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2024-04-25

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通用9篇)

篇1: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学校少年宫辅导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学校“少年宫”主要依托学校教师,和社会有特长志愿者,同时积极吸纳当地学生家长、社区“五老”、义工(志愿者)等,根据自愿、就近、择优的原则,采取有偿聘请、无偿招募等形式,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员队伍。第二条、聘请或招募的辅导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身心健康;优先考虑正在学校任职的老师,以及住在学校附近、时间充裕的学生家长、社区“五老”等。

第三条、学校与每一位固定的辅导员签订《任职协议书》,明确任职期限、职责范围、工作要求等;为其建立信息档案,根据辅导员信息变动情况,及时做好档案更新。

第四条、“少年宫”建立义工(志愿者)服务登记制度,对义工(志愿者)为“少年宫”提供的临时性服务进行记录。

第五条、辅导员在“少年宫”工作期间必须遵守有关制度,尽职尽责完成相应活动管理任务,并严格确保学生人身财物安全以及“少年宫”公共财物安全;对于在岗期间玩忽职守、发生责任事故的辅导员,“少年宫” 将取消其任职资格,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六条、“少年宫”属公益性服务,对于辅导员不支付薪酬,但可根据实际情况支付一定的交通、误餐及通信补贴,并在《任职协议书》里予以明确。

第七条“少年宫”在学校设置投诉信箱,接受社会各界针对辅导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的辅导员,及时督促其做好整改和信息反馈工作,整改无效的应予以辞退。

第八条、“少年宫”通过学生对辅导员进行量化打分的形式,定期(至少每学期一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比;对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学生普遍不满意的辅导员应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无效的应予以辞退。

第九条、少年宫教师须聘任方能上岗,全体教师必须遵守少年宫所有制度。少年宫实行考勤制,所有教职工必须按时到岗到位,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全体教职工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忠于职守,上课期间不离开教室,不会客。严格请假手续,教师请假均要有书面报告,请病假必须附医院休息证明,经领导批准并安排好工作方可离岗。每月统计一次教职工出勤情况,及时核对,定期公布,存档备查。

阜宁县郭墅中心小学

篇2: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协助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素质教育、纪律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弘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加强校园民主与法制建设。

2.指导学校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宣传园地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以案说法,以案讲法,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广大师生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会知法、懂法、用法。

3.指导学校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4.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组织,制定工作制度,善于发现漏洞和隐患,及进向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把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杜绝重大火灾和各种重大案件事故的发生。

5.协助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帮教,发挥好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

6.经常组织派出所及有关单位开展对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严厉打击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师生人身安全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学校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

7.经常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有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

8.协助学校开展好“创安活动”、“警校共建”活动,大力弘扬正气,充分调动广大量生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积极性。

篇3: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1 建立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原因

1.1 少数班主任政治敏锐性不强, 政治素养不高

近年来, 中职学校班主任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从教的年轻人, 他们专业素养较好, 思维活跃, 但是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校工作的历练, 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 部分班主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还不够强烈, 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羡慕与崇尚心理。受东西方文化撞击的影响, 他们欠缺沉着应对的经验, 且多元价值观的无序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他们对复杂事物的判断和应对, 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重点敏感的事物和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我校作为一所中等医学院校, 班主任大多是医学专业背景, 他们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 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在班级管理中抓纪律、抓卫生、抓出勤有方法有成效, 但是开展思想教育、法纪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工作时往往知识匮乏, 方法简单, 效果不佳。

1.2 少数班主任自身政治学习力度不够, 认识存在误区

中职学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不仅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且和班主任自身忽视思想政治修养有关。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客观上, 班主任主要面对大中专学生, 管理工作随机性强, 事务繁多, 处理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和各类突发事件常常令班主任应接不暇, 且还要承担来自学生科、教务科、团委、保卫科和就业指导办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 使班主任难以静下心来加强自我教育;二是在主观上, 部分班主任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认同感与自豪感,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他们自主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的动力不足,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热情, 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导致班主任自身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 不能与时俱进, 因而使得班主任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乏动力。

1.3 少数班主任观念陈旧, 管理效果不佳

还有一部分从教多年的教师, 资历较老, 成就较高, 开拓进取的动力不足, 通常运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 存在比较严重的权威心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主导性, 缺乏引导性。习惯于扮演主宰者角色, 并时不时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 凡事自己说了算, 通常以强制或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 不讲民主, 导致师生沟通存在障碍, 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和谐, 甚至会引起个别学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2 建立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必要性

