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2022-07-15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价改革情况汇报》,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汇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汇报

当阳市积极推行以奖代补机制,以完善末级渠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以灌区良性运行为目的,积极实施产权制度和农业终端水价改革,节水增收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灌区运行模式。

一、基本情况

被称为“微型湖北”的当阳市位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山区、丘陵、平原兼有。最高海拔为,最低海拔为,相对高差为。耕地面积66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蔬菜、小麦、豆类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之间,径流深374mm,径流系数。由

于当阳市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多样,各个干旱时段的地区分布不同,轻重不一,极易出现伏秋连旱,干旱灾害十分频繁,对水稻生长极为不利。

在农业水价改革项目实施前,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管理废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在:末级渠系年久失修,毁损严重;灌溉面积缩小,效益衰减严重;水量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维护成本费用高,农民水费负担重。

针对这种情况,当阳市大力推行以奖代补机制,以完善末级渠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把深化水价改革作为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举措。2012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成效十分显著。

二、改革措施

1、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末级渠系建设完善是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项目所在地政府极为重视末级渠道建设改造,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的末

级渠系建设指挥部,各镇也相应成立了指挥部和工作专班,为末级渠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末端灌溉渠系建设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的政策性文件。对由农业用水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过流能力/s的支渠以下的末端渠道节水改造项目,按推广U型渠改造方式,分U30、U50、U70和U70以上4种规格,每米分别补助10元、15元、20元和25元的材料费贴,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投入末级渠系建设的积极性。

2、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坚决贯彻落实当阳市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结合实际,把项目区范围内的小水库、堰塘、引水渠、斗毛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全部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将工程按照协会的《章程》分段承包给用水小组及用水户,让农民觉得是自己的产权,爱护渠道工程跟爱护自己的房屋

产权一样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产权明晰后,农民投资维修、改造和兴建小型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协会管理,规范运作。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以来,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协会38个,涉及全市10个镇86个村70800户、灌溉面积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协会大力宣传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农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放水取水口修建标准的测流堰,并悬挂水价、水费和水量公示牌,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区划和水文边界不一致而产生的用水纠纷,使末级渠道实现了”送水到门户,放水到田头”。项目建成后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承担渠系工程项目、量水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具体负责工程维修、管理、用水收费,初步形成了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

4、终端水价到位。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协会长期以来水价偏低,无法补

偿供水成本,导致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经费不足。为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真正体现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水费从元提高到元,以便增加工程管理维护费用。目前,灌区经营性农业灌溉水费按实际受益面积收费,征收标准按灌溉水价每方元。虽然水价增加了,但通过水价改革后,农民负担水费的情况不断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主要是放水时间减少,用水量也减少,管水的人员工资减少,又增加了协会对渠道工程管理养护的能力。

三、改革成效

1、节水效果明显。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来,累计投入2185万元,完成骨干渠系衬砌万米、末级渠系硬化万余米,渠道过水能力提高2倍多,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提高到以上,灌溉保证率由60%提高到90%;新增灌溉面积21678亩,改善灌溉面积54271亩,改善排涝面积14523亩;新增节水能力239万m3,节水20%,节水效果明显。

2、农民增收效益。实施农业水价改革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增产17138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50元以上,经济效益突出。以当阳市半月燎原项目为例,按照农作物平均亩增产灌溉效益计算表计算,实施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后亩平增收元。项目实施前,水费亩支出51元,占亩产值%,占亩均纯收益的9%。项目实施后,水费亩支出元,占亩产值的%,占亩均纯收益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水费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3、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灌溉次序良好。末级渠系的硬化建设不仅解决了输水“跑、冒、滴、漏”的问题,为今后水费的计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了联系农民与干部的“纽带”, 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信任度、凝聚力。同时通过末级渠道的改造,减少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缩短用水周期,

