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法新学法新起点新希望——重庆市茄子溪中学高中新课程研究课展示活动周的思考

2023-02-24

为切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 贯彻高中新课改精神,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重庆市茄子溪中学于2010年12月下旬举行了新课改实验以来首次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课展示活动。本次展示活动以“改善教法, 丰富学法”为原则, 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有效课堂”为平台, 旨在检查新课改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纵观这次活动, 有几点值得总结:

一、概况简介 (略)

二、成绩特色

(一) 精心设计“导学案”, 构建“一二四”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设计出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是这次课堂教改展示活动的新事物, 是推进新课堂改革的载体。自从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 我校就在摸索“导学案”设计及使用。“导学案”编制遵循“整体性、层次性、方法性、课时性原则”, 明确课标要求、考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这次展示课都以“导学案”为载体, 课堂上学生不仅将导学案完成得好, 而且, 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次活动所有实验研究课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遵循“一二四”模式, “一”指“一个载体”, 即师生共用“一个导学案”;“二”指“两次生成”, 即经过学生自学生成教学问题, 经过教研组集体研究生成教学内容;“四”指“四个环节”, 即课堂由四个环节组成:“自主学习——展示反馈——巩固深化——小结反思”。

(二)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打造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团队

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团队合作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上, 从开学始, 我校高一年级就按一定标准将每个班的学生编为固定的学习小组, 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培训, 制定小组学习考核细则, 由学科教师实行周评、月评、模块评, 将过程学习纳入学科模块学分 (占40%学分) 。本次展示课就充分展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风采, 每个学案是学生课前合作完成的,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完成的。

教师团队合作体现在集体备课上, 本次展示课的每一个“导学案”都是集体编写, 展示课教师先形成草稿, 交备课组长审核。各备课组长审核后, 召集学科组成员集体研讨, 展示课教师将集体修改意见写进导学案, 交学校审核付印。教师拿到集体敲定的导学案后, 再结合本班教学实际 (展示课情况) 进行补充、完善。11节展示课就是经过这样反复试讲, 教研组听、评、修改, 逐一完善而成。

(三)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课程不能仅仅是“教材”的内容, 还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背景和来源, 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如:政治老师徐丽执教的《征税和纳税》, 不完全是教材上的内容, 她以大学生开服装厂和火锅店创业的故事勾连整堂课,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吃、穿、住、行为材料,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税种的含义、税法的特征、税收的本质。这些课都极好地体现了知识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本质。

(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 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 就是课堂中学生多了一些自主, 教师少了一些包办;学生多了一些探究, 教师少了一些灌输。如英语老师饶燕执教的《Enjoying food》, 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小组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 并用英语讲述制作的过程,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化学老师范小兰执教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角—硅》, 在实验操作中, 让学生们不断地发现问题, 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并且巧妙地渗透科学探究需要求真务实精神的教育。

(五)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拓展教学内容和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介入, 传统的教与学的手段、方式发生了一场变革。这次展示的11节课, 在这一方面不少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教学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如英语教师谭丽娟执教的《Making journey》, 把自己在各地旅游的留影作为导入新课素材, 结尾巧妙地将“五个重庆”的宣传片剪辑引入;如数学教师马超、孙静分别执教的《向量的加法》, 增加许多flash画图方法;如语文老师罗映昕执教的《游褒禅山记》, 课件链接了大量王安石的资料。这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实现了课内课外知识的互补与延伸, 增加了教学容量, 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改进方向

(一) 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发展人的个性。学生个体成长的动力是他自身的内驱力, 是他现有水平与他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张力;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设计这个“最近发展区”, 所以, 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要善于“引导”, 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动力。本次活动, 部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够彻底, 在教学时一些地方仍可看到受旧观念束缚的影子, 如照搬教材, 包办代替, 不敢充分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资源等等。

(二) 方向层次方面

高中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平台, 不是少数人和少数班级的专利;一节课成功与否, 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多大的发展。本次活动课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展示课没有面向全年级。二是小组学习极少数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其中, 组织、讨论、发言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三是讲授内容没有针对性、层次性。所有这些与学校提出的新课改“分层要求, 整体推进”的要求有出入, 所以, 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研究, 看清方向, 分清层次, 才能少走弯路。

(三) “导学案”使用方面

“导学案”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一种载体, 具有辅助和引导的特性。本次11节课“导学案”有以下需改进, 一是“导学案”设计格式有待规范, 有的近似于教案, 有的近似于学生学习提纲;二是不够简洁明了, 目标繁多, 练习杂多;三是问题设计不够科学, 有的拔高, 有的太简单;四是极少数课堂对学案自主部分无反馈, 体现不出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今后的教学中, 要规范“导学案”的编制, 让“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的目的。

(四) 课堂调控方面

课堂调控最能反应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 本次展示课有三个方面应注意。一是注意知识与能力关系:能力比知识重要, 方法比结论重要。课堂尽量少一些讲授, 多注意互动, 真正让学生在过程中领会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二是注意提问的技巧:一定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 少一些“是不是”或“有没有”的简单提问, 多一些需要思考、推理、论证的探究式提问;少一些“专利”式或“大合唱”的提问, 多注意提问对象的分配。三是注意课堂评价:课堂评价重在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 不能简单加操行分或一语带过, 应多种方式的鼓励,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五) 课件媒体方面

本次展示活动, 多媒体课件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一是课件种类不够丰富:我们的有些课件制作等同于幻灯片, 课件制作的软件工具没大量使用。二是课件功能不够多元:少数教师的课件, 就是教案的“代名词”, 课题重点内容的逻辑、课题难点的突破功能缺失。三是缺乏板书设计:课件不能代替板书 (特别是数学演算) , 板书设计研究不够, 完美的板书设计不多。今后, 将在这方面下工夫。

像一股清风, 唤醒了我们的头脑;像一扇窗户, 开启了我们的视野。作为一次活动已圆满结束, 但是新课改实验将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 我们只有努力实践, 才能使新课程焕发出素质教育应有的巨大活力。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本次改革发轫于2004年, 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以调整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为主的小修小补不同, 此次高中新课程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改革, 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重大的变革。整场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实施的改革、教学和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 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甚至牵涉到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调整。去年九月, 我市也全面实施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半年来, 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 我们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校长, 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学生, 他们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为及时宣传和推广好的做法, 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我们将开设新栏目介绍一线高中学校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情况, 看学校在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怎么做的, 看我们的校长、老师、学生怎么说的, 谨供参考, 敬请关注。

上一篇:政选中的政治营销对营销学研究的借鉴下一篇:“反其真”与“回归自然”——庄子与卢梭的浪漫主义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