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

2024-04-19

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精选5篇)

篇1: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

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

“要是我不是我的话,要是我是她的话,会有不同的明天么?”——《未来之我制作法》

这不是一部科幻片。有着如岩井一般唯美的风格,每个画面都如同一幅画一样漂亮,一如画中的她们美好的青春。

看了一部日本的青春电影《未来之我制作法》,一样熟悉的日式电影,清新唯美的画面,淡淡优雅的音乐。

抛弃了民族情结,抛弃了政治立场,内心深处却很是喜欢日本的艺术,是的,我不能欺骗自己内心的`艺术喜好。

一直很喜欢日本的青春电影,悲伤和喜悦都很淡薄,可又都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存在得那样好看,干净而唯美。

钢琴声的背景时时响起,就这样在轻柔的氛围中安静地看完。

不是岩井的绿,更非北野武的蓝,如果一定要找一种颜色来形容的话,我会认为,它是白色的。

白得充满了无数可能性,白色下面有隐藏的矛盾和冲突,可又不那么激烈,不致那么凸显。

没有什么分别的,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那些问题,烦恼,所生出的疑惑。

原来不管是中国的少年,还是日本的孩子都无可避免。

怎样才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受伤,融入大众集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怎样的哪个我,真实的我虚假的我,都是我。

其实没有什么真伪,所要做的,也许不过是在两极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把两个“我”统一起来。

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很成功地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有的则不可避免地冲突,于是矛盾和痛苦接踵而来。

也许有时候比任何人都清醒明白,就是无法真正做到。有时候宁愿做个傻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后的结局还是给人以希望的,一如寿梨那本书的名字:《向日葵》。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所在。

向日葵,永远微笑永远乐观。

记得曾和朋友讨论,其实这个世上真正积极的人不多,真的不多。何谓“真实”?又何谓“虚伪”?

也许很多时候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最佳选择,微笑地面对所以那天发了短信给小西,真的,她多么难得。

一直都觉得小西是如同向日葵的女子,总是给人以温暖和正面的力量。

真希望自己也可以给身边的人暖意,如同会发光的萤火虫。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真实的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去活别人给予你的角色?

小学时扮演着好学生乖乖女的角色,中学时扮演着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角色,只有现在,我好像才活着真实的坦然的自己。

就像我一直在寻找,一些人一些事,在琐屑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影子。

遇见某人遇见某事,就像寿梨和日南子,日南和小西。

是不是只要对自己负责,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好好爱自己,才是最紧要的?

记得桑格格还是谁说过,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能够做到对别人发牢骚不对别人倾诉烦心事,说了也没用。

虽然这种道理都懂,但是作为俗人的我还是做不到的。难过受伤的时候还总是想有人陪在我身边的。

就像我一直在做的,有时刻意去逃避,有时却刻意去融合。

为什么生活中交际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纠结?是不是在如此微妙的矛盾中才会有幸福的平衡点?

安静地看东西,再安静地不去想它,再安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安静地不回忆。

学会接受与被接受,学会利用与被利用,学会不了解别人和不被别人了解。

那夜我站在空空的学校,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就像很多年来一样,我被困住了,我,需要一个答案。

那夜我不知道该去哪儿,该干什么,就像那个五岁的傻孩子傻傻的盯着草地看一样。

我盯着黑黑的夜,直到它变亮。

十多年了,我还是一样的傻,如果你在乎我怎么会把我一个人留在黑暗里?

怎么会,怎么会,怎么会,怎么会,怎么会??!!

