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2024-04-22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共6篇)

篇1: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发展成人教育促进职教发展

来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与来安职高95 年合并,成立来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占地面积9 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14 万平方米(其中教室2600平方米,学员宿舍2550平方米,食堂250平方米),现有图书3.6万册。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教育教学设施及实验设备配套齐全,有专用干训教室4 个,一个标准化电教室,以及两个微机教室。目前学校承担着全县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带头人骨干培训,以及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的培训任务。

近几年来,在市、具教委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规范管理,已成功举办了7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 期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各学科骨干教师及教学技能培训班26 期,与蚌埠教育学院联合承担了全省初中教师全负培训的教学任务,还举办了二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1 期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等,参训干部教师达4200 人次。现将我校近几年来做法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干训的指导思想和培训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批示,我们站在跨世纪的高度,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使我们每次校长都成为素质教育的内行和学校管理的专家,在教育科研和实践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从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我县小学校长队伍的实际出发,抓住素质教育这一主线,使干训主动有效地为全面提高校长队伍素质服务,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坚持做到贯穿一个主线,搞好两个服务,狠抓四个环节。即:培训工作始终贯穿素质教育这个主线,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校长素质服务,狠抓理论学习、交流研讨、考察调研、论文写作四个环-1-

节。在教育教学上,严格按照国家指导性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用统一教材,把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上,重视学员理论上的提高,在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展上,重视学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现代教有实践培训上,注重介绍新理论、新成果,逐步提高学员自觉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方面,着重培养学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导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强化管理,努力提高继教质量

我校于1999 年7 月开始启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我们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我县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采取集中面授、送教下乡及实施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5 期对全县2193 名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进行了首轮继续教育培训,完成率达97%。2003年实施第二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共培训小学教师1826人,初中教师1115人,高中教师477人(高中教师由滁州学院组织培训)。

(一)思想认识到位

几年来,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市教委也给予了大力指导与支持。每期继续教育,县教委都专门下文,对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将继续教育工作与学校的业绩考评和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分管领导亲自审定每期的培训计划,培训期间,还经常深入培训第一线,询问培训进展情况,召开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既督查又鞭策,为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各基层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对参训教师在培训经费、工作、生活上予以妥善安排,为教师参训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

(二)管理措施到位

在市、县教委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省、市教委有关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有的关键、为加强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有领导小组,抽调了4 名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制订了《 培训班学习制度》、《 培训班考勤制度》、《 培训班学员成绩评定办法》、《 培训班考察管理办法》、《 优秀学员评选办法》 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员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等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实行严格而有序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班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学籍档案管理上,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培训审批和报名手续,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档案;在办班收费和发证上,严格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师资选调到位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我校在培训工作中,严格考核,认真选调了一批一流的教师。学校现有继续教育专职教师4人,其中本科学历3 人。他们都有丰富的基础教育和培训工作经验,教学中,能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经多方考察,我校又从滁州师专、县教委及教研室选聘了11 位兼职教师。他们都是高校、县级教研部门的专家和高素质的教育行政干部,业务扎实,知识面广,能传授学员以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另外,我们还接录、购置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有关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拓学员的眼界,更新了学员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上,我们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有关继续教育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要求授课教师把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上,注重学员理论上的提高;在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上,注重学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上,注重学员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方面,注重培养学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和科研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教学组织到位

培训中,我们认真研究任职教师培训这一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在组织教师到我校参加集中面授的同时,针对我县许多小学教师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实情,我们本着方便学员、节约经费的原则,实行送教下乡,分别在北部山区的半塔镇和南部圩区的大英镇设立教学点,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这样,既方便了学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又节约了培训经费,首轮培训仅送教下乡就为全县小学教师节约经费6 万余元。实践证明,送教下乡是一种符合我县县情的培训形式。

四、拓宽路子,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1997 年,蚌教院在我校师资培训部设立函授站,已连续举办三届“第二专科”函授培训班,目前,在籍学员195人,已毕业183人.。

