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教学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积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篇1:

浅谈情境创设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摘 要】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课堂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是能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教活,把学生教活。本篇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情境创设”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地理知识 情境教学法

情境,就是一种气氛。教学情境指的是师生双方组成的一种课堂模式,是教学中时间、空间、师生心境及情感动机等诸因素的综合。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知识潜能得到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带动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它能激发学生主动的联想、想象和思维,还能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有效地调控教学情境,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用于地理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呢?我认为关键是合理创设情境。下面就结合本人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法应用的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导入情境,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说,好的情境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当然,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多种,这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选择。

例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运动”时,我是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的历史典故为情境导入教学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上天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是诸葛亮失算还是司马懿命不该绝?还是……通过创设该历史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设疑导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二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东北辽宁省,一个位于上海市,两者在资源条件方面有何不同?在学生回答二者资源差异后,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资源缺乏的上海布局如此一个大型钢铁工业企业?这样布局是否合理?宝钢能在原料和能源都很缺乏的上海生存,主要是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从宝钢和鞍钢布局说明了什么问题?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组问题逐个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设“民主化”情境,达到师生心理相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所谓“权威”的架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传统的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导演”,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与自由交流、协力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幽默的话语等等,都会使学生共鸣。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会使师生双方心境及情感和谐共鸣,即达到师生双方的“心理相容”。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甚至对教材提出不同的看法,并给予理解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现在的新教材,因使用的时间、范围有限,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更应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与实践,使之日趋完善。   

四、创设探究情境,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效保证。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交通运输中的点”一节的设计中,为了使学生对港口、车站、航空港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让学生搜集海口市交通的相关资料,以海口的港口、车站、航空港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将其成果进行展示。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把握,创设有价值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 2004(09).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06).

作者:葛海云

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篇2:

浅谈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教学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积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师也可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建立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从而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创设;地理教学;重要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还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贯彻落实这两个“有用”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教研经验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立足于生活,将生活现象引进地理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地理学习。

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是渗透新课程理念、打造“生动”的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地理课堂,与书上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教室里贴的一年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讲授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为什么现在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理解了原来这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地球的自转公转”有关。还有,“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正午?”“为什么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是黎明前?”“地震之前有哪些征兆?”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人人都敬慕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不仅会摆八卦阵,更会草船借箭、借东风烧赤壁。其实,诸葛亮能做到这些,不是因为他运气好,更不是因为他会占卜、会呼风唤雨,而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就是说他地理学得好。如果掌握了气候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季风的形成原理,了解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就会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奥妙了。

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用这样的生活化例子解释地理现象,不仅有利于破除迷信,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相对的优势,但是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也不可能都让学生前去观察,因此,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或乡土材料,使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如讲授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以下生活体验:在夏季白天同样的阳光照射条件下,一盆沙和一盆水的温度明显不一样,沙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而在晚上,水的温度则高于沙的温度。然后笔者总结讲述大陆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的海陆热力差异引起气压变化,形成有规律的、季节性的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气候的深奥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设计地理实验,引导课堂探究。地理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增补和延伸。地理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地理现象来揭示地理事物所蕴含的规律和原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非常理性地认识地理规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如在教授“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让第一组和第二组完成以下实验: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土块,一个的表面是裸露的泥土,一个的表面生长有草,分别用两瓶等量的水冲刷土块表面,观察表面土壤流失情况与植被情况之间的关系。第三组和第四组完成以下实验:分别冲刷坡度较陡的土块和平坦的土块,观察地势起伏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第五组和第六组完成以下实验:分别用一瓶和三瓶水冲刷两块具有相同体积的土块,观察土壤侵蚀与降水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性的生活情景教学,学生小组协作探索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地理》的各章節无不包含着国情教育素材。如学习了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与气候,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民族政策等。学习了祖国复杂的地形、气候与湖泊、河流,学生会由衷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学习了地震,联系“5·12”汶川大地震,回顾灾区人民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关爱,每个学生都会为生长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而骄傲、而自豪,爱国热情高涨。讲到资源和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小事,思考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如:家里做饭用煤,既浪费,又污染环境,不如用天然气,在农村还可以用沼气,既经济又实惠;淡水资源缺乏,需要我们每个人节约用水;垃圾会破坏环境卫生,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需要我们为了自身健康处理好垃圾,保护环境;沙尘暴的侵袭,提醒我们要植树造林;等等。这些生活现象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教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课堂,对学生关心的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觉得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

