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023-04-07

第一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多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的平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倍受关注,也成为世界教育热点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国情之一。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族际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施和发展以民族语与国家族际共同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特征模式发展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背景

全世界200多个主权国家中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约有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世界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成为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一体化与多样化长期的摩擦与碰撞中,国外许多国家在经过语言强制、语言同化尝试的失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找到了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实施双语教育成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要求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并把它们视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要实现民族的平 1

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途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双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24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并有自己的文字,共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语系下共有10个语族、14个语支。现行文字近40种,加上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总共约有57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国情特点之一。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民族和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的腾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或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思想,随之教育理论界用“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来重构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多元一体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它是我国民族教育融入未来世界教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为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与民族宗教三大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这是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也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及其现状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认识和探讨在我国源远流长,自秦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并真正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民族教育中开始注重民族语言。1951年1

1月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在第112次政务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阐述了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随之确立了双语教育方案,给部分少数民族创立了民族文字,编译、出版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编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材料。60年代以后,双语问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文革中受“民族语言无用论”、“民族语言向汉语靠拢”的冲击,双语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1985年改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双语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双语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推广少数民族文字,并使之进入中、小学校教学之中,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共同作为媒介语的模式,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同时,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上又重新确立了双语教育体制,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编译工作也获得重视。在此基础上,广大研究工作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推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双语双文”转换的教改实验,从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对比与转换研究以及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严学宭编著的《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还有,如孙宏开、高树春等学者对我国的双语现象、双语制和双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文化人类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双语教育的现象与过程,使双语教育的研究向双语跨文化研究的方向迈进一步,主要代表作有陈红涛著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万明钢著的《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等,还有人从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角度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认识和探讨了双语教育问题,主要代表著作有谢启晃、孙若穷主编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哈经雄、腾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王鉴著的《民族教育学》等。这些研究使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双语教育成为民族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已开始从经验性的调查、观察描述转向较为科学的实验性研究。自八・五规划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课题规划》之中,双语教育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戴庆厦、腾星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等,为构建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语言对比研究、双语教育功能与政策研究、双语教育与教学的概念界定、双语教育和教学类型的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态度、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角度,拓宽了双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多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展研究工作,在双语教育教学论、双语教育课程论、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方法论、双语教育研究法、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加拿大著名学者M.F.麦凯教授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教授接受国际教育局“双语现象与教育”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成果著有《双语教育概论》,搜集并研究了一些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及其研究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双语个体、双语社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双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双语教育研究和结果的评价。这标志着双语教育研究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国外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应该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从信息时代的双语教育功能和意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变革,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在具体教育实施中,人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分歧,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领域中“语言融合主义”与狭隘的“语言民族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将逐渐降低,主张双语教育应以汉语为主,以精通汉语文为目的,双语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不管时代发生什么变迁,民族语言仍是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双语

教育应以民族语为主等。

2、从我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未来发展、民族文化动态性与多元性着眼,在全球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视野中,审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进行多维度研究,寻求发展对策和理论创新,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着手研究和解决的目标。正基于此,笔者打算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而多样性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为千姿百态、纷纭复杂的情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除具有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民族、语言、文化、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蕴涵着共同性,其发展也 体现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笔者拟通过对现行双语教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阐释和辨析,对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等教育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论述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对其实践要素、观念要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在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融、接轨的我国“一体多元教育”的框架下,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多维视角进一步进行探讨,发现和分析现存问题,试图提出自己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空前加大加快,不断地打破族群界、地域界,各民族间的交流频度广泛提高,双语现象随处可见,语言作为调节族际

关系的功能日益增强,双语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双语问题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研究,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也成为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进而缩短国内边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要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就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各民族面临的迫切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中。在这种背景中,本选题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并试图提出个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为解决双语教育现存问题、促进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认识和决策方面的参考借鉴。本选题研究的一孔之见若能给人以认识和实践上的些许思路和启示的话,那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双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范畴,涉及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选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总体把握各民族的双语教育情况,发现与分析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结和概括其特征,探索发展的规律性,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这须占有和驾驭大量的资料,而且理论难度也较大。因此,本研究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进行研究。

第二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4.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和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鉴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6.一、调查法准备阶段的主要步骤:确定调查研究课题;选择调查研究对象;草拟调查研究提纲;制定调查研究方案;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培训

