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2024-04-18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精选6篇)

篇1: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未形成规模,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偏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及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自有关方面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算起,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地位不断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化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由此,往往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较高,发展难度较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亟待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的蜜月期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做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之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型,然后传入西欧和日本,传入发展中国家较晚。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约在90年代初始于山东,当时,针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买难卖难,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由山东省潍坊市于1993年初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对农业产业化作出了24个字的解释,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1993年7月,《农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首次报道。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经验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配发长篇社论,其导向极为明确。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模式,很快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 按照《人民日报》社论的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经营体制”。由此可见,尽管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但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都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在社会劳动分工深细化基础上,使农业与相关联的产前、产后产业相融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和有效方式。?? 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被看作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现状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它提出之日起,其内涵就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有许多是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这种看法实际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多元参与主体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表述,必须根据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体现和反映产业化的全部内容。其内涵表述应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才可称之为产业化经营。?? 农业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出路。??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化状态,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许多国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阶段其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手中分散经营,每户农民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同时,各农户还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据统计,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只好以手工劳动为主,仍然是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这种小规模农户经营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是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近七万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规范不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一些政府行为尚未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求成心切,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在没有摸清本地实际,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下,往往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做出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强令农户改变经营品种、经营方向,强迫农民种植某个农作物品种或使用某种生产要素。这种强制性的干预,造成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可见,当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却存在着“越位”、“移位”和“虚位”等不适当的行为,这些严重掣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化。

(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不注意土壤的墒情保养,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最让老百姓担心也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提供有效的途径,实践上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上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生产领域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加工领域的家庭小作坊和流通部门中的个体户商贩。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其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必备的条件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在流通领域,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达300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营方式落后,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变革,它将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加收入,走出贫困,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使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步为农民所认识,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正在为打破这个束缚而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允许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手中,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二)大力培养各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扶植和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扶持那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能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能为农民提高有效服务的龙头企业。在培育各种龙头企业过程中,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建设龙头企业要防止主导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明确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作用是为市场等主体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应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变审批为指导,努力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水平。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协调农业产业化组织在运行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规范环境。政府应当尽快地消除全过程过度介入干预的计划经济传统惯性,以便给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尽快创造出一个“小政府、大服务、大市场”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机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方面几块实现自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自觉自为的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最佳组合。??(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作强龙头企业时,必须积极推行农业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检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上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逐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同时,加快完善我国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体系,着重加强一元化安全管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把超市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篇2: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系列化开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是国际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农业走出困境,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创业、完成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但从总体看,由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层次仍然较低,现行体制仍不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步子不大,因此,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运行体制的制约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生产经营的比例偏大,其他各种生产经营比例明显偏小。正因为如此,就产生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制约因素,而且又容易造成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脱节的现象。从现在的农村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因而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进 行决策时,还面临许多困难。目前,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生产的专业化还较低,这些农产品是很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与此同时,加入WTO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二)流通机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产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销区零售市场组成,发育都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的营销。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面临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准确,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的接轨还存在不足,一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连的服务,流通部门组织还处于一种自我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科技水平的制约

国际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建设领域,符合我们原定的科 学研究的全面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标。然而,我们固有的科技计划进程有可能被中断、受冲击,产生种种不适,并发生改变。再者,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化农业流程调整产业结构与现有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规模有限、农产品的质量差、商品率低存在矛盾。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尤其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同时用于农产品进口支出过大,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如永春县农业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的闽台合作项目,已初步进入到推广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含量不算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小果、劣果等劣质品的比例还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开而不发,增产不增收的倾向。几年前,澳大利亚一位农业专家参观了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一株结果累累的芦柑高产树,本想听到他的赞扬声,但是,他看后并不满意,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高产不优质,小果、劣果率非常高,无法在国际市场销售,只能低价、压价销售。今年初柑桔价格在滑坡,小果、劣果基本处于成本价格或成本价格以下销售,而优质果的投入产出呈现明显优势,这就是一个提高科技含量必要性的例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1、农口各部门围绕总体目标,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创造条件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试办为 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的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充分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1)第一种服务模式为“专业公司+农户”(如永春县蓬源饮料有限公司等)。由专业公司提供“三个三”的服务职能,即:产前“三提供”——提供计划、提供种苗、提供物资。产中“三指导”——指导技术、指导管理、指导生产。产后“三组织”——组织收购、组织加工、组织营销。

