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报告

2024-05-02

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报告(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报告

浅析小学科学课外实验的现状与建议

【内容摘要】: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而实验则是科学探究的最好表现形式。但是,许多探究过程是相对较长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如果只用三四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一课的探究往往是不深入的,但学生离开了实验室,探究活动也随之终止。针对这种的情况,做好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补充就非常有必要了。

【关键词】:探究活动课外实验现状成因建议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且这个科学探究过程必须是学生亲生经历体验的,在时间、空间、方法上也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能仅限于教科书提到的实验方案,应给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很多探究活动必须在课外得到补充,这样就延长了教与学的时间、开放了教育空间、拓宽了学习渠道,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一、课外实验现状

与课内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活动往往实效性较低,主要表现有:

1、参与人数少。

很多时候,课外的补充探究都不作硬性要求,这也导致了参与人数少。即使有了硬性的要求,在课外,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和监督,真正参与其中的人数也是少,更有大一部分同学只是应付性的完成任务,并未达到真正科学探究的效果。例如当四年级的学生学完植物这一单元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解剖一朵花,并将各部分用透明胶粘在白纸上,将其结构一一指出,做成简单的标本。全班45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将作品交上来的。其他学生总是以找不到花或其他理由推脱。在城市,课外探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参与的人数稍多。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研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并将研究的装置和探究过程的照片带到学校,班级中一共30人,刚开始只有一位同学将照片带到学校,在教师鼓励表扬之后,其他同学陆陆续续上交作品,但也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与课堂中人人参与相比,真正参与课外实验的学生人数实在是太少。

2、应付性强

学生将课外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求能交上实验的最终结果,忽略了整个实验的过程与经历,只做实验而不思考实验,容易忽略实验操作的严谨性,甚至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和实验的偶然性,仍按讨论时的知识去解释或直接忽略,实验结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度,科学概念任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并没有提升。

3、持续时间短。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探究欲,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是短暂的。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半途而废。例如,在学习《天气》这一单元时,学生要求学生记录长达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学生刚开始充满兴趣,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却是不多。

二、形成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与分析,导致课外实验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有:

1、家庭因素:

(1)实验材料得不到保证:做好课外实验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落实,而这一点恰恰是课外实验的最大困难。即使能在家中找到一些替代品,也是参差不齐,有时利用这些材料做出的实验偏差大。

(2)家长有心而力不足:现在的家长也是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能经常督促学生练字、做一些算术题。容易分辨出字的好坏,算得正确与否。但对于科学的课外实验,他们则是有心而力不足,无法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更别说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来。甚至连监督都无从下手,因为家长根本搞不清楚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家长意识不强:在大部分家长心目中,科学课是副科,不能把握科学实验的本质,总是认为学生在“玩”。因此,对于这样的活动家长不怎么支持,也自然不会为学生购买一些必要的器材,更是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不支持学生的课外实验。如在做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时,需要用到火,家长是不

怎么放心让学生去操作的。在做面包发霉实验时,家长也觉得不卫生,容易反对孩子做这些实验,认为读读背背就能考出来,不必要去做实验。

2、来自教师的因素:

(1)师生互动少、缺乏引导:课内的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前会认真准备,课中会精心组织,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探究实验。即使实验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异常现象,学生都能当堂提出,教师也能及时妥善的处理好这些问题。但是在课外,由于材料规格不一,更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或是异常现象,在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时,他们往往会终止实验,停止课外探究活动。也因为材料规格不一,教师难以预测实验的异常现象,教师心里没底,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验,无法解决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引领作用薄弱。

(2)缺少一套完整的评价制度:课外实验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活动时间长,由于教师平时较忙,也会把课外实验变成走过场的任务。对于学生课外实验的成果,教师的评价、鼓励往往只停留在一句话“很好,希望班里的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之类的评价与鼓励。虽然会激励其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会引导、暗示学生,只要交上实验成果即可,会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忽略。更何况课外实验活动参与面人数少,教师的评价也只针对这少部分学生,没有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无法感受到课外实验带来的益处,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1、来自学生的因素:

(1)惰性作怪:一根筷子就是一根搅拌棒,一个小碟子就是培养皿,玻璃杯也可以当烧杯用,或者只要稍微动下手,把饮料品剪成烧杯都是可以的;在溶解单元中,多数的实验材料在厨房是可以找到的,例如实验、小苏打、白糖、醋、洗洁精等等。但学生就是不愿去寻找、不愿去制作。