降低用水成本,有效解决了农民用水难、成本高、水费负担重的问题。

四、推广情况

当阳市以奖代补农业水价模式,充分发挥农户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水价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已在江汉平原的仙桃、潜江、江陵,在鄂西北的南漳、老河口,在鄂南的咸安等县市广泛开展示范推广,效果显著,易于操作。下一步,将根据有关部署,积极全面推广。

第二篇: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制度创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有关工作要求,我省因地制宜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结合“三解三促”调研活动,我就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分别赴xxx市、xx区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全省农业用水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全省水资源相对丰沛,水域面积为1.66万平方千米,全年核定用水总量4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总量占比较高。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成灌排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截至XX年底,全省建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88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5262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3082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十一五”期末的0.55增加到0.59。XX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90.6万吨,顺利 实现“十一连增”,单产位列全国稻麦两熟地区第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和基础较好的农田水利灌排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对照总书记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对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省农业用水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灌区工程配套不齐全,很多斗渠以下供水系统缺少供水计量设施,终端水价按方计费缺乏有效的工程基础,水费不能按量收缴,只能采取按亩均摊的办法征收,不能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国有工程供水农业水价8元-18元/亩,末级渠系灌溉水价一般协商确定水价。从典型调查的平均情况看,XX年全省农业用水测算水价为0.138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为0.0126/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占测算水价的9.3%。同时,水费的征收率只能完成72%,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仅收回6.7%,未能体现市场杠杆在农业水价中的作用。

(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尚未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历史欠账较多,尤其是与骨干工程配套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是实现“有效灌溉”、“旱涝保收”的主要瓶颈。我省斗农渠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建渠时间长,初建标准低,后期维修养护投入不足、工程设施老化,建筑物不配套,渠道跑、冒、滴、漏现象十 分严重,渠系利用系数偏低。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工程管护粗放,甚至有些工程有人使用、无人管理,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据测算,目前我省按亩每年需要15元管护资金,全省每年约需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10.5亿元。很多市县虽然出台了管护办法,落实了管护主体,明确了管护责任,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缺口大,管护工作仍然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农民水费缴纳意愿不强。农业是用水大户。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地区农民每年需要向乡镇政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费用仅剩水费。同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许多农民对农业水费收取存有排斥情绪。加之,我省水资源相对丰沛,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习惯了“政府管水,农户用水”的管理模式,农户缺乏节约用水的自律意识。一些地区在风调雨顺年份只依靠自然降水就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要,农民抵制和拒交水利工程农业水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有益探索

高邮、宿豫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还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在全省都有其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典型性与代表性。XX年,两地列入国家四部委确定的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由于我省农业灌溉均为地表水灌溉,项目区选取了自流灌溉区、提水灌区、圩区、回归水利用区、土地流转试验区等,结合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特点,丰富试点样本,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农业水价改革,为同类地区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做法。一年多来,两地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江苏农业供水特点的改革模式,完成了水价改革目标,也逐步形成了在我省同类型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

明确农业初始水权。深入农户开展末级渠系管护现状、灌溉方式、灌溉水量、用水成本、农民承受能力以及改革意愿等情况实地抽样调查,确定地区用水总量指标。项目区根据分配的地区用水总量指标,结合农作物及水产养殖用水定额核定农业用水控制指标,实行总量封顶。地方发改、水利部门联合发文下达水量分解方案及指标给乡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细化水量分配到户,以最小单元明晰农业水量。水利部门给协会颁发农业水权证书,协会给每一位会员发放灌溉用水量分配卡,明确每亩用水定额、用水量以及用水户对水量的使用权利和义务。为规范农业水权回购或转让,项目区出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取水权交易与政府回购机制办法》,为农业水权交易提供政策依据。

