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

2024-05-22

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通用4篇)

篇1: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

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发展规划,事关我区能否抢抓机遇,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是亭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支持推进党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区政协有计划的组织专题调研,发动委员建言献策。现就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一、客观分析形势,把握发展进程,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前瞻性

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有必要对全区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基本的分析估价,并正确判断未来几年的宏观环境和走势,从而科学把握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十一五”期间扩总量、上规模仍然是主要任务,但必须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量偏小、结构不优、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把扩总量、上规模、调结构放到突出位置,注重引进战略性大项目,既形成规模企业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应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质量、水平和效益,走集约化内涵提高之路,在重视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人力资源。

(二)“十一五”期间政府的推动作用仍不能忽视,但更应当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盐城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观念不适应、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育不够、企业活力不强等原因,现阶段在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政府仍须多做引导推动、统筹安排和协调组织的工作。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主导型经济是转轨经济的一种特殊状态,最终必然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经济,因此要进一步精简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将部分职能还给自然人和法人等市场经济主体,将部分职能转给市场实行公开透明运作,将部分职能转给群众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但对协调解决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也应有充分准备。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突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和大局,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未来几年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将导致团体和个人利益调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建设平安盐城、平安亭湖的任务也相当艰巨。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确立目标追求,彰显亭湖特色,发挥“十一五”规划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十一五”规划必须确立亭湖总的目标追求,彰显我区的特色优势,树立起跨越发展的奋斗标杆,以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谋求最好的发展前景。

(一)争取综合经济实力和全面建设小康取得重要突破。GDp和财政收入这两项指标,基本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2000—2004年,我区GDp由25.8亿元增加到57.55亿元,翻一番多,现价年递增22.2%,这五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期,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投资出口拉动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加快发展仍然是坚定不移的。因此“十一五”期间GDp年递增仍要确定在20%以上。2000—2004年,我区财政收入由1.93亿元增加到3.62亿元,年递增17%。剔除统计口径的因素,建议“十一五”期间规划财政年递增24.6%以上。财政收入应主要考核确能体现财力增长的一般预算收入,避免非可用财力扭曲掩盖地方财政的实际状况,防止靠“竭泽而渔”来增加财政收入。今后还应特别重视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区该比重已由2000年的7.5%到2004年的6.3%,与全省、全国的15.8%和18.6%相比,仍分别低8.3和12.3个百分点。这种差距一定程度上是产业结构不优、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的,“十一五”期间应得到明显改观。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省定时间表是2017年,市定时间为2013年。区内自定时间2010年,截至2004年底,我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8.03%,“十一五”是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应针对全面小康目标体系中部分差距过大、实现有难度的指标,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提出有力的推进措施,确保按期实现。这次规划编制应十分注意与全面小康计划的接轨,更加突出富民优先,“十一五”期间,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和8.05%,分别达到16650元以上和8100元以上,使全区人民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来自好范文-,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

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发展规划,事关我区能否抢抓机遇,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是亭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支持推进党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区政协有计划的组织专题调研,发动委员建言献策。现就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一、客观分析形势,把握发展进程,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前瞻性

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有必要对全区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基本的分析估价,并正确判断未来几年的宏观环境和走势,从而科学把握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十一五”期间扩总量、上规模仍然是主要任务,但必须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量偏小、结构不优、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把扩总量、上规模、调结构放到突出位置,注重引进战略性大项目,既形成规模企业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应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质量、水平和效益,走集约化内涵提高之路,在重视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人力资源。

(二)“十一五”期间政府的推动作用仍不能忽视,但更应当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盐城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观念不适应、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育不够、企业活力不强等原因,现阶段在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政府仍须多做引导推动、统筹安排和协调组织的工作。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主导型经济是转轨经济的一种特殊状态,最终必然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经济,因此要进一步精简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将部分职能还给自然人和法人等市场经济主体,将部分职能转给市场实行公开透明运作,将部分职能转给群众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但对协调解决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也应有充分准备。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突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和大局,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未来几年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将导致团体和个人利益调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建设平安盐城、平安亭湖的任务也相当艰巨。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确立目标追求,彰显亭湖特色,发挥“十一五”规划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十一五”规划必须确立亭湖总的目标追求,彰显我区的特色优势,树立起跨越发展的奋斗标杆,以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谋求最好的发展前景。

