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

2024-04-19

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共6篇)

篇1: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

(1)我们的经济生活

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

生产→基础,交换→流通过程,分配→中间环节,消费→最终目的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原因:①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经济建设→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①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②全面发展→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③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发展(城乡、地区发展)④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2)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所需要的生活消费资料来源于社会生产

②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进步经济发展→经济生活变动→政治文化生活变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 ②土地 ③资本 ④经营管理 ⑤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

①科技含量高 ②经济效益好 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④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GDP统计指标含义、意义和缺陷

含义:一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意义:①GDP总量: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②人均GDP:人们的富裕程度③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一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

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3)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消费+储蓄 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消费结构的分类

①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 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③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消费、服务消费 ④自给性消费、商品性消费 ⑤衣、食、住、行、用 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表现

①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 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③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消费↓、服务消费↑

④自给性消费↓、商品性消费↑ ⑤食物比重↓即恩格尔系数↓

原因:①生产发展、社会进步②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消费者的权利

①安全权②知情权③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⑤受尊重权⑥获得赔偿权

消费者维权主要途径 ①和经营者协商

②去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③去仲裁机构仲裁 ④去法院诉讼

(4)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及其重要作用

①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①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其他部门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①为其他部分提供物质技术装备②提供基本生活消费品③国家积累的来源,巩固国防)

③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①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小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正确对待择业问题

①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②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③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方式 ①先双方平等自愿协商

②协商不成就去本单位劳动争议委员会调解

③再不行就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必经程序)④不服仲裁的话就在仲裁15天内向法院起诉

(5)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辩证统一

②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

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辩证关系

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实现国家的职能。财政作用

总:①财力保证→国家履行职责完成任务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巩固国防 税收的特征

特征: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相对固定性 我国税收的本质

本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原因: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依法纳税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6)金融服务和投资理财

识记我国实行纸币本位制,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单利:利率=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利率=本金*(1+利率)^年数-本金 中央银行性质、地位、职责和主要任务

性质:特殊的金融机构(①代表国家的行政机关②不以赢利为目的)

职责:①政府的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调控)②发行的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③银行的银行(服务的对象仅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任务: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吸收存款(基础)→提供资金的安全、利息的收入和使用的便利

②发放贷款(我国银行收益来源:存贷利差)→使闲置的货币作为资本要素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和家庭投资理财的的首要目标 生财并不是理财的首要目标

①企业:防范因天灾人祸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实现资产的安全

②家庭:使自己的一生衣食无虑,获得基本的保障 保险及其职能

基本职能:分散风险、补偿损失 债券和股票

债券:一种表明债券、债务关系的凭证 股票:股份公司发型的公司财产所有权证书

(7)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

意义: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要性

总: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根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总: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①归根结底→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不能按需分配,只能按劳分配)②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③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

内容: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

(8)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

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自发调解资源的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

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 ①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②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③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平台 ④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⑤择优汰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负责的系统协调有序运行,必须将其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

(一般都是什么不好的现象)评价: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 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性

总: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①有助于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②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问题③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④促进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9)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标志和特征

含义:生产要素流动、市场规则、金融运作、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

标志: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形成

特征:①国际间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②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③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原则

目标: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和其实,充分利用给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① 对外贸易 ②利用外资 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公民对待对外开放的正确态度 ①要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墨守成规,又要反对盲目崇外 ③既要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1)我们的政治生活

政治的含义和核心

含义: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核心:国家政权

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

①政治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

②政治植根于经济。政治由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 ③政治对经济又有巨大的反作用,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人民政权 人民当家

国家性质含义以及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含义:社会各阶级所处的地位 判断标志:统治阶级的性质

国家政权含义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政权含义:国家权力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不是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含义和本质

含义: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的结合 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两者密切相关,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政权对内对外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

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职能)②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③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组织社会公共服务 对外职能:

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②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的关系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小结: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和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地位:①是我国政权的主要成分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③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钢铁长城 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18周岁到22周岁男性公民有应征服现役的义务

