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2022-04-30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方式也成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把课本中涉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用生活作为教育素材,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使教学生活化,将科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实践。将课程与生活素材联系起来,是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1:

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学生能够感知的一些比较直观、感兴趣的重要内容作为载体,课堂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更为灵活多样,更有利于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教师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评价效果,以便更好地挖掘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一、小学科学课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联系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融合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教版)》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小学科学课的课程设计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小学生更多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充分挖掘小学生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孟万金等在原有“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用量表”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分析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三大心理过程,研发了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即从六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志维度、律己维度、利群维度、超越维度)中提取出创造力、求知力、爱、友善、执着、真诚、持重、宽容、谦虚、合作力、领导力、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这十三项积极心理品质。 这些心理品质契合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目标追求,因此,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过程以及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参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学科渗透作为方法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括三层含义 :内容性渗透、形式性渗透和实质性渗透。这三层含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一,内容型渗透,即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里隐含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培养好奇心、创造力、领导力、合作力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二,形式性渗透,即教师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创造,在合作中成长;其三,实质性渗透,即教师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体验积极情感的课堂。

如何将学科渗透真正落实到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中来?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了ARCS动机模式,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四大要素,即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切身性)、Confidence(自信)和Satisfaction(满足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其与教学活动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A——吸引小学生对科学课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好奇心;R——课程设计的内容应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课程目标和小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一致;C——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S——小学生能因收获知识或者回答问题得到表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进行体验式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下文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中的“认识植物的成长过程”为例,通过“好奇魔力盒”一课教学设计的形成,阐述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探索。

(二)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材选取和教学对象

本课内容选自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第一分册的第1课“兴趣是求知的动力”,选取好奇心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因为好奇心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程结合小学三年级科学课“认识植物的成长过程”进行心理课程的跨学科渗透。将好奇心设置在一个小学生认识自然植物的前提下,有可操作性。本节课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小学阶段的转型期,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对什么事情都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破坏性行为”,如拆拆卸卸,这是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做小动作、开小差等问题,对事物的好奇无法维持较长时间。

2.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启动体验,激发好奇心。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上课和在野外春游时的照片,指出:“在教室里很无聊,但是在野外活动时却很开心、很兴奋,因为你们总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知道为什么。”接着,播放儿歌视频《探索世界》,激发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学生们充满好奇的目光下,教师为每人发放一个“魔力盒”(“魔力盒”里面放着不知名的植物种子),要求学生以回答问题、获取能量的方式来启动“魔力盒”。让好奇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激活体验,切身感受。

教师向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黑色袋子,里面放了一些植物的组成部分,并启发学生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通过触觉和嗅觉来感知袋子里的东西。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来评价激励,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学生也能因此切身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索方法。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升华体验,建立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展示和介绍自己拿到的植物部分。学生将袋子里面的植物部分拿出,在小组内拼接,之后展示分享。在分享中,允许每个学生针对各组展示的图片提问,允许学生和同桌交换问题,并尝试解答对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分析植物的成长过程。活动结束后,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全班分享。

第四环节,多样评价,践行体验,得到鼓舞。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其一,教师不断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正面评价,激发学生获取能量作为启动“魔力盒”的信心,学生通过能量的获得得到满足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中得到鼓舞。其二,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打开“魔力盒”,将“魔力盒”中的种子(不知名)带回家种植,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实践中体验种子萌发、长出叶子、开花、结果的过程。教师说:“种子一旦发芽,长叶子、开花、结果,就给老师打电话,老师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将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后的动手操作中。

(三)小学科学课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体验

在“好奇魔力盒”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植物成长的过程,感受好奇心是探索知识的钥匙;体验在好奇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就感;初步能在合作学习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用一定的耐心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体验教学、小组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求知力、执着、创造力、合作力和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在认识植物生长过程的同时,掌握植物从种子—幼苗—植株—开花—结果等环节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并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耐心探索。其次,在教学评价时,教师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正面评价中不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体验。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触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讓科学课成为学生体验积极情感的课堂。

三、对小学科学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内容为载体,课堂组织形式较之其他学科更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师在进行学科渗透时,要提前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扬长避短,减少可能出现的弊端。

(一)课程设计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因此在设计科学课程时,应尽量选取小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优化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式

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多媒体、歌曲、肢体表演等。在设计“好奇魔力盒”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植物生长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用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观察学习、合作学习、绘画描摹等。

(三)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形式,采用多元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得更稳定,自尊也得到发展,越来越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帮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实现评价目标、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在“好奇魔力盒”一课的设计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学生拥有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8YJA190004)、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6)、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8):60-62.