7.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1、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2、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3、回收率高。访谈,尤其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论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如何,接受调查的意愿如何,只要访谈调查的程序一旦展开,调查一般就会进行到底。局限性:例如,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调查过程易产生偏差、被调查者容易有思想顾虑等,都是研究者需要正视的

8.教育经验总结,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从而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并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2.特点:基本经验加典型事例,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即以观点带材料)这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价值。

第三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012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科学的具体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其对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技术,如调查法,实验法,历史研究法等。2.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是指运用哲学、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研究的准则。

第一节 教育科研方法的概念1.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和促进教育实践反思的一种认识活动。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为了获得有关教育科学知识而应遵循的程序和依据的手段、工具、方式。3.教育科研的特点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程序性;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科研方法按研究方法分类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第三节,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

第四节 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从研究课题的选定→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理论构思的形成→制定研究计划到实施研究计划→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得到的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二节 选题的过程1.教育科研选题的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2)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问题;(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矛盾;(4)日常观察中出现的问题;(5)从当前国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6)从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提出问题。

第二节 文献的种类、来源1.文献的来源(1)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及科普通俗读物。(2)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3)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墓志、碑刻等。(4)专家询问,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研究者与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研究人员、学者进行交谈,交流讨论学术问题。(5)非文字资料,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在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主要指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有关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传递知识,更直接、精炼、形象。(6)网络资源2.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3.文献资料的加工,分类、书目登记和摘要,对某些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

第三节 查阅文献的过程

1.摘要

一份摘要就是一份对包含各种信息的研究报告的总结。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1)研究的问题:这是对正在阅读的报告中的研究课题的说明,它也可能包括对假设的说明。

(2)研究对象:被研究的个体通常被称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在基础教育部登记的50名大学2年级学生,25名男生和25名女生。(3)研究的方法:这部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它包括测量和分析的方式等,这部分也被称之为“方法论”。(4)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这部分主要指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我们应区分结果和结论——结果指发生了什么,比如一定的统计数字;结论则是指研究者如何运用结果。在一篇报告中,如有很多结果和结论,最好将他们标上数字。

第四节 查阅文献的方法(1)顺查法,按时间范围,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2)逆查法,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而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3)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是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4)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第五节 查阅文献的要求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2)检阅要认真细致(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

第五章理论构思与形成假设

第一节 理论的结构要素1.概念,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是对同类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2.命题,命题是理论的框架,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命题根据证实程度可分为公理、定理与假设。3.变量的类型: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控制变量

第二节 假设的定义与特征1.假设的定义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假定的理论。2.好假设的特征有科学依据;推测性;表述明确;可检验性。

第六章教育研究的设计与研究计划的制订

第二节 取样的要求与方法1.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2.总体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第七章教育科学的实验方法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功能(1)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2)指导推动教育改革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推广和普及先进的

教育思想,并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设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一般程序(1)明确教育实验研究的问题(2)形成假设(3)界定自变量,确定实验处理(4)界定取样范围及方法(5)因变量的测定(6)无关变量的控制(7)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计模式,制订实验方案

第七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1.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合理的控制;实验的设计和程序较为规范;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2.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揭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第八章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概述1.教育调查研究方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认识活动。2.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调查的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节 问卷调查

1.教育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节 观察法

1.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能动性

2.观察研究方法的一般程序(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3)编制观察提纲。(4)实施观察。(5)资料收集记录。(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第五节 量表调查法1.信度(概念)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2.量表量表是依照规则赋予事物特征特定数字的程序,即量表测量乃是将事物的特征加以“量化”的过程。

第九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概述

1.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十一章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第十二章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第一节 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工作者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

第二节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一般程序(1)确定报告或论文的题目及研究报告类型2)拟定写作提纲(3)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4)对初稿的内容、结构、文字的推敲修改

三、重点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是对同类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3.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

4.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者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

5.教育问卷调查:教育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6.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7. 量表: 是依照规则赋予事物特征特定数字的程序,即量表测量乃是将事物的特征加以“量化”的过程。

8. 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9. 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揭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二)简答题

