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2024-04-14

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共10篇)

篇1: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论文

一、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二、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篇2: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庆城县玄马学区贾桥小学

张霞霞

情景教学能是能使单调、抽象、枯燥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熟悉的情景中讲解和操练英语知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记忆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形象化。而学生也往往能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中演好每一个角色。

一般地,创设情景教学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创设直观情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英语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接触英语时间不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简笔画或者视频、幻灯片等手段来设置直观情景进行英语教学,实物是最常用的直观道具,教师应当利用那些易于准备和携带的实物,如在教What can you smell?时,可让学生从家带来自己喜欢的水果和食物,有了具体的东西,整节课就有血有肉。简笔画形象生动,直观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简洁传神。如让学生学会用bird、tiger、elephant和flying、running、walking这些单词进行说话训练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简笔画,将飞翔的小鸟、奔跑的老虎和散步的大象有机结合在一起,由简到繁构成一幅情景画,学生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制作好的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直观有效地再现教材内容;或者运用电影、电视和录像进行教学,再现教材中的场景和意境;也可以从不同渠道剪辑、下载并制作生动活泼、声像结合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各种实物、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英语教学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使抽象的单词或句子转化为直观形象或鲜活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获得一种真实的感受,让其觉得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英语。

(2)创设活动情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边动边学,可以使枯燥的单词和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到这种活动情景中,在各种活动和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常见的活动情景主要有竞赛活动情景和游戏活动情景。以竞赛活动情景为例,英语教学中的常见的竞赛形式主要有:比记忆、比反应、比速度、比观察、比想象等等。比如,在字母、单词、音标教学中,可在不同几何图形的吹塑纸上贴字母、单词、音标,让学生观察完毕后把其中的部分字母、单词、音标摘掉,然后问学生“What’s missing?”,让学生凭借记忆说出“遗失”的内容。在巩固“What colour is/are…?”“Where is/are…?”“What’s in/on…? ”“Is/Are there..?”“How many…are there…?”等句型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事物,记住有关细节,然后遮盖住图片或实物,结合具体句型,以小组对抗的形式,检查对方的记忆情况。竞赛或游戏活动情景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极大的竞争性和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创设对话情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习惯和能力

许多学生学英语时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语义及内容,导致在说英语时精神紧张,容易用错。只有增加“说”的经验的积累、说话环境的适应和开口习惯的养成,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出发,为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计各种真实的用英语交际的情景。

篇3: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创设

一、把握创设情境的关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 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但这一过程每一个学生所表现的阶段并不一样。同时,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太稳定、不持久, 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为此,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英语教学是英语情境教学的关键, 情境的类型可以是故事型、情感型、比赛型等。

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4B》Unit8《OpenDay》一课中, 巩固本课的重点句型“Therebe…”时, 教师通常给学生创设一个活动场景,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给每个组的学生一些物品图片, 请学生用“There be…”练习说话。但往往课堂上会出现有的学生沉默、有的学生扰乱、有少数学生不厌其烦地说着。这样的情境创设收效甚微, 没有达成巩固“There be…”句型的目的, 与教师的预设出现了偏差。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教学中“There be…”是个陈述性的句子, 若让学生看图陈述, 由于他们年龄太小, 必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情境的创设不能吸引学生, 此类情境的创设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创设一个适合表演认知的故事情境。例如, 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设计:有个漂亮的小女孩来到了美丽的花园, 小女孩好喜欢这美丽的花园, 跟花儿们在一起仿佛自己也是一朵漂亮的花, 蜜蜂飞来, 落在了小女孩的头上, 小女孩高兴地说:“Thereis a bee on me.”蝴蝶闻着花香翩翩而来, 它轻轻地立在小女孩的肩膀上, 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说:“There is a butterfly on me.”蜻蜓远远地看见了, 也迫不及待地飞过来, 飞到小女孩的手上, 小女孩欣喜地说:“There is adragonfly on me.”小动物们围着小女孩左瞧瞧右看看, 这才看清原来是个美丽的小女孩, 小女孩跟小动物们玩得可开心了, 小朋友们想不想加入啊, 让我们一起加入吧。故事是具体的, 情节是生动的, 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直观的认知。

二、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达成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公开课教学展示时, 总是以创设热闹、新颖的情境为目标, 越是新颖, 越是热闹的情境, 就越表明施教者的教学水平, 这一追求已脱离了情境教学提出的初衷, 是不利于教学目的达成的。

例如, 课题We’re twins!的教学内容是girl, boy, man, woman, baby等单词和“Who’s…?He’s/She’s…”句子。

T: My children, I like taking photos.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Look, who arethey?

