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2024-04-27

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精选8篇)

篇1: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关于水资源管理与水价改革申论范文

生命的源泉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农村缺水,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城市缺水,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而与此同时,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用水浪费严重,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用水浪费现象。

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水资源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首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政策、宣传等手段,全面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依据水资源的条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强制推行使用节水设备器具,扩大再生水利用,推行利用“中水”技术。建立能够体现水资源紧缺程度和用水全部成本的水价机制。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费等经济杠杆,采取“阶梯式”计费等手段,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近几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向缺水的新疆,推广喷灌、滴灌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面积超过700万亩,每年可以节约出33个天池的水量。

第二,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一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城镇供水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引黄工程”、“南水北调” 等引水工程建设,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第三,深入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树立全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水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自觉地参与水资源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近年来,随着已多年干枯的趵突泉重新喷涌出清凉的泉水、苏锡常地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等现象的出现,我国保护水资源工作的成效也开始初露端倪。

作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

——涵养水源,善用涓滴

我国水资源较丰富,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仅能排到百名开外,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全球十二个缺水严重国家之列。缺水状况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我国的水资源前景并不乐观,甚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国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工业农业废水、废液排放使诸多河水的水质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用水浪费严重,农业上,仍采用粗放的传统灌溉方式;工业上,缺乏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活中,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普遍。加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这一客观因素影响更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用水捉襟见肘。

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统筹兼顾,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最终实现科学用水,可持续用水,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压力

首先,对重点供水河流,尤其是河流上游地区,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水域环保监督的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企业准入环境标准,对污染严重河段重点清理,督促流域内,废水、废液、工业垃圾排放超标企业整改,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其次,推广节约型灌溉方式、耐旱作物的种植技术等手段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在干旱、缺水农村,以示范操作、统一安装等方式推广滴灌技术,指导农民改变固有的粗放型灌溉模式,同时推广耐旱作物种植技术,让农民在不影响经济收入的前提下,有效的节约农民的农业用水支出。

再次,对工业用水进行回收。督促耗水严重企业,建造配套的污水回收装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将工业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净化,统一调配,以此作为中水的主要来源。再以低廉的价格促成中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面积使用,达到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的目的。

再有,以阶梯水价控制居民用水量,提高浪费者的用水价格,倡导居民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协助居民对费水水具进行改装改造,大力推广节水水具。在居民聚集区,补建中水供水设施,以低廉的水价吸引居民合理使用中水资源。

最后,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模板,调配我国水资源分布。用“丰水”地区的余水解决“贫水”地区的供水问题。同时也对丰水流域的河流径流量过大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和洪涝隐患,起到一定的疏浚作用。平衡我国水资源版图,融会贯通的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不平衡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她孕育了始祖生物的原液,我们的文明也大多植根于海岸和大河流域。只要我们做到涵养水源,善用涓滴,那么水——这一宝贵资源,仍会以源源不断的姿态,灌溉我们日益干渴的地球。

篇2: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水价管理改革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

强化水价改革力度确保工程效益提升

一、××*县水利工程概况和水价改革的沿革

××*县位于××*地区西部,乌江中下游段,全县总面积2230.5平方公里,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67公里,铜遵公路干线横穿东西,乌江主河道纵贯南北,直通长江口岸。总人口6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总耕地面积43.38万亩,人口密度280人/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大县。

全县水利设施星罗棋布。截今为止,共建有水利水电工程1211件,总设计灌面18.95万亩,有效灌面16.07万亩。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自始自终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

从80年代至今,××*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在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经历了数次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费及水费粮的计收,为水利工程的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老化,原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已越发不能支撑水利工程的自身运行,进而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整体发挥。直至20xx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意见》出台,现行的水价历经改革定格为蓄水40元/亩,引水30

元/亩。4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水价改革的施行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注入强劲的活力。国营灌区作为水价执行主体,始终坚持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靠强化管理拓展水价调整空间的原则,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抓实抓好新水价的落实,实现了水管单位逐步增效,用水户稳步增收的双赢效果。

二、多措并举,积极稳妥地将政策水价落到实处

水价改革重在落实。我们从提高认识、改革末级渠系管理体制和水费征收机制入手,加强工程配套建设,强化管理,节约用水,压缩管理环节费用,为新水价的落实到位,铺平了道路。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水利工程水价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物价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用水户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局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强化保障措施着手,切实把水利工程水价改革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克服畏难情绪,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切实做到有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专门科室、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并确保领导精力到位,办事人员到位,努力做好与各方面特别是物价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确保水价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实际,着力做好水价改革的宣传工作。先后采用会议、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车、横幅、走访农户、水价公示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方式,统一水利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水资源短缺现状、水利工程供水商品属性、水管单位性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用水户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水价改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为水价改革落实打好思想基础。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的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全县各乡镇水利站(所)进行目标量化考核。把增强服务,确保社会效益和强化水价改革、水费增收放在同等位置,同步考核社会效益、考核粮食总产量,用户满意程度,水价考核水费征收的力度和多少。