2.1 是适应新形势的时代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时代要求, 改进工作作风, 我校建立了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 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 我校主要侧重于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党员教师中选拔班级政治辅导员, 把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学校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 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控和检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能够比较自觉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在开展辅导工作时, 可以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落实学校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理想信念, 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 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经常深入学生宿舍, 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引导措施,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践证明, 这是推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方法、好途径。

2.2 是适应新形势下创建平安学校的需要

近年来, 在藏区发生了一系列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并且把目标投向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 因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成为当前藏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 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 创新管理手段、探索管理方法、建立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是创建平安学校的实际需要。我校通过设立班级政治辅导员, 开展耐心而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创建平安学校、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3 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有力支持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责任重大, 风险不小, 工作涉及学生宿舍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表现、安全工作、维稳工作、就业工作等方方面面, 工作负荷大、难度高, 难免导致班主任精力分散, 进而影响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建立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 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参与班级管理, 务实高效地开展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能够与班主任形成工作合力, 弥补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分担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为班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不断提升管理育人的实效性。

3 班级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及基本目标

3.1 建立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

交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情感交流, 还应该包含价值认同、思想互动和人格互补等多个层面。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要重视个别交流, 即善于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活动, 了解学生的需求与面对的问题, 搭建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的工作平台, 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心作为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要求辅导员融入学生之中, 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 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 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 给双方提供交换思想、交流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只有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才是真正的“谈心”, 才能真正走近学生, 进而在情感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 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显著的实效性。

3.2 建立政治辅导员负责政治宣传和党建工作的机制

政治辅导员要切实负责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考察工作, 督导学生党员对照党章履行党员义务。制订学生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检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完善谈话谈心制度, 了解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联系群众情况、为班级和同学解决困难办实事情况, 及时指出学生党员的不足和缺点, 并限期整改;还要经常督促学生党员投身到党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政治辅导员深入扎实的工作, 有效促进学校的党建工作覆盖到各个班级。

3.3 建立政治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协作机制

篇4:如何做好职业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一、清楚认识职业学校的学生状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一般特点是: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愿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讲意气;但个性强、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偏激的;在中学学习生活中,他们经常受批评多,受表扬少,自信心差;行为表现上纪律散漫不求上进,个别甚至吸烟、喝酒、骂人、打架。

二、明确职业学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还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要热衷于本职工作,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讲究工作艺术、走进学生心灵、不断创新,把班级作为是学生成长的园地、发展的沃土。

三、做好职业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1.制定量化管理方案,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涣散,要管好带好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抓好纪律是头等大事。因此,笔者在接手每一个新班时,就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了适合本班更具体的管理方法,分奖则和罚则两部分内容。并制定了班级情况周报表,将每周班级情况登记在周报表上并予以张贴,然后结合班级管理条例的具体细则,将违纪学生的扣分和受奖学生的奖分情况记录下来,以备平时或年终评比优秀学生做准备。这些资料也是笔者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的必备资料。

2.对学生要“爱”字当头

辅导员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和信任尊重将会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辅导员体罚侮辱挖苦讽刺,就会形成与学生对立的局面。

第一,对后进生要给予厚爱。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总之,对后进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不是疏远而是亲近,不是怀疑而是信任,不是怨恨而是关心,不是训斥而是热情帮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二,对中等生要博爱。中等生往往是一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秀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上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不那么自信。对这类学生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的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第三,对优生要严爱。优生谁都宠他们,也正因此优秀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淹盖、被原谅、被袒护,小的缺点易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笔者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习成绩优秀,更重在人品优、心胸宽广、心理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就要用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他们,这样才能克服优生的弱点,才能使其扬起风帆继续前进。

3.要突出教育重点

第一,注重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班干部是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忌讳的是辅导员一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手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对手关系为助手关系,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艺术所在。笔者认为首先,辅导员要有多设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为助手,要把每一名学生当作助手。每名学生在班级中都负责一定的事情,大家都为班级负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有表现自笔者的机会。比如,从一开始笔者就让班里所有学生争做班干部,并鼓励他们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才华,为班级争荣誉重新塑造自己。

第二,重点关注特殊生,以点带面带动班级管理。“特殊生”并不仅仅是后进生,有好多违纪现象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上课爱说话、睡觉、看小说、课后打扑克、上网吧,甚至夜不归宿。针对这些“特殊生”,笔者是特别关注的。他们大多是中学时期的“文化差生”,在长期的“笨蛋”“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几乎荡然无存。关键是要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心。首先,教师必须克服职业学生智力低下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业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信心和恒心,要特别关心和体谅,要经常与他们交谈,不能盲目批评处罚,要“软硬兼施”。