实行农业用水精准计量。水的计量管理是农业水价改革的首要环节和难点。项目区经过广泛调研,科学确定符合当 地特点的量水设施,公开招标确定量水设备。宿豫项目区在明渠流量计、电磁流量计上安装LCD屏显用水信息,所有水位计、电磁流量计均配备信息采集分析软件,用水数据可实时监控、用水信息可通过网络传输实时发布到用水户和供水单位,增加用水透明度和调控能力。高邮市在配套供水计量设施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选择了管道式电磁流量计。项目区在灌溉泵站出水管及试验性农渠安装电磁流量计,用于准确计量供水总量;在支渠及骨干节制闸下安装明渠流量计,用于宏观控制水量;在斗渠分水口砌筑文丘里量水槽、三角堰量水槽、长喉槽等建筑物,用于测量分水量,再平摊至每块田块,实现了站、支、斗、农渠的多级量水系统控制。斗渠口门量水设施配置率达100%,斗渠口门以下继续降低计量单元,最小计量单元低于1百亩。通过配套安装供水计量设施,可以准确地计量出农田灌溉用水量,为推广按方收费和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提供数据支持。

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两个项目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1个,均在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登记,并向社会公示。协会会员自愿参加,累计5737户,协会会长等管理人员由会员民主推选。同时制定工程管理、供水、水费收支各项制度,科学规划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布局,指导协会加强能力建设。按照“产权明确、责任落实、管理民主”的原则,由协会承担渠系工程项目、量水工程设施的日常管 理养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全额纳入水价成本。项目区积极落实经费保障,协调利用村部闲置房屋建设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满足协会正常办公所需。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方案制定、招标监督、工程质量监督、协会内部会员水量分配宣传、工程管护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宿豫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结合灌溉工程条件,对所辖区内原先零散的种植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对田块使用进行了整合调整,提高了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田间高效管理。

初步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难点在于精准测算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高邮、宿豫在农业用水成本和价格调查统计基础上,联合院校开展了试点区农业水价测算及水价形成机制研究,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类测算水价。项目区物价部门在水价成本监审、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出台了农业用水价格。如:高邮市出台《关于下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指导价格的通知》,宿豫区出台《关于下达XX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水价标准的通知》。项目区都采取基本水价加计量水价的两部制定价模式,将国家水利工程水费和机电排灌水费两费合并、一价到户,对粮食作物执行全成本计量水价,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执行全成本适当盈利计量水价,实行分类水价。对不同用水规模实行分档水价,超定额用水的累进加价。高邮对比用水定额,分用水量≦105%、≦110%、﹥110%三个量级,分别确定水价比 例为1:2:3。宿豫对比用水定额,分用水量≤100 m

3、﹥100 m3分别确定水价比例为1.5:3。

制定精准补贴机制。试点区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制定《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出台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政策的通知》《关于实行农业水价“精准补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通知》,明确在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区,对种植粮食的农民、农民用水户协会及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在执行全成本水价过程中,比对现状执行水价,超出的部分给予补贴。XX年,高邮、宿豫财政各拨出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精准补贴,并对在本项目区定额内水费负担高于改革前区域实行了精准补贴测算,补贴资金已发放到相关协会。

建立农业节水奖励制度。项目市(区)分别制定了《农业节水奖励基金筹集使用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为财政适当补助、水费收入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入等,明确资金筹集、奖励对象、奖励标准、奖励考核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奖励金额按节约的用水量乘以奖励标准,分为节水量≦5%用水指标、5%﹤节水量≦10%以及节水量﹥10%等3个量级,奖励标准分别为全成本水价的0.5:1:2。XX年高邮、宿豫财政分别安排节水奖励资金15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项目区将实行用水定额产生的节水奖励拨至相关协会,除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专项基金外、积极采取灵 活多样的政策措施,实施水利工程水费中提留一部分资金、末级渠系节水工程和技术改造“以奖代补”、与农田工程管护补助挂钩等方式逐步壮大节水奖励基金的规模。