(2)第二种服务模式为“民间协会+农户”(如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等)。其主要职能是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洽谈业务,议定销售价格、代办外运手续、组织协调生产和销售关系。

(3)第三种服务模式为“加工企业+农户”(如永春县罐头厂、永春芦柑酒厂等)。其主要职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消化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它的特点是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通过加工增值,又为财政增加了收入,应积极鼓励及扶持此类服务组织。

(4)第四种服务模式为“相关部门+农户”(如外贸出口柑桔、茶叶等)。其主要特点是由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产品出口服务,出省服务,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5)第五种服务模式为“集团公司+农户”(如永春县美岭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众多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内部关系,不断开辟与占领新的市场,调动农产品经 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以上五种服务模式必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这两种服务模式可作为重点,因为这两种服务模式容易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速度快,效益也高。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3、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国有、集体为主体,个体、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个体、外资、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予以扶持,应坚持“谁有实力、谁做龙头”;“谁有本事,谁当老大”。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服务组织的加工、运销作用,才能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五个意识。指导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服务为后盾,按照“调粮扩经、调劣扩优、调低扩高、调凡扩特”的思路,发展高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五个意识:一是增强首位意识。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搞好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增强市场意识。要树立流通与生产并重,流通促生产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布局。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服务。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要扩大利 用农业外资,引进境外新良种、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树立食物总量意识。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非粮作物,增加食物总量。

2、制定与完善优惠政策。政府领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产业开发,不断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产业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现产业目标的关键。因此,政府在开发用地、资金扶持、证照发放、税收减免、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生产者、经营者及各项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3、改革资金投入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后续车间”,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龙头企业也是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要扶持它们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农业基地已初具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把资金逐步转向投入龙头企业及其他经济服务组织上来,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增强经济实力后,又可以法人的身份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又不断扩大其资金总量,增强开发实力,推进产业开发。

4、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立足点应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坚持“引进、攻关、转化”同步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总量等。为此,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创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良种良法,生产更多的优质粮、茶、果,争创名牌,走低耗高质的发展路子,做到既增产又增收。二是继续大力推广新技术。水利工程推广U型槽及暗管等节水灌溉模式,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配方施肥,再生稻技术,黄尿素新肥药 和云大——120生产调节剂,在芦柑生产中推广闽台综合技术改造合作项目等等。三是提高农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中新技术应用,多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加强科普教育。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有计划地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三)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做到每一个产业都要确定一个班子抓落实,组织一个队伍抓服务,通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综合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在“深”“精”“优”字上下功夫。要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加快芦柑、食用菌、麻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2、按照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开发性农业的深化,其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延伸到加工、销售领域,因此,要按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在继续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生产基地的优势已初露锋芒,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规模优势。

3、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强调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甚至多 乡一业,多村一品。认真抓好地区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名牌农产品的管理。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我县城区必须建成特种时菜、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观摩观赏的实验园区;中部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茶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东部经济区以发展名优水果、蔬菜、麻竹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西部经济区以建设毛竹、柿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带动高效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狠抓农产品转化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促进市场活跃,激励产品结构调整活力,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县农产品新颖转化加工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春的醋豆、恒升芦柑酒等产品的上市,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还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形成以龙头带动群体的格局,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做到健康、有序、合理、优化。

5、继续培育新型、较成熟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如鱼禽立体养殖是一种生产促进另一种生产,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长中套短,高中套矮,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局部、立体全方位发展,通过建立生物链,实现植物、动物互生互养,良性循环,高效转化,取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篇3: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1 基本情况

梅硐镇地处四川省长宁县最南端,距县城47km,梅硐镇幅员面积83km2,耕地面积25 590亩,海拔在362~1 400m之间,属于典型的丘陵、高山地区。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没有工业污染,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竹荪、大头菜等为主,特色养殖以林下乌鸡养殖为主,林产品以竹笋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以大头菜、红薯粉条等为主,除粮食作物以外,其他均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

