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2024-05-07

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展示: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四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大门,《孔子拜师》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盘古开天地》让我们感受到神话故事大胆而神奇的想象;《赵州桥》让我们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我们看到了800多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现在就请唐璐扬同学带我们走进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1.一学生讲神话故事

2.课文只是学习语文的引子,想学好语文,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眼光放到课外的学习中。有请唐敬月同学补充课外知识。

师: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分享。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板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出示课件,欣赏传统文化图片,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1.清明节

古诗: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扫墓、踏青:《清明上河图》就有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描绘。这些习俗延续至今。3.端午节 古诗: 《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3.中秋节 古诗: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4.春节 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中国还有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积累背诵哦!

三、作业

搜集一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实物等,把最想告诉大家的知识说一说。

篇2: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成习作。2.指导学生有序、主次分明地进行说和写。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习作。2.学习习作基本结构:开头——中间——结尾。3.尝试运用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传统文化图片、教学课件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安排习作顺序,尝试写作。

一、激趣导入,拓宽思路

1.阅读展示及评价。(学生介绍传统文化)

2.导入:刚才发言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传说》,我们这个单元也接触了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有有趣的神话故事《盘问开天地》,奇特的古建筑《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我们这节课的习作就来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出示课题)

二、引导审题,进行选材

1.读题目,明要求(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1)点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写什么?

2.引导学生选材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2)确定本次习作的范围,让学生欣赏老师搜集到的传统节日的图片。(3)屏幕出示各大传统节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传统节日?(4)分不同的节日说说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三、指导布局,分清详略

1.让学生说说一篇习作一般包括什么。(1)说说你定了什么题目?

(2)明确内容包括:开头、中间、结尾。2.具体指导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怎样写。(1)开头:点名说说怎样开头。——(略写)(2)中间:①出示例子,进行总分写法指导。

②同桌交流说。

③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指导。——(详写)

(3)结尾:抒发自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略写)

四、当堂练笔,适时指导 1.学生练笔。2.个别辅导。

3.点评个别同学习作。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修改习作,评价习作,抄正习作。五,继续写作,教师巡视。

六、班上展示,师生评价 1.班上展示。2.师生点评。

七、修改习作,认真抄正

回到家把习作完成并读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改一改,再抄正。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写什么 怎样写

传统文化

一、题目:_______ ——一种传统节日

二、内容:

开头:点题。(略)

中间:传说、来历、习俗、活动(详)

篇3:用心指导习作教学

一是精心设计作文活动。除平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外, 根据作文训练要求, 设计好参观、演示、摹状、角色扮演等活动, 通过“身临其境”唤起情感, 激发学生语言倾吐或文字表达的兴趣。如我执教毕业班时, 其他教师说这个班学生作文就是作不出!我将信将疑。第一节作文课, 我没有像其他班级教者一样按计划进行。上课铃响了, 我故意坐在办公室内迟迟不到班。十分钟后, 我夹起教学文具稳步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后, 我宣布了今天的作文题《老师迟到十分钟》, 请把每位同学刚才的表现 (神态、动作、语言) 和你的心理活动写下来。结果, 学生无需思考, 唰唰唰地写起来。因为刚刚过去的十分钟, 谁都有所体验, 都想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凝于笔端, 告诉老师。由此可见, 只要教师善于“指导”, 学生就能善于“表达”。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在《校园一角》的作文指导课上, 我先播放介绍我校校容校貌的录像, 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明白的解说词, 学生兴趣盎然, 比起让学生闭目回忆校园“一角”, 要出神入化多了。简短的一段录像之后我作了这样一段表白:“刚才的录像是我们校园的真实写照, 每一个角落都美丽如画, 请选择一幅写下来, 看你写得美不美?没有看仔细的同学还可以到外面通过‘看’, ‘验证’一下再写。”果然, 有几位“小调皮”步出教室, 结合录像画面验证真实景物, 这种“验证”实际上是在兴趣激发下的有意“观察”。