(3)人大制度 造福人民

国体、政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国体:国家性质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构成)形式 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②政体体现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突出人民的权利为核心,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②动员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青少年学生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做法 ①关心全国人大和本地区人大有关的新闻 ②积极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③了解社情民意,向人大代表提出合理建议

④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

人大代表和人民之间是代表与被代表、受委托与委托的关系;人大代表权力的源泉在于人民,人大代表行使权力必须以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前提

(4)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职权

①最高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修改基本法律)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审查和批准)④最高监督权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我国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

司法机关=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不属于司法机关)

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也是我国司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系

①都承担着保护人民,惩罚犯罪,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②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③三者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可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国家公务员要努力为人民服务

公务员行使的职权都是人民赋予的,他们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坚持执政为民

国家公务员要依法接受人民监督

总:国家公务员接受人民监督是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做好国家机关工作的根本保证

(5)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民主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②由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

③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

④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①使广大人民群众称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 ②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保证 ③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关系

①两者紧密结合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③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主要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③依法治国

(6)政治参与 公民责任

公民政治参与的含义与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①政治选举②政治结社③政治表达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有序→即“依法”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原则和现实意义 原则:①党领导②法制化③渐进式

意义:①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 ④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

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选举制度的特点

特点: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真实性④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7)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国家主权的特征和基本内容

特征:①对内:至高无上性②对外:独立性 基本内容:①政治独立②经济自主③领土完整 “一国两制”方针科学内涵 ①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 ②两种制度并存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一国两制”重大意义 ①实现祖国的统一

②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内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和意义

特点:①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③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

意义:①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②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安全③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 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 ①维护民族团结

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8)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基本权利:①独立权 ②管辖权 ③平等权 ④自卫权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不得对他国进行威胁④不干涉他国内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核心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

③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基于我国国情②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③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④根据自身利益作出的选择

(9)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运用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宗旨: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②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③党的领导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

④党的领导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

性质: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1)生活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 意识的本质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世界观】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标准: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世界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尊重客观事实②重视调查研究③不私心④求真

(3)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

【世界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则为一;现象变动,而本质相对稳定。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方法论】认识客观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含义

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认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实践的基本形式

形式:①生产实践(最基本)②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化,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寻求真知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世界观】认识是实践的目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世界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进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基本途径【方法论】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坚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信前途是光明的,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论】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思想路线的概括

(4)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联系的含义

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的观点,特别是因果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因果联系:【世界观】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任何事物或现象发展后必然会得到一定的结果。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方法论】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性:【世界观】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关键部分还会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方法论】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部分 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含义: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

篇2: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正式交接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跨入航母时代,结束了联合国五常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

A、瓦良格号B、吉林舰C、沈阳舰D、辽宁舰2、11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多用途舰载机“飞鲨”成功在航母上实现了起降,这表明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重型舰载机回收和起飞技术。

A、歼-15B、运--20C、歼---8D、苏---353、著名学者宋鸿兵《货币战争》 一 书引起网上热议,它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货币的神奇魔力。从根本上说,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

A.它是社会财富的代表B.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它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D.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从交易方式上来看,属于

A.租赁消费B.超前消费C.钱货两清消费D.贷款消费

5.影响上述消费的直接原因是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B.人口因素C.物价水平D.家庭收入

6.近年来,使用节能电器、出行首选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这种生活方式体现的消费原则是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C.勤俭节约、艰苦奋斗D.求实理智、科学发展

7.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这一比喻说明

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子规划,或同时在2 011年9月份公开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

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②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④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9、2011年9月8日,我国发表的《人权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人权保障的法律,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这体现了

A.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B.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C.我国已经不存在保障人权的问题D.我国公民的权利有物质保障

10.子曰:“政者,正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主要是()

A.必须加强为政者自身作风建设 B.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C.必须确保老实人不吃亏D.必须努力树立政府的权威

1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B.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C.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D.政教分离、宗教自由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 的是必须坚持

A.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 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

B.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

C.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

D.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3、201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B.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D.中共与民主党派地位平等