2 制约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土地成片面积规模小,农机化水平低,整体推进难

土地面积中坝区面积不足一半,且田块小,土地不连片,机械化操作困难,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项目有限,因此效果不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比例不合理,以劳动力投入占主导,从而农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竹荪、大头菜、乌鸡等优势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因此整体推进难度大。

2.2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成效不明显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的内容比较单一,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行和管理标准,不能够防范风险。现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却不能有效的增加自己的收益,合作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2.3 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全镇农业人口24 484人,劳动力16 641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8 719人,且多数为青壮年,在家人口主要以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文化素质较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的接受程度低,从而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

2.4 扶持力度小,积极性不高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三农”,但涉及面多人广,真正对产业的扶持尤其是对发展在初级阶段的产业,基本没有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只有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申报相关项目,并且数量有限,额度小,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5 农业产业投资风险大,保险制度不健全

农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风险和难度较大。现在农业产业仅水稻、玉米、育肥猪和能繁母猪参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真正投资比较大的经济作物却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种养植户没有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不敢轻易扩大规模。

3 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各个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积极走“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根据区域内的资源优势选择性的发展产业。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科技含量适中、风险相对较小的产业在小范围内小规模做起,并做好产品销售渠道的对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竹笋、大头菜、乌鸡等产品进行仓储和深加工,帮助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使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让农产品达到利益最大化,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对农业产业来说,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要想发展并壮大产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引进来”就是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发展产业并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一些外地在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土专家”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发展产业的农民进行培训。“走出去”就是有产业技术培训指标的情况下选送一些有文化、愿意参加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中青年去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并作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定期为产业区域内的农民作专题培训并进行实地指导,达到出去一个,回来带动一大片的效果。

3.3 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机制

篇4: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一、制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

(一)人多田少,种田比较效益低。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形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据统计,2008年底赣州市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仅为0.7亩,按户均家庭人口4.5人计算,每户农业家庭平均拥有的耕地总面积只有3.15亩,尤其是在山区,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山区农民来说,无论采取何种良种良法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对农民直接带来的增收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同时,由于种田与外出务工比较效益差异明显,对地处赣南山区的农民来说,从事农业生产远不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效益高,农民种田所获得的纯收入远远比不上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

(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尽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了“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发展目标,但目前赣南的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健全,尚未全面建立县、乡两级的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气候。加上农民本身缺乏土地流转意识,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既未将承包耕地委托他人代耕代种,也未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对撂荒耕地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存在耕地撂荒却享受粮食补贴的不合理现象,没有完全形成粮食补贴同粮食生产的直接挂钩。

(三)农机具推广普及率低和机械化耕作水平不高。目前从事农田耕作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受文化素质和年龄等限制,缺乏现代农机具操作技术,农机具推广普及率低,机械化耕作水平很低。加上赣南山区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有的农田因地块小或交通不便,又不适宜机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普及和农田的深耕细作。

(四)农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仍存在“扶富不扶贫”现象和“惜贷”意识。由于大部分农业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稳定性较差,投资收益率难于预计且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业投资风险相对较大,不少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追求经济效益和规避风险的考虑,往往对农村贷款普遍存在“惜贷”意识。另一方面,涉农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对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其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还款来源不稳定,一般都难于及时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五)农业保险参保率低。究其原因,一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参保积极性,加上对农业保险宣传不够,特别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一概不知。二是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主动性。由于种养业自身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其高风险性和分散性特点,加上保险公司基层网点少,人员不足,而农业保险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开展农保业务成本大,盈利水平低且不稳定,保险公司出于盈利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般不高。三是保险险种比较单一。虽然保险公司在赣南开展了水稻、生猪、商品林、公益林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险种少,除生猪等养殖大户、种粮大户、国有林场等投保积极性较高外,单个农户投保很少。如赣州市上犹县,2012年、2013年全县水稻投保面积分别为3570亩和103亩,投保面积占比分别为1.6%和0.05%。四是保险金额偏低。在江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中,2013年水稻每亩保险金额仅200元,商品林每亩保险金额为500元。五是不同险种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够合理。如江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2013年水稻每亩保险金额为200元,每亩保费为12元,保险费率为6%;商品林每亩保险金额为500元,但每亩保费仅2元,保险费率为0.4%。由于农业保险参保率低,难于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影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六)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与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滞后。一方面,目前农村留守人员中主要以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农田耕作的劳动力也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种植方式依旧以传统种植方式和粗放经营为主,缺乏现代农业种养技术、现代农机设备操作技术和精耕细作的经营理念。同时,由于受体力和精力等限制,本可种植双季稻的农田也因缺少劳力不得不改种单季稻,有的耕地甚至撂荒;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力缺乏,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滞后,不少灌溉水渠难以得到正常管护和及时疏通维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耕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有些地方的农业灌溉用水也因管护不到位等原因而得不到保障,不仅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受到影响,其种植效益也未得到充分发挥,更谈不上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适度规模化经营。

