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2024-04-30

《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学习《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这一课程,我的感悟颇多,它不但解决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使我认识到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教学的水平,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上公开课是每外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的做法都是空谈。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上课的技巧,才能为他的课堂锦上添花。

一、备教材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偏好,选择自己最驾轻就熟,耳熟能长的课型。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众。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

二、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备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备听众

公开课顾名思义便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有着较强的示范性及表演性。因此,它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把他们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

来。

五、备突发事件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上课前先去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以免到上课时出差错;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并统一放好;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保证了你的公开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作好以上几方面的准备后,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也基本准备就绪。只待上课铃声的敲响时,教师便可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迈上讲台,去收获赞美的掌声。

篇2:《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课程改革早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这也是我们教育行业的一大趋势。但在实际中很效果甚微,最近时间刚刚学习了《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因此对数学的课改方向及进程又有了新的认识。本课程聘请全国知名教学专家做主讲和指导专家。课程目的是通过引领教师观摩各学科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及教学专家的教法指导等内容,达到指导教师在新课程中用新方法进行学科教学实践的目的。它从课程改革的背景、课改的目标和思路、课改的基本原则以及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来加以具体的规划,让人真正看到了课程改革清晰的脚步。

参加了众多继续教育,目前唯有这门对教学的针对性是最强的,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案例,例如《质数与合数》《观察物体》《厘米的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圆的面积》《长、正方体的认识》《吨的认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亿以内数的认识》,每个案例又包括了课堂实录、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指导三部分,课程重点不仅仅是北京市优秀的小学数学公开课课堂实录,即优秀数学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秀之处,课程的侧重是对这些课堂实录的评析,即由北京市知名教学专家对这些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教学指导。不是纯粹的展示优秀的教学教法,而是对这些优秀的教学教法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给学习者除了具体方法的引导外,更多的是提供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导,目的是避免学习者生搬硬套教学教法,而是让学习者学会和掌握教学理念与形式,从而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教法。

通过本次的学习,也发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过去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另外,我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篇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的教法

俗话说“孩子的脸, 六月的天”,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在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 所以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心理表现。例如, 对于集体教学难免会出现学习成绩的差异, 学习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厌学现象, 那么作为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 将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合理分配形成优势互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同时教师也应给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关心表扬, 消除他们厌学、焦虑和嫉妒的心理。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认知阶段, 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教师要及时地洞察出学生的心理, 适时地给予赞扬。只有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更好地教好数学, 学生也才能更积极地学习数学。

二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 学生们都会很快地测量出来。但当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要求学生测出它的周长时, 有些学生迟疑了。虽然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出结果, 但是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太麻烦了, 而且结果不精确。”此时,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探究, 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有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圆的周长可能和直径有关系, 直径的3倍大约等于圆的周长等。至此, 教师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圆的周长究竟怎么算?它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 教师在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就会水到渠成, 学生也会更加理解和明白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但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 知识的建构者, 而且, 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创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一堂好课要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学会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 教师要变换教学方式。学生易对新异、变化的事物感兴趣, 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手段, 会使学生更缺乏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第二, 教师的数学语言功底也很重要。好的数学语言对数学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达意, 使听者感到舒服, 发生美感, 这样的说话, 就是艺术。”由此可见, 教师在讲课中应该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用语言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心领神会地摄取所学知识。

第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数学课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和乏味, 课堂上教师要勇于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 真正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课堂气氛才能被调动起来。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获取数学知识。

四合理使用教学用具

教具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用具, 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阶段, 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具,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 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有些教师认为教具使用越频繁、越多, 教学效果越好。例如, 有位教师在上“角的认识”时带来了许多实物模具和自己亲手制作的角的模型, 在课堂中, 这位教师一一展示自己的模型, 但这节课的收效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还不强, 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 过多的模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现今运用多媒体教学很普遍,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教师板书时间, 使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 有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设备出现了故障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秩序和进度, 过于花哨的课件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还有多媒体课件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机械播放模式,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等。

总之, 教具的使用和制作都应简单直观, 切忌过于繁琐。教具的使用应符合教学需要, 应以教学为出发点, 以让学生能理解和明白课堂知识为主, 以最优的功效使用教学用具。

五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经典课程, 而小学数学学习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好小学数学是一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建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和合理使用教学用具这四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 让其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这样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 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吃透小学数学知识, 教师也能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摘要: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得出了以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建构探究教学模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合理使用教学用具四点为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法,学习

