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诗歌的美。

1、 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

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

二、

一、二”或“

二、

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 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篇:浅谈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芦溪镇二中:游晓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春望》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 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论语•阳货》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第三篇: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摘要】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积之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的管理思想有许多方面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西方各国管理界都将目光放在了中华传统文化上,对于我国管理学者而言,更应在管理活动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沉淀。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当下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应立足本国国情,把古代优秀的管理文化与我国现代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融合发展。

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是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必须接受那些全人类共同的和现代化最需要的基本价值,补上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缺失”的部分。

因此我国现代管理在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另一方面,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精密融合,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二、以和为贵、仁德管理

儒家思想作为最典型的传统中国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从百家争鸣到一统天下,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还浓缩着东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虽受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和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是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民众最主流的思想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民众。

儒家学派主张通过礼仪制度的推行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儒家文化将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于和谐的社会、事业和人生以及完善的管理理想之上。在“和为贵”的思想基础上,我国的现代管理提出了“和合管理”的管理思想。“和合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淡化竞争、追求合作的管理理念,即和谐、和善之和,联合、合作之合。和合组成了和睦、充满理性又兼容感性的概念,是和气生财、团结协作、合作制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要义。

儒家视“中庸”为无上道德。不偏谓之“中”,不移渭之“庸”。中庸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更足一种处事方式,进而上升到治国的方法。“中庸”推崇做人要遵从礼仪的道德规范,用于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管理之道就在于适度和合理,而管理的目的就是力求人与物处于最佳的和合状态,发挥出最高的效益。

儒家所倡导的“和为贵”“中庸”并不是没有原则一味的“和”,而是以“仁政”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准则,以达到自我与企业的和谐相处为目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需要,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

三、无为而治、以人为本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精髓,也是道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这其中的“无为”就是道家学说主张的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的“无为”,更不足国外主张懒汉的懒汉哲学,而是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顺应自然之道,要遵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因“道”而有所为,进而有为,方能取得圆满的效果。

其一,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现代管理应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尤其是上级管理阶层,能否“无为而治”也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善于管理的标准之一。在道家看来,世间的万物都在冥冥之中“无为”地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才能生生不息。顺应自然之道是对现代管理的驭人之道的促进和启发。

其二,现代管理活动应顺应自然之“道”。首先,必须克服轻率和浮躁,个人的浮躁往往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而一个企业的浮躁往往会成为拖垮企业的因素;其次,以清净、持重的态度做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旦看准时机就该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唯有如此才能“道生万物”。

其三,道家的思想中时刻充斥着“以人为本” 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老子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当下管理中“权利下放”的思想主张,而且还蕴合着合理分权不越权、不越职的现代管理思想内容。

四、重义轻利、效益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一些思想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实用主义,这种思想与现代管理制度讲究效益的思想是相符的。同时,我国儒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种大于利的东西,他就是“义”,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的是小人将追求利作为一生的目标,而君子则把义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谓的义就是一个人要公平、要诚信,要一诺千金,从这一层面来讲是有利于现代管理制度运行的,但是绝对不能将这种思想极端化,一旦这种思想极端化,就会出现不讲业绩、不讲效率的情况,这将会使组织的效益管理无法展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然而,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目前各国管理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管理学者而言,更应在管理活动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中国现有国情充分融合,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廖海锋,《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年第7期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刘志勇,《现代企业文化》 2010年第32期

第四篇: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身份证的作用与功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用途也变得越来越广,真可谓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我们也在生活中也逐渐地离不开它了,比如现在出行买火车票或飞机票的时候,必须出事我们的居民身份证才可以买到票,这也是政府为了保障广大出行旅客人身安全的一种形式,在我们出门在外住旅馆,也必须进行身份证信息登记,这是政府为了保证流动人口的人身安全所采取的措施,还有就是现在国家举行的大型考试,比如是高考、考研、国考等考试,必须出示身份证才得以进入考试场。由此可见,身份证的使用范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是在2003年6月2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在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二十三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进行修改,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居民身份证法一直不变的目的就是首先保证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其次是为了证明我们合法身份的有效证件。每位公民的居民身份证号都是唯一的,在本人出生之后由当地公安机关编制,这个号码会跟随一生,并且它是固定不变的,不像身份证上的姓名,出生年月等可以修改,身份证号码是当地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标准编制的,不能随个人的意愿修改,具有强制性和唯一性。