(一)争取综合经济实力和全面建设小康取得重要突破。GDP和财政收入这两项指标,基本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我区GDP由25.8亿元增加到57.55亿元,翻一番多,现价年递增22.2%,这五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期,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投资出口拉动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加快发展仍然是坚定不移的.。因此“十一五”期间GDP年递增仍要确定在20%以上。2000―20,我区财政收入由1.93亿元增加到3.62亿元,年递增17%。剔除统计口径的因素,建议“十一五”期间规划财政年递增24.6%以上。财政收入应主要考核确能体现财力增长的一般预算收入,避免非可用财力扭曲掩盖地方财政的实际状况,防止靠“竭泽而渔”来增加财政收入。今后还应特别重视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区该比重已由的7.5%到年的6.3%,与全省、全国的15.8%和18.6%相比,仍分别低8.3和12.3个百分点。这种差距一定程度上是产业结构不优、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的,“十一五”期间应得到明显改观。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省定时间表是,市定时间为。区内自定时间,截至2004年底,我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8.03%,“十一五”是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应针对全面小康目标体系中部分差距过大、实现有难度的指标,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提出有力的推进措施,确保按期实现。这次规划编制应十分注意与全面小康计划的接轨,更加突出富民优先,“十一五”期间,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和8.05%,分别达到16650元以上和8100元以上,使全区人民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篇3: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法定规划” (1) , 在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面对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发展背景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作用, 传统的总体规划编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武乡县城总体规划 (2010–2030) 》 (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 对武乡县的招商引资、整体环境的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偏离规划预期的问题 (见图1, 图2) 。

为了科学把握现行总体规划2010年以来的实施情况, 并为科学谋划下一步总体规划修编提前进行必要的规划技术储备, 开展了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鉴于此, 本文结合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从外部因素和规划编制自身两方面就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剖析, 并为下一步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改进对策。

2 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发展方向偏离规划预期

现行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近期向东北、东南进行跨越式发展, 打造东部新区组团, 逐步改造完善现状老城区 (见图3) 。

现行总体规划确定了“县城建设时序为优先发展新城片区, 灵活发展龙湖片区, 最后发展老城区, 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启动新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控制老城片区无序发展, 优化龙湖片区生态环境”。然而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三年以来,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2) 主要集中于老城区, 且以改造扩建为主。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老城区的南部、西南部及西北部, 用地性质多为居住及商业开发类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类较少;新城区基本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城市项目建设, 而龙湖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未得到有效实施。由此可见,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三年的城市发展方向已偏离现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近期发展方向 (见图4) 。

2.2 城市功能布局偏离规划结构引导

综合考虑山体、河流和重要交通线路的影响, 现行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未来向“东北、东南”扩展的发展用地选择, 未来县城城市生活与发展的重心将向东移, 逐渐形成“一带三区”的核心空间骨架及“一城两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见图5) 。“一城两心”是指武乡县城将重点向东发展新区, 依托老城与新区两个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共同发展。“一带”是指城市主要发展带;“三区”分别是老城片区、新城片区、龙湖片区。

一方面, 倘若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县城建设时序得以有序实施, 那么近期建设规划应形成“一带三区”城市空间结构的雏形;另一方面, 2010年以来现行总体规划并未依照近期建设规划有效实施。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现行总体规划虽已实施三年, 但县城2013年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与规划近期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相比仍有较大差异, 远远滞后于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以来, 建设工程项目较多集中在老城区, 且多为居住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的建设项目;新城片区、龙湖片区基本没有大的建设, 与规划结构存在严重的偏离 (见图6) 。至此, 县城整体空间结构尚未见“一城三区”的雏形。

