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部管理制度

2024-04-10

证券市场部管理制度(共6篇)

篇1:证券市场部管理制度

二、我国证券市场现在的监管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种证券监管体制: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即:

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型监管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中间型监管模式。

集中型监管模式是指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其优点在于政府监管机构超脱于市场参与者之外,能更为公平、公正、客观、有效地发挥监管职能,监管力度比自律监管强。其缺点是效率较低、风险较大等。

自律型监管模式是指政府较少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干预,而更注重证券自律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其优点是自律机构比较灵活,能够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监管效率比较高,也比较切合实际。其缺点是监管权威性合力度不够,协调性较差,公正性不够,缺乏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障。

中间型监管模式是介于集中型监管模式和自律型监管模式之间的一种监管模式,也是这两种监管模式相融合的产物。它既有政府监管的成分,又有自律管制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实行集中型或自律型管理的国家已逐渐向中间型过渡。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的现状:

1、政府监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我国证券主管机构,负责对证券业、证券市场实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管。

其法定职能主要是:起草证券法规;监督管理有价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对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清算、保管、过户登记公司及投资基金经营机构与证券从业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定从事证券业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颁布证券从业许可证;监管上市公司;对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行为进行监管;监管证券交易所的业务活动;等等。

自2004年起,中国证监会进一步打造综合证券监管体系,加强证监会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派出机构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2、自律监管。目前,我国有许多证券机构被称为自律性管理组织,如深、沪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履行自律管理职能。

以中国证券协会为例,它是受证券主管机关领导和指导的由证券经营机构组成的全国性会员组织。证券经营机构必须加入证券业协会,否则不得营业。证券业协会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证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公正进行,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业的健康发展。但在成立之初,其组织领导体系是半官半民的。其存在的问题是:证券业协会的权力和职责没有真正到位,难以依法实现自律;证券业协会体制不顺,证券交易所作为证券业协会的会员,导致自律组织重叠;未能较好地处理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业协会的关系,证券业协会不能反映会员的利益和要求,不能对违法违规券商给予必要的惩戒;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过于刚性,使得证券经营机构的自律管理较难实现。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职能错位,各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协作存在问题

这是目前证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的着力点应在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萌芽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证券市场肩负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任。因此,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遵循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路径而进行的。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日趋繁重,证券市场由此变成了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平台,证券市场的监管理念随之也转移到为国企脱困开路上来,监管机构甚至把审批上市公司数量和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规模视为评定监管业绩的标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监管中缺乏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在监管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

和法律手段。

(2)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建设仍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立法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考虑。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形成了中国证券法规的基本框架。但许多现行的法规和条例互相矛盾。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许多现行法规和条例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如,为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带来的“大小非”在无企业基本面支持下的疯狂减持套利问题,有关企业收购和资产重组的法律问题等,现有法规均未给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接近国际惯例的明确规定;缺乏与《证券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誉评级法》、《信托法》、《投资咨询法》、《投资者保护法》等,证券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操作性差、法律手段弱化等问题,给依法监管证券市场带来一定困难,影响了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而言,证券监管决策还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

(3)自律监管的作用有限

在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自律监管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自律组织能灵活、高效、低成本地处理证券市场问题,能较好地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目前,我国有许多证券机构被称为自律管理组织,如深、沪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但实际上没有有效履行自律管理职能。首先,自律组织单一,自律效果有限。由于证券业协会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对会员缺乏约束力,尚不能承担自我管理的任务。其次,作为自律监管唯一的承担者——证券交易所,并不是有效的自律监管机构。一方面,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之间并不存在结构性的分工,相反,两者间存在竞争性,这显然会影响自律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不完全是券商利益的代表,也不完全是证券市场管理机关监管意图的执行者。现阶段的自律组织,形式上由两个证券交易所及证券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但实际各方彼此独立,地方证券业协会隶属关系各异,难以协调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大多属官办机构,机构负责人多是由政府官员兼任,有悖于《证券法》规定的自律组织是通过对自身会员的约束、相互监督起到对政府监管的补充作用的精神。再次,实行自律监管的证券交易所与实行他律监管的证监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模糊。目前的证券市场赋予了券商极为自由的运作空间和操作工具。在利益的驱动下,券商很容易利用资金和信息等优势对股票、债券价格进行操纵,通过坐庄炒作方式吸引散户跟风,从而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更有甚者,这种“庄家行为”的恶性发展常常会引起集团利益的冲突,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最终不利于中小投资者,使自律组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使许多本应由市场进行的自律管理转由政府管理,导致市场和企业形成了对政府的过分依赖。

(4)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第一,信息披露不充分。表现在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较少,且准确度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只是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而在随后的中报和年报中披露较少。上市公司大多是多元化经营企业,其披露的信息多是汇总的数据,投资者难以根据这种聚合的数据对企业进行评价,难以预测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另外,缺乏软性信息的披露。软性信息是指不直接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而反映企业管理质量、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信息,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情况等。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软性资产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披露。第二,信息披露不及时,特别是对临时重大事件的披露及时性更差。很少有公司在股价发生重大变化之前主动披露其重大信息。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信息披露的延误,无疑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了良机,从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5)新股发行制度有缺陷

第一,询价流于形式。现在实行的询价制度,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询价不起作用。如果询价机构询出来的价格被市场接受,新股上市首日价格大体围绕询价上下小幅浮动,或溢价20%,甚至50%,也可以说这个价没有白询。但现在新股上市首日根本不理这个询出来的价,溢价100%、200%是常事,溢价500%也出现了,询价机制如同虚设。二是询价询出的市盈率很高。2006年中国人寿市盈率达97.81倍,2007年中国远洋市盈率达98.67倍。而由此产生的“新股不败”现象,不利于证券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发行过程有违公平原则,过度向机构投资者倾斜。个人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相对机构投资者来说中签率较低,导致明显的不公平。少数机构在一级市场分享暴利,而留给二级市场的则只是一个价格虚高、价值背离的“泡沫”。第三,新股发行以资金量作为配售的主要依据,将大量资金吸引到认购新股的行列中。加上新股发行在安排上并不过多考虑时间因素,节奏时快时慢,结果导致巨额资金在银行与股票一级市场之间无序流动。