同时,将水利事业费的安排使用与水利工程水价改革挂钩,对水价改革成效大的给予相应的优先支持;其次是把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纳入目标管理,作为“争先创优”和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多渠道筹资,加强工程建设。5年以来,灌区积极争取国家节水改造资金万元,有效地改善了灌区骨干工程状况,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平均提高了5。在水价没有达到成本,不能提取大修折旧的情况下,以“工程返还基金”和增加生产经费中工程维修资金比重等形式将水价上调部分收益用于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并通过技术引导,有效吸纳地方政府和受益群众的投资、投劳,搞好末级渠系工程配套,提高节水的覆盖率,为水价落实奠定基础。

五是理顺基层管理体制,促进新水价的落实。××*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灌溉大县。特殊的气候、地理、社会条件决定了我县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针对我县特有的县情、水情,灌区作为我县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依托。通过全局干部职工广泛深入的调研,要进一步在体制上保证水管单位的独立性,保证其水资源执法主体的主导地位,促进其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就必须力争把水利管理单位作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通过定责、定岗、定编,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

20xx年9月,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县编制、人事、财政、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我县顺利实现将三星、林家沟、代家沟、马畔塘等四大水系工程管理

所上划由县局直接管理,小溪河、利民参照管理,局成立了农业灌溉管理服务中心。

为真正理顺基层管理体制,局农业灌溉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推行水务公开化,开展以“输水到户、收费到户口、服务到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到户”活动,强化服务向下延伸,减少用水中间环节,压缩管理费用。同时,开展以“水量指标公开、水费价格公开、水费帐目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三公开”活动,保证水价落实的透明度。根据水价、水源、市场和工程情况任务对各用水户所征水费实行统一管理,加大了对村级管理经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有效遏制了搭车征费,降低了灌溉成本。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挤掉了终端水价中的水分,为新水价落实扫清了体制障碍。

六是以改革为突破口,练好内功,降低供水成本。

市场经济中,我们和用水户是唇齿相依的“鱼水”关系。为在新水价的落实中实现“双赢”目标,我们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真诚服务“三农”,促进节水和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自我加压、加强管理,灌溉季节领导包片、股室包所充实基层力量,与用水户“面对面”,就水价政策、节水措施等做好解释、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大搞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增加农、毛渠数量,加高加固畦埂,减少田间水的跑、冒、滴、漏,明显减小灌溉定额;同时,实行专业化管理,防止过量灌溉,杜绝灌沟、淹路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节水,降低了灌溉成本、减轻了用水户负担,拓展了水价落实空间。

三、水价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几年,我们通过制定灵活的水费征收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水价政策,促进了节约用水,确保灌溉面积基本稳定,渠系水有效利用率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保持水费实收率90以上,水管单位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是水价改革促进了节约用水。由于水价的调整,水作为紧缺资源,其商品属性已深入人心,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如代家沟水系的灌水定额由以前540立方米/亩,减小到了现在的510立方米/亩,每亩节水30立方米。

二是水价改革提高了社会效益。尽管近几年灌区可用水源严重不足,但是我们通过利用价格杠杆,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有限的水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不但稳定了灌溉面积,而且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xx年、20xx年

全县农灌水费分别收取113.17万元和113.52万元,其中水利局直管的工程分别收取73.17万元和79.1万元。工程效益的提升促进了灌区生产的发展,增强了抗御风险的能力,全县粮食总产量从20xx年的21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24.25万吨,增产率11.55,灌区为服务“三农”,增加粮食总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水管单位和用水户节水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几年灌区每年节约的水量均在万立方米左右,这对于缓解我县城镇用水、环境用水和工业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水价改革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近几年我县农灌水费经营收益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实收率保持90以上,在不计大修折旧的情况下,确保了灌区的基本运行。水管单位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灌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1、改革水价管理体制,建立灵活的调价机制

一是合理划分事权,实行灵活的水价政策。由于××*所处地区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应该探索不同灌季实行不同水费价格,将水价管理权限下放,这样既避免了水价政策一定若干年不变的弊端,又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的商品属性。

二是科学合理测算供水成本。结合水管体制改革,针对水价形成中存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完善、成本核算不实的现象,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区域供水成本核算模型,规范供水成本和水价核算,为水价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末级渠系水价管理

一是加速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目前灌区支渠及其以下田间工程多为土渠,渗漏损失较为严重,对末级渠系进行改造,对于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用水、推进水价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建议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国有水管单位供水价格和末级渠系水价,合理确定农民用水的“到户价”,这样即可增加水价的透明度,也可有效避免各种形式的乱加价、乱搭车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3、加快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让用水户更多地参与灌溉管理,并负责末级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工程维修等工作,规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办法,进一步提高用水户的参与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有效控制村级水费、降低水费成本的重要途径。