2.3 近期建设与近期建设规划严重脱节

近期建设规划由于规划期限较短, 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判性相对较高, 同时也对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武乡现行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总体实施策略是“启动新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选择新城区和老城片区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生长点带动周边地段发展”, 同时近期将县城内部现已关、停、并、转的工厂拆除, 引入塑料制造加工工业于火车站组团中的工业区。由于武乡县城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服务职能相当重要, 因此必须限制现状城区的污染工业发展, 整合现状工业用地, 采取“退二进三”的调整措施, 置换、更新现状城区工业用地。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三年来, 一方面主要侧重于老城区居住用地开发建设, 却忽视了商业服务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开发建设, 导致新开发的居住区人气不足;另一方面, 县城内部工业企业用地基本保持原有的态势, 县城内部现已关、停、并、转的工厂并未拆除, 工业用地空间也未有效整合 (见图7) 。例如, 通过对武乡县城2013年现状用地与现行总体规划的近期规划指标的对照, 可以看出, 2013年县城居住用地面积为375.42公顷, 比近期建设规划的居住用地面积增加了172.48公顷, 增长84.99%;县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8.97公顷, 比近期建设规划减少了65.82公顷, 比2009年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仅增加了1.5公顷;县城工业用地95.02公顷, 比近期建设规划减少32.01公顷, 比2009年工业用地增加0.81公顷;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相比2009年与之相对应用地增幅不大。由此可见, 近期建设与近期建设规划严重脱节 (见表1) 。

2.4 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2010年以来武乡县县城在空间向外拓展的同时, 造成土地利用拓展方式粗放, 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现象。2013年武乡县城市建设用地7.33km2,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89.95m2/人, 远超国家规定标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了近期建设规划启动新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完善太长高速下线口的道路交通组织, 铁路站场的扩容, 建设浊漳北源两岸联系新旧城区的两条道路及其周边部分重点公共设施用地和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然而, 新城片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并未实施或建设, 与此同时, 在近期建设项目实施调研中, 也发现形象工程用地、效益低的建设项目占用大量土地, 而公益性服务设施项目却使用了较少量的土地, 且很多未实施。因此,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与用地集约使用的理念背道而驰, 同时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也隐含了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主体缺位。

3 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总体规划实施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部环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各项城市建设正大规模推进, 所以变化特别快;此外, 还与国家政策导向有关;二是规划自身原因, 即在当前外部环境及体制背景下, 规划理念、规划技术方法等均显得不适应。因而, 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展开剖析, 方能探究症结所在。

3.1 外部因素

3.1.1 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导致总体规划实施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

当前我国所处的宏观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构, 且呈现出过渡期的复杂性, 总体规划实施所要面对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现行总体规划的实施并不只是地方政府或规划管理部门人员起作用, 而是社会整体共同运作的过程, 因此, 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多方利益的制约。纵观武乡县近三年的建设项目, 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城中村改造, 对于此类私人所有的居住用地改造, 在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理应“中立”的总规因受到利益“磁性”的强烈吸引, 而倒向了社会强势群体一侧, 并进一步突显、激化了各方利益的矛盾, 政府需统一改造就难上加难, 导致城市建设缓慢, 而且城中村改造项目较多, 政府因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无力于对新城片区和龙湖片区用地进行统一开发。

另一方面, 城市发展的外部作用因素也日趋复杂多变, 政策的变动及重大项目的审批势必会影响到总体规划的实施, 且呈现出不可预料性, 规划师对于上述不确定因素难以准确把握和预测。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背景的变化, 现行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 对城市建设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这些惠农政策的提出体现了国家要赋权于民, 使农民以产权保生存、以产权谋发展, 从农村突破, 向城乡一体化总目标迈进的趋势。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 武乡县发展由于受到中央重大政策导向影响, 难免对于现行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导引以及新城片区、龙湖片区建设等有所冲击。

