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曼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

2024-04-25

从卡曼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精选6篇)

篇1:从卡曼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

从卡曼照明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

■《世界照明时报》总编:黄河

最近,卡曼携手湖南卫视签约快乐大本营著名主持人吴昕,试图在行业掀起一场娱乐营销风暴。可以预见,在行业首开先河的娱乐营销,不仅将产生巨大的威力,而且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风尚。自去年本报协办刘谦“梦开始的地方”亚洲巡演以来,本报一直在倡导行业营销手段的创新,年初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让行业娱乐起来》。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我一直对欧普、钜豪、金达等企业创新型的营销手段或聘请明星代言人的活动保持着密切关注,撰写了大量报道和评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非常关注营销技巧的变革,并力求引进一些新的营销元素。

所谓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的元素或形式将产品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达到销售产品,建立客户忠诚度的营销方式。娱乐营销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营销,不要求从理性上去说服客户购买,而是通过感性共鸣引发客户的购买行为。这种迂回策略更符合中国文化,至少比较含蓄,不是那种赤裸裸的交易行为。

今天的整体家居照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时代,产品同质化、价格同质化、渠道同质化、营销手段同质化。同质化的竞争已经让市场非常疲软,经销商非常缺少激情。在这种特殊时刻,行业面临的几乎只有最后一种武器——一触即溃的价格战!小规模的价格战,行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大规模价格战,特别是由实力雄厚的企业引发的惨不忍睹的价格战现在还没有开始。但可以预料,这个阶段不会太遥远了!当几轮并购完成之后,就是真正惨烈市场角逐的开始,而且家居照明、商照、电工会首当其冲!

面对暗潮汹涌、大兵压境的行业格局,二三线品牌如何险中求胜?必须变革传统营销思路,异军突起,与大品牌形成错峰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娱乐营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从蒙牛“酸酸乳”千万赞助超级女声功成名就,到步步高“音乐手机”巨资支持相亲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名声大噪,确实给人深刻的启示。

资深营销人赵德所投资和操作的卡曼照明,是一个新锐的家居照明企业。通过在营销手段和研发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行业已小有名气。过去3年多时间里,卡曼以务实、低调、稳健的作风,在全国的重点灯饰集散地江苏常州、山东临沂、四川成都、河北石家庄、陕西西安、云南昆明、河南郑州、江西南昌等十二个省市建立一批直营中心,发展分销商1100多个。

厂家直营中心这一行业创新营销模式,令卡曼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为家居照明行业新的黑马。但对于任何一家制造企业,直营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它只可以作为销售样板并扎稳脚跟,无法大量、快速复制。因此企业若想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必须大量调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经销商力量。赵德是聪明的,在完成了第一步积累之后,就果断转型了。他一手策划的娱乐营销,正是一次华丽转身的前奏!此次卡曼携手湖南卫视签约快乐大本营知名主持人吴昕在灯饰照明行业首掀“娱乐营销”风暴,为的就是迅速普及节能、时尚的家居照明理念,通过快乐大本营节目及主持人吴昕的影响力,加快卡曼的网点建设,并加速卡曼作为行业品牌向大众化品牌过渡的进程。

娱乐营销逐渐在行业热起来,证明行业将进入更加激烈的竞争时期。先行者必胜,所以卡曼无疑将成为淡市中经销商持续关注的焦点。

篇2:从卡曼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

2005年, 湖南广电集团下属的湖南卫视与其控股公司“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超级女声”是当年娱乐界、新闻界甚至政界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凭借其总决赛期间高达6.22%的整体收视率, 17.89%的收视份额, 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 900万短信投票;国内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海外媒体大篇幅和高密度的报道;“超女”已经成为当年的一个符号, 被誉为“中国民众的民选意识在娱乐上的一个集体爆发”。

但是, 湖南卫视的“超女”之路并非一劳永逸。事实证明, 湖南卫视在2006年基本沿用2005年的赛制和运作方式, 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最终的结果, 便是超女初期的媒体热捧到后期的总决赛期间整体收视率为2.93%, 收视份额为8.63%, 收视率大幅度下降。2006“超女”骤然遇冷。

二、突围——从“超女”到“快男”的改革与创新

经历2006的遇冷, “超女”似乎成为了湖南卫视的鸡肋, 要重创2005的高峰, 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2007年4月6日, 湖南卫视“2007快乐中国仁和闪亮快乐男声”启动。表1所示央视—索福瑞的18个城市收视数据显示, 6月22日播出的“2007快乐男声”总决赛6进5比赛的平均收视率达到2.07%, 收视份额6.35%, 位居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 收视人数高达7200万之多。同时, 在直播的某网络直播平台上, 收看人数也达到了165000人, 超过同类选秀节目的在线收看人数6倍之多, 也创造了“快乐男声”开赛以来网络在线观看人数的记录, 已经与2006“超女”的网络最高在线观看人数基本持平。6月29日与7月6日, “快男”总决赛5进4和4进3的比赛中, 平均收视率继续蝉联全国同时段节目冠军。其中, 全国总决赛4进3比赛以2.74%的收视率和8.12%的收视份额再次刷新了收视记录, 7500万观众观看了此场比赛。

数据来源:湖南卫视网站www.hunantv.com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快男”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显见成效, 湖南卫视在“快男”上的营销传播整合运作是十分成功的。

下面, 笔者就湖南卫视在“快男”上的营销传播做一个具体分析。

三、亮眼——“快男”传播营销的整合运作点评

1. 提高节目可看性, 以收视率为核心竞争力

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将“快乐男声”定位为一个娱乐产品, 并将其作为包括“超女”在内的“超级家族”娱乐品牌的成员之一, 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整体运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快乐男声”首先是一个电视节目, 只有提高其收视率, 才能建立观众广泛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 “快男”只有将受众从电视节目的观众变成产品的消费者, 才能后续发展为一个品牌的娱乐商品。

从以上营销的思路和逻辑来看, 将收视率作为“快男”品牌运作的先导和核心竞争力是无可争议的。前文提及的收视率数据表明, 湖南卫视在这一点上, 做得相当成功。

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 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

“超女”的创意发端于美国的一档著名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 (American Idol) , 但是, “超女”并未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全面“秀”选手, 因此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而“快男”则将真正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到底。

为此, 湖南卫视为“快男”总决赛的13强选手安排了专用的封闭式生活的宿舍楼, 之后的9周比赛期间, 选手们每天进行音乐、舞蹈、搏击、化妆美容等课程的训练, 包括午餐、起床等各种场景都通过专门开辟的节目进行实时报道。另外, 湖南卫视携手金鹰网、新浪、网易三大网站和pplive网络直播平台进行选手生活的即时网络直播。

彻底的真人秀节目运作, 增加了节目和选手的话题性, 有利于提高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率以及观众的关注度, 为节目的收视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 深具吸引力的比赛环节

以比赛形式进行的电视节目, 其比赛环节的设置非常重要。“快男”的比赛分别借鉴其他选秀节目, 引入了赛区对决和以即时票数的高低决定终极pk胜负的赛制, 加入选手自选队友进行分组抗衡和由已晋级赛选手行使投票权的环节, 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争议性和话题性。

