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案

2024-04-23

表内除法一教案(精选8篇)

篇1: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列式计算

2、看图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3、看图说题意,列式计算。

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蚕宝宝。(1).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2).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用乘法算式?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一)解决“均分”问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只蚕宝宝

?只

?只 ?只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每个纸盒放几只。学生画示意图,展示。怎么解决?引领学生分析问题。问题:为什么要用除法?

引导学生说“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计算。问题:解答正确吗? 验证。

教师示范说思路,同桌之间互相说,指名说,全班齐说。

(二)解决“包含”问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纸盒,问15只蚕宝宝要用几个纸盒。学生画示意图,展示。问题:怎么解决?

引领学生会说:这道题相当于求15里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教师示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学生列式。

问题:解答正确吗? 验证。

(三)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问题: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

相同点: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第一题是平均分问题,第二题是包含问题。联系:不管是平均分问题还是包含问题都用除法解决。

三、闯关游戏。第一关: 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要用几个盒子?

2、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第二关: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插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第三关:

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段长几米?你有几种计算方法呢?

四、教师小结:我么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除法来解决,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篇2:表内除法一教案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表内除法”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足?(指名回答)

师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1、复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呈现教材第26页第1题的实物图。(课件出示)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并根据实物图填写算式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用 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后,指定学生交流汇报。学生齐读表内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根据这句乘法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小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道很有趣的习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根据4个“□”的和等于8,求—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

我检查过了,如果一个“□”=2,那么4个2相加就对于8,结果是正确的。

根据3个“Ο”的和是12,求1个“Ο”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Ο=4。我也检查了,1个Ο是4,那么3个Ο就是12,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14算.引导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列式的理由。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订正。学生列式并交流结果。

4.出示教材“练习六”第4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3)比较四道习题,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小组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乘法口诀求商和乘、除法的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试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被除数+除数=商

篇3:表内除法一教案

教材中关于“表内乘法(一)”的开始部分是按照下面的顺序安排的:

第一,让学生通过观察书中给出的图片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可以得出下列三个加法算式:

第二,让学生观察上面三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在每一个算式中,几个加数都相同),然后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像上面这样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并选用上面的第三个算式进行说明:

加法算式:4+4+4+4+4=20。

写成乘法算式:4×5=20或5×4=20。

第三,让学生把上面的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3+3=6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2+2+2+2=8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第四,做练习。在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中,教材都要求写出两种形式(即调换两个乘数的前后位置)。

第五,在进一步的练习中,教材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有3行小鹿,每行4只,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只小鹿。

对于这个问题,教材给出了下面两种算法:

算法一:横着数,每行4只

加法算式:4+4+4=12

乘法算式:4×3=12或3×4=12

算法二:竖着数,每列3只

加法算式:3+3+3+3=12

乘法算式:4×3=12或3×4=12

笔者认为,教材一开始就把加法算式4+4+4+4+4=20直接写为4×5=20或5×4=20这两种乘法算式,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感到不解:为什么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这两个乘法算式是一回事吗?这只是人为的一种“硬性规定”还是另有道理?在课堂上如果真有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教师是需要费口舌进行解释的。

在经过若干练习之后,出现了一道计算小鹿只数的练习题。对这道练习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这两种解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为前面的疑问给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4×5=20也可以写为5×4=20,这一点是可以进行解释的,而不是“硬性规定”。

上面这种顺序的安排,虽然为“4×5=20也可以写为5×4=20”给出了解释,但这种解释有点过晚。换句话说,计算小鹿只数的问题出现的时机不对。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应该按下面的顺序进行修改:

第一,与上面的第一部分相同,即教材内容不变。

第二,只把上面第二部分中的“写成乘法算式:4×5=20或5×4=20”修改为“写成乘法算式:4×5=20”,其余不变。

第三,出示教材中关于小鹿问题的图片,即把教材的第五部分移至此处,但对教材给出的两种算法修改如下(每种乘法算式只写一个):

算法一:横着数,每行4只

加法算式:4+4+4=12

乘法算式:4×3=12

算法二:竖着数,每列3只

加法算式:3+3+3+3=12

乘法算式:3×4=12

由此进一步说明,相对于一个加法算式:4+4+4=12,其乘法算式可以有两个:

这两个乘法算式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第四,把教材的第三部分移至此处,即写出加法算式3+3=6和2+2+2+2=8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

第五,做练习。练习题的选择可以与教材中的练习题相同。

篇4:浅谈表内除法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表内除法 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新课标对表内除法的要求:改进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教学的一致性,加强除法的探索性,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会根据表内乘法口诀进行求商,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认清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在教表内除法时,教师要以乘法为教学跳板,用九九口诀作为表内乘除法运算的主体结构,进行教学。一道口诀即可以解决乘法问题,也可以解决除法问题,用“乘”来促“除”,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加强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由此及彼的认知特点。把乘除结合起来教学,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乘法时,就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为下一步除法做准备。比如:3x7=21中,当学生对此很熟练,教师就可以随意遮住一个乘数,让学生回答。遮住3,就是几乘以7等于21,或3乘以几等于21。在教学除法时,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利用,有助于调动了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进行运算的乐趣

