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现代体制改革

2024-05-20

国有企业现代体制改革(通用6篇)

篇1:国有企业现代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5-05-20 00:0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切实转换运行机制。简单地说,就是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下面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公司制在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在相当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其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上世纪末以来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现代公司制度”。它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组织领导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生命力的文化制度。各项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运动,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框架。

产权制度。它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源泉。明晰的产权制度,即企业资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明确,且发生分离。产权的明晰化为企业之间资产的流动重组创造了前提,也为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创造了条件。

组织领导制度。公司制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领导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我国的企业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建立起严格完善的市场营销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文化制度。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全体员工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体系,是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反映。它凝结着企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现代企业制度文化选择应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的。它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有本国的个性。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权明晰化。现代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是明晰的,彼此分离的。

2.企业地位法人化。企业不应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组成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比较规范的关系,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4.出资者责任有限化。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出资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5.管理制度科学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调节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关系,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正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的特征和优越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深入总结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经验,认真研究当前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妥善地加以解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1991年以后,试点工作出现了高潮,并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几年来,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二是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三是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降低了企业制度创新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上,即政府与企业。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政府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政企分开的问题。1994年以来,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不是很成功的。其重要原因是大多数试点企业都转为国有独资公司,主管部门仍然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不能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仍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解决的问题。

实行政企分开要明确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职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负责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监督。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对国有企业享有出资人的权利,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能搞内部人控制,不能损害所有者的权益。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能躺在政府身上“等靠要”,欠息欠税逃债。这是要明确区分清楚的。

(2)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这几年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老板不到位,对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探索国有资产是一级所有还是多级所有的问题。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的国有资产。这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制度。试想全国几千个县市,其资产要归国务院统一所有,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另外也与现行的分税制和分级财政相矛盾。所以,理论和实践上都只能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其中中央一级所有占大头是必然的。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的最大好处是产权清晰,有助于各级政府对其所有资产关心负责,从而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目前试行的是两种做法:一是授权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二是象上海、深圳市那样,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然后在下面原专业局基础上形成几个或十几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产的运营。这两种做法都处于试验性阶段,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建立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也很重要,我们常说国有企业要做到“四自”经营,现在看来,其中的自我约束有一定困难。国有企业要有约束机制,但实践证明,单靠国有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外部监督和约束。目前有些地方已建立由出资人对国有独资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制度,同时试行国有企业稽查特循员制度。这些做法可以参考借鉴。

(3)减债增资,减员增效,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有三大历史包袱: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面临解决这三大难题。

三大难题,首推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4%,如果降低到国际上一般要求的50%左右,需要补充资本金4000多亿元。这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继续采取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募股上市、合资、兼并破产、核销坏帐等;对符合条件企业采取债转股。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办法,如用规范的方式将国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及企业房产变现;积极探索国际上通行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债务重组相结合的其他有效方式等。

其次,减少富余员工,实现减员增效。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存在1/3—1/4 的富余员工,富余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在企业实施减员的同时,要切实保证下岗职工的生活。如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财政、社会和企业各负担1/3的原则落实资金;要搞好职工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就业门路。从长远看,还要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为了形成国有企业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也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三,逐步解除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负担。目前企业办的学校占全国的1/3,企业医院病床占全国的1/3,国有企业办医院、学校的支出占销售收人的4——5%。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可以采取政府调整财政结构的办法,即由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帮助企业剥离不必要的社会职能。初步匡算,财政每年拿出lOO多亿元,大体能解决问题。这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支付的一项成本。

2.企业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几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不少翻牌公司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并由上级部门一纸任命。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在理顺出资人及其代表与经理层的关系。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经理应由董事会聘任,并尽可能采取市场选聘的办法,不能由组织部门任命。董事会与经营者签定经营协议,对经营者进行审计、考核和评价;经营者按照自己的经营业绩取得报酬。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建立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很重要。目前正在试行的经理人员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的办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董事、经理经营行为的监督作用。在现代公司制下,国有企业原有的党委会、职代会可分别按党章和职代会条件行使职责,发挥作用。既然是现代公司,就应按《公司法》活动,不能违背《公司法》另搞一套。

