业相接、交通相连、优势互补”的形式,全国中药科技产业按区域规划为:东北、华北、华中、东部、南方、西南、西北等七大发展区域。——东北区域。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可立足北药优势资源,建设以东北道地中药材生产、中成药及功能性产品制造为主要特点的北药基地。积极开拓东北亚天然药物市场。

——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传统中药及京津地区的新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等。

——华中区域。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以四大怀药等特色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流通及中成药生产。

——东部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江西、上海等省市。以浙八味等资源开发、制药设备制造业、中成药生产为发展重点。

——南方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以南药、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与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密切合作等为发展重点。

——西南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以丰富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藏药、苗药等民族药产业化为发展重点。

——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以陕、甘、宁等大宗药材资源和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产业化开发为发展重点。

(四)发展类型与功能定位

根据各区域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发展重点与方向大体规划为六个类型。各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优势特色和发展方向确定各自发展定位。

——资源型:以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开发为重点。

——创新型:以中药新产品研发为优势。——产业型:以发展中药工业为重点。

——外向型:以中药国际化及产品出口为导向。

——综合型:集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新产品研发、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优势于一体。

——民族药型:以发展藏药、苗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为重点。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

到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中药材和中成药规范化生产水平,壮大中药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环境,保护和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

1、建设一批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不断优化国家中药基地体系的布局与构成。

2、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

3、开发一批中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4、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集中发展区,不断壮大中药科技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5、改造中药商业物流形式,构建公共信息平台。

四、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完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体系、推进大宗药材品牌化开发。

——以道地中药材为重点,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的集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加强野生中药材规范化抚育示范与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和生态成本。

——进一步突出中药材大品种品牌化开发,不断壮大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开发规模。

(二)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产品市场

——大力开发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妆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等终端产品,提高中药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民族药研究,深入挖掘民族医药宝库的有效经方、验方、偏方,对疗效确切的方药进行深入开发。

(三)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联盟,构建社会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机构相结合、充满活力的中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对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在中药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开发队伍。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突出特色资源、专有技术、优势品种的自主研发和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集中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提供支撑。

——纵向方面,选择具有一定开发基础的中药材大品种,开展从规范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到创建新市场等全过程研究,构建区域中药材大品种产业化开发技术支撑体系。

——横向方面,按照中药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需求和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针对中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工与炮制、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新药创制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等六大重点环节开展研究与开发,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支持中药创新产品和传统名优二次开发产品研发,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型疾病等中成药,培育一批临床急需、疗效突出的特色大品种,增强中药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中药生产装备和工程化技术的研发。在对中药制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这些工艺设备进行集成,并研究开发中药制造工艺在线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关键装置,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推进医药企业集团化进程和集群式发展,壮大中药经济规模。

——实施“大品牌、大企业、大集群”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快速发展区。优先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品创新、品牌创优、提质降本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重点培育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和中药跨国企业,进一步发挥企业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优化完善中药产业集群式发展氛围,为中药企业的发展和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推进中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水平。

——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规范化饮片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开发,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加强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工艺研究,促进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

——加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和能力。

(六)推进医药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药商业流通方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扶持。推进中药商业物流运作方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中药(材)产品的电子编码系统,为保障中药质量、实现中药商业流通规范化打下基础。

(七)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药国际化。

——积极推进基地间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攻关,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中药产业基地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区域中药合作与发展,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基地建设为中药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各基地应根据自身提点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的相关任务,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做出贡献。

(八)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挥宣传、交流、服务、管理、展示等应有作用,逐步建成面向世界的中药国际化信息平台。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强化国家层面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各基地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中药基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发展合作联动机制,强化各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区域化发展,通畅联络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基地省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指定或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形成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基地管理体系。

——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评估、检查、指导基地建设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各基地省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二)制定中药基地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实现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管理与交流,定期召开全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工作会议。

——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中药现代化工作区域布局的整体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种植基地向综合性产业基地发展。

(三)设立中药基地建设科技专项,支持基地建康发展

——增加国家引导性投入,全面提升中药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设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专项,保证基地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基地省应设立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吸引各方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进一步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有关中药价格、税收、医保和产业推进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队伍。

——各基地所在地政府要结合省情,制定各自促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积极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加快基地发展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3

虽然他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谈起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问题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刘维志说,当今社会,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充分挖掘世界市场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企业才能获得市场资源和原料资源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东阿阿胶集团的国际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的国际化和原料市场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为了将阿胶推向国际市场,东阿阿胶集团自2004起逐步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启动了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的工程。因为东南亚地区华人、华裔集中,对阿胶的需求量大,所以阿胶集团首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