1.教育科研的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1)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这里应指出的是,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无条件的使用历史研究法,所以要权衡必要与可能。2)第二步,史料的收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的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并用各种方式对所收集的史料鉴别真伪。通过史料再现与反映教育问题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为下一步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3)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不同时期教育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解释教育演变的规律。

2.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教育实验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主动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区别于教育经验总结,教育实践和其它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1)是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要根据假设主动地变革研究对象;(3)要控制复杂的条件。区别于自然科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特点:(1)在教育情景、教育实践中进行;(2)控制条件的复杂性;(3)实验中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

2.简述问卷调查问题答案的基本格式(1)问题的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2)问题答案的格式: 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序列量表式3.问卷编制的一般程序(1)根据研究目的,把研究课题分解成一系列研究问题。(2)根据对研究问题的分析,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类型,并确定所要编制的问题形式(3)以研究课题为中心,对研究问题进一步分解,草拟出问卷问题和答案。(4)把草拟的问卷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并草拟出问卷指导语。(5)征求有关人士、专家的意见,作初步修订)。(6)测试。(7)再修订。

4.简述教育科学历史研究的适用范围(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5.简述一个好的假设应具备的特点。有科学依据;推测性;表述明确;可检验性。

(三)论述题

1.在关于教学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什么教育科研方法对照分析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情况?结合实际谈谈这种方法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结合,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有人基于中国的课堂不如美国活跃得出了中国教育质量不如美国的结论,有人基于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得出中国教育质量高于美国的结论。请结合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特点谈谈如何对中美教育进行正确比较。

教育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念1.比较研究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极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2.教育比较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一)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

(二)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三)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第四篇: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

1.问题、课题和选题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论述

问题、课题和选题既有联系 2.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又有区别,没有问题就没有谈过程(程序)。

不到研究课题而选题则是将问答: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题转化成课题的中间环节。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多题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在、种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及规律无处不有。因为问题与问题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间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别,教育科研包括以下几个基所以研究什么问题必然要有选本程序:

择,这就是选题。而课题是经(1)选择课题:选择研究过筛选后要研究的问题,它是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知与不知的对立统一,是连接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价值大知与未知的纽带。任何科学研小的关键一步。它既不简单也究都必须从选题入手,选题时不难,研究者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个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是规律,使用科学方法,具备欣直接关系教育科研工作成败的赏力,创造力,还要有与课程关键。

相关的理论知识。

2.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应(2)研究设计与计划:教该怎样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育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提探索性工作,在研究课题研研出假设。可以运用归纳推理究课题确定后,不能盲目地取提出假设。假设还可以用类景性研究必须进行研究设计并比的方法提出。要充分发挥制定计划,提高其计划性,研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许多

提出假设既要大胆又要合理。 问题。

6.选择课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哪(3)收集并整理材料:收些步骤?

集材料是科学研究的主题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调查段,只有先占有反映问题的全分析课题、论证评价课题 面具体的材料,才能为研究提7.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来供可靠和充分的依据,从而获源于哪些方面?

得科学认识。没有对材料充分1.来源于有关教育文献上占有,就无法确定研究的具体记载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问题。研究结果是否正确,是践活动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否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践问题。来源于学术争论中所依据的材料是否充分,真实,提出的问题。2.来源于已有理全面地反应研究对象的实际情

论学说和研究结论的质疑。况

来源于学科分化、交叉、渗透(4)分析研究材料:分析所产生的空白区。3.来源于研究材料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组织的一环,它对其质量起决定性

所制定的科研计划。4. 来源作用。(5)建立科学理论 于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 (6)撰写论文发表科研成果

8.选择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有 哪些?

意义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简答:14.封闭式问卷有哪6. 试述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些显著优点?

告的一般结构和撰写过程。 答案是标准的,可以进行比较;答:理论性论文的一般结构:

把答案转换成数据并进行统计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分析比较容易;被调查者对答内容摘要4引言5本论6结论案的意义易获得比较清晰的了7参考文献和注释 解,即使不太了解问题的意义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也可以从答案类型中知道怎样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内容回答,因而有助于问卷的回收摘要4引言5研究方法6研究率;不妥当的回答可以降到最结果7分析与讨论8结论9参低;较易回答因而回答者仅需考文献10附录

要选择答案即可。

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5. 试述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过程:

计原则和实施办法。 1构思:构思时要注意(1)论答: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文或者报告的读者是什么人?