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项目区结合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细则》等制度,明确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的工程产权。在试点区范围内,将村级河道、末级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所有权明确给行政村,发放由政府监制的小型水利工程证书。同时,将工程的管理权、使用权明确给各农民用水户协会,并签订管理责任书,由其履行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职能,做到了产权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民主参与管理。为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我省积极推行村庄垃圾清运、农村河渠管护、农村道路管养、绿化植树养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管护模式,财政每年专项拨款用于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项目区除田间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外的所有水利工程设施全部纳入了“五位一体”管护,小型田间水利工程设施明确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护,由水利部门与协会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管护范围、管护标准及管护职责,管护经费在执行的全成本水价中提取。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高邮、宿豫等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为全省推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农民节水意识有效增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地区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宣传推广,赢得了广大干群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支持。同时通过计量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群对农业用水“量”的概念,辅以合理的价格机制,增强基层干群农业生产“水”成本的意识。对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后,试点区亩均农户实际支付水费成本负担均未增加,部分地区有所降低。如:高邮粮食作物终端平均水价由每方水0.1074元降为0.105元,农户亩均水费由89元降为 69元。宿豫区终端平均水价由每方水0.048元增至0.118元,但因节水增效及精准补贴,农户实际水费维持改革前每亩48.5元,农民实际负担未增加。此外,由于沟渠整修与用水管理的费用全部纳入水价成本测算中,交由协会统一管理,降低了人工消耗。

农业节水效益明显提升。通过末级渠系防渗硬化工程建设,农业用水保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跑、冒、滴、漏”得到了根本扭转,彻底消除了无效水、低位水、漏失水,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5%,适时适量精准灌溉的推行也大大减少了灌溉水量需求。对比改革前后用水数据,高邮亩均用水量由921 m3减至700 m3,亩均节水221m3,仅2.05万亩试点项目区可节约水量453万m3。宿豫区由800 m3减至600 m3,亩均节水200m3,仅2.1万亩试点项目区可节约水量400万 m3,节水效益十分显著。

农业水费收入得到保障。原项目区实行国家水利工程水费和末级灌溉水费两项水费,既有水利部门收取,也有灌排经营户收取,许多农民误以为是重复收费。农民自治组织协会成立后,对水费进行统一收取、一价到户,同时农民水费实际负担总体不增、部分减少,因此农民有了水价改革的意愿,水费收取率明显提高。其中:高邮市改革后水费收取率提高到100%,宿豫区由改革前85%提高至95%。

农田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管护。项目区范围内,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发放产权证到各行政村。同时,将工程管理权、使用权明确给各农民用水协会,并签订了管理责任书,做到了产权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民主参与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无人管理,工程无人管护的状况。

四、全面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省农业用水达到用水总量的70%,推进农业节水是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思路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有利于节约用水、有利于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有利于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水利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完好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供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合理的水价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的财政补助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农田水利灌排工程长 效运行机制。

完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支撑,农田水利工程难以得到有效的运行维护,农民用水者协会也会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供水水价改革,加快水价调整步伐,建立灵活多样的农业供水水价的调整机制,供水成本制订农业用水水价。需要结合高邮、宿豫试点改革工作经验,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加快末级渠系及计量设施配套建设。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末级渠系与骨干工程同步配套建设,有效解决因末级渠系不配套引起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渠灌区国有水利工程单位与用水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设置用水计量点,有条件的地区可计量到田头、核算到户;探索对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先 建后补”的奖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强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我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很快,但很多协会不能规范运作或运作困难。下一步需要扶持帮助农民用水者协会正常运转,指导其进一步规范管理,形成造血功能,逐步探索将工程建设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承担,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实现农民协商管水用水。必须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协会工程运行维护、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有关用水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区试点供水工程措施平均投资在1000-1500元/亩之间。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必须整合各方面资金合力推进。近几年的试点经验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等在同一平台上推进,以创新农田水利工程体制机制,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XX年度项目试点区的成功探索,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扶持帮助,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试点实践来看,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常态化管理,必须建立资金、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编制农业水价改革中长期规划,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将包括末级渠系改造和计量设施配置、协会建设以及水价良性运行机制保障在内的农业水价改革,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形成合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第三篇:水价改革考察报告

关于参加水价改革外出考察报告

201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做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所谓的水权就是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一、学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