第一年驻吉销售公司的工作主要是产品注册、公司注册、销售网络的建立以及产品的推介和宣传;经过一年的准备和铺垫,第二年开始大量的产品销售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下来,东阿阿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销售量便实现了翻番,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

另外,针对西欧市场潜力大,欧盟内部物流便捷的特点,阿胶集团在德国的汉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并选派优秀的销售人员前去开发市场。刘维志说,汉堡只是欧洲市场开发的开始,今后还要在奥地利、波兰、法国等国家建立销售公司。此外,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潜力也很大,将来也要到那里设立公司。

因为生产阿胶的原料主要是驴皮,随着阿胶的年产量逐年递增,2004年达到了历史新高,消耗驴皮130万张,所以对驴皮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资源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这一问题,阿胶集团在建立国内养驴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国际原料市场。

阿胶人对世界的养驴状况进行了认真地了解和研究,通过查阅联合国农业署的相关资料,发现全世界驴子的存栏量为4000万头,其中中国占1000万头,只占世界存栏量的四分之一。而国外驴子的存栏量主要集中在中亚、非洲、中东地区、南美和澳大利亚。

刘维志与国家动物检验检疫局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从埃及进口了一个集装箱的驴皮。驴皮虽然进来了,但刘维志觉得量还远远不够,于是,他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商检局的官员远赴埃及,现场办公,一举办妥了埃及驴皮进口中国的永久性手续,于是埃及的驴皮便源源不断地运到东阿,大大缓解了阿胶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

而秘鲁的驴皮资源则必须先运到美国,再由美国进口中国,因为秘鲁和中国之间还没有动物产品进出口的协议。刘维志先生说阿胶集团现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早日从秘鲁直接进口驴皮。此外,阿胶集团已经派人前往喀什,负责联系中亚各国的驴皮进口。而且,刘维志还曾三次远赴澳大利亚现场考察当地的驴业资源。

因为阿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年年底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阿胶的产量在逐年上升,所以驴皮的需求量也会逐年上升,刘维志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中国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功效,几千年来医治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但中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因为,我们的中药企业无法用西方流行的药效学理论来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无法证明中药中哪些成分可以医治哪种病症,导致中药不能获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药品认证,因而无法进入欧美市场。刘维志说,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什么是中药的现代化呢?刘维志解释说,中药的现代化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中药制造手段的现代化,就是指生产中药的工具和设备的现代化。如将家庭作坊中的药锅、药勺等传统的制药工具更换为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制药生产线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就是针对传统中药体积大、口味差、见效慢的缺点,改变中药的剂型,使之体积减小、口味变好、单位药效成分加大,从而达到便于携带、适于服用、起效快的目的;

第三个阶段称为中药机理的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现中药中哪种成分发挥什么药理作用,然后从传统中药中将这种成份提出,制成能够快速治疗某种病症的新药。这种新药完全可以用西方的药效学加以证明,符合西方药品生产的标准和要求,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西方药品市场。

东阿阿胶集团眼下正在进行阿胶的二次开发,其实就是阿胶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东阿阿胶集团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已经对阿胶的药效作用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巨大突破。比如,已经从分子甚至原子层面证明了阿胶补血、抗癌、补钙和改善微循环等功效,可以运用DNA技术分辨微小的驴皮块和其他动物毛皮之间的区别。

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到底阿胶里的哪种成分起着补血的作用,然后以阿胶作为原料制造出补血的新药。如果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阿胶进入西方市场将畅通无阻,海外销售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届时,阿胶集团在其国际化的征途上将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但是,阿胶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漫长而且风险很大的课题。因为难度相当大、科技水平要求相当高,必须请国内科学界相关领域的顶尖高手参加研究工作。如8月17日,阿胶集团在北京举办了题为《阿胶的真伪辨别》的论坛,邀请许多知名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四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多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或课题负责人,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重点探讨了如何辨别阿胶真伪的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为阿胶的机理和药效研究提供更新的科研成果,这将进一步推动阿胶的现代化。

刘维志说:现在东西方文化在逐渐走向融合,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东方的文化感兴趣,我们也应该积极地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谋求人类文明新的突破。中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要吸收西药中的合理成分,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医药振兴做出新的贡献。而且,现在西药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医药界占有强势地位,我们要弘扬中华医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利用西药的科学方法来发展中药,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4

