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

2024-04-24

泛娱乐化(通用8篇)

篇1:泛娱乐化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文化泛娱乐化

国考申论热点: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提供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资料,包括国考申论答题技巧、申论热点话题、精选申论范文、申论写作模板、申论高分经验等免费申论复习资料。本文为广大考生整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文化泛娱乐化。

背景链接*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综合分析* [内涵分析]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一般来讲,文化泛娱乐化的特点体现在内容庸俗化、意义虚无化、创作趋同化 三个方面。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影响]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文化泛娱乐化信奉娱乐至上,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了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是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精神家园的侵蚀。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

最后,文化泛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第一,要提高娱乐节目的文化品格。现代人的娱乐体验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品格做支撑,娱乐也需要表达真性情,显露真情怀,而不是营造虚假的情感氛围,一味搜奇猎艳和追求媚俗的低级趣味,制造文化“垃圾”。对于一些娱乐节目制作机构来说,要把优秀的历史、文化、科教等知识融入节目中,使其体现出高雅的文化品格。娱乐节目与高雅的文化品格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只要创作者本着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目的,做到雅俗结合、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一定会吸引更多观众。受众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保持清醒的批评意识,拒斥低俗庸俗恶俗的内容,这样才能倒逼娱乐节目不断提高文化品质。

第二,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娱乐节目既然面向大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传播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富有意义的娱乐节目,可以使我们在观看时思考人生哲理,体验人与人的真情沟通,从而在身心舒展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提升。我们要通过高质量的娱乐节目和娱乐形式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避免其陷入过度娱乐化的境地。

第三,要加强娱乐节目生产的制度建设。娱乐节目的生产不能是混乱无序的,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统筹规划,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健全娱乐节目生

产的制度体系,建立灵活包容又不失理性秩序的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面对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各大卫视制作播出的娱乐节目,加强了相应的治理和规范,旨在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审核力度、促进娱乐节目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节目雷同抄袭、无底线恶搞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和处罚措施,这对于提升娱乐节目品质、优化内容结构,以及提升原创力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制定恰当的规范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引领娱乐节目发展的目的。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文化娱乐化助推文化粗鄙化 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 [精彩开头示例]

作家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国门洞开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歌星、影星、球星等商业元素伴随着西方的商业文化倾刻间蜂拥而入。商业文化的“快餐式”属性在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介的助推下,促成了文化的“娱乐化”“眼球化”,并成了当下文化的一个“标签”。标签作用的深化加速了文化的粗鄙化。重塑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忽视文化的粗鄙化,更不能任其“逍遥自在赛神仙”。

[精彩结尾示例]

电视文化的受众面广,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大,这就更需要坚持追求精神品质的境界,坚守文化娱乐的底线,切实剥离那些滥俗的东西。摈弃浮躁跟风心态,驱散荧屏文化中的“雾霾”,给予观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向往和人文的慰藉,多为社会注入向上的感染力。艺术产品用什么力量培育文化植被、建设文化生态、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诉求,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追寻历史意义 走出“泛娱乐化”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回看拥有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篇2:泛娱乐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

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所以,呼唤思想和德性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A.一位老报人说: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C.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

3.简要谈谈,为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怎样遏制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

答:

答案:

1.B

2.C

3.①引导文艺创作努力消除只关注个体生活、个体成就和个体快乐的社会心理影响,多关注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

②抵制西方反娱乐化思潮影响,严肃思考一些重大命题,多创作一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1.《唐山大地震》属于严肃题材类作品,关注的是深刻的人性。

