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为实现灌区用水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于水联网和水权交易,研究了灌区智能管理技术,提出了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水联网灌溉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平台系统的功能、组成。水联网智能灌溉技术与水权交易的集成应用,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和智慧农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 篇1:

友联灌区运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友联灌区现实出发,提出了灌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根据近几年来灌区节水和发展的过程,尝试概括全面实现水票制供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灌区管理;实践与思考

1.灌区的基础设施及运行情况

1.1灌区的基础设施

甘肃省高台县友联灌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高台县境内,是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之一.以高台县城为中心,东延伸至临泽县境内,西至高台县罗城乡,南与肃南县毗邻,北靠黑河。东西长4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约830平方公里。从黑河自流引水,属河井混灌的大型灌区。灌区辖6个乡(镇),89个行政村(含7个社区),548个合作社,57个国营、集体和个体农场。总人口116526人。其中农业人口88494人,城镇人口28032人,有效灌溉面积33.54万亩,其中农田24.36万亩,果园2.71万亩,林草地6.47万亩。全灌区注册用水协会87个。至2014年底,灌区已建成洼地水库8座,总库容229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库容1048.5立方米,小(1)型水库6座,小(2)水库1座。建成干、支、斗、农各级渠道831条828.796公里,各级渠道建筑物4986座。其中:干渠12条223.024公里,建筑物825座;支渠40条154.86公里,建筑物1086座;斗渠482条478.588公里,建筑物6098座;农渠968条769.85公里,建筑物1874座。灌区经过多年的节水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高标准衬砌渠道,干支渠衬砌率83.1%;斗渠衬砌率71%;农渠衬砌率40%。灌区共有各类灌溉井2261眼,已配套2022眼,占89.4%,管灌9.54万亩,滴管2.36万亩,喷灌0.1万亩。有效地缩短了灌溉时间和轮期,发挥了工程节水效益,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为农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工程保障。

1.2灌区现行运行情况

灌区经过多年的运行已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亩定量,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一整套运行机制。

2.灌区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供需矛盾突出

实行按方收费会直接影响管理费用短缺,而通过加大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管理来弥补农业用水缺额的方案还未能有效实施。

2.2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未能落到实处

由于缺乏有效的计量设施,致使用水单位的定额管理无法实现量水科学、公平、合理,导致总量控制指标未能全面落实。部分用水协会用水总量超过了水资源配置方案控制的指标。

2.3 地下水资源开采不能有效得到控制

有地表水不用而采用地下水,灌区采用了智能化水表对地下水进行了管理,但因资金问题未能全面履盖。只有严格控制地下水提取量,实现水量科学、公平、合理的配置,才能更好的,快速的全面实现灌区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

2.4收费管理方式落后

灌区现行的收费管理方式是传统的按亩收费和水票制按方收费两种方式并存,由于两种收费方式的存在,造成了灌区以每个渠系为单位管理,渠系与渠系各自为营,以至于管理人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管理成本不能有效降低。

2.5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和用水户代表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受资金的困扰,协会经费和管理人员的报酬无法解决,使协会的职能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

2.6地表水,地下水的利用不能合理调配

主要是地下水需水时段集中,对地下水的计量控制管理有限,更突出的矛盾在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价成本不均衡,比如以友联灌区为例,地表水0.1元/方,而地下水仅收取水资源费0.01/-0.04元/方的阶梯水价,平均水价在0.02元/方以下。产生的电费由电力部门收取。两者相比地下水收取的水电费小于地表水,因此部分区域或部分用水户即便有地表水可用但却选择用地下水灌溉,发生了地下水超采或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

3.灌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灌区按方供水管理模式的运行,证明水权理论为灌区节水发展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建设节水发展的具体途径。灌区的运行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落实和强化总量控制

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活、生态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不能以牺牲地下水超采的代价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3.2水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

将区域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水权管理是在编制水资源配置方案分配水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分配水量的稳定性,使过去短期化和保障程度不高的水量指标逐渐成为各用水单位稳定和可预期的权利。