(1)问题内容的设计原则:这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他应具备一原则实质是问卷的效度和信哪些知识?怎样的表达形式有度。问卷中所有问题,都要符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2)合自己确定的调查目标和课题论文或报告的重点是什么?如研究的要求,千万不要任意加何论证说明论点?如何突出重上一些未经仔细考虑的问题,点?(3)构建论文或报告的框问题的表达上要清晰,并加以架,如考虑如何提出问题?主措辞,其次,所有项目意思必体部分的层次如何安排?如何须清楚加以限定,使它们对所结尾等。

有被调查者来说都有相同的含2草拟提纲:是构思的具体化,义,每个问题都是客观的,不进一步完善构思的过程。写提能带有研究者主观的愿望方向纲要注意以下问题:(1)精选的引导建议。第三,听取专家最有价值的论点和依据(2)按或同行的建议,是问题质量提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高,保证效度。

草拟提纲(3)在提纲的各个大(2)问题形式的设计原则:只小题目之下记下一些具体的材要包括问题排列顺序的设计和料,以备行文时采用。 问卷外观的设计。

3撰写初稿

教育调查的实施:发放问卷4修改定稿:1初稿写好后,要与回收问卷,发放问卷可以是搁置一段时间再修改.2修改文团体方式,这样时间和花费上章时,从全局着眼,先从观点会比较经济,问卷回收率也高。内容和结构修改着手,然后进

用邮寄问卷的方式,难以保证行语句,文采,标点,等局部问卷的可靠性和回收率。 问题加工和修改。3请他人修提高回收率的措施: 改(1。使问卷具有适当的长 度,版式要有吸引性。

(2。被调查者提供回寄指 导和方便。

(3。使用适当的引导手段。

第五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试重点总结

小教科研概述:

科学研究的含义: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包含三层意思:科研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发现食物的真相与本质,以便预见并改造事实;科研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科研是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科学研究的特征:客观性——研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系统性——内容、方法、结果的系统性; 创造性——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内容、方法、思维的创造性 (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创造,这是它与其它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小学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以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应用发展研究,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习的改革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

(研究内容以应用和发展为主)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具有科研的三个特征外,还具有独有的特征:①伦理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对儿童的教育,不允许证伪;研究方法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搞超越规律的活动;研究内容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②复杂性:是对人的教育,效果滞后;无终点;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控制无关变量是难点 ③实践性:(是小教科研区别于其他科研的显著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应用研究 ④全员性:全员参加的活动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小学教育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是采用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运用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和准则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征:客观性 、可检性、有效性

小教科研的类型:研究目的角度——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研究方式角度——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 ; 研究方法角度——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研究对象角度——个案研究 团体研究; 研究者角度——个人研究 集体研究

研究手段角度——常规研究 现代化手段研究 小教科研的历史回顾: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小教科研在20世纪年代才出现,初期研究内容限于教材和教法

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是他教育思想核心,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926年 倡导乡村教育运动,要以改造乡村为目标来改造全国的乡村教育。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三大培养目标,即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931年发起“科学下嫁活动”。被称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②晏阳初 以河北定县为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区,开始实验“乡村建设”计划,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愚贫弱私,根治方法是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③梁漱溟:因平民教育被视为“当代大儒” ④经亨颐:“与时俱进”的教育家 ⑤徐特立:荣获“三个第一”的教育部长

课题的选择设计: 课题的含义:小教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通过研究可以加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

课题的来源:纵向、横向、自选

课题的类型 :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 承续性、再生性、热门性课题 选题的原则:

① 需要性原则:选择课题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需要,选择那些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或在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⑴从社会需要选择课题——从改革和建设的新情况中选题。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提出课题,是任何科学研究选题的原则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特质,更加深了我们从社会需要出发选题的必要性。此类选题的特点是课题大,因素复杂,与社会联系紧密,意义重大。⑵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中选题。这类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包括 1 对某一教育现象的研究,对提高本职工作质量的研究、对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思考 对成功教学经验的反思对实施新课程的研究。⑶从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中选题 ⑷从当前教育信息提供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② 新颖性原则: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是别人未提过的或是虽然有人提过但是未解决或彻底解决,自己又是从新角度提出的,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掌握这一原则,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国外最新教育研究成果,防止重复别人已解决的问题。 ③ 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完成课题的现实可行性。包括三方面的条件:主观条件,研究者为完成本课题所必备的科学知识与研究能力,所掌握的有关该课题的材料以及对课题的兴趣。客观条件,指除了开展科研的必备条件外,要有的科学上的可能性。时机问题,选题要抓住关键性时期,课题什么时候提出要看理论研究工具和条件的发展成熟状况。 课题的特征:

⑴有价值: 研究课题应属于小教科研领域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力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⑵现实性:课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目的明确,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性

⑶新颖性:研究的课题一般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⑷可行性 选定的问题要具体化,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与任务,有可操作性和解决的可能性

课题的表述:

⑴课题表述的形式:叙述式、问题式

⑵课题表述的要素:研究范围、变量:课题研究范围的表述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的具体规定。在每个课题表述所用的词或词组中包含有一个以上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以及一些抽象名词,对于这些变量都需要加以定义 ⑶课题表述的要求: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或结论形式。题目不能只有范围没有问题。避免道德或伦理上的价值判断

⑷假设的表述: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可以检验;全面反映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选择研究对象,取样的基本方法:

⑴简单随机取样:抽签法 随机数目表法 ⑵机械随机取样(又叫系统取样或等距取样):按照某一种与研究课题无关的标准,将总体分为与取样数相同的等组,然后从每组中依某一序号抽取样本。

⑶分层随机取样(分层取样、配额取样):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⑷整群随机抽样

文献与文献查阅: 分类: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创作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档案资料等原始资料。 如学年论文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将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2 的检索性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

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将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全书、专题研究报告、文综 文献分布形式:

书籍(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教育年鉴手册、资料性工具书(指教育辞书、百科全书和检索工具书。 教育辞书提供教育科学的名次术语的有关资料,百科全书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检索工具书主要供查阅论著之用)

报刊——报纸、期刊(杂志、学报、文摘杂志)

交流文献

文献检索方法:

顺查法: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

逆查法:由近及远、由新到旧 (从现在到以前)

抽查法:对课题研究较集中的年代文献较多的时期进行抽查

追踪法: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或引文注释为线索,步步追踪所需的文献。一般先追踪查找权威的专著期刊或经典研究报告 综合查找法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 (根据内容选题做一个研究方案)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趋势,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思想、立论根据、主攻关键、创新之处 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具体

4、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方法要具体 起止日期,时间与工作程序,所用的相应方法

5、课题研究的人员与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与预计成果形式

7、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

 例如,“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的研究”,其研究背景有:  (1)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 (2)国外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 (3)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 (4)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对小学教师要求的提升等。

 开展“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研究”的意义是:对于促进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杭州市某某中学理解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

1、理解理论的研究 

2、理解教育理论的研究

3、理解型教师特征研究、理解型学生特征研究、理解型学校特征研究 

4、理解型教学的模式研究

5、师生双方误解、不理解的现状及其原因研究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理解型学校文化的特征及其构建

7、理解教育的策略研究

8、理解教育与效率的关系研究

(1)历史研究:通过国内外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及培养状况的演变历史的考察,探讨我国当前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

(2)现实研究:立足于21世纪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来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

(3)方法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开展国内外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及培养状况的研究;运用比较研究,开展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的研究;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小学教师专业特征与素质结构的研究;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试点的研究。 (1)理论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前提);

小学教师专业特征的研究(明确小学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特征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关键);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是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的依据);

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的研究(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试点的基础)。

(2)实际问题研究:

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试点的研究(既是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检验与补充,又开创了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具体又有生源研究、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评价、培养模式研究等。

“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的步骤与方法 课题起止日期: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理论研究阶段 1998年3月-1999年9月

1、98年3月:课题组开题会,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2、98年3月-98年5月,全面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小学教师培养的资料。

3、98年4月-98年5月,拟定调查提纲。

4、98年5月-98年6月,实施调查: (1)多种模式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调查; (2)小学教师工作现场调查;

(3)县、市教育局有关小学教师素质要求、培养体系的情况调查。

5、98年7月-98年8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6、98年8月-98年9月,制定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

7、98年9月,试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8、99年1月-99年2月,在国内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有关小学教师专业特征、素质结构方面的论文。