(6)惩罚制度不健全,经济违法成本低

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实施的过程中,因经济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导致经济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一个典型的案例是sT啤酒花,因其未及时披露信息,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的罚款,但投资者所受的损失高达22亿元之巨,两者相差3 666倍。反观国外,网易刚上市时因疏忽将100万美元合同误报成收入,被美国法院判赔偿中小投资者435万美元,几乎被纳斯达克摘牌。如果破坏规则的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默认,投资者就不敢轻易相信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失去投资信心。其他企业也会受到负面鼓励,抱有侥幸心理,导致证券市场的亚健康运行状态。

四、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的措施

(一)健全法律法规,使监管法制化

对证券市场监管不能仅仅针对一时一事进行监督,而应是一项长期、有效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所以,应尽快制定与《证券法》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誉评级法》、《信托法》、《投资咨询法》、《投资者保护法》等,通过法制使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职能重新定位,回到规范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裁判员”角色上来。同时,监管机构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化监管。具体而言,有四点:。一是应抓紧制定《证券市场监管法》,弥补《证券法》在市场监管操作上的程序、方法、处罚等方面的空白,加强在监管政策制定程序、监管政策实施程序、处罚的对象和程序的规定。二是应制定《证券监管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证券监管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人员配备、工作范围等,从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各机构的权力与责任。三是应制定《证券市场监管从业人员操守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四是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

(二)强化自律监管制度,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应加强自律组织的建设,以法律形式确认自律组织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制定运作规范、监管市场、执行市场规则的权利;促使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建立市场监察部,加强内部监管,使其在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市场交易活动的监督、市场参与者的管理、信息披露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改变目前证券业协会大多属于官办机构和机构负责人多由政府机关负责人兼任的做法;应明确各地方证券业协会的隶属关系,建立统一的自律组织体系,统一证券交易所的管理体制,以便更好的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塑投资者信心

监管部门应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修订,建立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具体可考虑增加前瞻性信息、引导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信息等的披露规定。尽可能减少信息披露特别是财务信息披露造假的机会,以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促进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另外,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证券市场评价体系,以专业的方法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经营稳健程度、信用等级进行评级。将券商的创新、融资

等方面的许可与其资质挂钩,以增强守法激励。

(四)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根除利益输送弊端

首先,采取市值优先认购选择权,即以市值配售加优先认购选择权的方式来平衡一二级市场的利益,让一级市场的利润公平传导给二级市场,让二级市场去充分挖掘上市公司的潜在价值,而不是在一级市场提前把上市公司的潜在价值透支完后再让二级市场去吹泡泡。其次,应对国有企业的IPO承销权进行市场化的公开招标,而不是继续权钱交易背后的指定承销资格。之所以对国有企业的IPO承销商进行公开招标和竞标,原因除了国有资产是全体民众的公有财产之外,也是为了体现发行环节的公开、透明,让国内外的投行优胜劣汰,避免利用关系、权力和贿赂来牟取不正当利益。再次,将新股发行的利益公平分配,避免让少数机构垄断。很多机构在新股询价发行时垄断了话语权,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市后,他们有的立刻高位变现,有的继续拉升炒作,影响了市场合理化运行。所以,治理机构投资者、公平的协调利益分配和打击市场操纵刻不容缓。最后,应改革证券监管体制,让监管职能与审核等利益瓜葛彻底分开,保证市场具备廉洁、公正的监督体系,杜绝监管部门在新股发行和监管过程中权力寻租,防止监管职能滥用和监管效果打折。

(五)科学设立惩罚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一般通过立法和政策来实施,这实际上是一个强制的规则,被监管的市场参与者往往并不愿被动地接受政府的监管,总会采取种种办法来逃避监管,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惩罚制度。对那些违法违规的证券机构及企业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经过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六)构建经济性评估制度,防范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实行科学决策

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掌握好监管“度”的问题,如果过度的监管也会导致效率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经济性评估制度,对政府的监管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考察。我国现行的证券市场监管并没有对监管政策进行经济性评估,更没有对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相应的评估制度安排。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评估制度应包括制度约束、机构设置和效率监督。制度约束即对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经济性评估进行立法。监管政策的垄断力量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要想代表公众利益并最小化地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就有赖于对监管者进行监管。但政府监管具有有限性,所以,必须对监管者的监管效率进行评价。机构设置是指在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内部设置经济性评价机构,由它来提供监管政策效率的依据。如,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内部设置“监管政策经济评价中心”,对监管政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提供经济分析报告,并对监管政策实施效率进行后续跟踪,为补充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应鼓励民间评价机构或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对监管效率的监督。这样,政府就拥有了充分的依据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此来总结和进一步改进监管政策,提高证券市场监管的质量。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是做好证券监管的前提条件,它决定证券监管的目标取向,规范证券监管的方式方法。完整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高效的监管体制,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必能提高我国证券监管的效率,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证。

篇2:证券市场部管理制度

一、建立完整、科学、系统的证券课税体系无论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国家,其证券交易都具备一个统一的市场和相对集中的交易场所,建立起了中央结算交收系统和证券登记存管系统,使得交易大为简化。一国的证券市场越发达,其证券税制的体系也就越完善。而一个完善的税制体系表现在它的税收与税率设置是否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是否充分考虑到税收征管的方便性,是否充分平衡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经过不断地修改和补充,目前大多数国家(地区)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证券税制体系,主要表现在:

1.证券课税的覆盖面较广。证券课税基本上涵盖了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场内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在内的几乎全部的证券市场以及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衍生金融产品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产品,证券课税的覆盖范围相当宽。

2.实现了由单一证券税制向复合证券税制的转移。为便于对不同环节课税,在不同的投资环节如发行、交易、所得、遗赠等方面设置不同的税种,实现了由单一证券税制向复合证券税制的转移。这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设立专门的证券税种;二是采取扩大一般税种课税范围的方式对证券课税。后者的优点是既可以简化税制,又可以减少立法程序。

