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2024-04-25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通用7篇)

篇1: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篇2: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学情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熊猫分竹笋引入,通过分竹笋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还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4.1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活动】【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 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 = 3

除 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课堂实录

篇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一、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打破沉闷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有除法或者余数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配角、客体,甚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会认真的询问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速度使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课堂气氛越来越僵化,学生逐渐不再配合教师,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然而,众所周知, “有余数除法”对小学数学阶段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现代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将课堂学习节奏逐渐慢下来,教师要认真观察询问学生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了解大盘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和谐师生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非常重要。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必须联系实践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实践也必须有理论作为提托和基础才能更加的完善,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前任留下的珍贵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去论证它,这就要求“有余数除法”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渐向实践转移。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实践与教学联系起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例如, 可以将课堂前15 ~ 20分钟当做是新的知识点讲解时间,其余的让学生自我发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了解余数对于生活的意义,或者,教师可以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分开来,先将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或者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生活中最需要余数的地方去感受,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余数对数学的意义,也能体会到余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能通过户外活动让学生逐渐接触社会,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生活意识。

3.不断教导学生利用余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学科是小学教学阶段最具有生活实践特点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余数除法”教学阶段是小学数学奠基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学好它对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余数除法”教学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新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问题就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取材,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新的知识,为将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奠定基础,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来自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感受到学习数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意义

1.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的阶段,而“有余数除法”则是小学数学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能够掌握这个知识点才能更容易接受其他更加复杂难懂的知识点,为将来的综合分析其他更加复杂的难题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属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余数知识,其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学校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一阶段知识,不仅仅是它的奠基性作用,还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也更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不断创新是提高“有余数除法”教学方法的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水平,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才是完成以上目标的唯一途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与目前的教学环境不太适应,但其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必须在创新过程中留存下来,如板书,一些复杂的教学知识点只有通过板书,通过教师的步步讲解才能更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总结

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因此,研究创新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也对小学数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小学生学习余数的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余数教学课堂学习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和谐配合,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提高“有余数除法”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方法必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余数除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将来学习更加复杂的除法具有重要影响,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观察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更加关注研究“有余数除法”教学环节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篇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归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语言说出计算过程。

3.情感与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9的乘法口诀求商正确的求商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游戏

师:我们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3×6 5×7 30÷6 7×9 24÷6

15÷5 6×7 15÷3 4×5 8×6

教师任指两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你们根据乘法解决了除法。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你们真善于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都是运用乘法口诀求出来的,乘法口诀真神奇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步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这个练习让孩子再次感受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主题图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一共有几个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

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

师板书出示: 第二幅画: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幅画: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板书: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习例1

(1)解决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①提问: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如果学生想到了除法师给与肯定。

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56÷8=7(面)

③汇报交流:说清是怎么算的,师板书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种:因为

(七)八五十六 所以56÷8=7(面)

第二种:因为7×8=56 所以56÷8=7(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出:都可以,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

④出示问题:要挂成7行呢?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56÷7=8(面)

指名说一说求商的思路,用的哪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2)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师小结:这两个算式都用“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来求商的。

(3)独立解决第二幅与第三幅画面的问题。

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出示: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就商几)齐读。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学习的效果。

1、课件出示P49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的青蛙跳的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P49做一做。这道题是针对主题图的内容而采用的练习。因为题型的限制,所以我用了“跳高”这一运动项目来解决。题附在台阶上,做对一道跳一格,全做对了小青蛙会在孩子们的胜利欢呼中成功的跳跃到最上面。孩子们一定会被成功的跳跃所感染,课堂气氛会逐渐上升,为下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2、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男女生比赛:男生完成左边9题,女生完成右边9题,看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再比一次。

3、兔子过河采蘑菇(练习十一的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再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再次重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强化对应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 可以摆几行?

56÷8=7(面)49÷7=7(颗)27÷9=3(行)

(七)八五十六 想

(七)七四十九 想

篇5: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学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应当合理组织练习。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知识结构】

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本教材第8~9页例

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重点难点】

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第7页准备参观科技园食品的情景图。

2.谈话。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准备去科技园春游,高兴吗?

二(1)班的同学也高兴,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昨天,他们去超市准备了春游的食品。我们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3.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第8页例1,引出“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6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每份应该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

教师给出食品总数:24颗糖果,12个果冻,18个橘子。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3)演示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分的结果。生1:把24颗糖果分成6份,每组得到4颗。生2:把12个果冻分成6份,每组得到2个。生3: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组得到3个。

(4)提问:看看你们组分得的每份有什么特点?(同样多)(5)讲解: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6)让学生把自己组平均分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3个„„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2)让学生用16张卡片代替枫叶,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得的结果填空。

3.教学教材第9页例2,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按照例2的要求分组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学生分组活动:用实物图片或小圆片分一分。(3)交流汇报。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4.独立进行平均分。出示教材第9页中做一做。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同桌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3)把10盒换成12盒、18盒酸奶实物图,仿上例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平均分的方法。5.巩固应用——迎新年列队展示活动。(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教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5)小结列队方法。

方法1:2

方法2:3

方法3:6 方法4:9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中第1题。(1)学生自己读题,弄清题意。

(2)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交流。答案:()(√)()【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的数学名词。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希望大家下去多多练习、体会。【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平均分(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由情境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重点难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春游时分配食物的问题。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来分果冻,看看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2.出示教材第10页例3分果冻情景图。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师: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 板书:分几份?

(2)分组探讨解决“分几份?”