三是组织学生亲自实践, 在实践中出真知、悟真情。如指导学生写作《我学会了》, 作前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在家人的指导下, 学做一样家务、一道菜肴、一项技艺等, 注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老师将组织进行口头交流, 主题是《亮出我们的绝活儿》。学生果然摩拳擦掌, 谁不想摆出个得胜的样儿, 亮亮自己的拿手好戏呢?事实上, 作前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 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寻找兴趣点, 打开话匣子。

二、童真是习作的灵魂, 习作教学要打开学生生活世界

童真童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 要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笔去写小学生的生活。这当中, 充分引导学生围绕主题 (文题) 去表述, 然后由述而作, 才是教师作文指导的着力点, 也只有将习作训练置于言语交际的活动之中, 才能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事实上, 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习作指导的着力点选歪了, 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得少。作文指导似乎成了理论讲座, 过于成人化、文学化。从怎样取材讲到怎样布局谋篇, 从怎样遣词造句讲到怎样开头结尾, 甚至搬出多少个“法”, 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直翻白眼。小学习作的主体是小学生, 他们正处于少年儿童阶段, 年龄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 我们的习作指导不能忽视施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 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结构和语言水平。那些见诸报道或获奖的同龄人习作毕竟是少数, 其立意之新、主题之深、技巧之当、构思之巧, 很难说没有经过他人的“加工” (我的身边甚至有劳驾他人将子女习作改得面目全非而得以发表的现象) 。把准了“由述而作”这个着力点, 在作文指导课上, 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达到“吾手写吾口, 吾口说吾心”的境界, “说”是“写”的前提, 又是“写”的基础, 我通过同桌交际说、自由回忆说、指名示范说, 加上教师的“打破砂锅”, 让学生尽情地说、大胆地说、自由地说, 边说边可以做动作, 可以打破课堂的界限。比如写《令我的一件事》, 这件事令你怎么样?高兴?伤心?遗憾?后悔?为什么?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儿, 说出来给大家听听。高兴的, 让大家分享;后悔的, 让大家共同接受教训;伤心的, 让大家一同给你抚慰……学生思路打开了, 他们也就有话可说了。看来, 习作指导课, 教师的“说”功亦非同小可。学生语言倾吐够了, 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成了作文了。当然在指导学生修改时要进行取舍, 口头语言不能等同于书面语言, 但教师不必求全责备, 只要文通句顺, 有具体内容、感情真实就行。因为小学生作文的一切高标准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内容”这个基础之上的, 都是依附在“具体内容”这个载体之中的, 有了这个载体, 才有可能出现优秀习作。

三、做人是习作的最高境界, 习作教学要熏陶学生道德情感

篇4: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下转第41页)(上接第7页)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教育部

篇5:中华传统习作800字精选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华传统习作800字篇五: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教会了我们许多炎黄子孙的品质:团结友爱、爱国爱民、孝敬父母……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孝敬父母》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将我们养育成人,为我们撑起一片天,而且从不求回报。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感恩。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我操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开始学着感恩。我在父亲下班时,捧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说声:“您辛苦了!”父亲的眼睛竟流露出一丝欣慰。我在母亲做完家务后,搬来小板凳,为母亲捶背,说声:“我爱您!”母亲顿时泪光闪闪……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三字经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古今往来,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榜样;风风雨雨,有多少父母为我们付出一切!

篇6: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足,出现认知偏差

由于“经典”、“诵读”本身涵盖范围广,加之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目的理解不足,因而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据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就是对古诗词、古文、古典小说、国外名著的诵读。在实际教学过程,多数教师往往容易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古诗文教学混同起来,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选择的经典内容应以那些简单易理解的古诗文为主,这与经典诵读教学所强调的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大量背诵古代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相矛盾,这意味着教师未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不同区分开来,没有真正理解到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在涵义。