2.原文是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C选项属无中生有。

篇3:警惕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 (2008年5月19日) , 《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 其B2版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 背景就是大地震后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 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废墟中, 神态撩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关注和利益, 以灾难为卖点, 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笔者以为, 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 确切地说, 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案例。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 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 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 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4.妨碍政府引导力,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 它用以满足人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李良荣认为, 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节目 (版面) 受到挤压, 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 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包装。”同时, 林晖先生认为, 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由此可知, 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 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新闻娱乐化可引申为一个具有特定取向的发展过程, 是新闻报道从严肃路线走向易于被接受的大众路线的过程;而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 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 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 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 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 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从这个角度来说, 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 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 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 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 报道就会产悖论, 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凡贯穿悖论的新闻, 就会产生负效应, 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其实更多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诱导下的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 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 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 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 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 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鉴于我国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 尽管近些年来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打破。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 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软硬并存, 得到有效约束的娱乐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 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警惕泛娱乐化, 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 更要着眼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以2008年的“《旅游新报》事件”为研究案例, 从娱乐本质上区分新闻的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研究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泛娱乐化现象, 进而认识并警惕泛娱乐化之弊害, 提出正确划分新闻性质, 促进我国传媒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泛娱乐化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新闻记者》2006、08期

[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2]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见传媒学术网

[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3]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 中国人民大李出版社, 2002年版

[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候乐化》, 载《浙闻与传摇研究》2001年第3期

篇4:袁熙伯:远离泛娱乐化

袁熙伯身上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直接,他说现在文化产业大家都靠一张嘴在说,总得分辨是真是假,特别累。他之前在国外做国际贸易,回国后赶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势,再加上之前有过一些相关经历,他成立了十月天文化传媒。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被忽悠,“现在见得多了,懂得分辨了,但也不是没有风险。中国是一部戏成功能吃20年,然后就能忽悠投资商,忽悠观众,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发展。”他一直强调中国影视行业泛娱乐化的东西太多,大家只顾眼前利益,所以整体很浮躁,都是泡沫化的影像。刚回国时,他也把公司开在文化传媒繁荣的CBD地段,后来感觉那边太闹腾,于是将公司迁到香山脚下,远离尘嚣,他一直说自己在文化圈边缘活动,在西边安静。十月天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院内景观如同“大观园”,喷泉竹林、树木花草、鸟语花香、亭台长廊,典雅幽静。他充满理想,让自己安住于精神净土,长久保持心灵宁静,执着追求文化精品,为中国影视市场受众服务。

市场需要有内涵的作品

电视指南:为什么想要进军文化产业?袁熙伯:一是觉得国家发展到这个地步,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化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生产力。人不能没有灵魂,在初期,大家只是为了温饱,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已经健全,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文化就不可或缺了。

电视指南:一开始就做影视投资吗?袁熙伯:我们一开始是做演员经纪,后来出国做了国际贸易,回来就开始做音像版权,我对文化产业有一腔热血,很热爱,但对市场的把握不太准确。刚开始回来是投入唱片行业,想做有特点的音乐,于是选中少数民族音乐,当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还没有全面接受的时候,反而少数民族的东西比较被认可。但是那时候音乐行业已经不行了,唱片根本卖不出去,后来就开始做演出。2008年的时候开始投资影视,一开始都是小成本的作品。对这个市场我们也是慢慢适应,从小开始做,跟一些地方政府合作,还有电影频道成立,会收购一些小片子。作品是投资小,但我们也会从剧本到制作都很用心,不会糊弄了事,就这样一路摸索着过来了。

电视指南:小片子会不会市场反响不怎么好?袁熙伯:现在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并不是喜欢纯粹泛娱乐化的东西,也需要作品有一些内涵,也需要看故事讲得好不好。并不是只依赖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大导演,就能拍出好片子,作品才有市场。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性,影视作品也一样,要找到他们的特点来拍,组成最优质的制作团队,片子的质量还是第一位的。有好作品才有好市场,当然营销、包装,也就是发行与宣传也必不可少。

电视指南:公司在投资题材上有什么偏好吗?袁熙伯:之前做了很多主旋律的东西,接下来也会有比较商业的作品,马上要上映的《爱情银行》就是一部商业电影。“爱情银行”是年轻人的观念,它的概念是储存爱情、相信爱情,“当你的爱情透支的时候,你拿什么来偿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揭示了当下年轻人

对待爱情、对待生活的态度。风格是阳光、喜剧,有着中国人的幽默,我觉得这种题材在当今应该能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共鸣。

