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5-03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杭锦后旗文体局

按照要求,我局对全旗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行项目捆绑、集中投入,建成了6个镇综合文化站、97个“农家书屋”和一批高标准综合活动室及农民文化广场,争取到价值200多万元的图书、声像设备和体育器械;新建塞上星、园子渠文化健身广场两处;投资2000万元的文化会展中心,成为全旗标准性建筑,旗图书馆整体搬迁到楼内办公,新购置了桌椅、电脑、书架及图书3.8万册;2009年,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锦后旗支中心,并投入运行,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绿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十一五”期间,是杭后历史上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每年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和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都精心组织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灯谜竞猜、迎春灯展、大型广场晚会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喜庆的氛围。二是组织举办全旗业余歌手大奖赛、书画作品展评、少儿才艺展示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连续三年与陕坝镇共同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持续一个月。每年组织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满足了基层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十个一工程”带动下,全旗组建了30多支农民文艺队,以二人台、秧歌高跷为活动形式,在宣传政策法律、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创作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品、舞蹈、歌曲等优秀作品。其中,河套艺术团编创的大型歌舞晚会《水源·酒缘·情圆》获全旗第二届专业文艺汇演金奖、优秀组织奖,新创作的歌曲《河套新娘》、《河套话》及舞蹈《古泉恋》、《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李小平作品《庄户人家》获2009感动中国新歌新曲二等奖、《摘枸杞的姑娘》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河套人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萨日纳”奖;文化馆长崔瑞军很多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书画展中获奖。

3、文化产业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全旗文化市场出现了档次逐步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的局面。全旗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实体200多家,经营项目涉及音像租赁、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摄影摄像、书刊租售、印刷、文化艺术培训、体育彩票销售、健身美体和文化用品经营等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旗镇两级财政紧困,对发展文化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旗图书馆藏书不足,报纸、期刊等资料也不齐,读者日趋减少;文化馆业务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旗8个乡镇,有6个建起了高标准文化站,但是由于文化活动场所设备与书籍资料等严重缺乏,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镇村两级没有可靠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目前,除中山影剧院外,再没有一处大型场馆,且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文化活动难以开展。镇村两级虽有许多闲置房舍,可以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但普遍无力改造修缮,现有文化活动室大多陈设简陋,藏书量不足,且种类少、更新慢,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增收致富步伐。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旗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活动次数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三是文化队伍薄弱,业务能力不强。目前,我旗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旗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加之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优秀专业人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难以创新。在全旗文化系统里有音乐、戏剧、绘画、艺术创作等文化特长不足50%,文化活动过于单调,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一些群众

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实用有趣的地方特色相当缺乏。从乡镇来看,几乎没有专职人员,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创建文化大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出支预算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为”的误区。

2、切实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旗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乡镇和社区作为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做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和室外田径场等设施建设,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

盖全旗的文化设施网络。

3、努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财政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

5、引导群众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应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

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旗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提高群众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

6、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兴办文化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普及新时期先进文化。积极繁荣文化产品经营和演出市场,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特点的娱乐项目,提高大众的参与度。二是抓好管理。按文化市场管理法规,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打击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同时搞好对行政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鼓励社会法人、自然人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新格局。注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新兴的地区性节庆文化与经贸活动的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率。

篇2: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单位: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谈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学员三旅六队课题负责人:严伟龙填报时间:2012年01月08日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学员三旅

篇3: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涵义

农村群众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形态, 体现了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值观观念、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等, 体现了农民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 反映了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 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群众文化一方面对其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具有传承作用, 将其纳入现代文化的交流圈;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 不断吸纳异质文化, 不断丰富和整合原有的文化, 使得农村群众文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当前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二、当前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过渡期, 文化事业也相应地经历着关键的转型期。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辅导调研的经验, 发现群众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且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 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我将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一阐述, 供大家思考。

1. 群众文化设施简陋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很多地方对于群众文化事业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一些群众文化设施“中看不中用”, 规模偏小设施简陋, 功能不配套, 服务水平比较低, 个别乡镇的群众文化设施还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属于应付上级检查和响应国家号召的“面子工程”。

2. 群众文化组织队伍素质偏低

在基层乡镇, 很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群都是当地本土热爱文化事业的人士, 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高, 年龄跨度较大。有的是业余兼职, 有的一人身兼数职, 工作时间不固定, 人群构成有很大的随意性。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 乡镇级的群众文化机构 (文化站) 同其他机构合并, 不少人离开岗位, 导致队伍浮动较大。