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要多动手,自主探索,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激起学习的兴趣,发现规律,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数学模式,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表内除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的去探讨除法的规律、法则,操作直观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实现除法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1. 操作要普遍性。动手操作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体现其公平性原则。学生们进行操作、体验操作、感悟操作,对于平均分、除法、倍数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把6进行平均分,学生们可以用6个三角形、6个积木、6个五角星、正方形、糖果、饼干等等教具进行不同的平均分,有的学生分错了,教师正好适时地讲解,什么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达到全体学生都理解的标准。在操作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把每一种分法都反复操作,鼓励学生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并适时地表扬,把学生的潜能激发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年龄小,身心不成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难懂的除法问题,变成简单的操作,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倍的认识”中,谁是谁的几倍,学生初次接触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教具,第一排摆4个星星,第二排摆12个星星,鼓励学生说出第二排里有几个4,这就是第一排的几倍,让学生感悟出,12里面有3个4,那么12就是4的3倍,多次反复、用不同教具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建立倍数的初步概念,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浅显的展示出来。

3. 彰显学生个性。操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不拘一格,彰显个性。

三、分阶段练习除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循序渐进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除法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我们把学生表内乘除法能力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能正确地用口诀进行运算,能按照运算方法一步一步清晰地进行思考。每做一道题都要顺着口诀探寻,比如36÷9=4时,学生经常是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的推断,才能找出答案。做题速度比较慢。在这个阶段,学生练习时做题不要过多,做题速度不要求很快,要保证练习的准确度。教师在引导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白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二个阶段是对口诀比较熟练,不再都从“一”开始,想口诀的时间短了,速度稍有提高,比如72÷9=8,学生可能从七九六十三想起,或者倒着来九九八十一,当学生进入这一阶段时,应适当增加习题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并针对错误频率 高的算式进行重点练习。多采用如听算、口算、笔算等形式,还可以 让每个学生仿照乘法表自制除法表,尽可能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建立起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联系。此阶段对那些速度缓慢的要找出原因,加强练习,争取赶上其他的同学。

第三个阶段是能熟练的作出判断,不用刻意地去背口诀,当一个运算题读完,潜意识里口诀就出来了,能马上说出得数,达到非常熟练的的程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有意到无意,口诀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做题速度也非常的快,此时运算的形式、练习量、练习次数、练习时间都要尽心设计,每天都要练习一定时间,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采用分布练 习法,先是隔日练习,再是隔周练习等等,直至学习多位数乘除法。这样遗忘可以减少,已形成的运算能力也 得到了巩固。

总之,在对表内除法进行初步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通过已有的乘法知识来感知除法,并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中领悟除法的意义、规则,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分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人都能熟练运用。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把表内除法和实际生活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能再熟悉的环境中温故除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中民.“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单元教学建议[J].辽宁教育,2013(Z2).

篇5:表内除法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份。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组。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1)可以怎样分竹笋?(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除法算式: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8÷4=2读作: 15÷5=3读作: 6÷2=3读作: 16÷4=4读作:

9÷3=3读作:

2.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二)辨析练习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份。每份3个,分成了()份。每份6个,分成了()份。

2.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28÷4=7(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12

4×()=16 5×()=15

3×()=21()×6=18

()×5=25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可以用减法算 2.也可以用加法算 3.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用乘法口诀想 三

(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6-3=3 3-3=0 加法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

(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6=

6÷2=

12÷4= 8÷2=

9÷3=

10÷5=

2.有()棵黄瓜苗,()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20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6÷2=

12÷4=

8÷4=

9÷3=

10÷2= 3×7=

6×6=

7×2=

4×8=

5×6=

7×4=

二、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发现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1.一共有24个包子。2.每屉装4个包子。3.装6屉包子。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任意选择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么? 1.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装4个,能装几笼? 2.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笼,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装6屉包子。每笼装几个

(三)解决问题

每屉装4个,装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4×6=24 1.怎样解决? 2.为什么用乘法? 3.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求6个4是多少。

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24÷4=6 1.怎样解决? 2.为什么用除法? 3.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

(六)二十四 求24里面有几个4。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几个? 24÷6=4 1.怎样解决? 2.为什么用除法? 3.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把24平均分成6份,1份是多少。

(四)比较沟通

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乘法口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求积,还可以求商。

三、巩固口诀求商方法

(一)再次体验用口诀求商 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8÷3= 乘法口诀:

28÷4= 乘法口诀: 20÷5= 乘法口诀:

(二)感受用口诀求商的优势

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求出各题的商。2×6=12

12÷2=

12÷6= 5×3=15

15÷5=

15÷3= 6×4=24

24÷6=

24÷4=

(三)用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问题:1.根据图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每个算式是怎样算的?

(四)提升练习

1.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有些乘法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2.把一条绸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米? 1.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2.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3.怎样算出的结果?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22页练习四,第9~11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蚕宝宝。问题:?只蚕宝宝

1.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2.怎样列算式?

