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2024-05-12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共9篇)

篇1: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要:

高校德育管理具有政治方向性、组织开放性、效果后显性、隐形性等特点。当前影响高校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经验管理普遍、形式主义泛滥、管理意识淡化、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需要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高校德育 德育管理 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管理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德育方向、完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德育管理的特点、现状与优化等方面对高校德育管理进行一些阐释。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政治方向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高校德育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

2、组织开放性。

党和政府是德育管理的最高组织者。在我国,有关德育的指导性文件都是党和政府纲领性文件,学校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等社会有关方面同样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从德育管理组织活动范围看,也已超越了学校的界限,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网络德育以及其他媒体的德育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正是德育管理的组织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德育管理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配置校内外一切德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壮大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3、效果后显性、隐形性。

德育管理要把德育的内容、任务、要求具体落实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细则中,通过有效的讲解与示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运用文明细则、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个体行为,并逐步把这些体现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理念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外显于行为。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做大量的工作才能见效。而且,这种后显的作用也是深远的,会产生一系列的功效增值效应。

二、影响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分析。

1、普遍的经验管理。

多年来,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但就总体水乎而言,高校德育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的经验型管理多,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办法不够。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着多重压力与考验。一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分散;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学生结婚;学分制使学生原有的固定班级组织、固定而集中的学习、生活场所难以为继;自主择业使部分学生重智(技)轻德;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毕业时间、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增多了,对社会的依赖增大了,自主性、选择性、灵活度更大了。三是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也对青年学生的心灵产生着腐蚀作用。这些新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德育管理者或对变化视而不见,或对形势把握不清、研究不透,仍然凭主观经验,按“老黄历”开展工作,结果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而疲于应付。

2、管理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被忽视。

目前的高校德育管理中重形式轻效果、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倾向还比较严重。投入的课时数量不少,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不多;开展的德育活动不少,感染学生心灵的不多;用制度约束学生的多,善于解决思想问题的少。一些管理者在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时,忘记了制定规章制度并不仅仅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目的,不认真考虑这些制度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关心形式就是警惕学生不要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制度,学生一般会游离在管理人员的视线之外。只有违反了制度的学生才会进入管理者的视野,成为批评教育的对象。还有一些德育工作者看不到实效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喜欢走过场,搞形式,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结果造成德育缺乏实效性,损坏了德育的形象,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另外,在评价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应该以学生的进步为主要标尺。现实中较多的是对工作本身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评价。评价多以获得了多少次上级部门的表扬,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获得了多少奖项,发表了多少论文等为指标,而学生对教育的内化程度怎样则知晓得并不多。

3、管理意识淡化,“组织虚设”现象严重。

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门多,“组织虚设”导致高校组织管理的松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组织机构设置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第二,组织制度不严谨、不规范,时紧时松,忽左忽右,随意性大;第三,组织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有许多部门都负责学生德育,但工作目标都是笼统的,没有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实际形成具体可行的、层次分明的目标。

4、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滞后。

一个时期以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人们思考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主要是学生的教育,却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操建设,忽视了教师育人能力的研究,忽视了建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比如,在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方面,往往考虑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以学生健康向上品质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立志成才。

三、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的主要策略。

1、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管理实效,恐怕还不仅仅是建立体制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要明确体制运行中的职责问题,避免“组织虚设”现象。基于这样的思考,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必须明确学校中谁是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哪个部门是德育的牵头部门,如何界定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权责明晰,主辅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的效果。

2、培育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及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确认德育的内容,把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将德育内容具体化。二是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培育学校成员的道德意识,让健康的道德意识内化到师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学校成员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制度所蕴涵的道德意识所认同。三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为学校成员行为导向,因为制度内含道德价值,通过制度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惩处不道德行为,规范学校成员的道德行为,指导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

3、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党委要把德育队伍的建设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主动关心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其次,要有明确的政策。不仅包括对德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的规定,也包括对一线德育工作者的政策倾斜。再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遴选班主任,不仅要看其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更要看其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不仅要看其“为学”,更要看其“为人”。

4、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主要抓四个环节:一是挑选好支部书记,支部书记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二是组织生活要正常化,要提高党团员的政治觉悟,加强党团员的纪律观念;三是支部工作要进行评比表彰,要树立榜样,发挥其表率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要严格培养积极分子,严把入党入团的关口。