(2)关于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部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甚至管理混乱,“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按照《决定》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所谓战略,是涉及全局的深远的谋划。80年代以来,国际先进企业都在认真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聘请内外部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适时地调整战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其次,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要狠抓定额、信息、计量、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企业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抓好管理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管理就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进行财务活动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要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贯彻ISO9000族国际标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要加强对外经营工作,认真研究产品市场,努力开拓新市场和潜在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其本质是重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开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局面。

黑龙江路桥集团总公司·孙亚光

篇2:国有企业现代体制改革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针对国企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探索,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1)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现代公司制度;(2)通过股份制经营和股权分置改革清晰界定国企产权;(3)利用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国企经营效益。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截止2008年末,我国企业法人单位495.9万个,比2004年增加170.9万个,增长52.6%。国有企业14.3万个,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7.7万亿元,国有企业年利润将近1万亿元,2008年央企共上缴2006、2007年的红利500多亿元,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取得骄人成绩。正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攻坚阶段”。目前国有工业占工业总资产的一半,占用约三分之二的工业贷款,却只创造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中国的国有企业曾遍布中国的各行各业,从航空航天到能源开采加工零售,从交通运输到日用消费品领域,高达30多万个,虽然近几年国家通过兼并重组、国退民进、股份化改造、租赁等国有资产改造方式,逐渐淡出非竞争性行业,大大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但是截止2008年末,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国有企业14.3万个,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7.7万亿元。

但是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博弈和国家政策选择等历史原因,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责权不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混乱、薪酬与激励体制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国有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应有的活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阻滞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强国的现代化进

程。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分析,1997年中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还不及美国同样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之和,有资料显示,在统计的7.24万个国有独立核算的企业中,亏损2.83万个,比例是39%,效益低下或暗亏的是2.14万个,比例是29.5%。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中没有建立专利及相关文献检索制度的企业占47.3%;在中央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申请专利的比例仅占24.6%;2006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和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仅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6%和3.4%,授权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仅占全国授权总量的2.8%和3.1%,截至2006年底,所有中央企业累计拥有专利3.8万项,还赶不上国外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一家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搞活国民经济的题中之义。建国以后对官僚资本的改造,民族资本的接收是国有企业形成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对民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有化改造,形成了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局面。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投资比例大,资产的历史沿革和生成中使得国有企业曾经达到是社会资本控制和管理的唯一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的构成单一,经营活力僵化,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现有资产组合状况,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巩固所有制地位。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入世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外国资本的涌入,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严重变化:市场竞争化程度提高,除少数垄断行业外,国企不可替代地位消失,因此必须通过国企改革,改革其经营制度,选取合适的经营方式,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并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尽可能地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政府职能出现重大转变主要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与国企关系出现重大调整,控制国家投资的总体规模、方向和重点,适当减少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避免国家“父爱主义”;对外开放后,外资不断涌入,跨国企业大肆在中国跑马圈地,国有企业相对资金雄厚,必须通过改革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放眼国际大

环境世界各国的各大跨国公司、财团进入纷纷抢摊中国市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成为市场中的竞争伙伴。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环境,学会并增长参与竞争的能力,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改革是正确的选择。

2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够由企业改革的方向,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1产权清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曾斩钉截铁的说:“清楚界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因而,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所谓“产权清晰”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具有明确的产权主体。二是具有清晰的产权边界。

三、是具有合格的产权行使能力。

在公有制主体地位下,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制,由各级人民政府委托国有资产经理人管理国有资产,但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无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甚至有人利用国家产权界定的契机侵吞国有资产。因此必须坚持国有资产产权改革,坚持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开;坚持国资所有权行政管理与所有权经营管理分开;分级委托、分类管理。

2.2政企分开

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清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政府与企业职能分离,建立新型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中,必须坚持用国家法律条文来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尽量避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而是以经济、法律、行政等间接宏观调控手段为主,如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企业的行政级别;规范国家和企业的税利分配关系;把国有企业承担的政府和社会职能分离出去。

2.3 责权明确

所谓“责权明确”,即是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明确国有企业出资人和经营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明细财产权和应尽的法律责任,彻底改变国家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避免国家父爱主义。

2.4 管理科学

所谓“管理科学”即是在前几项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形成科学管理制度: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建立企业新的用工制度;加快企业财会制度建设;改进企业党组织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完善激励机制建设。