第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各种特色活动和专题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在一个快乐、上进的环境中成长。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笔者们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做人做事,而是在生活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种引导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每一名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从实践中去体会如何做人做事。班级管理者,只要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现状,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采取新举措,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篇5:大队辅导员学校德育管理案例

人们说:“一个好的辅导员孕育着一个优秀的团队”。是的,辅导员老师既是少先队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又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上接天下接地”,“十处打锣九处都在”,需要处理的事情多而杂,但是也非常锻炼人。作为一名大队辅导员,我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情况都了解的比较深,因而对他们的影响力较大。在日常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我也常常会发现一些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案例,现就我校德育管理案例分析汇报如下:

一、德育教育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案例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发展,作为一个县级市的小学,全校有近10%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品德方面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表现为: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金钱至上的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薄,爱心不足;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文明程度底,缺乏诚信;卫生习惯差;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厌学情绪重,辍学现象不断发生。

二、对此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过程

1、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缺乏必要的父爱和母爱。虽然家中有一些老人和父母任何一方在对他们监管,但监管力度显然弱了许多,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孙子孙女的监管形同虚设,以任其自然型为主。

2、由于监护人的责任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的自制力差,约束力不够,是非观念淡薄。个别学生乱花钱,经常打电话挑着学校收钱的幌子向家长索取,而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觉得愧对孩子而尽量满足其需要,长此以往,培养了部分孩子的恶习,在他们心里,父母打工送他们读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

3、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耐挫力差,稍不如意,便使小性子。有的学生犯错误后不打任何招呼或不敢承认,使监护人和教师疏于管理。

4、留守儿童心理负担重,父母不在身边,经常想家,想父母,无心学习,无精打采,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

5、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庭管教,孩子的许多坏脾气逐渐增长,个别学生不尊重同学和教师,对人无礼貌,损坏公物,到处借东西且不按时归还。

针对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采取的措施

1、解决问题的思路:要解决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尽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老师知道每名学生需要什么,要求教师必须善待有问题的学生,学校要经常性的与家长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学生从思念亲人的困惑中走出来,让活动冲淡烦恼。

2、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学校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处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并与教导处、总务处建立横向联系。二是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并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德育以各学科教学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效果的统一。三是更新观念,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相关德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学校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安排的德育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首先,学校制定了学生在校生活的行为准则;其次,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学生遇到了一系列道德困惑,学校便针对这些困惑开展相关教育。四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为了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被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建立起健全的德育阵地——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队活动室等。五是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学校树立了德育的整体观念,同时加强综合研究。学校领导强调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研究过程和德育成果转化。学生的个性与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学校实施德育的多种途径也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整体。学校立足大教育的观点,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

四、获得的经验

篇6:凤台中学校外辅导员工作制度

为更好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发挥家长的各种优势,共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特制定校外辅导员工作制度。

一、学校于每年向社会诚聘一批热心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士为校外辅导员。

二、校外辅导员应该选择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人物,一般选聘以下各类校外辅导员:

(1)各行各业的优秀团员和青年;

(2)离退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成员;

(3)具有一技之长社会志愿人士和社区热心人士;

(4)家长积极分子;

(5)部队解放军、警察等;

三、校外辅导员定期就有关安全、卫生、思想道德、优良传统教育等召开专题讲座。

四、校外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想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品格,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五、重大活动校外辅导员要及时参加学校活动,同校内辅导员共同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篇7: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辅导员队伍是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制定如下辅导员建设制度。

1.少年宫主任负责聘任、调配辅导员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责师资培训,努力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2.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工作的需要聘任辅导员,被聘任辅导员以在职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主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根据需要聘请社会各方面热爱学生校外教育事业,思想作风正派、并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专家、学者、干部,担任专、兼职教师。

3.被聘任辅导员应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搞好业务进修,注重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努力完成上级部门和本单位布置的各项任务。

4.乡村学校少年宫主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聘请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学校教师“一师两用”等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师资问题。

(1)专家团队支撑保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聘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程改革、活动建设等各方面知名专家做顾问,形成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规划和指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强大的专家支撑,突破“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瓶颈。

(2)加强辅导员培训。学校少年宫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3)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按规定配齐、配足、配好艺体、科学等辅导员。

