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法治状况论文

2022-04-19

摘要:金融证券市场属于风险系数比较高的行业,如果市场监管不到位,就会有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随意对客户的资金进行挪用,进行违规操作,破坏股东或者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证券市场监管,阐述了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及其原则,对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证券市场法治状况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证券市场法治状况论文 篇1:

我国证券市场的国企改革功能定位分析

[摘要]证券市场功能理论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前提。文章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在国企改革方面的定位强调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的融资功能,而忽视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强调通过证券市场达到实现促进国企改革的目的。而忽视国企通过证券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要发挥证券市场的国企改革功能必须对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的关系重新认识。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让政府从企业利益中解脱出来,使政府彻底地退出微观经济领域。

[关键词]证券市场功能;国企改革

一、证券市场功能的一般理论

主流经济理论在既定的制度前提下,从“理性人”出发来解释证券市场功能。其基本观点是由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理性投资使证券价格能够正确评估企业的经营水平并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协调,因而证券市场的运行机理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实体经济运行周期的反映,在微观上具有以价值发现为基础的优化资源配置,宏观上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证券市场的信息收集传播以及证券价格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外部约束,从而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经营好坏直接通过证券价格反映出来。经营不善的企业,其证券价格下跌,可能导致收购、兼并或重组行为的发生。Manne(1965)认为,证券市场让有能力的管理团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大量的资源,表现差的经理将被取代。即企业一旦不能为股东利益服务,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同时证券市场还会通过社会公众及舆论媒体对上市公司经营起到监督作用,使企业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的行为受到约束。根据证券市场功能理论,证券市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励与约束上市公司行为,提高经营绩效。一是价格机制。证券价格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上市公司要从证券市场获得回报,就必经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业绩,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二是收购机制。在证券市场,一旦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降低到一定水平,该公司就存在被其它公司收购的可能,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为了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也必须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以防止被收购而带来的损失。三是舆论机制。证券市场具有快速收集企业经营信息并通过证券价格传播的特征,如果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利益,就会受到股东及社会的谴责,公司管理人员为了给公众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对投资者负责,规范经营行为。

证券市场功能理论说明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是证券市场功能的基本前提,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质量直接决定证券市场功能。证券市场之所以具有资本增值功能并吸引社会资本,其原因在于作为证券市场载体的上市公司能够创造价值。离开了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就成为无水之源,其价值投资功能也就无从体现,更谈不上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功能了。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证券市场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上市公司具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企改革功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强调证券市场为国企融资,忽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形成资本积累是我国证券市场形成的初始动力,也是我国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必须要有资本的支持,资本的形成是企业发展的初始推动力,因此,资本的形成及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有企业资本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地方中小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正处于融资困境。由于我國财政体制和银行体制的改革,原来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地方国有企业失去了必备的资金来源,在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由以财政划拨和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转变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的融资结构。因此,为了获得企业经营资金,证券市场自然就成为财政与银行的替代物。全国统一证券市场形成以后,证券发行基本承担了为国企募集资金的任务。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的改革思路日渐清晰。证券一级市场已经清晰地打上了为国有企业融资的烙印。在证券市场形成后的18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后,股票发行的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筹资额不断攀升,证券发行市场已成为企业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渠道。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发行为50亿人民币,1997年上升到600亿以上,2006年超过1000亿,2007年超过4000亿。18年来,上市公司平均融资金额快速上升,平均每家IPO融资量从1992年的1.25亿元升到2001年的8.54亿元,2005年以后超过10亿元。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一次融资都在几百亿以上。与此同时,以配股和增发为手段的再融资数量也不断增加,比如上市公司平均每家配股再融资量从1993年的0.22亿元升到2001年的3.25亿元。如果再加上B股和H股市场的融资,我国证券市场为国营企业募集资金超过两万多亿元。由此可见,证券市场在我国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表现之一是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重“圈钱”轻效益。上市公司募集到资金后伴随的是其经营业绩的快速滑坡。邓召明、范伟(200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上市公司通过在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后,促进了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但是,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有逐年下降的态势,而且下降幅度逐步加大,这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运作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在首次1PO后,频繁更改募股资金投向,甚至出现无项目可投的现象。2000年上半年的新发、增发和配股公司到年底只投出所募资金的46%;同期在沪市63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95家公告将所募资金用于委托理财或证券投资。尽管2002年证券市场低迷不振,仍然有146家上市公司对外委托理财,涉及资金212亿元。2006年以后,一些上市公司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其它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申购、配售、甚至直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这与成熟市场的融资模式相比呈现明显的反差。国信证券研究中心的吴锋曾对171家样本公司的募股资金边际收益水平进行过统计分析,并确定其最低收益水平为同期银行最低存款利息收益。结果发现,在171家样本公司中有96家公司1999-2000年累计由募股资金产生的边际收益没有达到最低的收益要求,占样本公司总数的56.14%,只有75家公司达到或超过了最低收益水平,占样本