那一刻我恍悟,消磨完了的爱已经不再是爱,何必苦了自己。

想想以前的自己,倔强而好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

哈哈,小时候就像个傻子。单纯可爱,固执又矫情。

如果生活就像电视剧,我希望会有王子能够出现,解救苦情女主角。

该不该庆幸已经长大了?虽然现在还是固执,虽然现在还是矫情。

但是很可惜,在奔三的路途中,所有人都已不再年轻。

午后的阳光很美,所有的孩子都在尽情地玩,唯有一个孩子皱眉盯着草地。

哎!生活无非如此,感情何足挂齿。何必呢?至于吗?!简单一点,也就快乐一点。

趁笑容在面上,就让余情悬心中。哀而不伤,愁而不怅。

孩子,去玩吧,不管有没有答案都不要再皱眉,已经发生的事,何必执着。

篇2: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

年轻人因此郁郁寡欢,卧病在床,接连几餐粒米未进。

一个厨师朋友得知此事,就赶到年轻人家里。

一阵忙碌之后,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诱得年轻人胃口大开。

他一边吃,一边啧啧“哥们儿,你的手艺真不错!”

“别谢我,要谢就谢火。要是没有火,我只能请你吃生食了。”厨师话锋一转道,“可是你知道吗,虽然食客都感谢火,却有人在埋怨它。”

“谁?”

“锅!因为火的缘故,有的锅被烧黑,有的锅被烧穿。与火能煮食亦能伤锅相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篇3: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和而不同”,平衡人生

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 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 谁能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也许谁就可能游刃有余, 找寻到平衡的人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他的言论集《论语》中对人生问题作出了大量简洁、深刻而又极富哲理的论述, 提出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 并阐发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 启示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一、“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

孔子十分看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塑造, 但另一方面却认为人的外在环境包括个人境遇是不由人主观选择的, 不可勉强, 因而提出了与时相应、可进可退的人生态度。他曾举出历史上伯夷、叔齐等七位有影响的逸民, 把他们分为“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等不同的处世方式, 并明确表示:“我则异于是, 无可无不可。” (《微子》, 参见《宪问》) 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人的处世并没有非如何不可的固定方式, 考虑的只是怎样才合适。面对清浊不定、无法把握的外在环境, 孔子主张以灵活的方式应对之, 以求和睦相处、存身待时。

满怀救世之心的孔子着力塑造人的内在品质, 却主张以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处世待物, 他是要以进退适宜的方式达到与外在事物的和谐。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这里的“和”, 是指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礼的功用, 以追求和合为贵。有子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概括了孔子处世态度的本质。他进而认为, 追求和合是先王之道中最好的一条, 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一切事情都要从此出发去做。我们由此理解孔子所提倡的处世态度和他对礼制的推崇, 就能明白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孔子主张以恭谦、随和的态度处世, 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积极地干预政治、影响社会, 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灵活方式表现了他在处世方式上的一种积极性的外在的柔顺。

孟子在谈到人的修养时曾说:“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对孔子积极灵活的处世态度作了极好的发挥。

二、内方外圆的理想人格

孔子提倡内在方正与外在圆顺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这种人格也是一种内在刚强、外在柔顺, 即内刚外柔的人格。他赞扬卫国大夫宁俞说:“宁武子, 邦有道, 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长》) 宁武子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政治清明时他能施展自己的才智, 而在于政治黑暗时他愚钝得使人浑然不觉, 他达到了常人难及的高度圆顺, 从而也保持了自己内在方正的品质, 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孔子一方面反对只讲处世圆滑而品行不正的行为, 如他多次表明对“巧言令色”之人的反感。他认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季氏》) , 不主张结交那些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 以免伤害自身。他对那些缺乏方正品格的人历来评价不高, 曾明确表示:“乡愿, 德之贼也。” (《阳货》) 另一方面, 孔子也反对那些固执一端、不知变通处世的行为。如他对高足子路的多次批评就是这样。他甚至认为, 不知灵活变通, 就难有人格的完满。孔子在回答学生厚宪关于什么是耻辱的问题时说:“邦有道, 谷;邦无道, 谷, 耻也。” (《宪问》) 在孔子看来, 国家政治由清明变得黑暗了, 一个人还不知变通地在做官食禄, 而不能与政治决裂, 这就是耻辱, 因为外在的不圆顺伤害到了其内在的方正。他认为, 鄙陋的人做官从政是难以做到人格完满的:“其未得之也, 患 (不) 得之。既得之, 患失之。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 (《阳货》) 在孔子看来, 事情的要害就在于这些人处世方式上缺乏可进可退的圆顺性, 知进而不知退, 必然丧失应有的方正;相反, 若取进退随时的圆顺态度, 不患得, 也不患失, 才能保持自我方正的君子本色。