[2]孟万金,张冲.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3]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2):35-38.

[4]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63-65.

[5]刘敏.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8):4-6.

[6]邓秀平.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问题设计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15-18.

(作者单位: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小学,汕头,515000;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

作者:江燕妮?黄喜珊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2: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方式也成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把课本中涉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用生活作为教育素材,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使教学生活化,将科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实践。

将课程与生活素材联系起来,是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生活素材对于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将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小学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改革的进行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学必须要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重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将此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促进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

在小学教学中开设科学课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中的普遍现象,并且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确存在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形式变得生活化是传统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已经做到的。但是,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程内容会让小学生感到无趣、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并不是十分有效的,这是现今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现代人们以及社会对于教育水平的需求的。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科学课的生活化教学,努力抓好小学科学课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样的特点刚好适合于我们的科学教学。我们所提出的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应该将科学课程的教学放在生活环境中,让教学真正地回归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一门艺术,是创造万物的源头。同样,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去获取教学素材,在实践中去学习,最终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生活化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特点,适应整个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认知水平形成的节点,教学的生活化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匹配的,更易于他们掌握和理解知识。

三、新时代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用生活常见事物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有些课程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这时候,小学科学教育者应该尽可能用生活中的素材与之类比,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素材的有机结合,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有形,通俗。比如,在对于水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想象冬天的水面以及夏天水面的不同引出水的不同状态,在高温情况下是液体的水,在低温状态下是固态的冰。通过这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讲解方法,就可以将现象的样子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来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最终得出科學规律,掌握课程知识。

2、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科学课中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传统的强加灌输的教学方式与之不相匹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小。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学形式灵活、有趣,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有效素材,在科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与真实生活相似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该情境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程时,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通过玩滑梯,通过在学生屁股底下放不同的材质来分别观察滑动速度的快慢,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快慢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在水泥地上行走和在光滑的地板上行走,感受脚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通过这样的实际生活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生活中,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十分有趣,并且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喜欢接受这些来自生活的科学知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使课堂更加生动、富有活力,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和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掌握科学知识。

因此,新课标的提出倡导了新时期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那就是让教学生活化。在小学科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提升自己的兴趣、关注所学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小学生更加深化对小学科学学习过程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再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教师要担负起更重的教学责任,引导自己以及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重视科学现象的研究过程,将生活带到科学课堂。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模拟生活场景来进行科学教学,让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中心小学  江苏】

作者:陈跃威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3: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进行阐述,说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必要性,从目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总结其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 课程化问题 对策

0 引言

科学实践活动是小学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过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理解自然想象、对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达成初步的认知,是科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教育目的。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步发展,对其进行课程化势在必行。

1 小学科学实践概述

1.1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状况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当中已经进行了很久,上世纪的小学自然课以及后来的社会活动课都有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操作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些观察和实验活动,这类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深受小学生喜爱,也是目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2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其中不乏一些能够被学生学习并进行泛化的内容,例如植物生长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植物生长状态与物理环境等。但是,这些知识不能在零散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整合,大大降低了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另外,间隔时间较长的科学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性较低,为了凸显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有必要将其进行课程化发展。

2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问题

2.1 教学材料和资源问题

“课程化”即使教学活动成为某种科目,在学校教育中以体系化的方式开展起来,对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来说,课程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和资源的问题。目前,系统性的科学实践活动教材很少,教学资源也并不丰富,不足以供应课程化的需要。

2.2 学校课程安排的空间问题

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发展,需要学校为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并进行课时安排。目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融合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当中,教师多以兼职形式进行授课,学校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以满足科学实践课程化的需要。

2.3 教师问题

作为一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有着固定的要求,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小学拥有科学系统知识较强的教师参与教学,在教师管理方面,需要做到教研组的创建。这也是目前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难题。

2.4 教学模式和结构问题

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意味着该教学活动应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但是,目前小学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这使得科学实践活动趋向于一种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爱好”教学,而非专门的科学知识教学。