身份证的使用年限也随不同的年龄段而有所不同,这也是我在参加高考之前办理身份证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使用年限分为五年、十年、二十年、长期等四个不同的期限,十六岁以下的公民,发给有效期五年的身份证,十六岁到二十五岁的,发给有效期为十年的居民身份证,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的,发给有效期为二十年的身份证,四十六岁以上的,发给有效期为长期的身份证。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不同的使用年限,首先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就拿2000年之前一直使用的一代身份证,到现在的二代身份证,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二代身份证不再像一代身份证只是一张卡片,现在的二代身份证内部含有智能芯片,它包含了完整的个人信息,比如说常住地区,兵役登记,收养情况,毕业院校,文化程度,婚姻登记,以及是否有过犯罪记录都会被记录到这个芯片上,这可谓是我国在身份证上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以前只听说过美国绿卡包含了许多个人信息,现在我国的身份证也完成了技术改革,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的飞速发展,我觉得身份证还贷会给我国刑侦提供不小的帮助,比如现在在火车站,偶尔就会出现几个穿制服的警察用刑侦仪器来核查你的身份信息,从而抓捕那些在外逃亡的犯罪人员。现在的身份证还会登记指纹信息,这就更利于我们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其次我觉得使用年限变得越来越长,也和我们人类的生理状况相符合,在人年轻的时候,变化会非常的明显,而在

三、四十岁的时候样子基本上就定型了,因此会采取十六岁以下有效期为五年,十六岁到二十五岁有效期为十年,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有效期为二十年,四十六岁之后有效期为长期。因为身份证正面的右方就会有本人的照片,使用者持有效证件必须让核查人能辨认出来,因此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使用年限,这也是满足居民身份证具备机读和视读的功能。

在申请居民身份证时,必须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交验居民户口薄,居民身份证登记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公民身份证号码、本人相片、证件有效期和签发机关,我记得在在办理身份证时候,照片必须要求免冠,男士长发不能过耳,女士必须把头发扎起来,而且表情必须自然不能微笑,规定是相当的严格。发放身份证的日期是自提交《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之日起六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在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办理时间可以相对延长,但一般延长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在身份证办理期间

或是身份证在使用期间不慎遗失,急需使用身份证的,可以到当地办理身份证的派出所办理临时身份证来度过这个难关。

在我们生活中临时身份证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每年高考、国考、考研等考试中,在开考前突然发现自己身份证找不到了,他们都是补办的临时身份证才得以重返考场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就是每年在寒暑假放假时候,部分大学生会遗失身份证,无法买到车票回家,他们就办理临时身份证这才得以重新踏上回家的旅途。

在我们使用身份证期间,本人的姓名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或者是使用期限满,应到户口所在地重新办理新证,如果是公安机关在办理身份证时出现的登记错误,应当让公安机关及时更正并换发新证,每次换发新证时必须把原证件交给公安机关,自己不得占有,从而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以及防止不法分子使用它做一些违法事件。

在通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之后,我又明白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熟悉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予以保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每次看《今日说法》的节日过程中,人民警察在对案件回顾的时候,会称犯罪嫌疑人的名字为张某、陈某、李某等,同时在调看其个人身份信息时有意掩盖犯罪嫌疑人的各种有效信息,而对那些提供破案线索的人会称其化名或小名,同时对于一些缉毒等案件的时候不仅会对提供线索的人的头像打上阴影或者是遮住面部,还会对他的声音做一系列的处理,防止不法分子对其进行打击报复,而对于抓获贩毒人员的警察也同样在采访的时候进行更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从而保护提供线索人以及公安民警的人身安全和个人信息。

在公民从事有关活动时,需要证明身份的,有权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有关单位及个人不得拒绝。在我们身边的就是火车站的那些安保人员,因为火车站人员流动量最大,往往是那些未被抓获的通缉人员的必经之路,我在火车站看见过两次别人被查的场景,被查人都把身份证毫不犹豫的给公安核查。在我通读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之后才知道这是强制性的,不能拒绝的,是我加深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理解与认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都在发挥着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安全的作用。

人民警察在为我们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时候也应当遵守相关的规定。首先就是不能因为个人制作查验身份证的便利,收受办理人的财务或者谋取其他利益;其次就是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发放居民身份证;最后就是不能泄漏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熟悉的公民个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只有警察在办公的时候为我们公民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我们才会以他们为标杆更好的遵守身份证法的相关条例和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完善我国身份证法的体质以及相关内容。

在生活中有很多违法行为容易被我们忽视,我们应该重视起来。首先就是不能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居民身份证,其次是我们的个人身份证是不能出租、出借以及转让的,第三就是不得非法扣押他人身份证,这些行为之一被公安机关调查到都会处以警告和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冒用他人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他人身份证的,以及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并处以罚金,情节严重的会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我发现许多网吧在营业的时候都在违规使用居民身份证,网吧为了赚钱会私下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上网,而现在网吧上网系统必须使用年龄合格的居民身份证为其前提,但是网吧老板会拿出非本人的身份证或者是捡到的遗失的身份证为那些未成年办理上机手续,使其能够成功上网,之前还没有对这种事情太当回事,在我通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之后知道这样做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希望我们每位合法公民在使用身份证是时候都能够遵守身份证法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才能是我国科技水平以及国民收入能够有较大的改变和提升,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是我们中国公民进行正常活动与生活的基础与保障,

