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2024-04-10

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共9篇)

篇1: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姓名:xx

学号:xx

班级:xx

专业:xx

学期:xx

任课教师:xx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为实行计算机科学化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以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应用到中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探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以及它对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影响,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用 发展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步入中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给当前企业管理思想带来的新的变化,它对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带来效益上的极大提高,特别是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了积极而明显的变化,进而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了企业的战略实施,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系统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1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贮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2)综合性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

1.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

(1)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

(2)对企业经营运作机制和结构的影响;

(3)促进内部革新的催化剂。MIS的建设是一种在需求、开发和应用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效益将在不断建设、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增强,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2.1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

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

2.2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改善竞争地位的过程。从短期看,信息化建设能否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既取决于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是以改善企业竞争地位为导向及其应用的持续性,还受制于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的行动等因素。从中长期看,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则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架构、信息技术应用与扩散过程和产业竞争基础变化的一致性。企业信息系统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通过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活动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影响;二是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三是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2.1信息系统应用的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

与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相对应,信息系统应用必须致力于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典型的成功企业是零售业中的沃尔玛。

(2)差别化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简单的只拥有结构和组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成功的管理一个企业必须在其中投入一些技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效应:

(3)效用增进效应

IT基础架构可以大规模地降低信息通讯和处理的成本,并基于此形成特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当然,这里的效用增进并不涉及IT对业务流程的改造而产生的更为经济和更高效率的运营成果。

(4)依赖效应

如果IT基础架构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业务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性平台,这就意味着,那些缺乏这一IT基础架构的企业,将无法实施某些竞争战略和业务规划。此时,就可以说,企业竞争能力对IT基础架构产生了依赖效应。

(5)使能效应

所谓使能效应,即IT基础架构的建立与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业务运营模式和商业机会。比如,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化就带来了电子商务。3 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3.1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风险问题的提出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种种好处,特

别是信息系统给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在竞争中的优势,固然信息系统的建设确实给企业带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信息化,我们也就发现了其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因此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动机风险

所谓动机风险,即企业引入信息化的动机,也是企业进行信息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正确的动机不一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但是错误的动机肯定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目前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a.为了所谓的“领导工程/面子工程”,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b.为了炒作,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利;c.为了向老总或者高层提供“信息简报”。

(2)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文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要从我们的管理变革开始,而管理变革必然伤及企业的核心,其风险性是必然的。

(3)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涉及的部门广,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项目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成功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参与,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4)技术风险

信息的安全性、唯一性、集成性和共享性是所有关键技术中的难点,它涉及设计数据、生产控制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等等,如何去整合这些数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关心的。

(5)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确定后,即将面临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6)合同风险

企业在选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后,在签订相关合同时企业往往只注意到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其它的如服务等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将会直接影响整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3.2 应对企业信息化中风险对策

(1)用变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来指导整个信息化的建设;

(2)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整个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4)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的监理机制;

(5)创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良好环境

(6)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

(7)制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完成后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强制实行。要规避风险,企业就应

在信息系统构建之时,应将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上来,系统而又细致地进行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系统的构建,这才是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论

综上所诉,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影响,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作用。企业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并在日常业务中进行使用,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管理信息系统也存在一些风险,但企业只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信息系统的构建,并用相应的对策解决,相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知强.管理信息系统.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6

[2]仲秋雁刘有德.管理信息系统[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小瑞芒德·麦克劳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61-64.

