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单元备课

2022-06-23

第一篇:表内除法单元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集体的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

(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

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

3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第二篇:《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分析(精选)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 7

从具体编排来说,“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 “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2)被除数不超过36,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第1 9页例2呈现情境图作为形象支撑,先出现乘法算式4×6=24,再出现两个除法算式24÷4=□、24÷6=□,促使学生领会乘法、除法的关系,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想商打开“通道”。教材中设计的看算式写乘法口诀练习和有关联的一乘两除一组的计算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部分,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其

2 / 7

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教材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对除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是学生探索求商的方法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第一,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材在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从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先确定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再分;二是先确定每一份要分得多少再分。由于平均分的过程(方法)不同,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具体含义也就不同,但都要用除法表示。因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同时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是学生理解除法必备的“拐杖”o因此,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共同性。具体到例题的编排,例2通过直观图和文字,既呈现了两种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过程,并由学生提出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表明对学生不同分法的尊重;又用两个箭头指向了共同的平均分的结果。例3通过有关联的两幅情境图,展现了学生根据每份要分得多少进行平均分物的过程及最后分得的结果。结合例

4、例5及第二小节的例1可以看出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地理解平均分对于认识除法、探索求商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材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脑海中的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

3 / 7

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第四,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由于乘法的现实模型中最重要的等量组的聚集模型是不对称的*,因此就出现了两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平均分的情况,除法的这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分配)和包含(重复的减法或比率)。教材通过例4和例5的编排,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的概念。两个例题的编排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进行表示。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五,渗透数学文化,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材通过“你知道吗?”的版块设计,介绍了第一个使用“÷”的数学家,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史料。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突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意思,从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为此,教材选用了除法中包含(重复的减法或比率)的现实情境模型作为研究素材,便于学生与已有减法、加法和乘法的概念建立联系;同时被除数是较小的数据12,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在展示、交流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教材首先呈现连减的方法,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了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连加的方法,这里没有给出思考的全过程,只是点明思路,为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接着教材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这与乘法现实模型中等量组的聚集模型是完全一致的,形象地展现了乘法与除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乘法算式和怎样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过程呈现出来,最终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教材提供的“脚手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4 / 7

(3)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运算的意义的理解。 我们通常将学生解决问题失败归因为“数量关系不清”,确切地说是学生在“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时运算模型识别不敏锐,而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四则运算意义的建构初期。为此,本单元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呈现方式上,本单元用对比编排的方式,呈现了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模型的现实情境问题。在文字呈现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后,教材将两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示意图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既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为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形象化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与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不要求说套话,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在相应的练习设计中,教材将已经学过的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混合编排,有些提供直观化图示,有些借助小精灵的提示:“你是怎样解答的?”引导学生用操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结合运算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与方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如下。

(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

在小学的第一学段,对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就是“平均分”。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对比与辨析,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方法,也要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在除法概念的教学中,无论是“等分”的情境,还是“包含”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在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比较两种不同现实情境模型问题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

5 / 7

概念本质的认识。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3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Lesh在布鲁纳表征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两种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有学者认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因此教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平均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算式摆学具、画图,看算式讲故事等活动。通过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时,切记让学生说套话,可让学生结合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即可。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标准( 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每分钟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首先,教师应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借助直观模型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其次,借助乘法算式进行相应的除法运算的练习,如根据3×5=15,计算15÷3=□和15÷5=□等。第三,针对除数小于商的算式,进行运用乘法口诀的指导。如,24÷4=□,学生往往知道想4的乘法口诀,但从“一四得四”想到“四四十六”就放弃了。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4的乘法口诀不止4句(这一点在乘法口诀的教学建议中已提出,但学生可能还会存在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想下去,直至“四六二十四”。最后,针对难记、易错的问题进行练习,这种练习形式适合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行。需要教师在前面的练习中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进而让学生针对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练习,减少练习的盲目性,提高练习效果。

(4)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 7

理解与表征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结合例3的教学,在联系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如果只从结果上看是无法区分的,都是每份同样多。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手分的过程,体会到平均分的方法的不同,才能为理解“等分”和“包含”这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情况奠定基础。

第二,以直观图示为桥梁。

画图是理解与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直观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所画直观图的异同,体会图的形式不同,但结构是相同的,使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达到明晰数量关系、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三,以语言表述为标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动作、直观图边比画边说。通过语言表述,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状况。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意思合理即可。

总之,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课标中“四能”的目标。

(5)建议用10课时教学。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7 / 7

第三篇:第4册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第一课时: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P48-4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教学重点:掌握用

7、

8、9乘法口诀求商。 学具准备:口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小竞赛。 2.口诀接龙。

3.出示主体图,请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出示题目: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4、质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算?自己试着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二、 教学新课。 1. 2. 3. 4. 5.