3.1.2 当前行政体制及政府决策方式导致规划实施偏离预期目标

一方面, 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特征表现为“自上而下”且领导干部人事变动频繁, 城市建设拓展的思路往往随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 一种风格往往中途夭折被另一种思想挤占, 导致建设工程久拖不能竣工, 城市建设无序散乱, 自发性强, 未能及时的把总体规划技术性文件变成政策性文件, 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 受我国行政体制中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土地财政”、“招商引资”等以追求更高GDP, 又不同程度加剧了总体规划实施偏离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不但可以解释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三年以来, 地方政府热衷于旧城改造和居住区开发建设, 也可以解释县城内部的工业用地面积只增不减。在上述两种制度相互作用下, 总体规划实施常常偏离规划目标。

3.1.3 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导致总体规划实施局限性日益增强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政策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由于国家、省市等各层面政策相继出台, 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机遇, 因此, 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相关要素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导致使现行总体规划在实际运行中与当前城市发展环境不适应。例如2012年1月1日,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开始实施。新用地分类标准建立了覆盖城乡全域的“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 有利于更好地在市域层面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分类和指标进行衔接, 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原则;城乡用地分类客观反映了用地在属性特征和管理需求两方面的差异性;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突出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基本职能需求;居住用地结合规划实践需求调整了中、小类划分;此外, 将公益性与盈利性公共设施、公用设施用地进一步分化调整, 强调了城市政府对基础民生需求服务的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现行总体规划主要沿用旧版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其土地性质划分与规划控制脱节, 过于笼统的分类也不利于规划的管理, 例如绿地的分类标准和已经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相矛盾, 此外, 现行总体规划用地分类划分的层级性不够以及缺乏对用地的过程性控制。

由于总体规划审批环节的漫长, 使得规划编制周期加长, 在完成审批之时现实形势与规划又发生了变化。此外, 瞬息万变的大环境, 使得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新的政策要求未能及时的融入到总体规划编制中, 未能很好的指导城市建设, 造成了武乡县城总体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偏差较大。

3.2 规划自身因素

3.2.1 现行总体规划编制理念相对滞后, 规划师难以全面预料城市发展

规划编制理念总是落后于客观发展实际。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发展理念在与时俱进, 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建设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由于缺少编制理念的更新, 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仍然保留着,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终极蓝图式”规划难以付诸实施, 同时规划技术性文件与政策性文件脱节又加剧了总体规划实施偏离预期, 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发展方向的预判也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方面。

此外, 由于自身认识的有限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 任何一位规划师都难以全面认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城市发展中的超出原来总体规划预计的重大事件也是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主要原因。如武乡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太行山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的审批落地, 因其规模较大且位于新城区之中, 从根本上影响了现行总规对新城区的居住功能定位, 更会导致现行总规所确定的规划结构、路网、用地布局及市政设施配套均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现行总规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预计到的。

3.2.2 现行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可实施性不强, 相关规划间的衔接较为薄弱

在建设时序上,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中、远期规划共同成为构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时序。现行总体规划对于县城建设时序作了具体详细的阐述, 但从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来看, 并没有与《武乡县“十二五”规划》、《武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等进行衔接。另外, 在规划形式上, 现行总体规划对于分期建设分别作了阐述但不够详尽具体, 编制内容相对粗浅且缺乏有力论证, 既不能很好地表达规划的分期实施内容, 同时其规划实施的政策性也较差, 很不利于规划实施, 而规划的可实施性却恰恰最能反映近期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将规划技术性文件转化为规划政策性文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2.3 现行总体规划推动力不够强劲, 空间规模增长较为缓慢

现行总体规划对于武乡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用地预留等缺乏长远的考虑, 再加上当地政府对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职责分工不明, 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自身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这些都导致武乡的城镇化水平依旧低于全国中小城市的平均水平, 经济仍然落后, 城镇建设水平明显不足, 空间规模增长较为缓慢, 跟规划预期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相差较远。