2.缺少资金投入

随着地方经济的提速, 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 也加大了重视程度。但是, 按照国家的规定, 地方乡镇对群众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还明显不足。以文化站 (广场) 的建设为例, 有的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也是寥寥无几, 仅仅举办了几次全县规模的歌曲戏曲比赛, 这无疑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种阻碍。

3. 建设不均衡,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各个乡镇发展水平各异, 国家扶持力度也各不相同, 群众文化事业在有的村镇发展较繁荣, 有的则不尽如人意。以本人所在的乡镇为例, 全县28个乡镇只有十余家建成了高标准文化站, 而这些乡镇都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人口相对庞大的的乡镇, 致使文化设施的分布参差不齐, 公益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与探索

1. 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

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主体, 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他们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 直接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新时期, 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群众文化队伍。首先, 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 多看一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文化作品, 提高其自身的思想理论修养, 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其次, 政府及乡镇基层组织等文化主管部门, 要举办各类群众文化理论和业务培训, 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 指导村民举办一些高水准的文化活动, 如, 在乡政府的引导下, 组织本村的小青年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春歌会”“农家新歌”春节晚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后, 农村群众文化队伍要加强自身精神层面的修养, 发扬奉献精神, 不付出代价和艰辛, 没有奉献精神, 是不可能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

2.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 (站、室) 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公共设施规模小, 硬件设施简陋以及设施分配不均的状况。在这些基础设施中, 文化站的建设是新农村群众文化的标志性设施, 是农村公共文化办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稳固发展壮大基层文化, 就必须让文化站建设到位, 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改建或扩建的形式, 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 改造完善设施功能, 从环境到场所硬件建设都是一步到位, 力争使基层文化站成为老百姓文化权益的保障中心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标致。

3. 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春节、元宵节传统文化活动;二是“唱响舒城”广场性群众文化活动;三是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文化活动;四是基层公共文化办事活动。

篇4: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目前农村,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表现相对落后。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很不适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级政府都在狠抓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加大力度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政策,把文化建设摆在关键位置,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当前文化工作中的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想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狠抓思想道德建设不放松

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建设,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新观念,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纳入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去,始终不渝地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一大重点,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突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推进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建设。要用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向广大群众开展教育,大力倡导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还可以结合“文明村寨”、“生态文明示范村”来创建工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及当前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将其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联系、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搞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抓紧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等。

二、注重文化建设的领导,巩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

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坚持“职责明确、按章办事、科学管理”的原则,落实好责任。

(1)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载体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场所和活动阵地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和文化室,都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难点,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建设,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好让农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2)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与使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运转后,激活了农村文化阵地,激活了群众文化生活,激活了农业科技普及,激活了信息资源渠道。但建站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作用,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就当前农村基层文化现状来看,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教育(或远程教育)、党员电教、科技、村级远教站点、村级活动室建设等等充分整合;要把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集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体育等于一体的文化阵地,并继续创建和巩固开展文化先进乡镇的建设;实施好文化资源共享、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数字化放映工程、“杜鹃花工程、农民健身、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等六大工程,并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

(3)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为文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建立健全各项促进机制和鼓励政策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落实机构、人员、经费来保障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4)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要以文化部门为龙头,带动村级文化室建设,形成上下互动格局,重点围绕发挥乡镇活动中心“宣传、培训、活动载体”三大功能开展具体工作,推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

三、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二是“唱响舒城”广场文化活动;三是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文化活动;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2)文艺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抓好培育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教育群众,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要及时发现、培养、宣传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鼓励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积极开展才艺比赛和文艺汇演,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热情,开阔群众眼界,陶冶情操,发掘农村各类专业人才。

四、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制度化、内容法治化、活动原则化

工作制度化。好的工作机制才会取得好的工作成效。因此,把精神文明的建设分类细化,纳入考核目标,使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硬任务;并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把群众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责任,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下乡”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群众自我发展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自我组织、发展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主的旋律。通过工作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偏软的问题。

内容法治化。要进一步规范和界定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如:在道德建设中,道德观念、传统美德应包括哪些方面;文化教育中,健康和腐朽的文化怎样把握;节日活动中,传统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封建迷信如何界定等。通过有效的实践探索,使之更具体、明确科学。