几年来,蚌教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函授站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有关单位和学员所在学校也积极配合,使函授辅导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蚌教院有关领导多次到函授站检查指导工作,带领函授站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教委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 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试行)))以及安徽省有关函授教育的文件。同时,每学年还召开函授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布署函授工作,为函授站研究解决函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县教委关心扶持。县教委非常重视我县教师的学历提高教育工作,多次就函授站举办“第二专科”培训班行文,为教师参加学习实施政策倾斜,要求各校为学员参加函授学习提供方便,并就学员的学习、工作、学习费用等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为学员解除了后顾之比。县教委党组织有关领导还多次到师训部检查卫作,深入基层:为学员排忧解难。

第三,各基层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许多学员所在学校对第二专科培训进行了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对学员的教学、学习、生活等进行妥善安排,为学员解决学习培训费用。如我县的半塔镇、施官镇、汉河镇及来安中学等,大力支持配合函授站做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生源,鼓励教师学习,为学员营造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

五、联合办学,创造较高经济效益

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招收了小学教育、教育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法律、工民建、计算机应用七个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三个本科专业。在籍学员789 人,现已毕业407人,为我县教师学历层次的达标与提高作出了贡献,深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首先,积极做好电大每的招生工作,师训部的同志分头到各乡镇学校,广泛向教师宣传,并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积极组织生源;其次,积极做好面授辅导的管理工作,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专厨存档,各种资料齐全、完备,同时做发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教学辅导、后期、财务等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力求做到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三,积极做好辅导教师和学员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帮助学员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配备专人管理食堂和学员宿舍,保证学员吃得卫生、营养丰富,住得满意;第四,为了更好地做好电大的各项工作,师训部工作同志还积极学习,钻研业务、探索函授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是搞好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培训过程中,我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人了15 万元对培训教室和学员宿舍进行了整修改造,新配课椅380 套,添置了摄像机、VCD、机、音响、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 万余元。

近几年,我校发展成人教育,拓宽办学路子,以成教养职教,积累了点滴经验。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摸索成教与职教结合的新经验,使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来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篇2: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摘 要:只有改革才会有活水源头,才会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四原则教学法,探索教学模式,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改革;四原则;一个中心;四种课型;八字方针

多年来,永济中学始终坚持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则给学校输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学生素质明显提高,高考质量连年飚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做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名师实验,头雁领飞,打开局面;青师观摩,雏雁学飞,扩大层面;全员幅射,群雁争飞,确保全面。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层次推进,夺取全面丰收。

十年来我校承担两次省课改实验,2011年运城市在我校召开教科研永济现场会,号召全市高中学习和推广我们四原则教学经验:

三点三基三结合原则:

注意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注意突出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注意强调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激发学科兴趣结合起来。

优化教学目标原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是兆始,也是归宿。因此,首先,我校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规范了四个要求:一要明确,不模棱两可;二要具体,要提出本节课完成后应达到的从明理到导行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把《课程标准》“考纲”化,把“考纲”“微格”化,把教材例子化,把起点大众化;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应有情感品德、非智力目标。

优化课堂结构原则:

这里主要强调备课时要实施“五要度”

(1)遵照“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在每节课为新知铺路时要精选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作为温故的内容,以小题“搭桥”,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复习铺垫的“高效度”。

(2)新课的导入语要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有导入新课的“强力度”。

(3)要尊重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这个主导者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智力因素。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传授知识“参与度”。

(4)过关习题在内容上要切中重点、难点、疑点;在形式上,口头练、板演练、书面练;在题型上,有主观题、客观题;在层次上,有基本练、变式练、综合练。根据实况,认真选择。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备练习要做到“多角度”。

(5)古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课堂教学要力避这一弊端,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课堂教学终结时,要归纳,要概括,要提要,要勾玄,要画龙而点睛,要精要而深刻。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课堂总结要“高浓度”。

优化教学方法原则:

教法可以八仙过海,不拘一格,但有四条原则是不能放弃的。其一,变“苦学”为“乐学”的原则。要循循善诱,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诱导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二,变“死学”为“活学”的原则。根据材料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着力启导,变机械地灌输为主动地索取,灵活地融合。其三,变“难学”为“易学”的原则。遵照“道法自然”的规律,要寻找化整为零、大步为小的方法,引导学生拨云见日,曲径通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四,变“学会”为“会学”的原则,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学法指导上要变授鱼为授渔,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认识策略的指导上,变只靠直观感知的思维方法为直观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从而变“学会”为“会学”。