篇2: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互连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发布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都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生着一场变革,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是其主要内容,信息化管理则是利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所进行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市场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现在LIMS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在美国每年要召开一次LIMS大会,讨论LMIS的有关问题。在国内,LIMS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知道,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广,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当然也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体制、观念、经费等等,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硬件基础条件和人们的观念[1]。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定义及发展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

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和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作一个控制过程。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信息管理系统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70年,由Walert.TKeunvena定义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很明显这个定义是出自管理而不是计算机。他虽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没有强调应用模型,也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所有这些均显示了这个定义的初始性。直到1985年,出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当时达到的水平。它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在高、中、基三个档次上支持管理活动。但人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解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或部门)过去和当前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获得所需信息,从而达到控制企业行为并对企业的未来状况提供预测资料,从整体上辅助企业的领导进行决策的目的[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获取信息是否及时、信息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Intranet网络,并且利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企业信息的快速采集、发布、存储、处理和交流,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设备更新速度快,人员和设备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实现人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无疑将给企业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在80年代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交通、运输、商业、建筑等各个行业,通常被称为无纸化、无笔化管理工程。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过程相对滞后,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疲软,缺乏安全性,再加上软件开发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我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引进消化国外产品,对国外一些产品加以汉化、改造,但这些产品适应性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我国各行业生产的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对MIS系统的开发来探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一)辅助分析

企业等对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以各种数据作为依据。在人工的数据处理方式下,只能提供定期的报表,难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综合分析的数据,使得企业的决策活动只能是依靠经验,往往带有盲目性。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运作,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而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数据组织起来,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所需的数据,能保证决策的准确、及时。

(二)规范化管理

企业等组织中的许多数据管理并不像财务管理那样有严格的制度,常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数据采集的时间、格式和计算方式等往往是根据经验和公式完成的,而且又不便于审核,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计算机系统则能为数据处理提供明确的尺度使之标准化、规范化[6]。

(三)节省人力

不仅大量的重复计算能由计算机处理,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在输入数据以后,所有的处理都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可以免去人工方式下许多中问的处理环节,达到减员的效果。

(四)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组织管理职能、结构优化

信息管理系统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我国一般组织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或各种组织原有管理职能分配、工程程序等是否科学、合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恰当等问题,因而需要进行管理职能、工程程序,乃至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

(五)信息管理系统能大大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企业等各种组织的管理的工作量很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管理人员的时间与精力都只能放在大量的分类、登记和计算机等工作中,因而在很多场合只能简化管理。但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调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细化管理内容,扩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这有利于各层次管理者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进一步提管理水平。

(六)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随着职能、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管理深度的提高,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随之越来越复杂,要使各机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依靠的是以责任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传递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可使信息这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七)信息管理系统能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其速度是人的几百倍、几千倍,将使管理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管理内部网络的建立,使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大大加快了业务办理的程度,从而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建设促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在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数量少,而且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主力军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不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建成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其作用、意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而且是时代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深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计算机必将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迈进,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1]周先涛.有状态的Web Services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

[2]杨静.基于NET平台的XML Web Services研究与实现[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5

[3]洪应.基于NET平台Web服务的实现[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5:48-51

[4]万亮.基于SOA与EDA的综合架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朱明磊,黄磊.基于SOA模式的企业级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71-74

[6]韦群,何骏,黄春晨.首都机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1997,8(1):37-40

篇3: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开始了新的转型和升级,逐渐形成了新了经济特征:产业发展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化、投资文化资本主导化、文化发展经济一体化等;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上越来与富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各种需求因素的影响,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特殊商品。文化产业化无疑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是人类的精神属性高于物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人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更大规模的文化消费,这是人类精神上伟大的“自我解放”。“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式融入了现代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并以各自不同的形式体现着自己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价值与内涵,向世人诉说着自己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所具备的竞争活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日趋显著的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是什么?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根本策略,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在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从而提高整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能和对外竟争力,这方面,已经为很多案例所证实,也因为其卓有成效性,被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者所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集中体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并将其最大化,这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因此,现代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具有自我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不仅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凝聚企业核心竟争力;提升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增加品牌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力资源,以及和本企业有业务来往的各种合作伙伴;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能为员工树立目标,激发员工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信赖感和忠实度;稳定作用,正向的文化引导可以通过正确的文化理念指引企业发展,使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平稳、有效运行,从而企业发展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对一些不良的消极思想,起到改造、消弱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历史意义:

