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实施机制

2022-09-10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 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 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更要认识到脱贫攻坚不是为了一时摘帽, 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 从根本上解决脱贫之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要坚持短期脱贫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积极创新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构建参与式横向动态精准扶贫机制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 这已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 但在具体执行中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靶向疗法”的“脱靶”。而且, 精准扶贫本身是要促使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但由于部分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不足, 扶贫有时变异成了“扶懒”, 包办代替的精准帮扶举措助长了其“等靠要”的心态。因此, 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 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规划、项目选择等方面, 尊重实际、实事求是, 构建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 有序引导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主动参与、实施、管理和监督, 保障其知情权、发言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完善全方位个性化精准扶贫网络体系

通过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握, 建立健全涵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全方位个性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网络体系, 实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督查、精准考评和精准管理。在精准识别环节, 重点在推进参与式横向动态识别的基础上, 对贫困人口是否具有脱贫能力进行再识别, 对不具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 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对具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 列入精准帮扶对象。在精准帮扶环节, 强调在帮扶主体与帮扶对象双向互动的基础上, 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多维一体”帮扶方案。

科学构建扶贫资源投入评价监测机制

精准投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保障, 但在实际中普遍重脱贫攻坚进程、轻扶贫投入效率, 在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时, 也只是重点考核评价扶贫项目实施成效及资金管理使用等, 较少涉及对扶贫资金投入效率的考量。因此, 要在关注脱贫成效的同时, 高度重视扶贫资源使用效率, 建立扶贫资源投入评价、统计及预警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扶贫投入评价体系, 运用大数据平台, 综合贫困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 构建区域扶贫投入评价指标体系, 从总体上测算区域扶贫投入需求总量。二要建立健全扶贫投入统计体系, 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相适应, 构建统一、规范、简便、科学的区域扶贫投入统计指标体系, 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区域扶贫投入情况。三要建立健全扶贫投入监测体系, 通过加强大数据、信息化管理, 对扶贫资源投入的不足、适中、过量等状况, 进行量化测算并及时评估预警, 实现扶贫资源投入的动态监测、动态调控, 在增进区际公平、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同时, 确保扶贫资源精准投入、高效运转, 切实提高扶贫资源投入的效率。

积极创新农业生态补偿扶贫模式

目前, 生态补偿扶贫已经纳入精准扶贫范畴, 作为精准帮扶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贫困地区也多集中于粮食主产区, 因此可探索将农业生态补偿纳入生态补偿扶贫范畴, 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扶贫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重要水源地及具有生态服务价值的粮食主产区,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补偿制度, 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 给予一定补助。

健全多元立体精准扶贫治理体系

脱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要加强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管理, 坚持贫困扶持与减贫治理相结合。要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上, 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 构建扶贫资源传递系统, 完善贫困动态监测机制。积极构建融合政府、社会、市场和贫困人口等主体, 兼顾扶贫成效与扶贫效率的多元立体精准扶贫治理体系, 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效。着力完善扶贫治理制度体系, 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项目安排等一整套扶贫政策和制度, 尤其是各种政策和制度的衔接与配合, 并推进扶贫法治化建设, 推动相关扶贫实践从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乃至法治层面。着力创新扶贫治理方式方法。

上一篇:国际结算方式的发展趋势研究下一篇: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重庆科能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