为什么用乘法算式? 3.解答正确吗?

5×3=15(只)3×5=15(只)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一)解决“均分”问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你知道了什么?

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每个纸盒放几只。15÷3=5(只)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计算。解答正确吗?

(二)解决“包含”问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你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除法?.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计算。15÷5=3(个)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解答正确吗?

(三)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再次体验。

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要用几个盒子? 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24页练习五,第2~5题。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

(一)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二)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二、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一)复习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一()得一

二()得六

()四十二

四五()二六()

五()三十

()六三十六

(二)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三)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

6×2=

12÷3=

36÷6=

71-50=

18÷6=

17-9=

16÷4=

30+6=

30÷6=

3÷3=

25+5=

8÷2= 4×5=

24÷4=

20÷5=

18÷3=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列式计算

1.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二)解决问题

有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三)辨析练习

(1)每个花瓶插5 根孔雀羽毛,4 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2)每个花瓶插6 根孔雀羽毛,24 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3)有10 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 根孔雀羽毛,插在2 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6 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四、课堂作业 作业: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篇6:表内除法一教案

1.使学生知道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并知道这种分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该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表述分的过程及结果,理解除法含义.学会操作第二种分法分的过程.

3.使学生通过参与“分”的过程,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初步感悟到“普遍的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初步感悟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实物演示,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为对比做好准备)

1.问: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说说,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2.实物演示

(1)复习回顾P40、例1

①出示P40、例1(用板条贴在黑板上):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来,一边分,一边说

下面几个提问可以用投影片(或实物投影)显示.

③问:根据他刚才分的过程,谁能列出一个除法算式?(8÷4=2)

④问:算式中的每个数的名称各是什么?(算式中,8叫被除数,4叫除数,2叫商.)

⑤问: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读作:8除以4等于2.)

⑥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

(2)复习回顾P40、例2

①出示P40、例2(用板条贴在黑板上):有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个.

②请一个学生道黑板前来,一边分,一边说

下面的步骤同例1的第③~第⑥

3.教师谈话: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东西的另一种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移动例1的板条得到例4

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几堆?

(2)师问:这道题跟刚才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教师找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说边摆分的过程.(有8个小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也就是每2个正方体为一份,每次就拿出2个小正方体,没分完,再拿出2个正方体放1堆,直到分完为止.)

(5)问:“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几堆?”

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4堆.(板书:4)

2.教学例5.

(1)出示例5,移动例2的板条得到例5

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盘?

(2)师问:这道题跟刚才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提问:“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2个放一盘,就是说每份是2个,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4)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在分桃子之前教师让学生回想刚才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然后再动手实际的分一分.

(5)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再让1个学生边说,边操作一下分桃子的全过程.)

师生小结:6个桃,每2个放一盘,放了3盘.(板书:3)

(6)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用除法表示,谁能把刚才我们分桃子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生:6÷2=3(盘)]

(7)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先叫几个学生试着说一说)

(8)教师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同时板书: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

3.对比感悟

篇7:表内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师:我们已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识

1、观察教科书P37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这个班的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庆祝欢乐的节日。我们小朋友也有欢乐的节日呢!(“六一”儿童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做好准备。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逐句读出图中学生说的话,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带着数据去了解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汇报,提出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以上的三条信息可能会分别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一共做了多少面小旗子?怎样挂这些小旗子?

(2)平均每组分几颗星星?

(3)心形气球可以摆几行?二年级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尚弱,教师可视其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4)可忽略。

2、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1,回顾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已经挂好了小旗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能看出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每行有7面小旗子,总共有8行。

师: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子?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生交流,列乘法算式,说算理并复习乘法的意义,说出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但对旧知识的忘记速度也快。将直观图形的信息落实到问题中,让学生去找“几个几”,复习乘法的意义,便于后期建立乘法和除法的联系。

(2)交换上题中的信息进行探究。

师:一共有56面小旗子,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有7面。

预设2: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式56÷8。

师:为什么用56÷8?

引导学生复习除法的意义。

师:说一说怎样求商。

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提出另外的问题,激发学生唤醒旧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活动。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思考,直至说出列式的依据以及计算的算理,也是检验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56÷7=?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师:你能用这个算式解读这个图吗?

【学情预设】一共有56面小旗子,每行放7面,能放8行。还有学生会分不清行和列,可加动作比画区分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要求表达清晰。

(3)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师:比较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都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独立探究。

3、自主解决分星星情境问题。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49÷7=7(颗)。

师小结:用“七七四十九”这句乘法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指名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丰富学习内容,为归纳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内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所用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既深化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又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性,使学生爱学、乐学。

2、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2)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样列式,再指定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计算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应先求出积或商后再来填空。

【设计意图】加大计算的练习量,是对本课时内容的巩固,同时也是把对本单元目标口算能力提升的锻炼落实到每节课中。多样化的练习方式,避免口算的枯燥性,同时对口算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方面,你有什么经验跟班上同学分享的吗?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篇8:表内乘除法常见错例及教学干预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上一篇:庆荣煤矿“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活动方案下一篇:财务人员测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