9、99年3月-99年4月,专家咨询(通过发函或座谈)。

10、99年5月-99年6月,继续进行调查,补充文献资料,修改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

11、99年7月-99年8月,专家论证会,修改方案。

12、99年9月,在99级新生中使用培养方案修改稿,以后每年9月招生。 (二)实践研究阶段 1998年9月-2003年3月

4 

1、1998年-2000年,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进行实践试点,完成试验中期报告。

2、2001年-2003年,完成一轮试验终期报告,对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提出建议,为后面几届学生的培养提供实践依据。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现场调查、专家咨询、实践试点、计算机信息处理等。

 条件:  (1)课题研究的前期研究基础。  (2)资料与设备条件。

 (3)国内外研讨与交流情况。

 (4)课题组人员可以投入的时间与经费情况。  (5)所在单位的支持情况。

 成果形式:论文、专著、教材、研究报告、培养方案、案例、课件、视频课例、学生某学科成绩提高、学生某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某方面素质的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提高等。

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项目:

 (1)实验仪器及材料费;(2)图书资料费;(3)交通费;(4)调研费;(5)上机费;(6)会议费;(7)复印、打印费;(8)其他费用。

研究方案的实施:

三个阶段:开题——中期检查——结题

开题阶段:撰写开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2)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工作进度、方法、手段及预期效果;(3)工作进度;(4)研究任务) 、举行开题会议、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中期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汇总课题组成员的各项工作,检查研究工作的 进度与质量,落实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完成中期研究报告。中期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任务,需要协调的问题。

结题阶段应完成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过程;(2)研究方法;(3)研究成果;(4)经费使用情况;(5)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的含义:教育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法的范畴。它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客观地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教育观察法的特征:

(1)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根据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 (2) 观察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

(3) 观察的能动性。教育观察是根据事先预定提纲程序进行的,同时又规定了观察活动的时间空间顺序程序等,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教育观察法的作用与局限: 作用:

1、观察是获取原始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2、观察是课题选择和形成的重要来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

3、观察是验证理论的重要手段 局限:

首先,观察报告给我们的,只是现象和结果,即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不能 5 判断“为什么”之类的因果问题。

其次,由于研究者知识、经验、情感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他们的观察记录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需要认真加以预防与克服的。

第三,由于观察研究的取样范围及容量较小,其代表性不够高。而观察时间和情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也影响到观察素材的代表性。 教育观察法的分类:

按观察的环境分:自然观察法(自然状态下)和实验观察法(人工控制环境中) 按观察的方式分:直接观察(用感官)与间接观察(借助仪器设备)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正在进行的活动分: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按照对所要观察的对象及行为表现的取样方法分: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指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特定的行为的方法。即,在一个确定的较短的时间阶段里,选择一定的行为事件样例或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观察法可以随机选择时间,也可以选择可能发生典型行为或事件发生相对集中的时间。对行为的记录不是叙述性的,而是数码性的

按照观察时间划分:阶段观察法与追踪观察法

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的概念: 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堆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其总体现状,进而分析其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法的特点:

 1.基本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而间接地研究某一教育问题。 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材料。

 3.教育调查法是在自然状态中进行的,它主要通过考察现状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而不是像实验法那样通过控制实验因素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调查法比较简便易行。  4.采用调查法,可以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或现实)进行描述和解释。 调查法的类型:

 按调查范围划分的类型:普遍调差、取样调查、典型调查

 按调查功能划分的类型 :现状调差、比较调差、相关调查、预测调查  按调查手段划分的调查类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资料调查、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一)确立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 1.确定题目 (1)必要性。(2)可能性。(3)题目切忌太大,要以小见大。(4)重视参阅有关资料,弄清楚本课题过去有没有人搞过.达到了什么程度,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5)注意课题的论证,阐明课题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突破难点的方法等。 2.拟定计划

(1)调查课题和目的。(2)调查对象和范围。(3)调查手段和方法。(4)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5)调查经费的使用安排。

(二)收集材料

1.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观性。

2.多个调查人员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资料时,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否则会影响材料的信度和效度。

3.在收集材料时还要注意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不同层次和环境较广泛地收集材料。

(三)整理材料

 1 .检查 2 .汇总 3 .摘要 4 .分析

(四)撰写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 调查报告的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