1规范道地药材的管理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的研究, 是中药基础性研究的基础, 中药材质量的优劣, 严重影响着中药成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质量标准问题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道地药材因固有品质的优良, 受到人们的重视。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1]。道地药材是效果最好、经济价值最高的优质中药材, 是控制和评价中药品质的标准。然而, 今年以来道地药材的质量每况愈下, 在种植过程中如土壤选择不严、品种退化严重、不当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当采摘和加工等的质量问题和在利益驱动下, 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 使得道地药材的品牌效应受到损害。于是地理标志制度[2]的引入为市场提供了有效的识别手段, 有效的打击了道地药材的市场混乱, 使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质量控制纳入强制性的管理之中。接受地理标志制度的强制制约, 从而使得道地药材的质量得以保证, 促进道地药材质量的提高。

2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

2.1 国内外天然药物资源现状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 但是长期以来受“地大物博”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缺乏资源忧患意识, 对天然资源疏于管理, 致使资源状况十分严峻, 一些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对天然天药物进行掠夺式采收和捕猎, 造成目前很多中药资源枯竭, 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 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约1431种, 约占我国高等动植物总数的4.1%,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收录保护植物388种, 药用的约102种, 属常用的中药33种[3]。野生资源的严重缺乏, 使中医药的持续发展日益受到严重制约, 阻碍了我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 在世界范围内的三个主要的国际天然药物市场: (1) 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西方植物药市场; (2) 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传统汉方药、韩药市场; (3) 以华裔及其社区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市场。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天然药物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 对天然药物日益重视, 无形中加大了天然药物的压力, 我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2 加大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增强意识、树立天然药物生态保护观念, 加强管理, 依法执行《野生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保证天然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引种栽培, 发展药材基地, 实现天然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 促进中药现代化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对中药品种进行研究, 通过基因组技术将相应证侯的基因组药物, 通过生物合成出来, 制造出新时代的中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抗虫害能力, 抗病毒能力, 这为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控制性提供了保证。不仅保存和繁殖野生资源大量生产高质量的常用药材, 而且还可以增加或减少中药的遗传成分从而创造新一代转基因药材, 优化种质资源, 并有望成为拯救濒危中药资源的重要手段, 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的必走之路, 只有现代化的中药, 中药才可能走出低谷, 才能走向世界。因此大力保护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 使天然药物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并应用高新技术, 实现天然药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振兴中医药事业。

参考文献

[1]谢宗万.论道地药材.中医杂志, 1990 (10) :43-46.

[2]姚苗.论地理标志制度促进道地药材质量提高.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9) :20-22.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5

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2002年10月17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后继支柱产业培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用于支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人为加强专项资金 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为省财政拨款,旨在对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中医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药材种植技术与研究等进行支持,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发展。

第二章 支持范围

第三条 中药材种植技术与研究开发。主要以GAP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推动我省中药材规模化无公害规范种植生产建设。

第四条 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完善我省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

第五条 中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原始创新药物和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的二次开发,为中药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六条 支持中药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剂型等技术研究与引进。第七条 专项资金支持的对象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医药制药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第三章 使用原则和支持方式

第八条 专项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要坚持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原则,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其进行投融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评价、规范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十条 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专项资金主要资助方式为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等不同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的产业化项目,原则上采取贴息方式支持其使用银行贷款。贴息一般按贷款额年利息的50%-100%给予补贴,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8O万元。

(二)无偿资助:主要用于对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以及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剂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必要资助。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由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共同管理,省财政厅是专项资金的监督部门。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具体管理,负责制定并发布项目指南,受理专项资金申请并负责进行审查、评估、评审及招标等工作;全面负责专项资金的具体运作,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编制专项资金的财务决算,报财政厅审核。

第十三条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招标制度。凡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必须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四条 省科技厅根据评标情况和评估、评审意见,审定批准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在正式下达项目计划前登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按照合同的要求,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拨付,按项目批准资金额度70%给予拨付,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 30%资金。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的经费必须落实到位,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按期完成。对申请到专项资金支助或贴息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实行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金融性融 资、股票、房地产、赞助、捐款以及偿债等支出。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必须按时给省科技厅报项目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报告。

第十八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确需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终止时,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省科技厅审批后,方可执行。第十九条 已签定合同的项目经批准终止或者撤销,项目承担单位必须进行财务清算,并将已拨付到位的专项资金全部上缴省科技厅。

第二十条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违反本暂行办法,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将被撤消专项资金项目承担资格,对给予资助或贴息的专项资金予以收回,今后不得再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对于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对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委托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 的使用与管理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计划管理费用按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执行,由省科技厅报省财政厅核定。

第五章 项目的验收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执行期满,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项目合同要求提交工作总结、技术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向省科技厅申请验收。省科技厅审查材料后,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组织验收。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获得的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和形成的资产,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应用;综述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21世纪将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生物技术在高质量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研究生产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 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種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细胞工程技术为中药人工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 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 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三、酶工程是中药活性成分生产追求的最佳技术手段之一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 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 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

四、生物技术为提高中药品质评价水平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二是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 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RFLP法。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五、生物技术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1、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2、 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1997年 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 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 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 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郭兰萍,黄璐琦,王敏等.南北苍术的RAPD分析及其划分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1,32(9),32(9):834837.