参考文献

[1]栗洪武、肖世民等.学校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栗洪武、肖世民等.学校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新课程标准

因为听不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原理,小学数学课堂一直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同时数学课堂也成为很多老师头疼的地方,因为在老师看来这些数学知识原理已经是生活中的经验了,可是孩子不同,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所以看起来那些知识点就很抽象了。

1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1.1老师的完全主导课堂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老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霸占”课堂的情况,本来数学课堂老师在讲解难题的同时,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要有互动,例如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的答案。而现状却是老师往往忽略这一问题,未能够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完全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题,这样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1.2死板按照教案流程上课

数学老师按照制定好的教案规划课堂,为了完成课时任务来教学,这样固然不会因为没有计划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计划就真的完美了吗?当然不是,老师写教案是在课前,对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点,还有重点的估计难免会有所偏差,如果一味的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上课时出现意外,或者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全盘计划都会被打乱,若是不停下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难免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及求知的欲望。

1.3课堂沉闷严肃

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都是由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便觉得数学课堂索然无味。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造成数学课堂沉闷、无味。

2创新研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尚且这般枯燥乏味,面对数学公开课是否会显得更加严肃死板呢?这就需要对小学数学公开课进行实践创新。

2.1注意引导,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公开课时,老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你来我往的交流式学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答案,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解题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了,在成功引导学生解题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然后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解题。这就形成了一种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的思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处了。

2.2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堂需要有多种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老师要试着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制作PPT,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课堂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采用分组探究的模式,把课堂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出相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老师须从旁监督,以免学生跑题造成时间的浪费和课堂纪律的破坏。当然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由各位老师自行探索。

2.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动脑的问题,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手动实践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比书本上学来的要更加深刻。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实践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认识。比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提供工具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慢慢地引导学生接受课堂知识。

2.4善于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不能老是板着脸,要以微笑的姿态面对学生,在学生解答出难题的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还在苦思解题方法是也要鼓励他们多动脑思考,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5精心设计课堂计划

公开课上的好坏,不仅和老师平时上课的做法有关,更取决于老师课前的课堂设计,数学公开课更是如此。数学本身就严密精确,要求老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老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计划,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数学老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公开课的教案,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慢慢引导,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祥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1)

[2]石景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3]封士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07)

作者简介:

篇5:《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黄崇飞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当语言描述准确时,思维也就严密了。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教师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篇6: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

课程说明

“课程说明”旨在让用户了解本门课程的研发背景、设计意图和主体内容框架,因此首先对本门网络课程的主要用户群进行了界定,在介绍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简述了课程在教师培训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最后以“七个小学科学教法专题逻辑序列和相互关系”图为基础,展现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框架。

1.本培训课程适用的对象

“小学科学教法指导”网络课程是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开发的培训教材,对在教育一线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适合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和使用。另外,对于从事科学学科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学者和专家也具有参考价值。2.课程的设计思想:

1)树立PCK的教师培训新理念

国内外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知识培训(Subject Matter/Content Knowledge)、学科知识+教育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培训、学科教学知识培训(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培训模式是由学者Shulman在1986年提出的,该模式将学科教学法由原来的外挂式方式转变为内嵌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见下图1),使受训者能够在培训过程中真切体会和掌握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目前PCK在国际教师教育和培训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本项目资源的设计以PCK为理念,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平台与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图1 PCK教师培训模型

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科专题为纽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在PCK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基本准绳和重要依据,以学科信念为导向,以学科内容为本体、以实质性结构知识(Substantive Structure)为框架、以章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为支撑,以学科专题为纽带,以案例聚焦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外显的、实际的教学案例,探讨内隐的、深层次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1)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为了避免出现以往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脱节的情况,本项目对课程结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教学案例作为形式和载体,目的是探讨案例背后所隐藏的小学科学教法,借助三位一体(文本、光盘和网络课程)课程资源表达的丰富性、教学呈现的生动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积极引导培训教师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内在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培训中乐学、想学、爱学,真正发挥教师培训的效用。2)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项目所涉及的教法问题主要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工作。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很多教师以往既没学过,也没教过科学课程,因此对大多数科学老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在日常教学中会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问题,依据本项目的构架,从中筛选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以期为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4.内容框架