另外, 每周比赛前两天增设规定题目的小考环节, 小考最差的选手在比赛中处于一个候选被淘汰的危险地位, 但可以依靠观众投票复活。这样的环节设置, 实际上将每周末的比赛吸引力进行了延伸, 也刺激了观众的投票欲望, 可谓“一箭双雕”。

2. 全面渗透的广告策略

由于政策限制及舆论质疑的原因, 湖南卫视将原本的“超级男声”更名为“快乐男声”,

不少商家认为新的名字没能延续“超女”的品牌效应, 所以大量赞助商都要求重新签订赞助合同。商家们初期的怀疑与观望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对“快男”的广告回报的高期许, 而事实证明, 湖南卫视围绕“快男”的一系列广告策略使赞助商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1) 直接的广告宣传

随着仁和闪亮集团获得“快男”的冠名权, 湖南卫视将第一个赛区长沙赛区的冠军选手及节目主持人汪涵作为其代言人拍摄了广告, 在黄金时段、与“快男”有关的节目播出时、及比赛直播期间反复播放。另外, 在各大网站的网络真人秀直播, 也分插入其广告片断, 增加其曝光度和到达率。

(2) 相关延伸广告

为了突显“仁和闪亮”的冠名价值, 湖南卫视特意将“快男”的口号定为:“想唱就唱, 我最闪亮”, 其比赛的主题歌也名为《我最闪亮》, 并请来著名导演陆川担纲主题歌MV的拍摄。随着比赛的进行, 观众对“快男”的口号和主题歌都变得非常熟悉。这一做法, 无疑是为了增加受众对“仁和闪亮”的品牌认知度。这样密集的提及率和曝光度, 以直接语意联想的方式, 对于“仁和闪亮”的品牌知名度提升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3. 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本届“快男”营销的另一大特色, 是网络媒体的极大运用。

湖南卫视与百度、搜狐、腾讯、新浪、TOM、网易等10家门户网站建立了全程网络合作关系。选手的投票方式除传统的手机、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外, 增加了网络投票方式, 以确保投票通道的畅通, 从而保证投票的收入。

除了上文提及的网络直播真人秀和网络发布广告外, “快男”还开辟了网络海选的报名通道, 这种普遍撒网式的做法, 保证筛选出最有实力和看点的选手, 为比赛的精彩度奠定基础。

随着比赛的进行, “快男”选手们陆续在搜狐、新浪等网页开辟自己的博客, 以博客这类新兴的网络沟通方式, 将选手与观众联系在一起, 增加比赛的亲民性与互动性。同时, 湖南卫视不断通过网络直播选手的媒体访问, 并进行选手与网友视频聊天、文字聊天的直接交流活动, 还开启了最佳“快男”网文的甄选, 借助网络BBS的力量, 进一步增加比赛的话题性和关注度。

4. 相关延伸产品的协同运作

除了“快乐男声”比赛节目本身的运作, 湖南卫视还策划了一整套相关娱乐产品的协同运作。

(1) 节目的横向扩展

除了上文提到的新闻报道和专栏节目外, 让有一定知名度的参赛选手频繁地参加湖南广电集团的其他电视台的各类节目。值得一提的是, 湖南卫视另一档探讨亲子关系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 因其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受到瞩目。“快男”比赛期间, 湖南卫视特意安排选手到湘西贫困山区参加“变形记”节目的录制, 并为“变形记”出版的图书进行签名售书。这样一种将娱乐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节目整合方式, 不仅使节目赢得了口碑、提高了收视, 更获得了实际的收益。

(2) 娱乐产品的纵向扩展

湖南卫视已携手天娱传媒为“快男”全国13强录制了单曲专辑。在发行专辑的同时, 提供单曲的彩铃下载, 将产业链延伸到音像制品和数字媒体上。

(3) “快男”比赛结束后, 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所启动的“快乐男声全国巡回演唱会”, 又将在全国的文娱演出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四、总结——整合营销传播的三大经验

从上文的分析看, 总体来说, 湖南卫视及天娱传媒在运用所有资源与整合一切传播手段对“快乐男声”的成功策划和运作上, 主办方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三:第一, 是高价的广告冠名与广告商赞助费用;第二, 是观众高参与下的高投票收入;第三, 是音像制品、演唱会等相关娱乐产业链上带来的收入。具体来看, 湖南卫视2005年的“超女”冠名赞助广告是2800万元, 加上插播广告的收入, 整个广告收入达到8000万。但是由于“超女”的效应, 使湖南卫视2005年整体广告收入增长了3亿元, 将近7亿元。另有短信收入500万元。2006年, 广告收入增加到10亿元。2006、2007年的“超女”和“快男”冠名赞助不到3000万元, 但是加上插播广告等收入,

2006和2007年湖南卫视的选秀整体广告收入突破了1亿元。而且从2006年开始, 湖南卫视自主短信经营, 短信收入均达到1000万元。

这一系列的成功, 值得注意和借鉴的有以下三点:

1. 贯穿整个节目过程的高关注度

从营销角度看, “快男”的目标市场定位相当明确, 即对娱乐事件具有高关注度和巨大消费潜力的10岁到30岁的青少年。所以, “快男”与“超女”一样, 标榜“健康、时尚、个性、快乐”的品牌形象, 并一直传达平民选秀的讯号——仿佛你就会成为“快男”或“超女”舞台上的明星。这样的品牌定位和讯息传达, 不仅符合青少年追求自我的个性, 更是提高了其参与的热情。

同时, “快男”在各大媒体上的高曝光率, 也起到了免费广告的作用。媒体对“快男”高度关注, 一方面与“超女”珠玉在前有关;另一方面看, 应归功于主办方有意制造娱乐话题的倾向上。比如, 某评委极端的言辞引起争议, 让颇具争议的选手参加比赛等等。

由此可见, 娱乐经济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眼球经济, 谁能够制造话题, 吸引眼球, 往往就开启了成功的大门。

2. 体验营销中的参与感

有了高收视率与高关注度, 如何将这些数字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才是真正成功的营销策划。前文提到“快男”节目的三大收入源中, 除了广告赞助方面是前期比较确定的, 观众的投票收入与相关娱乐产品的收入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不确定性。

要保证这两个收入的来源, 核心的一点就是观众的参与度。让观众从喜闻乐见节目到愿意掏腰包消费, 保持高参与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和同类型的选秀节目相比, 湖南卫视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也在于此。湖南卫视通过真人秀和比赛历程, 全方位的放大选手的优点和缺点, 将每个选手都塑造成具有代表性格和特征的银幕角色, 并将其从普通人到明星的过程向观众全方位展现, 反复强调“每一个选手的命运就掌握在观众手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首先, 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手, 可以符合各个层次不同喜好的观众的需求, 所谓“必有一款让你喜欢”。其次, 当观众一定程度上对某个选手产生好感并对其加以关注时, 还可以通过参与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 感情的投射加上参与的体验, 有点类似于“角色养成游戏”, 使观众感觉成为游戏中的操纵者, 从关注选手开始到主动投入比赛, 就实现了从旁观到参与的质变。