3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3.1路径选择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种委托—代理关系,因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经理人往往是党政部门任命,是政府的“准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仅凭个人经验和领导权威做出决策和管理企业,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未形成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安排。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市场并不发达,职业经理人市场也才刚刚兴起,国有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管理国有企业,经营国有资产更是鲜有所闻。所以中国政府应致力于发展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督促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而通过发达的外部经理人制度招聘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国有企业,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资产运行效益,从而提高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

3.2路径选择二:股份制经营和股权分置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资产是全民所有制,国家财政对其盈亏负责,所以国有企业经理人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产权关系混乱,缺乏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经理人员关注企业短期行为,决策非科学化,对企业不做战略管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国有企业处于亏损半亏损状态,只有少数国有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国家资源严重浪费,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缓慢。而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契机,通过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层回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变相购买国有资产,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经营(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从而按股享受权利、分享权益、承担风险,提高职业经理人打理国有企业的热情,激发企业活力。如张瑞敏成功改制后的海尔集团,现已跃居世界

500强前30位,柳传志成功改制联想集团,2004年联想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是股份制经营适合大中型国有企业。

所谓股权分置改革,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他被定义为“中国股市的第二次革命”。

3.3路径选三: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

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家保持对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一部分国有资产发包给承包人经营,承包人享有资产经营权,并按协议定期向国家上缴利润,通过这种国有资产经营的经营方式,可以保证国家足额财政收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承包经营,有利于强化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而对于小型国有企业,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家保持对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一部分国有资产出租给承租人经营,承租人享有资产经营权,并按协议定期向国家缴纳租金。租赁经营使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更加明确,权利与义务更加清楚,有利于实现劳动要素的优化组合。同时,租赁经营能使厂长、经理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国企改革是一个中国政府的长期的历史使命,国家应该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搞活国有经济,培育国有企业的估计竞争力,而国有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离不开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波:吴晓波全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李中键: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朝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黄群慧: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3: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相对于企业组织发展史的角度而言, 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以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公司企业的过程, 公司企业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才大量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二是相对于我国原有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企业制度而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要吸取人类在组织社会生产方面的一切有用的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并不排斥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同时, 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处于发展、变化、进步之中, 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 并具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具体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制度体系, 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仅指企业组织形式本身, 也不仅仅指企业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 而是企业以及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环境的统称。它既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又包括企业的各种制度环境, 还包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企业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一) 产权与产权制度。

产权是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拥有的一组权利的总称, 包括使用权、用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和让渡权。产权是有限的、自由的、可分解的、排他的和可交易的, 同时由其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保证: (1) 如果产权不具有排他性, 产权主体不清将导致任何产权主体都无权拿产权去交易; (2) 如果产权不具有有限性, 产权本身就不可度量, 那么产权既不可能进行交易, 也没有必要交易; (3) 如果产权不具有可分解性, 那么产权的可交易性仅限于产权整体的买卖行为。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产权制度结构的差异, 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同类型划分的重要标志。产权制度是对财产权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权能加以分解和规范的法律制度, 它以产权为依托, 对各种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有效地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产权分割和权益界定, 使产权明晰化, 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的有效安排, 并使之合理化。只有建立起合理的产权制度, 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关系明晰的企业制度。

产权明晰就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 尤其要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直接投资主体。企业的设立必须要有明确的出资者, 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一切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的法人财产是进行生产的保障, 企业只能在一定权限内占有和使用;财产的所有权及其增值部分都属于出资者。企业破产清算时, 其剩余财产也属于出资者所有, 但出资者享有的权益是扣除债务后的净资产。

2、责权明确的企业法人制度。

责权明确就是指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法律来确立出资者与企业法人各自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企业法人对其拥有的财产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 即法人所有权。企业以其全部的法人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以独立的法人财产对其经营活动负责, 以其全部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企业法人是个组织概念, 法人代表可以更换, 但是企业法人是依法设立相对稳定的。

3、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收益、做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 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4、政企职责分开的企业制度。