提问:根据你收集到的信息,能帮助他解决分果冻的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8个果冻,每2个一份,8里面包含4个2,能分成4份。2.拓展应用。

师: 如果每4个一份,要怎么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分一分,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小结:如果每4个一份,8里面包含2个4,能分成2份。【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首先让学生思考题目。

提问:12根木棒,每2根一份,能怎么分?每6根一份,能怎么分?

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12里面有几个6。答案: 6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平均分(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除法,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除法(1)

【教学内容】

除法的含义和读写法(教材第13页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1.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对,真聪明!出示教材第13页例4情景图。

师:这只熊猫叫欢欢。这只可爱的熊猫十分好客,今天它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欢欢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每个朋友分一盘。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和晶晶来了。【新课讲授】

1.自主探究(教学教材第13页例4)。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你愿意帮小欢欢分一分吗? 学生活动:分一分,说一说。(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2)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指名汇报。演示: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2名学生)。

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都是3个。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2.引入除法。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欢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对,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除号我们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师: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3)想一想。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出示实物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2)读题要求。

(3)独立完成,学生互相检查。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答案: 1.3 2.(1)5

(2)2 【课堂小结】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除法(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组织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除法(2)

【教学内容】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材第14页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复习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知识。2.动手操作。出示6个圆片。

提问:要把这6个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学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叙述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演示:教师先把小圆片拿2个分给第一个同学,然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另外一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第3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圆片分给一位同学。提问:分给了几个同学? 生:3个。

小结:把6个圆片,每2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3个同学,正好分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熊猫分竹笋情景图。(1)指导观察,弄清题意。师:图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能放几盘。

师: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的? 生:每4个放一盘。师:能放几盘呢? 生:放5盘。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20里面有5个4,所以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分一分,说一说。

(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2)指名汇报。

(3)演示: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4)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5)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做用除法来计算。3.指导除法算式的写法。(1)师: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4.指导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20÷4=5”中,20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5叫做商。

学生自由读一读,记一记。5.想一想。

师:20个竹笋还可以怎样分?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总结。【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份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除号后面写2;可以分成6份,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2等于6)再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2.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跟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答案:

1.(1)6

(2)4(3)2 2.略

【课堂小结】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时学习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名称记牢。【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除法(2)

本课教学,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示熊猫分竹笋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笋,分的要求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在动手分的基础上,思考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写出算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教学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18页例1,19页例

2、“做一做”及第20~21页练习四的第1~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重点难点】

1.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1情景图。2.讲故事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急忙摘了一些,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了这么多桃,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1)引导提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的画面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板书:12÷3=□(2)探究计算方法。

师:你会计算“12÷3=□”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方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小组交流。展示算法。

生1:我是用学具摆的,把12分成4个3,所以可分给4只猴子。

生2:我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第1只分3个,12-3=9; 第2只分3个,9-3=6; 第3只分3个,6-3=3; 第4只分3个,正好分完。

生3:我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桃。1只分3个,3; 2只分6个,3+3=6; 3只分9个,3+3+3=9; 4只分12个,3+3+3+3=12。

生4:我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想:三

(四)十二,商是4。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最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提问:用乘法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几和几相乘得几,再想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例如:10÷5=?,想:几个5相乘得10,(二)五一十,商是2。2.教学例1拓展。

(1)出示例1图,问将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时,每只小猴分几个?

(2)学生读题,并列出算式。12÷4=□

(3)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同桌两人说一说)(4)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使用了哪句口诀。(5)小结:我们学会了通过动手分一分算出12÷3的商,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还知道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不仅可以计算12÷3等于几,还可以求出12÷4的商。3.观察比较。

师:从例1及其拓展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12÷3=4,12÷4=3)(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这两个除法算式我们用了同一句口诀。4.教材例2。

教学教材第19页例2。(1)引导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①每屉装4个,可以装6屉,一共包了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包了24个,每屉装4个,可以装多少屉? ③一共包了24个,装了6屉,平均每屉装多少个?(2)引导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提出了3个问题。现在你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交流。生1:第①题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6=24。生2:第②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4÷4=6。生3:第③题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4÷6=4。

提问:4×6=24、24÷4=6、24÷6=4这三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4×6=24,表示6个4是24。生2:24÷4=6,表示24里面有6个4。

生3:24÷6=4,表示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4。师:说得非常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地求出两道除法算式的商的?

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求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商。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快又好。【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之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完成填空。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句口诀想出商”。3.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1)学生看图编故事。(2)根据故事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

(4)根据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说说怎样求出商。学生交流。

4.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1)做成挂图,写有算式的玩具卡做成可以摘取的。(2)让学生读一道题,口算出结果,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算对了,就把玩具卡片摘下来。这是一道选玩具游戏性练习。5.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答案: 1.2 2.12

12÷4=3 3.第5题:5×4=20

20÷5=4

20÷4=5 4.略

5.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生1: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生2:还知道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较熟练地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希望继续努力。【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三

(四)十二,商是4。

(2)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2÷4=3

(三)四十二,商是3。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有动手操作,有独立思考,有同桌交流,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张弛有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会了方法。另外,在探索求商的方法过程中,学生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8~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1.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导入】 1.填一填。

6×()=12

4×()=24

()×5=25 3×()=18

()×2=8

()×6=36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看图写算式。

讨论:

(1)你是怎样想的?(2)你是怎样算的? 集体订正。

3.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专项练习。(出示课题)【新课讲授】 1.复习提升。想一想,填一填。

组织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求商的?(2)分别用哪句乘法口诀来求商的?(3)观察比较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1)除法算式中求商的方法的巧记:要求商,乘法口诀来帮忙。口诀得数被除数,它们两个是等量,乘法口诀前两数,一个除数一个商。

(2)从上题中发现,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两个题的商。2.拓展练习。

(1)看图写出1个乘法算式和2个除法算式。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积和商的?