篇5: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4月29日开始,市政协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推进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工作进行了一周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农村用水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水务局、农开办、农业局、发改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能,为我市农业灌溉和农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我市农村用水主要分农田灌溉用水、农民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用水三种类型。我市耕地80.2万亩,全部利用地下水灌溉,每年农田灌溉总用水量20034.3 万m,占全市现状总用水量27218.66 万m的74%,灌溉用水是本次调研的重点。生活用水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

农田灌溉用水方面:截止2010年底,我市发展节水灌溉41.6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1.9%。建成管道化、灌溉标准化的高标准成片农田22.22万亩,占27.8%。农业部门积极支持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推广,市高科技农业园区采用膜下滴灌、沟灌等技术,蔬菜种植节水率可达30%——50%,并在贯庄、杜村、西辛庄等村进行推广,在节水、节电的同时,降

33低了劳动强度、劳动力成本、蔬菜发病率和药物残留,提高了肥效、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西关镇佳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00亩沙滩地上采用水肥合一微喷技术,节水1/4,节肥1/3,节电1/3,节时1/5,节地1/10,增产1/3,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效益。

农民生活和乡镇企业用水方面:农民生活用水设施相对完善,全市68.23万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使用自来水,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联村集中供水,农民饮水质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普遍采用独立供水生产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市缺水矛盾突出,节水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市工农业用水逐年增加,由于没有地下径流侧向补给,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全市地下水埋深已由74年的7.08米降至32米,年均下降0.9米,形成井越打越深、水越采越少的恶性循环。随着水位下降,机泵更新换代频繁,提高了灌溉费用和农民生活用水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并且随着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将持续增加,缺水矛盾会更加突出,水利对工农业的制约日益明显,缺水矛盾将长期存在,发展节水事业任重道远。

二、农民节水意识差、先进技术推广慢、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性低 一是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市地处平原,农田灌溉条件好,只要有深井和电力保障,皆能灌溉。由于部门宣传不够,农民普遍对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且浇地只掏电费、不掏水费,节水意识淡薄。乡镇企业多使用自备井独立取水,成本低,浪费严重。二是节水技术推广慢。我市基层农技干部队伍人员少,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喷灌、水肥一体、减次饱灌、旋耕镇压等节水种植技术,膜下滴灌、沟灌等蔬菜节水增产技术推广速度慢,范围小。三是节水设施投入积极性差。农村多为分户承包种植经营,地块小、种植结构、管理技术不尽相同,缺乏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农田灌溉设施积极性。四是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能力较差。

三、专项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几年来,农业局、农开办、水务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对接国家支持农田水利发展的政策,向上争引项目、跑办资金,大力研究探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我市发展节水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上级部门缺乏横向协调,我市各个项目互不统属,资金来源不同、设计理念各异、技术上标准不

一、设施建设上差别很大,很难实现集成发挥最佳效益。由于项目占地没有整体规划,相对分散,对下一步节水项目建设形成了制约。

四、农田水利设施易遭破坏,管护亟待加强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大、管护困难多,易遭人为破坏,特别是农闲时节破坏农田水利设施部件的案件时有发生,往往一处损坏导致成片土地无法正常灌溉,且侦破难度大、处罚轻,难以对破坏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影响农民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五、部分村饮水设施老化,村民饮水困难

我市农民饮水已普遍使用自来水,多数村农民饮水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近年经济快速发展,水位下降、村庄规模和布局变化、部分村饮水设施老化等原因,造成部分村民饮水不便。

对搞好我市农村用水的建议

为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加强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对我市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宣传,强化意识

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大力开展宣传。在报纸、电视台、网络上开辟专栏,结合印发小册子、街头宣传栏等方法开展我市基本水情和科学用水知识的宣传,使社会普遍了解我市缺水现状,广泛树立并不断强化节约用水的紧迫感和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创新使用征文比赛、节水妙招征集等方法,大力开展节约用水、重复用水、循环用水等科学用水知识的宣传,使人人想节水、会节水、善节水,切实形成良好的节水氛围。