由此可见, 从观众到消费者, 高认同度下带来的高参与度, 是“快男”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基础。

3. 整合媒体资源, 扩展产业链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其影响力和获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使之价值最大化, 进一步要在获利时间上延长、领域上拓宽, 必然需要产业链的延伸。

上文已经提到关于相关娱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扩展, 在此不再累述。需要强调的是, 产品的开发与产业链的扩张, 应是以“快男”产品和整个“超级家族”品牌为核心的相关延伸, 这样既可以达到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相互促进的作用。相反, 若做的是无关的多元化扩张, 是短期利益撷取的做法, 将把品牌价值逐渐消耗殆尽。

应该说, 到目前为止, “快男”产品乃至整个“超级家族”品牌的运作, 在产业链上的扩展都是遵循相关多样化进行价值挖掘的。但是, 娱乐产品的品牌运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其产业链的运作也处于“粗放型”的创立阶段, 要进一步创造娱乐产品及品牌的价值, 发挥产业链的聚集效应, 还需要理论界的探讨和实务的尝试。

21世纪, 是一个媒体高度发达, 讯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的运用传播工具, 实现成功的营销活动, 是一个极具实现意义的课题。从以上对“快乐男声”的实务分析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娱乐品牌的成功运作, 也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要:2005年,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创造了收视奇迹与巨额的相关收入, 2007年, 新一届的“快乐男声”在继承“超女”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再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围绕“快乐男声”的具体实务, 分析湖南卫视在营销传播中利用全面渗透广告、新媒体、相关延伸产品等手段, 续“超女”之后继续发展其“超级家族”品牌, 有效地整合媒体资源, 创造了极大的娱乐品牌价值, 并逐步完善了相关产业链。

关键词:营销,传播,运作

参考文献

[1]杨眉:策划出来的“超女”财富故事.中国经济周刊, 2005, 34:38~39

[2]曹红蓓:“18禁”中的超女之舞.中国新闻周刊, 2006. (6) :23~25

[3]徐浩然:当“娱乐”演变为“事件”.广告大观, 2006 (4) :102

[4]刘月:从“超级女声”看互动营销.山西科技, 2006 (4) :34~35

篇3:从卡曼娱乐营销看行业走势

[关键词]市场营销角度;冶金行业;体制改革

市场营销时段内,冶金行业特有的私利属性,正在渐渐凸显,更替了原初的公益性。为此,有必要明辨体制改革预设的方向,明晰如上冲突的本源成因。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互动的新路径,调和市场化及关联的民营化,建构起期待中的自治途径。冶金行业既有的公司,主要涵盖了关联的设计院,划归为总承包范畴内的钢企工程。现有的市场态势,凸显了恶化的倾向,规模偏大的工程被缩减。企业只有接纳这一现状,更替理念去适应现有市场,才能存留下来。

一、市场营销特有的新理念

现阶段,行业范畴内的市场,都带有买方市场这一特性。冶金行业预设的改革目标,是让既有的冶金企业,在竞争态势下,都寻找到可用的立足点,在设定好的最大限度以内,满足区段内的客户要求。市场态势下的营销,是企业明辨了市场,且能够辨识用户需要。把调研得来的这种需求,当成侧重点,从而调和平日以内的营销活动。这样做,会让制备出来的产品、供应的服务,满足区段内的真实需求,也会促动利润的升高。

二、经济环境变化对冶金行业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经济体制到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以下转变: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由计划管理转变成市场调控,供需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市场出现了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市场全球化和国际化局面。这些转变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国家在推进国家机构改革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持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和扶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外部范畴的经济环境,逐渐更替成恶劣的环境。这种环境以下,钢铁企业没能销售掉产出的成品,凸显了产能过剩的弊病。冶金工程关联的公司,也受到如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冶金企业加强了管理和改革力度,钢铁生产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失去了市场,钢铁产能过剩,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变化,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因此,一些钢铁企业精简机构、缩减人员、降低成效等措施。一些企业在强化销售力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市场调研、用户服务力度,有的钢铁公司还成立了市场部、调研部和专门的服务办公室等。

三、冶金行业体制改革策略

从现状看,面对快速更替的经济环境,企业要接纳新市场;有着统筹特性的钢铁协会、信息查验特有的咨询机构,也要面对既有的营销市场。要把偏旧的管控理念,更替成行业服务这一新理念,着力创设企业以内的服务。这样做,与冶金行业潜藏的需求吻合,让企业延展了存在空间。

(一)创设核心产品

企业要创设科技架构下的核心产品,就要更替旧有的产品结构,认真吸纳新技术。要明辨企业的委托,着力去细化原初的咨询内容,限缩耗费掉的多样资源。为冶金范畴的多样企业,供应平日内的咨询服务。强调国际层级内的互通,交流并互通数值及信息。协同冶金企业,去建构国际范畴内的新市场,在营销这一流程中,凸显出独有的竞争优点。

有着调研特性的部门,应被看成建构队伍的根基。把信息管控的部门,当成依托的根基,优化既有的咨询队伍。借助网络架构的新颖技术,建构起行业独有的站点,去接纳市场以内的营销信息,促动时效性的渐渐提升,促动信息互通及分享。在这样的态势下,冶金行业惯用的电子商务,也可以被延展采纳。

(二)提升服务层级

提升原有的服务水准,以便吸纳更多客户。行业统计得来的详细数据,带有明晰的指引意义,可以协同企业,指引平日以内的营销流程。为此,协会应把归整好的统计信息,当成体制更替的依托。精简并强化既有的统计服务,供应有着统计特性的定量解析。接纳新近的信息,就要侧重管控平日以内的信息报道。冶金行业惯常的信息报道,应围绕现今时段的冶金市场,只有这样,报道范畴内的信息,才会凸显出生命力。

市场竞争这一倾向之下,企业惯常的决策,受到偏多的数据影响。企业要整合起定量解析及关联的定性解析,才能预设最佳的指引。若单纯依凭定性解析,则很难创设精准的决策。

(三)构建冶金行业特有协会

在考量行业以内的企业同时,还要预设冶金行业特有的内部协会。应当辨识潜藏的需求,把有着主导特性的冶金企业,当成发起主体。接纳新颖的会员制,协会以内的会员,要交纳设定好的经费金额。创设最佳的规制,来规制会员惯常的出入会,赋予会员明晰的义务及权利。协会带有自愿加入的特性,向既有的会员,免费供应公共特性的多样服务;与此同时,依循调查得来的会员要求,预设专题特性的专门服务,收取设定好的费用金额。

冶金行业这一范畴的协会,要能调和冶金企业,凸显出互通的桥梁价值。通过供应可用的服务,实现内部范畴的调和。协会预设了调研功能、平日内的咨询功能,供应质量层级最优的服务,促动行业的延展。协会要明辨现有的宏观状态,经由政策的辨识及调研,供应宏观指引。对冶金行业特有的下游企业,要促动互通及协作,对这样的互通,要增添指引。