(2)一共有20朵花,分给小华和四个小朋友,这些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朵?

①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②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在全班交流。③汇报、总结。

生1:我是这样想的:有20朵花,有4个小朋友,也就是把20朵花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朵。用除法计算:20÷4=5(朵)生2:我不同意他(生1)的观点。因为题目说“小华和这些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朵”,应该是把20朵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4+1=5(人),用除法计算是20÷5=4(朵)师:你们认为他的(生2)想法正确吗? 生齐答:正确。

师:很好!今后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像他(生2)那样,认真、仔细地读题,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一个一个地搞清楚。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四的第8题。抽卡片说算式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抽卡片说算式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哪几句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四的第10题。(1)让学生观察情景图。(2)根据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3)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4)全班评议结果。3.完成教材第22页第9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自己分别是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的? 4.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四的第11题。

(1)学生独立进行乘法混合计算,再找“朋友”。(2)让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5.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四的第12题。

第12题是一道“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在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下面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答案: 1.略 2.略

3.第9题:3 4.第11题:24÷4=6

24÷6=4

3×4=12 12÷4=3

12÷2=6

12÷6=2

30÷6=5 30÷5=6

5×5=25

25÷5=5

8÷2=4 8÷4=2

6×3=18

18÷3=6

15÷3=5 15÷5=3 5.第12题:12÷3=4(米)【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一定要熟记口诀;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题意,认真思考,再列式计算。【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要求商,乘法口诀来帮忙。

口诀得数被除数,它们俩个是等量。乘法口诀前两数,一个除数一个商。

实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口算练习。不仅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练习2~6的乘法口诀。充实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填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的练习,也是必要的。教学时,注意适当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说出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等练习内容,促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程度。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23页例3,第24~25页练习五的第1~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重点难点】

1.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养过蚕宝宝没,养过多少呢?是怎么放的呢?

2.出示教材第23页例3情景图。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课讲授】 1.应用提升。(1)引导指出问题。

师:看着有关放蚕宝宝的情境,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相互评一评。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15只蚕宝宝,放到3个纸盒里,平均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一共有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2)引导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生1:第一个问题: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列式是:15÷3=5(只)。

师: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因为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15÷3计算求出每盒放5只。师:说得真好!谁能说说第二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列式是:15÷5=3(个)。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15÷5=3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因为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求用几个纸盒,也就是求15只里面有几个5只,用除法计算,所以15÷5=3,求出可以分3个。

生3:15÷5=3,表示的意思是一共15只,每5只放一盒,求要用几个纸盒。师:说得很有道理。(3)引导比较小结。

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这两道题的算式是有关系的。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或者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4)引导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板书: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每个纸盒应有几只?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汇报交流。生1: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15只,又拿来了3只,一共是15+3=18(只),把18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6只,也就是18÷3=6(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15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有15÷3=5(只);现在把又拿来的3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分1只,也就是3÷3=1(只),现在每组有5+1=6(只)。师:真聪明!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现在平均每组有6只。2.拓展练习。分一分,再写算式。

(1)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支笔?

(2)每人分4支笔,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组织讨论:

①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 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③汇报、总结。

小结:①8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是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算式表示:8÷4=2。

③ 8支铅笔每人分4支,也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写成算式:8÷4= 2。

两道题的算式一样,但单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课堂作业】

1.出示小刺猬运水果的情境图。

12个苹果,每次运3个。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1)出示分茶叶情景图。

(2)让学生观察画面,用完整的话说出图意。

(3)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先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4)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订正、评价。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2)跟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3)老师请人板书。

(4)教师订正,评价并讲解。4.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3题。(1)出示情景图。

(2)让学生观察,说一说题意。(3)老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5.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两个小题分别是什么意思。(3)体会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6.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5题。这道题的题意比较复杂,学生需要先看懂图片才好做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根据题目知道了哪些信息,弄明白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汇报、交流、集体订正。7.每个花瓶插3枝,需要()个花瓶。

8.算一算。

18÷3=

6÷3=

16÷4=

2÷2=

36÷6=

15÷5=

9÷3=

10÷2=

答案:

1.12÷3=4(次)

运4次可以运完。2.第1题:12÷6=2(个)

12÷2=6(筒)3.第2题:(1)14÷2=7(个)(2)14÷7=2(个)4.第3题:(1)8÷2=4(个)(2)8-2=6(个)5.第4题:(1)6(2)4 6.第5题:(1)6×5=30(个)(2)18÷6=3(个)7.4

12÷3=4 8.6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数学问题我们都会解决!【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15只蚕宝宝分纸盒。

1.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几只? 15÷3=5(只)

2.每个纸盒5只,可以分几个纸盒? 15÷5=3(个)

3.如果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每个纸盒应有几只? 方法1:15+3=18(只)18÷3=6(只)方法2:15÷3=5(只)3÷3=1(只)5+1=6(只)

篇6: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表内除法

(一)平均分

(一)[教学内容] 第42--43页例

1、例

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

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课后反思:

平均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5页例

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

2.使学生联系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

1.操作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

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

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

(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2.谈话揭题。

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小朋友要注意两种分法不同的地方:

二、动手实践,1.教学例3。

(1)学生操作、交流。

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横着摆.代表2个小朋友。

追问:摆2根小棒表示什么意思?

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8个桃,按照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来分.把桃分完,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在书上()里填一填。

交流:把8个桃按几个小朋友平均分的?

接下来你是怎样务的?