5、健全高校德育评估体系。

德育管理评估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效果为主,以平时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和积累的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为依据,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评估目标应突出重点,简明、科学与合理。评估办法要易于操作和切实有效,不能过于繁琐。评估周期以学年为单位,不能太过频繁。评估过程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他评,也要注重自评。在德育工作评估中,应把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列为重点,把考核的结果与辅导员、班主任的遴选、职称职务晋升等环节相挂钩。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应与业务评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年考核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奖惩结合起来定期进行,严格把关。并且要把它作为学生参加论文答辩、授予学位和参评优秀学生、参评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要避免流于形式、有形无实的”软约束”和”一好遮百丑”的重智轻德的现象。

篇2: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一)人的道德品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因素。这三种基本因素在道德品质这一统一体中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般而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而道德情感往往又反过来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培养练习与锻炼形成的。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这些基本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道德品质的三种基本构成因素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这就是:道德知识的讲授(或传授),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这三个环节在道德教育上同样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忽视或削弱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道德教育带来严重影响、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大削弱。这样的论断,不仅被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所认同,同时也被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所证实。

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不仅仅在于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诸方面知识和感情,同时更在于要使学生将这些道德知识和情感落实到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的针对性。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更甚于受家庭的影响。所以,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它需要借助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一种方式,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内容实现不断更新。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针对性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之中常常也就转化成了道德行为教育,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种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巩固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我们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识教育是重要基础,道德情感培养是重要特色,道德行为养成是根本目的。

(二)依上所述高校德育理应具有道德教育应当具有的三个重要环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校德育教研室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道德知识;而高尚情操的培养往往由“第二课堂”承担;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则一般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学工部、系总支、辅导员来负责。思想道德教育三个基本环节脱节。德育教研室的纯教学活动,对于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德育教研室的纯教学活动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这种课堂讲授和课堂考察,很难避免弱化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其次,由于德育教师的纯教学活动更多地重视的是思想道德伦理学说的系统性和学术性,由此从总体上削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今日中国高校存在的德育教育效果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遗憾的是,人们在着力检讨德育效果时,更多地是从资金到位的多少,课时安排的增侧,倾斜政策的是否到位来思考、分析间题,几乎没有看到人们从道德品质构成的基本因素,道德教育重要环节的有机衔接来分析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问题的。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过,但他们在分析间题时更多的是从存在问题的本身出发而不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的,由此而提出的解决措施自然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三)无论从道德品质构成的三个因素来认识,还是从道德教育的三个环节来分析,以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来要求,德育教研室都不应是一个纯教学单位,而应既是一个教学单位。又是一个教育单位。德育教研室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思想品德课的各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德育教研室还应当参与、了解学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并协助教育管理者利用组织管理手段,将德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我们认为,将德育教研室既作为教学单位,又作为教育单位,促使德育教师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去,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第一、有利于德育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从而为提高其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解决德育教育几个环节中存在的衔接间题,从而使道德教育几个环节有机协调而产生良性互动。

第三、有利于德育教师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认识状况的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加其针对性。

……赋予德育教研室一定的教育管理职责的好处或许还不止这些。今日中国之高校,德育教研室的行政归属总的来看无非有四种状况:一是归党委管辖,与马列部(社科部)并列;二是归宜传部管辖,仍属相对独立部门;三是归社科部管辖,成为其属下的一个教研组;四是归学工部管辖,成为其属下的一个教学部门。无论把德育教研室划归哪个部门管辖,绝大多数都把德育教研室当作纯教学机构来看待,并未赋予德育教研室相应的德育管理职责!于是德育教研室不参与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无可厚非的,德育教师不深人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间题、道德认识状况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难道不是导致一些高校德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吗?由此看来高校德育教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既不在于德育教研室,也不在德育教师,而在于高校管理机制本身!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21世纪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德育教研室不仅应承担德育教学任务,同时也应承担德育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赋予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师道德教育的管理权或参与权,通过这种对德育教研室功能的增加和德育教师任务的增加来促使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师参加到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第二、将德育教研室划归学生工作部管辖是较理想的,因为学生工作部直接主管理学生的工作,是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工作的组织者,德育教研室划归其管辖,正好分担其工作任务,并与其中诸部门(学生科、生活管理科)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

第三、德育教师在原来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德育的教育管理任务,工作负担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怎么办?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实行定质定盘补贴。