2.诵读时间分散不固定,诵读途径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点时间较少,而且相对分散不固定,这样必然会影响经典诵读教学在教师及学生心中的地位,致使经典诵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难以真正将经典诵读推广到实处。同时,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途径较为单一,完全依靠教师自己挤出诵读时间,因而难以使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持续性、连贯性、系统性得到有力的保障。经典诵读教学强调学生在不断的朗读、熟读、背诵以及吟诵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语言领悟力。因此,在教学中固定诵读时间,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3.学生背诵经典困难,背诵效果不佳

由于经典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使得小学生的背诵常常建立在半懂不懂或完全不懂的状态下,这样久而久之,容易削弱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降低学生诵读热情。多数人认为背诵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背诵是死记硬背,这完全违背了小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然而事实上,小学生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弱,而理解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因此,儿童时期是中华文化璀璨经典诵读的黄金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记忆潜能的开发,深化诵读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诵读认识

目前,多数教师对经典的理解往往集中在古诗文上,认为经典诵读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内容,而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可见,教师尚未真正把握小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本质,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不够清晰。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除了会“教”、会“背”外,还应拥有足够的涵养、更多的知识储备来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会,传授如何有效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集中学习,或派遣相关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深化教师的经典诵读意识,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进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2.注重诵读途径的多样化,延伸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教学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这种内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在浓厚的书香中茁壮成长,塑造人格、陶冶情操。首先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可在教室、走廊中张贴图文并茂的古诗、成语故事的图画以及名人名作、经典名言名句等,让步入校园的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气息。或利用学校的有声资源,在学生入校、课间休息或放学时间适时地广播经典诗文,成语典故、古代传说等,让学生在经典的韵律下学习、游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家庭经典诵读的平台,引导孩子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感受世界,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放置经典诗文、成语故事等诵读资料的小书架,以便于他们随时阅读与温习,可以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玩古诗文接龙游戏,讲述成语故事等,帮助孩子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3.加强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强化诵读效果

篇7: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4年6月11日下午,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将《纲要》资料复印下发,做到每位教师人手一份,以集中与自学的形式认真学习,本周末督察教师的个人学习心得笔记。(双墩小学 李敦年供稿)

篇8: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的发展基础

所谓指导思想一元化, 也就是指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不能搞所谓的指导思想多元化, 这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原因的。“和”的思维为矛盾各方寻求共生、共利、共存提供了方法论, 我们认为“和”应当是一元指导下的“和”, 离开了一元的指导就无从谈及“和”的发展, 因而必须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一)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它在与各国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成长, 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发展,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 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的发展充分表明,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中, 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因此, 是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由之路。

(二)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一种社会存在, 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理应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离开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威胁。事实上,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可能是多元的, 但是指导思想却必须是一元的。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其任上极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所谓的“新思维”, 这种思想实质上就是对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否定,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抛弃, 而其后果是有目共睹的: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这充分验证了:一定社会中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因而,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 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 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把握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也正是因为它是满足、适应我国国情的, 在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接受了检验且成效显著。中国由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发展为现在世界上的第三经济实体, 而苏联却从一个超级大国到分崩离析, 这种对比关系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 取得了民族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我们同样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进行了改革开放, 对当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解答, 有效地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前,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时期, 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同样不能放弃, 这不但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的, 更是被革命建设发展时期的经验证实的。

二、思想文化多样性——“和”的存在前提

所谓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是指文化存在的样态和发展趋势的多样性。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辨证统一的, 而之所以把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和”的存在前提, 主要是因为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这一对矛盾的一方面, 没有了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就无所谓“和”了, 而且思想文化本身的这种“多样性”同样必须要以“和”来调节。而文化存在的样态及其发展趋势都是由文化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当前我国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具体由以下四个方面所影响:

(一) 经济体制客观上造成思想文化多样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一直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实则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 经济成分日趋多样化, 社会经济生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由此社会精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就不可避免。既然我们经济制度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那么反映不同经济关系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然会呈现出来。

(二) 改革开放客观上推动思想文化多样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中, 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体制, 无不经历了空前的改革, 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与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与更新, 这主要体现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的增强上”, 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 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 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不能否认, 这种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也夹杂着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和思潮。