4武乡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改进的探讨

4.1 适应市场经济诉求, 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总体规划是在设定的发展环境下, 通过详细规定每一地块的用途, 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用途管理。用途管理作为实施规划的手段并没有错, 但单一用途的规划使之成为“终极蓝图式”规划, 缺陷在于过于理想和刚性。由于城市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因素存在, 当规划实施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城市建设将偏离规划意图。因此, 城市建设用地应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条件下, 充分考虑用地兼容性, 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性质。

针对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城市发展方向偏离规划预期的问题, 在今后规划编制中, 应科学预测城市规模及发展方向, 合理控制规划区范围, 引导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庄有序建设, 控制好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禁止开发区域, 同时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非建设用地也应严格控制,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建议以GIS为技术支撑, 通过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及其分析, 综合考虑武乡县中心城区的实际发展现状及用地兼容性, 确定武乡县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再结合规划方案确定四区范围。

4.2 更新规划编制理念,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总体规划编制应侧重战略性定位, 即必须着眼于长远考量和做出宏观的结构性控制。因此, 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个性功能培育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服从于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结构最终体现城市功能关系结构以及城市个性形态, 而个性功能的培育又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

针对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城市功能布局偏离城市空间结构引导的问题, 在今后规划编制中应满足中心城区自身发展的需求,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文化的各项需求, 而且还要从红色文化旅游服务基地的角度出发, 满足游客、外来者等更多人群的需求。

4.3 秉承动态规划思路, 增强近期建设规划可实施性

城市的发展从“现在”到远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发展应清晰地体现出“过程”, 即需要用具有“动态”特征的理念与方法显示城市未来的发展, 应对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规划要重点强调城市发展建设时序, 使城市以现状为基础到远期直至远景逐步滚动式发展, 确保城市面对突发机遇或发展迟缓时都有章可循, 始终处于完整合理的形态之中。

在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中,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动态”特征的规划内容, 由于前期缺乏细致的研究论证, 在规划实施的前三年里并没有起到有效指导城市近期建设的作用。针对现行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性不强, 缺乏动态规划控制的问题, 在具体编制时应采用弹性规划理念和方法, 结合实际, 综合分析, 考虑建设项目落地支撑条件, 对建设用地的兼容性、量化指标实行弹性控制, 根据城市发展方对发展目标进行具体划分并进行合理预测, 不同发展阶段落实不同的规划发展目标, 然后将空间上分阶段落实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内容分别形成项目库, 以增强规划建设时序性和可操作性。

4.4 提高用地集约程度, 保障公益服务设施

在武乡县现行总体规划中, 建设用地存在粗放利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位于老城区的居住用地开发建设项目较分散、零碎且在缺乏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情况下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用地集约使用, 同时也可能造成居住区使用效率低下、人气不足等新的问题。而老城区中的工业用地置换或迁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部分工业企业存在倒闭、停工、效益不佳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低。

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使用方式粗放等特点,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时严控增量, 盘活存量, 优化结构, 提升效率, 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在用地布局中, 应全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应合理布置公益性服务设施, 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武乡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5 结语

当前我国即将面临总体规划大规模修编与调整的问题,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作为修编前期研究论证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将出现诸多与实际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因此, 总体规划编制亟需变革和创新。

笔者从适应市场经济诉求, 更新规划编制理念、秉承动态规划思路、提高用地集约程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武乡总体规划编制的改进思路, 希冀有助于推进和实现总体规划的编制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尹宏玲, 陈有川, 张军民.规划实施评估引发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进思考——以《胶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实施评估为例[J].规划师, 2012, 28 (9) :112-115.

[2]赵民, 郝晋伟.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的悖论及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3) :90-96.

[3]李孜.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费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程茂吉, 王波.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4) .