3.建立了比较合理的证券税收征管制度。在证券市场中,税制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不同投资群体与投资种类之间的区别,针对不同的投资群体如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设置不同的税种,针对不同的投资品种如国债、股票、认股权证等在税率方面进行区别对待。并且在税率的设计、税负水平的确定、征收范围的界定、税收收入的划分和具体的征管方法等方面都做了比较完善和科学的规定。

二、发挥证券税制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发达国家政府都对证券市场给予积极的支持与监督,保证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生成。政府或采取集中型管理体系或采取单一性职能监管方式,都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管理市场及其参与者,并在法律框架内赋予参与者最大限度的自由。

政府除了可以用证券课税筹集到可观的财政收入以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来发挥对证券市场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投资导向作用。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证券课征不同税率和税收负担水平的税收,可以引导投资向税率低的证券转移。通常的做法是,对政府支持的或新兴市场的证券品种征收的税率较低(如风险投资),或采取免税政策(如国债),而对其它产品适用一般或相对较高的税率(如股票)。

2.倡导长期投资,抑制短期投机。通过对不同投资期限所取得的投资所得课征不同税负的税收,引导投资合理化。从稳定市场、抑制过度投机、鼓励长期投资的要求来看,也可以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资本利得实行差别税率。如德国规定对投机性资本利得扣除一定免征额后全部课税,对长期性资本利得免税。法国将短期证券交易利得并入公司所得按33%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而长期证券交易利得可以先弥补证券交易亏损,对其余额按19.9%的税率征收证券交易利得税。

3.调控交易方式。针对不同的交易方式,设计水平不等的差别税率,如对通过交易所进行交易取得的所得或交易行为征收税率较低的税,而对不通过交易所而进行的柜台交易或其它交易方式所取得的所得或交易行为征收税率较高的税,以利于促进集中交易。

4.鼓励资本积累。对证券投资所得(主要针对股利)和资本利得规定高低不同的差别税率,如对股利征收的税率较高,对资本利得征收的税率较低,可以起到抑制现金股利分配,鼓励资本积累的作用。

5.调节收入分配。为更好地调节证券投资的级差收益,更有效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减轻中小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如美国对个人股东每一的200美元股利收入免税。

三、建立适合本国情况的最富效率的证券税制各国(地区)在制定证券课税政策时,考虑实际情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阶段。比如新兴证券市场国家(地区)和成熟证券市场国家(地区)采取的证券税收政策往往不一样。一般而言,新兴证券市场的证券税制相对简单,设计的税率水平也较低,主要的原因是证券税收直接构成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如果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就征收税负较重、税种较多的税收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建立健全的证券税收体系既是取得稳定财政收入的必要条件,也是证券市场稳健运行的

可靠保障。二是整体的税收制度和征管条件。作为一个国家(地区)税收体系组成部分的证券税制,在税制设计和征管模式的确立等方面必然受到整体税收政策的制约,尤其是很多证券课税是一般税种在证券方面的延伸,本身就是同一税种的不同课税对象,更加强化了这种制约关系。照顾到与整体税制和征管模式的一致性,各国(地区)对于相同类型的证券课税都选择最合适又最富效率的税收政策。同时,在设计税制时各国都充分考虑到纳税的便利性。或者由纳税人自行申报,或者由中介机构及其他机构代缴,并给纳税人一定的选择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税种与缴纳方式。下面表A对美、日证券市场税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可以体现出各国(地区)往往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最富效率的证券税收制度。表A美、日证券市场税收制度比较美国日本

流转税已废止交易税与印花税兼有制度

资本利得税与普通所得税合并对个人、法人、居民、非居民采用不同方式

投资所得税并入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法人分别计征

遗赠税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

总赠与税制分赠与税制

四、普遍采取从轻课税的政策,推动证券巾场发展

证券课税的优惠政策还体现在对资本利得的课税上。对资本利得优惠课税的主要原因是,①减轻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鼓励风险投资。②资本利得实现的时间较长,其中往往含有通货膨胀的成分,如果税负过重,就加大了波及原有资本的危险,③资本利得往往在实现(即平仓)以后纳税,而是否平仓、什么时候平仓是由投资者掌握的,如果税负过重,投资者就不愿平仓,就有可能出现减少市场流动性的“投资锁定”效应。④资本利得是逐步实现的,如果用一般的所得税累进税率一次课征,显然比分期课征税负要重。

就各国证券税制的一般情况来看,涉及投资基金的税赋往往更为优惠。投资基金税收是指对运用信托资产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投资收益所缴纳的税赋。从纳税程度来看,基金投资的税赋比其他投资一般要轻得多,大多数国家的税制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现。从税收项目上来看,一般包括所得税、交易税和印花税等,但各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从纳税主体来看,由于投资基金是由大众投资者分散投资,基金公司集中管理,因此基金公司作为创造收益的机构只是代为理财,纳税人应是不同的投资者,所以各国和地区根据基金投资主体的这种特点,一般都规定基金公司是免税的,纳税者为不同的单个投资者。在纳税的具体方式上,当投资者获得所分配的基金收益后,所应缴纳的所得税由基金公司代缴,当然也可由投资者直接交纳。

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避免重复课税在交易行为环节,大部分国家(地区)采用印花税或交易行为税的方式课征,没有重复课税的问题,只有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少数亚洲国家实行印花税和证券交易税并行的方式,虽有重复课税的现象,但总体税负较轻。重复课税较普遍也比较难解决的在于证券投资所得的课税方面。在大多数国家(地区),证券所得税往往通过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等税种课征,这样对于同一笔投资收益重复课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例如,作为公司生产经营所得的利润在进入分配环节之前先纳了一道公司所得税,进行各项扣除以后的可分配利润有三种处理方式:①全部分配给股东。这时个人股东须交纳个人所得税,公司股东须交纳公司所得税。②全部不分配。结果往往是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扬,如果卖出股票,股东则须交纳更多的资本利得税。③分配一部分,留成一部分。对纳税的影响为前面两种情况的综合。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有价证券的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并入到总所得中计征所得税。为了减少证券投资收益重复课税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力争避免出现双重征税问题。对此许多国家主要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1.扣除制和双率制。在扣除制下,允许被投资公司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部分或全部付出的股息,就扣除后剩余的部分计征公司所得税。双率制又称分劈制,即对被投资公司准备用于分配股息的利润按低利率征收,对留存收益按高税率征收。例如德国,对公司留存收益的正常税率为45%,对分配利润的适用税率为30%。

