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

2022-09-10

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是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主渠道, 主阵地,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必须科学认识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客观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德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探索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思路, 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德育教师是专门或主要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者。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实施者, 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育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特质决定着这种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 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利于人文关怀, 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素质, 更多的包含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的素质和能力。具体说来, 主要包括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 积极平等的人性观, 深厚丰富的人文素质, 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全面的精神关怀能力。

1 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

角色主体意识是德育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自觉和明晰的认识。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 是德育教师自觉的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 践行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驱动力, 是推动德育教师由应当的人文关怀主体向实际的人文关怀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 为德育教师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着的思想道德需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也是德育教师有效地开展德育人文关怀活动的内在基础。

2 积极平等的人性观

所谓人性即怎样看待人的一种基本观点。从德育人文关怀的角度看, 德育教师对人的态度最核心的要求是“积极”和“平等”。所谓积极地看待人性, 就是要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相信人的本性自由立行是建设性和值得信任的, 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质。所谓平等的人性观即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在德育实践中, 这种积极平等的人性观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 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德育教师有了这样一种对人的基本态度, 在德育过程中, 就会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成长潜能的发挥, 促进其走向成熟;就会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 促使学生固有的优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深厚丰富的人文素养

德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知识, 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关联的知识。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 是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要求。人文精神是德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德育教师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于其人文

价值观上。价值观是对事物所具有的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由此形成的观点体系。从教育领域看, 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尊重生命, 崇尚文化, 以精神的力量和情意的方式达到把握世界的目的”。对德育教师而言, 人文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 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 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

德育是一种精神性的影响人的心灵的活动, 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德育教师高尚的人格是德育人文关怀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据。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 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人格的作用。”弟斯多慧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要通过教育是学生富有生气, 教育者自身需有生气;要通过教育这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 教育者自身需有健康的人格。一个优秀的德育教师一定是一个以身作则的人, 一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 以科学崇高的人格风范和美好的人生魅力来昭示和影响自己的学生。

5 全面的精神关怀能力

德育教师的精神关怀能力必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理解接纳的能力, 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接纳。教师只有在扎根于学生生活境遇, 追寻其认识与情感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意义的指导, 使学生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理解精神的价值所在, 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 建立关系的能力。德育要有成效, 不在于花多少时间对学生说教, 而在于师生互动关系所蕴含着的道德内涵。德育过程中应建立信任、理解、真诚的师生关系, 消除人为的障碍。师生之间应保持真诚坦率的态度, 将各自的真实思想, 情感坦诚的表露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往往会对学生建立其他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会成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示范。

第三, 情感沟通的能力。在与学生建立关系时, 德育教师要善于做到“以情感人”、“动之以情”要具有一种情感沟通的能力。学生只有真正的认识到所接受的教育内容符合自身的需要, 并真正的产生的心灵的共鸣, 才能产生心理情感的愉快。

第四, 平等对话能力。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现实, 多的是僵化固定的“关怀”模式, 所缺少的是尊重、宽容、平等与对话。不经自我反思调整的关怀, 往往不自觉的就变成了家长式关怀, 包办式关怀, 控制式的关怀。而这些所谓的“关怀”, 无不是权威中心社会, 民主低下社会的产物, 是需要受到质疑, 甚至拒绝。

第五, 激励成长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影响, 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上, 这种期望是建立在对学生潜能和善意的认识和信心上。教师认可学生时, 并不是只说学生的好话或只说学生爱听的话, 而是看到被其表面错误行为所遮蔽的真诚善良的本质, 肯定并鼓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作为高校德育教师在实践中悟出:实现德育教育合力的强化,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的与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把三者整合成一个目标、一体化的有效系统, 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更大合力。这样, 德育教育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 大学生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去, 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有体现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摘要:德育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特质在德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是从学生角度来看的, 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利于人文关怀, 促进学生品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素质。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师,人文关怀,特殊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树军.德育哲学引论[J].人民出版社, 2002.

[2]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J].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电子文件的安全保护研究下一篇:探讨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