1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11年2月19日,中国第八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第一梯队官兵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赴黎巴嫩。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①宗旨②基本目标③基本立场④基本准则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5.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 在一起”。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文学、电商、留学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据估计莫言 此次获奖,将带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留学市场的发展。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④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6、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下列四个短语中,能较好地体现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是

A.尽善尽美B.美轮美奂C.美不胜收 D.美美与共

17.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18.既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立足于社会实践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9、2011年4月19日,宝安区教育局召开了教育系统“民族精神代代传”总结表彰会,该活动已经成为我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闪亮的品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发挥“主心骨”的作用B.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D.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0.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会。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有利于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2、眼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正成为一种潮流。然而,某些地方却出现了乱贴文化标签的现象。有的城市层层“造节”,节庆活动被搞成了劳民伤财,徒有虚名的“形象工程”。从哲学上看,上述做法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D.没有看到文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2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24、唐朝杜甫诗云:“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D.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25、.2010中国公益人物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的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态度

③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

二、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分析、说明问题(共6小题,50分)

26.(4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何关系?(4分)

材料二: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国家民政部就联合财政部分两次向地震灾区下拨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合计5亿元。其中,一部分中央财政用于支持重灾区做好应急抢险以及公路等损毁设施修复;一部分属于卫生应急防疫补助经费,用于支持开展救灾防疫工作;另一部分属于教育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用于灾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抗灾自救、师生应急临时安置、重置必需的教学用具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支出。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2010年1—9月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财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9分)

28、2013 年 1 月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 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 15%。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合理性。

29.按照国务院要求,201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截至7月13日,公开部门仅占10%,北京一居民在调查的基础上,并找到本区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在人大代表的督促检查下,有关部门在较短时间内公布了“三公经费”。

(1)你认为该居民还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反映这一问题?(6分)

(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该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8分)

3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8分)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体现的方法论原则。(6分)

答案

一、DADDDCA ABDBDCBCDA CACACBBB

二、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分)

27、(1)经济发展水平(2分)

⑵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中央财政紧急拨付部分资金支持地震重灾区做好应急抢险以及公路等损毁设施修复,体现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②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中央财政下拨教育抗震救灾专项资金,支持发展灾区的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中央财政下拨卫生应急防疫补助经费,用于支持开展救灾防疫工作,民政部联合财政部下拨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3.6亿元,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有助于稳定灾区市场,稳定灾区经济发展。(9分)

28、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求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 规模经营。(3 分)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 的发展。(3 分)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实现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型

跨越的强大动力。(2分)

篇3: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

一、把握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定位

1.要明确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

根据目前新课改云南学生学分管理及评定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科成绩纳入学生毕业资格评定条件和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学分加分依据, 由此可见,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不可轻视!对学生是两全其美的事, 必须引起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

2.明确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性质、要求、内容

(1)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

普通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 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达标性考试。水平考试不同于高考的选拔考试, 目的在于促进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课堂教学向大众化教学转变, 贯彻生本教育的新课程理念。这就决定了试题应当具有普适性, 让绝大多数考生过关应该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的测试目标。因此, 考试当然要体现学业测试的“水平”性质。

(2)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普通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体现的应是高中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落实课程计划, 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统一检测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知识达到的水平,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知识与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 要明确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日前, 依据云南《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的内容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及年度间重大时事政治。根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考试内容的能力层级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其各层次要求是识记了解并能够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对普通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组织有用的教学内容

(1) 以课本为主, 抓知识点落实, 过好基础关。

课本上的内容是命题和进行复习的依据, 不管考试的试题如何灵活多变, 也无论试题难度究竟多大, 其考查知识内容都来自课本。再说, 纵观往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分析, 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 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 试题的分值相当大, 这就要求组织教学要回归课本,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 任何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复习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 对于“生活与哲学”部分的复习, 必须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另外, 对于每个知识点内容,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我们必须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才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 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组织有用的教学内容。