[2]李萍,蔡朝辉,邢俊波.srRNA基因间区序列第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研究初探[J].中草药,2001,32(9):834837.

[3]Kuehne,A.R.,Sugii,N.Transformation of dendrobium orchidusing particle bombardment of protocorms[J].Plant Cell Reports,1992,11(8):484488.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7

中药产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 把中药产业培育成河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省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同时,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 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激烈竞争, 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河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就显得越发重要。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战略的制定则是保证这一强大的经济引擎不断运行的动力。河南省中药产业必须利用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创新, 才能不断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集群的概念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 原于生态学中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 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经济学借用生态学中集群的概念, 用集群来代表一种新型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对于产业集群的界定和理解, 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 目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是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 (industry cluster) 概念。他在《竞争论》 (1998) 一书中指出,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 以及相关的机构 (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 。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联系中药产业的特性, 可以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内涵作如下定义: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基于中药产业的特性, 引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标准规范, 以中药产品 (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生产为龙头, 在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药品辅料生产、流通及相关产品发展和实现资源集聚的基础上, 严格遵照中药种植、原材料生产、药品生产及流通这一产业链上各环节中药产品的生产与技术操作规程, 大量联系密切的中药企业、服务性机构、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竞合, 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中药产业协同体。

三、河南省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优势与缺陷

(一) 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优势。

1.中药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中原, 中药资源丰富, 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据统计, 全省中药材品种总数达2700多种, 中药材总储量达8 636万千克, 中药材的品种数量和储存量均居全国前列, 药材资源丰富, 种植业发展迅速。河南省中药种植面积较大, 质量较好。例如, “四大怀药”等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近年来, 通过“南药北移、北药南种”, 又有25种常用中药材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成功。此外, 河南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较快。目前全省已有近30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如温县、武陟的生地黄和山药基地, 封丘的金银花基地, 西峡的山茱萸基地, 等等。中成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河南省2008年中药工业已实现产值139亿元, 是2000年的8倍。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2.18%。通过GMP认证的中药企业达107家, 天方、辅仁、宛西等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行列, 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中药历史悠久。

河南文明悠远深厚。其中, 中医药更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及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片土地上名医荟萃, 不仅诞生了医圣张仲景, 而且是扁鹊、华佗长期行医的地方, 他们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始建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 洞内刻有140多个药方, 其中的“疗癣方”、“疗失音方”为世界最早的石刻方。百泉的药材市场, 是全国八大中药材集散地的重要成员。禹州更是闻名遐迩的四大药都之一。

3.具有配套的研发力量和人才培养基础。

拥有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专业性研究开发机构, 还有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中医药和化学专家。拥有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等一批知名的中药现代化企业, 培育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太龙、福森双黄连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4.政府配套支持。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中药产业列为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河南) 基地, 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 共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 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1家, 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评价基地1个, 国家中药质量分析三级实验室1个, 国家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1个, 国家中药材质量评价实验室1个。

(二) 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劣势。

1.企业聚集关联程度较差, 缺乏聚集效应。

中药工业园区虽然实现了地域上的集中, 并且数量众多, 但彼此间并未形成实质上的业务往来。园区过度追求齐全, 园区企业的空间聚集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网络组织, 区内企业聚集关联程度差;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 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 企业科研能力弱, 缺乏发展后劲, 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 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产学研合作不足。

虽然有一部分科研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逐步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但集群内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产学研合作不足, 中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下。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 并未因为临近的地域优势而联系合作。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没有进行合作的原因, 主要是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有些研发机构开发的项目并不具备产业化前景, 并且在运作机制方面与企业脱节。

3.缺乏龙头企业。

河南目前虽有诸如宛西、羚锐、辅仁等一些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知名大企业, 但更多的企业无论在规模、实力、知名度等方面差距还相对较大。集群内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取决于集群内龙头企业, 即领先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集群内领先企业率先进行技术创新, 形成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然后在近距离范围内扩散, 最终形成集群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制药企业规模小, 加工层次低, 缺乏名牌精品, 龙头带动能力弱, 没有形成资源有效利用、企业互补合作、产供销有机结合的产业整体优势。