提问: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2)明晰分法。

提问:刚才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先摆2根小棒表示要按什么平均分?(按2份平均分)

说明: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要平均分成2份.所以先摆小棒或画圈确定分2份,再按2份平均分。

小朋友按2份平均分的分法有一些不同,有的每份先分1个,有的每份先分2个„„再把剩下的这样分完;也有的每份一次分4个,刚好分完。过程不同,但都是按2份分,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引导:想一想,每次摆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把每份个数分得一样多呢?

演示、操作,统一方法:刚才小朋友的分法,都是按2份分,做到了每份同样多。现在请小朋友再跟老师一起分一分:8个桃要按2份平均分,先确定分的份数是2份;为了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这样分:每份先分1个,接着每份再分1个„„现在正好分完。

提问:8个桃按2份平均分,结果知道了什么?

(3)回顾小结。

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分法,把8个桃按几份平均分的?我们是怎样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说明:今天把8个桃平均分是这样分的:按指定的2份平均分,分完后看到每份分得4个。

启发: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分法,和前面学的“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说明: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先确定好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 是每份分得几个;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先确定好每几个一份,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平均分成3份、4份呢?

小朋友能分吗?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平均分成()份,每份()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根,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按2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

——(6根);第二次按3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4根);第三次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3根)。你觉得这里平均分都是按什么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个]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平均分另一种分法。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今天是先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看每份几个。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懂分的方法,说说要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每份先分1个,接着怎样分;再连线分一分,分完为止,然后填一填。

交流连线结果,逐题说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提问:这里平均分先看什么,都是按什么分的?

小结:这里的平均分,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能知道每份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r解题意。

提问:分胡萝卜给几只小兔,要求按几份平均分?

提醒学生可以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表示8根胡萝卜分一分.再把分得的结果说一说、填一填。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要求学生先看着图在脑子里分一分,想想每只松鼠分得几个,再连一连、分一分、填一填,看自己想的结果对不对一

提问:这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个?

4.做“想想做做”第t1题。

(1)“{示题目,组织操作。

15个O能平均分成JL份?先同桌时论,(可以想几个几是15)想好了一起交流。

交流:能平均分成几份?(板书:平均分成3份、5份、15份)

你准备按几份平均分?先想一想,再选一个平均分的份羹,用圆片分一分.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组织交流.深化分法。

根据学生交流分法,教师演示分法:先确定平均分几份。霜分一分。分完后让学生说说】5个O平均分成()份,每份()个。

说明:刚才小朋友用今天的分法平均分,分得真好!都是:走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3)观察拓展。

小朋友,如果换个方法看,用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想1整分成3份的,可以看成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的。结果是平均分成3份?(教—嘲手势表示每5个一份地分,并指分成3份的结果,初步体验不同分法)

指出:小朋友,我们从同„个分的结果里,呵以看出分法虽然不同,但也

是有联系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小朋友先想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就能更加清楚不同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四、完成“动手做”

1.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桌商量怎样拼,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演示两种拼法:拼成一排的,拼成两排的。(注意引导学生明白4×2的两种拼法位置不同,但却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启发:请看拼成的图想一想,怎样很快想到能拼成2排.每排4个?(引导用二四得八或2×4=8想)

说明:用几个几是8.想乘法口诀或算式,再把8个平均分,就能想到怎

样拼。比如,二四得八,或者2X4=8,就想到按2排平均分,一排可以摆4个;也可以想到按每4个摆一排,可以摆成2排。

2.用12个、l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用12个、18个能拼成长方形吗?你选一种个数,用你的方法想一想、拼 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等会我们一起交流怎样拼的,各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拼正方形。

提问: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话,你最少用凡个就能拼成正方形?

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

五、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的“平均分”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今天平均分的方法是按什么平均分,结果是什么吗?和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方法不同在哪里呢?

你是通过什么活动学会平均分的方法的?

小结:今天仍然学习习近平均分。小朋友还是通过动手操作分桃、分学具,学会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得到每份几个。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小朋友要学会用学具学数学。

教学反思:

平均分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年级上册第46~47页例

4、“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 “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分得怎样的结果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板书课题)

2.操作激活。

I出示8根小棒。

要求: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学生用小棒按要永操作平均分,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操作丽种分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小朋友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3.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 “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教学例4。

引导: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分的时候看明白你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2.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如出现:///

///

///

///

(1)交流:这是平均分吗?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

小朋友听明白他是怎样分的了吗?那来说说他怎样分的。

(2)提问: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

那你怎样分的?你来用不同的分法说说怎样得出这个相同结果的。

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后一令小朋友又是怎样分的?

(3)比较: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明确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一种是把12支铅笔,每3

支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另一种是把12支铅笔,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3支。

(4)小结: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再次尝试。

引导: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

交流:你分的结果是什么?能说出哪两种分法都能得到这个结果吗?

讨论: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小组汇报,将不同的分法分别依次呈现在黑板上:

分成了12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份2支,分成了6份;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每份3吏,分成了4份;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每份4支,分成了3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

启发: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份慧分,结果 是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餐看.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份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分法:

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结果:

可以分成几份

每份有几个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 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把两小题自己读一读,互相说说每题要求按怎样的分法分,然后看图填空。

交流结果。

提问:看图说说,按哪丽种分法来平均分的,结果怎样?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8个菠萝平均分的图,想想可以用哪些分法分得这样的结果,再填空。

交流结果。

提问:这两种分法不同在哪里?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小朋友看看有几个苹果呢,想想怎样分的,把结果填在()里。

交流填写结果。

提问:分物体要得到平均分的结果,可以怎样分,你能总结一下吗?谁来说一说。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让学生根据图上意思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比较:请小朋友自己比一比这三小题不同在哪里,再说给大家听一听: 每小题是怎样看图、怎样想的。

指出:像这样每份个数相同的情境,可以看成有几个儿,一共多少个,也 可以从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来看: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或者按几份平均分,每份有几个。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引导:你从图上看到兔有几个几只,鸡有几个几只?