2007年,山西省教委确定我校为新课改实验基地。我们抓紧机遇,积极试改、又一次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受学生欢迎,为社会关注。我们的观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分四个课型,贯彻八字方针。

一个中心

此次课改中心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学案教学。用学案来引领学习,完成学案规定的任务,写出学习报告,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模板来设计教学思路,重视课堂生成因素,有针对性地授业解惑。在学案课堂的统领下,学校的课堂管理、教研活动,课表安排、时间分配等一系列制度相应变革,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四种课型

由“学案课堂”延伸出四种课题,分别是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反思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按照四种课型展开教学。自主课、展示课是基本课型。

自主课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认真读书、自主思考、每节课最后五分钟讨论研究,写出小组学习报告。教师现场观察、指导,根据学习报告设计教学思路。每天下午和晚上共六节自主课。优点:在自主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一旦把知识从特定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我们在充满激情地讲授知识的意义与应用时,是我们已经谙熟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没有生命活力,难怪学生总是把知识等同于枯燥乏味。

展示课是“学案课堂”的核心,每天上午的五节课为展示课。各学习小组充分展示学习报告上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展示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对展示中的问题再次让学生讨论,并适当点拨,力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多讲一个字,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展示课上重视课堂生成问题。提出一节课的成败不在于是否顺利完成,而在于生成了多少问题。

反思课是前两种课型的延伸,师生共同反思课堂的优缺点,并写出总结。

训练课是学生学习、展示后的知识巩固,通常是每周四晚上进行。通过检测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试卷批发不过夜。

八字方针

教案课堂在具体操作时,围绕“八字方针”来进行。“八字方针”要求教师做的是:编――科学编写学案,在固定时间召集各备课组统一编写一周学案,集思广益,确保教学中的针对性;验――验收课堂中的学习报告;点――恰当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导――引导学生思考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做的是:学――围绕学案自主学习,做――写好学习报告,完成学案并提出问题,展――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悟――课后思考领悟。

课改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他们有兴趣学习,也会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景象,生源格外充足,高考成绩不断刷新。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搞好改革,顽强拼搏,创建国家级一流示范学校。

篇3: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工作思路上的突破

(一) 创新工作思路,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为落实好市司法局“五好司法所”创建任务, 宁河县司法局如实将有关情况上报至县委、县政府, 宁河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高度重视, 并把“五好司法所”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提出在“五好司法所”创建上, 要破除推着走赶着看的保守观念, 破除等靠要的畏难情绪, 破除单纯的任务观念, 把司法所建设看做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是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的必须。从而确立了14个司法所要全部完成创建任务的工作目标, 通过层层抓落实, 力求营造“五好司法所”创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 攻坚克难, 明确创建方向

在“五好司法所”创建的攻坚阶段,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 落实创建责任, 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召开局长办公会、全局中层干部会、县局与乡镇政府结合的联席会。开展了走出去观摩, 到兄弟区县宝坻区学习经验;身边先进示范观摩, 宣传推广了丰台、东棘坨、潘庄司法所的创建经验;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宝坻现场会观摩, 借鉴了宝坻的样板。通过“三会三观摩”达到了知己知彼, 更加明确了创建方向。

(三) 夯实基础, 巩固创建成果

为顺利实现“五好司法所”创建工作目标, 宁河县司法所在充实司法所工作人员、解决司法所业务用房、落实司法所装备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充实用好现有政法专项编制的前提下, 通过内部调剂将局机关政法专项编制人员以挂职或者交流等方式充实到司法所, 确保司法所人员充足稳定。目前, 全县14个司法所工作人员已达到57名;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克服业务用房紧张的实际困难, 为全县14个司法所扩充办公用房1480平方米;各司法所外观形象和标识统一规范, 布局达到了“五室一厅”标准, 满足了司法所工作需要。在市司法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分别为14个司法所配置了现代化办公和通讯设备, 为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经过15个月集中全力的规划、协调、建设, 14个司法所中创建5个优秀所、5个示范所、4个达标所, 于2013年11月15日全部通过市局验收。全县“五好司法所”创建工作, 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整体推进了“五好司法所”创建并实现司法行政职能向乡镇延伸,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工作方法上的突破