4.集群内存在同业无序竞争问题。

集群内部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 经常因中药材原料的质量不稳定, 造成企业以次充好、降低质量标准等问题, 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集群内一些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淡薄, 假冒他人商标, 只图经济利益, 生产产品质量差, 档次低。中小中药企业居多, 企业分工协意识薄弱, 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 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企业能在集群内享有许多公共资源。河南目前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支撑, 集群内辅助性、服务型企业较少, 如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及临床服务机构等, 企业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缺少物流、配送等专业服务企业。政府既缺乏对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宏观指导, 又无日常的贴近管理和服务, 并且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 公共服务平台的后续建设、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等方面显得十分薄弱, 致使平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升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要提升竞争力, 首先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扩大产业链, 做好生物医药园区规划建设, 加强科研力度, 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以生物医药园为载体, 加快产业集群主体区块建设, 扩大产业聚集的规模, 使其成为集群研发、创新、交流、信息、物流等中心。最后要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才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资源优势, 强化其聚集效应和扩散带动效应, 构建合理的集群发展制度, 包括市场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

(一) 加快兼并重组, 构建大型中药企业。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加快企业的兼并重组, 优化整合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品种等产业资源。利用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 鼓励支持中药企业上市融资, 将重点培育和战略引进相结合,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壮大企业规模,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医学上具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 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通过战略引进,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河南兴办中医药企业, 同时,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中药产业, 淘汰落后企业和生产力, 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 提高中药产业生产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 加快药材规范种植, 延伸产业链。

按照“道地”原则制定中药材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发展品种, 加快焦作铁棍山药等一批河南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订单种植, 支持中药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强药材基地与医药工商企业、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产销联合, 推进中药材种植业良性发展。加快规范化、标准化中药饮、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的建设, 扩大配方颗粒饮片、超微饮片的生产, 支持中药提取物集约发展及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中药产业链, 大力发展以中药为原材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有机饲料及相关产业, 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和市场, 积极拉动对本地中药材原料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中药工业生产供应链, 重点支持基础好、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制药机械装备、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制造企业发展。

(三) 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投入机制。

首先, 政府应加大中药产业投入, 帮助中药企业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 提高新药研发的数量与质量, 为中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创造条件。具体方式有:税收优惠;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发展资金;相关委办局设立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计划委员会。其次, 创办中药产业科技园区,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前沿作用, 突出科技园孵化与辐射功能。以品种为重点, 以项目为载体, 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团队, 发挥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与此同时, 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素质, 增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最后, 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 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力, 充分发挥自发的行业自律组织——中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技术中介服务, 建立中药研发的信息网络系统。

摘要:现代中药产业是国家新型战略产业的组成部分, 依托于产业集群是发展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依据河南地域特色, 构建合理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对推动河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南省中药产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张桐.我国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纵横[J], 2006, (9) .

[3]王倩.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 2008.

加快甘肃省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见 篇8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基本概况

㈠种植规模较大, 生产区域集中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向特色产业转移,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栽培范围不断扩大, 201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60万亩, 居全国第一位。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基础上, 逐渐向优势产区发展, 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 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芪、黄芪生产基地, 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生产基地, 以民乐为中心的板蓝根生产基地。这些优势产区的形成, 助推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岷县的当归种植面积、渭源的党参种植面积、陇西的黄芪种植面积、瓜州的甘草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 不仅成为这些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而且成为全国上述药材价格的“风向标”。武都的红芪种植面积、礼县的大黄种植面积、民乐的板蓝根种植面积和安定的柴胡种植面积均超过5万亩, 也成为甘肃中药材产业的重点区域, 在推动陇药产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㈡可比效益明显, 助推产业发展尽管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限制, 但可比效益明显。调查显示:景泰县草窝滩乡的枸杞平均亩经济效益可达1.5万~1.8万元, 个别高产枸杞甚至达2万元以上, 相当于种植15亩~18亩单产过500公斤的小麦;渭源县路园乡党参的平均亩经济效益可达1.0万~1.2万元, 与当地的小麦比, 相当于种植17亩~20亩单产300公斤的小麦;瓜州县河东乡甘草的平均年经济效益可达0.3万~0.4万元/亩, 相当于种植三四亩单产过500公斤的小麦;岷县西寨乡的当归平均亩经济效益可达1.0万~1.4万元, 与当地的小麦比, 相当于种植17亩~23亩单产300公斤的小麦。平均种植1亩中药材相当于种植10亩以上的中高产小麦, 如此估算, 全省260万亩的中药材经济效益相当于2600万~3000万亩中高产小麦。正因为种植中药材的可比效益如此显著, 才助推了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