盲目导致滑铁卢

电视指南:今年出现很多所谓大片遭遇滑铁卢的局面,你怎么看?袁熙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趋于冷静与理智,我看这个是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讲的这个故事得让我感动,或者让我看这部电影能领悟到一些东西。我觉得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为止,好电影并没有在市场上取得应有的成绩,主要是一个盲目的群体在盲目地追逐一些东西。在市场上,大家一切以钱为主,这种泛娱乐化的局势制造了很多的烂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思想。你看美国的电影表现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很完整的,中国电影没有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其实作为我们民族的电影应该坚守表现自己的信仰,我们的博大精深,我们的包容,我们的谦卑,都没有在电影中表现出来。

电视指南:你觉得中国影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袁熙伯:美国电影的制作流程都是很专业化的,他们的发行,他们的制作,他们的人员都在一个规范的环境下进行,都是实实在在做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影视目前属于非正常发展,演员片酬疯涨,制作费用无法控制,大家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泡沫化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掺杂太多,是“无理无法阶段。”行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也不具有可依据的统一标准。

篇5:泛娱乐/休闲娱乐的广告语

1、网红梦工场,情醉泛娱乐。

2、面向游客面向君,不负主播不负卿。

3、明星典“泛”,星梦奇缘。

4、乐寻千百度,爱上泛娱乐。

5、携手泛娱乐,拥抱星“金”彩。

6、绿色直播,泛O娱乐!

7、泛璀璨之红人,娱众人之情致,乐生活之艺术!

8、泛娱乐,重新启动乐播生活!

9、别找了!Women都在泛娱乐!

10、泛娱乐,会快乐!

11、进入泛娱乐,你就是明星!

12、汇优播,汇你我,正能量,更快乐!

13、泛娱乐,广泛娱乐,泛泛娱乐。

14、泛娱乐,让你乐翻天!

15、娱乐新天地,网红星(梦)工场——泛娱乐。

16、泛娱乐,星时代!

17、娱乐最前沿,直击星梦想。

18、泛娱乐星光,网天下红人,创社交辉煌!

19、泛舟网海,娱你同乐。

20、泛泛之辈,岂能错过泛娱乐!

21、泛娱乐,这里有快乐!

22、泛娱乐,重新启动乐趣生活!

篇6: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使媒介的使用更加大众化,但是互联网上信息泛滥,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受阻,也在危害着人们的利益。为了使信息更加精准的传递,标签新闻因运而生。文章首先对标签新闻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标签的不当使用会引发新闻反转及刻板印象,使新闻泛标签化出现;其次对标签新闻进行分类讨论,将标签新闻的类别加以区分细化;最后从3个方面对新闻泛标签化现象提出纠偏策略,希望通过媒体的引导召回理性思考。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刻板印象;泛标签化;纠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053-02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总数的97.5%。借助手机这一媒介,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及传递信息,但是缺乏媒介使用素养的行为使信息环境噪声过大,标签化可以减少受众在搜集与整理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新闻标签也不例外,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使客观事实的传达受到阻碍。因此媒体在使用标签时一定要做到“精确”“精准”“经典”,向大众传递最为真实的信息,维护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标签新闻的形成原因

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情境下,传播界限日益模糊,传者和受众过去泾渭分明的界限已日渐消弭,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噪声过大,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著作《娱乐至死》当中提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会导致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时代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群体间的情感共鸣淹没了事实真相,情绪宣泄代替了理性思考。新闻媒体的利益诉求和自媒体的崛起为新闻的泛标签化提供了土壤,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受到质疑,标签新闻所形成的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受众的理性思考。新闻的泛标签化使得新闻的真相或出于无意或是有心被掩埋,并以符号化的狂欢使得受众忽略对于新闻事实的追求,使新闻事实让位于个人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贴标签”可以使新闻以符号化的形式呈现事件与人物,使新闻呈脸谱化、模式化、线性思维化的特征。通过“贴标签”的行为,新闻报道可以将个体扩大为群体,将个别扩大为―般,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但是标签被滥用则会导致新闻发生的背景被忽略,使新闻报道的真正意图被隐藏。美国作家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一旦成见系统被固定,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抵触我们成见系统不支持的事实,受到我们所支持的事实的吸引”,这会导致刻板成见的出现。