一是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具备两个重要特征:物质与精神,二者互为依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身特定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可以归之为企业精神。在经营管理中,将企业精神做为发展的核心,同时,加强企业文化方面的物质激励,可以使企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才能才能在经济社会中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现代经济活动中,激烈的市场竟争主要是人与人的竟争,拥用一支高素质的员工团队,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通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企业文化战略,达到“人才强企”的目标,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竟争中核心竟争实力。

三、以文化产业管理理念透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发展全球化,已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也影响和改变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物,已经成文当今社会中全球化的代名词!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想走出去,并且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要明确得认识到这一点!鉴于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借鉴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念,从而激发、创造出更为多样化的新思路。为使企业在竟争中占有利地位,就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信用、商誉、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和发挥,争取较好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地位,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点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巧妙地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也就是实现企业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较为强势的文化总希望借助其自身强大力量,将自已的价值观推广和普及。因此,在文化产业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发生互相渗透和反渗透。我们恰好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将自身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为本企业的文化产业,使其最终成为专属于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文化产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两者都与人的发展构成统一的过程。所以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借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也是有效的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的另一种方式,从而促进了一个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构成了人和企业的双重发展、科学的发展。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结语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来思考,人类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文化生产不断由弱变强、由贫瘠到丰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发展史。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同人类整体发展历程大同小异,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这就相当于是物质属性,但企业逐步发展到较为高级的阶段时,生存已不再是首要问题,而在于如何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这便相当于是精神属性,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以及企业对人文领域的一种终极关怀。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并呈现互相促进、彼此渗透融合的态势。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在优秀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如何建设企业管理中科学、系统、完整的体系, 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文化产业,企业文化,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任伍, 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2]谢植雄.文化经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3) .

篇4: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关键词]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文化 变革管理

一、引言

信息系统建设是借助于信息系统,企业能及时、全面地提供信息和数据,以支持达到系统目标的决策;能够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特点,完成各种不同要求的功能,从而达到各层次的沟通;能够根据历史信息和数据,在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并选择最优决策与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中间费用,还能在深层次上改变员工的传统思维方式、改变组织结构、革新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甚至会对原有的企业文化带来冲击。

可见,企业文化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然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反作用。我们在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文化乃至本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一个适合本企业具体状况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向成功。

二、信息系统建设的六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个信息系统或采用一项新技术,而是包括从组织开始引入和采用信息系统开始到信息系统为企业成员所接受并在整个企业内扩散在内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发起阶段(Initiation):由于技术创新和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决定采用IT解决方案来谋求新的发展,并收集相关的信息。

采用阶段(Adoption):为实施新的系统分配必要的资源。

适应阶段(Adaptation):开发、安装和维护信息系统,并修改和重新设计组织流程。同时,培训组织内员工以适应新的流程和系统。

接受阶段(Acceptance):引导组织成员逐步融入信息系统的使用中。

例行化阶段(Routinization):信息系统的使用成为组织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扩散阶段(Infusion):信息系统的功能被进一步开发,并以更全面、更集成的方式来支持组织更高层次上的运作。

由此可知,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企业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运作质量和效用,并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进行。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特性、企业环境、系统用户背景、系统复杂程度等等。而这些因素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信息系统建设的顺畅程度肯定大不相同。在分析企业文化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指导着每个员工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员工的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说,虽然它不像法律制度那样具有外在的强制性,但是它却是一个隐含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企业的员工都会认同它、遵守它。

四、信息系统建设与组织文化

1.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很多层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跟信息系统建设最密切相关的是对变革的影响。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会影响到组织中诸如流程再设计、工作再设计、权力再分配等等方面。变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变革的抵制或接受程度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抵制或接受程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体所处的组织文化所决定的。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大都讲究情、理、法,把人情放在首位,企业员工之所以会对西方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产生抵制,从“人制式”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见下表):

表不同阶层对信息系统的抵制原因和程度(“√”表示对该阶层有影响)

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哪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最适合信息系统建设。因为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分阶段的复杂过程,企业文化对于每一阶段的顺利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反作用