四、调和多样冲突

在体制改革特有的时段内,冶金行业创设出来的行业协会,面对了偏多的冲突。冶金行业范畴内的协会,可以限缩不当干预,还能克服掉市场惯常的无序竞争。然而,冶金行业建构起来的这种协会,若没能调和公私冲突,就会被更替成行政附庸,带有覆盖面偏窄、缺失应有的合法性、缺失指引等弊病。协会很难建构起互通的桥梁,加上市场固有的最大利益,协会缺失独立特性,沦为冶金企业惯用的牟利工具。

应当明辨的是,行业协会固有的公私冲突,制约了体制更替和进展。冶金协会潜藏的私利属性,会渐渐凸显出来,替换掉了公益属性。为此,要明晰协会应有的市场特性,明辨并调和冲突。在民营化的路径下,促动业内互通,实现预设的自治目标,并维持住应有的公益性。

结束语

面对快速更替着的冶金市场,冶金行业以内的多样企业,都要创设市场范畴内的立足点;与此同时,带有统筹特性的钢铁协会、服务架构下的咨询单位,也要面对这一新市场。把有着规制特性的行业观念,更替成服务指引的新颖理念。要辨识行业内外特有的新需求,在这样的根基上,促动冶金企业的延展。

参考文献

[1]玄兆辉.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冶金行业研究机构科技活动评析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7(01).

[2]宋敏,徐明春,王海祥.中国行业体制改革的成败新论:新自由主义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篇4:从PMI看经济走势

中国PMI体系编制,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点评,使分析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

中国制造业PMI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5年7月首次对外发布,现发布日期固定在每月1日。

中国制造业PMI调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共选取了820家样本企业。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11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中国非制造业PMI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8年1月首次对外发布,现发布日期固定在每月3日。

中国非制造业PMI调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27个行业大类,采用PPS抽样方法,从全国非制造业企业中抽取120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数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国际上,PMI指数体系无论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对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意义。PMI指数作为预测经济的重要工具,已成为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华尔街以及道琼斯通讯社、路透社等经济媒体广为应用、传播的重要信息。

基于PMI对于衡量经济状况、企业运行状况的真实反映,《中国商人》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中涛。就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PMI数值所反映的真实情况以及下半年的趋势,我们与陈中涛进行对话。

当前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中国商人:纵观6月份的制造业PMI,包括出口订单、新进口订单、采购量及购进价格等几个指数都在50%以下,这是否说明整个制造业经济仍在下滑?

陈中涛:从6月份制造业PMI来看,当前制造业经济仍有所回落,或者说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当月综合指数PMI为50.2%,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处在较低水平。从11个分项指数来看,有3个上升8个下降。3个上升的指数是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反应需求相对不足;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本身是一个逆指数,一般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下降,经济形势不好上升;原材料库存指数相对中性。所以3个指数的上升并不代表积极变化。在 8个下降的指数当中,采购量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3个指数从50%以上回落到50%以内,尤其值得格外关注。

中国商人:今年以来,虽然制造业PMI回落明显,但非制造业PMI仍处在较高水平,为什么会出现制造业指数和非制造业指数走势差异?怎么看这种差异?

陈中涛:制造业PMI指数回落,同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密切相关。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明显减缓。一季度GDP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最近三年来经济增速首次回落到8%以下。今年以来经济增速回落,同2008年具有明显不同,那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被动减速,现在是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需要,政府力量淡出、市场力量浮出过程中的自主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力量逐渐退出,会带来政府主导的投资下降,调结构会引起传统产业增速减缓、服务业发展加快,由此就形成了制造业PMI指数下降,而非制造业PMI指数上升。这种差别客观上反映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减速但结构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发展适度减缓,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

中国商人:从2007年1月到2012年6月,纵观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走势图,除了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整个PMI变化较大以外,其他时间制造业变化相对平缓,非制造业起伏比较大。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中涛:两套PMI指数体系在抽样调查和指数汇总计算方法上是统一的,都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之所以出现指数变化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调查的主体不同。非制造业PMI调查包括建筑业和服务业。建筑业和房地产密切相关,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对建筑业产生一定影响;建筑业和服务业行业差异性较大,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差异性也很大,而制造业各行业特性相对接近,相对整齐;非制造业调查涉及服务业中的小企业相对较多,而制造业当中大企业相对较多,PMI各项指数是通过问卷调查计算得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的反应会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带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变化的差异。

nlc202309031532

中国商人:2012年的非制造业PMI与2008年10月的非制造业PMI是一致的,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低潮期,与之相伴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您是怎么看的?

陈中涛:前面我已经说过,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回落,与2008年有明显不同。2008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被动减速的成分在里面。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回落,自主调整的特点比较明显。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是稳增长,那时是依靠刺激性政策保增长。我们现在更为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再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希望在一个稳定较快的速度下,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转向一个可持续的、更为稳健和更为高效的新平台,推动我国由国际上的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背景不同,自然也会带来经济走势上的不同。

纵观今年前6个月的PMI指数,前面我谈到,当前经济可能仍有回落,或者说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回落具有新特点:一是具有季节性。从2005年以来的制造业PMI数据看,每年6月份的PMI制造业指数都会有所回落,今年回落幅度只有0.2个百分点,是历年中最低的。二是具有结构性,当前回落不是全面回落,而是结构上有升有降的回落。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PMI回落到50%以内,西部地区PMI指数上升2.5个百分点,达到52.4%,上升幅度明显,显示出西部地区开始发力。从行业来看,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行业回落明显,而以机电设备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PMI指数稳定地保持在55%以上,这个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6月份PMI指数显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物流业等部分行业呈加快回升势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从企业来看,小企业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升,虽然还没有达到50%以上,但也反映出小企业经营状况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趋势。三是具有国际性。6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48.9%,是7个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创下2009年6月份以来最低记录。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日本制造业PMI回落到50%以内;欧元区因为一直受债务危机所困扰,其PMI指数连续11个月低于50%,目前处在最近3年来的低谷;新兴市场经济体走势分化,有升有降。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最近世界经济形势呈下行波动,对我国可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就是一个反映。抛开上述因素,总的来看,2012年下半年总体走势趋稳、局部回升。

下半年实体经济会呈现主体趋稳,局部回升的态势

中国商人:央行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普遍的观点是利好实体经济,对此您怎么看?

陈中涛:央行两次降息对实体经济无疑是一个利好。现在企业普遍反映成本较重、效益下滑,主要表现在原材料、人工成本以及财务费用上升较多。央行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尤其是财务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境。但同时也要看到,政策传导具有时滞性,尤其是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加之金融行业创新发展加快、金融衍生品增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复杂性,使政策效果受到一些影响。为促进实体经济趋稳向好发展,要贯彻落实温总理提出的“进一步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措施配合使用,点面结合,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用力,而且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在点上用功,要有直接面向行业甚至面向企业、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这样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中国商人: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未来,您有什么看法?