3.3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

为实现水票制供水提供保障,水权的分配、实施和流转需要依托一套基础设施体系,最重要的是计量设施、监测设施和实时调度系统,从灌区运行情况来看,计量设施的匮乏已经成为灌区推行水权制度的“瓶颈”。各地区在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计量、监测和调度设施的建设。通过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应用,减少用水调度管理的随意性,减少水事纠纷,增加水量使用的公正性,控制的有效性,配水的均匀性,收费的透明性,使灌区整体效益得到提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基础设施

水权管理,不仅要根据定额管理的思路明确用水户水权,还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障水权管理的进行,包括用水者协会、水票制、冲突调节规则、水权交易规则等。这些制度安排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在于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农民根据水权证表明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时先购后供,如果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有水票节余者手中购买,农户节约的水票在同一渠系内,或整个灌区,内可以转让。像人民币一样流通,但这个人民币的总值不会增大,或许会越来越小。

3.5推广应用节水技术,综合运用高效节水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高效低能耗,简易经济,便于推广应用 改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应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灌溉尽可能大的土地面积。占地少,灌水成本低,简便而容易普遍推广。不但节约用水而且降低了农田成本。

3.6大力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主要是末端渠系水价改革,随着“两工”的取消和集体经济的衰弱,加上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本已逐渐老化和破损的农村水利工程是更加老化和破损,严重丧失了其应有的防洪、抗旱和供水功能 。当前,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关键还是靠农民自己,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然政府的投入也绝不可少。然而,农村“两工”(下转第272页)(上接第208页)已经取消,想要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通过“一事一议”来决定。众所周知,“一事一议”在农村目前实施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召开“一事一议”难度非常大,企图通过“一事一议”来调动农民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很难行得通。因此,加快推进末端渠系水价已客不容缓,等同于是农协会斗农渠管理维修运行的费用。末端水价的实施替代了以往的“两工”的作用,同时他又有合理的收费标准,防止了以资代劳过重,加重农民负担。

4.结束语

靠价格杠杆节水,这是最有效的节水方法,但做为一个农业县,水价与广大群从的根本利意息息相关,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节水方式。节水型社会的全面推进,仅靠水主管部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政府部门的全面支持,全民形成统一节水观念,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持续发展型社会。要求一个流域或地区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打造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內。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存条件恶化。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以“生态环境赤字”为代价维系水的粗放利用,水资源利用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任务紧迫而艰巨。呼于全民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维持生态平衡持续发展,实现水与自然相互和谐、相互平衡。 [科]

【参考文献】

[1]张掖市建立节水型社会资料.

作者:赵光有

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 篇2:

集成水联网和水权交易的灌区智能管理技术

摘要:为实现灌区用水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于水联网和水权交易,研究了灌区智能管理技术,提出了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水联网灌溉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平台系统的功能、组成。水联网智能灌溉技术与水权交易的集成应用,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和智慧农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联网;水权交易;精准灌溉;智能管理

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60%以上。据测算,如果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目前的0.5提高到0.7,就可节约灌溉水量约900亿m3,是我国灌溉缺水量的3倍。在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条件下,要保证21世纪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须落实“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水利发展,融合交叉产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灌区水权管理技术,从而盘活水资源存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创新了新一轮节水灌溉技术。水利部水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有效实施为全国水权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左其亭[1]提出了“水利4.0”战略构想,水利发展进入“智慧水利”阶段;王忠静等[2]以“互联网+”为基础提出了“实时感知、水信互联、过程控制、精准配送”的灌区水联网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杨得瑞等[3]、黄建水等[4]、侯慧敏等[5]对水权分配、水权交易、水市场等水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完善与实践应用;倪建军等[6]研究了水联网与水利信息化理论;金永奎等[7]设计了高效节水灌溉自动监控及信息化系统。以上技术均在不同尺度灌区进行了水联网灌溉或水权交易应用与示范,但其集成协作的潜力和效果提升尚需进一步挖掘和论证。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提出了灌区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水联网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灌区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灌区水资源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功能、组成,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时适量地按照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精准灌溉,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的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 灌区水联网智能灌概技术