信息系统的引入意味着给组织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规范。这些新的工作方式、工作规范势必会给现有的组织文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并有可能引起组织文化的变革。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引入和采用阶段,组织收集信息系统引入所需的信息,并为系统建设分配需要的资源。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组织文化变革进行引导,通过舆论宣传,全员教育等形式使组织成员清楚地认识到变革的必然性,并减少组织成员可能产生的抵制心理,从而保证文化变革的顺利进行。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适应和接受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安装。组织成员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使用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文化变革进行有效管理,重新定义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人为事物和创造物,支持性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潜意识假定,并用树立模范等方式大力提倡,使新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所接受,并逐步取代现有的组织文化。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最后两个阶段,即例行化和扩散阶段,组织文化必须得到强化,并使之定型。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实施奖惩,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实践新的文化,在实践中转变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旦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变成了多数员工自觉的行为,一种适应信息系统实施的新的企业文化就建立起来了,从而最终完成了组织文化的变革全过程。

五、结论

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种管理变革。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而员工可能采取的行为是由他们所在的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更透彻地研究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的作用方式,必然能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H.詹姆斯哈林顿等著,唐宁玉等译:项目变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牡丹: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组织文化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

[3]张福学:国家的文化对信息系统的影响[J].情报学报,2002(1)

[4]张洁: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文化[J].现代管理科学,2001(1)

[5]Dasgupta, S. The Role of Cultur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Organizations,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July, 1997

篇5: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11120584 周锦耀

工程管理

一.互联网时代

众所周知,如今的我们身处在一个无形的大网络中,这个网络的名字叫做“互联网”。根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 亿,达到5.13 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 万。到2016年,全球互联网将会有30亿用户。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商业走进互联网的舞台,并逐步走向舞台的中央,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企业若是脱离了互联网的包络,其发展前景必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为探寻在互联网时代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好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软件!二.企业管理软件

从2000年的ERPII到2002年的实时企业再到2006年的企业2.0,企业管理软件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ERPII是2000年由美国调查咨询公司GartnerGroup在原有ERP的基础上扩展后,提出的新概念。它是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

其实,ERPII定义是一种新的商业战略,它由一组行业专业化的应用组成,通过它们建立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流程、协作运营和财务运作流程,从而将客户和股东价值优化。ERPII的定义强调未来的企业注重深度行业专业分工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企业业务过程管理。

实时企业在2002年末,经过大量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分析员长期的调查研究,Gartner总结归纳出一个对企业管理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业务概念RTE(实时企业)。Gartner将实时企业定义为:实时企业是一家通过使用最新信息来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从而展开竞争的企业。简而言之,RTE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业务能力。这个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哲学。这个理念就是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随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进出情况,并根据以前的经验,做出正确而快速的反映。实时企业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企业建立一套“企业神经系统”。

企业2.0企业2.0(Enterprise2.0)是创新2.0时代的企业形态,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SNS、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工具应用,实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完成企业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所描述的:企业是为了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的产物。而现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份额与日倍增之际,信息的传递费用取代了传统主要交易费用中的资源配置成本,如何降低信息的传递费用,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企业2.0的核心,恰恰在于“集中群体智慧,激活人员动力”,通过将分散于企业员工大脑中的知识汇聚起来,降低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成本,形成对外的信息优势。

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软件模式

就拿用友U8为例:用友U8,全称“用友U8企业应用套件”,是中国用户量最大、应用最全面、行业实践最丰富的ERP,并与中国企业最佳业务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企业最佳经营管理平台。它充分适应中国企业高速成长且逐渐规范发展的状态,为广大大中小企业连接世界级管理,是蕴涵中国企业先进管理模式,体现各行业业务最佳实践,有效支持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信息化经营平台。其软件的应用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应用,高度集成

用友ERP-U8满足不同的制造、商务模式下,以及不同的运营模式下的企业经营,实现从企业日常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到办公事务处理等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以集成的信息管理为基础,以规范企业运营,改善经营成果为目标,帮助企业“优化资源,提升管理”。