陈中涛:总的来看,下半年实体经济走势是一个整体趋稳、局部回升的基本态势。说是局部回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升相对温和,不会像2009年,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下去,很快带动整体经济明显回升。从今年上半年来看,虽然经济增速回落,但仍达到7.8%,高于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处在较为合理的增长区间之内。下半年的任务主要是稳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二是结构性回升,有的行业可能回升快一些,回升幅度大一些,有的行业可能回升慢一些,甚至个别行业仍会进一步减速,这是和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要理性看待。

政策作用下,

小企业发展会有所好转

中国商人:6月份房地产商务指数活动为58.2%,创自2010年12月以来的新高,而新订单指数也结束近一年半的下降趋势,回升至55.7%,显示出市场供需有所回升。最近的两次降息也显现出购房回暖,甚至有房地产中介说,房价继续下降的可能性为零。今年下半年,您认为房地产相关指数还会继续上升吗?

陈中涛:通俗地解释,商务活动指数是反映业务繁忙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6月份房地产商务活动指数上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房地产销售情况有所回升。从趋势上来看,我认为下半年房地产相关指标仍会是一个回升的基本趋势,但这种回升是一个温和的回升,销量急剧回升、价格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大家知道,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直是坚定不移的。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下,投机性、投资性需求将会继续受到抑制,刚性需求会在政策引导下有序释放。基于这种判断,我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会是一个温和的回升。

中国商人:从企业来看,虽然本月的小企业PMI回升较为明显,但小企业PMI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0%,这是否能说明小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容乐观?今年下半年这种趋势会得到缓解吗?

陈中涛: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企业普遍反映订单不足、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经营困难,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这个难关。小企业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因为小企业在自身基础条件和综合素质方面同大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经济环境趋紧对小企业的冲击难免会大一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稳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高度重视,从去年以来国务院几次常务会议上都专门研究小企业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综合给力,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逐渐显示成效,加上宏观经济环境整体趋稳向好,预计下半年小企业经营状况会有所改善。6月份小企业PMI指数回升到47.2%,虽然仍在50%以下,但比上月回升2个百分点,回升势头显著,就是这种基本趋势的反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并不是当前所独有,有些困难和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小企业发展状况改善,更需要企业自身努力。要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要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模式;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等等。如此从多方面努力,加上政府扶持、政策优惠,小企业发展状况才能有更为明显的改观。

篇5:从人口角度看经济走势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政治、经济、国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安全都赖于人口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

中国出生孩子的男女性别比是120:100,发达国家出生孩子男女性别比是105:100,并且我们国家婴儿的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发达国家的更替水平生育率是2.1,所以我们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要达到,也就是主流家庭要生育3个孩子才能防止孩子相对于上一代总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事实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之后就已经低于平均水平了。我们的生育率调查显示,1995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5,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5。

除了生育率的下降之外,中国的育龄妇女也在急速下降。因为中国的孩子有60%是由20-29岁的妇女生育,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在2011年达到1.15亿的顶峰之后快速下降,到2024年只剩下6000多万。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已经下降了40%以上,育龄妇女下降导致即便我们生育率能够稳定,出生人数也会下降。另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死亡人数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口即将出现负增长。即便2016年放开二胎、年全面废止计划生育,我们的人口也很难达到亿。然后人口会进一步继续下降,到2050年大概会到12亿以下,到2060年到11亿以下,到年降至8亿以下,所以我预测中国的人口是会极度萎缩的。

宏观经济

劳动力是经济的脊梁,比如日本20-64岁的劳动力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日本的经济也在1992年出现危机。希腊的经济出现衰退,也是它的劳动力萎缩导致的。西班牙的经济出现危机,荷兰经济也出现危机,它们都是在劳动力达到顶点的前期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一般情况下,劳动力负增长的前期人口结构就已经开始老化,经济也就随之开始出现危机。比如日本的劳动力1997年达到顶点,然后开始负增长,日本经济在1992年就开始出现衰退;欧盟2011年劳动力达到顶点,然后开始负增长,它的经济在2008年开始出现危机;中国2015年劳动力达到顶点,开始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在2012年出现放缓;美国的劳动力要到2091年才会达到顶点开始负增长,印度的劳动力也会增加到2053年,所以美国和印度的经济前景应该会比中国要好。

有人会说,美国2008年也出现了经济危机,你怎么解释?事实上从人口角度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总劳动力是经济的脊梁,劳动力当中还分为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我认为20-42岁的年轻劳动力占岁总劳动力比例低于52%的时候,经济增长就会减速。比如日本,在1992年年轻劳动力跟总劳动力之比低于52%,经济出现衰退;欧盟在2010年达到经济衰退线;美国在2009-2016年暂时性地达到了衰退线,但是美国在2016年之后又会跳出这个线,所以美国经济只是暂时出现危机。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会率先走出危机,而中国在2017年年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低于52%,中国的经济可能继续下行。

20-64岁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65岁以上的老人是经济发展的阻力,20-64岁劳动力和岁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的活力。比如美国以前的劳动力和老人之比是八九个劳动力比一个老人,所以经济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保持6%-8%的增长率,后来随着这个比值的下降,经济增长率也从之前的6%-8%变为4%甚至2%;欧盟劳动力和老人比比较高的时候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7%,但是现在也是只有1%左右了;日本在1946-1973年28年时间之中,经济年均增长9%左右,但是在1975年劳动力和老人之比低于7.5,经济从8%的高速增长转向的中速增长;1963年-200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之间,劳动力和老人之比低于7.5之后,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也从之前的8%以上降为4%左右;中国在1978-2011年中国的年均增长10%,2012年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和老人之比在年开始低于7.5,中国的经济也从过去的9%以上的高速增长慢慢的下降。

日本1992年的总抚养比例开始反弹,经济开始出现危机。总体看发达国家总抚养比从2008年开始出现反弹,经济出现危机。中国2012年左右总抚养比例达到低谷开始出现反弹,并且中国反弹的速度将会远远超过日本和发达国家,从总抚养比例看年是中国经济的拐点。

中位年龄代表国家的体能、智力、创新力,甚至欲望,所以如果中位年龄提高,经济活力也会下降。中国1980年的中位年龄是22岁,美国是30岁,这种状态就像一个20岁的小伙子在追一个30岁的中年人。中国2015年的中位年龄已经38岁,美国也是岁,中国已经没有优势。

中国2015年经济占全球的13.3%,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还高于世界水平,我们的GDP占全球比例还会继续增高。在2028年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还会高于世界水平,但在此后会低于世界水平。中国经济占全球比例还会增长到2028年左右大约左右的高峰。美国经济占全球比例也会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比较慢,因为美国的经济人口结构比中国好,年之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差距可能会继续拉大。

美国经济目前在发达国家当中是一枝独秀,欧洲、日本全都衰退,其原因是欧洲和日本在战后只出现一次婴儿潮,而美国出现两次婴儿潮。美国的生育率在年降至1.74的低谷,美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生育,生育率在1990年回升到2.1左右。高生育率一直延续到2008年出生高峰,导致了美国经济远远超过了日本和欧洲。美国的两次出生高峰和美国股市的标普500十年回报率高度重合,而欧洲和日本的股市一塌糊涂。