政企分开是指在理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实行企业与政府的职能分离, 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政企关系。政府是政权机构, 虽然对国家的经济具有宏观管理职能, 但不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服务和监督。企业则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企业不再依赖政府, 同时企业要将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移交给政府和社会, 国家也不再支撑经营不善及亏损的国有企业,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依法破产。

我国原有体制中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所有者职能, 与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一般行政职能没有区分, 使得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不明确, 造成所有政府部门都有权直接干预企业的现象。因此, 必须把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管理职能分开, 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宏观手段来调控市场和引导企业;取消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 企业不定行政级别, 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应作为国家公务员;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政府依法征税;把企业目前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出去, 改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来承担。

5、组织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既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又能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科学、完整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 形成调节所有者、法人代表、经营者和职工之间关系的约束机制。通过这一治理结构, 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关系不单纯是企业外部的分离关系, 而是进入企业内部形成的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还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 包括企业的机构设置、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 建立起严格的责任体系。通过这一切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能使出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得以调动, 行为都受到约束, 利益都得到保障, 做到出资者放心、经营者精心、生产者用心。

二、国外现代企业制度经验借鉴

(一) 美、日两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美、日两种模式的产权制度, 由于企业股权集中度和股东身份不同, 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第一, 美国产权制度模式的特点是产权集中度低, 而日本模式的集中度高。美国股权结构以高度发达的个人产权为主体, 突出股权的分散性, 股权越分散, 股东就越难以占有左右股东大会的地位,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就越加明显。在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中, 不仅法人持股, 而且金融机构持股比重较大, 这种股权结构显然有可能产生相互制约、稳定交易。

第二, 在公司股东的身份特征方面, 美国个人持股比例较高, 日本次之;金融机构作为代理人持股比例, 美国要明显低于日本;非金融机构持股, 日本高于美国。

第三, 从所有权约束机制来看, 美国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所有权约束主要是间接约束, 因为美国企业股权高度分散化, 持有股票的是众多分散的小额股东, 他们很难通过集中的股东代表大会行使权力, 也更难介入董事会。对日本来说, 现代公司中前几位大股东均为法人股东, 他们可以联合起来起控制作用。个人股东在日本大公司权力体系中基本上不起作用。况且,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一般是由本企业领导人组成的, 几乎没有外人。

第四, 从企业行为目标来看, 美国股份公司中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优先偏向总资本收益率和股票价格的上升, 而日本公司则偏重大股东, 即法人持股者的稳定性以及经营集团的稳定性, 使他们不必跟着股权变动进行短期决策, 而是更加追求企业的扩张,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长远发展。而企业间的相互持股, 特别是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持股, 使日本企业能依靠大量的外部资金迅速扩张。

(二) 美、日两国现代企业制度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对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与东方现代企业制度的突出类型日本的分析、研究、比较, 目的还是为我国所用, 为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服务。

1、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制度。

纵观美、日两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差异, 从中发现股权结构的不同是两国企业制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进而又会使企业效应不同。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其股权结构有别于其他国家。解决好这一问题, 也就等于解决了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其股权结构应借鉴日本, 建立以国家股为主体的多元的股权结构, 并实行法人持股。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之初, 还不宜采用美国那样的分散产权制度, 更不像东欧和独联体各国那样, 把国有企业变成为个人持股公司。

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机构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美国、日本现代企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有者对经营者采取不同的约束方式。过去, 对待国有企业国家只委托经营者经营, 却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形成国有资产谁都管, 实际上是谁都管不了的局面。为此,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约束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组织机构要健全, 董事会的人员形成, 应有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的代表参加, 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董事会;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与董事会并列, 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其次, 通过法人相互持股, 实现企业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集美、日企业约束方式为一体, 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约束方式, 既可以避免美国企业只注重短期行为的弊端, 又能像日本那样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再次, 应培育经理市场, 提供一种有利于经营者间相互竞争并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条件和环境。