毋庸置疑, 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势头在可预见之年不会减弱, 因势利导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㈢种植区域偏僻, 生态环境恶劣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 种植中药材的区域大多数处边远、偏僻、落后和贫困地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中药材主产区基本上处生产的劣势区, 从根本上掣肘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加之中药材产业是新型产业, 其栽植的生态环境相对恶劣, 大多数分布在盐碱地、沙荒地、陡坡地和高寒地, 其立地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大, 使得该产业成为传统农业的附属产业或边缘产业。即使在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 中药材仍种植在边角地头, 未能进入到优质地段。如当归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阴湿区, 红芪主要分布在陇南的石质山地, 枸杞主要分布在沿黄灌区和河西地区的盐碱地及沙荒地, 柴胡主要分布在陇中半干旱山地, 大黄和党参分布在二阴山地。由于上述原因, 中药材产业的潜能远远未能充分发挥, 极大地限制了中药材质量提升和产量提高。

㈣生产技术落后, 栽培措施原始与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相比, 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除党参、当归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一般性的研究外, 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型栽培阶段, 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 与现代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相差较远, 更谈不上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生产技术落后和栽培措施原始表现在中药材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 但最为突出的是种质资源混杂, 优质种质缺乏, 药农种植的药材种子基本上是自繁自育, 质量低劣, 没有建成药材的种子繁殖基地和管理机制;化肥农药的施用任意, 缺乏科学指导, 导致过量施用造成药材质量下降, 或因施用方法不当造成生产受损, 伤及药农的利益;耕作栽培技术落后, 手工作业、人工耕种比比皆是, 现代农业机具未能进入中药材生产领域, 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受中药材产品多样, 有的挖其根、有的采其果、有的收其叶、有的摘其花, 很少有专业机构或部门去深入研究适应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农业机具, 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在中药材产业中很难觅找;中药材产品的初加工是该产业的重要环节, 但这一环节的生产技术更是原始落后, 农民只能用经验式的手段进行搓、揉、拉等简单工序, 在大规模的生产中显得极度乏力甚至无奈。

二、甘肃省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分析

㈠缺乏长期有效的产业政策拉动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大命题, 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曾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我省对陇药产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 相继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明确将中药材产业列入全省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之中, 并予以相应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但就中药材产业所占的地位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权衡, 现出台的政策和财力远远不能支撑产业长足发展, 要从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地位和经济优势重新审视, 制定更加有力的产业政策。这一产业政策包括中药材GAP基地、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 以及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材流通领域构建等。应明确对这些环节的优惠条件、财力支持的范围和力度, 制定奖励和监管制度, 使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 拉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快速发展。

㈡缺乏成熟有效的高新技术支撑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少不了成熟有效的高新技术支撑。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技术研究起点低、起步晚, 现有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特别在中药材生产的关键环节, 诸如品种选育、种子扩繁、规范种植、产地加工、干燥仓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许多领域仍成为技术的真空带, 给药农建立现代中药材产业不能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 潜心或专职研究中药材生产的技术部门和人才极度不足, 绝大多数县的农业技术部门, 甚至药材生产大县竟然没有一名专门学习过中药材生产或药业管理方面的大学生。这几年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每年均培养200多名中药材栽培与管理方面的本科生, 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由于现有用人机制的改革, 这些专业人才很少能进入农业技术或管理部门。一方面称中药材生产方面的人才缺乏, 一方面现有的专业人才又被迫改行, 造成人才浪费, 智力资源流失, 跨越重视中药材生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㈢缺乏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带动实践证明,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需要现代龙关企业带动, 将分散的、落后的产业组织起来, 向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中药材产业是质量要求较严, 经济效益较好、产业链条较长、技术含量较高, 更需要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带动。就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分析, 涉药企业较多, 但真正能够和中药材产业有机对接,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企业寥若晨星。尤其用甘肃地产药材为药源原料的企业也未曾将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建设列入自身发展规划。四川、安徽省区的药材企业早就致力于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实现了企业带产业, 产业带基地, 基地带农户的中药材发展模式, 而作为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大省的甘肃省, 至今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中药材GAP基地, 其根本原因固然是多维的, 但企业认识不够到位、理念尚未升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㈣缺乏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协调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缺乏高效运转的组织协调机构管理, 呈多头管理状态, 中药材的种植归农业部门、中药材产品质量归食品药品管理部门, 而中药又归属卫生部门, 婆婆多, 管事的少, 不出问题时都在管, 一出问题三不管, 使中药材产业处于边缘化。农业部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提升技术支撑水平, 设立了岗位专家制, 遴选出一批专家, 每年拨出固定资金支持专家研究关键技术, 从根本上稳固了自己的技术队伍, 而中药材产业的岗位专家设置问题, 农业部认为应该归中管局, 中管局认为属农业部, 至今未能设立。这种三不管和相互推诿的现状对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致命性打击。因此, 中药材产业要得到长足发展, 一定构建高效运转的组织协调机构, 助推其快速发展。