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应对措施

(一)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出台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可操作的政策性文件,对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行使的土地经营权的出租、入股、抵押、委托流转等权利进行规范,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流转程序,确保土地流转有序推进。

三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两级土地流转的信息服务平台,将流转土地详细信息纳入信息平台管理,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桥梁,提供信息服务;要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撂荒耕地的处罚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撂荒和半撂荒耕地农户在其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将其承包耕地实行依法流转,从而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完善粮食补贴同粮食生产的挂钩机制。严格执行“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杜绝撂荒耕地享受种粮补贴的不合理现象,从而有效促进土地流转,调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推广普及农机具,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建议国家通过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扩大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以适应当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要针对南方山区不同的地形特点,逐步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解决因劳力不足而出现的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等现实问题。

(三)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解决制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创新服务方式。要强化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职责,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更好地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的服务功能;积极稳妥组建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如村镇银行),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大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涉农金融机构必须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其服务能力,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收费。

二是继续完善贷款担保抵押办法,为抵押贷款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我国当前开展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将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房屋产权、林权等列入抵押担保物范围,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通过抵押贷款获取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同时,要积极推行其他行之有效的担保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订单农户、种植大户等融资贷款提供担保,并探索推广联户担保等模式。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抓好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和制定出台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要继续抓好落实现行的财政奖补政策,按照“鼓励增量,兼顾存量”的原则,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的信贷支持。要继续完善和严格规范涉农贷款统计报表制度,通过涉农贷款统计报表,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情况,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作为兑现财政奖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的协同效应,县域金融机构应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是否参加农业保险作为衡量其获得相关信贷支持的重要条件,促进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的良性互动。

(四)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一是切实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参保意识。要加大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农业保险政策家喻户晓,使农业保险政策真正为农民所认知。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和风险保障水平。要针对赣南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如脐橙、甜柚等特色种养业保险险种,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国家要合理确定不同险种的保险费率,适当提高保险险种的保险金额、降低缴费标准,并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的理赔标准,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三是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推动地方政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补偿基金,减轻或有效化解农业生产者,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所面临的各种自然风险,增强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财政部门在增加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农村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建设,确保现有水利设施及时得到疏通和修复,充分发挥其效益。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乡镇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扶持其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主体,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财政局)

篇5: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19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上供稿文/范满志 周燕

[导读]基层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以后,新的“三定”方案,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支行一级分设了专门的调查统计部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范满志 周燕(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中心支行内蒙古包头市014030)

[摘要]基层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以后,新的“三定”方案,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支行一级分设了专门的调查统计部门,标志着调研工作已成为基层央行的一项日常性基础工作。“调研立行”更是明确了调研工作在基层央行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基层央行调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关键词]基层央行 调查研究 难点对策

一、制约调查研究工作的因素

第一,调研选题难制约调查研究质量。对基层行来说,由于立足面不同,视野不同,掌握的素材不同,基层行选题局限性很大。一个调研课题如果对上级决策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如果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意义,那么,这个调研课题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因此,解决调研工作选题的问题成为基层搞好调研工作的关键。