用友ERP-U8充分考虑国外企业在华投资和国内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国际化运营模式,提供多语言支持。

用友ERP-U8在广泛考虑企业价值流模型基础上,全面集成了财务、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应用,延伸客户管理至客户关系管理(CRM),并对于零售、分销领域实现了全面整合。(2)按需部署,快速见效

针对客户企业运作地域、应用模式、管理要求、应用层次进行按需部署产品、方案和应用。

通过快速实施工具,结合标准不失个性的应用方案,实现快速的企业应用实效 信息化周期的低TCO:低成本的应用、低成本维护、低成本升级。(3)个性应用,交互友好

实现单据、报表、界面的全面自定义,从而实现客户操作平台的自定义。产品展现一致化,交互全面微软化,界面展现更为友好。(4)伙伴融合,个性凸现

开展伙伴策略,集成各类软件、硬件、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用友U8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的模式有:(1)公司内部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

ERP系统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结合了MRPⅡ和JIT,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物流生产管理模式,功能强大,作用范围涉及到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使计划与生产管理更为协调。

而电子商务技术则注重整个供应链条上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IERP是传统ERP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对供应链管理功能的加强,使得计划平衡不仅考虑自己生产能力的平衡,还考虑到供应与销售的平衡,体现了以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2)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与信息收集能力相结合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不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这不仅需要广泛快捷的信息来源,还需要功能全面的管理系统来对信息加以处理分析。建立在Internet、电子商务基础之上的IERP系统凭借其先进的智能处理功能能够对普通业务按事先设定好的方法进行处理,仅将过滤出的特例留给工作人员来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 IERP还能够自动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包括好坏两方面)给出解释、说明和分析,预警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建议的应对措施。在保证了ERP原有的数据处理功能的基础上, IERP还具有传统ERP较少具备的强大的信息收集的功能,通过互联网传播收集的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便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实时纵向联系;企业内部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的传导在第一时间供应给信息处理系统或决策层,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时间成本,降低信息误差风险,提高管理效率。(3)广泛的适用性与界面的可操作性相结合

ERP作为一种现代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不同国家,不同国情,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发挥高水平的管理作用,体现了良好的适用性。

继承了这一优点的IERP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加以改进和完善,贯穿其中的JAVA技术和面向Internet的数据库技术将使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扩展性,使其成为Internet时代最有效、最易用的企业管理工具;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可将企业级应用从原有的办公桌面,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终端、甚至移动电话、PDA、信息家电等新型的终端产品,它将以其更简易的操作性、更好的伸缩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企业管理软件发展方向

作为结合了先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整合企业内部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先进管理模式, IERP是我国企业在网络、电子商务时代面对来自国内外激烈竞争,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向着合理化、现代化改革的浪潮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工具。引进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完善保障该系统顺利运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并积极推动IERP在我国企业间的广泛使用,是促进我国企业改制发展,谋求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推广和发展IERP,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大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IERP的推广普及建立优质的硬件环境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前提。1993年美国克林顿总统把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作为他任内的首要任务,同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一措施使得目前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28%,家庭电脑拥有率15%,尽管与发展初期相比已有数倍的增长,但是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势必会对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碍。在这方面,必须加大投入,在光缆铺设、信息网络架构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2)培养专用人才

培养我国IERP开发、利用的专门人才和软件开发商,为IERP的广泛使用创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尽管IERP是一套企业管理系统,但是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远大于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是推广该系统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对IERP软件的需求量大,据专家估计,近两年我国ERP管理软件产品市场达100亿人民币左右,ERP软件市场将是中外厂商的竞争焦点。国外ERP厂商虽然具备高端ERP软件的开发经验和能力,但是他们不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企业状况,因此国内ERP厂商应抓住机遇,发展适应中国企业特色的IERP系统,带动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3)引进先进技术