(一) 工作制度不断创新

宁河县司法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如领导班子述职制度、领导解难题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局长接待日制度等, 特别是制定出台了《宁河县司法局内部管理规定》包括六条禁令、十项规定警车管理等内容, 涵盖了日常工作开展的各个层面, 保证了司法行政工作有章可循。

(二) 队伍建设逐步完善

要将司法行政工作进行到实处, 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我们在不断提升整体队伍业务素质的基础上, 杜绝“四风”, 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并充分发挥先进的模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了先进集体、先进司法所、先进科所长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 并进行了事迹交流, 使全局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锋, 用经验指导工作, 用先进带动干劲, 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普法宣传纵深发展

通过不断的开拓思维, 创新工作方法, 以科学的理念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我局普法工作基本上实现了3个目标:

一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要将普法宣传工作进行到位, 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执法队伍, 提高干部的依法执法能力。司法局党组将普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狠抓、抓深、抓实。定期邀请专家为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开展法制培训, 组织收看法制讲座, 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

二是基础法制建设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在普法工作中坚持抓重点、选角度, 把“法律六进”作为突破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从机关、单位、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各选一个点, 加以培植。通过选定并培植不同层面示范点,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了“六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全民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以来, 全县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6次, 咨询人数176余人次, 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这对进一步深化普法工作, 推进全民普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掀起了全民“学法、用法”热潮。

工作目标上的突破

工作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五好司法所”创建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狠落实的基础上, 我局机关实现了“五个好”的目标, 即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好、口碑好。

(一) 领导班子好

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决定了工作的方向, 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工作, 是抓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内在要求, 也是充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关键。自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 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搞好调研、解决难点重点问题, 在“五好司法所”创建、“六五普法”、队伍建设等方面, 司法局领导干部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全局上下拧成一股绳, 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开展,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 队伍素质好

加强全局队伍专业学习培训, 增强干部为人们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 定期检查干部的学习笔记, 支持鼓励干部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 有效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提高了干部综合素质, 形成了全局风气好、干部素质高的良好氛围, 为推动业务知识的展开做好铺垫。

(三) 制度建设好

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宁河县司法局制定了包括六条禁令、“十项”规定、司法所警备车辆管理使用制度、工作制度等12项制度的《宁河县司法局内部管理规定》, 而后又下发了《宁河县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通知》和《宁河县司法局关于加强信息简报报送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做到了有章理事。

(四) 工作业绩好

在天津市“六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工作中, 宁河县司法局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宁河县被评为天津市“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在“五好司法所”创建工作中, 宁河县司法局领导班子顶住各方压力, 协调各方关系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整体推进了“五好司法所”创建并实现司法行政职能向乡镇延伸,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五) 群众反映好

篇4: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一、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的工作环境

在管理上,充分发挥园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形成了园长负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决策管理机制,营造了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议事办园氛围。农村幼儿园教师少,工作量大,只有为教师开展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教师们达到最佳精神状态,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作为园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有事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大事要和老师们商量,使每个老师都有主人翁意识,把我们的幼儿园当做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互相之间要以诚相待,还要把老师视为自己的姐妹,平时要和老师们交流,对老师们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关心和解决。工作要有原则,谁有错就批评,谁有成绩就表扬鼓励。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让老师和园长没有距离感,让老师们心情愉快,他们才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不用担心领导怎么看待我,老师们怎么想我,虽然工作不轻松,但是老师们普遍感到心里轻松愉悦。

二、要着力打造一个过硬的硬件环境

俗话说:“青石板上难创高产”,光想让老师出成绩而不去为她们准备必要的保教设施也不行。目前,我园配了标准教室8间、幼儿睡室6间、舞蹈室1间、综合办公室1间、教师宿舍2间、安保室1间,每间教室都配有液晶电视、DVD、玩具架、消毒柜、饮水机等设备。图书室、电子琴室、画室、智力游戏室、保健室等已建成,待完善相关设施、教具后将尽快投入使用。厨房严格按卫生标准分区设置清洗室、加工室、烹饪室、储藏室等。游乐场设置大型组合滑梯、蹦蹦床等设施,并铺设了塑胶地垫,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要逐步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