有用的教学内容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教学内容的条理性。

要注意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 而是要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多下功夫!如基本概念、原理, 重要的知识点, 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综合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学业水平考试政治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2.关注社会热点, 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 而且还要走出书本和课堂, 去重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动态, 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 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政治试题情境设置的原材料, 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其目的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复习时要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联系年度内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问题等, 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 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 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 并思考这些热点问题, 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问题, 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实现热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 , 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 做到热点、教材原理、考试说明的巧妙对接和正确运用。

3.适度训练, 过好能力关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不仅仅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能力的途径必须通过练习获得。因此, 除了“读”以外, 还需加强训练, “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必不可少的, 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政治课堂教学要注意“练”, 要充分发挥“练”的功能。

4.加强审题能力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认真、全面的领会题意, 使学生学会善于抓关键词, 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要求。

5.加强解题指导

让学生熟练把握主、客观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有资料显示, 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 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 切题困难;

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 运用失当;

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 要点不显;

④书写潦草, 难以评判;

⑤术语不准, 辞不达意;

⑥逻辑混乱, 层次不清。

因此, 要加强解题指导, 让学生熟练把握以下主、客观试题答题的一些方法技巧。

(3) 客观题答题技巧。

客观性试题的答题技巧是“先看题干, 再看题支, 干支相联, 依干求支”。

(4) 主观题答题要求。

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①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答题套路 (方法技巧) ;

②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 自成一理;

③答案表述术语化:正确运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回答问题, 真正过语言关,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④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⑤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 (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 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 (内在美) ;

⑥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评卷老师的心理, 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外在美) 。

6.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实施知识识记、知识理解和能力提高等不同要求的教学和辅导。

(2) 要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 鼓励积极应对学业考试。

(3) 增强教学的动感性, 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

篇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述评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程  超越  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成为首批高考改革的试点,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目标在于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形成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考试招生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1]另外,教育部于2014年12月出台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三门选考科目成绩将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总成绩[2]。这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将实行硬挂钩。无疑,这对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演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为推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顺利前行,我们有必要梳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析新一轮高考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突破与超越,厘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对于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历史进程

2004年9月,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率先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拉开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帷幕。为了落实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有效评估与考核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规范与监控高中学校的办学行为与特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承与发展了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而登上历史舞台。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不仅有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促高中学校认真执行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范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有助于高中教师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评估,调整与改进教学工作。山东省教育厅于2004年颁布了《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从2004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取消高中毕业会考,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得到了实施与发展。2008年1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逐步发挥其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随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探索并出台了相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方案,寻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的可能路径以完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无疑,这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再次强调:“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可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与效用。在2014年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硬挂钩的路线得到了充分肯定与突破发展,这预示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突破与超越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深化我国考试招生制度,解决我国素质教育深水区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与突破。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自选——促进文理兼修

《意见》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将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将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可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施细则。[2]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及理想的报考院校与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不分文理自愿选择三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这意味着在普通高中实施文理兼修将成为可能。长久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文理分科弊病较为严重。学校为提升高考升学率,迫使学生在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文理分科选择,而学生选择的依据不是兴趣与爱好及未来的职业,而是文理科成绩的相对优势,目的是取得最好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如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科目的学习与考试将会本着“先必修后选修,先选学后选考”的基本实施原则,以规避以上弊端,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与选择的机会。鉴于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本出发点,并彻底扭转传统高中教育教学的功利性取向,促进文理兼修,真正落实培养“全面基础上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纠正与改观文理分科的诟病与弊端,摆脱普通高中教育“片面化”的立场与品质,从而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操作方式——落实一科两考

《意见》要求了各省(直辖市)在每学期末所安排的考试科目要覆盖高中年级全部科目,以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并积极实现为广大考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调整或更换选考科目创造条件与机会[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考生由于情绪紧张、运气不佳等非能力原因,在高考考场中发挥失常,没有把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展现出来,以致于没有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实现自己考上理想大学的梦想。对此,我们只能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悲痛。“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操作方式已被人们广为诟病。对于国家来说,“一考定终身”有悖于国家筛选真正有才华的人才的初衷,国家不能因为学生高考的一次失利而断其继续发展的道路,应该为考生创造多次考试机会,以发掘学生的真正潜力;对于考生来说,“一考定终身”承载着太多的思想压力与包袱,一旦高考考场失利,考生高中三年的辛苦与汗水将付之东流,遗憾终生。因此,现代考试评价理念强调要给考生创造多次考试机会,完善考试制度。目前,高考改革将落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一科两考战略,它将能够有效规避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操作方式与立场的弊病。学生可以选择两次考试中较好的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这有助于缓解考生的考试压力与考试焦虑,使考生能够在宽松的考试环境中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学业水平,也为国家选拔杰出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采用等级制