二是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按照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尽快出台水管单位“定员、定岗、定编”标准,合理界定水管单位的性质,切实解决水管单位公益性工程成本支出财政补偿问题,这对于约束供水成本,为水价改革创造条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尽快研究落实水价的财政补偿机制。首先应落

实公益性工程的财政投入政策。目前,我县农业水价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水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许多应由财政负担的公益性工程和综合利用工程,全部由水费负担,大大增加了水费的压力,形成了新的挪用,另一方面由于水价不到位,造成水管单位供水亏损严重,又造成许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带病运行,人员工资难以保证,职工队伍不稳,抗灾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规定和要求,在分类界定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加大水价改革的力度,对农业用水的,要按照用水面积交费;另一方面,尽快研究由于政府定价导致水价严重偏低的财政补偿机制或国有资产经营政策性亏损责任的承担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2、要加强有关水价政策的制订。如急需制订《水利工程供用水规则》,规定对工业单位使用水利工程供水须到供水单位进行用水登记,按期交费,就像用电一样,否则,就应承担行政、经济、刑事责任。减少行政干预,创造一个良好的水利工程供水的经营环境,对明显违背政策的要进行纠正。政府减免水费的,应给予供水单位按减免的水费数额补偿。对欠费拒不交纳的或对诉讼后拒不执行的,制订简便的民事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

3、水利工程供水单位要按省政府水管单位改革的规定,实行定员定岗,努力降低人员,减少人员成本,降低

供水成本。

篇3: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供水工程作为民生工程,供水价格不仅要坚持公平的原则,还要兼顾供水企业的成本回收以及设备的良性运行。为了保证叶城县农村供水,提高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指导居民合理、科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需要采取合理的水价综合改革措施,将水价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 叶城县农村供水概况

目前叶城县共建成了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36处,总供水能力2.8万m3/日,全县农村供水主、干、支管达到5500km,管网覆盖率已达85%,农村自来水用户达到了7.8万,解决了全县16个乡镇3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叶城县各乡镇农村用户供水实行一户一表、按月抄表的方式,农村居民用水价格为2002年物价部门核定的1元/m3,2010年供水总量为621.55万m3,制水总成本1376.94万元,经测算,售水成本2.21元/m3,2014年供水总量为1035万m3,制水总成本2487.01万元,售水成本2.4元/m3,成本水价远高于目前执行的水价。

3 叶城县供水存在的问题

3.1 供水与需求的矛盾

a.用水量增大,供水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供水初期,用水量还能满足各族农牧民群众的需求,随着农村自来水普遍被各族农牧民群众所接受,叶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自来水入户工程的建设,农村用水量普遍增加,同时,乡政府和学校等机关单位的办公楼、宿舍楼及相关绿化用水均从水厂主管网上取用,导致用水量的增加和用水人口的增加,加之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富民安居工程用水,势必导致下游群众喝不上自来水。

b.管径偏小,已无法满足下游用水需求。农牧民群众人口增加、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以前按照设计规划人口铺设的主管网管径大部分偏小,出现主管网水压不足无法继续向下游乡镇供水,尤其是水厂最末端乡镇的农牧民出现不能喝上自来水的现象。

c.农民经济相对宽裕,已不在乎1元/m3的水,上中游群众无度用水,个别不自觉的群众偷水、用自来水浇灌庭院作物,用水量超标,导致下游居民用水紧缺。

3.2 运行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a.原来建成的水厂经过近20年的运行,部分水井水源干枯,加之农业灌溉机电井增多和地下水质变差,部分水源已经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b.各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设备、电器管网等供水设施逐年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维护,而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维修更新改造费用正在逐年增大。

c.职工工资按效益工资发放,按人均仅达到档案工资的80%,职工工资低,人员极不稳定。

d.水价偏低,折旧费、大修费无处提取,叶城县现行的水价(1元/m3)是2002年调整的水价标准,而以2014年为水价核算基准年,核算出的供水成本价为2.4元/m3,成本水价远高于目前执行的水价。

4 实行阶梯式水价的必要性

阶梯式水价,是指对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按人口设定每月的基本用水额度,月内用水超过基本用水额度的部分实行阶梯计价收费。在全县范围内已实行一户一表计量用水的农村居民用户,均可实行阶梯式水价。

实行阶梯式水价可以消除成本定价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推进水价改革的顺利开展。合理制定阶梯水价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利用高价政策来应对不注意节约用水、浪费水资源、愿意承担高水价的高收入单位和群体,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起始分段内可以通过低价得到足够的用水。此外,阶梯式水价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供水企业成本补偿以及扩大再生产。

5 阶梯式水价实施办法

按照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结合叶城县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初步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5.1 阶梯式水价改革方法