篇3: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关键词:理性思考,诚信教育,诚信缺失,大学生

一、前言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 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 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理性分析

1、学习中, 考试作弊, 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近些年, 尽管中国各大高校采取了种种措施, 想方设法严肃考风考纪, 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考试作弊“情有独钟”:从偷看、抄袭、传递纸条、请人代考到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作弊, 方法之新和手段之多令人咋舌。此外, 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和论文, 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 独立思考完成, 但部分学生却剽窃他人成果, 或是利用网络随便拷贝一篇论文应付了事。

2、经济上, 拖欠学费, 逃避归还助学贷款。

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信用意识缺乏, 任意拖欠学费、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助学贷款, 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 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 不还贷款, 甚至隐瞒工作单位, 不透露联系方式, 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 恶意拖欠学费, 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 拿着补助去高消费, 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奢侈品。

3、交往中, 心口不一, 恋爱动机不纯, 网络交往缺乏诚信等。

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 但有些大学生谈恋爱只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 而不管对方的人品、能力如何。有些大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 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 成功率很低。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不是很严肃, 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 多角恋爱,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就是“玩玩”而已。缺乏基本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恋爱不成, 轻生自杀、伤害对方,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事例, 这其中, 女大学生受到的伤害尤为严重。

4、网络的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

识, 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 同时, 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非实体性同现实社会相去甚远, 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 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谩骂、攻击, 在BBS中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 传播虚假信息, 制造病毒, 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有的大学生甚至走上了网络犯罪的歧途。

5、求职过程中, 简历“掺水”, 伪造证书, 背信违约等现象屡见不鲜。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 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骗取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 涂改成绩、夸大事实, 这使得毕业生简历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不少用人单位只好在招聘会上接收简历。之后再到学校实地调查简历虚实, 才决定是否录用。这是近年来招聘会上签约率相对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使用人单位和学校就业部门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大环境看, 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急功近利, 见利忘义, 为追求金钱不择手段, 不讲诚信等等。社会是个“大染缸”, 大学校园也非绝对的净土, 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2、从高校教育角度看, 其诚信教育的观念不强。

作为高职示范校, 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提高, 而忽略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 致使学生误以为道德并不重要, 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万事“OK”了, 结果许多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差, 无法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3、从大学生成长环境看, 其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 家长的言谈举止, 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 对子女偶然发生的不诚信行为, 不但不及时地制止, 反而放纵甚至教唆。如有的家长开具假贫困证明, 更有甚者, 对子女的失信行为不但不进行批评教育, 相反还认为子女有本事, 这对子女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 其自我诚信修养与诚信实践欠缺。

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等原因, 大都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责任意识淡薄, 心理脆弱,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修养的途径

1、加强宣传, 在全社会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 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 使不诚信行为受到谴责和制裁, 使诚信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 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 创建良好的诚信社会风气。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必将对高校带来积极健康的引导, 为高校的诚信建设打下良好的外围基础。

2、在“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和渗透诚信道德教育, 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

健康、高雅、诚信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 按章办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谨治学, 实事求是, 保持良好的师德,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两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任。“两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 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同时,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的典籍, 另一方面可以带学生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 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 激发学生内在的诚信意识。

3、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 为诚信建档。

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在社会中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 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 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为大学生的诚信建档, 定期、全面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 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促进其诚信习惯的养成, 为毕业后进人社会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4、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诚信道德修养。

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 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 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要把诚信道德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使其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要知道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 而这是成功的关键。

篇4: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校 成人继续教育 管理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0-02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成人继续教育是最特殊的一部分。在成人继续教育接受教育的学员多为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这部分群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利于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前程,在工作之余到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学习。就高校成人继续教育而言,其教育理念以终身教育为主。目前,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上以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为参考,在管理模式上也没有体现出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有的甚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是与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特点、成人继续教育办学宗旨是不相符的。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必须对学校的管理问题予以重视,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进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快速而稳定地发展。