二、科学规划,完善思路

建议立足我市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现状,制定全市用水发展统一规划,农业用水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布局,大力推进防渗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农艺节水增效技术,为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和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创造条件。工业用水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鼓励使用中水和循环用水。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建议对全市水利建设资金、技术、人才进行整合。一是整合资金。要按照集中使用的思路,建立市级统筹,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形成拳头,建成一批在国家和全省叫得响的高技术、高效益的示范田,发挥好在全市及至全省全国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省市专项项目和资金的吸引力,与项目、资金争引工作形成良好互动。二是整合技术。按照集成化、高效化的思路对农业用水适用技术进行整合,并搞好设施建设,以发挥示范作用和最大效益。通过参观学习、教学光盘、农业科教电视片、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推广水肥一体喷灌、减次饱灌、旋耕镇压、膜下滴灌、沟灌等节水增效农业技术宣传,使农民了解节水技术;每个镇村选择节水技术示范户,与村民进行对比试验,让农民看到节水灌溉的效益,引导农民自觉采用节水技术。三是整合技术队伍。通过引进培养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艺节水技术的研究,挖掘农艺节水潜力。探索镇村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新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且相对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并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给予有足够吸引力的奖励,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

四、健全机制,增加投入

要健全完善农田水利投入和运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投资水利事业发展的局面。一是争引上级资金。统筹筛选一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挤进国家和省的规划本子、项目笼子、资金盘子。二是落实政策性投入。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石家庄市委10号文件中确定的,关于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0%和15%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政策性投入措施。三是吸引商业贷款。要尽量多的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水利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尤其是中长期投资。四是鼓励民间投资。对农民和民间组织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助或经营管理权限,调动群众不断跟进的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五、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之初,要谋划好管护工作。建成交付使用时,与镇村一起明确管护责任,明确专人负责管护,列支专项经费,明确奖惩措施,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用心管、管护好,以维持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发挥效用。加大对破坏农田水利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震慑盗取、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六、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篇6: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为配合常委会审议《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前段时间,我委对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化局的汇报,召开了部分镇(街道)宣传委员、文化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11个文化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实地视察了姚庄镇文化中心,并专门赴海宁市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嘉善县基层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嘉善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单列了基层文化建设考核。各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也都强化文化建设领导力度,形成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游泳训练馆、县体育场、汾湖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新华书店新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512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吴镇书画院,占地2400平方米、总投资650万元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及总投资2700万元的体育公园均已开工建设。镇(街道)文化中心、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

3、文化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积极打造“周末大舞台”活动品牌,整合县级机关各部门资源,将各个部门的主题活动统一纳入“周末大舞台”中,使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推进“周末大舞台”向镇(街道)延伸,推出了“周末大舞台走进基层”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周末大舞台覆盖面,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紧紧围绕镇村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做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媒体的关注与肯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力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基层文化建设考核。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同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都具有了本地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近年来,我县通过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大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我县传统人文精神,提出了“以善为美、与人为善、上善若水”的“善文化”理念和“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 精神。在媒体上开设“善文化”专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解读“善文化”。在全县上下倡导和引领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与善为邻、积善成德、择善而行”的文明道德新风,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嘉善传统美德,引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搭平台、抓培训、强扶持,进一步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网络。依托“十万农民种文化”系列活动,对各基层文艺队伍、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周末大舞台”平台,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文艺团队,参与演出、开展活动、增进交流。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队伍网络,全县共有民间文体队伍613支、文体骨干10023人,为繁荣群众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县文联及下属各协会的工作新模式,姚庄镇文联与上海曲艺家协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上海曲艺家协会活动基地落户姚庄。制定出台《嘉善县业余文艺团队星级管理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间文艺队伍建设。

3、完善文艺产品生产供给机制。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文艺创作的补贴与奖励办法》等政策,在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奖励资金,以文学艺术“红杜鹃奖”和“新农村题材奖”评比为抓手,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创作,培育了一批影响广、层次高、内涵深的文艺精品,每年都有20件以上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展评中获奖。2011年,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展评的文艺作品共达52项。

(三)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近年来,我县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扎实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市率先增设了文化建设科(文产办),具体协调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招商、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委托上海福卡智库开展嘉善县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形成嘉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对于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各镇(街道)、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24人文化产业发展联络员队伍。

2、注重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县文化创意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13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中国归谷文化创意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在深圳举办“嘉善县文化产业(深圳)招商交流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的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罗星街道三浦灵狐动漫大楼正式奠基并动工建设。

3、推动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主动加大与上海的产业对接,抓准上海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辐射。加强与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的交流,先后举办了“上海网络文化协会嘉善行”、“沪善企业家徒步行”等活动,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嘉善产业基地落户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上海龙软集团建设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

(四)努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高度重视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入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丛书12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做好文保单位修缮工作,县级文保单位“金氏后厅”正在修缮,县级文保单位“东岳庙”大殿已修缮完毕,基本确定西塘陆家厅的维修设计方案。公布嘉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8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干窑镇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接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考察验收组评估验收。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尚需加大