本门课程由7个专题构成,每一专题中有两个教学案例,这七个专题的关系如图2所示。以“科学教育新理念”为逻辑起点,沿顺时针方向表明课程中“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活动的设计”、“科学活动的实施”、“科学活动的评价”等各专题的逻辑顺序及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目的在于通过教法研讨,一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依托本地地域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提供参考。

图2 七个小学科学教法专题逻辑序列和相互关系

专题中的每一个案例均涉及一个小学科学的教法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介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合适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对实际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解读,从理论和实践不同的视角,以教学案例为载体,解决小学科学课程教法中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案例聚焦的目的,即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进而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小

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课程的主体框架如下: 第1章 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案例聚焦1: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名称:“空气占据空间”

理论解读:运用学习的条件理论解读《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设计

案例聚焦2:知识的社会建构……如何重新解读教材?

案例名称:“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理论解读: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解读《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第2章 小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的培养

案例聚焦3:回归儿童的天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案例名称:“冷水与热水”(水火山)

理论解读:从学业动机理论的视角解读“冷水与热水”一课

案例聚焦4:感官与工具的合作……如何在小学起始年级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案例名称:“一杯水的观察”

理论解读: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解读《一杯水的观察》 第3章 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案例聚焦5: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反思……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名称:“淀粉的踪迹”

理论解读: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解读《淀粉的踪迹》案例

案例聚焦6:回归科学的本性……科学的开放性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名称:“转陀螺”

理论解读:运用维果茨基的思想解读《转陀螺》的教学设计

第4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设计

案例聚焦7:回归生活的本性……如何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

案例名称:“保护鸡蛋”

理论解读:基于情感教学理论解读《保护鸡蛋》

案例聚焦8:儿童是小科学家……如何在教学中设计驱动性任务?

案例名称:“我的手”

理论解读:运用加涅教学理论解读教学案例《我的手》 第5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实施

案例聚焦9:从假设到事实……如何处理探究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案例名称:“磁铁的磁性”

案例解读:运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解读《磁铁的磁性》教案设计

案例聚焦10:头脑风暴……怎样引导学生自主记录探究过程?

案例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理论解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读《让小灯泡亮起来》 第6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评价

案例聚焦11:闪光点的捕捉……小学科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策略研究

案例名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理论解读:运用程序教学理论原则解读《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

案例聚焦12:探究活动中的指南针……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案例名称:“让探究性学习评价真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解读: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解读“让探究性学习评价真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7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校本活动开发

案例聚焦13:学生当自强……学生自主科学探究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案例名称:“少年科学院”

案例解读:基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解读“少年科学院”

案例聚焦14:生活?科学?环境……小学科学校本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名称:“校本活动——蓝鹊在线”

理论解读:运用“做中学”教育理念解读“校本活动——蓝鹊在线”教学案例

学习帮助

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学习本门课程,“学习帮助”介绍了本门网络课程的课时安排和主要功能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功能模块中的三个有特色的板块“理论解读”、“案例实践”、“教师知识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

1.课时安排

本课程由七个专题和14个案例组成,每个教学案例的纯文本容量约为18000字,对案例的理论解读容量约为6000字,每个教学案例及其理论解读的教学时间为4学时,因此总课时为3×14=52学时。其中教学时间既包括对这些案例资源的讲授、学习和研修,还包括学习者通过“案例实践”模块自我练习、在“教师知识管理”模块与同行开展讨论。

当然主讲教师和学习者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课时安排进行调整,以符合自己的教学和培训需求。

2.功能框架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网络课程从功能上主要分成: 1)学习指导

该模块介绍本门课程的研发背景和适用范围,为学习者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2)专题学习

学习者在线浏览本门课程的七大专题和14个教学案例的学习资源 3)案例实践

为了增强学习者的实践动手设计能力,学习者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依照案例设计的基本元素,自己设计教学实践案例。在本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有结构的教学设计元素,帮助学习者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教师知识管理

在本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交互和讨论的学习空间,在虚拟的交流空间,教师可分享各自的学习体验和心得,记录学习历程,让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虚拟空间中流动。

图 1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研讨”功能结构图

3.理论解读

在“专题学习”中,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习和教学理论解读案例设计、以案例设计丰富教学理论的空间,即“理论解读”。在本模块,分别选用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对14个教学案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读和阐述。

这些理论与案例实践的映射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只是我们认为能比较好地指导案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理论解读与教学案例的具体对应关系见图2:

图 2 教学案例与理论解读的对应关系图

4.案例实践

案例实践部分主要是为一线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教学实践的环节,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元素和模板的设定,帮助学习者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便于学习者在线或离线有效地完成学习和培训任务向。

同时网站对添加具有特色的教学实践案例的提供支持,可以有效收集更多的来自一线教师和培训者的优秀教学实践案例,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小学科学学科建设提供便利。案例实践部分的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案例实践”的界面

5.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本模块主要是从教师知识管理的角度,为各位教师提供知识管理的工具,以促进教师更好的利用资源、管理自我的学习进度和日程,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具体功能见图4:

图 4 教师知识管理功能结构图

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融合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

本课程融合现代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标准和新技术,以科学教育的探求精神、科学精神等新理念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科学活动的创设、实施和评价为举措,在培训和教学中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2.注重提高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本课程尤为注重培养和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案例中的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各种不同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法的效果和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分析,进一步启发教师再反思、再学习、再研究,不断提出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解决这些困惑或难题,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亦能促进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3.以丰富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

本项目的14个教学案例,均采用大量的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生动活泼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教学的个个环节上,如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实验活动、专家点评、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价等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形式,真实记录了有趣、好玩、快乐的小学科学课堂,让学习者如亲临真实的课堂,真切体验教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策略和方法。

二、创新

1.以不同学习和教学理论解读案例

本课程通过7个大专题、14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来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法。为进一步探讨案例背后所隐藏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通过14个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来解读这些教学案例。这14个学习和教学理论分别与每个教学案例对应,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基本的理论。在每个案例的解读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这个案例所运用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其与教学案例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此学习和教学理论对于此案例的指导,如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并抓住每一堂课最精华的教学活动进行剖析,如同课堂教学活动重现。读者能根据此案例解读快速把握住此案例的教法精髓,并能真切体会和掌握教法的实际运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建设独特的教师知识管理模块

本课程的网站建设中专门开辟了教师知识管理模块,既为教师显性知识的传播和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又促使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传播和共享,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尽快由“新手型” 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通过“我的RSS收藏”收藏自己喜欢的教育网站和网页,为教师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链接。

(2)通过“我的学习记录”方便地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督促教师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

(3)在“我的学习体验”中记录、管理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藏学习资料和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有利于教师对已有的隐性知识的重构,促使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4)通过“我的信息管理”模块,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管理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5)“我们的学习社区”模块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想和别人分享的知识和观点,并可以查看到共享区的其他教师与人共享知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3.构建教学案例的实践环节

为使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本课程的理念和教法与实际教学相联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本项目提供实际的教学案例环节。通过实际的案例设计活动,促进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在案例实践模块,为学习者提供的结构化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元素和模板,是培训者完成培训任务所需的学习支架,用以指导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案例的动态生成和提交过程中,本门网络课程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就是课程的再建构过程,亦是网络课程的特色和活性所在。生态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网络课程在实际的运行中,会生成大量有生命力的学科资源和信息,产生一批有想法的教师群体,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尽一份微薄之力。创作群体

篇7:《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一、对复习课教学现状的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课该如何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适应新的要求?怎样上好复习课?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被调查的对象是我市部分数学骨干教师和学生,调查的方法以听课、问卷与访谈为主。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现在的复习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复习是一个学生自主疏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片”,内化成学生的东西。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疏通知识点和知识的记忆技巧的训练掌握,而忽视梳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单一,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如有的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分成两个环节,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教师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有的采用练习-讲评-再练习-再讲评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先安排半节课的独立作业,再组织半节课的讨论交流或批改讲评或干脆安排独立练习,这样下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查阅参考书和整理收集习题讲解难题很辛苦,学生则被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弄的疲惫不堪,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上“复习”课时,老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如查漏补缺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功能,但往往是教师在查,教师在补,查和补的内容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想怎么学习,更不用说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补,就是有的教师有意识也只给了少之又少的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深思就被老师拉回原地。课堂上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4、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概念理清了会说了,就万事大捷,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

5、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记忆为复习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以大量的机械训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这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6、忽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复习课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所有的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习题训练,统一的复习规划,不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进行学习,导致优等生止步不前,中等生原地踏步,困难生则迎难而退的效果。