篇6: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常言道,大企业看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造员工价值阶段,二是追求外部顾客价值阶段,三是顾客价值阶段,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自硬的文化就是秉承利于天下的企业使命,提升产品质量,做好每个零件,讲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效的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以企业为家,以技术为保障,强化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心,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个零件做起,关注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螺丝钉,精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干好每天的产品,无论是高端的精密合金还是低端的产品,在质量上不进行区分,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做细,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分析总结,力求每一个产品的质量稳定,在此基础上,留心工艺,多学,多问,多比较,多思考,干好自己的事情,作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其中,打造精密的耐磨零件,打造精致的自我,无论是产品还是职业素养,都得到提升,并且同步,实现双赢的局面,相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好。

一、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向员工和社会公告企业的“尊重体系”,尊重人才,尊重人的贡献,尊重人的自尊,尊重人的正常和活跃的需求,尊重人对发展的向往,尊重人的努力,它是企业肌体的血液,是企业品牌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学习是进步的动力

企业的员工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因此一方面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差异的碰撞,成为团队成员知识和创意的源泉。企业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成员所拥有知识的传递、分享、整合与增值的过程。新的知识往往来源于团队成员个体,将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规范的、不易传递给他人的知识,通过提炼以便团队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建立知识共享系统,信任是基础,沟通是关键。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既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又是有效沟通的目的,是团队成功运行的润滑剂。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团队,将更容易形成凝聚力,更容易培养沟通热情,更大限度地激发成员创新能力,驱动团队成员知识资本的增值。

建立学习型组织直逼管理的根源。现在毕竟不是一夫当关的年代了,必须将企业改造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使每个人都想通过组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愿,实现思维不断创新,工作程序不断革新,企业产品不断更新。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也是容易实现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使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当一个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后,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健康成长。

三、人才是发展的根本

企业核心优势已经集中在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人的身上,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以人才,一是善于二是善于经营人才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创造,用人之道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善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的企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新的环境下,独立自由和竞争意识逐渐被员工接受,员工希望有一种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创造性更加,性约束,也必须注重人本化管理,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化管理建立在科

学管理的基础上,是对科学管理的深刻革命,传统的科学管理建立在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上,现代管理要求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将人作为管理体系的中心,企业要想成为具有鲜明形象特征和坚定意志的主体,把企业法人的抽象人格变成具有极大创造力的具体人格,只有真正在管理理念上把企业和市场的外部契约内化为企业全体职工的主观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不断地完善企业各种制度,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把个人的成功转化为企业的成功。

篇7:由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透视企业文化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本文还探讨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篇8:信息系统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信息管理体系的使用就是运用现代社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条件的帮助下, 对企业里面的所有方案信息进行搜集、存储、加工、分析, 用来帮助企业解决日常事务和决议方案的制定等事务, 再加上对所有工作中的督查、操控和调理的整个进程, 帮助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自身的发展方案, 企业还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竞争优势, 或是削弱对手竞争优势的体系。

2 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计算机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的价值链上也有着快速的传递优势,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信息资源的自身所包含的重要价值, 使得信息系统管理被愈加广泛的应用到市场经济中, 被全世界人士的大量关注, 成为全球上的重要资源。

3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3.1 加强协同电子商务

3.1.1 完结和拓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现代互联网信息时代企业发展信息化管理中最大的成就, 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展开程度上来看, 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只有通过企业信息化的构建, 才可以使企业的内部发展进程和外部的市场运营进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处理进程, 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建设一个完整的虚拟信息环境。从企业发展中的信息化运转来说, 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信息化的最大成就, 也就是企业中对要出售的商品以及获利和市场的开发和客户的发展等的情况, 通过电子商务得到完结和拓展:从企业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办法来看, 电子商务完结了对各项处理系统之间网状系统的组织与集成。

3.1.2 协同下引进电子商务

我们通常就是把电子商务定义为依据Web环境、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导向的企业中信息化的集成系统。依据Web环境的需要下企业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构造浏览器、服务器的布局, 充分的发挥浏览器的优势性, 将浏览器作为处理软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作为数据交换的一个主要的接口, 用来保证企业信息化的不同的处理系统在共同途径环境中的集成和运转。