在进行水价改革时,首先要意识到水资源也是商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需求函数直接体现出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行为以及需求规律,体现出了价格、收入等需求因素和主要因素的直接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指的是一类商品需求量在自身价格出现变化后所表现的反应灵敏度,是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和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比值,直接体现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量造成的影响,因此利用阶梯式水价法可以实现节省农业用水的目标。但是如果水价过高,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水价价格作用将会丧失,因此还要对农民水费承受能力进行计算。由于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粮食作物方面,在计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时,主要根据占亩均纯收益比例或水费占亩均产值比例来进行判断,一般认为水费在农民纯收益的10%~13%或农业产值的5%~8%的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根据范围取值,可用下式计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

上式中,C为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测算值;B为亩均净效益,单位为元/亩;R为农民亩均水费承受能力占亩均产出值的百分比;r为农民亩均水费承受能力占亩均净效益的百分比。

当r=10%或R=5%时,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计算时阶梯式水价要控制在农民水价承受测算值以内。根据叶城县以往的用水资料以及作物的亩均净效益和亩均产值,农民种植的蔬菜、果树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效益在1500元就很高了。对农民水费承受能力进行计算后得出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极限值为C=3.2元/m3。

5.2 水量基数的划分

根据叶城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极限值的计算结果将叶城县阶梯式水价水量基数分为三级:第一级水量基数是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为60L;第二级是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水量,每人每天为60~80L;第三级是满足特殊需要用水量,每人每天为80L以上。不同用户每月用水量基数确定见下表。

单位:m3

5.3 阶梯式水价价格级差确定

方案一:第一级水量执行居民生活用水政策优惠水价1元/m3,第二级水量价格执行供水成本水价2.4元/m3,第三级水量价格执行供水成本水价2倍即4.8元/m3。

方案二:第一级水量执行居民生活用水政策优惠水价1元/m3,超出第一级水量达到第二级水量的,超出部分水量执行供水成本水价2.4元/m3,超出第二级水量达到第三级水量的,超出部分执行供水成本水价2倍即4.8元/m3。例如:

人口2人用户,本月用水量4m3,则应缴水费为(1.8×2×1)+(4-1.8×2)×2.4=4.56元;人口5人用户,本月用水量15m3,则应缴水费为(1.8×5×1)+(2.4×5-1.8×5)×2.4+(15-2.4×5)×4.8=30.6元。

5.4 非居民用水差别水价确定

非居民用水分为商业类、生产类和特种类,商业类、生产类用水水价实行成本水价,即2.4元/m3;特种类用水水价实行成本水价的2倍,即4.8元/m3。此举意在控制农村非居民用水总量,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

6 实施阶梯式水价的保障措施

做好宣传工作,考虑到阶梯水价实施影响面广,在阶梯水价实施前,为更好地方便广大用水户了解阶梯水价实施方案、节水和安全用水常识、供水配套服务举措等,供水单位可通过供水热线、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供有关阶梯水价实施事项的咨询服务,建立受理服务点,定期开展相关服务。

普及“一户一表”,“一户一表”指一个家庭住户安装一只自来水计量表,供水单位直接与用水户建立供用水关系,抄表到户、计费到户。同时,将自来水计量表安装到户外公共部位,方便抄表和日常维护管理。

加强计量管理,供水单位应提高计量水表的计量精度,做好水表的常规检定工作,确保水表计量的准确性。

加强抄表管理,提升抄表到户率、准确率、及时率,杜绝出现估抄、漏抄、不抄现象。并及时向用户反馈抄表收费信息,使用户能及时准确了解水费相关信息,减少纠纷。对抄表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水量信息,要及时转告用户,并尽可能帮助用户解决内部的检漏、维修工作。

7 结语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价制定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工程不同,对水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而采用阶梯式水价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供水的公平问题,不仅可以节约用水量,而且可使用户负担减轻。本文对叶城县农村饮水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阶梯水价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实行阶梯式水价,可节约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供求平衡。

摘要:本文对叶城县农村供水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对实施阶梯性水价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水价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并对阶梯式水价改革方案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叶城县,农村水价改革,阶梯式水价

参考文献

[1]程晓霖,方天垄.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06(4):39-40.

[2]孔珂,徐征和,田守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阶梯水价优化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 1(2):113-114.

[3]高兴佑,高文进.阶梯式水价模型中参数的合理确定[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51-53.

[4]索丽生.科学开发水能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4(4):3-6.