(三) 文化发展主观上要求表现形态多样性

马克思说过, 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 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说过,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两个人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和而不同, 和合生物, 文化发展同样如此,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思想, 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事实上,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大繁荣与当时社会的多种文化样态的存在不无关系, 正是各种各样文化的相互竞争与发展才造就了一个文化发展的盛世。

(四) 网络为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思想文化领域在开放中所经受的冲击丝毫不小于经济上所受到的冲击, 而这正是借助于网络这一高科技的产物。网络文化作为网络发展的附属物, 它包罗万象, 在网络之中我们几乎能够找到任何想要得到的信息, 这为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巨大便利, 这从国家对网络和网络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 2007年1月2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三、一元化与多样性和谐共生——“和”的最终归宿

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元化, 但这并不是否定社会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现实。相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有利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丰富与发展, 多样化的文化思想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做一元化的统领。二者只有做到“和”字当头, 以“和”为指导, 做到一元与多样的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 “和”的基础:以一元化为指导, 发展多样性

要做到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首先, 坚定地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做到两条,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保证指导思想一元化合法性的有力武器, 只有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手段, 解决好当前社会面临的“四信”危机, 为党、国家和人民提供可供依赖的精神支撑, 才能够使一元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要合理引导思想文化多样性。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否认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更不是要以一元的指导思想取代其他所有的文化形态, 而是要以一元为指导, 合理调节多样的思想文化, 使他们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相互补充、统一于社会共同理想”的局面。首先, 针对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形态, 要坚持以“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加以引导, 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多元传统文化, 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 最终做到为我所用, 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 针对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的思想文化, 则要坚决地予以打击, 为多样的思想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价值取向, 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引导和协调, 使各种价值取向保持在社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二) “和”的发展:以多样性为资源, 充实一元化

多样的思想文化是资源。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 概括地讲就是进步与落后、高尚与低俗、积极与消极的共存;辩证地看, 这些多样的思想文化都是为一元的指导思想服务的资源, 积极、进步和高尚的思想文化可以提供有益的文化因子, 而消极、落后与低俗的思想文化则可以提供教训。

巩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可以借助多样的思想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否定思想文化多样性的理由, 相反, 要正确地对待多元的思想文化, 充分尊重思想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合理性, 以多元的思想文化为资源, 巩固、发展一元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 而多元的思想文化本身就是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意识层面的反馈, 通过对多元的思想文化的合理审视, 可以从中吸收有益的因子,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四、结语

事实上, “和”的伦理意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各种事务的伦理准则, “和”在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中的应用仅是其伦理意蕴的一个体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 但是这一伦理准则却依旧熠熠生辉, 在历史的沉淀中, 彰显中国文化的伟大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文鹏.“和”的伦理意蕴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4) .

[2]徐蓉.在多样性条件下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J].思想理论研究, 2010 (1)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卷..

[4]毛泽东选集 (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第4卷.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篇9:中华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界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居住的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亲朋、邻里之间不会只有鲜花和笑脸,如果一味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如意,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丑恶、痛苦、伤害与伤痕,不但伤害自己的身心,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危及亲朋邻里。因此,美需要培育,记忆需要净化,品位需要引导。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净化与美化。因为只有真善美,故乡才值得眷恋,才有乡愁。否则,不仅没有乡愁,反而只有“乡仇”。当年秦始皇得志后回到故乡邯郸,不是感恩于当年的故交,反而睚眦必报,大开杀戒,就是一例。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虽出身平民,年轻时在故乡沛县历尽磨难,当了皇帝后,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晚年,刘邦终于找机会回到沛县,面对父老乡亲,不由得流下老泪,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他把父老乡亲一并招来,接连狂欢了十几天,又下诏免除了故乡的赋税徭役。由此可以说,有无乡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在思乡的愁绪之下,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永恒眷恋和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梳理一下此传说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从现实到浪漫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有些地方的传说里,倒是织女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织女回到家里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与织女分离后,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織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织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不做家务的现实。在河北蔚县、黑龙江加格达奇等地,民间传说: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上后,被罚一年到头干活,累得腰酸腿软,七月七和牛郎相会时,还忙着缝补衣服,给孩子纳鞋底等,“说着话剥着麻,头顶筐萝晒芝麻;做花衣纳鞋底,又怕孩子受了苦”。突出了织女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完全是现实中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照。通过广大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文化背景下,牛女传说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唯善唯美的情节上发展,最终成为一部爱的赞歌,被视为纯爱情故事,七夕也从乞巧节蜕变为东方情人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文化选择。