一、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在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成人教育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体系的复合体,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成人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各机构之间所存在的隶属关系以及职责的分工、职权的划分,等等。从目前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实体型”的一级管理模式、“非实体型”的二级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一)“实体型”的一级管理模式。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实体型”的一级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管理机构是具有实体权利的组织。管理组织具有独立的教育资源,除了完备的管理体系外,还具有成人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和专职的成人教师。从成人继续教育机构的办学任务来看,其办学目标确定,包括资源分配、行动措施等都会落实到位,并对周边环境关系不断地协调。从其实体性的角度而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权力,包括利益分配、教师和管理干部的任免等,都可以独立行使权力。从学科发展上来看,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就相当于普通高校中的一个院系,其不仅在教育资源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还可以独立决策教学安排,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此外,还有完善的后勤服务。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这种继续教育机构与各个院系之间属于平行关系。

(二)“非实体型”的二级管理模式。“非实体型”的二级管理模式所遵循的是归口管理原则。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普通高校所设立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的所有成人教育都统一管理,并与各个院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机构不可以独立行使权力,而是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下实施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职能。那么,在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首先要按照学校的整体目标进行规划,然后根据成人教育实际,制定出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包括管理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都显示出成教管理机构将中心倾向于管理,而教学单位则更强调教学,在此基础上,将成人教育管理机构与教学单位所需要承担的各自的职责加以明确,并规定权限。成教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成人学院的学籍管理、成人教学、考试、考核的安排,协助校内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从这个角度而言,成人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对于成人教育与高校管理之间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三)混合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混合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综合了“实体型”管理模式和“非实体型”管理模式,使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既具有办学实体,又承担着成人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能。其中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特点、管理职能的权限以及教育资源等,都实现了“实体型”和“非实体型”管理模式的融合。

二、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妨碍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人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包括一些没有找到工作以及没有进入到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学员都是为了弥补自身知识不足而进入到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学习。特别是在职读书的学员,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小有成就,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可以无需放弃工作而获得学历。但是这部分学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往往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以用于评职称,因此,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办学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效益上,而不注重对学员素质的提高。所以成人继续教育办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成人继续教育质量也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资源的影响。从地区差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成人继续教育开展得也比较成功。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成人继续教育就有所欠缺。另外,观念认识的不足,法规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受到行业差距的影响等,都是成人继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妨碍因素,亟待进一步解决。

(二)成人继续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钩。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相比,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难度并不是存在于教育本身,而是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员多为社会上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驱使,需要补充自身在职业上的不足。就成人继续教育机构而言,其教育模式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其教育教学效果很难满足学员要求。特别是因此而造成的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离,导致成人继续教育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为混学历和混职称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完善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管理的举措

(一)将成人继续教育作为国家责任来发展。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很多经验是借鉴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成人继续教育正在适应社会经济形势而有所改变,其目的是不断完善社会人才结构,使在职从业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成人继续教育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所以,成人继续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继续培训的意味。但是在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则有所不同。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类似于学历教育,由于过于重视学历,导致学员不会太多去关注教师所教内容,而是希望以这种学习的形式获得学历,以利于职位竞争和职称的评定。成人继续教育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其社会意义以及办学价值被严重地扭曲了。按照经济发达国家的要求,成人教育是由普通高等学校承办的,但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成人教育应属于国家责任。endprint

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办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继续教育,而使自己的知识有所增长,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从国家的整体成人继续教育水平来看,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必要的法律制度。当成人教育受到了法律保护之后,就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的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会不断地优化,为达到成人继续教育的行业要求奠定基础。这样,就会使成人继续教育回到其办学的初衷,即学员选择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将成人继续教育和成人技能培训相结合。与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相比,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设置较为单一,而且在教育层次上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也没有获得突破。为了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对专业课程设置全方位展开。将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形式为主要参考,而是与成人技能培训有效结合,将技术培训分为多个层次,即将同一学科划分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初级教育是针对于普通雇员而开设的,也可以接纳一些学徒。当初级教育结束之后,如果技术人员已经掌握了技术一级水平,则可以进入到中级教育阶段。专业技术的高级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培训,比如,当工程师接受了成人继续教育的高级教育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开展这种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可以对接受教育的学员以全方位培训,随着成人继续教育的普及,对于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当成人继续教育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就会促进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积极地思考推动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的管理办法,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使成人继续教育的模式不断优化。

(三)成人继续教育课堂要按照社会需要进行设置。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员以在职的成人为主,那么成人教育就要摆脱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建立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职业现实性的角度开展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职业需求。为了提高成人继续教育质量,学校就要随时掌握市场人才发展方向,以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在授课内容上强调手动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此外,成人继续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教学,而是采用业余授课的方式或者远程教育,所以应采取最为直观的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并积极地开展讨论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大量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除了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及职业技术院校外,成人继续教育机构也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基于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员多为社会在职人员,因此在教育上要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这就需要在教育管理上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案,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的同时,也为成人继续教育扩大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屈家安,刘菲,郭胜利.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0(5)