水联网精准灌溉技术是指根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灌溉面积、灌溉方式以及不同作物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溉制度,进行需水预测和灌溉决策研究,并集成水联网远程控制技术,采集、感知、传输和反馈田间土壤墒情以及作物需水信息,通过水联网测控一体化闸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各时段水量的精准配送任务,实现田间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灌溉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控制及管理。该技术由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水联网灌溉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和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组成。

1.1 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

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利用土壤墒情传感器、光照量子数传感器、空气湿度温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等,适时地将湿度、温度、风向、风速、光量子数、CO2浓度、降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水分等各种物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数据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灌溉决策专家支持系统,并利用视频探头、3S技术和卫星图像对作物长势、土壤墒情、植物冠层尺度、虫害等进行可视化远程自动监测,实现田间环境因子和视频图像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并对各项信息参数和作物生长态势进行远程监控,以适应精准灌溉的需求。作物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在现场供电不便的情况下可采用太阳能供电。

该系统基于以上技术获取土壤墒情、作物长势、虫情、苗情以及湿度、温度、风向等地面气象数据,从而确定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溉决策和灌溉水管理信息可通过GPRS无线通信方式和4G网络发送给用水户和农民用水协会,通过PC端可视化软件、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现场LED显示屏等终端可以查看用水信息。同时,利用数据云计算和数据云服务进行终端数字图像动态监测,可查看灌溉数据报表、24h灌溉曲线、作物灌溉实况、雨情墒情预报、作物长势等信息。系统组成框架结构见图1。

该系统协同灌溉制度和灌溉决策专家支持系统与水联网自动化灌溉系统,可适应现代智慧农业发展需求,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撑。

1.2 水联网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

水联网自动化闸门控制系统集成水联网技术,植人作物需水规律与灌溉决策信息,匹配作物耗水过程,对田间作物生长环境因子连续监测,将数据信息处理后发送到数据接收器及云端服务器,系统根据田间土壤墒情及期望阈值发出智能指令,控制閘门的启闭和开度,完成灌溉作业。

系统主要组成设备包括:作物环境智能采集系统、协调器、信号交换器、信号接收器、防火墙、云端服务器、超声波水位仪、测灌联控一体化闸门、监控设备、信号塔、LED显示屏、PC/手机控制终端等。测灌联控一体化闸门是该自动化灌溉系统的核心,对上下游水位、闸门开度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指令控制闸门,实现智能灌溉的远程控制,无需人工操作。通过云端服务器还能够实时查看土壤墒情、水位、流量、灌溉时段、闸门开度和运行实况等信息,用水户可对自己的用水计量、水费征缴、农业水价等信息进行实时查询,推动透明化、阳光化灌区水务建设。

灌区水联网智能灌溉系统设备运行示意见图2。

1.3 灌区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

灌区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灌区各级渠道水情采集监测、渠系建筑物运行监测、配套工程利用率测算、灌溉水量计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水费计量收缴、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运算、灌区地下水位监测、盐碱度监测、灌溉退水水质监测、洪涝和干旱预警、超定额灌溉预警、用水总量控制以及灌溉成本一效益评估等,从而提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能力,为节水型灌区评估提供相关数据。该系统可供灌区用水户和管理单位注册后直接使用,通过对灌溉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灌区管理指标和灌区工程运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为用水户推荐最优的种植模式和灌溉制度,也可为灌区管理单位的决策提供相关参考。灌区灌溉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的功能见图3。

2 水权交易自动化管理技术

水权交易自动化管理技术将需水、订购、供水、配水和水权交易连接起来,初步建成水联网及智慧水利框架下的市场水网,促进水效能的提升[1]。该系统主要包括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