我国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民俗九大类。由于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教化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来实现的;直到今天,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民间文艺反映了各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愉悦和文化知识。作为民间文艺指南针和方向标的民间文艺评论,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民间文艺成果必须具备三大价值:遗产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包括本真性、存续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艺术价值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其中的艺术意蕴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美学意境等。由于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共同享有、世代相传的文化认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自律性规约,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时代意义、教育意义,即社会价值。

总之,作为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只有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进行民间文艺评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才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民众文明素质,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篇10:习作指导教学反思

1、运用学生的经验。

2、激励儿童写感兴趣的东西。

3、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1)作文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作品不成为作文本上的摆设

(3)作品成为本人生活中重要事件

(4)作品交流是学生习作具有实用功能的好策略

4、大量阅读经典,模仿、对照、比较。

(1)阅读为习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积累

(2)阅读材料为习作提供模仿的范例

(3)习作促进阅读的深入

5、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

(1)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2)尽力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

6、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

(1)教师下水作文,是最重要的备课内容。

(2)教师下水作文,才能体会学生习作的甘苦。

篇11:《习作指导----桥》教学设计

格力巴蜀文井江小学

罗志华

一、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听音乐导入。

2、生思考;这首歌写出了北京的桥的什么特点呢?歌中说到的桥有哪些呢?

3、你们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瑰丽无比的桥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桥吧。

4、课件展示桥的图片

5、同学们这些桥很美是吧,你们可知道桥的演变历史吗? 6,课件展示桥的演变过程、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每座桥还都有独自的风采,或者,还有动人的故事。

那么,我们就来 说说自己喜欢的桥,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两句。(学生回忆汇报)适时评价

3、老师也有一座最喜欢的桥,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信息吗?

4、师最喜欢的是《卢沟桥》(课件出示内容)

5、说说老师介绍了卢沟桥哪几方面的内容?

随机板板书:样子,特点,故事,感受。

6、你能试着象老师这样来介绍一下你所喜欢的桥吗?(学生介绍)适时评价

6,是啊,生活中的桥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无尽的美丽和情趣。自古以来,桥就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许多文人志士的描写对象。那么这节老师可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也来夸一夸你所知道的桥,或者是你想设计的桥,一起来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板书“桥”

二、分析作文要求,确定选材;

1、课件

出示作文要求,找本次作文题目,内容方面的要求。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有关桥的习作”

2、学生自己想一想要写有关桥的什么方面的内容,并说说原因。同桌交流、指名汇报。适时评价

3、把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整理,(真实的桥、心桥、想像的桥)不论想写什么,都是在表达一种赞美和喜爱之情。这就是本次作文的主题,你写的内容要围绕着这个主题。

4、根据你确定的内容为自己的作文起一个响亮的题目。(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

三、指导写法,学生试口述自己的初稿;

5、相信现在同学们一定对于自己要写什么已经心中有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研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怎么写。

6、可以用上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作文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8、如果说现实中真实的桥沟通了道路,那么无形的桥沟通的却是心灵。你是怎么理解心桥的呢?(生谈自己的看法)

9、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发现过这座桥的存在呢?(生回答)

10、师总结(课件配乐)是啊,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对学生的细心教育、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大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构筑成形形色色的无形桥。只要你细心的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老师的介绍,你一定想起了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来,说说。(学生交流)