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同桌先说一说。

交流:你看出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

追问:每幅图都可以看成几种分法?哪两种分法?

指出:这两种小动物都是几个几是多少的情境,用平均分来看,都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几份;也都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每份有几个。

四、反思过程,全课总结

引导:小朋友反思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习了平均分的什么内容?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课后反思: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例

5、例6和相

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联系平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

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 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 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

(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

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 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

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

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6 3)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

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

几人?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

(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 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 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 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 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 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1.选择答案(口答)。

(1)8个同学在跳绳,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列式是()。

A.2×4-8

B.8÷2=4

(2)10人打乒乓球,平均分成5组,每组(2)人。列式是()。

A.2×5 =10

B.10÷5-2

提问:这里为什么都要选除法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说10、2、5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 么意思。

说明:把10砖按每2块搬一次,求几次搬完,要用除法算。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除数3表示什么意思?商3呢?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

学生独立读题并完成算式。

交流两道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两小题都用除法算?这两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个朋友知道了只要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

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求每份是几个,都要用除法计算。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除法算式。

三、全课总结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认识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还有哪些体会?

课后反思:

认识除法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练习八第l~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列算式的练习,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并能说明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渎、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看情境说明列式理F,体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形象思维和观察、分析、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认知活动,感受实际生活里的除法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除法的认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并了解乘法和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理解除法含义

1.做练习八第1题。

(1)学生读题。

要求:请同臬小朋友每人用10根小棒,互相合作按题里要求分一分。

同桌用左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1)题分,注意分法和结果,填写()和算式。

用右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2)题分,两人检查对不对,再填写()和算式。

交流:第(1)题怎样分的,结果是几份?(教师演示,数一数分成几份)除 法算式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除法算?

第(2)题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演示,数一数每份几根)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为什么也用除法算?

(2)比较:请小朋友观察分的小棒,用10根两次平均分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不过分法不同。你能说说刚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吗?

请根据分法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虽然看到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但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结果不同,一种是按5根一份平均分,结果是分成2份,除法算式是10÷5—2:另一种分法是按2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5根,除法算式是10÷2=5。所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或者是按几份平均分,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但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

2.做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里有多少个棉桃,分成了几个几,明确有12个,分成了4 个3。

要求同桌根据两种分法说说,可以看成怎样的分的,并交流不同说法。

让学生填空。

交流填空结果和算式,呈现学生的练习。

追问:为什么都能列成除法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12÷4-3呢?

指出:把12个棉桃平均分成几个几的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分法来观察:

可以看成每4个一份,分成3份;还可以看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看成不同的分法.写出的除法算式不同。

3.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让学生说说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平均分写除法算式,要根据图意先想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再根据分法想算式怎样写,然后正确写出算式。

4.做练习八第4题。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想一共几条金鱼,可以看成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为什么要列成除法算式?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列式时要联系分法想算式。

三、感悟乘、除法联系

1.做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观察图意,说说有几个花坛,每个花坛几朵花,一共多少朵。

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填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看图的。

你在图里是根据什么列出两道不同除法算式的?

现在看一看,这幅图可以列出几道算式?怎样的三道?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三道算式。

引导:大家讨论讨论,上面列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时,每次是怎样观察这幅图的?讨论好了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明确每次观察方法怎样看的。

指出:像花坛这样几个几的图,可以看成“有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列出

乘法算式;也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列出除法算式;还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所以,根据这样有几个几的图,可以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口答练习八第7题。

观察:请小朋友仔细看第7题里的图,柜台上有些什么蔬菜,每种蔬菜是 怎样摆的。

交流:哪位小朋友告诉大家,柜台上摆了哪些蔬菜,怎样摆的?

提问:黄瓜是怎样摆的?能说出哪些算式?(口答、板书)乘法算式表示 什么意思?两道除法算式各是怎样想的?

引导:你能根据图里蔬菜说出哪些算式,在小组里说一说。

交流算式,注意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说,教师板书。

追问:这里每种蔬菜都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和几个除法算式?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每组三道算式。

说明:这里根据每种蔬菜写出的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生活里经常看到这样摆成几个几的物体,这时都可以写出有联系的三道算式。看成“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就用乘法算;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或者“按几份平均分,每份几个”,都用除法算。

3.尝试、拓展。

引导:我们看到上面每组里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是有联系的。你能试着根据下面的算式,说出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吗?

2×4=8

5×3=15

4.口答练习八第8题。

让学生看式子说出几乘几等于多少,说说想的哪句口诀。

四、练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练习总结。

引导:这节课练习了许多题目,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总结:通过练习,小朋友进一步知道了,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算。平均分的一幅图,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也可以看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根据不同的分法能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算式表示的意思就不同。还知道像这样的图,还可以看成几个几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所以像今天这样的图,都可以列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的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看思考题,明确有3个圆,要画8个△,每个圆里都有4个。

学生先自己画一画,再交流怎样画的,看看是不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5题、第8题。

课后反思:

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第53--54页例

7、“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朋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算式(被除数不大于16)的商:初步学会列式解决简单的除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乘法口诀求商的原理的感受,初步体会乘、除法的联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说明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8根小棒,教师准备除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淡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表示平均分和它的结果要用除法算式。那除法算式的商怎样算呢,这就要学习求商。(板书课题:求商)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7。

(1)列出算式。

观察: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问题。请观察情境图里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题意.让学生集体用三句话说出题意。

提问:根据“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要解决“分成了几组”这个问

题,你觉得要列怎样的算式,能说说你想到的算式吗?(板书:8÷2-)

为什么列成除法式子?