《意见》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成绩的呈现方式将采用等级制,一般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比例大致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和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各省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2]在传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上,考试成绩是以分数为标准进行直接比较的,其优势是可以更好的区分考生。但以考试分数为呈现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分数的区分度小,考生间的区分度却很大,考生间往往因为一分之差而排名相差几十甚至几百名。因此,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围着分数转,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会为孩子报许多补习班以及特长班,教师会对教学内容逐步深化与拓展,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采取满堂灌、重复讲、题海战的方式。长此以往,师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则被搁置。而采用等级制的计分方式则可以极大地缓解学生的心理与情绪问题,降低分数的微小差距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可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家长由于受攀比心理与功利心理的驱动乱给孩子补课,加重学生学习与心理负担的现象。同时,等级制的成绩呈现方式,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成长基础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也保障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时间、空间与机会,避免了因分数竞赛而造成学生特长的错失与埋没。

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用——纳入高考体系

《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学生的三门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将会通过转换直接纳入高考成绩。[2]这预示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硬挂钩于高考将是今后学业水平考试最重要的用途与使命。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逐步深化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加强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成绩转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且做好其对普通高中教学的反馈与教学指导,不断优化高中教育教学结构,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而当下所有的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和科目基本相同,难度相同,要求也一样,非常缺乏个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识别与提高都有限制与不足。[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硬挂钩于高考还有另一方面的“倒逼”效果。第一,倒逼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价值取向、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强度与广度、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改变现行高中教育教学“唯分数论”的现状;第二,倒逼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在“两依据、一参考”的基础上设制多元化的录取方案,并将不同专业的录取要求转达给高中学校,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切实联手,转变我国育人模式。

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给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践之路一帆风顺,相反,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1.高中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面临新的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中自选三门考试科目成绩纳入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理科或文科,也可以进行文理兼修,这将对普通高中课程组织结构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学组织结构是以行政班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的。在行政班中,有固定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有相对稳定的授课教师教授知识,有固定的教室供学生上课、自习以及进行班集体活动,班级里的学生也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共同学习同样的知识与内容。但是实施文理兼修策略将彻底改变目前行政班教学的现状。目前高中学校是按照文理分科进行编排班级的,班级里的学生差异性较小,学习的知识内容也相同,相对比较容易分班。而实施文理兼修策略以后,如果还是在同一个行政班教学,那么一个班级就有可能存在多个方向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变革当前高中教学组织结构的形式,实施走班制教学。而当下实施走班制教学又存在很大的挑战性,首先是高中教室的短缺和高中教师结构性短缺难以满足学生任意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其次是走班制教学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的建制,那么学生的管理、班主任工作由谁来代替、课程表的统筹编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讨与思考。