3、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目前, 国有企业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有银行, 企业贷款总额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中国国有企业在融资上应借鉴日本的做法, 以间接融资为主。需要注意的是, 国有企业过去资金来源的两个渠道都遇到了自己的困难。首先, 现在的财政已经成为赤字财政、债务财务, 因而给企业提供的资本金是极为有限的;其次, 银行现在一方面是不良债务大量增加, 据粗略统计, 有2万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是自由资金占有率急剧下降, 仅有3.3%, 为企业所能提供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因此, 在保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同时, 应建设并完善资本市场,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资本筹借和运用的市场环境, 逐步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 这样既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经营, 又可避免较大的风险。所以,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企业融资方式应由单纯的间接融资走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 我国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相当距离, 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只能是全体国民, 但对于每个国民而言, 既没有对国有资产的委托权, 也没有对国有资产收益的剩余索取权, 而是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国有资产在经营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

第二, 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革刚开始, 股权结构不合理。现在, 许多地方都说本地的国有骨干企业已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但实际上国有独资企业仍然过多, 不只是极少数;而且国有股占的比例过大, 非国有股占的份额太少, 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距离, 表现为:董事会不到位, 不能很好地代表出资者的利益, 由董事会提名和聘任总经理的比例不高;监事会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未形成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第四, 经营者的任用制度不完善。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管理者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就迫使发达国家企业转向依靠人才市场的力量, 通过公开竞争、优胜劣汰、双向选择和将选拔范围扩展至全世界来挑选最佳人才。但在我国传统的经营者任用制度下, 人才的选择范围只限于党政机关或本行业, 或本地区, 使得真正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被选范围。

第五, 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在现代企业中, 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刺激与鼓励经营者和职工在追求个人满足的同时, 使企业整体利益得到发展。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约束机制, 通过约束机制, 使经营者和职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是现代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与问题, 有必要坚决地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进行企业制度的变革, 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从解决国有企业的现存问题入手, 以在企业中建立公司制度作为组织基础, 来逐步确立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 使得企业产权关系明晰, 企业具有明确的出资者或投资主体、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职能分开;出资者、企业以及企业的经营者等的责权明确, 要明确企业与出资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关系, 尤其要明确出资者仅就自己对企业的出资额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企业以自己的所有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通过明晰产权、政企分开、明确责权, 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 尤其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制度,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寻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 寻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微观实现形式, 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 坚持股权多元化政策原则。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所属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 进行现代公司制改造, 必须以实现所有者多元化为前提条件, 并根据国家规定和企业的不同情况, 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凡是可以转为公司的企业, 原则上股权都可以多元化。一些持有较多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 目前不具备股权多元化条件, 但经过业务和资产结构调整, 将来仍能股权多元化。

(二)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所有产权改革, 都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具体问题上说, 一旦发生了产权改革, 马上就会提出产权交易的问题, 也就是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一定要和本国的市场情况相适应, 不能够去照搬国外的市场。

(三) 合理调整国有资产结构,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篇4:浅析现代企业统计改革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如果现代企业建立或完善了套即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现代企业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

2.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后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3.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和增长情况,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在企业发展和增长方面,不论任何类型企业,都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任何类型企业,都可以对人、财、物、时间多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二、现代企业统计改革主要内容

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那么,企业统计改革也就应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改革企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生产企业和流通型企业、企业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负责,统计的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数据由基层车间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对外报表。而一些服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等,统计主营业务及接待人数则由客户部或业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有几方面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而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和程度大打折扣。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能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人员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针对以上的问题,改革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职责;二是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三是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改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匯总需要;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改革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内容

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比较间单,现代企业统计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进行趋势预测;对流通企业和劳务服务型企业,也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比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情况与同行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三、建立适应信息经济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要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企业管理需要为转移,企业管理需要什么,就统计什么,企业管理何时需要,就应何时去统计。统计指标的设置要立足于满足上级各业务部门需要的同时,注重企业统计核算和经营决策需求。根据企业的特点,本着充分体现企业降低成本、盘活资产、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如反映销售增长率的指标、反映销售结构的指标、如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映产品获利能力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本的指标等等。

篇5:国有企业现代体制改革

怀着向往与求知的想法我学习了一学期《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由企业的概念开始,跟随王老师逐渐学习了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企业的基本职能和企业文化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并且听了老师每节课上讲过的一些管理案例,颇有启发,利用这些知识在这里完成这门课的课程结课论文。