新生儿出生数量的提高对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因为婴儿潮对消费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首先对婴儿产品、儿童服装、食品需求增大,进而对房地产、汽车需求都有很大的拉动。婴儿潮对产业的刺激是长期的,是“孩动力”。汽车、住房只是暂时性的拉动经济,而婴儿潮是持续性拉动,比如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靠婴儿潮。

国家卫计委预测全面二胎政策会导致“十三五”期间出生1.07亿孩子,进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是,“十三五”期间出生人口很有可能如我预测那样只有7000万,这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弱。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6.9%,人均增长6.3%,如果“十三五”人均年增长5.9%的话,按照国家卫计委的预测年均增长6.7%。而如果人口只增长7000万,我国的年均增长只有6.2%,这根本不足以遏制经济下行。

我们的人口出生数字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比如200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379万,但是年统计小学入学人数为为1729万,由此反推,扣除死亡人数,2000年的出生人口实际应为1780万。

年的人口误差对经济发展就已经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有了20年的误差,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的规划设计全部建立在错误的人口数据基础上的,也导致我们的规划每次破产都是因为基础数据的错误。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有效手段,中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拿出4万亿元来投资,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今天中国再拿出4万亿元来投资得到的效果将会远远不及当初。因为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消费水平下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导致储蓄率下降、消费水平降低,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热情也会下降。以前中国是有人没有钱,所以有外资流入,而当年龄结构老化后,中国将变得有钱却没有地方投资。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会导致银行利率不断下降,所以低利率将成为新常态。

中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65岁以上的老人将从2015年的1.43亿增加到2050年的亿,60岁以上的老人将会从2015年的2.2亿增加到年的5亿。20-64岁劳动力在2015年达到顶峰开始下降,劳动力下降、老年人增加导致劳动力和老人之比不断下降。2010年是7.6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到2030年只有3.3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2050年是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所以今后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美国之前也是十几个劳动力对应一个老人,现在也下降。美国的退休年龄在不断地延迟。英国在年代的时候大概是5个劳动力对应1个老人,现在也在不断下降、退休年龄不断延迟。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比美国、英国还要严峻。比如到2050年美国劳动力和老人比为2.5∶1,中国只有1.7∶1,美国已经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7岁了。按照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40岁以内的人就不要指望岁以内退休了。

区域经济

中国古代是逐食而居,民以食为天,粮食产地长期在中原地区,所以“逐鹿中原”。唐朝以后经济中心一直南移,宋朝时经济中心转移到江西,江西成为中国的经济第一大省。1840年上海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1895年之后东北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1979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2006年中国经济中心开始西移。

这些都是可以从人口角度解释的,上海的崛起与西方国家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是一致的。因为年中国的人口占全球的37%,经济占全球33%,但是人口从1820年的3.8亿增加到1950年的5.5亿,人口占全球比例从37%下降到1950年的22%,经济占全球比例也是下降的趋势。西方国家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占比到1900年之后超过了全球50%以上,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1940年英、美人均GDP是中国的13倍。西方海运贸易给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上海提供了发展机会,所以上海从一个20万人口的小县城崛起为世界的第五大城市,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年上海对外贸易额占全国60%。

东北的崛起主要靠日本和俄国的崛起,中国的人口在1820年之后增加非常缓慢,而俄罗斯人口快速增加也导致经济占世界比例快速增加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人口也快速增加,导致日本经济占世界比例不断提高,当时日本已经侵占了朝鲜、韩国、台湾。所以东北面临着日本和俄国两个经济强国,当时这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三四倍,这给中国东北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俄国的崛起一方面给中国东北带来机遇,一方面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当时清朝封闭东北,把东北划为禁地防止汉人侵占东北作为清朝的根据地。1860年解禁东北,人口不断增加,东北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快速增加到1911年的1841万,再增加到年的4068万。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增加水平都没有那么快,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地区人口有这么快速的增长,所以中国东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地区。东北地区1943年电力占全国78%、煤炭产量占全国、钢材产量占93%、铁路线占42%,1945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日本。

1979年之后广东不断崛起,东北不断衰退,东北经济占全国比例不断下降。东北地区经济占全国经济比例从1979年的14%下降到2015年的8%,广东经济占全国经济比例从1979年5%增至2006年的11%。因为发达国家通过香港的中介给广东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广东的年轻劳动力不断提高。

东北的年轻劳动力不断下降,很多人认为东北的人口问题是因为东北的人口外流,事实上东北的人口外流率是很低的,是远远低于湖南、江西、安徽、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因为本地区的生育率低所导致的。广东20-30岁的劳动力占全国比例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一方面是因为地区生育率比较高。因为当年广东可以生两个孩子,广东的生育率是高于全国的,所以广东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也比较丰富。

东北的生育率在1973年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快速下降,下降幅度超过全国,而广东的生育率下降是低于全国的。东北的生育率在1982年左右就已经低于了,全国生育率在1991年才低于2.2。东北的人口年龄结构要比全国早10年左右,所以2010年东北的中位年龄已经相当于全国的2020年水平。广东2010年的中位年龄相当于全国的2003年水平,广东的年龄结构比全国要晚7年。

东北地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一是东北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二是下岗工人比较多;三是东北的移民文化致使传统生育文化传承较差,而广东、广西有很多祠堂、家谱,生育动机还是比较强的;四是东北的离婚率很高、未婚率也很高,结婚年龄生育时间都比较晚。由于不同的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导致广东不断崛起、东北地区不断衰退。

东北的生育率大概只有0.7左右,广西大概还有1.8左右,中国越往东北生育率越低,越往西南生育率越高,这就决定了中国今后东北的劳动力不足,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劳动力相对比较丰富。

四川、重庆地区20-39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也是下降的,但是四川、重庆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情况不同。因为四川、重庆地区20-39岁常住人口占比下降是因为人口外流,大量的劳动力到广东、上海打工;东北地区的劳动力降低不是因为劳动力外流,而是因为生育率下降。打工挣钱回家对家乡的内需市场还是有促进作用的,重庆2008年劳动力开始回流,经济占全国比例不断提高,所以四川、重庆的经济潜力远远比东北要好。

中国的经济中心2006年开始西移,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经济占全国比例都在2006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内陆地区经济占全国比例都是在2006年达到低谷开始回升。发达国家经济1960-2004年占全世界83%,以2005年为拐点,发达国家占全球比例不断下降,2015年占全球比例降至67%。因为中国的东南沿海经济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这就导致中国广东和上海、浙江、江苏经济发展占全国比例持续下降。中国的中西部经济发展第一有后发优势;第二生育率也比较高,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第三内需市场比较旺盛,虽然年轻人外出打工,但是老人孩子在内地,消费主体仍然在内地。

世界人口结构将继续驱动中国经济中心继续西移。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国家,主要渠道是通过海运——因为海运比较便宜。但是发达国家人口已经老化了,这就导致劳动力短缺经济活力下降,进而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的经济机遇下降。