三、对理想人格的身体力行

孔子不仅提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 而且身体力行, 在无意中为人们作出了实现理想人格的示范。他满怀着救世济民的宏图大志投身于社会, 但在“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八佾》) 的现实社会, 他总是怀着“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公冶长》) 的避世之念。他在许多诸侯国栖惶奔忙, 既有条件许可情况下见用的经历, 又有境遇不良时离职而去的惆怅。他始终与国家执政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既想参与政事、影响执政者, 又不愿与之苟合, 一生中表现出了内在方正与外在圆顺的统一。

有一件事是, 鲁国的孺悲想见到孔子, 孔子推说生病以辞绝, 但当传话人走出大门时, 他弹瑟唱歌, 故意让其听见 (《阳货》) 。孔子因某种原因不愿见到孺悲, 但又不愿直露地拒绝, 因而以生病推辞, 把内在的方正用圆通的形式来表达;然而他又想让孺悲知道不与相见的真实原因, 因而弹瑟而歌, 让传话的人听见, 使其知道自己并非真正生病, 这又是一种圆中显方的策略。孔子的整个行为刚外显柔, 又柔中露刚, 是他理想人格特征的一次显现。

还有一次, 季康子给孔子送来药, 孔子拜谢后收下, 但因他对药性不了解, 并没有吃这药 (见《乡党》) 。对不了解性状的药物不轻易入口, 属正常的行为, 虽然受赐了无用之物, 却要对馈赠者当面表示自己的受益和感谢, 也不失为一种圆通的处世方式。

四、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一) “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

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人格模式, 一方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 如孔子认为:“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 未可与权。” (《子罕》) 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性的复杂性, 人各有自己的特殊性, 这就形成人们不同的品性。另一方面, 具有良好修养的人都以柔顺、圆通的方式处理外在关系, 又表现为一种和合的局面。孔子把理想人格的设定与社会和合的企求结合起来, 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 (《子路》) 的人生理念。这里的“不同”, 是指人内在的方正、刚强和个性差异;这里的“和”, 是指人们以圆通柔顺处世方式而实现的与外在事物的和谐。“和而不同”, 构成一种较高境界的人生哲学。

(二) 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 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 谁能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也许就可能游刃有余, 找寻到平衡的人生。“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我们把握人生的平衡展现了别样的天空。

和与同, 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 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 但在实质上, 它们完全不同。同, 是绝对的一致, 没有变动, 没有多样性, 因此, 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 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 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也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和, 却有相对的一致性, 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平衡状态。因此, 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 又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它既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 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 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国语·郑语》引史伯语, 曰:“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古人认为相异相反才能产生和谐, 完全相同只会产生单调。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五味调和才好吃。[1]

世界总是处在矛盾之中, 在对立统一之中得到发展。人们有如脉动的波浪曲线, 在好与不好、亢奋与不及、高兴与悲伤之间不断地平衡、不断地变化。人们开始不断地探讨平衡的道理, 感悟人生的哲学, 从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从而能减少挫折和悲伤, 减少疾病。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是开水, 关键用什么材料投入。三种材料:生鸡蛋、胡萝卜、茶叶。生鸡蛋被煮硬了, 从生动鲜嫩变得凝固僵化, 不再有梦想与活力;胡萝卜被煮软了, 从鲜灵灵的胡萝卜变成软塌塌的萝卜泥, 这就是一个人随遇而安, 迁就规则;干巴巴的茶叶, 逐渐舒展开来, 一锅清水变成喷香的茶水, 就是当人被世界改变时, 是一种滋润舒展的找到自己的状态, 同时, 凭借自己的力量, 又一次次地改变着周边的环境。