篇4: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即“一个价计费”、“一张票送户”、“一只手征收”。“一个价计费”,即以斗渠口计算水量,水价是最终水价,价格不准加码,水量不准变更。其构成包括国有水管单位水电费、基层管理费、村组浇地费等三种费用,由政府定价,直接与农民见面。其中,基层管理费是末级渠系维修管护费用,村组浇地费是末级渠系经营者供水直接费用。同时,还建立了农业水价明码标价制度,要求全省所有的灌区通过印制价目表、标价卡(牌)等形式标明价格。没有明码标价的不准收费,群众有权拒绝交纳。目前,关于农业水价标准,灌区农民已基本上家喻户晓,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灌区到农民田头水价每立方米最低0.12元,最高0.45元,一般在0.20—0.25元左右。

“一张票送户”,即水费票据实行全省统一监制,废止各灌区管理单位及乡镇村组自制的票据。1997年7月,陕西在省属五大灌区推行了全省统一票据,实行开票、送票、公布“三到农户”,改变了开票、送票到村组的老办法,使农民对水价、水量、水费一目了然。2000年,又研制开发了微机开票系统在全省逐步推行。微机开票系统实行以后,有效避免了开票作假现象,实现了灌区国有水管单位收费建帐到户管理,使收费环节真正做到公开、透明。

“一只手征收”,即对水费的收取实行“统征、统管”。“统征”是指将水费征收权集中到灌区国有水管站,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得到国有水管站委托方可向农民收取水费,否则农民有权拒缴水费。“统管”是指将统征的水费放在国有水管站管理,并按不同性质分别建账。国管水电费上交到灌区管理单位;基层管理费由国有水管站按开支管理办法监督审批;浇地费实行报账制。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水价管理的意见》、《农业供水价格收费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水价管理,坚决制止乱加价、乱摊派、虚加水量有关问题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就水费“统征、统管”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二)制定基层管水组织水费开支管理办法,防止水费流失和挤占。开票到户制度实行以后,水费的收缴、管理和监督成为灌区水管站的主要任务。为防止管理站胡支乱花,影响合理开支,特别是水费分解过程中相互挤占,最终向农民伸手多收费的现象,陕西省先后制定了《基层管理费、浇地费管理办法》和《改制渠道基层管理费、群管费开支使用管理办法》,要求管理站分别建立“国有水费”、“基层管理费”、“浇地费”和“水量、水费到户花名册”四本账,国有水电费上缴到管理局,浇地费返还给村组管水组织使用,基层管理费由站监督段斗使用。同时,还规定了国有水费、基层管理费制定的原则以及审批程序。

(三)适时调整农业供水比价,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世纪90年代,为扶持粮油作物生产,考虑到农经作物价格较高的实际,陕西省对省属灌区粮、果、经作物实行了分类水价制度。但是,近年来果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收益锐减,这一政策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也不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为此,陕西省逐步将各灌区的分类价改为综合水价,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重新核定了部分灌区的水价标准。

(四)制定水价等级管理办法,建立灌区水价管理激励机制。陕西省从2002年4月起对全省12个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价格实行了等级管理,主要按照灌区供水设施的完好程度、管理人员的素质、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和用水户对水费征收的满意程度,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视等级情况,授予灌区管理单位10—15%价格上下浮动权,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使价格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由灌区管理较好的单位灵活掌握,缓解缺水时期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把灌区治理“三乱”与企业效益挂钩,有利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遏制“三乱”的自觉性。

(五)聘请农民水价监督员,不断完善水价监督体制。为使农民的意见及时得到反映,同时提高农民抵制“三乱”的自觉性,在加强水价专业监督力量的同时,大部分灌区在乡、村聘请了水价义务监督员,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执法检查为主、舆论和农民监督为辅的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群众反映较好。

(六)加强监督检查,整顿中间环节收费。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水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大中型灌区坚持开展年度大检查和灌季专项稽查工作,物价、水利等部门每两年组织力量对灌区水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水费廉政工作进行大检查。

(七)建立价格双向补偿机制,提高灌区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目前,一方面,全省灌区水价仅能达到成本水价的40%左右,另一方面,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500元左右,处在全国的后几位,灌区水价调整空间较小。为此,陕西省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供水生产价格补偿和价格政策性倒挂财政补偿的“双向”补偿机制,并由省政府印发各地执行。这项政策的出台有着双层意义:一是解决了灌区的后顾之忧,保证灌区可持续性发展,间接扶持了农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区分灌区管理单位经营亏损、政策性亏损,促使灌区约束成本,加强管理。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水费负担明显降低。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收费公开、透明等办法,整治中间环节乱收费,灌区每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约3600多万元。

(二)灌区管理单位水费回收率提高,收入明显增长。落实“终端水价制”等政策以后,农民用上了放心水,缴了明白钱,灌区水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水费回收率提高,收入增加。2004年省属5灌区水费回收率达到97.1%,较1997年增长了4.8个百分点,基本保证了灌区正常生产和运行。

(三)节约了水资源,保证了水的合理使用。按亩收费时,由于不计用水量,不少地方还是大水漫灌。实行按方量计费“一价到田头”以后,不仅节约了用水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据统计,2004年省属5灌区平均亩次用水量为98.8立方米(以斗口计量为准),较改革前的1997年平均亩次用水量122.3立方米下降了19.2%。