 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调查报告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 采用最频繁最重要的基本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问卷法:

概念:是以统一设计的问卷为基本工具,且由被调查者书面回答问卷作为主要资料的方法。 问卷设置:

(1)问卷的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通常应包括标题、指导语、问题三部分。

指导语编写时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全面清楚;既对调查对象提出要求,又要体现感谢之意。对于复杂、困难的内容,可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并鼓励被调查者作答。

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调查目的和价值,并说明被调查者作答的重要性。第二,填写说明,以避免因调查者不明确回答方式而影响了调查结果。第三,研究人员向被调查者保证,他对所有回答都是保密的,并表示感谢以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真实。第四,在指导语的末尾签上调查者的姓名,这既显示了调查者的诚意,又能有效提高回收率。

(2)题目的设计: 包括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两方面

①问题的制订。 问题的制订包括问题的内容、数量、提问的方式等。如不仔细注重每一个细节,问题目可能不能很好地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数据。因此,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A、反映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班级等基本情况的内容可直接填写,而不必以问题的形式出现。B、除了少数几个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问题均要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C、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确、不含糊。防止产生歧义,应避免使用模糊的、专门性的术语、行话等。如“你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好吗?”等。D、在一个题目中只能包含一个问题,不能同时提问两个问题。如“你赞同对学生进行竞争性较低的测验和实施教师等级制度吗?”“你喜欢画画和唱歌吗?”“你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学习不努力和贪玩吗?”。E、问题不能带有明显的导向性。题目不能隐含着某种假设或期望的结果,不能暗示着某种带有偏向性的回答。如“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要吗?”“学生在考试前都会有焦虑症,你在考试前也焦虑吗?”等。F、尽量避免那些可能使调查对象产生心理顾虑或带来社会职业压力的问题。更要避免问题刺激被调查者,以免伤害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受窘或引起抵触情绪。如“你的家庭和睦吗?”、“你的月收入多少?”、“你对课堂纪律的控制感到困难吗?”等等。G、所提问题要与答卷人的信息背景相适应。对不同的对象提问内容和方式都应有所区别。因此,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儿童问卷是不同的。H、避免“社会认可效应”。所谓的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按照社会规范、社会期待的反映进行回答,而不反映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如“你热爱自己的学校吗?”“遇到有人偷东西会立即去抓捕吗?”受调查者往往会按照社会规范予以正面的回答,虽然这不一定是他最真实的回答。I、题目不宜太长、太难。宁可用两个或更多的短句、简单句,而不要用一个复杂的题目。

J、尽可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和双重否定的题目。如“下列看法你不同意哪一种?”、“你是否不认为练习量与学习成绩不成正比例关系。”等。

②问题的类型 一是结构型题目,也称封闭式题目,又称选择回答型或被动选择型题目。

二是开放式题目。它要求答卷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答案。三是半开放式题目。

7 它介于结构型题目和开放式题目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供选择,但限制了可能回答的范围。如“你现在在学习的课程中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结构型题目增强了调查对象回答的一致性,易于统计。但调查者设计答案时往往较难穷尽所有可能的答案。制订答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放式题目给答卷者一个自由回答的空间,使得一些在回答结构型题目时没有出现的情感和信息会暴露出来。但因答卷者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答卷者的回答时间长短和内容不一,使调查结果难以列表、统计。 ③、提问方式 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和假设性提问。 (3)答案的设计

结构型题目答案包括以下问题形式:根据形式不同可分为正误型和选择型、编序型三种。 从内容上分有定类回答、定序回答和定距回答三种。

(4)问卷的编排 ①同类组合。②由易到难。③由大到小。④由一般到特殊。⑤由事实到态度。⑥由结构型到开放型。⑦避免拥挤。 (5)问卷的试用和修订 (6)问卷调查的流程 访谈法:

含义:由调查者探访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打电话或通过电子交流),按访谈提纲与被调查者逐一问答,并及时进行记录,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的方法 主要优缺点:

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 ①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 ②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 ③回收率高。访谈,尤其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论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如何,接受调查的意愿如何,只要访谈调查的程序一旦展开,调查一般就会进行到底。

局限性: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调查过程易产生偏差、被调查者容易有思想顾虑等.

上一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下一篇:学校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