2.1 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

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是进行水权交易的前提条件。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主要实现水权的登记和水权使用权流转的登记功能,对用户水权信息进行登记、查询、添加、变更和删除。依据水联网调度云端服务器提供的灌区基础数据、灌區监测数据和灌区水权水量,开展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登记,建立网上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台账,并为用水户颁发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证(水权证),载明用户初始水权用途、期限、使用量、结余量、交易量、农田种植结构、种植面积、灌溉方式等信息。借助水联网调度云端服务器,植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数据,利用水联网精准灌溉技术和云平台分析灌区农业节水潜力,认定可交易水权水量,自动核减用水户的水权水量,以达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精确调度和准确计量,确保交易水量的市场准人。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的综合功能见图4。

2.2 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

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为水权交易双方提供闲置水权或节余水权交易信息挂牌公布、水权交易标的查询、水权交易申请、水权交易规则和政策咨询。水权交易主体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客户端,实现在移动终端查看相关信息;水管部门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水权交易网上三级(乡镇水资源办公室、灌区管理处、灌区管理站)审批和准人、水权交易数据统计分析、水权交易监督跟踪、水权交割变更登记等业务。在乡镇水资源办公室设置专人负责水权交易合同的审核与检查,最后生成一份唯一的数字档案,准确记录水权交易过程以及合同期各方的权利义务,为规范水权交易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也为水事纠纷处理提供依据。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操作规程见图5。

3 讨论

(1)水权分配、水权交易等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方式。水权制度从源头和过程“倒逼”农业节水,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低消耗的产业流转。灌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设施农业、经果林农业生产以及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成为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新趋势,其新增水量指标必须通过与农民用水协会或农民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获得,基于水联网的水权交易自动化管理技术成为迫切需要。笔者提出的灌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系统和水权交易互联网技术平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2)我国自流灌区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渠道标准化程度低,灌溉定额高,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小畦灌溉、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植人水联网智能灌溉技术,农业节水效果将十分显著,田间净灌溉定额可大大降低,为开展农业节水向工业企业流转、灌区用水户间水权交易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提出的水联网智能灌溉技术是实现水权交易的技术保障。

(3)本文提出的灌区智能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了作物环境信息采集、水联网调度云服务、远程自动化控制和水权交易自动化管理技术,是“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发展。该技术利用智能设备自动采集水文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等信息,将实时监测、快速传输、需水预报、订单供水、精准配水、高效管理和水权交易连接起来,并且利用测灌联控一体化闸门的智能控制实现精量灌溉,从而促进灌区水管理实现自动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4 结语

笔者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对水联网智能灌溉与水权交易技术的集成应用做了一定创新与设计,提出的智能化灌区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适用于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的内陆自流灌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下,在内陆干旱区建成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化农田水利示范区,促进节水,并将节约的用水指标流转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能,实现取用水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大大节省灌区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控制灌区水资源总量的同时盘活存量,不仅能保证灌区粮食安全、生态健康,而且能保证水权交易配套工程和设施的节水效益,为水权交易工作的跟踪评估和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和技术决策支撑。

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应用潜力,但其集成应用效果和技术对接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左其亭.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及未来“水利4.0”战略构想[J].水电能源科学,2015,33(4):1-5.

[2]王忠静,王光谦,王建华,等.基于水联网及智慧水利提高水资源效能[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1):1-6.

[3]杨得瑞,李晶,王晓娟,等.我国水权之路如何走[J].水利发展研究,2011,14(1):10-17.

[4]黄建水,胡玉娇,乔钮.黄河水权与水市场建设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7):40-43.

[5]侯慧敏,王鹏全,张永明,等.石羊河流域水权交易试点实践方案[J].节水灌溉,2016(4):86-89.

[6]倪建军,汤敏,詹万林,等.水联网与水利信息化理论探讨及应用实践[J].水利信息化,2016(4):32-35.

[7]金永奎,李强,袁圆.高效节水灌溉自动监控及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1):18-22.