(2)引导探究。

引导:根据题目里的分法,你能想到8÷2的商是几吗?自己独立想办法.可以按题目意思摆小棒、厕图形分一分,看看结果分成几组;也可以看图里的小朋友想一想,应该可以分成几组。得出商是几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商和自己的办法、理南。

(3)理解算法。

交流:8÷2的商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看。

结合交流板书结果“4(组)”,并相机演示或说明(学生出现几种就演示或说明几种):

学生画图形分或小棒分的,教师相应嘲图或分小棒,再结合直观说明:把8个每2个一份平均分,知道4个2是8,所以可以分成4组。

学生用减法的,教师板书减法算式(得0),再结合减法说明:8连续减4个2得0.说明4个2正好是乳所以也能得出可以分成4组。

学生根据题意说明理由的,教师结合图片说明:4个2人正好是一共的8人,所以同样得出可以分成4组。

引导:现在大家的办法、想法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根据几个2人是8人,得出可以分成4组的?

大家不同的办法其实都是想:4个2人是8人,所以商是4。那4个2人是8人,就是几乘几得8,你能想到哪句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归纳:因为4个2是8,所以商是4.这让小朋友想到T4×2和口诀“二 四得八”。所以在计算除法时,我们也可以用乘法口诀算。这道题可以想口诀“=几得八”呢,二

(四)得八,所以8÷2=4(组)。[板书:二

(四)得八商是-]

学生口答问题,并要求算一算:4组是不是正好8人,检查算得对不对。

通过用乘法检查,说明用口诀求商的得数是对的。那谁再说说用口诀求8÷2的商怎样想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追问:计算8÷2等于几,可以想什么算得数?哪句乘法口诀?

小结:通过小朋友自己算8÷2的得数是几,发现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除法的商。(在课题“求商”前增加板书:乘法口诀)在用乘法口诀求这道算式商的时候,是看除法算式里除数“2”,想“二几”得被除数“8”,(依次指算式里的除数、商和被除数)找到和除法算式对应的口诀“二四得八”,想出商是4。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能不能找和除法算式对应的乘法口诀,求出商是几呢?现在来试一试。请看课本上“试一试”两道算式,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每题得数和用的口诀,结合说说为什么用这句口诀,怎样想到的。(有错的订正)

提问:你觉得用口诀求商时,除数是口诀里的什么数?被除数呢?可以怎样想口诀?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要这样想:除数和几乘得被除数,找到对应的口诀“几几是多少”,正确算出算式的商。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交流:第一组算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3乘几得9,9除以3就得几,要 用同一句口诀算)第二组呢?

指出:从这里每组算式的联系可以看出,求商的时候可以看除数想乘法,看它乘几得被除数,找到对应的日诀,求出商是几。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做,独立填写得数,再集体交流订正。

提问:比一比每组题的计算和得数,你发现三道题有什么联系?(一句口诀可以算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每组j道题是有联系的;根据上面的乘法就可以算下面两道除法)根据上面的乘法可以算几道除法算式?

指出:每组的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都是有联系的一组算式,按上面的乘法就能求下面除法的商。所以算除法时,只要想和除法算式有联系的乘法算式、找到口诀,就能很快求出商是几。

(2)补充:根据下面每组除法算式,你想到哪道乘法,用哪句口诀算?

8÷2=

5÷3-

5÷1=

8÷4-

5÷5-

5÷5-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三组算式,让学生说说想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

每组题指名学生依次看算式,口答得数,结合选择几道说说用的哪句 口诀。

(2)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答商是几。

4.做“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让学生自己看题,再用三句话说说每题的题意。要求学生填写算式和结果,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列式和得数,并提问:第5题为什么用除法算?(求平均每天吃多少 个,要把12个桃按4天平均分)第6题是怎样想的?学生口答结果。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问题的意思思考计算方法。如果是把一共多少按几份平均分,或者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就都用除法算。

四、全课总结

1.回顾总结。

引导:今天学习的乘法口诀求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还有什么不懂或觉得困难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后反思:

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悉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用6以内的乘法口诀正确地口算相应除法的商;能根据口诀或乘法算式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商,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正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结合口算除法解释求商的方法,通过比较和列式体会乘、除法闾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表内除法口算能力;能联系乘、除法含义说明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获得熟练掌握新知、应用新知的成功体验,发展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决求商和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除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信心用口诀把除法算式都算对吗?

今天这节课就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大家要进一步熟悉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把除法算对,还要能根据乘法算式想到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解决乘、除法实际问题。

二、计算练习

1.做练习九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读秉法口诀,一组一组写得数。

交流得数,要求学生一组一组齐读一遍。

提问: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几道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说明: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有联系的。算除法想口诀,可以看算式里的除数,想它和几乘等于被除数,找到用哪句口诀,这样就能正确算出得数。

(2)下面每组题用哪句乘法口诀,得数各是几?

6÷2—

30÷5-

2÷3-

6÷3-

30÷6-

12÷4一

指名学生口答,然后让学生集体先说口诀,再说算式、得数。

2.做练习九第2题。

让学生看题。

提问:看第一小题向日葵上3个数,你能想到哪句乘法口诀和哪两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后集体说一说口诀和两道算式)

后面每道题你能想到哪个除法算式,叶子上填什么数?自己思考,在叶子上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要求:现在小朋友一起看4道题,先说乘法口诀,再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最后一道为什么只能说一道除法算式?