篇4:关于编制和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建言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编制

1 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的约束力度不强,政府有关部门均可以根据当地土地性质等进行自我调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易受客观因素影响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导致建成建筑与规划功能、结构严重不符。当然,不排除规划结构本身有不合理的地方。

1.2 两规的衔接不够。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城市内的建筑用地结构、布局、功能等进行规划,可以说仅仅是部分用地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是对该区域内所有土地结构、布局、功能等的规划,对各部分用地均有规划、制约作用。两规规划时参考的依据不同,在规划范围、用地规模、规划结构等方面具有冲突,衔接困难。

1.3 两规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和程序过于僵化,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例如,以城市人口为参考依据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会忽略城市人口的流动、分布、构成等,规划建筑的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做不到城乡统筹,在公共设施容易引发冲突。

2 总体规划编制如何改进

2.1 应满足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重心由農业化变为工业化,对城市以及所属区域建筑需求增大。城市总体规划应主要注重中心城市的规划,然后关注城市周边及相邻乡村的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小区规划及各个小区之间的联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的所有土地资源应合理规划,城市、乡镇、农村规划要有一定的协调性,各个区域土地规划的结构、功能等要关联和谐,为人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2.2 增强总体规划编制的灵活性 两规编制的审批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受法律法规的限制需要按规定更改,也易被政府审批人员因各种因素打回,而在这期间,区域内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方便更改。另外,两规编制的格式、内容等应根据制度、政策的更新,以及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时进行修正。

2.3 精简规划内容 两规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内、区域内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包括建设的建筑类型、结构、功能,交通道路如何分布,居民住宅建设区域等。例如住宅、办公楼、公交站、旅游景点是城市的主要建筑,所以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注重这几点的协调、规划,对不必要的建筑可以排除在规划内,在城市内形成住宅、商业集中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布局合理,做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

2.4 增强两规的兼容性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核心内容是对土地的利用,而且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落实到实处都归于对土地的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建筑用地进行规划,注重城市建筑的结构,规划注重细节,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规划注重大局观对细节要求不高,而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兼容性强。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应注意对城市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减少城市内空气、噪音污染,降低对城市资源的浪费,从细节方面着手构建节能环保城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要包含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还应注重区域内其他地域的土地资源规划。

2.5 缩减两规编制时限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日益严谨。我国两规编制一般以20年为时限,但是20年间社会发展迅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结构等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无法顺利实行。缩减两规编制时限,如将时限由20年缩至5年,可确保两规编制内容在有效时限内均符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以及法规制度的要求。

2.6 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

两规编制的审批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可随机应变的,以确保两规编制的适应性。两规编制的审批程序一直是固定不变的,程序繁琐复杂,耗时久、效率低,例如乡镇的土地规划除了乡镇规划、审批外还应由市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通过才可实施,但是经过多级审批耗时久,还易发生变故,但是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后可以减少审批时间,规避一些因审批人员、时间等引起的变故,为两规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3 两规如何协调

3.1 两规编制同时进行 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应与土地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协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制定统一的规划限期、制度等,使两规编制同时进行,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两规的时限进行统一,两规同时进行、同时结束,使两规内容衔接更为顺畅。

3.2 对人口调查结果进行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两规编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城市内土地资源利用还是城外土地资源利用,所筑建筑均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四方面,所以,在两规编制前都需要进行人口调查,而两规协调也应注重对人口调查结果的协调。两规调查应在调查渠道、方式、区域等进行协调,确保人口调查结果尽量一致,更有利于两规编制内容的协调。

3.3 两规编制目标统一 两规编制均是对国有建设用地的规划,两规编制对规划用地规模的衡量均是通过人均占有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小确认的,但是这种衡量方式忽视了城市旧城改造、扩建等因素对两规编制的影响,达不到两规编制预定的目标。两规编制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均受到人口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城市、郊区、乡村等区域内所有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但是两规编制目标是统一的,对土地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 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是基础内容、规划重点等却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规划的根本目的更是一致的。对两规进行详细了解,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并对两规编制进行改革,增加两规的协调性,可以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松,王巍.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2:15-18.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现状下一篇:大学生升旗迟到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