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让老师们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制定并严格执行《丽江市古城区小百花幼儿园教学管理制度》、《丽江市古城区小百花幼儿园保育管理制度》、《丽江市古城区小百花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丽江市古城区小百花幼儿园教职工管理制度》等四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保教管理。根据日常管理需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制度措施。制定了《班前会制度》,班前会由园长每日召集召开,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过去一天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当日的工作,自这个制度实行以来,在教学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名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要求教职工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将责任细化分解到个人。制定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按照每一名教职工的具体岗位职责,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很好的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各项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强化,切实促进和保障了我园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四、要积极构筑一个情感的交流平台

要重视情感沟通、劳逸结合,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关键,在幼儿园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中除了常规的管理,我认为情感的投入必不可少。从某一方面来说,它也是生产力,试想,教师们如果在情感上排斥你,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工作效率会是怎样?相反,老师们都愿意跟着你工作,都愿意和你交流,你怎么说他们怎么应,这样的工作效率又会是怎样呢?显然后者的工作效率远远大于前者,这其中的秘诀就是领导要善于和老师们进行情感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投入。我们既然树立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就要相信老师依靠老师,依靠老师就是在保教工作中依靠他们,有了困难依靠他们,有了成绩表扬他们,相信老师就是信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我的理解是不要事无巨细,要放手让你的教职工去做,既然是分配给他们任务,就要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做好一切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和老师们一起骑车去踏青,一起坐车去旅游,一起抽空去游泳,及时了解沟通他们的工作,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使工作更有激情。

五、要始终保持一颗热情的改革之心

幼儿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没有改革和探索就无法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要想使改革创新不断的深入,就要规范标准,统一要求,力争提高保教水平。注重小学化纠正,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幼儿身心发育规律制定园本课程,坚持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寓教于乐”。重视教学研究,分别成立了幼儿礼仪教育、民族语言教育、幼儿兴趣爱好培养等3个研究小组,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促进了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质量。创新园本课程设置。以“五大领域教学”为基础,结合幼儿园自身实际,积极推出适合本园特色及幼儿兴趣需要的园本课程。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经常开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不断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幼儿园、家庭与社会三方联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活动设计上,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思想,深刻理解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科学的教学内容,要给幼儿动手助脑的机会,要让幼儿学习观察,学会尝试。教师要利用一日活动对每位孩子的爱好多观察记录。

六、要不断发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作为园长是“一家之主”,是教师们的主心骨,全体教职工都看着你。要求教师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教师们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去做。你做不到,那就会失去说服力,就会出现政令不通。当教师们出现工作失误或者问题后,作为园长首先要冷静地分析处理,同时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幼儿园里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园长是第一责任人,都要承担相应责任。不能看到老师们出了失误或者问题,园长把责任都推给教师,生怕自己承担责任,那样的话你就会失去威信,幼儿园的整个管理水平可想而知了。人人要有敬业奉献和合作精神,除了特殊情况,我园的教职工没有请假的坏习惯。如果没有敬业精神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还有周日的亲子活动,老师们都凭的一颗热心,一种责任,一种奉献。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值班并精心细心地照顾每一个孩子。有付出就有收获,为了美化活动室内外,白天没时间,老师们就利用晚上,用搜集来的废旧物品,剪剪贴贴画画涂涂粘粘。为了使自己的基本功更扎实,利用孩子离园后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可以说我园的成绩没有这些老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很难取得的。成绩的取得不是靠某一个人,靠的是全体教职工的无私奉献和进取,靠的是凝聚力,靠的是合作精神。

篇5: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谷城县XX镇,非常感谢中编办领导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将使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发展更加健康。下面我结合XX镇的发展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法与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XX镇地处谷城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工业用电量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36.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销售收入90.25亿元,实现增加值33.2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5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增长12.5%。在“十一五”,XX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两番、生产总值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两番的好成绩。XX镇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半壁江山,综合实力列全省乡镇前列。目前,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