三、 尝试练习: 1. 2. 3.

四、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完成书P49做一做。观察题目,说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说口诀,学生对乘除法算式。 找好朋友练习。 小组交流如何解决?

独立思考,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提问,列式计算。

观察两道式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同桌互相出题试一试。 重点点拨:用哪句口诀?怎么算的?

五、 课堂练习: 1. 2.

板书设计:

课后记:

找出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乘除法算式。 熟记口诀表。 第二课时: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P50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经历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练习,渗透方程的思想。 3.在竞争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引入: 1. 2.

二、 指导练习: 1. 指导练习第一题。

⑴出示题目,选派代表参赛。 ⑵其余的同学在书上完成, ⑶校对答案。 2. 指导练习第二题。

⑴以游戏形式练习。

⑵将卡片贴于黑板,比一比谁最先采到蘑菇。 3. 指导练习第三体。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自由校对。 4. 指导练习第四题。

⑴独立计算。

⑵说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5. 指导练习第五题。

⑴出示题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⑵试着独立计算。

⑶说一说你用哪句口诀算。 6. 指导练习第六题。 对口令。

同桌互说口诀,并说出用该句口诀计算的乘除法算式。 ⑴独立思考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什么? ⑵尝试练习,小组讨论方法,校对。 ⑶说说怎样才能做得又对又快。 7. 指导练习第七题。

⑴自编应用题。

⑵说说数量关系,你是怎么想的? ⑶独立列式计算。 ⑷发散性提问。 8. 9. 独立完成第八题。 指导练习第九题。

⑴看图说清题意。 ⑵列式计算。

10. 独立完成第十题。 11. 指导练习第十一题。 ⑴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 ⑵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解答。 12. 口算比赛。

三、 小结:通过练习,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4 教学目标: 1.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各20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两个层次的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 教学例2。 1. 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图(2),从右往左看:⑴18与3,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⑵15和5,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2.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⑴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⑵自主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3. ① ② 完成“做一做”。

第一行:△△△△△△△△△△△△△△△△ 第二行:△△△△ ⑴摆好两行三角形。

⑵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⑶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①12是3的4倍;②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①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②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 教学例3。 1.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出示主题图。

提问:根据这个场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⑵在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本分析思路。

⑶让学生应用基本分析思路解答“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 完成做一做。

⑴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有序地数出跑步和练武术的人数。 ⑵独立解答第一题。

⑶对于第二题,可引导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四、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四课时: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2.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巩固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清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小圆片、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引入。 1. 2.

二、 指导练习。 1.指导练习第一题。 ⑴看图说说图意。 ⑵自编应用题。

⑶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⑷试着自己提问并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指导练习第二题。

⑴根据题意试着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3.指导练习第四题。 ⑴看图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⑵同桌合作涂色提问。

⑶选择一到两个问题列式计算。 4.独立完成第五题。 5.指导练习第六题。

⑴用自己的话把应用题说完整。 ⑵分析数量关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⑶列式计算。 6.指导练习第七题。 听算。

倒背口诀比赛。 ⑴说说看统计图要注意些什么? ⑵说说你看懂了什么?记录数据。 ⑶提出问题并解答。 7.指导练习第八题。 ⑴独立完成第一小题。 ⑵说说第二小题的思考过程。 ⑶独立解答。

三、 游戏

1.自由组合四人小组,跳绳比赛,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2.根据数据提出问题。

3.选择倍数关系问题编应用题。 4.用学过的方法解答问题。

四、 小结:你有何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五课时: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内容:P59 教学目标: 1. 2. 3. 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题意。

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2. 1. 2. 3. 4. 5. 6. 1. 计算两步计算式题。

说说两步计算式题运算顺序。 观察例题图,小组讨论图意。 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寻找解题方法,并尝试解答。

交流不同解答方法。重点点拨综合算式。说清算式的意义。讲清运算找好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尝试练习。 练习十三第一题。

二、 教学例4。

顺序。

三、 巩固练习。 ⑴认真解读题意。 ⑵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⑶根据乘除的含义确定每一步的计算方法。。 2. 练习十三第二题。

⑴独立完成。

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⑶交流各种算式,校对答案。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六课时: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P60 教学目标: 1. 2. 3. 过实践活动,体会两步计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使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运用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绳子、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运算顺序。

1. 2.