[2]高世权.当前形势下加强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1(31)

[3]曾婷婷.成人教育管理危机与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8(7)

[4]段建中.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5]刘建东.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创新思路浅析[J].文史资料,2011(10)

【作者简介】秦 凯(1965- ),男,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与继续教育管理。

篇5: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理性思考论文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篇6: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理性反思与现代建构

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高校德育文化生态伴随着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变迁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与不良倾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研究.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视角,在论述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构成、本质特征及对其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现代建构必须处理好的六对关系与五个建设重点.

作 者:陈荣武 Chen Rongwu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刊 名:当代青年研究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年,卷(期): “”(10) 分类号:G40 关键词:高校   德育文化生态   理性反思   现代建构  

篇7: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1-04 16:01:00 ] 作者:汤帮耀 岳柳 徐辉 编辑:studa090420

(二)加强教育立法

目前高校对学生行使处分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制定的实施细则。但是,上述法律法规与当代法治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些规定表述得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程序规定;有些规定显得过时,不能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少高校的实施细则存在着与高位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有些规定得过低,有些处分过严。为此,必须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及时进行有效的修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过时的、不完整的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和补充完善,将一些新的需要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适时纳入法制轨道,将抽象的、原则性的表述明确化、具体化,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运作规范,包括一方面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填补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空白,如制定专门的《学生法》和《学生申诉条例》等;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法律和规章进行宪法审查,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三)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教育仲裁制度作为学生申诉与诉讼的衔接制度,具有自身优势,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纠纷,化解学校与学生的矛盾。教育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提起教育仲裁.教育仲裁委员会按照及时、有效、公平、合法的原则迅速地加以处理;(2)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教育仲裁作为教育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使得一部分教育纠纷案件在仲裁阶段就得以解决,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节约了诉讼成本;(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教育仲裁制度是对教育申诉救济后续的一种补救,是对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缺陷的弥补,是高校学生法律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违反司法最终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教育仲裁委员会处理教育争议具备合宪性和合理性,这一方式既能维护国家权力的完整性和受限制性,又能充分体现现代法治对以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

(四)完善现行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我国针对受教育权实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学生校内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种救济渠道,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进行完善。

1.完善学生申诉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应成立教育行政申诉机构,合理划分教育行政申诉管辖范围,规范申诉的程序,建立教育行政申诉听证制度。高校学生对高校作出的纪律处分不服或因高校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提起申诉,受理申诉机构应是教育行政申诉机构,否则学生遇到类似权利受侵害的情况便不知如何维权。同时,在高校学生行使申诉救济权利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行政机关不宜对教育纠纷进行封闭式处理,只告知学生申诉处理结果,不告知申诉处理的程序以及学生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因此,应通过申诉听证会等制度,保证申诉处理的公正、公开,保障学生应有的知情权、申辩权等各项权利。

2.扩大行政复议的范围

国家要对教育行政复议的复议内容、处理程序、受理部门、受理时限、处理结果等作出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履行行政复议职责,遵循公正、合法、及时、准确等原则,应避免各部门相互推诿或官官相护的状况;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学生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判明其是否合理、合法,处理结果要清楚明了,即或坚持、或改变或撤销原处理结果。

3.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在大学生维权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理论界认为司法可以干预高校事务的范畴有:入学、转学、退学、毕业、学位授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社会活动(涉及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部分)等。因此,法律部门必须明确大学自主管理范畴和司法能够干预的范畴;同时也要明确司法受理部门、具体审查程序、处理时限、最后结果等,都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只有将高校管理的司法审查范围及其学生的权利救济在立法上作出明确规定,教育行政诉讼才能对学生权利救济予以最彻底、最权威的保障。

4.正确使用民事诉讼救济手段

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有隶属型的,也有平权型的。当处于纠纷中的校生关系为平权型关系时,这种纠纷则应采取民事诉讼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权利救济。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学校教学设施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以及因高校的管理活动而侵害到学生的隐私权等。在这些纠纷中,学生对高校提起民事诉讼更能实现权利的充分救济。