3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对策

3.1 进行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

要使某种教学活动课程化,首先要进行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准备,对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来说,课程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教材、教学资源不充足的现象。教材的编制可以由相关教育部门负责,而小学教师也应负有参与教材编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责任。为了促进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议学校建立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机制。把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归纳到对科学教师工作的评测之中,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打分,对优秀课程开发成果给予相应奖励,调动科学教师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另外,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家校合作机制。当前,很多学校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委员会,调动了家长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成为课程开发的助手。把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当作校园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之一,让科学教师在学校所教授的内容有更好的延续。学校还应该积极与地方的其他组织和单位联合,为科学实践课程化开辟教学基地,例如,建立以少年宫为中心的综合基地的科学宫。科学宫开设生物、航模、无线电、自然实验等22个科学类活动项目,这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进行实验制作,训练技能技巧的好场所。乡村小学则可以与农村企业联合,把乡镇小学教育纳入农科教相结合的轨道,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为实施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搭述理想平台。另外,可以根据城市环境的优势,建立科学考察基地,可将周边农田、各类养殖场作为生物考察从地,把果园、苗圃、菜地作为植物考察基地,把周边工厂作为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进程的考察基地。

3.2 建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之必须,课程体系一旦建立,就意味着科学实践活动拥有了作为独立的课程的构架,教师只要利用教材和教学资源,完成这一构架即可。但是,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是对原有的科学实践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进行的有步骤的科学实践活动安排。科学实践活动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科学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引起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简单认识科学,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科学实践活动则应起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某些学科学习打基础的作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培养目标相符合。建议小学对学生整体的科学知识水平进行简单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安排不同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的项目,并安排科学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数。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课安排中,除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学习课程,以达到科学实践活动课学科化的教育目的。

3.3 优化教师管理

科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必须有相关的教师对其专门负责,需要有正式的教学教研组跟踪记录课程的開展状况,探讨课程改革的方向,评价教材的使用情况,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评估等。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学校必须根据课程安排,对教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管理。主要优化的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原本的科学实践活动的领导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或者由临时聘任的教师担任,教师队伍的变动性非常强,应将这部分教师固定,即派遣专职教师担任科学实践课的教师;第二,在教研组组建方面,年轻教师的经验尚浅,在教学科研方面有困难,但是可以作为主要的任课教师,那么,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为教研组负责人,而不作为主要教师,参与科学实践课的学科建制;第三,学校教务方面,应以科学实践课的发展要求为主,进行相应的管理调整,例如,合理安排教师们的课时数、制定教学规划、评定教师工资等。优化过后的教师管理能够鼓励和促进科学实践课教师,使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组织和建设上来。另外,对科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技能培训也非常重要,科学实践活动课涉及到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不同的科学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不一样,学校应该本照教材,对课程负责的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可以派遣教师去本地教育学院进行研修学习,也可以在校内组织教师自学自修,总之,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学规划,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是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之必要策略。

3.4 发展教学模式

科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模式必然应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符合,简单地进行实验步骤说明,引导学生实验,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目的,在课程化的指导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改变,从教学准备、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讨非常必要,这也是一门课程发展的必经之途。单以教学活动的准备来讲,就有很多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例如,教学的目标是使小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那么,课前准备可以应用任务导学教学模式,请学生寻找一种草本植物,要求其具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期,能明显地观察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寻找这样一种植物,在家长或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植物的播种和观察。这样的课前准备能够使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践之前就开始了解实践内容,并且在逐步准备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进行预习,形成的任务报告更有助于他们系统地观察植物生长的规律,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需要得以满足的主要方式。要做到课程化,首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课程体系并科学管理教师、发展教学模式,是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的主要措施。相信各小学在科学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采用相关的策略,促使其课程化发展和完善,使科学实践活动成为小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教育,2015(7):106-107.

[2] 祁丽.现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J].新课程(上),2015(8):108-109.

[3] 龚鸣岗.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105-106.

[4] 张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4(9):120-121.

[5] 邓斌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105-106.

[6] 陈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115-116.

[7] 李占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宁夏教育,2014(12):110-111.

[8] 杨业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9] 陆聪.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三步曲”[J].生活教育,2014(9):101-102.

[10] 胡训忠.小学科学课程中实践型内容的拓展与实施——谈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J].生活教育,2014(6):110-111.

作者:宋俊

上一篇: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