三、几点体会

第一,遏止乱收费,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价格管理和收费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工作是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正常的价格制定和调整,更重要的则是“定规则、当裁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必须通过调查寻找出解决灌区水价偏低和降低农民水费不合理负担一对矛盾的结合部,从矛盾的结合部入手,整治乱收费,规范水价形成,约束收费行为,建立灌区加强管理的激励机制、全方位网络化的监督机制以及保证灌区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价管理制度化,二是各项措施系统化,三是监督体系网络化。

第二,水价改革与灌区体制改革政策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水价改革与灌区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灌区发展,约束供水成本,提高灌区效益,减轻农民不合理的水费负担,所以在政策上应该相配套,相互支持和促进。首先,价格政策的制定要与灌区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如灌区推行“终端水价”制的政策就符合灌区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与新型供水管理体制相适应。其次,要坚持价格政策,促进灌区体制改革工作健康发展。如在制定“一价到田头”的政策时,为防止乱收费,坚决抵制了乡镇行政管水组织参与供水,取消了其收费权。

第三,要注意保护其他经济成分的经营者供水成本得到完全补偿。农业供水涉及灌区管理单位以及其它成分的经营者和农民利益。现阶段受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的制约,农业用水价格还不能够实现成本价。核算供水收费标准时,价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政策,坚持农业水价按成本定价的方向,视经营者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作价原则。国有水费按成本核算,根据农民负担能力确定;基层管理费按管理成本平均测算、确定;浇地费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算、确定。在水费收入不足时,不得将基层所有的水费收入抵顶国有水费,要注意保证其它经济成分的经营者供水成本得到完全补偿,并取得合理利润。要坚决反对暗地里默允或纵容基层管水组织私自加价、加量补充经费的乱收费行为。

篇5:水价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梯式水价

http:// 2011年10月14日 14:02 中国经济时报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与房地产价格管理处处长倪弘13日表示,目前推进我国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以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在此基础上,要试行水价成本公开,通过水价调整实施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

具体而言,一是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以及各地的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各类水资源的征收标准,充分反映不同地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过量开采与超量取用水,支持低消耗用水,鼓励中水回用,促进水资源节约,同时兼顾社会承受能力。

二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建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根据污水排放标准与处理内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继续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利用。同时,研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补偿问题,制定综合性优惠政策,合理确定征收价格。

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随着取水成本的上升以及水质标准要求的提高,无论管网建设还是人力财力都导致供水成本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水厂供水亏损面达到40%,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和水务安全。

因此,当前要深化供水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供水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提高供水质量,在降低供水成本的同时实施成本公开。在完善听证制度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城市公共供水价格,全面推进工商业同水同价,继续完善非经营性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积极推进抄表到户。

篇6: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4号令和黑价联字[2004]73号文件的要求,按照**省物价局、**省水利厅统一部署,根据《**省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细则规定,我市的三个灌区于2006-2008年先后进行了水价改革。**灌区是我省水价改革第二批试点灌区。当时我市每亩20元的计费方式,即0.024元/立方米,没有达到实际成本,使灌区经济一直处在亏本运营状态,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工程折旧费零积累,工程维修养护不到位的情况日益严重,水田供水也难以进行,生存面临着考验,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水价远远低于供水生产成本造成职工工资开不到位,工程状况恶化,难以持续运行。因此也急需调整水价。**灌区的水价改革工作于2006年开始,历时3年;**、**灌区的水价改革工作于2008年同步开始,历时1年;三个灌区的水价改革于2009年7月同时完成。

按照《**省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要求,灌区是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构成不计利润和税金,只是核定成本和费用。成本测算不包括提水动力费(即提水电费)。水价改革主要过程:

一、水价测算工作情况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为了加强水价测算工作领导,我市成立了水价测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水务局局长和物价局局长担任。成员由计财科、工程管理科、人事科、办公室等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水价测算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工程、成本、综合三个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使水价测算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二)明确水价测算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将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入,充分体现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价值,以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提高灌区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精心测算,严把质量关。我们在水价测算具体组织工作中抓了以下几项工作:、培训骨干,提高水价测算人员业务素质。搞好水价测算,人员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测算出高质量测算成果。因此,我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以老带新等方法提高水价测算人员业务素质。

2、认真审核,科学合理核定水价。水价核定的关键是水价核定方法,我们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核定水价:

第一步,搜集、调阅、对比、分析、审核2005、2006、2007年三年的各年生产成本、生产费用等支出情况。我们采取“五看、五审”的方法。一看财务决算报告,审核财务决算报告编制的合法性;二看财务账簿,审核成本、费用、利润、税金、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审核各项支出的真实性;三看工程维修养护支出情况,审核列支是否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通过对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三年支出的审核,将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支出剔除。重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保证其合理性。

第二步,核定供水量。我们在工作中认真核定2003--2007年供水量,确定合理计费水量。

二、效益调查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儿,进行详细的比较,确认农户的承受能力。经过调查水费支出占各项比例均不大,适当提高水价不会给用水户增加负担。