公司43.86%。如此低水平的资金使用效益不能使投资者得到预期回报,相反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募股资金风险的承担者。黄复兴(2004)对沪深两市1133家A股上市公司2001年中报的统计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本期货币资金余额为3677.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2369.8亿元增加了1308亿元,同比增长了55.2%。同时,截至200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财务费用小于零,即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相关手续费和汇率净损失的公司有139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2.3%,其中利息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1家。在这11家公司中,利息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最高的一家达到了702,7%。资金闲置情况进一步证实了上市公司的圈钱动机。

(二)强调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促进国企现代企业改革的目的,忽视证券市场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证券市场对企业的治理作用只有在企业制度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国营企业改制而来,国营企业在体制上的弊端在上市公司身上仍然存在,产权功能缺失;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仍然以行政方式任命;公司的决策被少数所谓的“内部人”或“关键人”所控制,缺乏证券市场要求的约束、监督与激励机制;损害股东利益、发布虚假信息、编制虚假报表、通过非法手段转移公司资产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失去作用。

1 我国目前仍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权市场,收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处于绝对控股权,其它股東要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国有股,并取代控股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存在收购也只能是国有股权之间控股地位的转换。这种收购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行为不产生大的影响。

2 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也不会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在政府目标多元化的条件下,即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政府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对现有的经营者进行处罚,况且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本身就是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他们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着经济的和政治的关系,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竞争不力,并不影响他们的政治地位。

3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一方面是因为,由于体制及其观念的影响,股权激励在我国还不能全面推行。另一方面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条件下,追求所谓“权力”收益远远大于股权激励收益。因为同样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宁愿追求更多的权力收益,而不愿接受股东的约束获得远远小于权力收益的股权激励。

4 舆论机制的作用也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上市公司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直接决定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完全受到政府的左右,至于公众舆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只要政府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态度不发生变化,公众舆论的导向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现状,也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地位。况且,在目前体制下,舆论本身就受到政府的影响,真正对管理者不利或有重大影响的舆论和信息很难传播,很可能在舆论传播的初始阶段就已经被媒体消化了。

5,“用脚投票”机制失效。尽管中小股东不满上市公司的行为,以卖出股票的方式向上市公司“抱怨”,表示不满,从而达到约束上市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目的。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依据并不是针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而是针对“庄家”与政策的,所谓“用脚投票”机制与企业本身就没有充分的关联性。即使“用脚投票”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但只要国有权不用“用脚投票”,上市公司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三、证券市场的国企改革功能定位思考

1 证券市场可以被国企改革所利用,但不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障碍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缺陷。证券市场对国有企业的资金融通职能及产权的作用是相对的,过分强调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的作用是不现实的。因为证券市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如果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由国家控股,那么,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仍然不完善,国有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2 证券市场的非有效性阻碍了其对国企改革功能的发挥。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建立不过lO多年的时间,在市场制度不尽完善的条件下,我国证券市场并未达到有效市场的要求,证券价格从根本上并没有反映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股票市场对社会资金流动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的作用还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徐沛、白钦先(2006)认为,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金融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信用和法治基础。离开国家的具体实际,脱离信用和法治环境而一味鼓吹股票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从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的关系看,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其自身改革而不在证券市场;同时,要发挥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就要彻底改革国有企业,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使之成为证券市场财富的创造者。