屏幕显示了班上学生和教师的照片, 这些照片是教师课前拍摄的, 教师将这些照片以圆圈的形式铺在屏幕上, 配以活泼的音乐, 指针转动, 当学生们兴奋地喊“Stop!”其中一张经过艺术加工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中间, 有的戴上了可爱的头箍, 有的贴上了有趣的胡子, 有的戴上了绅士的眼镜, 这些有趣的照片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但由于情境的创设内容使课堂过于热闹和花哨, 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形式、过程中的热闹, 而忽略了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使得活动偏离了目标。因此,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也就失去了创设的意义。

达成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的目的。为此, 一方面, 从课堂活动的整体规划到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 乃至每一个细节的安排, 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考虑, 所设计的每一个情境以及其中的各个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 是为了实施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的引导和提问至关重要, 要将课堂情境创设成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生成的场所。因此, 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创设情境和如何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是成功课堂的条件, 两种缺一不可。

三、了解创设情境的基石:具有生活气息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 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 也是有效的。因此, 英语情境的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 力求人人参与, 让每个学生成为创设情境活动的主体, 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

如, 教学新版3A《Happy New Year!》的Cartoon time这一部分。故事讲的是Bobby过生日, 小动物们过来给它庆祝生日并送上祝福跟礼物。原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童话。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活气息, 将教学内容真实化, 同时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我们可以将过生日变成“真实的”。课前, 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 跟班主任了解那一段时间有没有学生过生日, 给将要过生日或刚过生日的学生, 创设了一个真实过生日的情境:当教师捧着包装精美的礼物跟生日卡片, 跟着卡片里同学们所熟悉的乐曲唱着“Happy birthday to you”, 向将要过生日或刚过生日的学生走去, 边向她递上礼物边对她说:“This is for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以此感染学生, 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我哼起了歌, 也会情不自禁地说:“Happy birthday to you.”当过生日的学生非常开心地说Thank you时, 学生必然会询问老师送的礼物是什么?教师趁机讲授What’s this?It’s…学生自然而然从情境中接受了这两个句型:This is for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What’s this?It’s…也知道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没有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 而且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趣味性。

篇4:小学美术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探讨

有意习得和附带习得是语言学习的两种方式。而附带习得作为词汇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广大研究者和教师所重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都积极探索和研究词汇附带习得的各个方面。阅读、影音、网络等等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进行词汇的附带习得。而看英文电影这种进行词汇附带习得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有声音、图像的电影则显得更加有趣,潘洁(2010)就通过理论研究说明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策略,在中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的同时附带习得词汇是词汇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词汇学习意识。王春亚(2009)也在其论文中假设初中生观看英文卡通片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并通过实证测试(前测、即时测试和延期测试)进行论证。朱正才(2006)则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高校生进行问卷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观看英文电影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关于词汇习得的分类,结合我国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现实情况,以及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特点,编写了“初中生英语词汇课外学习方式的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图1),在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们觉得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并对英语词汇量的提高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受到最多初中生喜爱的一种习得方式。观看英文电影是提高英语词汇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词汇附带习得的方式在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英语语感的形成。电影中的对白由于有具体的画面、情节和语境,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判断词义,比较适合于附带习得。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每周花费在观看英文影片的时间最多,均值为2.04,略高于2;高于进行课外阅读和通过网络接触英语词汇的时间。对于观看英文电影的附带习得方式也得到了初中生的普遍认可,均值等于3。说明受访者认为观看英文电影这种附带习得方式确实能够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词汇。

以上的调查为初中生关于通过附带习得能够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词汇的主观判断,他们认为通过观看英文影片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本研究也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客观上这种附带习得方式的效果究竟如何。对参加实验班级进行观看英文影片的实验,通过对于前测、后测以及延时测试成绩的均值、T检验的分析来验证学生们的习得效果。试验班级(观看影片)的人数为42人。表1为实验班级的前测、后测以及延时测试成绩的均值统计。表2为成对样本,即同一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的相关系数。表3为成对样本,即同一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的T检验。

表1 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和延时测试成绩均值

表2 成对样本(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相关系数

表3成对样本(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T检验

通过表1中前测和后测均值的统计,可以清楚的看出通过观看英文电影这种附带习得方式,实验班级学生的平均分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10.07),这表明这种附带习得方式可以使得初中生从中习得词汇,增加词汇量。而表2的成对样本T检验则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附带习得方式下,无论是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延时测试之间,都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尤其是后测的效果更为明显,与前测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值为.00,小于0.01)。通过实验任务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于语块(chunk)的习得,观看英文影片的效果更好。