目前我县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上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已经出台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遭遇“落地难”的困境,如2009年我县配套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就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等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意见,如“县财政安排宣传文化发展资金300万元,逐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事实上,宣传文化发展资金自2004年设立至今,一直维持300万的额度没有增加,处于嘉兴五县二区下游,而同样的发展资金目前海宁市已达到了1700万元。

(二)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兄弟县市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海宁市仅建设图书馆新馆就投资了1.5亿元。反观我县,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欠佳、质量较差、功能不全,很多设施无法使用,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原应具有的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欠缺,县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普遍存在场馆老化、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县文化馆、各镇(街道)文化站设计定位多注重在行政职能上,对其为群众提供培训、学习、辅导的功能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对于新建的社区或小区,政府文件中曾要求应配备一定面积的文体设施用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但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镇(街道)图书分馆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图书流通经费仅是兄弟县(市)区的50%左右。未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队伍,部分文化阵地由于没有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不高、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县、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人才普遍缺乏,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县文化部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急需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因缺乏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着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又不太管用的现象。同时,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变换随意、兼职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开展工作时多线作战,忙于应付,直接影响到了基层文艺活动的质量。

(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县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嘉善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绝大部分作品获奖层次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连续两届的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的作品屈指可数。文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我县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挖掘和研究也不够,特别是对吴镇、袁了凡、孙道临等嘉善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少有专著、论文发表。

(五)文化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偏小、集聚不够、整体实力不强,相比周边地区尚处于劣势。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层次较低,缺乏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高端龙头企业。现有的文化产业缺少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挖掘利用我县的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行业模式化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缺少系统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单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专业人才少,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的文化事业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建设文化强县为抓手,结合嘉善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意识,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认识。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用“四个越来越”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2、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确保每年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嘉兴平均水平,缩小与兄弟县市的差距。

3、健全文化事业考核机制。要把文化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列入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文化、支持文化、建设文化的强大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于我县文化艺术中心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已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好县图书馆、博物馆;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社区居民和新居民较为集中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更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足用好各类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升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管理专职化、活动经常化。

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探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及城乡共享、部门共享、区域共享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组织好“十万农民种文化”、“周末大舞台”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好元宵、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镇(街道)图书分馆运行质量,加快推进村(社区)“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站)、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文化品牌培育创新。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善文化”,立足本地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奇,精心创作文艺精品,通过培训进修、评奖激励等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县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嘉善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嘉善田歌、西塘古镇、吴镇书画、水乡文化等为主打的区域文化品牌,大力繁荣和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积极推动我县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打响名人文化品牌。要充分整合各镇(街道)资源,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打造利用好袁了凡这一名人文化品牌。积极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亮点,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1-2个真正具有嘉善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力度,根据调研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并分解落实。

2、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加强文化产业招商队伍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并实施灵活务实的产业招商政策。主动出击,高标准、低门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企业、高端人才、创意团队、科研机构来善创业,尤其要加强对北京、上海、广东、杭州、港澳台等地的专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当前,全国各地均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高潮,为此,建议政府在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归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了凡文化创意园、西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发展定位,争创“一园一品”,培育各自特色,竭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应整合全县资源、举全县之力、集中精力办大事。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本县较具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它们充分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做出特色、做强做大。

(四)进一步引进培育,着力夯实文化人才基础

1、充实稳定文化管理队伍。创新县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文化管理水平。采用各种灵活有效手段,充实县镇文化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活力,切实提高基层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县、镇(街道)、村(社区)分级承担经费的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从定岗不定人逐步向定岗定人转化,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

2、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端文化人才。建议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对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务聘任、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加强与上海等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一流的文艺人才队伍。

3、完善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完善基层文艺团队、民间文艺人才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全县基层文艺团队交流、展示、共享平台,创设“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扩大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使我县民间文艺人才和民间团队的建设形成品牌,有效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五)进一步传承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尤其是县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实业余文保员队伍。完善文化遗产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海宁市每年从商服、商品住宅用地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1%的资金专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落实。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管好、用好文保专项经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两者关系,高度重视业已出现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据反映西塘百年老店钟介福可能要开酒吧)。继续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紧研究规划“东门大街”保护、开发方案。

上一篇:《狐假虎威》的课件下一篇:制氧站门卫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