造成以上问题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复习课教学的任务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式不当。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不同的理念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应该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梳理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课程下复习课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课改实践中,基础教育的决策者、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们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复习课教学的功能,对复习课教学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见。笔者综合众家之长和自己平时探索的一些经验,觉得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可供借鉴: 朱国荣老师在他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实验教学研究中提出:整理和练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和练习的顺序、主次的不同,提出三种不同的“理练结合式”的复习课型。一是“先理后练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由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回忆、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捕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利用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沟通,形成网络。在知识通过整理得以系统化、结构化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二是“边理边练型”。它是指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即体现知识的梳理过程,又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训练,复习过程扎实紧凑,但需要注意理和练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应该注意知识梳理汇总分与合的关系,及时沟通知识版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以练带理型”。是指通过练习带动复习整理,在练习与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提炼思考方法、解题规律等。这种课型要特别注意避免上成练习课,要把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作为教学主线贯通始终。这种教学模式突出理和练的有机结合,课堂容量大,教学针对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梳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能力。柏义伟老师在《把重新组合知道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文中指出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他总结出复习课的教学步骤是: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网络—类化练习,拓展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

过峰艳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 “自助餐”式复习课。她认为传统复习课总是由老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固定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往往老师认为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还是漏洞百出。为此,她提出可以首先让学生课前自备菜单。即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一是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和提问。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它是上好“自助餐”式复习课的前提。其次,消化菜肴。即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主要通过交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一是归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二是组际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策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再次,细品佳肴。即课尾,让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他们的讲解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这种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符合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同节课上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实践活动”式。主要通过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游戏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梳理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师则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来判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情况。此课型操作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活动中利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学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就组织学生对本班教室墙壁粉刷涂料做预算方案,学生们通过自主咨询、了解市场行情,自主测量、自主设计、自主计算,不仅熟练掌握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二是“解决问题”式。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贯穿全课。它的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反思整理所用知识——综合实践应用。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问题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大的体现了数学的价值,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篇8:《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读后感

一、要明确目标与要求

复习课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要求是:复习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构建知识体系, 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整体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具有时段性, 包括即时复习、课时复习、单元复习、半期复习、全期复习、全年复习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具体要求, 明确每节课复习的总目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程度不同的情况, 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要注重基本功训练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这一单元的要害, 突出重点, 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思维、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是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 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 切实做到旧知要烂熟, 力求熟练、准确、快捷。

我在复习“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时, 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让学生进行基本训练, 做好复习的准备。

(1) 口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说说你的想法。

(1) 单位一定, 购买本数和付款总数。 (2) 人的身高和跑步的速度。 (3)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 (4) 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 (5) 运送一批货物, 每天运送的吨数和所需天数。

要想正确、快速地用比例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必须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题目里两种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 即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还是比值一定, 这是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如果正确判断这一关过不了, 后面解答有关比例知识的实际问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失去了应有的支撑。

三、要系统整理, 实施精加工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 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 给学生以新的信息, 引发新的思考, 促进新的发展, 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 在整理的过程中, 进行知识编码, 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 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 结成知识链, 形成知识网。

一位教师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不计算, 说说该题求的是长方体 (正方体) 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

(1) 开发区小学新教学楼要装10根长4米、宽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下水管。现要在它的外表面涂上防锈漆, 每平方米需要用0.2千克, 共需防锈漆多少千克?

(2) 用一种车厢是长方体的汽车运煤。从里面量车厢长5米, 宽2.5米, 装煤高度是0.4米, 每立方米煤重2.5吨, 这辆汽车一次能运煤多少吨?

(3) 要做一根管口周长是40厘米的长方体通气管10根, 管子长2米, 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4) 在一个长10米、宽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厘米厚的木地板, 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5) 一个长方体无盖玻璃鱼缸, 它的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 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在引导学生回答出上述5道题目是求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把这5道题目自然地把它们分成三类。即 (1) 和 (3) 、 (2) 和 (5) 、 (4) 。而后再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式, 使认知结构中三个概念的可辨别性更加清晰, 可利用性更强。

接下来, 再回到这5道习题, 让学生在这三组里各选一道进行“实战训练”, 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通过以上的分类归纳, 让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 为建构新的知识 (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四、要准确评价

讲评试题, 有的放矢。讲评之前, 应作错题统计或抽样统计, 讲评时, 重点题、高错误率题先讲、讲细, 可作引申扩展, 次要题、个别错题不讲。不可照“卷”宣科, 以免费时劳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 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 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 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顾成,字景韶,其先湘谭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下一篇:【演讲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