作者:王鹏全 吴元梅 张霞

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 篇3:

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2年10月31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前款所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用水权益的前提下,按照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予以确认。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强化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规划

第八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包括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状况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制定规划,应当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第九条流域、区域规划按下列规定进行编制:

(一)钱塘江、瓯江、东西苕溪流域,杭嘉湖地区、萧绍宁地区的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省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省相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甬江、飞云江、灵江、鳌江流域、舟山本岛的综合规划由所在地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所在地的市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其他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所在地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所在地的县(市、区)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县(市、区)的流域综合规划或者专业规划,应当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计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流域、区域规划和上一级水资源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规划,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章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水源源头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库库区应当封山育林,逐步减少水库库区居住人口。

禁止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

禁止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

有饮用水供水功能的水库库区的保护,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应当按排污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产生的废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

第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做好江河湖库水量水质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应当实行共享。水量水质监测结果应当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六条开发利用地表水,应当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七条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有计划地退地还湖。

禁止擅自填埋或者围垦河道、水塘、湿地。确需填埋或者围垦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依法报经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设活动占用水域行为的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开采地下水应当遵循总量控制、优化利用、分层取水的原则,并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可采总量、井点总体布局、取水层位的要求,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

在沿海地带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在地表水丰富的地区,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分布状况及开采情况,划定地下水的超采地区和严重超采地区。

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已开采的应当限期停止。具体期限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征求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意见后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的要求,并不得污染水体和影响行洪安全。

第二十一条水电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规划。水电资源的开发使用权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取得。

第四章水资源配置和取水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本级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江河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跨行政区域的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遵循基本生活优先原则,并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

第二十四条水源和引供水工程建设、供水调度应当以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有调蓄任务的水工程,应当按照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蓄水、放水。

第二十五条跨流域及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调配水资源,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以及调出和调入地区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量分配方案、本行政区域城乡用水状况、下一年度水源预测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区域年度用水计划。

第二十七条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和水工程拦蓄的水域内取水,应当办理取水许可,并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

下列取水不需办理取水许可: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取用少量地表水的;

(三)在城乡供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因家庭生活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各项取水,妨碍公共用水、环境安全或者损害他人用水合法权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限制其取水,直至禁止取水。

第二十八条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申请;建设项目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应当在取水工程开工前,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

第二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取水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取水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是否批准取水申请的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三十条取水许可程序及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水或者利用水资源发电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但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取水除外。

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水资源费应当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水资源保护、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二条取水许可持证人应当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农业灌溉应当逐步安装取水计量设施。

取水计量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应当在三日内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修复。

第五章节约用水

第三十三条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行业用水定额,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

用水超过定额的单位,应当进行节水改造,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定额标准。

第三十四条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单位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用水状况和下一年度水源预测综合平衡后核定。

第三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渠系配套改造和建设,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合理调整水库供水功能,增加对城市、工业供水。农业供水水源转向城市、工业供水的,水价中应当附加农业节水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农业节水。

第三十六条省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并公布本省限期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的应用,支持节水技术的开发;加强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推行分质供水,提高生活用水效率;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三十八条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对耗水量高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海岛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第三十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已建建设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逐步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四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水量和水质,并实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水价政策。

供水价格应当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

对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和分类水价。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政巡查制度,加强对用水单位取水工程建设情况、取排水情况的检查;其中,对地下水取水工程施工应当进行现场监督。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用水单位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取水条件进行取水设施建设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拒不停止、继续施工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

查封、暂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因案情重大等原因难以及时处理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时,依法行使调查取证权、现场检查权、制止权、行政处罚权等职权。

第四十三条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者谎报,不得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四十四条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用水申请单位或者个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故意拖延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拒不执行禁止开采期限规定,放任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在禁止开采区开采地下水的;

(六)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七)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八)有调蓄任务的水工程,未按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蓄水、放水,造成损害的;

(九)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的;

(三)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超标排放废污水的;

(四)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六)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七)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八)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

(九)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打捞、清除,有关单位和个人拒不打捞、清除的,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不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取水许可持证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并按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设备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能力确定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不修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条取水许可持证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未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并可提请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违法审批、越权审批或者错误决定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或者予以撤销。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新形势下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