2、紧扣目标任务 ,编制实施方案;

3、坚持多措并举,狠抓任务落实;

4、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改革。

二、学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任务

1、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2、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3、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4、保障措施。

三、改革方案思路

1、指导思想:因地制宜、抓大放小;

2、工程建设:按部就班、建管同步;

3、用水计量:总量测控、计比配合;

4、水权分配:分配到户、发证到村;

5、水价定价:协商优先、定价保底;

6、水费征收:统一测算、分级管理;

7、管护组织:单元承包、村协托底;

8、激励机制:基层操作、收支平衡;

9、执行方式:多级推进、分工合作;

10、评价方式:重视考核、不唯考核。

四、学习改革管护组织模式

通过两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去了滨州阳信的金阳镇,学习了金阳模式(公司化服务:介入建设+收费服务);然后又去了德州宁津,学习了他们的协会模式(协会+村管员或电工);最后一天去了济宁邹城,学习的3P模式(公司投资+政府政策扶持+水权转让)。

五、学习心得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几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努力对接济南北跨的发展。考察期间,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势头之猛、改革开放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他们的发展理念特别新,他们解决难题的办法特别多,他们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特别活,他们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的意识特别强。

二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所学习地区无论是工业园区的总体规模还是企业的单体规模,都气势恢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堪称一流。

三是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考察团参观的济宁市邹城,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激活招商主体,利用招商引资来惠及农业,借助外力加快了自身水价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四是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都十分振奋,不管是主要单位,还是参建单位,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魄力,不断创新水价综合改革。

六、成功经验的借鉴

从总体上讲,三个地区的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三是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四是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五是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总上所述,我们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德州宁津、滨州阳信、济宁邹城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对客观形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大家必须坚决摒弃照搬条文、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变,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研究政策,灵活运作,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大胆的闯、大胆的试,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实干中求完善,做好水价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四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农业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水价的改革措施,以为建立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业灌区水利民生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不配套。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大多数灌溉工程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工程破损严重,运转十分艰难。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肠梗阻”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等原因,“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20.73万hm2。

(2)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以户为单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全建立,乡镇、行政村等基层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没有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主体,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工程的损毁,使原本落后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破旧。

(3)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境,水费实收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水价改革难以推进,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水费收入锐减使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欠发,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2改革措施

当前农田水利运行机制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用水管理体制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等体制性改革严重滞后;三是农业水权制度尚未建立且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积重难返、管理主体缺位、用水浪费和水资源配置效率低[2]。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推行农民用水管理自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2)建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明确归其所有。利用财政投入,引导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组织、水费计收等与末级渠系有关的用水事务由组织起来由农民自己管理。

(3)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慎重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4)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工程改造和机制创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推行农民用水自治。通过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划清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义务,既有利于调动和鼓励灌区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也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明确了对象。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要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用水短缺和浪费并存、农民用水成本沉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状况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是灌区和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4]。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

3参考文献

[1] 马延禄.浅议乐都县农业水价改革措施[J].陕西水利,2009(8):139-140.

[2] 杨进伟,朱焕丽,周和平.农业水价经济杠杆及其综合作用的发挥[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26-228.

[3] 李鹏,汪志农,李强.大型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68-6070.

[4] 杨胜平,林国义.浅析安庆市花凉宁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J].安徽水利财会,2008(2):22-23.

第五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如何改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等,都将成为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近日表示,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农业水价一直是水利领域的敏感地带。过去,大家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有的地区,水费收不上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立足我国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农业必须节水。除了加快升级水利基础设施,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倪文进认为。由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复杂性,我国采取了试点先行的办法。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又在27个省份8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探索性、阶段性成果。

通过总结经验,倪文进透露,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倪文进介绍说,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总体思路上,粮食作物因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上还是按供水成本确定;而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要适当考虑供水成本加微利,这样也可以让一些社会资本愿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他说。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倪文进介绍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上一篇:世界动物保护名单下一篇:三讲个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