还能用这里每组3个数说出乘法算式吗?请小朋友看每组里的数集体一起说一说。

3.做练习九第3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填写得数。

提问:每组题各是用的哪句乘法口诀?(指名说一说)

你觉得每组j道题有什么联系?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出:每组三道题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算的,它是有联系的乘、除法算式,32

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下面的鼹道除法算式。

(2)你能根据下面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

4×3 =12

2×5-10

1×3-3

5×5-25

(3)你能自己想3个数,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吗?自己试一试,再相同桌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说想到哪3个数,写成的哪几个算式。(教师板书)

4.口算除法。

用除法口算卡片让学生直接说得数,选择一些算式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看学生口算掌握程度。(先指名口算,再试着集体口答)

三、实际问题练习

1.做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用3个条件说出从每幅图里知道了什么。(如,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一共有6只小鸟)

要求学生看每幅图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交流算式,让学生结合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样的一幅图,可以看成“几个几”是多少,写出乘法算式;也可以

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份数平均分”写出砥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现在大家一起读一读每组三道算式。(学生齐读)

追问:怎样的实际问题用乘法算?怎样的实际问题用除法算?

2.做练习九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指名读两个问题,独立思考可以怎样算。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交流算式和想法,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说明:第一小题求分给多少只兔,就是把20根胡萝卜每5根一份地分,33

看分成几份;第二小题求每只兔分得多少根,就是把20根胡萝卜按4份平均分,看每份多少根。所以,都要用除法算。

四、练习小结

1.小结收获。

今天小朋友开动自己的小脑筋,表现真棒!现在大家再看课本上练习九,想想练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练习内容和收获。

2.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4题、第7题和第8题。

课后反思:

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用6以内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能正确选择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口算练习提高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进一步了解计算乘法和除法选择口诀的思考方法,正确根据方法选用口诀口算得数。

3.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初步培养竞争意识,获得掌握口算方法和能正确口算的喜悦,逐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和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除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数学课,我们要进一步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小朋友通过练习要比上节课有更大的进步,除法口算要更加熟练,还要和大家比一比谁算得对、算得快。

二、巩固方法

1.背口诀。

先指名背一背6以内的乘法口诀,再集体背一背。

2.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4×5=20

6×3=18

5×5=25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除法算式。

提问:写除法算式时把哪个数做被除数?哪一道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说明:看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时,把汞法里的积做被除数,除以一个乘数就等于另一个乘数)。

3.练习口算方法。

(1)看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出示:三四十二

二五一十

四六二十四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比较乘法口诀和算式,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和商是口诀里的哪两个数?被除数呢?

说明:在比较中可以看出,除数和商是口诀里的两个乘数,被除数是口诀里的积,所以算除法要看除数,想它和几相乘得被除数,想出对应的口诀算出商几。

(2)看算式,说口诀和得数。

出示:12÷2-

15÷3=

8÷4=

9÷3-学生口算,结合说说是怎样想乘法口诀的。

强调:口算除法,先看除数是几,想它和几乘得被除数,找出对应的口诀求商。

4.想口诀填算式,想想能填出几道。

6÷口一口

12÷口一口

口÷口-6

让学生写一写算式,并思考各是根据哪句口诀写的。

交流算式,结合说说口诀。

三、口算练习

1.口算。

(1)做练习九第9题。

出示第9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除数是几。

指名依次口算每组算式的得数,选择几道说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再让学生自己口算,把每题得数写在被除数旁边,并检查得数。

按每组题让学生集体依次读算式和得数。

(2)看卡片口算。

用除法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再集体口算。

2.做练习九第1()题。

出示第10题,指导看表明确要求,让学生填写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

3.做练习九第11题。

出示算式,要求一组一组地算,并想想每组两道算式各用的哪句口诀。

学生填写得数,指名板演。

提问:每组算式里的数都相同.得数为什么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是乘法还是除法,不能看错运算符号,要不就会算错。

引导:每组两题用的乘法口诀都相同吗?哪几组用的口诀不同?请小朋友找一找,互相说说各用的哪句口诀。

交流:哪几组口诀不同?各用的哪句口诀?请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提问:算乘法怎样想口诀?算除法呢?

指示:算乘法只要看乘数直接想几几得多少,算除法要看除数,想它乘几得被除数,想出对应的口诀计算。

4.做练习九第12题。

让学生同时开始,用1分半到2分钟时间填写得数,看谁都能算对。

交流得数,了解学生口算掌握情况,针对实际采取恰当措施帮助学生掌握除法口算。

5.做练习九第13题。让学生读题,明确有两个问题。学生列式解答。交流算式、得数,教师板书。

提问:先根据什么求的一共多少盆,再根据什么求的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

提问: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除法?

四、练习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

(一)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7~58页复习第1~7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除法相关知识的回顾、练习,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根据一句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掌握解决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

2.使学生能联系平均分实物解释除法算式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与除法算式的联系;提高用6以内乘法口诀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发展口算能力;进一步了解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特点,培养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活动和练习,感受正确掌握本单元内容的喜悦,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体会实际生活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法含义、口诀求商和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除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

我们这一单元“表内除法

(一)”认识了除法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复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

2.提出要求。

通过今天的复习,小朋友要进一步弄清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要更加熟练地用乘洼口诀求商,并且能解决一些除法简单实际问题,了解除法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除法含义和计算

1.做复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分别说说有几份,每份几根,一共几根,结合交流教 师分别摆出小棒。

学生看图填算式。

交流算式,板书算式。

提问:这里看一幅图可以列几道乘法和几道除法算式?