师提示写法。(板书“事情”)突出“情”,在结尾深化感情,扣题

11、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不论大真实的桥,还是心桥,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等同学们长大之后,一定会出现许多更奇异的桥。大家也可以写写想像中的未来之桥。写的时候可以仿照第一种的写法,写出你想像中桥的样子、特点。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它有那些奇特的功能。板书功能。生交流自己想像中桥会有那些功能?适时评价

篇12:《未来的---》习作指导设计

小牛群小学

陈雪梅

2014年6月4日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大胆、新奇的想象,并能有序的、主次分明的说和写。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自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说和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小的时候,我就曾经幻想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那该多好呀!我们来读一读,小作者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小作者的心愿是要用这只笔来画什么?为什么小作者想画它?

(师课前给学生分发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师:(1)小作者的心愿是用这支笔来画什么?(2)为什么小作者想画它?

师:我们除了学会想象,还要学会把想象写具体。小作者写了自己想画什么,还写了自己为什么想画。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想象具体化。只要敢于想象未来,我们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四种笔请你通过看、摸、用来说说笔的名称、作用。(四位同学上台让他们自由选择要介绍的笔)

生分别介绍自己所选的笔。

师:在生活中处处用到笔,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批作业、同学们做作业都离不开笔,你在用笔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汇报交流自己在用笔时遇到的麻烦。

师:在用笔时确实要注意安全。因为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笔的不足之处。现在,请同学们来当一回笔的设计师,来设计一下:未来的笔。现在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你设计的未来的笔的功能。

生汇报交流。

师:想象不是你一生下来就有的本领,它是一种能够培养的能力。同学们的介绍就证实了这一点。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作文纸,你可以写一写未来的笔的名字、样子,选择你要设计的未来的笔的一种功能,把它写具体,做到想象有创意、具体,语句通顺。(板书)生进行片段练习。

师提示:如果在片断练习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举手。

师:现在先请写好的同学来介绍你设计的未来的笔的功能,未完成的同学可以先听听别人是怎样具体介绍笔的一种功能?下课后再把它补充完整。(学生上台讲述)师:请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出示评委要求:(1)小作者有没有进行想象?想象有创意吗?(2)想象的这部分具体吗?怎样写具体?〕同学们,你们准备当好当评委了吗?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评委评价;老师及时评价习作及评委的表现。

师:想象不仅使我们把笔想象的比亲眼看到的更伟大、更奇、更美,还能使我们觉察到笔的缺陷。一支支具有特殊功能的笔,被我们班的小设计师们设计出来,你们真了不起!刚才同学们只是练习把笔的功能写具体,老师也想拿出自己设计的与同学们分享,来听一听老师怎样把笔的功能多样化了。师展示范文。

师:我们对未来的笔进行了想象。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美好的未来由我们主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准,但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想象未来的情景:人们不仅在月球上安了家,还住进了处处充满高科技的别墅;开上了先进的汽车…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想象、展示的机会,让我们赶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未来,(师:板书《未来的……》)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未来的笔》是属于物,如果写物还可以写未来 的什么?(师板书:物)生1:未来的黑板 生2:未来的尺子 生3:未来的门

师:说说你设计的门有什么创意的地方? 生3:语音提示,密码,指纹…… ……(师板书:物,并随机板书)师:如果写景,可以写未来的什么? 生1:未来的综合教室 生2:未来的花草树木 生3:未来的校园

……(师板书:景,并随机板书)师:如果写人,可以写未来的什么? 生1:未来的机器人 生2:未来的我

……(师板书:人,并随机板书)师出示作业: 未来的的同学都长大成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未来的学校、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然后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习作要做到想象有创意、具体,语句通顺。生:齐读

师: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只要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多展开想象,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设计师。板书:

物:(笔)、黑板、尺子、桌子、门……想象有创意

未来的………

景:综合教室、校园、地球、家、路… 具体

人:机器人、我……

语句通顺

上一篇:儿童医院护士自我评价下一篇:投标单位廉政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