英文电影提供情节、画面、声音等丰富的内容,给学生们以视、听、文等多方面的体验,同时为观看者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情境、剧情,人物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猜测和判断词义。这样,配合了学生有效的理解和正确的使用某一个词、词块、语段,使得学生们在观看英文影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观看英文影片时遇到新单词通常会怎么做”的问题上,58.6%的受访者选择了“对照中英文字幕,了解新单词的意思”,15%的受访者选择了“了解并记住新单词,观看结束后查阅字典学习”,同时,也有23.6%的受访者选择了“看字幕,直接忽略”。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还是会“注意”到新单词,并给与一定的关注,试图通过中英文字幕的对照,来了解新单词,甚至给与更大的“投入量”(查字典等)。这表明,在观看带有中英文字幕的影音材料时,学生们可以附带习得词汇。

而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影片精彩丰富的内容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影片的进展速度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观看速度。这样会使得即使学生有要习得某个单词的意愿,也不得不追随者影片的发展而放弃。从而,学生们忽视了单个词汇的习得。此外,调查表明,仍然有23.6%的受访者会忽略新单词的出现和习得。

篇5: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08初等教育数学(3+2)专一

学生姓名:江巧巧

0835150016

指导教师:金玛丽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数学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该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应包含有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因此,数学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具体问题和 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引发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绿色数学 新课标 创设

一、前言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1]

超越纯粹的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有关的丰富的生活情境,有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是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平台。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案例

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数学教学内容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

总的说来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情境创设要有童趣,也要合理(二)情境创设要务实,具有实效性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挑战性,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案例一:生活趣闻开课,引导学生兴趣

这是生活中一次真实的对话,教师把它用到了《小数除法》一课的开始。师:老师经过一个水果摊,正巧听见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顾客问:“老板,苹果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一斤”老板回答道。“太贵了!五块钱三斤卖不卖?”

“不卖!”..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先沉默了一会儿,而后有学生开始笑了,逐渐笑声越来越多。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1:那个顾客太傻了,一块五一斤,三斤才四块五。生2:那么,五块钱三斤的话,一斤比一块五还贵了。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用5 ÷3计算的。师: 5 ÷3,你是怎么算的? 生2:可以把5元看作50角,用50 ÷3算出结果。师:其他同学认为呢?...上述教学片断中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自己讲出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促进了整个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目标得以较好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用处。

案例二:改变原来单

一、被动、枯燥的教学方式

某学校五年级的一个班级中做过这样的一次问卷调查:你对数学学科的喜欢程度如何?只有

10%的学生选了喜欢.在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中,有80%的学生是因为感到数学知识抽象、深奥、枯燥无味.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使学生人人喜欢数学,必须要改变原来单

一、被动、枯燥的教学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有意地构建以下的课堂教学情境,首先创设买卖物品的生活情境,出示几种商品的价格:戒指599 元,项链604 元,皮鞋198 元,套装320 元,玫瑰花99 元等.由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在小组内各自说清付款、收款的过程,再进行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购物活动.例如:①营业员原有钱165 元,卖出一枚戒指,现在有多少元?列式:165+599=165+600-1,(600-1)即找钱、还钱的过程.②顾客有钱932 元,买玫瑰花花了99 元,现在还有多少钱? 列式:932-99=932-100+10,很显然,通过设计让学生充当营业员进行商品的买卖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商品买卖这一生活原型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在加减法中的简算运算,从而很自然地构建起“多加几要减几,多减几要加几”这一简便计算的规律,使计算教学不再显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案例三:数学教学与生活优化组合,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它是一门理性的科学,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因此,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优化组合,就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在数学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是数学教学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双基”。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教“比多少” 的问题时,用4 个杯子装同样多的开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 勺子的白糖,让学生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发现放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不仅体验了在水一样多的情况下,糖越多越甜的道理,而且还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增强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在教学“圆的认识” 时,就尝试使生活服务于数学。课伊始,笔者出示了班里一位同学的自行车,让同学们一起来找找有哪些图形。很快他们就给出了各种答案: 三角形、圆形等。于是,笔者顺势引入课题———圆的认识。

从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数学知识,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实践。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之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总结: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上课时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创设有趣、互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小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情,从而变得好学上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2002.