3.1.3 协同电子商务的整体构架

第一层就是, 企业信息化互联网络的使用途径, 这是企业信息化基本的技能构架, 它的意图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促使企业正常运转网络信息化全部系统功用的网络途径环境。第二层, 就是企业的内部处理系统。这一层次是承担着企业内部所有环节的信息处理功用, 以促使信息内部构成一个互联互通互动、协同配套的业务流程。第三层, 就是企业的外部处理系统。这一个层次是承担着企业外部各个环节信息处理功用, 它也是要求第三层的外部也要构成一个互联互通互动、协同配套的业务流程。并且, 内外部的业务流程是协同化的外部处理系统的后台和内部处理系统是衔接的。第四层, 就是企业的门户网站, 这一层是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在互联网上的门户, 它是企业和客户沟通交流的通道, 也是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资源互动的通道, 第五层就是企业的客户终端, 这一个层次不包含在企业信息化缔造以内, 但它却是企业信息化缔造规则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这也是构成企业信息化完整系统的一个要素, 这就表明了企业的信息化就是一个敞开的系统。

3.2 加快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3.2.1 加强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从字义理解就是加强一个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缔造的最基本的条件, 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的构造首要的是包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和信息技术的开发等的基础设施的构造。如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 政府就必须要加大投资的力度, 只有构造一个高速、容量较大、水平较高的国家信息主干网, 才能够逐步的消除部分间和地区间的网络切开壁垒、资本垄断以及系统性的妨碍。

3.2.2 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系统

企业在信息管理系统方面需要首先处理的问题就是网上购物, 以及买卖、结算等的安全问题, 只有拟定和完善安全认证系统, 才能够保证网络交易买卖合同的有效性, 才能够防止网络的系统性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进犯, 才可以保证交易内容进而账号以及暗码的安全性。

3.2.3 构造网上协作和作业系统

企业网络信息化办理体系建造的进程是会直接的受网上协作和作业体系的速度快慢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功率和效能的充分发挥就是需要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送体系和配送体系等电子商务配套一系列的体系, 保证物流现代化的完成。是在建设公司内部杰出的信息化办理体系运作机制。

4 结语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开展, 企业开展的信息化的客观需求就是网络, 这是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机会, 是企业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未来发展之路。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浪潮下, 自身只有活跃迎接挑战, 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企业就是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 只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把全球性的常识成为技术上的立异, 就才会坚持旺盛的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邵丹, 熊涛.浅谈专科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 2008 (3) .

[2]黄俊星.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 .

[3]柳明, 田堃.浅谈医院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4) .

[4]周哗.更新理念全面评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 .

篇9: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关系透视

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实践中,对于确立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问题,一直就存在分歧,是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企业实践,回答是不同的。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主要目标、经营方向、方针策略以及实施步骤做出长远、系统和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者长期倡导、为广大员工认同接受、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所谓谋划也是思路,无法躲避既定的一些理念、思想的支撑,而价值理念没有通过有目的、有规划的载体往往会处于空中楼阁的境地。

一些企业经常有这样一种看法:企业通过战略实施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只要战略的质量高,那么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般交给一个部门来负责,自己却不管不问。政工部门一般通过抓思想政治工作来维护企业的和谐,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望长莫及,在文化建设方面很难上升到用文化进行管理的高度,结果使文化和战略严重脱节,人力资源管理在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应起的作用,从而使文化管理流于形式。

也有一部分意识较前卫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灵丹妙药,因此,把企业文化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的重心,也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过于盲目地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违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可模仿性、突出个性、实效性等原则和长期建设的一般规律,造成企业文化难以和战略相匹配,也给企业其他经营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和落地,企业的价值观就显得一片混乱,用文化进行管理的设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化与战略关系溯源