(2)持续时间短:上文中提到了,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探究欲。虽然他们对科学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但要按老师要求去课外“作业”,就不怎么愿意,更何况要他们坚持长期观察记录,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持之以恒,其热情就易减退。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半途而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养蚕并长期观察记录。天气冷,没有蚕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来询问什么时候有蚕,一旦真正下发材料,让他们长期饲养并观察时,他们却懒于采桑叶,最终能够看完蚕破茧成蝶的学生几乎没有。

三、提高课外实验实效性的建议

如何提高课外实验的参与率,促进课外实验活动持续、高效地开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素养,可以如下尝试:

1、材料是课外实验的基础

(1)学校出借、发放:对于学生自己或家庭中难以找到的材料可以由学校出借一部分。例如显微镜、玻片等材料,可以规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课外实验。对于一些廉价、易找到的材料则可以由学校统一分发,以确保实验的参与率。例如,凤仙花的种子、蚕等。教师提供学生有困难的器材,表明教师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无言激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2)明确实验材料的替代品:小学实验的对于材料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许多器材可以用一些生活品来代替,但小学生常常缺乏这种意识,这时,教师必须明确课外探究实验材料的替代品,以保证学生有开展课外探究的基础。如,用玻璃杯来代替烧杯,用瓷勺代替小钥匙课,用筷子代替搅拌棒,进行一些简单溶解实验。如要定量的取水时,也可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小量筒(三年级就有这一内容)。另外也需要提升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意的收集一些材料。希望在较长时间的培养下,学生能主动收集、运用这些器材开展课外实验。

(3)家长的支持:也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在家中轻易找到的,这就需要家长花钱去购买,这样家长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即使有一些在家中能找到,但是也会因为家长的不同意导致学生的课外实验无法开展。因此在实验前,要使家长认识到这样的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支持和配合,甚至教师尽可能让家长也参与到这个实验中来,帮孩子拍拍照或是做孩子的助手以便于实验活动顺利而高效开展。

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小学生天生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长时间的将这个兴趣长时间的作用在学习上。

3、时间是课外实验的保证

前文中不断强调,课外实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活动,光是学生寻找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课外实验,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因此,在课外实验的选择上,教师也得下一番苦功夫,选择一些代表性强,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去做也是非常关键的。

4、习惯探究是最终的目标

(1)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实验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找好伙伴,以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补,也可以相互监督、互相促进。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可以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交流经验,畅谈感受。在交流中得以促进、得以提升。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2)重视过程,学会记录:对于小学生来说,设计记录单来记录实验现象是困难的。即使有部分学生上交记录单,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因此,在前期,教师应尽量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帮学生理清实验的侧重点和难点。经过多次指导之后,学生便会慢慢的去设计实验,弄清实验的目的,注重实验的过程,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来记录,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最终的科学概念将是以一个情境的形式在脑中呈现。

(3)实时了解,及时指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即使在课外,教师不能全程参与学生的课外实验,但也要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确保课外实验得以开展,同时也表明教师对课外实验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QQ、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动态,及时引导,以确保课外实验的有效开展。

(4)评价反思:当然,在前期教师的期望不能太高,学生只要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形成简单的实验报告即可。教师要面批学生的探究成果,用放大镜的眼光寻找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亮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鼓励、刺激学生,让其兴趣能长时的作用于学习,形成习惯。关注经验,注重过程,、要指出学生改进的地方,促使他们在思维上、方法上不断的进步。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应让学生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篇2: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报告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实验器材

绿豆芽、水、纸巾

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篇3: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所选择, 可结合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进行。

一、家庭实验类作业

家庭实验类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出发,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记录,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发现与科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并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 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类实验作业学生可以在家中完成, 氛围宽松, 便于近距离观察, 能多方面反复地实验和观察, 对实验现象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的过程, 学生能领略到科学的神奇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再学习、再创造的热情。如, 学习《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节中“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时, 对于“根是否能够吸收水分”在一堂课中是不可能明显地让学生感受到的。这个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 但是如果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做, 虽然可以观察到效果, 却没有在创新意识上对学生加以培养,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是否有吸水作用”的实验,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记录本上, 再通过实验观察, 一周后在班级里交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如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有“两个相同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 一个杯子里放有植物, 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植物”、“选择一株带根的植物, 找一个盛水的玻璃杯, 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 在玻璃杯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 为防止玻璃杯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 在水面上滴一层油, 在容器口加盖, 把盖切成两半, 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 把茎夹在中间, 再把实验装置放在向光处, 过一段时间, 进行观察、记录、测量”等,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二、种植、养殖类作业