人生发展始终在寻找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为了实现这个相对平衡, 我们既要调整心理状态, 又要面对现实生活;既受自身想法观念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影响, 又受客观现实情况的影响, 我们不断对这二者进行着调整、改变、适应、创造, 有时是主动的, 有时是被动的。找到这种内心与外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相对平衡状态, 人就感到舒适了。

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这个平衡点, 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人找到这个平衡点或者说人生的最终的状态就是内心的平和。“和而不同”的最终旨归, 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 也就是说, 它的最终落脚点, 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 它是内向的, 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 而不是物质的。领悟“和而不同”的要义, 方有平衡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篇4:人生如水的人生哲理文章

人生如水,不须兼备水的柔情与灵动,却不能没有水的坚韧坚强。柔若轻丝的水在极寒的环境下,并没有显示出半丝惊骇,而是化身坚不可摧的寒冰,在其冰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平的心。咱们的终身或许也会阅历无数次隆冬的检测,面临这些检测咱们何不仿效水的做法,外界环境越是恶劣,本身就越要显示出坚强的一面。这也不失为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

人生如水,不须兼备水的宽恕与温文,却不能没有水的忘我与谦逊。水润万物而无声,雨水静静地飘落在街头巷尾,悄悄地的洗刷了空气,为男女老少献上无比新鲜的氧气。渠水慢慢地流过田园山庄,轻轻地润泽了一大片的原野风景,为人们带来了万物峥嵘的夸姣图景。假使没有水的润泽,大地将是多么荒芜?

人生如水,不须具有积习沉舟的恒心,却不能没有源源不断的待人方法。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实的老友并不介意互相间物质的交换,只需心里记挂着对方,偶然寄上一封写满知心话的信件,或是捎去几张有过一起回想的相片,乃至是看到微信上的好文章后第一时间和她共享。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行为都会让你们的友谊愈加深沉,互相的心会靠得更近。懂得源源不断的人是睿智的,至少他们把握了在年月的冲击下如何让一份真实的友谊永葆青春的诀窍。

人生如水,不须具有遇热蒸发的机智,却不能没有遵循准则的生活态度。山间的溪水自打从泉眼里出来,它的方针就只要一个,那就是不断向前,飞跃入海。就算前方的路被磐石阻挡,它也会紧记开始的方针,不惧应战,勇往直前。那原本棱角清楚的石块逐步变成了润滑无比的鹅卵石就是对溪水执着的肯定。人生不也如此,只要遵循准则,不畏艰险一路向前,待到成功之时才会倍感欣喜,为自己的勇气,也为自己的执着。

篇5:学会放下的智慧哲理人生哲理文章

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然而,收入增加,一些人的快乐并没有增加、幸福并没有增加。相反的,却是烦恼增加、痛苦增加。现代社会紧张、忙碌、浮躁,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有人选择逃避,甚至放弃生命。如何寻回失落的幸福快乐,佛家有一首偈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靴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幸福来自安定,快乐来自自由。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活得自得、自在,也就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有语云:“人生是苦海。”确有几分道理。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很多苦,有些人为健康所苦,有些人为财富所苦,有些人为容貌所苦,有些人为家庭所苦,有些人为事业所苦。虽说人人苦处不同,但总有所苦;虽说人与人之间苦乐不均,但也没有人是一生顺遂的,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平坦。然而,如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处,也许苦就不成其为苦了。

人生如潮水,也有潮起潮落、起伏得失。每个人的`能量不同、境遇不同,成就也自然不同。人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两;二要尽力而为,才不会不胜负荷而苦不堪言,也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有所遗憾。

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世界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期待一生一世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风暴远离,而要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正视困难,迎接挑战。

我们常常眷恋着过去,寄望着未来,唯独不在乎现在。过去的伤痛,不愿忘记;过去的成就,沾沾自喜;难以预测的未来,更是让人又期待又怕受伤害。活得不实在,是很多人的病,两脚像踩在云端,轻飘飘的。我们要潇洒地将过去放在过去,踏实地过好当下的日子,让美好的未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上一篇:镇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