关于刻板成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也有所阐述: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并伴随着对于?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情感。滥用标签会使群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固定印象,将群体的意向强加于个体,加强受众的判断和评价,加剧了对于信息的偏见,影响受众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因此,媒体一定要审慎行使媒介权利,一旦以偏概全的方式发布新闻,则会激发受众的情绪,获得强烈的传播效果。标签新闻的类型分析

2.1 将群体标签化

为群体贴标签也可下分为3个方面:

1)根据年龄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80后”“90后”,“00后”等标签词语对人进行定性,或是在报道新闻时使用“大妈”“小鲜肉”“老腊肉”等词语,虽然能够清楚表示人物的年龄,但是其中隐含的人物的行为方式,资历阅历等方面的特征会形成刻板印象。

2)根据职业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杨永信电击戒网瘾事件”,杨永信是山东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主任,2008年由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战网魔》一片,成为全国受孩子网瘾困扰的救世主,并在新闻报道时被贴上了“全国戒网瘾专家”的标签,但是随后杨永信的治疗方法也遭到了质疑,于2016年被曝光用屈打成招的方法逼着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不听话就用电击,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新闻反转的发生使“全国戒网瘾专家”与“恶魔”两个标签形成鲜明对比。

3)根据性别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2017年8月31日发生在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的“孕妇跳楼事件”,院方认为产妇是由于家属多次拒绝产妇的剖腹产要求,导致产妇疼痛难忍而选择跳楼,产妇家属声称自己曾多次要求院方进行剖腹产手术,但遭到拒绝。双方各执一词,同时“孕妇”“跳楼”的字眼也使此次事件掀起舆论狂潮,使事件得以被广泛关注,该事件截止到目前尚在审理当中,希望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2.2 将事件标签化

将事件标签化是指将先前发生的某一事件作为一个案例A,在另一相似案件发生时,将案例A拿出来与其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教训。如发生于2017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发生的“保姆纵火案”,保姆由于偷雇主家的钱财首饰被女雇主发现,在其离开雇主家时以放一把火的方式掩盖其继续偷盗的行为,但随后发现火势不受控制,就乘电梯逃走,造成了女雇主和三个孩子全都离开人世,这个事件再被报到时就广泛使用经典的预言故事“农夫与蛇”的标签,但是在案件还尚未审理之时,就预设立场则会导致新闻的客观性失衡。

2.3 将地域标签化

对于地域标签化,就是对某一地域的刻板印象,如河南人“偷井盖”,东北人“睡炕”,内蒙古人“骑马上学”等。此类标签在新闻报道领域这类标签也层出不穷,如2016年11月11日凌晨发生在丽江古城的一起打人事件,事情的起因也是由于打人者模仿受害人的东北口音而引发了矛盾,导致受害人遭到殴打并造成脸部毁容。“东北人”与“丽江人”的对立虽然增加了事件的矛盾点,但是就此次事件来说,媒体是具有引导示范的作用,运用现实事件来教育受众刻板印象的危害,倡导抵触这类带有地域偏见的标签。新闻泛标签化的纠偏策略分析

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各种符号化的信息构建人们认知的拟态环境,技术赋权使得大众走向传播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是意见的多元化,和各种亚文化的发展,话语权的争夺,使得拟态环境噪声越来越大,并且人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新闻报道的泛标签化现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受到挑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从以下3点思考。

3.1 就个人层面来说

首先,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应该恪守客观、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在新闻报道时可以使用“贴标签”的形式吸引受众,但是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坚守新闻“把关人”职责。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我们应该深入事实,把握新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特点,融合各方,共同认识新闻事实。

3.2 就管理层面来说

作为新闻单位的管理者,应严格制定新闻标签的选用规定,对于哗众取宠的标签词语应予以抵制,避免选用极端化,片面化的标签词语,并且在选择议题是也可以考虑小众的情感诉求,另辟蹊径,为新闻报道开辟一条新路,利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从小众议题中找寻公共议题。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3.3 就宏观层面来说