国企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战略上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重视民间资本在国企改革和改制中的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减轻国企负担,让多数国企,特别是中小国企走民营化改革的道路,盘活国有资产,以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还记得有段时候,“郎顾之争”,在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闹得沸沸扬扬。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席卷国家财富,通过收购科龙电器股份,侵害国有企业利益。并提出,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为此,主张国企改革应当止步。顾雏军则对此加以反击,迅速发出律师信让郎咸平提供发言稿并公开道歉。郎咸平的呼声得到原来就对国企改革有看法的一部分人的响应,一时间“狼烟四起”,而国内经济学界、理论界许多学者,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国企改革的步伐不能因此而停顿。国家权威部门亦作出表示:坚持规范国企改革,加强国资委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继续深化国企的改革改制。

国企改革,历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20多年来,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各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国企改革。党的十六大为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与此同时,十六大还提出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以确保国企改革的深入和顺利进行。我国国有企业有几十万家,据2001年的统计,光是经营性国企就有20万家。在国企改革中,大力推进国企的战略性改组,真正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确保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国民经济的支配地位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国企必须通过改制来实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或民营化。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股份制是国有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要实行股份制,就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发展混合所有制就必须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让民资和外资共同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公司制改造。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使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一般的企业则实现民营化,在这些民营化企业中,国有企业也可以参股其中,达到有效壮大国有经济的目的。显然,民营化改革有利于国企的扩张,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实力。

2002年11月8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859号文件,明确规定:坚持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

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这个文件明确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主业,放飞搞活辅业。国家发改委制定、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也明确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准入条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各类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等领域,允许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这表明,民营企业进人国企,在国企的改革改制中发挥作用已有相应的政策保障。

国企为何要改制

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改革改制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传统国企中,人民名义上是全民财产的主人,实际上眼看鼻子底下的浪费和挥霍都无能为力。传统国企不承认任何私人产权,主人是抽象的全民,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委托人制度,没有监管。传统国企如不改革改制,资产流失就会花样百出,最后是国有资产流失殆净。所以,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说过,所谓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没有的,没有什么全民所有制。近些时日发生的中航油事件,造成国家损失5.5亿美元,有关高管陈久霖,出事之前的年薪高达2350万元人民币,这种国字号的垄断企业,实际上由于出资人缺位,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所谓内部人自己为自己制定高薪水,依据行业垄断赚取的暴利作为薪酬标准,在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后,才引起注意。中航油事件只是诸多案例中的典型。这说明,国企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改制。

第一,国企固有的弊端,决定了国企必须改革改制。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因素,大多数国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等弊端。大量国企经营亏损或经营业绩较差,以致不少国企在改革的过程中造成大量工人下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几千万职工下岗或失业,如果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社会稳定的隐患,这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在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到安排好职工的出路,不甩包袱,不将就业负担推向社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国企改制的任务之一。浙江省有一个老国企——江山水泥厂改制为浙江虎山集团后,全员就业,合理安排所有职工,使之各得其所,改制后的企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进入“2004年中国成长企业100强”,虎山集团的总裁张剑星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第二,党和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不是什么权宜之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将进一步形成多元化格局,即大多数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多元化。这样,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需要由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外,大多数国企则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变成股份制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日益壮大的民营资本已积极参与国企的改组改制。正因为如此,国企的民营化改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不能因国资流失而否定国企改制的大方向。在国企改革中,确实存在国资贱卖等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债权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把原来不错的国企搞垮的现象,有的问题还更严重。例如,内蒙古长城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在没有权威机构估价以及充分竞争的情况下,由当地政府决定搞拍卖,将净资产5904万元的国企,仅以2050万元的低价卖给了私企老板。有的原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利用改制之机,自买自卖,为改制后给予职工补偿留下后患。尤其是企

业改制后导致国有土地使用权财产价值流失。据报载,有一个饮料厂改制时,股金总共还不到十万元,而在该厂拆迁时,靠着该厂免费得来的土地,每个股东都得到了至少几十万元的拆迁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完整的指导国企改制的政策文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止国企改革,或改变国企改革的大方向,而只能去加强改革中的监督管制,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作用,规范国企改革的程序,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国企改革的透明度,公开、公平、公正地操作国企改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减少、防止甚至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继续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的改革,绝不能因噎废食,使改革改制中途止步。