二、 指导练习。

1. 指导练习第三题。

⑴独立完成题目。 ⑵将题目该成综合算式。 ⑶比较运算顺序的变化。 2. 指导练习第四题。

⑴看懂题意,独立完成。 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⑶校对答案。 3. 指导练习第五题。

⑴小组竞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练习第六题。

⑴自编应用题。 ⑵列式解答。 ⑶说说解题思路。 5. 指导练习第七题。

⑴试着摆一摆。 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例:3×4=12 12÷2=6 说说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规则。 6. 指导练习第八题。

⑴独立完成。 ⑵校对答案。 7. 指导思考题。

⑴用实物演示。 ⑵列式计算。

三、 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记:

你有什么新收获? 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63 教学目标: 1. 2. 3. 复习口诀,熟练掌握表内除法。

巩固使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运用多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 2. 3.

二、复习整理:

1. 2. 3. 4.

三、练习巩固:

1. 2. 独立完成练习第二题。 指导练习第一题。 将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说说你是怎么排地。 自由读写记除法算式。 指导复习两步计算式题。 口诀接龙。

根据口诀写除法算式。 小组合作摆放卡片,找规律。

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⑵将算式排列起来。 3. 指导练习第三题。

⑴看图说说图意。 ⑵分析数量关系。 ⑶列式计算。 ⑷说说怎么计算的。 4. 指导练习第四题。

⑴独立完成题目。

⑵比较两组题目有何不同。 5. 指导练习第六题。

⑴比赛形式。 ⑵说说运算顺序。 6. 指导练习第七题。

⑴看图编应用题。 ⑵列式计算。 7. 指导练习第八题。

⑴小组合作自编应用题。 ⑵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选择能做的列式计算。 8. 指导练习第九题。

⑴摆学具,自己说一说。 ⑵小组合作一起摆,互相说。 9. 指导练习第十题。

⑴先试填。

⑵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⑶说说运算顺序。

⑷讨论这类题目要如何解答。

四、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八课时:练习十四

第四篇:苏教版二年级上《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案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计算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学习乘、除法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熟记并能正确应用。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编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用了乘法和除法穿插安排的方式。

学情分析:

在表内乘法

(一)和表内除法

(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已经能够运用学习的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除法,能够应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上述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编排,以7~9的乘法口诀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乘法口诀,能够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乘、出发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熟记并能正确应用。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编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乘法和除法穿插安排。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空间,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和求商的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7-9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在单元结束时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左右,平均正确率94%;能应用学国的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出发的含义。

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况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活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求商。

单元课时分配:

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求商

2课时

7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练习

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练习

8的乘法口诀及口诀求商

8以内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练习

9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练习

乘法口诀表

连成、连除和乘除混合

表内乘、除法练习

表内乘、除法复习

乘、除法实际问题复习

检测评析

机动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挂图、卡片、小三角形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7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

14、

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

一、

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4.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7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 ) ( )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 可以计算7×3=21 ,还能算出3×7=21 „„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三、巩固提高

1.做教科书第70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做教科书第71页上面“想想做做” 第1题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完成第2题

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 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

6、7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

36÷6=

7 ×3=

5 ×7= 7 ×4=

24÷4=

18÷3=

7 ×7= 3 ÷3=

6 ×7=

30÷6=

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 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

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 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 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交流、讨论,并在教科书上例2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

4、28÷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

4、21÷7=4。)

教师板书: 28÷7=4 想:

(四)七二十八 28÷4=7 想: 四

(七)二十八 (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

7、28÷4与20÷

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2. 做教科书第72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

5、6题时,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练习十一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1—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流程: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十一的第1题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 4.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出示:7×( )=( )

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 1 )÷( 7 )=7 ?让学生辨析,纠正。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第5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练习十一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8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6—77页。 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2.想想做做2 独立在书上填写。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3。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5,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5、想想做做6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6、学生独立填写想想做做第7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

第6课时:用8的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8的口诀求商,教材第77—78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4的图,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第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学生小组交流后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时间两分钟。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2.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完成后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教材79页的练习十二。 三维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完成第3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四、完成第4题,学生观察图,独立填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完成第6题。

读题审题。问题:(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六、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二第5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小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六、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练习十三。 三维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3题。

第10课时: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数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1. 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幅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牌游戏

(1)规则:同桌各出1-9中的一个数,一起说出这两个数相乘的的积。 (2)学生活动,完成第1题的填空。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 3.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完成第3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1.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讨论。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

8×3÷6=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讲讲每组三道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2.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5题,女同学做右边的5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愉快的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讲讲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的练习十四。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流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

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复习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教者:何平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上一篇:搬迁新办公室通知下一篇:不签劳动合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