从总抚养比来看,日本的总抚养比已经回升了,发达国家的总抚养比也回升了,经济活力下降,而东南亚南亚总抚养比还是下降的,经济还是很有活力的。

日本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是减少的,东南亚、南亚的劳动力还在增加,所以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地区有很大机遇。

唐朝后中国经济中心不断往东南转移,现在面临上千年未有之变局:经济中心往西南移动,经济中心西移的原因主要是西边国家人多、年轻,这给中国西部带来发展机遇。

城市规划和房价

1980年代日本房地产市场非常旺盛,1992年出现经济危机,楼市泡沫破裂。日本初次购房年龄是岁,中国初次购房年龄为25-34岁,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一方面是因为1992年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是日本购房年龄人口下降。2000年日本购房年龄人口出现高峰,但是由于经济的衰退,购房年龄人口的高峰没有能挽救日本的房价,所以日本房地产继续下落。

中国的楼市一方面受经济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购房人口(25-34岁人口)目前已经达到顶峰了,在年之后将会快速下降。房地产的价格上升如同自行车前行,自行车自身没有动力,自行车的前进是靠人力的支持,房价也是靠人口推动的。如果人口结构出现问题的话,房价也会出现问题。日本在经济危机之后还在2000年出现了购房年龄人口高峰相对缓解房市压力,但中国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前景将比日本还要惨,因为中国的购房年龄人口没有出现高峰,而是持续下降。

中国大城市的房价在2000年以后快速提高,尤其2004年之后,中国的一线城市房价都在不断飙升。2012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之后,很多城市房价开始回落,但是北上广的房价不降反升,这是违背规律的,会存在很大风险。

大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全国GDP保持10%的高速增长,导致购买力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北上广城市人均收入跟农村比差距很大,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大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这直接拉升了房价;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的注入给城市创造了活力,导致城市户籍人均购买力提高,进而导致房价提高。

北京、上海的房价主要在2004年开始提升,这与外来人口有很大关系。1995年之前,北京、上海严格控制外来人口,1995年之后外来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现在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占总人数的40%左右。2000年之后,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开始放缓,到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上海在2015年第一次出现人口的负增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以前人口为什么流入北上广?因为上海在年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6倍,北京人均是全国人均GDP的3.5倍,高收入水平跟外地跟农村的差别很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口。但是在年之前上海的户籍人口控制很严,外来人口无法进入,北京、上海的经济活力跟全国比是下降的。1995年之后高收入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提高了北京、上海的经济活力,但是现在即便有外地人口进入北京、上海,由于北京、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开始老化,导致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不断缩小。2015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1.9倍,北京人均是全国人均GDP的两倍,以前有五六倍的差距,现在只有1-2倍,说明上海吸引外来劳动力的能力已经下降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东京,之前日本的人口都流向东京,东京的经济活力很高。1967年之后东京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1.6倍,这时候人口开始从东京往外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家乡很穷,而大城市收入是家乡五六倍的话,人们不远千里也愿意出来打工,但是如果大城市收入只是家乡的倍,人们就不愿意出去打工了。因为家乡还有父母子女需要照顾,再加上路费和时间成本,人们就没有必要出去打工了。北京、上海现在还在利用户籍限制控制外来人口,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即便是没有户籍限制,再过几年人口也会回流。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结构,比如伦敦的人口结构从1961年到2011年都相对比较稳定,洛杉矶、芝加哥、凤凰城、纽约的人口结构也比较稳定,有流入有流出,是双向流动,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单向流动,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农村流向城市。

中位年龄越大说明经济活力越差,2010年全国中位年龄是36岁,东北为40岁,北京因为有移民为岁,上海即便有移民也有38岁。如果没有外来移民,北京的户籍人口中位年龄已经42岁了,上海47岁,经济没有活力了。如果没有移民,北京、上海的经济会一塌糊涂,即便有移民北京、上海的经济活力也比全国差,吸引外来人口的能力也下降了。

人口在发达国家也和北京、上海一样,也出现人口转移,比如美国之前也是向纽约聚集,所以纽约人口占全国比例不断提高,芝加哥、费城人口也不断提高。1940年左右纽约、芝加哥人口占全国比例不断下降,纽约人口占全国比例从1940年的5.6%下降到年的只有2.6%左右,芝加哥人口占全国比例从年2.7%降至2015年的0.8%。目前我们很多大城市人口还没有外流,当人口外流的时候大城市经济占全国比例也会下降。

目前北京市人口密度2万多人每平方公里,上海人口密度是3万多人每平方公里,我们很多省会城市也都是2万-3万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目前伦敦、柏林人口密度也只有1万多人每平方公里,纽约只有一万人每平方公里,很多城市大概只有三四千人每平方公里。我们的县城都是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的,比纽约的中心城市人口还要密,事实上当年的伦敦、柏林、纽约也是人满为患,伦敦的人口密度比我们国家的密度还要高。东京当年也是每平方公里三四万人,但是1960年代之后人口不断地往西部的26个市疏散,目前东京整个城市人口每平方公里只有6000人,中心城区也只有1万多人。中国的大城市怎么办,楼市怎么样?一方面中国有可能出现日本1992年的经济危机,房价出现危机;一方面我们购房年龄人口会下降,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减速,中国沿海城市天津、上海、广州等经济机遇下降,中国大城市人均GDP优势丧失,人口吸引力下降,中国的中西部经济将会有所提升。中国城市人口高密度,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可以生两个孩子,但是很多人选择不生了,因为生活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向当年的东京、伦敦学习,降低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下降,房价也会下降。

篇6:从美元贬值看主要汇率走势

美元贬值中不和谐的矛盾凸起

90年代末期持续金融危机困扰着亚洲、拉美和俄罗斯,其主要原因都是货币与财政政策不谐和造成。而近期伴随美元贬值加剧,人们对美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关注与争论也就愈加突出。虽然从1995年以来,美元强势货币不仅是美国政策导向的抉择,而且也是美国经济信心和基本面的需求,正是强势美元促进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其周期达到历史最高,推进美国投资信心与实际投入极大提高,形成美国财富效益与消费热情持续旺盛,进而使得美国经济地位和金融影响愈加强化。而今美元贬值加重,美元强势货币政策依然存在,但市场实际状况却逆向运行,美元前景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投资抉择的重要依据。从美元贬值的政策角度探讨,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政策与实际矛盾不匹配凸起所致。

1、美元金融政策的不匹配——首先体现在政策与需求的不适宜性。美元强势在经济周期旺盛繁荣时期的积极作用十分突出,而在经济下降或者衰退中的效果与影响则形成包袱乃至阻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下降中的企业压力较大,美元汇价过高使得制造商无法与外国同行开展有效竞争,进而导致制造业严重收缩;但美元贬值将使出口产品相对便宜,因而利于刺激和推动出口,使制造商获利空间加大,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与改革;美元强势与美元贬值利弊均有。然而,美国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的强化与升级,促使经济份额比例上升,制造业仅占16%的比重与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重要依托的投资信心——股价与汇价的缩水相比,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低于经济损失。强势美元有损于贸易,但却对经济具有保障与维持作用。目前美国债务赤字巨大,每天都需要来自其它国家上十亿美元资金弥补赤字缺口,而一旦资金流入速度减弱,必将对美国经济形成压力与风险。而经常项目是一个被广泛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指标,而美国以外资大量流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为策略,在经济不景气时矛盾就突显出来了。