种植和养殖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小学科学课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和养殖活动, 从中获得直接感知, 发展技能和乐趣。如, 种植各种植物, 养殖蚂蚁、金鱼、蜗牛、家蚕等。只有学生亲自去种植、养殖, 去观察、测量、记录,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然后记录下科学的事实、数据,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这才是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加深学生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了解, 使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和神奇, 获得直接经验, 还可以更好地体验生命的意义, 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培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小制作、小发明类作业

小学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小发明类作业, 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 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 可根据声音的高低变化制作小乐器和土电话;四年级下册《电》这一单元, 可运用学习过的电路知识制作一个“我的房间电路图”;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这一单元, 可充分考虑各种力的综合因素“设计制作小赛车、测力计”等。这类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 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发明, 引领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使他们在动手实验操作中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新实验, 培养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专题研究类作业

专题研究类作业的设计, 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作业设计, 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专题研究对小学生而言, 不管前人是否已经做了研究, 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 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如, 蚕的一生、纸、凤仙花的生长等专题研究, 师生根据教材拟定一个专题, 提出一系列的子项目, 再由小组或个人去研究。如, 关于纸的研究, 可以分成以下的小项目: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研究、自己造纸等;又如, 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的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调查居民用电并提出节约用电的措施;调查当地煤、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自行车中的科学问题;观察并研究身边的小动物等。这些专题,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指导学生将过程和研究结果写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时空观测类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时空观测类作业, 如六年级下册《宇宙》这一单元的“月相变化”一课, 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 还要求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如果平时疏于观察,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如定点拍摄记录) , 通过一段时间 (1个月) 内的连续观察、测量、记录月圆缺变化, 来获得感性材料, 同时还要提醒学生, 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上的连续性, 每天都要定时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样才能获得完整、可靠、准确的资料, 为揭示月相变化规律提供依据。像这一类型的作业, 虽然比较烦琐, 观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还会受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 学生在连续一个月的观测中, 学会了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经历了科学家研究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文献研究类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因此, 教师以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的搜集同样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进行, 如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一单元,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关于磁铁性质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应该注重科学发展史的教育。从最早发现的“磁石”到“司南”, 再到指南针直至现在的磁悬浮列车的发明和使用,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渗透, 使学生了解中外科学家对于磁现象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 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确定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主题,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 再用各种方式表达、汇报成果。

篇4: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意外的价值

实验教学中意外的处理是其中一个常见的课题。

所谓实验教学的意外,是指在分组或演示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不符合实验结论或超出教师预案的数据、现象或结果的情况。实验教学的意外来源于客观和主观两种情况。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实验意外主要有:1.实验器材本身质量或性质发生改变,如电池电力不足造成电磁铁实验现象不明显等。2.实验本身无法实现理想状态下的结论,如动滑轮省力实验由于动滑轮自重无法显示省力一半。3.实验材料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实验结果的多样性,如固体的沉浮实验中,同样的两只粉笔,就有可能一只沉入水底,一只先漂浮,再沉入水底。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实验意外情况更复杂些。从教师这方面看,实验员器材准备与教师教学的衔接方面,教师操作规范程度,教师的实验设计等,都有可能产生意外情况;从学生这方面看,分组实验中学生对实验要求的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对量的把握,实验过程中数据搜集等等,都有可能使实验产生意外。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教学的意外,是一种常态。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意外,反映了科学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总结探索规律的实质,揭示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来看待和对待实验中的意外,决定了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将意外视为头痛之事,必然一遇则乱;将意外视为契机,则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以下试举例以说明。