第四,要对国有资产的流失作具体分析。国资流失,有的是改革改制不当引起,有的则是由国企内的蛀虫所蚕食。而在很多情况下,后者所占的比例可能更大些。如震动江城的“武汉电脑大世界”出售事件,有人危言耸听地称2.6亿元巨额国资被港商鲸吞。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港方侵占了国企利益,而是国企内的蛀虫逐步侵吞国家资产,将企业慢慢掏空,搞得资不抵债。出售“武汉电脑大世界”,只是为了偿还公司债务,是合资公司董事会为维护公司利益作出的正确决策,国有资产在国企管理人手中流失了。这正说明,国企必须改革改制。在国企改革和改制过程中,国家和政府明文规定,由于时机和条件现在还不成熟,也由于不符合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大型国企不能搞MBO(管理层收购),并为管理层收购设立了禁令,这是正确的决策。同时,还需要制定中小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具体条例,规范改制,规范产权转让,规范操作程序,从而推进国企深化改革改制的健康进行。

国企民营化改革不可逆转

国企改革的方向不会变,对于绝大多数国企来说,它们的改制必然是走民营化道路。这样的改制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事关决定全局、决定长远的根本大计,我们的大战略,是不能因为碰到一些困难,或产生一些问题时,就轻言转变的。例如国企的产权改革问题,不能因为郎咸平教授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因为有些人对改革不理解,也不能因为惧怕国有资产的流失,就轻易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战略、大方向。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把握不住,迷失方向,在改革问题上打退堂鼓,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曾有过教训。那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出现政治**以后,有些人就产生疑问:改革还要不要继续?党的十三大报告要不要改动?当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颇有黑云压域城欲摧的架势,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泰山压顶,不为所动,他一言九鼎:决不能变,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就这样稳住了全党的阵脚,稳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维护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途,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大战略。若当时听从某些人的意见,往“左”的道路上走,恐怕中国现在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前面提到的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因实施资本并购曾受到争议,但在沉寂了一些日子后,于2004年1 1月25日宣布,格林柯尔已经通过境外子公司收购了世界著名汽车配件生产商汤姆肯斯的子公司——盖兹国际在法国的汽车管件工厂,同时被其收购的还有欧洲著名汽车设计公司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这两项收购都获得了百分之百的股权。这两项收购,使格林柯尔一下就获取了世界主流整车厂A集团汽车配件供应资格,并缩短了中国企业在客车设计领域与世界汽车巨头的技术差距。颐雏军认为,收购欧洲汽车厂,比收购国内企业还要顺利。由此看来,民营资本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20%的股份,不能被说成是对国企的侵害,如果收购是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进行的,是受到监督和规范的,就更不能随便加以指责。因为资本并购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在国内收购,还是在国外收购;也无论收购国企,还是收购非国企,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这表明,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民营化改革的步伐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郎咸平教授也对民营化论争有了新的说法。2004年12月5日,他在回答《民营经济报》记者提问时说:“我并不是要反对民营经济,我国国企改革由于包袱过大,通过民营化解决是对的。我只是说,民营经济必须在法制框架下得到约束,民营化的过程要建立信托责任制度,否则后果会不堪设想,有可能会造成官商勾结,侵吞国家财富。”这与他当初要求停止国企民营化改革的态度巳大不相同。

篇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部门是会计的唯一使用者。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政府制定计划,合理分配资源服务的。会计核算以监督国家计划执行为目的,会计信息由基层企业逐级向上级汇报直到政府部门,呈纵向流动格局。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三大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使我国企业会计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且在相同事项的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预计存货变现损失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额等等。加之市场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造成会计信息横向的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呈封闭状态,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显著,甚至不具有某些质量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享有极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资产配置,产品生产、销售、定价等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均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自主地

进行,企业成了市场竞争主体和社会资源配置主体,必然要了解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流动由过去的以纵向流动为主的格局向以横向流动为主的格局转变;同时,会计信息也由封闭转向公开。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横向流动和公开化,即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我国己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特征作出了规定。《准则》中的这些原则,要付诸于会计实践之中,则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为企业的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贷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盈利状况、资金流动状况、偿债能力,资本保全状况和投资报酬等会计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素具有全面性,即各质量要素均能充分体现出来,又要求会计信息的各质量要素具有相融性,即不相互排斥,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对企业报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除了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供相关可比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之外,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还必须受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查鉴证,以保证其公允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因此,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要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也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对资本保全的再认识