三、发展现代中药材产业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㈠处理好传统继承和现代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药材产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延伸来的, 传统栽培技术的继承是应该的, 但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更是必然的, 关键在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中药材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 最为重要的是组建一支致力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技队伍, 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或项目, 让其专心研究中药材的生产新技术、选育新种质或新品种、研发新材料, 开创甘肃省现代中药材产业的新局面。甘肃省应像农业部设立种植业岗位专家的一样, 率先设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岗位专家, 突显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以实际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 我省要确保中药材产业大省的地位, 重视科技创新丝毫不能懈怠, 应制定相关科技扶持政策, 让现代科技成为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强心剂”。

㈡处理好药材企业和药源种植基地的关系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是为生产优质的中药材, 而优质的中药材是药材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绝不是独立和的关系。

因此, 中药材企业应将着力点向两头延伸, 在向市场延伸的同时, 必须也要向药源基地延伸, 支撑和指导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 提出中药材生产基地生产药材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以促进药农按质生产。

比如, 苹果生产中企业已有成熟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并形成了已质定价、优质优价的市场运作机制, 大大促进了苹果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

而中药材生产尚未能进入这一阶段, 关键问题正是由于有的药材企业在收购药材中没有按质论价, 药农生产的优质药材并不能买到好的价格, 使得中药材生产在低水平上徘徊。

当然客观地讲中药材质量评价并不像苹果一样简单。

㈢处理好数量扩张和药材质量提升的关系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仍以一定的比例增加, 实际上是数量的扩张, 是典型的数量经济模式。对此, 业内人士早就指出我省的中药材面积要稳定增加, 不可盲目扩大, 而应强化提高药材质量, 主打质量牌。在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时, 生产的药材受制于轮作倒茬、病虫防治、土壤肥力等技术壁垒, 其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 影响了大宗道地中药材的市场销售, 甚至迫使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由适宜生产区向次适宜区逆向发展。

因此, 要审时度势, 下决心处理好数量扩张和药材质量提升的关系, 既要有计划、有目标的稳步增加中药材的种植面积, 发挥规模效益, 也要以科技不断提升中药材的产品质量, 以质决胜, 抢占大宗中药材的质量高地。

㈣处理好传统生产和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关系传统的中药材生产仅仅是一个生产环节。可以认为是一个点。而现代中药材生产已转型升级到了产业, 成为一条链, 处理好产业与环节的关系是中药材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问题。

既然是一个产业, 就应遵循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 也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中药材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中药材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中药材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中药材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中药材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真正意义上构建甘肃省现代中药材产业。

摘要:以现代农业的理念, 从种植规模、可比效益、种植生境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指出了发展现代中药材产业中存在的不足, 并剖析了其发生根源, 提出加快甘肃省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 应解决好传统继承和现代技术创新、药材企业和药源种植基地、数量扩张和药材质量提升、传统生产和现代中药材产业等之间的关系。

中药现代化发展 篇9

中医要发展, 必须要随时代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的“药物”, 尤其是中药的现代化, 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医发展道路上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正如著名学者周超凡[1]对中药注射剂提出的定义:中药注射剂一般系指在中医药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从中药或其他d然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 功能主治用中医药术语或同时用中医药术语与相关的西医药术语联合表述的供注人体内的各种无菌制剂。值得注意的是定义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系指在中医药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脱离了这个基础和经验的注射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注射剂。近几年, 药企申报中药新药的质量与水平处于“失控”状态[2,3], 仅仅1985年至2007年, 申报中药新药达22094种。这种短周期和高回报的品种开发, 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捧中药注射剂的开发。