例如,“天气预报给人们出行和农业生产带来便利”“避暑应去海边或山区、林区”“地震来临之前有何预兆,面对地震应当如何自我保护,在地震预报方面技术发展状况如何,怎样减轻地震灾害”“我们在家乡建设或经济发展方面如何结合本地實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等关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既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六、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地理知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才有切身体会,才能体会到生活与地理犹如鱼与水,密不可分。虽说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实践生活阅历仍十分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

例如,2019年春季,孟州实验中学组织学生一日徒步游本市的地方名胜——老家莫沟。莫沟之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窑洞景观并走访当地居民。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走访,了解了窑洞景观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同时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莫沟在污水治理方面的先进措施——雨污分流。学生感慨于人类的智慧,同时也认识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次莫沟之行,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莫沟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窑洞文化,更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七、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将生活化情境引入地理课堂,把初中各科知识联系起来,会让学生觉得更有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广泛用途,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比如,讲到平面图中比例尺的计算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到东西方向判断时,要用到物理上的参照物;讲到人口、资源、环保时,又要涉及政治上的国策问题;讲到旅游,可以联系古诗词;等等。

总之,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巧妙地将生活现象引进课堂,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可以避免地理教学脱离实际、枯燥无味,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郑志强

情境创设地理教学论文 篇3:

情境创设:让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趣味盎然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案例片段】

师:地图上虽然看着并不远,其实它们远隔5000多千米。我们来看几张照片,大家猜猜,这大约是什么季节拍的?(出示人们在海边游泳的照片)

生:夏天,因为他们在海边游泳。

(教师出示答案“冬天的海南”,学生一片惊叹。)

师:同样的季节,黑龙江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呢?(出示堆雪人、打雪仗的照片)

(学生又是一片惊叹。)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同样的季节,两个地方相差这么大!

师:是呀,同样的冬天,海南的平均气温为20度左右,黑龙江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为什么两地的温差会那么大呢?

生:因为海南在祖国大陆最南边,黑龙江在最北边。

师:对,南北距离越远,气候差异越大。我们浙江省位于祖国的东部,我们来看自己学校的一张作息时间表(出示作息时间表),上午第一节课几点开始?

生:8点。

师:那位于祖国最西边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节课的呢?(出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的作息时间表)

生:10点。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那儿为什么那么晚才上课呀?

生:我知道。我妈妈告诉过我,那儿8点钟太阳才刚刚升起。

师:为什么我们这儿已是艳阳高照,可新疆却刚刚旭日东升呢?

生:因为新疆在我国的最西边,我们这里太阳升起后,还要过两个小时,新疆的小朋友才能看到太阳升起。

师:新疆离我们远不远?

生:远!

师:对此,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的祖国真大呀!

【案例反思】

地理知识是较为枯燥的。但如将这些知识性的内容置于趣味性的情境,会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得到快乐,使课堂更为丰满、高效,趣味盎然。

在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时,我们往往会出示一些数字来说明,如南北、东西的距离,与别的国家面积相比,这些固然能说明问题,但这些数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只是模糊的印记。如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效感知祖国的辽阔呢?

案例中,我把南北的距离变成了冬天游泳和堆雪人、打雪仗的对比,把东西的距离变成了时间上的差距,把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自我感悟祖国的辽阔。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渗透了地理知识,又让学生在好玩、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增加了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了这样的感知,有了这样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去探究祖国到底有多大,南北、东西距离到底有多远,如此,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充满趣味,学生何尝不会喜欢地理题材的品德课!

(作者单位: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31209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作者:樊国华

上一篇:经济法立法权研究论文下一篇:热力系统节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