国家应建立受众监督管理机制,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当中,把把?P权交由受众,对于滥用标签的媒体,群众可以通过监督举报机制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受众的参与度。反思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碎片化,使受众认知缺乏结构性,媒体工作者的就是受众的信息搬用工,弥补受众认知上的不足,再对新闻的标签使用把握不足时,还是应当回归新闻本真,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坚守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媒体公信力及承担社会责任,时刻警惕新闻的泛标签化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篇7:电视娱乐化思考

电视娱乐节目流变历程

一、“世界真奇妙”:电视娱乐节目的出现1990年—,以表演类为主的传统综艺节目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第一波浪潮。1990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开播标志着中国大陆电视业界娱乐节目的起步。以它和《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这类节目具有节奏明快、雅俗共赏的特色,且糅合了歌舞、曲艺、相声等较为齐全的艺术门类。但是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其他娱乐节目的花样翻新和受众的分层分化,尽管这些栏目在频繁的改版中加入了许多时尚互动元素,但整体风貌难以彻底改观,收视群逐渐萎缩,在90年代中期进入衰落期。其标志性节目《综艺大观》最终在10月8日被央视“末位淘汰”。不管怎么说,就像当年《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那样,《综艺大观》与《正大综艺》让中国广大观众知道了还有一种不同于以前充斥他们电视荧幕的新奇的电视节目形态。

二、快乐大本营: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19至今,以游戏娱乐类为主的节目引领了中国娱乐电视的风潮。这一时期,一档名为《快乐大本营》的栏目在年红遍大江南北,第一次把电视湘军———湖南卫视推向了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前。到是游艺节目的黄金时期,各地方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游艺类节目,江苏卫视的《非常周末》、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福建东南台的《开心100》纷纷创造了各地的收视率新高。根据19的统计,仅由省级卫视办的游艺类娱乐节目就多达33家。如此多重复制作,使得高举娱乐大旗的游艺类节目很快在就进入了疲劳期。

三、幸运52:电视娱乐节目的繁荣从至今,以益智博彩类为主的娱乐节目成为主导。《幸运52》是由北京其欣然广告公司制作并出售给央视,这档模仿BBC《Gobingo》的益智节目在20成为最为热门的电视节目。尝到了甜头的央视很快在年引进了BBC更为着名的一档博彩节目《百万富翁》,对其进行改版,这就是后来中国电视观众众人皆知的《开心辞典》。同年,《幸运52》与《开心辞典》同时进入了当年《新周刊》评选的中国电视节目榜,《幸运52》更是一举获得“年度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幸运52》与《开心辞典》成功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对国外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一条成功途径。这个结论后来在中国娱乐节目流变中被屡次论证。

四、超级女声:电视娱乐节目的深化2000年至今,“真实电视”(俗称“真人秀”)观念主导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的创意。“真人秀”节目引进至今,中国电视的“真人秀”实践已经走过了一个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过程。前期电视真人秀以“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为主,例如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后期则以表演性质的“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室内真人秀”最为风光,这类节目来源于美国福克斯电视公司的《美国偶像》,在中国的变体主要有《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星光大道》、《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等。“平民秀”标志着电视受众进入了一个自我娱乐的新阶段,普通老百姓缺失已久的选举权也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实现了,他们享受着自己制造“明星”的快乐。由此,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完成了十余年的流变历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模仿到创新,电视娱乐节目不但在各大电视台遍地开花,而且占据了播出的黄金时间。电视娱乐节目真正进入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主流行列。与此同时,娱乐节目以“快感”代替“美感”,以及文化内涵的缺乏、创新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娱乐传播逐步陷入困境。