国有资产流失,从根本上讲还是根源于旧的经济体制及其派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迅速建立起相应的能有效组织和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入手,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值增值问题。资产保值的关键是实现资本保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本保全提出了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又叫名义资本保全;二是实物资本保全。在财务资本保全下,营业收入是以现时购买力核算的,而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则按前期货币购买力计量,即按历史成本会计计算损益,当

在物价不变,即币值不变的前提下,财务资本保全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本保全。但在物价上升幅度较大时,财务保全不可能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过程,这时的资本保全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公有产权的代理人不像私有企业那样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因而我国的.资本保全实质是名义资本保全。在会计改革中,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和固定资产摊销的加速折旧法来抵销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本规模成了衡量企业的标准,外部利害关系集团的利益不尽一致,因此企业应具有实物资本保全的意识。实物资本保全是在物价变动会计下生成的资本保全概念。在这一概念支持下,企业的损益是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赚的利润。”因此,要做到实物资本保全必须采用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由于我国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没有达到恶性膨胀,同时受成本与效益及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我国目前还不适宜以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来提供会计信息。但并不排除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运用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反映物价变动引起的资本补偿不足的情况。?

由于物价上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的资本保全只能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这不仅涉及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所有者的权益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妨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那么,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如何使名义资本保全靠近实物资本保全,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呢?通常方法是在有关科目下设二级科目,例如:根据物价变动总指数测算资本补偿不足部分,在“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下,均可设二级科目“资本金补偿资金”,作为实收资本的附加补充账户,而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汇总在“实收资本”项下,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这样使名义资本保全成为实物资本保金,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障,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也实现了保全。同时,对于“未分配利润”项下的资本金补偿基金的部分,已不能作为利润来分配,而应做为维护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务会计的建立

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根据财务会计的有关资料(必要时依法要求重新计算),核算和监督企业税务资金运动(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和退补等),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全面进行税务筹划,为企业利益服务的。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者紧密联系,核算征税数额要通过会计核算来体现,同时计税依据也依赖于会计提供的信息。而当会计提供的计税依据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依据相符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就不存在所谓税务会计的问题,因为

在财务会计中包括了关于计税的内容。?

我国历来把政府部门看作是财务报表的唯一使用者,国家既是主体又是企业所有者,所以无论从宏观和微观上,法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制定的,以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税利的足额上缴。国家与企业所维护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税务会计包涵在财务会计之中,不需单独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出现政府部门从众多新设的企业中取得收入的问题,从而使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形成了税务会计产生的原因。?首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者遍布社会各阶层,容纳了包括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在内的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资金所有者,国家政府部门只能以投资者或者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身份享有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所有者的权利,而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不再是市场的主体,它被企业取而代之。这是税务会计产生的直接原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必须从微观角度出发,考虑如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达到企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它所要求的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准则为提前,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但是,税法的制定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很难一致的体现税法要求,保证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各企业必须按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缴纳各种税款。由此出现了会

计上和税法上计税依据相背离的情况,因此税务会计是既遵循会计原则又体现税法要求的一种会计核算程序,建立税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其次,国家的双重身份及不同身份所具有不同作用是税务会计产生的另一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独立原则,表现为企业法人拥有法人产权,确定法人财产权的前提条件是投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产权关系,才能将国家的双重身份彻底辨别清楚。即当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出现时,与其他投资者一样,享有投资者的一切权益而无权为企业制定这样那样的规定;而当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发生超经济行为时,有权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企业,使之步入规范的运行轨道。这样,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规定的诸如:资金使用,费用开支及列支渠道,转变为通过运用税收来间接控制。

同时企业的经营者由于不再受国家的直接干预,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需要灵活运用资金和规定成本费用开支。企业经营者的目的是维护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者的权益。因此,随着国家双重身份的明朗化,税务会计也必将产生。?

会计与企业制度之间有着内在协调性:一方面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确立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思想和方法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会促使新型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的会计改革与企业改革,正是为完善这一协调性而作出的重大举措。

上一篇:上海马拉松采访下一篇:村支委推荐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