一、推进新型镇化的主要作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1、工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0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是谷城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谷城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 多家,工业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骆蓄、金洋两家公司正筹备上市,目前,已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现代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物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活力。XX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西汉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至今仍是保康、竹山、丹江、房县等地物资集散地和货物中转站,鄂西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加之镇内溪、北二河穿绕其境,素有“小汉口”之称。近几年来,新建的襄渝铁路复线、汉十高速和即将动工的谷竹高速、316国道和20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XX的发展不象沿海一些经济发达镇,他们主要依托是周围城市圈的带动,而XX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主要依托是商道文化的底蕴和工业经济的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创新”的XX精神,涌现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锻造了如“XX大曲”、“骆驼蓄 电池”等一批国际国内驰名商标和产品,发挥出了“尊商、重商、引商”的传统优势,从而聚集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奠定了镇域经济——新型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这种以新型城镇为主要载体的“一肩挑两头”的发展模式,再与新兴的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就爆发出强有力的承载、拉动、辐射力。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成就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臵身其中,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大道上豪华城乡巴士、各类高级轿车穿行如梭,各类大型超市、高档商场、银行机构点缀其中,两旁大楼鳞次栉比、红绿灯交替闪烁。因此,很多外地人“知XX而不知谷城”。

3、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目前,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4、XX新型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一元化”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和突破点。我们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两年来,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成功地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臵业,“进城”无障碍,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第二个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有保障,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第三个是社会保险全覆盖,“乐业”无忧顾,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一旦拥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在XX吸纳的人中,大都具有“离土不离乡”不出镇就就业的特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少有人口流动良性发展的范例,已初步达到了城乡“一元结构”理想境界。XX城乡人口规模11万多人,其中镇区人口8万多人,远景镇区人口容量可达10万人。从分布看,近郊村2.5万人,8个社区4.5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3.7万人;从从事的行业看: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其中镇区内工业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1.12万人,镇区内近5000家各类商贸服务店铺就业人员1.2万人,在镇内打短工6100人;从对农民工吸纳就业的性质来 看:除国家实施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工程外,在XX有一个与镇内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职校,年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结业后都可到镇内工业企业就业;从农民工流动情况上看,大约有70%集中在小城镇,因此,我镇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外出打工的少、镇内就业的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少、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返乡创业情况看:2010年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二、三产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让更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就业,这是“本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转折点。为此,要用城市化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推动XX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乡镇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 吸纳功能也越强。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 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值得高兴的是,在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和思路,要我们思想更加解放地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意见》还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在特色镇建设指标上,“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此,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XX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使XX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示范区试点,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显出与之不相适应。在适应城镇化发展,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省、市、县都给了我们基层很好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特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初还进行了现场调研。《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传媒机构在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对我们XX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之路的“XX模式”进行了专题和深度报道。但在总结之时总有新的困惑和矛盾仍没有全局突破:一是区域内的主体意识仍是半农民意识。小城镇和小城市虽一字之差,但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却有天壤之别;二是管理权可以下放,但管理的主体不以下移。我国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三级财政、二级立法、一级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下移,但主体在上,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分离。三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社会管理却只能有限跟进,小城镇、小城市一字只差,职责、责任却有极大的差异,卫生院、学校、城市规划、公共产品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设臵都是不同。四是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看得更远一些,不能上层建筑刚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改革和完善。在2010年,浙江、温洲等地设立镇级市,从而从体制上突破了现有镇级行政架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使我们这些经济发展镇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条路径。因此,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既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希望先行先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用城市化的理念,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帮助呼吁同时也给予坚强的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上,将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小城市建设的试验区。

四、用城市化的理念,撤镇建市扩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认为,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借这次会议东风,我们将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将助推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城市化的理念,由城镇变到小城市,将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一方面,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 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撤镇建市将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XX建设小城市,还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

二是正确认识XX撤镇建市的出发点。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 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除必要的增减机构和编制外,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我们已初步确定XX撤镇建市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跨越。

三是XX撤镇建市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同时,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建设小城市,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用地支持、项目支持、财力支持等方面。

篇6:开拓创新,积极工作

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的矿区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