现代经营战略理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安索夫,其后通过理论界与管理咨询界精英们的演绎,对其科学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建立起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方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与方法,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中战略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从经营战略理论中硬要找出些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来,似乎有些难处。科学主义的经营战略论背后的局限性,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点:首先,经营战略理论很少谈及价值观与信念问题,经营战略计划主要是依据既定的、明确的信息进行的,忽视企业愿景和价值系统的创造。其次,经营战略理论的实施前提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比较重视组织高层所拥有的、既存的、明确知识的加工处理,却忽视了高层以外的组织成员所掌握的大量隐含知识的作用。第三,经营战略理论中广泛运用着竞争力的概念,但对人文精神的知识,亦即竞争力的源泉这一层含义却没有涉及到。对人文精神力量的忽视,使得经营战略理论往往陷入工具理论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一些过分追求战略分析科学化、计量化的美欧企业开始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人们又开始由科学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侧重,企业文化论从此抬头。提醒人们在看待、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应仅仅看到战略计划、组织结构等一些硬件方面,还要看到价值观、作风、人员、制度、技能等一些软件问题。

顺应这一趋势,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德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等以超越“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为前提建立了企业文化理论。在工具理性自身的局限中找到了人思维和行动的非理性色彩。于是,他们提出了企业中人的基本需要的新理论,即人需要生活得有意义;人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节制;人需要积极强化,以便能在一定意义上把自己看作胜利者;人在相当程度上是态度和信念塑造了行动和行为,而不是行动和行为塑造了其态度和信念。

企业文化论者不像决策学派和经营战略学派那样,将组织看作一种机械系统,而是把组织看作一种文化。他们认为成功企业是通过有目的的,但具体情况却不可预知的进化而成长的。他们同时又强调把不同的企业尤其是卓越的企业看成是不同的文化。同时,总结了卓越企业的八条文化特征:行动至上、接近顾客、自主创业、以人为本、价值观念、本业为主、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开拓了将组织看作一个认知系统的全新视角,而且明确了价值、意义、信念、识别系统等概念的重要性,使人们对人、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关系机理

企业文化与战略各成体系,两者之间通过形成的交集相互影响。这个交集就是企业的经营理论,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起点。

企业经营理论主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于所处环境的假设,关于企业结构、市场的假设以及关于顾客和产品科学技术的假设;二是企业对自身根本目标的假设;三是企业对能够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优势的假设。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的假设、对目标的假设及对优势的假设基础之上具体的经营思路和安排,是在变化的环境下为求得持续发展的总体性谋划。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理论理性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战略作为一种观念,制约着文化。其重要性在于它同价值观、精神、理想等意识内容一样为企业成员所共识。企业通常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

其次,文化作为企业理念思想体系引领并服务于战略。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战略的导航仪。从企业文化的内容来看,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其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和确定取舍的决策过程中,必然受其价值观左右。现代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就认为制定一个好的战略定位第一条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独到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其外部环境、内部资源都是容易趋同的,而企业文化却难以模仿。因此,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核心价值观造就了企业鲜明的个性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既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又别具一格,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制定的企业战略必然与众不同,有强大的竞争力。其二,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订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能够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有可能制约企业新战略的实施。当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一致时,服务功能就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因为企业战略从制定时就接受企业文化的辐射,所以员工相对容易接受企业的战略目标。当企业战略目标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成为员工共同的追求时,企业的事业就成了员工的事业,员工在执行企业战略时就会表现出自觉和自愿性。强大的执行力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而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执行力的土壤。没有品质优良的土壤,只能生长出病弱的产品。

第三、战略和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对于强势文化企业,当企业战略与文化相匹配时,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和谐。随着战略实施的推进,企业愿景会越来越清晰,企业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战略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状况。当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发生抵触,成为企业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乃至发展的桎梏时,企业战略要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进行文化变革。

在弱势文化企业,由于没有共识,企业的战略行动缺乏合力,不同信念的牵引力将会导致和加剧组织内部的摩擦,致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由上得之,企业的战略与文化理念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在企业的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环境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其现有的文化状况以及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战略与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才能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上一篇:高都中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下一篇:关于精选简爱读后感500字作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