(五)建立高校学生教育救济途径之间的合理联系

校内申诉机构受理高校学生的申诉后逾期未作处理的,或者久拖不决的,学生可向行政申诉机构提请申诉。行政申诉机构受理学生的申诉后,逾期未作处理的,或者久拖不决的,学生可以向其所属的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或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的救济渠道:一是申请教育仲裁;二是对涉及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三是对高校对其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或作出拒绝发放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决定不服的,认为严重侵犯其受教育权的,应当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四是学生对高校对其作出一般违纪处分不服的(但未严重侵犯其受教育权的),可向行政申诉机构再次申诉,行政申诉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应为终局决定。在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法律救济制度后,鼓励学生先穷尽申诉、复议的救济途径,再提起行政诉讼。

篇8: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 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观念仍然停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上, 没有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高校内部管理需求的变化, 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 致使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没有明确财务管理的长期目标。

(二) 预算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预算均是按照年度进行编制, 任务完成与否仅仅依靠年度收支是否平衡来衡量, 没有将长期财务管理目标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围内。部分高校尽管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但是只将目标停留在表面, 过于形式化, 使得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内部控制不健全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 普遍存在只重视财政资金管理控制、轻视财务预算和外部资金管理控制, 只重视收支账目的管理控制、轻视往来账款的管理控制等问题。此外, 部分高校在重大基建工程项目和大额采购项目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增大了高校的投资风险, 使其面临资金损失威胁。

(四) 风险控制缺失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激化了学校发展要求与有限经费投入之间的矛盾, 迫使举债办学日渐成为缓解高校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然而, 举债必定存在风险, 加之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 致使风险对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二、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

(一) 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当前, 由于高校办学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以正确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明晰财务管理方向成为了必然选择。新形势下, 高校要想长远健康发展, 必须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观念、理财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资本观念、融资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网络化管理观念、现代融资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等, 使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 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 应立足于全局, 不仅全面考虑学校的财力、发展目标、基本建设等因素, 还要考虑学校教学、科研、效益等因素, 以使预算编制可以优化统筹学校各项资源, 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其次, 高校预算管理应落实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 健全审批制度, 对各项费用的支出严格管控;最后,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财务部门应运用协调、预算、规划、分析、控制等财务管理手段, 强化对高校预算执行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三)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首先, 改革高校资金管理制度, 实行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来控制经费支出,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其次, 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报告制度, 高校应改革和完善固定资产提取核算制度、专用基金核算制度、对外投资核算制度等, 同时在会计报告中增设现金流量表、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 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制度和财务报告鉴证制度;最后, 为了确保会计人员充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服务职能, 高校应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 对重要的会计岗位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 从而保证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四) 建立风险经营责任制

高校应针对学校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遵循风险收益均衡原则,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以校长为首的风险经营责任制。在高校内部落实第一责任人权、责、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以及以总会计师、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为主体的多层经营责任制, 从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风险经营责任制度, 提高高校内部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其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从而确保高校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应在充分认清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实施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使其符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各部门、各人员应树立全新财务管理观念, 积极参与财务管理工作, 切实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从而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鸿燕.试论当代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及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1) .

篇9: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程序化问题,遮蔽了其本体功能的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应是下放权力,依托学院制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职能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结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放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21-02

促进学生全面和自由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功能。组织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功能的一种既定设计,诸多的组织功能有机而有效地集成于组织的机构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所以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实现。“扁平化”抑或“放权”?这需要我们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还改革作出理性的选择。

一、忧思: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推进,职能不断扩展,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学校层面学生工作由党委领导,具体由一位副书记总体负责,在院系层面由党总副书记负责,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工作,各班有班主任具体管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承担着改造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使命,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但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处于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程系化问题,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呈现科层制特点。科层组织是近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在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一种反映。我国高校在学校、学院、系和班级都设有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在纵向方面对权力和支配和从属关系作了明确的划分,高校学生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设目标得以实现。

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班级,相同专业的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物理空间“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性别被编入不同的宿舍。过分关注班级整体的目标和利益,实行过度的规范化管理,强调班级中的纪律和操行等学生的外在表现,同时,封闭的物理空间也限制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活动范围与方式,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状态遮蔽了其本体功能的实现,学生不仅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这些都是学生的个性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学会生存》指出传统教育的两个根本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的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这些弱点,这有悖于对现代学生个性的弘扬。