2.抵免制和免税制。抵免制又称归集抵免制,就是把被投资公司所缴纳的公司税的部分或全部归集到投资者所得的股息中去,以抵免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这一方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免税制是指投资者个人所得的股息不作为个人的应税所得,免除对股息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它能比较彻底地避免双重征税。在证券市场税收制度的设计上,既要符合证券市场发展的一般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本国特色。具体表现为税制设计上的完善性、税收种类上的完整性及征收方式上的区别性和多样性。同时,在税种的开征时机选择上,也必须注意考虑本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征收技术上是否具备可行性等问题。总之,在税

收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经验保证的,因此,证券管理机构不仅需要学习国外的已有经验,更需要自身不断实践与总结,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证券市场税收制度国际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篇3: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

一般来说, 一个行业 (机构) 的永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监督三者分别行使证券监管职能, 是合理的制度框架基础。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规范我国证券市场, 相应的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 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沪深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 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 在我国宏观经济如此向好的形势下, 证券市场却难以给投资者以满意的回报。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监管?这都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证券市场风险与证券市场监管的研究, 主要有:高伟 (2002) 的“证券风险的外部性与证券监管”、叶青、易丹辉 (2000) 的“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基本框架的研究”、彭文德 (2001) 的“证券公司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性监管方法”等。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有, 杨丽铃、蒲勇健 (2002) 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冯均科、侯兴国 (2002) 的“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效率分析”、张艳 (2002) 的“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与独立审计研究”以及周媛婷、李栋亮 (2001) 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探析”等。关于我国监管体制、现状的研究主要有, 唐健飞、易骆之 (2000) 的“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对策”、张锐 (2001) 的“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李宁、孟繁荣 (2000) 的“关于改善我国证券监管的若干构想”、井雯彦 (2001) 的“证券监管模式的设计”、王中元 (2001) 的“略论影响证券市场监管模式选择的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已经比较完善, 对证券市场监管的研究与国内有所不同。其主要方面在于:关于信息披露的研究, 尤其是关于内部交易研究主要有, Bainbridge’s.M. (2001) 的“内部交易的法律和经济:一个复杂的启蒙”, John K.、R.Narayanan (1997) 的“市场操纵与内部交易监管的目标”, Krawiec K.D. (2001) 的“公平、有效和内部交易:信息时代分析”, Lakonishok J.、I.Lee (2001) “内部交易提供信息吗”, 关于世界国家监管的具体研究主要有:Di Giorgio G.and C.Di Noia (2001) 的“欧洲的金融管制:四个基本原则”, Lannoo K. (2001) 的“欧洲证券市场的监管:适应单一资本市场的需要”。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内涵

1. 证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

在1996年4月29日的中国资本市场研讨会上, 有关专家认为, 目前对于资本市场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将之归于证券市场以至股票市场, 事实上, 资本市场的含义很广, 既包括证券化资本市场, 也包括非证券化的生产资料市场。其表现形态为:股票, 债券, 产权, 投资基金, 长期票据贴现, 租赁等。李杨、王国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中指出, 本报告倾向于多数人的说法, 将资本市场定义为期限一年以上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因为期限是理解资本, 资本形成, 经济发展及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资本市场是直接服务于资本的增值性需求, 另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 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 可以将证券市场定义为: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 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 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证券市场是股份制企业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及证券流通交易的场所。股票、债券都属于证券吧。所以资本市场包含了证券市场。

2. 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国际证监会组织综合了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 提出了三个目标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的公平、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性风险。这三个目标中, 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最终目标, 另外两个是中间目标, 是为最终目标服务的。上述三个目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概括了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保护投资者和保证市场的公平、有效和透明是从微观的层次上来表述的这两个目标要求政府及其证券监管部门限制和克服一切垄断、操纵、欺诈、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规范证券发行、交易行为并保证其公平、顺利的进行, 从而保护作为证券市场根基的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政府监管来力求实现一个健康、稳定、有序、高效率的证券市场。减少系统风险则更多的从宏观的层次来阐述, 是上两条原则的延伸。在政府的视野里, 证券市场永远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证券市场不仅与一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密切联系, 而且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政治形势等休戚相关, 任何政府的证券监管都必须也必然会从社会经济整体而不是仅仅从证券市场本身的局部来制定和执行监管的制度、法规和政策。因此减少系统性风险也是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密切联系, 而且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政治形势等休戚相关, 任何政府的证券监管都必须也必然会从社会经济整体而不是仅仅从证券市场本身的局部来制定和执行监管的制度、法规和政策。因此减少系统性风险也是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保障证券市场的高效、稳定、有序、顺利的进行, 围绕证券监管的各项目标, 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必须确立以下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这是证券监管的最基本的原则。公平, 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一律平等, 拥有平等的机会, 不存在任何歧视或特殊待遇。公正, 要求证券监管者公正无私地进行市场管理, 对待市场参与者。公开, 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向市场参与者公开披露, 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市场活动。“三公”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三大原则, 使证券监管活动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 也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诚实信用原则。证券监管者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时候, 必须以要求市场参与者达到诚实信用为原则, 作为证券市场筹资者, 必须真实、准确、完善的公开财务信息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 在提供市场信息与服务时不得存在欺诈或者严重误导行为作为证券市场投资者, 不得散布虚假信息、垄断或操纵市场价格、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依法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并非否定经济调控方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必要性, 而是强调依法治市的管理原则。依法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证券法律、法规、制度的具体与完善;二是要求执法的严格和有力。一个无法可依、执法不严或者以人治代替法制的证券市场必然出现动荡甚至危机。