三、成本监审 **灌区是大型灌区,供水价格需由省物价局批准,**、**分别为中小型灌区,其水价可由我市物价局直接批复。因此**灌区的成本监审由省物价局成本监察队于2008年12月完成,经过成本监审小组的细致审核认定,最终核定富锦市**灌区2005—2007年平均农业供水定价总成本为495.84万元,2005—2007年年平均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为0.0753元/立方米,按2003-2007年五年农业供水量计算,年平均每亩用水量为774.7立方米,即亩成本水价为58.33元;**、**灌区的成本监审由我市物价局委托**省 新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核,于2009年4月完成。核定**灌区的农业成本为132.86万元,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为0.064元/立方米,成本水价54.23元/亩; **灌区的成本为56.55万元,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0.069元/立方米,每亩定价成本为62.14元/亩。

四、召开听证会 **灌区的水价调整听证会由省物价局委托我市物价局主持召开,**、**灌区由我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与会代表由农委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务局、各乡镇、村负责人、村民代表等参加,与会代表全部同意灌区的农业水价调整。

2009年7月省物价局、省水利厅联合以黑价联字【2009】48号文批复了**灌区的水价为0.05元/立方米,以黑价联字【2009】62号文批复**灌区的提水动力费由灌区代收统一交纳。2009年7月富锦市物价局以富价发【2009】20号文批复**灌区、**灌区(包括**灌区)的农业供水价格加提水动力费最高限价750元/垧。

篇7: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农业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水价的改革措施,以为建立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业灌区水利民生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不配套。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大多数灌溉工程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工程破损严重,运转十分艰难。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肠梗阻”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等原因,“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20.73万hm2。

(2)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以户为单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全建立,乡镇、行政村等基层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没有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主体,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工程的损毁,使原本落后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破旧。

(3)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境,水费实收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水价改革难以推进,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水费收入锐减使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欠发,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改革措施

当前农田水利运行机制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用水管理体制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等体制性改革严重滞后;三是农业水权制度尚未建立且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积重难返、管理主体缺位、用水浪费和水资源配置效率低[2]。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推行农民用水管理自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2)建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明确归其所有。利用财政投入,引导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组织、水费计收等与末级渠系有关的用水事务由组织起来由农民自己管理。

(3)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慎重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4)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工程改造和机制创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推行农民用水自治。通过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划清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义务,既有利于调动和鼓励灌区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也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明确了对象。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要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用水短缺和浪费并存、农民用水成本沉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状况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是灌区和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4]。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

3参考文献

篇8:天津市水价改革探讨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处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天津市历史上水源充沛,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之上游地区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特别是1963年大水后,海河流域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方针进行治理,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生态,天津市年均入海水量由1949年初的140多亿m3降至不足10亿m3,缺水问题日益突出。1965年以前,海河干流能够满足天津市用水需求。1965年以后,海河水位下降至海平面以下0.48m,造成盐水入侵,天津市出现供水危机,居民喝苦咸水,部分工厂停产。为补充天津市供水,1965~1972年从密云水库调水,年均调水量约4亿m3;当密云水库供水不足时,采取从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是海河水系漳河上的大型水利枢纽)调水的临时措施,当岳城水库无水可调时,则引黄河水入津[1]。为解决天津市的缺水问题,国家先后于1972年、1973年、1975年、1981年、1982年向天津输水, 5次引黄河水,水量达到28.7亿m3。20世纪末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继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以后,天津市先后于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4次引调黄河水15.4亿m3。2009年,海河流域遭受严重干旱,为保证天津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和白洋淀生态环境安全,国家实施了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这也是2000年以来黄河第5次向天津应急调水[2]。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60m3/a,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5,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60,加上引滦等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70m3/a,远低于人均1000m3/a的国际重度缺水标准,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低的城市。

1996~2008年天津市水资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08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3.15亿~21.62亿m3/a,平均为10.23亿m3/a;用水总量为19.14亿~25.52亿m3/a,平均为22.35亿m3/a,用水短缺量为12.12亿m3/a。天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4.9mm,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0.6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为5.90亿m3,扣

注:水资源总量是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除重复计算量,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5.69亿m3。1996~2008年天津市年均水资源总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46亿m3,降低35%,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近年来,天津市主要城市水源地于桥水库的入库径流量不断减少,而引滦调水量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缺水催生了节水。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节水力度,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天津市有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才是节水的根本措施,因此,调整水价,加快水价改革的速度,促使企业加大节水设施投入,挖掘节水潜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成为水价改革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

2 天津市水价改革历程

从1996年至今,天津市先后颁布了节约用水条例和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科学地制定了水价改革规划,先后11次调整自来水价格,逐步提高了各类用水价格,并拉开了各类用水之间的差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梳理归并构成水价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天津市水价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类水价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例如,宾馆娱乐业水价涨幅最低,2009年水价为1996年以前水价的7.44倍;洗浴、纯净水价格涨幅最高,2009年水价为1996年以前水价的23.44倍。