然而, 近年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不断攀升, 据国家监测中心报道2001年到2003年之间,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在2004年至2007年间药品不良反应报道上升到80%左右。这种临床上出现问题后再封存药厂药物, 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天然药物的开发应用, 推动中药的现代化成为摆在我国药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药注射剂是直接注入体内, 其质量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射剂的每种药物组成都必须有可靠的鉴别方法。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 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如2008中国药学会年会许多专家表示, 不管刺五加事件和茵栀黄事件发生的最终原因是什么, 大家都应该共同反思一下中药注射剂如何开发、如何管理的问题。

显然, 以前以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代表中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认识, 在新的形势情况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推进中药现代化有很多非常艰巨的任务, 包括中药材种植、采收、中药复方配伍、中药炮制以及中药制剂的现代化等等工作, 中药注射剂只是中药现代化中的某一个小的部分, 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能依据目前的种种困难就放弃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同时也不能容忍“失控”状态的发展。中药的现代化需要不断的总结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药学工作者有理由相信中药注射剂在解决如何开发、如何管理的问题后, 会作为中药现代化重要发展标志之一的身份出现, 更好的发挥传统中医药理论。

摘要:目的揭示在新形势情况下, 注重和发展中药注射剂, 与中药现代化之间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方法分析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以及目前的一些问题, 阐述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现代化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都被认为是代表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近年来,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推进中药现代化有很多非常艰巨的任务, 中药注射剂只是中药现代化中的某一个小的部分, 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能放弃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也不能容忍“失控”状态的发展。结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 将是中药现代化重要发展标志之一, 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传统中医药理论。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超凡.从药物组成看中药注射剂[J].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 (11) :950.

[2]李孝东, 袁建华.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的注意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 2002, 2 (5) :318-319.

中药现代化之路:向左走,向右转 篇10

1 中药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中,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GLP,GCP及GMP等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2]。简而言之,就是传承创新,融汇科学,迈向现代。2004年,中药饮片炮制专家王孝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写道,中药现代化应在继承中医辨证用药特色和中药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西方制药技术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药的现代化[3]。由此可见,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药学问题,又有医学问题;还有农业科学,资源保护,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之前,我们就必须先明白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才不至于走歪,才不至于忘本。

2 从中西医学方法论看中药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它们的发源不一样,指导思想不一样,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不一样。西医药学是建筑在分析方法上的实验科学,只有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满足它发展的相应实验条件,这种实验科学才会诞生。然而中医学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现象,是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思维,又从抽象思维推导未知具体的哲学认识方法。它基本上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相结合能力的制约[4]。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主要以整体综合的方法,如阴阳五行的平衡人体观来认识人体状况,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西医则主要以局部分析的方法,如解剖学来认识人体状况,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体内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和显见的缺陷[5]。中医是从宏观来看待问题,疾病的发展趋势,完全依赖直接的观察,而西医是从微观角度来解决难题,偏重于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中药,西药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类阐释不同的医学奥秘,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形态,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等等。中药要和时代接轨,和世界接轨,中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

3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

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首先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中医与中药交相辉映,相互促进,不能分离,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药是中医理论的躯体,所以要发展中药就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其次,中药西化不是中药现代化。目前,中药没能取得与西药的相同的地位,长久以来,它面对的最大无奈是被冠名了保健品的身份,而不是药品。一些业内人士希望中药能迅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于是便将中药西药化,结果使得却使得中药丢掉了它原有的精髓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纳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去,便使得中药脱离了它原有的理论体系,中药若改造成西药的面目走向世界实质上走向世界的已不是中药了而是西药,故中药西药化实质是中药走向歧途[6]。目前,中药大多主要采用西药研究的模型,这也是中药研究利用的一个盲点。现代化中药,要不仅具备如同西药的科学表述,同时仍保留中药基本特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现有中药现代化的形象,不仅能走向世界,且有独特优势。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除了在传统中药资源中寻找有效成份或通过化学手段来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物之外,更迫切需要的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创建一套对人的机能整体性研究的科学数据系统,深刻的描述出中药的治病机理,由此来开发新药,这才应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4 走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产业是我国最独特的,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作为中国的特色产业,我们中医药儿女更应该打造出我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在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利用现阶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取西医现代化的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探索的中药现代化特色之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打造符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中药企业;第二,重视中药的传承与创新;第三,建立健全丰富的中药信息系统;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研制新药;第五,明确需求,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第六,加强中药的法制化、标准化,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七,重视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第八,加大力度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对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医药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转之时,要避免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好自身情况,在对中西学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重视以上八条建议,在科学发展观及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肖培根,肖小河.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67-70.

[3]曹海东.中药现代化:向左,向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52-53.

[4]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496-499.

[5]付晓男.论中西医学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

上一篇:绿色安康下一篇:BT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