它关系到我国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甚至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身份证法的相关规定,维护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完善法律体系献计献策,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我们未来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还记得小时候在课本上了解到一些关于红十字会的相关东西,比如说一些贫困地区一些人由于战争或疾病而受伤甚至濒临死亡时就被及时赶到的红十字会给救治好了,那时候的我对红十字会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很伟大救死扶伤的组织,而且它的那个标志让我联想到医院的标志,因此有时候我甚至以为它是一个背后由医院组成的一个伟大组织。而现在的我终于认识到红十字会并不是我的认识到的那样的,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不断,中国红十字会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体现中国红十字会的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具有很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的上海,命名为万国红十字会上海之会,1906年,清政府签署了日内瓦公约。1907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清朝覆灭,1912年将大清红十字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战乱、灾荒中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报各国,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为社会提供了直接的人员、制度、经验等条件保障,包括中西的融通,机制的运作,中国人与外国人、官方与民间的关系与地位的架构等。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初期是在清朝末期,正值中国战乱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宗旨正是秉承世界红十字会的宗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红十字会实行战争救护的一贯行动,将其基本性质总结“军事一起,无不受此会之大益”。

另外我最近还了解到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的重要的原因是:“万国公法之中,以此会为近数十年至善之大政”,况且中国“以亚洲文明之大国,而万国共行之善政,我独阙如,坐令西方之人以野蛮相待,蔑我滋甚,其于国体,所关匪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具有很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31个省级分会,分布广泛,覆盖面大,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救助群体,在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中国红十字会在现今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职责正是这样,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现今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们做奉献,中国红十字会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确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

一、普遍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两个国际组织及各国红十字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 :

1.备灾救灾

现今社会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时,都需要中国红十字会尽快提供援助,救灾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需物资发放至灾民手中才能将受灾的损害降至最低程度,所以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了备灾救灾中心,为灾区人民提供最快速的援助。玉树地震发生,中国红十字

会在最短时间内启动紧急救灾预案,并启用备灾的紧急物资,在最短时间内运送玉树灾区,物资在最短时间内运到灾区极大地减少了地震后灾区的物资紧张,挽救了很多人们的生命,保护了很多灾民的健康。

2.卫生救护培训

中国红十字会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训练,培训初级卫生救护人员,以减轻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开展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来各省市的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和宣传救护培训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突发疾病对大众的危害,让群众们都意识到了急救的重要性。各省市的红十字会经常下派培训人员到各高校,重要部门如(铁道部,航空局,公安部,交通部等高危部门)去进行义务培训工作,目的是要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现场紧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增强安全意识,在各单位培训更多合格的红十字救护人员。

3.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和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中国红十字会以其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直对国内的一些困难群体进行援助,我国的社会救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助体系,是具有合理健全的社会救助立法机制,社会救助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救助,需要有效的政策和法律调控。

4.红十字宣传和传播

中国红十字总会为了宣传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使中国的红十字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中国红十字总会建立大的宣传格局,各地方红十字会相互合作,在每年的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期间,以同一主题组织“红十字博爱周”活动,宣传红十字精神,为群众服务,做好红十字宣传工作,为群众们讲解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知识,让群众了解红十字会,了解红十字精神,建立中国红十字会网站,让群众们更加方便的了解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的公益事业,是为红十字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需要,是红十字事业获得全社会理解、信任、支持和参与的需要,是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5.红十字青少年培养

红十字青少年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有生力量,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组成,在学校开展红十字红十字教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是红十字会履行的七项职责之一。建立学校红十字会,开展日常的对学生的红十字宣传和教育工作,是现今中国红十字会对于红十字青少年培养的最主要的方式。校红十字会主要是学习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由学生组织校内活动,老师负责监督,检验,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学校红十字会的基本任务有: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宣传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质。

2、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使广大红十字青少年成为受益者、服务者和参与管理者,让广大的红十字青少年积极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奉献社会,助人为乐。

3、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开展思想品德、卫生与健康等相关知识教育,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等助人为乐的活动。

总结:中国红十字会对于社会的的职责在现今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

国各地的红十字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展,对玉树地震援助体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各地方红十字会积极援助,体现了红十字会的凝聚力,迅速救援体现了备灾救灾充分准备,红十字青少年体现对未来红十字事业的培养,中国红十字会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红十字会现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宣传红十字会的公益性,提高中国红十字会的资金来源,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得到救助。加强红十字成员的专业性,加强培训,使中国红十字会能够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增强成员的责任感。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需要所有群众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红十字意识,红十字会成员需要完善自己的职责意识,加大宣传红十字精神,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红十字意识,才能使红十字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导游语言艺术下一篇:浅谈市场营销战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