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代动漫作品思考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2022-12-01

人们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 随着对这一梦想追求的深入, 人们开始不断探索, 进而有了对动画的定义。而那时人们对于动画的理解还很浅显, 就是字面理解为“会动的画面”。因为早期技术落后, 只能将一些原先固连的物件, 继影片制作、放映之后, 最终成为活动的影像。之后伴随科技的进步, 人类开始了更多的发明, 随着西洋镜的诞生 (基于视觉暂留现象而发明) , 人们开始从动画的懵懂时期上升到对动画的探索时期。

显然人们不会满足于此, 从而开始了对动画更多的探索。直至今日, 动画成为综合的一种艺术门类, 在工业社会当中, 伴随着人们探寻精神解脱的过程而生发。它是集合漫画、绘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且以幻想为根基, 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为直观, 人们的感情得更易抒发, 将不存于世的场景转变为可见事实, 使得人的想象力得以拓展, 创造力得以激发。而动画制作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使用的材质或创作的方式, 而是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动画是电影诞生和发展的产物。随着百年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动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尤以美国、日本为例, 有其本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像美国制作出的动画作品, 则更为强调动作的连贯性, 而且角色设定也更灵活, 造型也更多变, 整个剧情立意相对轻松欢乐。而日本的动画作品在绘制风格上则与美国大相径庭, 它更讲求写实的创作风格, 传达出的故事内容也更令观者深思。反观中国, 因为独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前辈们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变得更为丰富, 表达形式也更为多元。早期的中国动画极具表达意味, 无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动画角色的设定, 都饱含中国元素, 从而由此创作的动画也被烙刻上深深的中国印记。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所在。所以曾经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世界动画史上也写下过重重的一笔, 并有着深远的影响。

谈到动画风格的不同, 就不得不提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代表所制作的动画作品了。

首先以美国为例, 《怪物电力公司》是皮克斯制作公司继《玩具总动员2》和《虫虫特工队》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全电脑动画片, 这部片子打破了我们对于怪物的传统印象, 而是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架了一个奇妙的怪物世界, 当然它的创新也为其收获票房的同时, 获得多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同时为后续《怪兽大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皮克斯制作公司这种具有创新意识和反主流思想的创作理念, 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更带领了新时代动画的发展趋势。这部动画电影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的创意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以皮克斯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制作公司, 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 占很大比重的就是对于情感的细腻刻画。这也是他们动画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擅长用情感的细节来间接说故事, 而不是用特定的情感或反应去传达。

从人物设计与造型风格来看, 《怪物电力公司》选择的主角是“怪物”, 其“怪物”的创造就为影片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其实判定一个动画影片的成功除了在于故事情节, 人物的造型设计也显得尤为关键。而这部剧中的主角, 设计的就很有突破性, 它打破了常规怪物的造型模式, 不是面目狰狞, 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恰好相反给人以可爱、呆萌的感觉, 让观众感到有亲和力。

剧中主角人物苏利文是怪兽电力公司赫赫有名的顶级恐吓专家, 是一个周身蓝色皮毛, 头上长有触角, 身上还有巨大的紫色斑点的怪物;而另一个主角麦克则是仅有一只大眼睛和一张大嘴巴的不被看好的专员。这样强烈的造型对比, 让人印象深刻。更为难得的是, 如此简单的人物造型, 却在影片中呈现出超过许多现实演员演技的生动表情。所以在感叹人物表情丰富之余, 不得不赞叹皮克斯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准!

从叙事结构来看, 这部影片运用了传统戏剧式模式, 故事从起源到发展, 再到高潮和结尾, 其结构脉络围绕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而展开, 段落与段落间条理清析, 便于观众的读解。

总结来说, 以皮克斯制作公司为代表所制作的美国动画, 强调创意的重要性, 对故事的构建, 人物情感的刻画和技术的不断突破, 都使得它收获观众的肯定。除此之外, 充分把握观众的视听心理, 最大程度去满足观众的感情, 是其赢取胜利的核心要义, 这对于我们在创作动画影片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除了美国以外, 日本作为动画强国自然也不甘落后。在日本创作的动画作品中, 我尤其偏爱这一部。提起《千与千寻》人们往往会先想到它身后的无数奖杯, 被誉为票房“怪物”的这部动画, 确实有着这样的底气。作为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 它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以电影的身份获得柏林金熊且至今仍是唯一的动画作品。而且不论是质量、口碑、剧情还是人物形象, 吉卜力工作室都将其打造得无可挑剔, 得到如此之多的盛赞也可谓是实至名归!

《千与千寻》的走俏绝非偶然, 首先在造型风格上, 它充分展现了日本民俗文化, 剧中的造型设定强调在写实基础上进而夸张, 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千寻与父母的造型特点是写实的, 而神怪的造型则是拟人化的夸张。服饰上也充分彰显了民族特征, 使观众的视觉体验形成真实与幻影的冲击, 突出了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冲突喜剧效果。以剧中四个代表人物的造型分析为例, 主角千寻是一个长相极为普通的少女, 她在剧中的造型似乎毫无亮点, 只是一个宽宽的四方脸搭配两只小而圆的眼睛, 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却隐藏有不俗的魄力。伴随剧情的发展, 性格也由先前的胆怯变得勇敢起来;锅炉爷爷在剧中是一个长着泡眼和浓密胡须的秃顶老者, 身躯黑乎乎, 几条胳膊的不断忙碌, 看似苛刻却也有着热心肠;无脸人的造型是带着面具, 身披斗篷, 默默不语却会对千寻微笑的样子, 这个角色的设定给整个电影增加了神秘气氛。电影中最为夸张的造型莫过于汤婆婆, 矮胖的身材搭配巨大的脑袋, 硕大的眼睛里只剩下贪婪, 鹰勾鼻更是展现了她的刻薄, 满脸褶皱, 头发全白, 身着欧式裙装, 手上带满了戒指。一个视财如命的人物形象在宫崎骏的画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如此造型也增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与剧中的其他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造型设计以外, 整个作品的画风充满了艺术品和美术品的气息, 仿佛是一幅幅高雅精美的油画和水墨画的展出, 虽然整个电影属于超强写实风格, 旨在极力打造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但宫崎骏的画风是高于生活的, 他将动画赋予了艺术品的气息, 也正因此, 我们才能感受到每一个场景如油画般的美, 才能置身其中代入我们的感情并产生共鸣。