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大都由国营企业改制而成,它兼有国营企业与上市公司双重特征。现代公司面临的代理问题加上我国企业的特殊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代理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绩效;缺乏有效机制约束的“内部人控制”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直接侵蚀股东的利益;激励困境制约经理人才能的发挥,企业经营效率低。正因为如此,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并不理想,股东也不能从中获得满意的回报。所以,如何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提升证券市场功能的根本出路。理论界普遍认为“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只要大股东产权清晰,承担风险,直接拥有公司剩余价值的请求权,自然有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和发展壮大企业的动力,大股东的行为自然就会正常化。实际上,美国、英国的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曾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无论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在少数私人手里的家族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在股权相对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手中的今天,“一股独大”或股权相对集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Tomas Jandik等(2004)研究发现:当股权分散,同时法律系统不能给中小股民提供保护时,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就表现不佳,公司甚至濒临破产;另一方面,当外部大股东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建立了监控和激励机制后,公司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他们的结论是当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比较弱时,集中的所有权是最佳的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在于国家控股,而不是“一股独大”。在国家控股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变成了“两难”的矛盾选择: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必经行使国有股权的职责,参与上市公司决策与管理,这是股份公司制度所决定的。但是由于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政府的偏好,使得政府参与企业管理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行为扭曲,经营绩效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不参与企业经营,那么作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职责又无法体现出来,上市公司的资产与经营监督缺乏保证。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可以将所有权职责委托给资产管理部门来行使,但这种委托只是增加了国有股权的代理链,使国有权管理更加复杂化,而没有改变政府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质。因此,要解决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弊端,除了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转换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理念以外,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政府干预企业的动机。其根本途径是放弃国家控股,让政府从企业利益中解脱出来,使政府彻底地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唯有这样,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步入正常的轨道。

作者:丁宏朱

证券市场法治状况论文 篇2:

探析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摘 要:金融证券市场属于风险系数比较高的行业,如果市场监管不到位,就会有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随意对客户的资金进行挪用,进行违规操作,破坏股东或者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证券市场监管,阐述了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及其原则,对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意义;原则;问题;措施

1证券市场监管的概述

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经济的、法律的以及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和交易等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来约束证券投资机构的行为。通俗来讲,证券市场监管就是对证券市场的一切经济活动和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维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来保护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2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及其原则

2.1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1)可以帮助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了确保证券交易和发行的顺利开展,国家首先要采用立法的方式允许部分中介人和金融机构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取得买卖证券的基本权益。但是在现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市场上存在着垄断、欺诈、操纵交易、哄抬股价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好证券市场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查处非法的证券交易活动,对一些正当的交易进行保护,保护证券市场的秩序。(2)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为了使投资者能了解市场动向,以避免其在投资中受到较大风险的冲击,国家相关部门可通过采取相关立法程序或者管理手段督促筹资者定期向投资者公开证券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经营状况,使各项信息都透明化与公开化。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专门的领导小组对筹资者的信用等级进行测评,对欺瞒行为或是扭曲事实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并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束与制裁,使证券投资市场持久、有序的发展下去。(3)增强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的有效化。增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证券市场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还能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要使证券市场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拥有一套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系统不可或缺;二是严密的科学信息网络体系;三是专业能力强的技术管理人员。

2.2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1)依法监管原则。依法治国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化、民主化国家的进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同理,在市场监管中,首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逐步健全我国证券法律法规;其次,依法监管还要求有法必依,加强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2)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投资者相对于控股股东和证券发行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得到重点保护。保护投资者权利,让投资者树立信息,是培养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3)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监管是属于来自外部的他律制度,但是为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自律也是必不可少。自律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国家监管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4)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以存在歧视,所有的证券参与者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公开原则要求证券市场具有充分的透明度,通过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来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公正原则要求证券管理机构对一切被监管的对象给予公正待遇。

3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3.1相关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从实际监管分工而言,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人民银行负责核定企业债券的利率,证监会对企业债券进行上市监管等。由此可见,这样的监管布局分散了监管力量,加大了政策协调的困难性,在操作中也容易造成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

3.2监管权力与范围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有关证券法律法规的规定方面,证券监管机关权限配置结构明显不合理。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违法违规行为重处罚、轻补救,往往没有做好实现预防工作,只注重在事后进行处理。虽然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事后处罚能够体现监管的惩罚性与严厉性,起到威慑作用,但是不能补救违法违规行为对投资者甚至证券市场带来的损害。