鬃岭镇庆荣煤矿------谭正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能够站在这样的平安台向各级、各位领导汇报工作,这是我本人的荣幸,现将我矿在和谐矿区建设工作中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做法向大会作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两点认识

1、和谐矿区的建设离不开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的参与和支持。煤矿作为生产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群众,或多或少都会给群众带来不便甚至损坏,这是任何企业都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正因为如此,在征地,折迁、务工、运输、生产、生活、地质灾害等方面就产生了矿群纠纷,如不能有效协商和处理,就会上升为矿群矛盾,甚至社会矛盾。一方面是群众的安居乐业。一方面是地方支柱产业的企业要正常生产和经营,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领导、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处理,甚至打击,光靠矿群双方是不可能办到的,这些我代表本企业向鬃岭镇党委、政府、派出所、综治办、城建所、国土所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有了你们的重视,辛苦的协调。及时有效的处理,我才有今天向大会作汇报的机会,再次感谢你们,感谢今天所有参会的领导.2、企业要提高对创建和谐矿区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矿区和谐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要有责任感、要提高认识、和谐与不和谐企业都是最大的付出者,因为不和谐,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得不偿失,处理不好还会上升为社会矛盾;和谐了,企业要付出大的精力和经济,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但付出能 实现政企和谐。矿群和谐、生产、生活和谐。企业能健康发展。

二、几点做法

1、成立机构、有效开展协调工作

早在2005年,我们就成立以煤矿,村民代表,组成的矿区纠纷和日常事务处理协调小组,一般矛盾自行消化,大的纠纷先协商达成一

定程度的共识,再报请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处理和实施。后来应上级要求改为和谐矿区促进会,由镇党委政法委书记李发文任组长,我任副组长,驻矿民警,煤矿有关办事人员及村民代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煤矿,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召开会议研究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

2、主动协商,全面解决。

随着生产的延伸,地质灾害客观出现,我们便主动召开协调会议,研究房屋补赔偿及搬迁标准。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是不断变化的,百姓都有群体感,反映问题集中尖锐,善于把问题扩大化,无病呻吟的人也大有人在。我们在资金很紧缺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群众的合理诉求,对矿区内的所有住户全面进行补赔偿。这样就解决了群众的心理不平衡,和后顾之忧。

3、积极反映,争取政府的支持。

鬃岭几乎是矿区,地质灾害点较普遍,灾害一旦出现,宅基地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停留在企业赔偿,群众修房,再赔偿,再修房,这样的恶性循环,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经济,真正和谐也是一句空话,面对这种实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一致向政府写出书面反映和申请,得到了县政府和县民政局重视和支持,划拨了宅基地。使得搬迁工作顺利进行,这此,我代表搬迁农户衷心感谢县人民政府和民政局,中岭镇政府及各位领导,没有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搬迁楼房没有那么整洁和漂亮。

4、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根据企业的经济能力和群众的受损程度,科学有序的实施赔偿搬迁。目前受损群众已基本搬迁完毕。

5、优先解决就业,让群众共同致富。

目前我矿就地解决行政管理就业人员15人,生产辅助人员10人,一线生产人员20余人,平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父子、兄弟、夫妻同就业,收入增多,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6、生产生活方面,力所能及给予关心和帮助。

几年以来,我矿在机械、物资方面,合理要求全部解决。助学、救助方面力所能及给予帮助,水电路方面投入大的物力和财力。

三、几点建议

和谐矿区建设,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群众受益,企业者都是有责任感的,有能力也是愿意付出的,群众大多数是善良纯朴,随

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的条件不断形成,部分群众的私欲难以满足,为了追求更多的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整天动歪脑筋,百般刁难企业,霸王工、霸王车,垄断企业的经营行为也为数不少,动不动就堵矿、上访,受百般干扰的企业对构建和谐矿区没有热情,没有安全感,也不会安心,企业就不能办好,是社会和国家的损失。建议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正确面对和处理、有效打击,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为群众宅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有效机制,和谐社会的进程才会加速和形成。

各位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不断进取、努力工作,科学应对新的矛盾和问题,在现在和谐的基础上,创建让社会更加满意的和谐。

上一篇:六安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工作职责下一篇:银行工作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