前面就说到, 日本动画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会让观众跟随电影内容去感悟、思考, 宫崎骏的电影自然也不例外, 在这部剧中, 另一大特色当属导演对于每个角色的定位和角色自身所要传达的意义。这部动画每次观赏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实际上它是对现实社会诸多现象影射的集中体现, 这部动画的每一个角色不论是核心主角千寻、白龙, 重要角色汤婆婆、无脸男, 还是配角坊宝宝, 小玲, 钱婆婆和锅炉爷爷都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象征意义。这也是这部动画能斩获奥斯卡奖的主要原因, 它浓缩了现实世界的世界观, 体现出宫崎骏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把对现实社会深入的思考融入了《千与千寻》的动画中, 使得这部动画远远不是简单的一篇关于千寻和白龙为主线的感情故事。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动和惊叹的是宫崎骏并不是在讽刺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之后, 以悲剧和残酷的现实收尾, 相反, 他表达了一种对美好和善良的向往, 现实生活中可能这些问题永远也无法改善, 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可以, 他想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于是他让剧中每一位角色都在成长。而我们作为观者在欣赏完之后也有所感触。我想这已经超越动画电影制作本身, 而是以动画这种形式来呼吁, 来影响我们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也足以让他被冠以大师的名号!

最后我想来谈谈中国的动画, 谈到中国动画的风格分类, 我们会联想到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像《小蝌蚪找妈妈》《铁扇公主》《九色鹿》《天书奇谭》等等, 之所以称之为代表作, 那是因为尤以这几部为代表, 他们的表现风格都大不相同, 而且有很强的美术表现力。像是水墨动画、木偶动画、传统手绘动画等, 而且除了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外, 故事本身的寓意带给观众的思考也为世界领先。

以中国代表作品《大闹天宫》为例, 无论是从获奖情况还是历时时间, 它都足以成为中国民族动画的一部鸿篇巨制。耗时四年, 《大闹天宫》这部伟大的作品最终创作完成, 期间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 而这全部是在没有现代特技、电脑和数字技术的条件下纯手工制作完成。所以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经典。

《大闹天宫》节选《西游记》中的章回故事并加以改编, 它在我国的动画电影长片史上留下了第一笔。整个影片主题鲜明、立意深刻, 以神话的形式反映了“打翻腐朽势力”的主题, 通过闹龙宫、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等桥段, 孙悟空无畏的精神和坚定、勇于斗争的性格得以充分表现。整部电影采用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 在结构形式上, 原著的章回小说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了。孙悟空两度上下天宫, 故事发展走向高潮。而剧中的戏剧矛盾集中在孙悟空这一自由个体与以玉帝为首的统治者之间, 孙悟空与玉帝的矛盾冲突由玉帝无理的安排挑起。随着剧情推移, 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深入展开, 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

然而有如此卓越的动画作品也无法令我们在当今动画市场立足, 是什么让中国动画走下神坛?在我看来除了技术的差异, 更多是我们所创作的动画缺少民族文化的给养, 直白而言, 就是没有中国特色。动画创作融入中国特色、融合传统文化志在必得。这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 也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深度开发的过程。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不能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反观外国的动画, 却能利用中国元素创作的风生水起。

这其中论中国元素在外国动画制作中最为成功的莫属“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了。整部动画在场景和角色的设定上都将中国元素提炼到了极致, 但从剧本上从故事上丝毫看不出中国的影子。与之相比, 近年盛起的《大圣归来》, 虽然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票房保证, 但是无论从制作水平还是故事设定都与梦工厂差了一大截, 尤其是炒冷饭似的剧本。但尽管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观众看完后都至少有一种认同感。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嘛。所以,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究竟观众想在荧幕上看到的中国元素是什么样的呢?除去技术水平和艺术形式不谈, 怎么样的故事才会让观众油然而生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呢?这里缺少的中国元素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文化除了功夫还有哪些元素适合被挖掘做成动画?一系列需要探索的问题油然而生, 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摘要: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体, 在日趋完善的技术创新推动下, 已发展出极具地区特色的动画表现风格。美国动画追求造型设计, 动画本身也展示出其多变流畅的绘制功底。日本动画注重故事内涵, 强调与观众产生共鸣。中国动画应发挥自身优势, 博采众长, 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动画创作之中。

关键词:动画表现风格,造型设计,创意

参考文献

[1] 李亦凡.动画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 2014年

[2] 张宏.门里门外——评析《怪物公司》[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年 (4)

[3] 李环宇.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探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江晨.浅析美国、日本动画角色设计的表现形式[J].美术大观, 2013年 (12) , 104

上一篇:伏羲文化与原始农业下一篇:柳蒿黄酮微胶囊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