五、限娱令:电视娱乐节目的叫停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意见》发布之后关于娱乐是否“有罪”和关于媒体责任的话题一时间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版,各大卫视也纷纷表态:湖南卫视黄金档综艺节目保留了周末的两档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两档相亲类节目《我们约会吧》和《称心如意》改到中午播出,《新闻当事人》、《平民英雄》、《就是要健康》等社会新闻类和生活服务类节目,将占据晚间黄金档。江苏卫视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综艺节目有《不见不散》、《职来职往》、《非常了得》、《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非诚勿扰》。江苏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刘原称江苏卫视会做出比较成熟的节目编排。“江苏卫视定位为幸福频道,它的内在诉求就是要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关,为他们提供情感服务,包括相亲、夫妻情感互动以及求职等等,我们希望把生活服务类节目做成品牌。”浙江卫视卫视总监夏陈安介绍:“《中国梦想秀》和《我爱记歌词》是力保的两档综艺节目,但同时会有些新的调整,另外还会打造文化类节目《人文呼吸》。”

电视节目娱乐化引发的思考

过度的娱乐导致了电视的庸俗化甚至低俗化。为吸引观众、拉动收视率而想出各种娱乐互动的招数,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电视毕竟是大众传媒,它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娱乐的范畴,它还兼具着多项社会职能,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人们言行指南和道德标准的角色。由于电视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电视强大的传播能力又足以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精神追求,因此,有必要对过度娱乐化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免国民文化素质的下落。

一、文化庸俗化的危机

中国电视片面以收视率和占有率定荣辱、决生死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将文化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教化功能大大压制,而将感官娱乐的功能强化,强调满足感官、好奇心、窥视欲等等,这让人想到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给美国影视生产商下的结论性断语:“文化的颠覆者。”他认为,西方的电视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观的、性的和轰动性的,电视在破坏代代继承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起了特别大的作用,它“迎合最低级的尽人皆知的本能”。布热津斯基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一个以自我满足为行事准则的社会也会成为一个不再有任何道德判断标准的社会。”电视节目庸俗化使得社会公民只重视物质价值,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等倾向越来越严重,也导致了社会风气腐化堕落、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弱化、社会不稳定因素越发明显。电视越来越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丧失了电视应有的普及文化的本性,让文化程度较高的观众疏离电视、让电视创作人员陷入争相媚俗不惜以“性”和各种各样的“荤段子”吸引观众的误区、让百姓沉浸在狂欢状态中不做独立而尖锐的思考,导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步履维艰。正如尼尔?波兹曼曾说过的,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二、文化霸权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电视文化同质化也日益成为一种巨大压力。“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其输出者都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进攻性,所谓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无一不是借助于经济实力的强势文化使弱势文化向其趋同,而电视文化的嬗变无疑又在其中扮演了首当其冲的角色。”国外文化产品的流入以及信息图像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威胁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观、传统的生活方式。许多国家面临着国外媒体的强势竞争挑战,本国文化流失、经济利益被转移到国外的威胁日益迫近。可以说,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用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和自身在其中的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意图和举措,已经激发了许多国家的危机意识和强烈反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避免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冲击,要求我们电视媒体在娱乐化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这两个向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使中国电视不再是对西方电视成功节目的引进和附属品,而生产出具有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电视娱乐节目。

三、电视媒体加速转型的思考

庸俗化会导致电视文化品位的降低,丧失了和其它文化媒体竞争的根基,特别是和新媒体的竞争,对于自身生存也是十分危险的。《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甚至说:“电视与互联网之间的竞争,并非两类产业或两类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两个时代之间的竞争。作为一种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格格不入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连同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死刑已被判定,只是缓刑期多长尚不确定。”被判死刑的,更确切地说,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线性播放终端。电视是一种特殊的时间性货架,观众要想收看某个节目,必须要服从电视台的节目编排。使电视观众分流的各种新媒体(视频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恰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观众不需要再服从电视台的节目编排。观众可以随时欣赏自己想看的节目,并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跳过电视广告、快进、倒退、暂停。但是,新媒体终究还是要服从“内容为王”的行业定律。电视剧网络版权在五年间从1000元/集到100万元/集的暴涨,体现的正是各大视频网站对内容资源的争夺。而电视台依旧是中国最专业的内容制作和提供机构,并且优势明显。