2、美元经济基本面的不支持——当前美国经济问题集中而突出,主要表现在制度漏洞。数据信誉和心理恐慌,尤其世界通信亏损38亿美元和美著名的办公设备制造商——施乐公司虚报大约60亿美元收入额的假账丑闻使美国政府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不仅导致美国股市下跌,并且影响全球股市普遍下挫。而更严重的是加大美国经济信心悲观程度和企业忧虑加大,虽然美国公布了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修正值多次反复,最高至6.1%的水平,为1999年第四季度8.3%以来最大,但还是未能提振美元走强,美元人气弱化。因为,从实际数据看,美国经济重要的依托投资与消费并没有呈现经济繁荣时期的旺盛状况,反之投资,其中包括外资流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均显示向下指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4个季度下降,而同时消费也没有达到旺盛时期的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7月份下降到86.5点,失业率6月份上升到5.9%,加之股市下跌、企业盈利下降以及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大,都使美国实际经济与政策信心难以恢复。

3、美元市场流动面的不均衡——虽然美国政府继续强调强势美元政策取向,但是却似乎又可以接受美元贬值现状,因此进一步加大市场惯性和投机技术对美元贬值的推进。目前经济形势与金融环境的动荡性加大投机空间,汇率走势中的政策面驾驭弱于技术运作。尤为显著的是美国外国投资较大的下降中,美元汇率弱化凸起,而美股下跌较为明显,已经跌破8000点,但债市流动性上升和金价价格上涨突出。从美国经济利益看,强势美元对美国经济的支持十分重要,但也加大美国经济结构不均衡风险,对经济复苏有所打压;同时应该看到美元贬值应有利于美国经济调整恢复,对国内经济或企业的支持作用明显,但是却加大国际金融的动荡与调整,从外部环境上不利于美国,比较突出的是拉美的动荡,甚至可能再现危机,进而将会影响美国国内经济走势。美国经济与金融政策驾驭处于较为矛盾阶段,言行不一加大美元已经超值的风险忧虑,恐慌性抛售和避险心理使美元贬值加快。

欧元日元升值的不乐观风险明显

随着美元贬值幅度的加大,人们对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评说各异,但不乐观居多,因此,从目前美国经济控制与调整看,其前景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然而,面对当前动荡较大的金融调整,美元对于欧元和日元贬值具有不同的影响与冲击,欧元和日元升值中具有风险与挑战。

1、日元升值的基础相对脆弱——日元升值一方面具有经济复苏信心和经济周期心理的调整作用支持,同时日本政府对于日元资产弱势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从国际经验与运作中思考日本资金优势的运用和盘整,尤其是日本股市上涨趋势对经济和汇率具有的影响与拉动。而从日元货币政策取向看,日本逐渐接受和容忍日元升值,并使得日元资产竞争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汇率对于效益作用影响大的企业也任日元升值,进一步刺激日元升值氛围和空间。但是,从日本经济基本面、结构状况、效益效率以及政策主导等方面看,日元脆弱性十分明显,汇率支持与依托不足;即使日元升值,但无论从规模、份额、效益与影响角度,日元对美元的影响与冲击都较为有限,并且美国无论从市场效益、政策效益或国际效益都超出日本,日元升值虽然有利于经济信心和货币形象,但也加大经济复苏的阻力,利弊均衡难以抉择。

2、欧元升值的作用与影响具有挑战风险——欧元升值则对于美元的威胁与挑战十分明显,因为无论从规模、份额与实力上对比不相上下,这是美元较大的忧虑,况且欧元风雨兼程的3年多历程,不仅政策协调逐渐有效,而且技术运用逐渐成熟,进而使得国际资本加大向欧元区流动,推进欧元升值加快。虽然美元主导或主宰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目前依然明显,但是随着欧元的启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转向与欧元挂钩的汇率机制,呈现欧元在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储备以及市场交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逐渐趋向与美元平分秋色的均衡方向发展。因此,自欧元问世以来,美元一直压制欧元价位,而近期伴随美元问题的集中与突出,欧元经济稳健和持续性使汇率信心和交易运作加大,推进欧元一路飙升。欧元升值对美元的心理影响远大于日元,并面临两极鼎立局面的可能出现,并将削弱美元份额与比例,欧元升值从货币竞争看,利大于弊,但从经济层面上看,欧元升值弊大于利。

然而,货币汇率本身的依托面依然十分重要,即经济基本现状与前景依然是决定汇率水平的重要依据;其次国际比较中优劣的暂时性将对信心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投资信心和企业信誉以及交易心理不利美元、有利欧元是资金流动与交易的明显引导;而策略与技术的运用自然和温和则有利于投资长远预期,投资倾斜与投机因素加大汇率价格的跳动与调整。

国际主要货币走势预测

7月22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美元汇率上升和美元股价下跌,一上一下的反差,使得美国经济信心愈加浑浊不定、经济前景更加难以琢磨。尤其是美股大幅度的下跌趋势将会使投资与消费信心同时受到伤害与冲击,对美元资产的前景不利增多;但是美元资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影响依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且较大的比重,短期美元资产缩水并不会完全削弱和冲击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格局与结构,因此美国经济与美元未来走势愈加难以把握与预测。但美元涨中的优势与实力依存,涨中的国际对比依然有利。尤其是面对当前动荡较大的金融调整,美元对于欧元和日元贬值具有不同的影响与冲击,日元升值刺激日元资产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也加大经济复苏的阻力,利弊均衡难以抉择;欧元12国的协调难度远大于美元一国自主驾驭,欧元升值虽然对美元的心理影响远大于日元,但面对12国经济差异的状况将不利于货币经济协调。因此,日元弱中浑浊、欧元强中风险的对比使美元强势依然具有有利空间,并加大市场投机氛围的炒作。而美元贬值也具有较大的忧虑与不利,跌中的忧虑与恐慌明显,跌中的不乐观预期上升。突出于美股在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体现于经济10年繁荣中,而对于美国社会也具有重要影响与牵动,家庭投资股票已经达到50%以上,美股下跌将使投资者财产损失加重;伴随美国经济和企业问题的涟漪,美元贬值导致美国金融资产缩水高达4万亿美元,2000年3月至今美股下跌也已经导致市场总值损失7.7万亿美元。值得关注的还在于两个月后的中期选举将会对于政府信誉具有冲击,布什与主要官员的人气阴影将对股市与汇市具有影响,政治和社会问题将会反作用于经济和金融。因此,美国经济前景和美元汇率走势不尽乐观。

上一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奖罚制度下一篇:鹿头2012年综合改革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