第二,信息采集难制约调查研究广度。一是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在金融机构中的监管职能弱化。虽然修改后的《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但是,调研更需要的是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现成的报表,需要辖区金融机构积极主动配合。在现实调研工作中,对报送随机性调查表的行为没有相关的细则,对于基层央行临时需要把握的资料是否包括在内也未能明确。因而金融机构延迟提供、提供失真度较大的数据信息或者干脆不提供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基层金融机构缺乏调查分析意识,缺乏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的深入调查,这样监测出的材料对上级行的参考价值不大。三是缺乏调研分析信息共享机制。基层央行开展调研分析的信息来源除了金融机构外,还有一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等,由于信息封锁分割,渠道不畅,到这些地方获取信息往往事倍功半,成为基层央行开展调研分析工作的重大掣肘。四是基层央行内部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基层央行履职过程产生和积累的信息散布于行内各部门,如货币信贷部门掌握着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等信息,而综合业务部掌握着反洗钱、支付与结算等信息,这些信息由各部门自行采集、储存和加工,其它部门往往难以得到甚至不知道这些信息,信息资源缺乏共享。

第三,监测指标采集难制约调查研究深度。基人民银行以金融统计为基础建立货币事务监测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企业景气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银行家问卷调查、物价调查等。从基层来看,大多数基层央行调研分析仅局限于金融机构存、贷款等,造成监测面窄,无法准确把握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整体情况,如缺乏中小企业贷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等信息。

第四,调研成果转化难制约调查研究力度。目前,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形成的成果主要是供人民银行系统内部使用,对外发布较少,一些相关的调研分析成果不能为地方政府部门和

金融机构所共享,使调研分析工作价值大打折扣。一些通过金融机构开展的调研往往内部上报就了事,没有向这些金融机构作调研情况通报或反馈,影响了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形象,不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对调研工作的配合和支持,也不利于调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二、对策建议:

第一,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开展调查研究。随着经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各辖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消费、环境保护、金融生态等都在不同层面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经营,个别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步建立经济金融监测分析体系。基层央行要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如定期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银企联席会等,培养辖区金融机构开展调查研究的意识,进而提高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第二,建立多层次、覆盖面广且稳定的经济金融信息机制。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与统计局、发改委、经贸局、房地产公司等政府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基层央行要在保密的范围内将金融信息社会化,与信息共享的对方部门实现互通有无,对等互惠。二是建立基层央行内部信息资源集中和共享机制。建议在基层央行内设立信息中心,挂靠在办公室或金融管理部门,配备若干专职人员,负责对来源于行内行外各类经济金融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并通过行内网络权限设置实现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共享。

第三,健全完善货币事务监测体系。基层央行要结合辖区实际,拓展调查研究范围,增强货币事务监测的定量分析,进一步健全完善货币事务监测体系。例如包括:综合统计体系(资本市场统计、企业景气统计等);银行统计体系(银行信贷、现金、累放累收等统计)、国际收支统计、专题统计体系(企业贷款统计、利息统计、有价证券统计等),检测宏观资金整体流量与流向,及时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监测体系,监测金融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情况,监测市场利率结构、变动及趋势等等。

第四,建立完善调研分析成果转化及发布机制。基层央行要在保密范围内,逐层次建立完善调研分析成果转化及发布机制。一是实现行内共享。二是逐级上报。利用人民银行办公室信息渠道逐级上报。三是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通报或反馈。通过编发定期或不定期内部刊物实现。四是向公众披露。主要通过地方媒介来完成。

篇6: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1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

1.1减少资源浪费

建筑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工程材料成本大约占到工程成本的30%,所以,进行材料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非常必要。通过制定材料管理制度,按计划采购材料,进场时严格审核,用料时定额取料,做好记录,减少材料的损耗。

1.2减少工程事故

建筑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内容,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经常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要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各层管理人员和安全员要尽到责任,共同实行安全管理。另外,对施工人员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3提升工程质量

通过工程管理,杜绝不合格的材料用到工程上;通过工程管理,施工技术人员按施工方案和规范进行施工,重视各个工序和环节的质量;通过工程管理,协调处理好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沟通协助关系,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别找了,幸福就藏在你的心里_人生感悟下一篇:的妈妈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