能联系小棒图说说每组里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吗?每道除法算式表示图里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先互相说一说,再和大家交流。

让学生交流两组算式列式时的想法。

说明:一幅图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和鼹道除法算式,这样的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

追问:想一想,哪些情况可以写成除法算式?

归纳: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或者按几份平均 分,看每份几个,都用~一(除法算)。

2.做复习第2题。

启发:我们知道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那这一单元里用什么方法算除法算式的呢?那你能根据乘法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

现在听老师说口诀,看谁最先想到除法算式,想到几道就说几道。

教师说2~3句可以算两道除法的乘法口诀,指名学生回答。

下面看乘法口诀卡片说除法算式。

出示一张只能说一道算式的口诀卡片,让学生说算式。

提问:为什么这句口诀只能说一道除法算式?哪几句口诀只能说一道

引导:同桌小朋友能这样一个说口诀一个说算式吗?大家说的时候注意交换着说口诀和算式。(学生互说)

3.口算除法。

(1)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得数,选择几道引导学生说说用的哪句口诀。注意结合学生口算熟练程度的情况,指导看算式怎样想口决。

(2)做复习第3题。

学生同时开始,用1分半钟时间完成,测试学生计算掌握情况。

交流得数,注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学生口算能力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三、复习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5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明确有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算式,要求说说为什么用除法算。

口答问题。

比较:摆成几行时每行盆数多?为什么它每行的盆数会多?

说明:求每行几盆,要把15盆花平均分成几行,所以用除法算。从算式中可以看出,平均分的行数少,每行的盆数就多;平均分的行数多,每行的盆数就少。

2.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知道了哪些条件。

提问:都抬12个南瓜,哪两人抬的次数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我们这样想的,都抬12个南瓜,男同学每次抬的个数多,抬的次数就少;女同学每次抬的个数少,抬的次数就多。想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算一算,女同学一共要抬多少次,男同学一共要抬多少次。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口答问题。

小结:从上面两题里知道,只要是平均分的问题,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还是按份数平均分成几份,都用除法算。而且小朋友还能根据平均分的份

数或者每份个数,估计哪个结果大一些、小一些。

3.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些什么。

(1)学生做第(1)、(2)题,指名板演。

交流:乘法算的题和除法算的题有什么不同?

(2)讨论:根据图里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大家讨论一下。

交流问题,教师板书。

提问:这里哪些问题要用除法算?

你明白了怎样的问题要用除法算吗?(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四、复习总结

1.回顾总结。

引导:这节复习课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最点理解“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如每人分得3块糖,小朋友的人数就是几人?每人分得4块糖,小朋友的人数就是几人?

让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有多少块糖,有多少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 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交流想法,引导用乘法口诀想: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得出可能是25块糖,5个小朋友;也可能是36块糖,6个小朋友。

3.布置作业。

完成复习第4题;列式解答第7题提出的问题。

篇7: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设计

一、小学除法探究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除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将运算方法教给学生, 而不注重运算意义。这样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 而缺乏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具体说来,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创设课堂情境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避免以僵硬直白的数学知识开场。探究式教学主张数学情境的创设, 要求教师为学生呈现具有吸引力的数学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探索、猜想, 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使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在具体的情景策略中, 教师既可以以生活情景为主, 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也可以灵活选择小故事、小游戏或者图像展示等方法, 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 进入到课堂学习。

(二) 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 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这种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一方面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课堂探究, 寻找多种运算方法;另一方面, 教师面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 不能直接否定, 要尊重学生进行课堂质疑的能力, 学生通过质疑, 可以主动参与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组织课堂合作交流

小组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既可以释放学生的个性, 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个人学习潜力。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合作交流成为形式, 要在交流之前, 给予每个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与时间, 之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 又要及时纠正偏颇错误的意见,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的合作交流,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且也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四)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 课堂评价反思也不断得到应用, 这是一种互动性的认识自我及他人的过程。在课堂反思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方法, 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如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提问, “我们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好呢”“这节课你有什么学习体会”。与此同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评价, 从而可以更加完善之后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反思, 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二、小学除法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除法课堂中,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 具体分析小学除法教学案例中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案例:分桃子问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内容分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是在学生掌握一百之内的乘法运算及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在安排内容上, 通过设置情境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过程中, 进行除法学习。

课堂过程:教师在教授这节内容时, 要首先通过情境创设, 来提出问题。

教师: (首先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展示课件内容。) 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了一群特殊的好朋友———小猴子, 这些小猴子遇到难题了, 他们收获了许多又大又鲜的桃子, 可是呢, 它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分配, 我们帮帮它们好吗?

学生:好的。

教师:我们看到, 一共有四只小猴子, 48个桃子, 怎样进行平均分配呢? (教师板书课堂主要内容:两位数的除法)

在这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 探索具体的算法。

教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吗?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具体运算方法呢?

学生1:我是用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的, 我可以将具体算法演示给大家。 (学生上台演示) 首先这是48根小棒, 我们可以把它表示成48个桃子。我可以先分整捆的, 三只小猴, 每个小猴可以分到一捆, 之后我再分剩下的单根的, 共有8根, 这样每个小猴可以分到2根, 所以每只小猴子分到的桃子是12个。

教师:你看他分的多好呀, 那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好的,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竖式 (教师进行板书)

……

案例分析:这节课堂, 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学习转化为日常生活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因此, 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中, 取得了十分有效的课堂效果。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 探究式教学与这种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本文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除法教学中的研究, 对其有了更好的认识, 希望可以对数学教育者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徐利治, 王前.数学思维[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62) .

[2]李正超.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7 (3) .

上一篇:聋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下一篇:做瑜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