三、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 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 机构联手、内幕交易、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我国的证券监管不够到位,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 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中国证券市场虽然政府监管的三级监管体系已经建立, 但各级监管部门的分工不明确, 行政干预色彩浓厚, 证券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监管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特别是证监会派出机构, 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 受地方政府干预很大, 积极性发挥不够, 甚至人浮于事。政府监督、自律管理和社会舆论监督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多层次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应加强自律机制的自身建设。

2. 监管缺乏长期制度建设, 缺乏对投资者的保障制度。

监管短期行为严重, 为了解决一些紧急问题多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 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问题, 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制度安排, 没有建立相应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投资者教育机制, 即通过对投资者持续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法规教育和风险教育, 帮助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规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投资者诉讼机制, 即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 对任何做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及董事提起诉讼, 并较易得到赔偿。

3. 监管理念不明确。

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了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方向, 重塑监管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 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监管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 仍未摆脱市场推着监管走的局面。投资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习惯于根据监管部门的“提示”来判断市场走向, 即他们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所谓的“政策市”, 他们更为关注的不是与上市公司业绩有关的市场风险而是政府行为风险, 这等于是监管者将证券市场的各种风险系于一身, 替投资大众承担责任。一旦监管者为了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的话, 很容易引起市场的非理性暴跌, 使广大投资者怨声载道。例如, 2007年5月30日, 印花税提高后, 出现的情况即是如此。这种监管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培养投资者, 由于监管部门承担调节市场、判断市场的任务, 投资者始终被扶着走路, 难于形成真正成熟的投资者。

4. 违规行为屡禁不绝。

众所周知, 中国股市有两大弊端, 一个是做庄行为严重, 一个是虚假信息过多。然而长期以来, 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监管部门满足于抓几个典型, 杀一儆百, 而不是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然而, 证券行业的暴利使得无数的机构铤而走险, 机构的做庄行为屡禁不绝。虚假信息按来源分两大类, 一类是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 另一类是其他机构和个人制造和散播的虚假信息。最近几年对制造虚假信息的处罚有所加强, 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有所好转。

5. 证券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弱化与监管效率的降低。

行业自律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保证之一, 在西方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 政府介入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之前, 资本市场主要靠各参与主体和行业协会, 如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进行自我约束的。政府加强行政监管后, 这些机构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也建立了证券业协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 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 从某种意义而言, 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律组织, 这些所谓的自律机构的职责大都发生了异化, 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效率大为降低。

6. 监管体系的名义统一与资本市场的实际分割。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证监会权威性不高, 虽然具有统一监管的职责, 但实际难以达到统一监管效果。二是现行法律规定使得资本市场的实际分割合法化。由于多头监管, 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会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从实际监管分工看,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 国家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 人民银行负责企业债券的利率核定, 证监会负责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 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既分散了监管力量, 加大了政策协调难度, 又造成了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与凭证式国债市场相互分割的问题。

7. 重立法, 轻执法。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首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违法行为牵涉面广, 往往上至中央部委, 下至企业管理当局, 利益和人情结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查处的难度很大。其次是部分问题是早期不规范时所遗留, 这些问题常常是地方政府认可, 企业当局集体决定的, 这使得执法人员难以把握改革探索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再者, 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地方的经济支柱, 处理经济犯罪常常会殃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执法者往往会投鼠忌器。此外, 缺乏详细的、可操作的具体规范也是影响法律执行力的一个原因。在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上, 虽然《证券法》、《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对违反法律的责任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方面都做了规定, 但其违法行为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 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 即便涉及也过于原则过于抽象, 给司法实践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中上市公司监管预警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 其行为的规范与否和经营业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国内部分上市公司为达到包装上市或配股或重组的自身私利, 伙同某些职业道德低下的中介机构或券商, 利用市场本身的法规漏洞及监管的不成熟恶意造假, 发布虚假信息, 导致二级市场股价大幅波动,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 需要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公司管理层不规范的行为,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生产经营管理混乱, 企业业绩逐年下降, 出现业绩一年好、二年差、三年亏的现象, 最终被迫戴上ST帽子, 甚至面临摘牌交易的危险, 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的阶段, 相应的监管法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这个市场中, 投资对象———上市公司的相关行为并未受到严格的规范和有效的监控, 由此导致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潜在一定数量的低效益、高亏损的上市公司, 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风险, 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也已经威胁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提高上市公司监管效率, 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管工作, 规范上市公司运作, 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上市公司预警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预警指标的监测, 可实时监控公司变化, 针对预警风险分析, 集中力量对高风险区域采取重点防范措施, 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关口前移, 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根据上市公司特点及存在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将风险因素分类量化, 设计出以下上市公司预警指标体系:

1. 定量指标及风险区域设定。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5%) ;营业利润比重 (≤50%)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比较分析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30%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行业平均水平的50%)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0;10%≤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10.5%或6%≤净资产收益率≤6.5%)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50%) ;资产负债率 (≤70%) ;流动比率 (≤1.25) ;速动比率 (≤0.25) ;存货周转率 (≤行业水平的50%) ;盈利现金比率 (≤1) ;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 (≤1) ;资产关联方占用率 (≥5%) ;关联利润率 (≥70%) ;投入产出比率 (≤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 ;项目投资进度完成率 (≤50%) ;长期股权投资比率 (≥50%) ;投资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

2. 定性指标分析。

⑴重大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如公司或持股5%以上股东在指定报纸和网站上曾披露承诺事项, 公司应作为重要事项说明该承诺事项在报告期内的履行情况。如无承诺事项, 也应明确说明。”如公司存在未履行承诺事项的情况, 应分析原因, 加强监控。

⑵上市公司股权变动情况。

上市公司股权转让, 特别是大股东、控股股东发生变化, 一般发生在公司营运状况开始或已经恶化、大股东希望寻找有力的合作伙伴, 使公司和自身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大多是以股权转让为开端的。