篇8: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许雅莉 (2009) 认为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是以小组工作为介入点, 以社区为介入的辅助平台, 以个案工作为深入的手段, 以需要为本的介入取向。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传统运作模式主要是在学校和学院成立相关工作室或者服务中心, 开设相关的公选课, 以小组工作为介入点, 以个案工作为深入, 以需要为本的介入取向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服务。如2003年11月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系成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自2003年3月启动的“心灵之约”工作室;南开大学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的“服务学习”课程。传统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传统的工作室或者服务中心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地点有一定的距离, 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 传统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惠及全校学生。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运用模式创新———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爱德森提出了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对中国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促使青少年有效发挥社会功能的传统临床模式, 改变不良功能的学校规范及情境的学校变迁模式, 发展社区对学校及教育方案的了解和支持的社区学校模式, 增强青少年和学校互动的社会互动模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学校变迁模式和社区学校模式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学校赋权, 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打造成学生社区,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地点从专门的机构和中心逐渐走向学生社区。第二、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的参与人员是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 协调和整合资源, 学校, 社区, 学生共同参与。第三、在这个社区中, 学校社会工作者或者接受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辅导员通过动员和组织集体行动, 确定学生社区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共同需求, 通过挖掘社区资源, 争取其他外力的协助, 来提高学生社区的福利水平, 增强学生社区凝聚力, 预防和解决学生社区问题的产生, 促使辅导员和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优化学生社区环境, 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建议和对策

1. 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制度。

现阶段部分学校把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作为试点工作开展, 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制度, 学校, 辅导员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还没有明确, 学校社会工作进学生社区难以开展。健全学校社会工作进社区制度, 通过健全的激励奖惩制度能够激励辅导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进工作的开展, 激发学生潜能, 做学生社区的主人, 促进社区的发展。完善专业人才引入制度。社会工作进社区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导入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把现有高校辅导员培养成具备学生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工作人员, 是与现阶段实际相结合的缓冲方法。高校辅导员几乎是大学生的“万金油”和“全职保姆”, 但随着高校管理“国际化走向”, 部门分化和职能分化将越来越明显, 因而必然会形成专门的服务部门或机构。在“分化”的背景下, 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势必发生变化, 届时, 高校辅导员可能会转变为一名身份特殊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此时, 高校辅导员社会功能将迎来“全员化参与”新时代。

2. 创新工作模式。

创新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以及社区三大工作方法, 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引申出四种具体工作模式:协调性工作模式、发展性工作模式、治疗性工作模式、适应性工作模式。

协调性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以协调性工作模式介入心理健康教育, 其最大优势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一是调查了解学校在教育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广泛搜集学生、教师的意见, 向学校有关部门建议, 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 帮助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持续自我提升;二是从学生和谐发展考虑, 整合学校有关教育资源, 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 整合学校的各种管理资源, 协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四是建立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 推动四者之间的深入互动, 调解其间的误解与摩擦等, 从而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和谐健康发展。

发展性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 达到理想的境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这一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而且其发展性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上, 该模式可按“测量评估—制定方案—针对训练—效果评估”的路径, 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的工作方式, 协助大学生认识自我, 确立个人的发展目标, 规划个人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 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同时, 也可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强化训练, 如自我激励能力训练、意志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能力训练、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沟通协作能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治疗性模式和适应性工作模式。治疗性工作模式也称为“补救性工作模式”。利用这种工作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配合下, 以治疗和矫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为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层面上, 可以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学生个体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不同, 常用的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与社区工作方法: (1) 个案工作方法, 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促使工作对象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 (2) 小组工作方法强调通过小组活动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 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教化, 达到个人和小组的发展目标; (3)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 由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 促进个人成长环境的改善, 帮助人们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易钢, 李传玲.河南社会科学, 2008 (7) :195-196

[2]曾雅丽.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高教探索, 2009 (5) :122-125

篇9: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基础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建设、环境育人成效和专项经费投入等。第一,加强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需按编制标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任职资格有所要求;重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专业督导,支持他们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落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工作量或报酬,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实施系统建设,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三,优化符合心理辅导工作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小报和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建立心理辅导工作专项经费,规定学生人均经费的最低限额,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加大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投入和工作补贴,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效果。包括科研与成果、工作成效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要有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或著作,并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突出学生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强调工作特色,注重工作成效,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新亮点。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下一篇:听崔宇教授亲子教育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