一、意外生成了教学资源

电磁铁极性检验引发的推理教学。

在研究电磁铁有没有极性时,经过学生讨论,设计出利用指南磁针来检测电磁铁磁极的实验方案。首先假设电磁铁有磁极,验证方法:利用电磁铁一极靠近指南磁针一极,如果出现相斥或相吸的现象,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原理,则电磁铁另一极与指南磁针这一极必将出现相反现象。为节省时间,教师采用演示实验。但在实验教学中,意外出现了,电磁铁的两极居然都吸引指南磁针的同一极。教师脸上的慌乱一闪而过,提出用指南磁针的另一极再试一次。令人沮丧的是,出现了同样的结果。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议论,于是教师让学生对此现象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电磁铁没有极性,只有两个同学提出异议。他们的理由如下:1.如果电磁铁有磁性无磁极,为什么不出现相斥现象而只出现相吸现象?2.指南磁针有磁性而电磁铁无磁性或相反也会出现两极相吸现象,因而不能证明电磁铁有无极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是两个同学,但真理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无人能驳之。于是老师提出:规律是经得起反复检验的,不妨开展分组实验来研究。……学生分组实验后,取得了正确的结论。但为什么教师的演示实验出了意外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推理,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开展了新一轮验证。结果发现:教师分组实验使用的指南磁针已无磁性。

虽然出了意外,但在教师理智处理下,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展示了现实世界真实的一面。生活中并不是都是真实的,规律会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科学探索也不是理想的一帆风顺,虽然精心准备,也会有挫折、失败。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意外的处理方式也可圈可点。教师对意外产生的原因略一思考,也能猜出八九不离十,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但教师有较强的资源开发意识,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实验,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在解决危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主动的学习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局限,学习别人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二、意外催生了研究课题

在教学《研究透镜》这课时,安排实验用凹透镜做目镜,凸透镜做物镜组成一个望远镜,实验目的是了解简易望远镜的制作原理,光线经过这两种透镜折射后可以成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图像。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多数学生说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图像,现在跟课前预设产生了较大差异。教师略作思考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展示成正立图像的望远镜和成倒立图像的望远镜,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比较后发现凹透镜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教师马上接着说:“究竟两者距离是多少会成正立的图像?望远镜还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呢?你准备怎样研究。”有学生说去查阅资料;有学生说可以去请教师长;有学生说可以继续实验,去测量比较下两个镜片之间的距离……教师马上把学生进行分组,把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到一起,讨论研究这个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这个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的现象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慧眼识金、果断取舍,教师需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把学生出现的意外进行适当的点拨,形成一个可以让学生去研究的可行性新课题,特别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中,仔细研究思考还是有很多问题可以继续研究的这个重要的思想,非常值得学习。

三、意外推进了课堂教学

在教学热胀冷缩的过程中,一次,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牛奶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这与教师预设的实验结果出现了不同。教师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问学生:“是这样吗?”学生都不赞同。但教师取来新奶盒和学生一起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我非常佩服这位教师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正是由于他没有和多数教师来个少数服从多数,保护了孩子的创新发现,结果为学生和老师都上了生动的一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节课的实验处理中,教师能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及时变动教学进程,使教学更为自然生动。

四、意外衍生了课外活动

在探究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实验中,学生完成实验后,学生还发现了被吸引过的回形针也具有一定的磁性,这个现象是常见的磁化现象。对于教师并不稀奇,学生还是很好奇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还有同学发现这个现象了吗?”

生迅速实验后发现多数都有这类现象。

师:“这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生:“磁铁的磁性传递给了它。”

师:“对,这就是我们科学上的磁化现象。”

师:“我们可以通过将回形针铁钉等物体按一个方向在磁铁上摩擦,这样就可以快速将它们磁化了。这样得到的磁性会消失么?”

学生争论不休。

师:“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怎么实验?”

生:“将回形针在磁铁上摩擦,去吸引其他回形针,过一段时间用它再去吸回形针。”

师:“这个实验过程时间比较长,磁铁平时生活中常见,同学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课后去验证。”……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实验片段中,由于学生提出了磁化现象,教师灵活机智地处理这个意外的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把学生的设想和发现合理地衍生到课外,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总之,面对课堂上涌现的意外资源,教师应该根据预设课程的目标,挥洒教学的智慧,尊重学生的生命,呵护学生的心灵,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使实验生成的意外让课堂“活”起来,从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让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篇5: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篇6: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

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

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

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

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

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

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 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

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上一篇:孵化器简介下一篇: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