二、质疑:“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以及管理机制”的“扁平化”观点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一些学者提出将学生工作从院系剥离,院系不设学生事务组织机构,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一级管理机制,根据不同职能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也就是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机构“扁平化”。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不论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我国和欧美国家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理解,上述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层次越多,组织的灵活性越差”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上的误解,组织灵活性与管理层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组织灵活性有必然联系的是组织结构的“权力点”,也就是说,组织灵活性的高低,不再于组织有多少管理层次,而在于信息需要传递至哪一个管理层次才能做出决定。所以,改善组织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并不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而是充分的授权,尽量缩短信息源与“权力点”之间的距离。在信息源与“权力点”之间距离相同和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会比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更有效率,理由是传统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幅度上比较狭窄,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并不很多的情况下,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就会比较高,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幅度上比较宽广,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相对更多,对信息的反应速率就会降低。所以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并不一定要将其扁平化,也可以将改革权限下放至院系一级,这样学校一级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就可以从事务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研究和制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宏观性的和长远性的政策和制度。各个学院都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具体负责为学生之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规范、咨询、指导和服务。各个学院都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还可以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之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服务于学生之发展的质量,信息的反应速度只是影响组织结构服务于学生之发展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对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模式的研究也值得商榷,在英国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先有学院,后有大学,各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学院负责学生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这说明在英国高校的院系一级中存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对于美国大学生本科生教育,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反思,比如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对大学的现状表示了忧虑,“大学没有指望接受来帮助学生,却聘请咨询师和辅导员来完成教育任务。学校甚至以学生互助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原本属于教授的教育工作,学校居然以这种释放教授责任的做法而自豪。”“选拔教授的制度必然导致教师视野狭窄,他们只能成为专家而不是博学之士,他们只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本专业,却无暇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反思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模式在学生之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理性选择:重建建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院校两级组织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应是下放权力,依托学院制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职能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既是基于我国高校管理的现实基础,又是着眼于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实现,作出的理性选择。

1.依托学院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缘由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大学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相继实行了学院制。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所谓实体性学院,学院应该是管理中心,相对于学校是决策中心、学系是学术中心而言,实体性学院在人、物、财、事上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任何大学的发展都应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大学的组织机制,学院作为以学科为载体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是以前学科为基础进行专业的设置,按照专业招收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学院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实体性学院对于在学院一级建构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体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制定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与调整专业、选择与修订院系课程、组织课程等权力。在学院一级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就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修改还可以从学生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层面来规划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同时,在学院以及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教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等其他方面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这样也更有利于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制定更为合理的学生培养目标,设置更为合理的课程,根据学生的情况更好地组织课程。二是实体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对教师的计划、任用、调控、评价和培养等权力。在实体性学院不乏本学科的学者、专家,他们对本门学科的专门化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比外人更熟知本门学科知识的发展顺序和内在逻辑,也最知道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智能素质,在学院一级建构了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学术人员与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融合,更有学术人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学业咨询和指导等。同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当多的与学生直接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他们对学生身心方面需要是非常了解的。他们能够为更为合理的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咨询。

2.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机构

一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重新设置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在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和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职能要建立在对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价值的引导,而不是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灌输”和“改造”,更多的体现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职能,而不是管制的职能。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由对象性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关系。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与管理中介客体构成“主-客”关系,作为“主-客”关系中的主体,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体性:与教师构成“主-主”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学生主体得以生成,个性得以发展。为此,要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职能重新设置组织结构,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可以在学校和学院两级分别设置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组织结构,在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之上设置学校学生事务指导委员会,负责整个学校学生事务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整个学校学生事务的宏观协调与管理,由分管学生事务工作的副校长或副书记、各中心负责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代表、学术人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在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之上设置学院学生事务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协调和管理。

二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下放权力重新设置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前面已经论述了高校学生管理下放权力的缘由,更有利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要将学生发展的咨询、指导、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权限下放给学员一级设置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各学院对应职能部门的协调,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别接受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别参与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郭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C·赖特·米尔斯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郑和.班级中的规训与惩罚——基于班级要素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美]詹姆斯·麦克劳伦.教育哲学[M].宗少云,陈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林筱文,等.综合性大学中的学院制管理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7]哈瑞·路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反腐倡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下一篇:农村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