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财政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022-09-12

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走在相对靠前的位置, 各级政府对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财政投入规模也相当可观。但河南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 面临一些比较特殊的困难和障碍, 制约了相关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功能定位的制约

河南是国家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粮食整体上是属于低效率产业, 因其特殊性质, 价格受到严格管制, 销售市场也受到较明显限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品品类选择时, 往往倾向于选择附加值较高, 利润空间较大的经济类作物, 河南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 导致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缺乏整合土地, 开展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国粮食种植成本大大提升, 但粮食价格却一直受到国家严格控制, 使得全国范围内粮食种植收益率大幅度下降。

不论是从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 我国的粮食生产都体现了明显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趋势。横向情况, 以2014年为例, 我国的小麦种植总成本达到每亩965.13元, 相当于美国的3.03倍;玉米种植总成本为每亩1063.89元, 比美国高53%;大豆种植总成本为667.34元, 比美国高39%。几乎所有重要粮食种类, 我国的成本都比美国高出一大截。从纵向对比来看, 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亩均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2011年三种主要粮食品种平均亩成本是641.41元, 是1978年的14.6倍, 平均逐年递增率为8.46%。《经济日报》的相关调查也显示, “近年来种粮成本持续上升, 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陷入规模大、效益低的局面。如何才能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多种粮的同时也能多挣钱”, 成为当前一个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乃至各级政府困扰的问题。

反观河南2016年14472.32千公顷播种面积, 10286.15千公顷被安排种植粮食, 主要是小麦 (5465千公顷) 和玉米 (3316千公顷) 。由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价格上涨缓慢, 难以跟上各类种植成本上涨速度, 因而导致河南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益率持续下降, 严重影响了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近几年来, 河南甚至出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因为经营困难而毁约退地的现象, 河南新乡某合作社因为2016年粮食生产出现大规模亏损, 决定退地, 不再接受那么多流转土地。在笔者接触的不少地方, 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也因为种粮收益不高, 但转种其他作物又受到限制, 产生了退地毁约意向。

二、巨大的农村人口规模造成的压力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 城市化水平依然不高, 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严重不足, 这导致河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面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远远超过我国其他任何一个省份。2016年河南全省常住人口9532万, 其中农村人口4909万;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仅1144.99万人, 其他劳动者只能内卷于农村, 或流动到其他地方去务工。然而,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就业选择能力弱, 流动到其他地方去务工, 也只能从事比较低层级的工作, 这使得河南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进而连带影响他们交出土地, 进行土地流转,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积极性。

相关就业数据也显示, 河南在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在缺乏跨区域协调机制, 以提供就业机会的情况下, 规模如此巨大的农村劳动者只能被束缚在农村, 束缚在土地上。2017年河南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4.5%, 每年新增需要转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保守估计就超过60万人, 还有800多万外出务工劳动者出现了就业困难, 这两者叠加, 使得河南在正常的就业工作基础上, 还要考虑近900万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安排与就业质量。如果河南不能有效化解这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那么这么多的劳动者就难以离开农村和土地, 这也意味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想要整合土地,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面临极大的阻力。

三、周边区域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压力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 不论是农业还是工商业, 都缺乏比较优势, 与周边省区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 而河南的区位优势相比周边省份并不显著, 这导致河南既难以在发展工商业方面获得比较优势, 进而通过工商业发展引导农民有序转移, 促进土地集中和集约化经营, 又难以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获得比较优势, 使农业本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 构成强烈的吸引力。在河南的6个邻省中, 山东、安徽、湖北、河北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陕西、山西虽然农业整体上规模小于其他几个省, 但与河南存在结构上的同构问题。河北、山东、湖北同时又是我的国的工业较强省份, 山西、陕西、安徽在工业上, 与河南也存在较多同构化现象。这种情况导致河南在发展过程中, 既享受了“中原”区位优势, 同时也陷入了“中部”困境中去, 也即是说, 不论河南如何发展, 它都很难突破周边地区在竞争上带来的压力, 形成比较优势。而河南又不临海 (山东、河北享有临海优势) , 不沿大江 (湖北、安徽享受有邻长江的优势) , 缺乏核心城市带动 (山东、河北、湖北的核心城市带动能力更突出) , 短期内要找到发展的突破点比较困难。

仅以农业的同构为例, 河南与山东相比, 就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山东、河南两省面积相当, 人口规模相当, 许多方面情况相似, 但农村劳动力人均农作物产量却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油料, 河南劳动者人均产量高于山东, 其他产量均远低于山东。如果对比工商业, 那么河南与山东相比, 就更不具有优势, 这也意味着通过工商业吸纳本省农村富劳动力能力, 河南远不如山东空间大。在没有跨区域协同机制帮助河南化解农村人口过多, 劳动力过于内卷于农业生产的问题, 河南想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面有突出成就, 会非常困难。

四、农业转型速度快于工业反哺能力

虽然河南农业发展面临内外压力, 新型农业主体成长环境并不理想, 但是河南因为大多数地方处在平原地区, 本身又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 近几年来在农业转型方面的速度却非常快。这实际上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强劲动力, 但由于河南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无法消化巨量的农村转移就业人口, 而外出务工群体在最近几年又遭遇许多现实困难, 河南的农业快速转型反而成为一种新压力, 即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 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 可是人却疏解不出去, 使得许多资源整合工作难以推进。

从1997年到2016年, 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从4337.9万千瓦增加到9854.95千瓦, 农用大型拖拉机从56501台增加到432700台;有灌溉耕地面积从4331千公顷增加到5243千公顷;农村用电量从118.27亿千瓦时增加到317.23亿千瓦时。2016年, 河南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 根据省相关规划, 河南还推动1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技术应用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支持保护系统化。要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作物,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和产业化的要求, 研发应用配套的机械化技术装备, 探索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逐步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这些规划一旦落实, 意味着河南农业整体效率进一步提升,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创造更好的环境。但是, 河南的工商业发展、财政收入、就业岗位供给, 是否能支撑农业领域的快速现代化, 却是一个值得警省的问题。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兴起, 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下, 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 有了很大的提升, 农业整体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由于农业的特殊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等活动的开展, 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持续的财政投入。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大省,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必然趋势。持续的财政投入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 对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 国家定位、人口规模、区域同质化等制约因素无法回避。本文主要就以上几个制约因素, 分析当前河南省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环节。

关键词:财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朱有志, 陈文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J].求索, 2010 (01) :12-14.

[2] 江维国, 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科学, 2015 (08) :1-12.

[3] 林乐芬, 法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 2015 (07) :150-156.

[4] 汪艳涛, 高强, 苟露峰.农村金融支持是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 29 (05) :89-99.

[5] 华中昱, 林万龙.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农村经济, 2016 (09) :66-71.

上一篇: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探索下一篇:基于Openstack的计算机软件实验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