⑶董事会及高管人员的自律及稳定情况。

自律情况主要是关注董事及高管人员有无涉嫌贪污、诈骗、走私等经济犯罪行为,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公司形象, 还往往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稳定情况是关注董事会是公司经营方针的拟定者, 高管人员是既定方针的执行者。董事和高管人员的频繁变动, 必然会造成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不稳定及执行偏差, 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最终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例如, 某上市公司, 原是一个拥有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 但上市不到半年就开始更换总经理, 在4年多的时间里更换达6次之多, 严重影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 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造成其内部管理混乱, 生产经营停顿, 利润水平一再滑坡。同时, 董事会权利斗争激烈, 董事会成员方案两度被股东大会否决, 股权纠纷迭起, 重组失败, 最终导致公司亏损。因此, 对人员变动频繁的公司也必须加以重视。

⑷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

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比率比较高, 几乎每年均在10%左右, 明显高于国际普遍水平 (低于5%) 。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有合理的原因, 如不满意现注册会计师之服务, 需要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事务所为其提供服务;管理当局发生较大变动;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 需要与之声誉相匹配的事务所等。也有不合理的原因, 如事务所违反职业规定, 为拉拢客户削价竞争, 客户为降低审计费用变更事务所;有些公司与现注册会计师就某项会计处理或信息披露产生分歧, 因而转向聘请一个在会计准则使用上能与之配合的事务所, 以便于其操纵利润。我国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信息披露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 只要求在重大事项中披露聘任、改聘、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很多上市公司对此含糊其辞, 敷衍了事。因此, 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 要认真询问公司前后两个事务所, 分析公司近期财务状况, 切实弄清更换原因, 防范风险发生。

⑸对外担保。

对外担保是产生或有负债的主要原因, 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和财产完整。2000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应当采用反担保等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因此, 当公司有对外担保行为时, 需按通知要求检查担保对象是否为股东, 其他担保行为是否有相应的反担保。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存在两个或多个上市公司相互为对方股东提供等额担保的现象, 应重点防范, 保证公司财产安全。

五、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议

1. 改革现行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体制。

要搞好资本市场, 不仅要合理分配监管权限, 减少市场人为分割的现象, 而且要保障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要赋予监管机关独立的地位。目前中国证监会只是隶属于国务院的一个事业单位, 要监管国务院有关部委, 从制度设计上就是一个缺陷。建议恢复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并赋予其更高的级别和行使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权力, 或者成立一个金融监管委员会, 将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各监督委员会统一起来, 以免监管权限分割, 留下盲区。同时加强对证券监督机构的再监督, 并使证券监督机构的行政监督、行政立法和规则的制定尽量公开化、透明化, 防止权力寻租。

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自律功能。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行业协会虽然只是民间组织, 既无司法监督权, 也无行政管理权, 但行业自律有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难以替代的三大功能。其一是认证。通过提高执业技术标准和要求, 加强资格认证来保持其权威性和纯洁性。其二是惩罚。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和道德准则, 运用自律处罚、业务研讨、质量评价、专业指引等手段来解决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有违反行业规范、不正当竞争、损害同行和客户利益的会员, 协会便会采取惩罚措施, 诸如:取消会员资格、行业禁止、甚至向法庭起诉等手段。其三是奖励与教育。这样既可提高会员的素质和公众关于该行业对社会贡献的认识, 又能鼓励更多的业内人士取得相似的业绩。这些都是行政监管难以发挥效用功能, 因此, 我国在发展资本市场时要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一个自律组织, 而不是成为一个准政府机构。关于证券交易所, 我们要还其自律机构的本来面目, 恢复其首发审核权, 并逐渐淡化其现有的行政监管色彩。

3. 转变监管观念。

在“法律、监管、自律、规范”八字方针的基础上, 中国证监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按市场规律进行监管,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和有序的市场。同时, 根据国际证监会组织的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公平、有序和透明, 减少系统风险三大监管目标, 中国证监会应逐步弱化不相符合的职能, 加重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的义务和诚信责任, 倚重和发挥自律组织的行业自律功能, 完善多层次监督机制。

4.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证券市场的复杂性、证券市场失灵现象的广泛性和证券行业的专业性需要独立型的监管主体。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扩张, 要求设立独立、超脱、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直属总统, 独立行使职权, 拥有很大的权威和影响。证券交易委员会直接对国会负责, 每年需就全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向国会进行书面报告。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 从法律、监管机构行政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监管机构负责人任命、回避制度等方面, 进一步从制度上保障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

5. 逐步建立保护投资者的教育机制、诉讼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 新问题不断出现, 各类违法违规现象较为普遍, 投资者以中小散户比例较大, 中小投资者专业素质较差, 对亏损的承受能力较低, 情绪容易波动, 这些情况短期内不会彻底改变, 加强投资者教育应当是证券监管机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监管机构应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投资者的教育机制。

6. 强化法律监管。

首先要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尽量减少用政策干预资本市场的运行。其次要健全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 及时推出《物权法》和《民商法》, 并将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咨询公司管理、投资公司管理等方面管理的内容上升到法律层次, 以提高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的权威性。一方面要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建立更公平、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 使博弈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法律监管的力度, 严格执法, 提高违规成本, 消除各方违规的经济利益基础。

摘要:文章根据证券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 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监管预警的基本指标体系, 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证券市场,预警指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蒂米奇, 威塔斯.金融监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小哈罗德, 斯凯博.国际风险与保险 (上、下)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4].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5].吴彤.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市场模型.中国软科学, 2000 (7)

[6].何旭强, 高道德.证券市场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有效性.经济研究, 2001 (5)

[7].张霓.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0 (4)

[8].张永恒.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金融研究, 2000 (2)