天津市通过水价改革,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了群众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目前,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m3,位居全国第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34m3,位居全国第二;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人均78L/d,远低于85~140L/d的国家标准,城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3 天津市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天津市水价改革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

a. 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形成。①居民用水价格偏低。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水费支出应占家庭支出的2%。当水费支出大于家庭支出的2%时,居民才有较强的节水意识。据测算,天津市居民水费支出仅占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不利于节水。②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不高且征收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起地面沉降;水资源价值补偿不足甚至得不到补偿。③污水处理费偏低。天津市污水处理费为0.82~1.20元/m3,尚低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为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建设和运营,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增加所需的费用。

b. 合理的水价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天津市对市政供公用设施、消防和绿化用水未全面实行计量收费;对水质要求好、供水保证率要求高的用水单位均未实行计量水价和容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对居民生活用水采用了单一的计量水价。单一的计量水价助长了用水浪费,同时水费收入无法弥补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成本的增加,导致供排水企业亏损加大。

c. 供排水企业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目前,供排水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导致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分不清,成本分摊不明确,补偿机制不健全。同时,由于供排水企业具有垄断性和地区性,成本缺乏有效约束,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成本增加,也会给用水户带来不应承担的重负。

4 天津市水价改革的建议

天津市水价制度改革应以节约常规淡水资源、压采地下水资源、鼓励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为指导思想,本着“优质优用、劣质低用”的水资源配置原则,建立多水源价格体系,形成水价联动机制,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a. 加快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4]。①加强供水成本核算工作[5],准确核算供水成本,为水价改革和价格核定提供基础;根据上游水价、水资源费以及水质[6]、供水管网和计量设施等情况,在对供水成本审核、强化供水企业成本约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供水价格。②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适时适度地提高居民用水价格,既要考虑居民经济状况,更要考虑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对水价上涨的承受能力。③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适度提高水资源费标准,逐步使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的地下水的自备水费高于自来水价格,限制地下水超量开采。④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强供水计量设施管理,进一步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水资源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管理以及合理开发。⑤对非农业用水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要调整到补偿成本的水平,并逐步实现合理盈利。⑥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达到保本微利水平,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

b.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根据天津市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7],合理核定各级水量基数,在确保基本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适当拉大与其他行业用水的价格差。城市非居民用水实行核定用水定额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制定合理的再生水价格,鼓励工业和城市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用水使用再生水。提高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的水价,实行限制性高价。尽快对城市绿化、市政公共设施等公共用水全面实施计量收费。

c. 加快供排水单位体制改革进度[8]。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营理念,打破垄断经营,根据市场运行机制,对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实行改革,逐步引入城市水务特许经营制度,加快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国有水管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在水务管理中的职责,促进供排水单位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同时,应加强对供水管网的监督管理,降低管网漏失率和供水企业产销差。

d.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9]。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积极完善水价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在水价调整幅度较大时,合理确定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量,对社会低收入群体要采取适当减免的政策,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水价调整方案出台前,要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加大再生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再生水生产使用的优惠政策,降低再生水使用成本。结合再生水水质和用途等情况确定价格,与自来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鼓励使用再生水,逐步扩大再生水的使用范围。科学制定淡化海水的水价,给予海水利用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制定扶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政策,如减免企业增值税、免除建设项目引进设备进口关税、减免企业用地的出让金等。

e. 加大水价改革宣传力度。水价改革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长期以来,人们的水商品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因此要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水商品意识。只有提高人们的水商品意识,才能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商品市场。同时,应大力宣传水价改革的重大意义,为水价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充分了解当前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形势,使人们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从而做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5 结 语

水价问题是复杂的经济政策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天津市水资源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促进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与开放,必须通过完善水价制度,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推动天津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摘要:介绍了天津市水价改革的背景,在回顾天津市水价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和完善天津市水价改革的建议: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加快供排水单位体制改革进度;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水价改革宣传力度。

关键词:水资源,水价,水价改革,天津市

参考文献

[1]姚勤农.从引滦工程体系建设看科学调水化解水危机[J].中国水利,2009(14):19-20.

[2]张伟.2009年引黄济津(入冀)将于10月中旬启动[EB/OL].[2009-09-23].http://www.chinawater.com.cn.

[3]天津8次调价撬节水杠杆科技创新提升节水潜力[EB/OL].[2009-06-24].http://www.enorth.com.cn.

[4]范世平.山西省水价改革的探讨[J].水利经济,2005,23(6):24-25.

[5]张勇,苏秀峰.德州市推进农业终端水价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9,9(9):61-64.

[6]唐利斌,毛志峰.北京市水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09(10):47-49,52.

[7]姜文来,唐曲.北京市水价改革研究[J].水利经济,2009,27(36):30-32.

[8]李志军.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9,9(7):44-47,73.

上一篇:大鱼海棠最催泪的台词下一篇:经典美文欣赏: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