3.3金融证券市场中介结构监管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投资理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金融证券市场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金融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但是存在不足的是很多中介机构在管理形式以及内容上还较为落后,不能有效处理相关问题。有的中介机构为了获得巨额的利润,为企业报假账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等以此来误导投资者,这种行为一方面会使得消费者的财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金融证券市场正常的运营模式,严重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

4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措施

4.1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1)应在短期内真正将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弥补相关《证券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增强政策制度在制定、实施以及处罚等方面的监管力度。(2)制定有效的监管机构管理制度体系,对证券机构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利要作出明确的界定。不管是在机构的设置上亦或是人员的配置上等层面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3)制定监管道德行为规范,用以约束相关人员的某些行为。(4)制定具体的行政复议以及相关诉讼程序,确保行政监管工作的合理化与有效化。尤其是政府部门要通过相关法律制度并结合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对制度中的具体细则进行逐一细化,增强监管的成效性。

4.2创新监管理念。(1)把控市场动向。监管单位要在掌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与有效评估,并根据当前发展趋势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还应对所指定的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进,以使其与当前的发展趋势相适应;(2)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金融证券市场中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好风险的准确评估,不断完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使监管工作真正有效化与合理化。

4.3建立健全全方位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为了使证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套全面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当前政府在监管方面以及企业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寻求有效的管理体制已是大势所趋。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深化监督管理力度,使监管工作真正有效化。此外,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将政府的监管规定的许可的范围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性能高的投资渠道,全方位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结束语

证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筹集资金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其监管问题日益显露,因此必须加强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宁.关于完善我国证券监管的若干构想[J].金融研究,2010

[2]陆莎.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

[3]肖鹏.国内金融证券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探究[J].经贸实践,2015

作者:林箫箫

证券市场法治状况论文 篇3: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研究

摘要: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步入后股权分置时代的证券市场面临的监管形势将更加复杂,即使在国外成熟市场,相应的监管比单纯的股票投资监管也要困难得多。文章从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利益论 证券市场 监管

证券市场由于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所以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所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公共利益论

公共利益论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其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需要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的干预,以促进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方面的市场失灵:一是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二是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三是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我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二是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对很多违规的公司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三是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研究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所有这些,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照国外成熟市场的做法,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任重道远。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市场公正、效率和透明,降低系统性风险”,是国际上公认的证券市场监管三大目标,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其核心理念是市场诚信。正确的监管理念应该是诚信,要让投资者在公平和法治的前提下了解市场真实的状况。树立了正确的监管理念,才可能选择合理的监管模式与方法。诚信建设涉及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清晰化、公司治理的改善、司法的公正和有效、投行(券商)及包括会计师、律师在内的其他中介机构的公正与尽责等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要有科学的监管手段,包括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本身的合理有效。所谓科学的监管手段应当是在法制规范的基础上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的监管手段行政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不够,有些监管完全是不必要的,如对基金公司人事安排甚至买卖股票时机的干预等。其实,市场的发展不仅是证券管理部门所关心的,也是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关心的,因此证券市场的监管就有必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包括行政手段、法制规章和社会化的监督力量。今后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鼓励民间维权团体的建立和运作,加强媒体监督,培植社会力量参与证券市场监管,借以补充政府和司法功能的不足,进而防止管理层滥用职权并抗衡利益团体的行为异化。再次,必须从严立法并提高有法必依的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重立法轻执法、重审核轻查处、重形式轻内容。目前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立法不严、执法更不严的情况明显不足以对违法乱纪者形成起码的震慑,这样的结局必然使监管沦为空谈。证券市场有效的监管必须要有严肃的法制,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对违法违规事件的法人特别是当事自然人施以严刑重典,足够的处罚力度比无关痛痒的“谴责”,要强一百倍。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从公共利益论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J].浙江金融,2008(9).

2、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J].特区经济,2006(6).

3、易宪容.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世界经济[J].世界经济,2002(7).

4、高西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N].中国证券报,2002-07-16.

5、李茂生等.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周棋畇

上一篇:物理投影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日本农业继续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