篇4:不妨推行证券市场举报制度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的规模、参与者的人数,还是其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显然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亦是接踵而来。实际上,证券市场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然而,年轻的证券市场由于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管经验的缺乏与缺失、上市公司良莠不齐、投资者素质高低不一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三公”原则常常遭到践踏。如此现实,不仅损害着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其质量如何,一方面关系到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与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定位遭到扭曲,从原先的为国企解困服务,到后来的为大型央企脱贫服务,及至目前为摆脱金融危机与经济复苏服务,因此,不同阶段挂牌的上市公司几乎都带有不同的烙印。也正因为赋予了市场不同的“功能”,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才无法得到根本的保证。

曾经,企业上市带有浓厚的“计划”与行政色彩;曾经,包装上市、造假上市非常盛行;曾经,为了解困,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将一家困难企业堂而皇之地推荐上市。试问,如此格局,又如何能够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

如果说早先的上市公司质地存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发展初级阶段无法避免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类似问题仍然出现,却不得不让入深思。从通海高科到立立电子,再到今年新股IPO暂停9个月之久后的桂林三金、万马电缆遭遇举报或质疑,显然,再将这些问题看作是偶然事件或独立事件,无疑是非常牵强的。

通海高科因为媒体的揭发而最终与资本市场“诀别”,立立电子因为被曝光而“不幸”被撤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核准决定,这些都是新股发行环节所发生的问题。事实上,上市公司违规质押担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弄虚作假粉饰报表、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内幕交易、信息泄漏等等等等,类似违规现象的频频发生,违规成本低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紊乱是一个方面,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提前予以制止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证券市场能像检察机关一样推行举报、揭露有奖制度,必定能将上市公司违规的危害性降至低水平。

其实,像通海高科、立立电子等违规事件都是媒体披露出来后监管部门才介入的,试想,如果不是这样,或许这两家企业早已是市场中的一员了。反过来讲,正是由于媒体揭露了两家企业的违规或违法事实,才使这些曾经的害群之马失去了继续危害市场的可能性。从另一层面上讲,是保护了市场,也保护了投资者。那么,对于类似的行为,监管部门不应该给予—定的奖励吗?

篇5: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刍议

度刍议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从郑百文、猴王、亿安科技到目前刚刚被揭露出来的银广夏事件使社会各界对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也明确表示鼓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中小股东联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提出损害赔偿之诉

但到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的证券法比较侧重于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追究忽视民事责任的承担证券法中规定法律责任的第十一章共有三十六条其中三十三条是证券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十八条论及刑事责任而涉及民事责任的只有两条民事责任的缺位一望即知法律责任制度严重失衡因此如何借他山之石尽快建立我国的民事赔偿制度实为当务之急作者不揣陋见愿求教于有识之士

责任的性质

关于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性质学说上有契约说、侵权行为说及独立类型说三种但在行纪交易制度下投资者并非买卖契约的当事人所以即使对投资者造成损害他也只能以行纪契约向证券经纪商求偿而不能直接向加害人请求这样势必导致受害人的损失无法得到补偿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在证券集中交易市场投资者的意思表示经格式化的市场制度集中在交易所进行撮合并通过行情揭示板传达这样就使得对标的物的价值评价欠缺客观标准再加上揭示板传送信息的迅速与普遍欺诈及操纵等不法行为就会更容易进行而投资者因行纪交易制度又丧失了买卖当事人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在我国的证券法还是在民法通则中都找不到此种行为的独立请求权基础因此我们将此种损害赔偿的类型规定为侵权行为型就可以将赔偿义务人的范围扩大到第三人这对发

挥民事赔偿的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大有裨益

虽然将此种责任定为侵权责任类型但为避免敲诈滥诉情形的发生必须同时限定请求权人的范围即规定请求权人应为善意的因该欺诈行为而实际买受或卖出有价证券者之所以界定善意投资人与恶意投资人是为了防止恶意投资人利用该制度获得补偿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允许被告通过证明原告明知此为虚假事实但仍为证券交易来获得免责

应以重要事实为必要

虚假披露或遗漏的必须是重要事实这是诉讼成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证券法第六十二条采列举式指出法律认为属于重大事件的十种情况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只要能够认定属于证券法所列举的情形即符合此要件

应有过错

虽然我国证券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使其免受虚伪不实陈述的损害但如果仅强调行为的结果不考虑行为人主观心态的话就会极端到对完全无过失的行为也课予责任所以如果想要行为人承担责任的话首先必须证明其有欺诈或操纵的故意

但考虑到在证券市场中受害人对侵权人的主观过错难以举证证明的实际情况可以采过错推定原则即只要侵权行为人违反法律或法规的规定进行了虚伪不实陈述便可以推定其有过错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至于重大过失是否符合这一过错标准普通法的传统

规则一贯就是漠视真实的重大过失行为或事实上不可信的陈述在欺诈行为中都可以构成过错所以我们在认定侵权行为人的过错时应将重大过失行为包括在内

应具有因果关系

欲成立证券欺诈的民事赔偿责任就必须证明原告所受损害与被告不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红光实业”一案中法院正是以因果关系无法确定而裁定驳回起诉的可见因果关系的确定成为证券赔偿案件的关键所在

早期美国许多法院在处理证券欺诈案件的因果关系时都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受害人必须证明其因信赖虚伪不实陈述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这一“交易的因果关系”(transactioncausation)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就不会有此项交易的完成至少该交易只是

可能发生;在第二个阶段受害人必须证明违法行为与其损失间的“损失的因果关系”(losscausation)也就是说其所遭受的损失是直接因侵权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和该不当交易造成的这样才能在侵权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和受害人的金钱损失之间提供一个必要的牵连关系以免反欺诈条款沦为投资损失的保险

但是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形态早已不复存在而可能引起证券行情变化的因素又是如此之多这就使得投资者想要证明其损失正是由于被告的欺诈行为造成的其难无异于蜀道之难加上电脑的快速撮合每天都有数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的交易完成一旦发生欺诈情事就会涉及无法数计的投资者面对如此众多而又零散的受害人只能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受害人的诉讼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法院的负担但按传统的因果关系证明要件一方面使受害人很难得到赔偿同时也阻碍集团诉讼的发展