篇7:情境创设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一、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拓展学生语文视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同时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另外一方面,阅读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1.教学者在对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在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当中,学生平常就生活在一个学习雷锋事迹的过程当中,然而却没有与其实际接触,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因此作为教学者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利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去教导学生,这样使得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达到了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条件。在借助一些小故事为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为其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无形之中增添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中童话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童话有其存在的科幻性、叙事性、同时也有着无限的联想性,教学者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学习状况的特点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学者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与之相关的卡片,提升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情境进行表演,使得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结语

篇8: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 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 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 (或左右) 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猫“捉”到老鼠时, 教室里是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 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大小的影响。首先, 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来说, 条件的呈现比较隐蔽 (需要选择或转换) 、解决问题的步骤稍多、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思考空间相对较大, 反之则小。其次, 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间, 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问题:淘气家离学校5千米, 笑笑家离学校4千米, 淘气到笑笑家多远?教师的详细分析和标准化答案往往会损害问题的教育价值, 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交流, 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所收获, 对数学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情境的现实性要求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真实的学习”, 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 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而且更易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认知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具体事例, 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却大多是间接呈现的, 不像“生活数学”那样来得直接。因此, 引导学生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把小学数学间接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 在“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在“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情境中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在“体检”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等教学实例, 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问题、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四) 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

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例如, “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去掌握。

2. 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东拉西扯”, 游离于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 以至“穿新鞋走老路”。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 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

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 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 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已有经验

参考文献

篇9: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一、创设数学情境的必要性

很多教师为了顺应情境教学,往往会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一个所谓的情境,而后提出问题,接着解决问题成了主要的目标,而情境早已被抛到了脑后。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真正地反思一下,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给传统教学模式包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吗?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来体验数学的魅力,获得数学结论;3.帮助学生通过情境的沟通,连接新旧知识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常识解决实际问题;4.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

由以上几点可以知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追求形式化,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摒弃伪造的无效的所谓情境。

二、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1.情境创设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华丽外衣。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会忽略掉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引领作用,而只是把它当成了提高传统灌输教育的一种手段。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公开课的导入环节中说到:“同学们,今天喜羊羊将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但是随后,喜羊羊的角色就是和复习、例题讲解、总结、练习等一起出现而已,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浇灭了,一个头像就是情境吗?学生要这样的情境有什么效果呢?

2.创设情境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为依据,随意的拔高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在教学“一笔画”的问题,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个老师出示了一个居民区的平面图,让学生寻找一条不重复又没有遗漏的路线,这样的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就没有探索的欲望;而另一位老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你能一笔画出喜洋洋的形象来吗?这可是学生最喜欢的动画形象了,学生们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掌握了“一笔画”的含义,学生学到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还极佳。

三、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创设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日常生活的客观事实来创设真实的情境,不能单纯地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随意编造情境,导致学生产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常识相悖的错误认识。

2.要创设有数学味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而掌握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过多地渲染情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影响。

3.要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些趣味性强、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篇10: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陶兵红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化解知识难点、促进学生敏捷思维、培养学生辩异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等五个方面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现代网络虚拟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学生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供同仁们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而信息技术正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创设“亲历”情境,化解知识难点

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网络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难点,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如,一位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等,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

又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有了网络技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进行探索:自己上网查资料,上网求解、讨论等,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激励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挖空心思去争取胜利。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些激励情境,有利于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生学习20以内口算加减法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看算式回答。这样,教师很难以照顾到每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应。而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设计一个交互游戏型CAI课件,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的完成任务,把关的“将”才会让其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地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缺陷,照顾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

四、创设“对比”情境,培养学生辩异能力

形近而实异的数学知识,常常困绕着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那些看似相同,实际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理解上的迷茫处,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对比辨析,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电脑动画出示后教师叙述)在一个小山村里,桥西住着李伯伯一家,桥东住着王伯伯一家。这一年李伯伯家养了5只养,王伯伯家在自家门前开垦了一块长20米,宽6米的长方形麦地,(动画显示麦地)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王伯伯非常高兴。(动画显示羊要吃麦田的样子)为了保障麦子丰收,请大家给麦田想个办法?

生1:把羊牵走就行。

师:可是羊还是会跑过来的。

生2:给麦田的四周围上篱笆。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动画显示红色的篱笆)

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王伯伯需要筑多长的篱笆?

生2:王伯伯种了多大面积的麦子?……(抢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太棒了,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就帮王伯伯算算好吗?

教学中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本质属性:面积是指物体平面的大小,周长是指物体四周的长度。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的具体含义。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进行比较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应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计算机却有模拟性强的功能,能很好的创设一个虚拟应用情境。

如:学生学习“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后,我借助录像,设计了学生亲身经历的秋游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美丽的大自然以及孩子们捉迷藏、跳皮筋等游戏相映成趣,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趁学生正入情境时,画面嘎然而止,出现了一组数据:唱歌的10人,捉迷藏的14人,跳皮筋的26人。老师抓住时机提问,谁能根据这组数据提出几个问题。先小组交流后汇报。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提出了如:唱歌的比捉迷藏的少多少人?跳皮筋和捉迷藏的一共多少人?唱歌的和捉迷藏比跳皮筋的少几人?等多个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喜闻乐见、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提出了自己想提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较为顺利的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转换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纳税人申领发票方案下一篇:企业学习雷锋精神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