在新媒体大量分流电视观众的趋势下,节目的多终端播出是电视台的必然选择。但实际上,多数电视台在新媒体上的布局仅仅是出于“不被时代淘汰”的考量,尤其是在布局耗资巨大的网络电视台方面,多数网络电视台的经营模式,就是简单地把节目的播出渠道加上了几个新媒体终端。实际上,“限娱令”对电视台节目编排带来了挑战,但同时又是电视台加速转型的机会。

一、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开启了新一轮的“制播分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制播分离”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广电传媒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制播分离”首先打破了“前店后场”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择优”播出的竞争机制让最好的节目进入电视“货架”,次优的节目进入新媒体。在新媒体播出终端上,最优的节目依然会是热门节目,而次优的节目则成为“利基产品”。但是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需要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的转制并不是削弱传播功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产品,乃是“制播分离”应该坚守的核心内容,这对承担播出任务的电视频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8:泛娱乐化

一、区分:娱乐、娱乐化与泛娱乐化

20世纪哲学家Sigmund Freud认为,个人对快乐刺激的体验被压制,娱乐却给了人们一种体验这些快乐和解除痛苦的间接方式。Jennings Bryant将“娱乐”定义为“一种消除日常生活中的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实现方式。”②周雪梅、张晶认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它所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使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③笔者以为,娱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感受,新闻娱乐即是读者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且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林晖先生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性节目及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发展到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⑤模糊新闻与娱乐之间界限的形态实质上已经是“泛娱乐化”的形态了。泛娱乐化是娱乐的一种延伸形态,它打破了娱乐所追求的精神愉悦,突破了舆论环境对传媒的要求和限制,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吸引受众,大力渲染性、暴力、凶杀、灾祸,是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在当代的转型。

案例分析:

全国哀悼日第一天(2008年5月19日),《旅游新报》推出汶川抗震特刊,其B2版刊以《废墟重生》为题刊载了若干幅身上涂有“鲜血”的“裸女”写真,背景就是大地震后残破的城市废墟以及斑斑血迹,几个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点缀在照片中间,神态撩人,造型妩媚,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旅游新报》事件”。为了博取受众的关注和利益,以灾难为卖点,不惜挑战公众的情感底线以及新闻职业的道德底线:笔者以为,该案例所能体现的不是新闻娱乐化,确切地说,它更是一个新闻泛娱乐化的典型。泛娱乐化的危害表现如下:1.媒体公信力下降,权威受质疑;2.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引发司法纠纷;3.降低受众审美情趣,促进资本垄断和控制。

二、新闻娱乐的必要性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严肃的工作、认真的生活,对娱乐的要求似乎超过了以往,人们希望在传媒中获得乐趣;从这个角度来说,善于利用娱乐、用轻松的或思辨性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信息、同时避免低俗化和色情化,这正是媒体抓住受众的关键。

根据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不能传播真理,报道就会产悖论,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凡贯穿悖论的新闻,就会产生负效应,甚至在群众中造成逆反情绪。“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使人们在脑海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观、娱乐观,进而影响着大众文化。⑦当下对新闻娱乐化的批评更多是因为市场经济自发性而产生的对泛娱乐化趋势的担忧,这种担忧是有理由的,但解决途径不在于遏制新闻娱乐化,而是对泛娱乐化进行有效的约束,防止其对大众文化潜在的趋向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从媒体获得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角度、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和渗透政治意识角度、从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和享受生活角度来看,有效地发展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

三、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预测

由于我国的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性,尽管近些年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明显,但以严肃的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为主导的新闻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娱乐化作为一种趋势也将继续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影响硬新闻的存在形态,同时,新闻泛娱乐化将被进一步限制。

对于传媒而言,新闻娱乐不仅是一种传媒形态、传媒内容,更是一种传媒品格。赫斯特最终遗留骂名而普利策流芳当代,不仅因为各自对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同,更因为二者坚持了不同的新闻准则。遏止泛娱乐化的发展势态,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新闻职业规范,关键更在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戚宁:《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新闻记者.2006、08期.第43页

上一篇:拖把的日常保养与使用注意事项下一篇:黄甫学区.安全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