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法院开始引入欺诈市

场理论(fraudonthemarkettheory)这一理论基于经济学上久负盛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指出由于关于证券的所有信息都会反映在证券价格上侵权人所散布的虚伪不实信息也会反映在股价上造成股价被抬高或压低的现象这等于是愚弄了市场由于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有权相信他所在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他也就有权相信市场价格的公正性此时他却因信赖证券市场价格而受到欺诈那么他就有权要求赔偿欺诈市场理论大幅度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使因欺诈而提起的民事赔偿之诉能较容易地实现

必须指出的是该因果关系的推定同样是可以反驳的作为侵权行为人可以通过证明其所散布的不实陈述并没有影响到证券价格或受害人即使知道了真实的信息仍会做同样的交易而获得免责

损害赔偿的方法与计算

基于证券市场这一集中交易市场的特殊性解约权、撤销权、恢复原状等救济方式在适用上会较为困难所以应以金钱损害赔偿为主要救济方式

至于赔偿范围的确定及赔偿金额的计算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是实际价值计算法即赔偿额为受害者进行交易时的价格与当时证券的实际价值的差额;二是实际诱因法即行为人只对不实陈述引起的价格波动负赔偿责任;三是实际差价计算法即从请求权人为取得该有价证券所支付的金额中扣除要求赔偿损失时的市场价格若已卖出则为该证券卖出的价格;或请求权人卖出该证券的价格与要求赔偿损失时市场价格的差额

无论采哪种计算方法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原告所受的全部或部分损失并非因信赖被告的虚假陈述造成的对该损失或该部分损失就不负赔偿责任

相关制度的探讨

为使民事损害赔偿制度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除须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外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提高投资者的权利意识如欲发挥证券法上民事责任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功能除须建立完备的民事责任制度外投资者权利意识的培养亦为必要条件之一投资者如不能积极主张权利纵有良法美制亦属徒然

其次须建立便于投资者提起诉讼的诉讼制度目前一旦发生证券欺诈案件人们往往归咎于主管机关的失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现行证券法没有提供投资者便捷的民事救济途径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再次须建立便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集团诉讼制度证券纠纷中受影响的当事人范围往往很大并且层次不一当事人在资力以及收集证据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我们不能排除或缩小这一差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就无法实现其诉讼目的更无法通过法律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此应寻求可以实现当事人对等化的有效途径而集团诉讼制度对缩小当事人之间的差距、减少诉讼成本益处多多我们应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建立证券诉讼中的集团诉讼制度

篇6:海外证券市场大宗交易制度研究

大宗交易是指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的交易。二十世纪以来,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上升和实力增强,对大宗交易的需求不断增强。大宗交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较大,由此引发了大宗交易问题。为了解决大宗交易问题,世界上一些证券交易市场在交易方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大宗交易建立了不同于正常规模交易的制度。这些针对大宗交易的特别规定称为大宗交易制度。大宗交易制度在降低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提高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判别大宗交易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单笔交易的股数或交易金额作为判别交易是否为大宗交易的依据,另一种是以交易使用的信息披露系统或交易系统作为判别交易是否为大宗交易的依据。从世界各证券交易市场的实践看,单笔交易的股数或金额是判别大宗交易的主要标准。

对大宗交易的单笔交易最小交易股数或金额的规定方式有三种:一是对大宗交易的单笔交易最小交易股数或金额采用统一规定的方式;二是对大宗交易的单笔交易最小交易股数或金额采用分类规定的方式;三是根据不同股票的大宗交易规模,对大宗交易的单笔交易最小交易股数或金额采用以交易量和买卖价差以内的.正常委托量为基础进行不同规定,并对该规定进行经常性更新的方式。采用哪种规定方式,主要是由各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的基本单位决定的。

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市场对大宗交易采用的交易方式主要有四种:场外协商场内撮合、通过其他交易系统撮合(场外交易)、交易时间外交易(盘后交易)和与正常规模交易相同的场内交易(场内交易)。

大宗交易的交易前信息是否披露,世界上各主要证券交易市场有三种作法:一是对大宗交易的交易前信息不公开披露,即交易协议过程隐形化;二是对大宗交易的交易前信息部分公开披露,即交易协议过程部分隐形化;三是对大宗交易的交易前信息不作特殊规定,采用与正常规模交易相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即交易协议过程不隐形化。

对大宗交易的交易后信息,世界上有些证券交易市场建立了延迟交易报告制度,即允许大宗交易在成交后不必象其他正常规模交易一样马上公告,只需在成交后规定的时间内对外公告即可。

为了加强对大宗交易的监管,各证券交易市场在为大宗交易提供了一些比正常规模交易更宽松的条件的同时,也作了一些附加的限制,从而在发挥大宗交易制度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影响。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有两种方式:在楼上市场和楼下市场进行交易,其中大部分大宗交易是通过楼下市场进行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大宗交易主要通过电子通讯网络ECNs在场外磋商,大宗交易投资者在场外磋商一致后,将磋商结果回报给ECNs,由ECNs来执行交易并向市场报告。

伦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的大宗交易都沿用SEAQ和SEAQI系统通过做市商进行交易,而不经过SETS系统,不以电子竞价方式进行。其采用的最为有效的大宗交易制度主要包括延迟交易报告制度和大宗交易的低佣金率。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可以在中央交易系统进行,也可以在中央交易系统以外进行。巴黎证券交易所对于在中央交易系统中进行的大宗交易允许其委托“隐形化”,对于在中央交易系统外进行的大宗交易详细规定了交易价格的允许范围。它还同时规定,大宗交易信息公告也可根据交易规模适当推迟,最晚可延迟到下一个交易日开市时公布。

东京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的大宗交易都采用盘后交易方式进行。所不同的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通过特制的盘后交易系统TOSTNET-1进行;而台湾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没有独立的盘后交易系统,其大宗交易通过正常规模交易的电子交易系统进行。

在建立大宗交易制度时,证券交易所应主要从交易方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为大宗交易提供较为宽松的条件,同时制定严格的大宗交易界定标准,加强对大宗交易的监管。

上一篇:研课标、说教材 促成长演讲稿下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