2.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面临新的期待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减轻高中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践层面上,高中教育教学将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对此有新的期待。首先,实施一科两考战略。实施一科两考战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但在实践层面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高考是个选拔性的考试,众人同过独木桥,学生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没有考满分就会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两次。因此,如果不转变学生“非满分不成功”的不良信念,或者提出其他解决应对措施,那么实施一科两考战略将会有增添学生课业负担的嫌疑。其次,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一方面,在理念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方案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一门清一门,避免所有科目皆积压至高三年级一次考,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但在实践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贯穿于整个高中三年,这等于提前让高一高二的学生进入了高考,感受到了浓烈的考试氛围和考试压力,让学生关注的焦点无时无刻不聚焦于高考,那么学生又何来宽松愉悦的环境发展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呢?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成绩在学生参加高考之前就已经成型,这会不会对学生心理负担的增加产生影响?我们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在减轻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路途中,我们仍将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面临新的挑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联动高考,它关乎高中学生的毕业与升学,意义重大。因此,推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化水平是当下进行高考改革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目前对于命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与挑战。首先,命题组成员不合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成员既要有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科专家,又有熟悉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流程以及教育教学现状的一线教师,同时还要具有了解教育前沿性发展方向的教育专家。而当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成员主要是由学科命题专家构成,这样既难保证命题的适切性,也难保障命题质量的科学化,常会出现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不稳定的现象。其次,命题程序与环节有待科学化设定。考试命题最基础工作就是要制定并遵循科学、规范的命题程序,这是确保命题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顺利进行的前提。[4]目前命题程序与环节的设定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命题者的培训力度不够,命题者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与任务以及命题的责任与方法了解不清;第二,对以前命题规律的总结与改进措施不够;第三,命题计划不完善;第四,考试蓝图的编制不全面,难以充分体现出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类指标;第五,命题的模拟编制不足;第六,正式命题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应当使个人独立命题与组长拼题相结合进行;第七,样本校对也应结合个人校对与集体校对两种方式,以保证试卷、答案与答题卡的完全正确与吻合。再次,试题质量监控还需进一步科学化。一方面,对试题难度的有效控制不足。难度作为评价试题质量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化指标,不仅对学生的及格率有非常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试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5]。当下,试题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试卷的难度与平均成绩的有效控制不足,试卷题目难以体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与任务。另一方面,对试题信度、效度与区分度的控制不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高阶能力发展水平。而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常常会出现不稳定状态,这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度面临新的诉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由传统的百分制转变为等级制,那么,如何切实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与可信度?对于纳入高考科目,面对以区间定等级的成绩记录方式,如何在等级中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性?对于非纳入高考科目,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层次真正达到合格水平,避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流于形式?对于这些问题的拷问,我们必须多方合作。为实现提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度,除了上述科学性命题外,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第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问题。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确保考试的权威性。第二,考试场所的选定与设置问题。为确保考试的安全与有效,必须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放在高考标准化的考场里进行。第三,保证考试过程与结果的透明化问题。建立全省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记录的电子平台,对于考试要求、命题质量分析、阅卷要求、每位同学的具体得分都明确记录在电子平台中。同时,学校也要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公示,以接受家长与公众的监督。第四,阅卷程序的科学化问题。为确保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与公平性,必须在统一评分标准和方式的基础上,统一阅卷程序。第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监督机制问题。完善申诉制度、复议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同时,国家要建立明确的高中学业水平监督机制,确定监督主体、制定监督方式、明确监督内容、落实监督程序。对于知法犯法者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公之于众,以保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但是在实践方面,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仍将会面临诸多方面的困扰与挑战。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298/201409/

174543.html.

[2]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32/201412/

181664.html.

[3] 施久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面向高厉害的挑战[J].人民教育,2014(19).

[4] 徐远征.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技术的初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5] 曾桂兴.标准化考试常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章全武(1988-),男,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润(1987-),女,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篇5: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梳理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8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篇6: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

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考点七:运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与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

一、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

1、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例举:1)村委会和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2)职工代表大会——基层群众自治

3)工会、妇联、共青团、学生会(政治性社会团体)

2、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通过选出的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的重要责任。

例举:1)向人大代表、人大会议提建议等2)参加听证会、会议旁听3)通过多种途径提出意见、建议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切实珍惜民力

2、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决策的实施

3、公众锻炼了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责任感

4、实现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考点八:运用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

1、直接参与民主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例举:1)在本职工作中

2)村委会和居委会——基层自治工作3)各类社会组织

2、间接参与民主管理: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例举:1)选举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

【考点九:运用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现象】

一、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形式:

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2、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3、舆论监督则是公众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二、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1、公众的直接监督是最重要(关键)的监督

2、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考点十: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设计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案】

1、明确材料设置的情景——在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材料所提供的情景

2、方案设计的要素:

A:目的,即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提出你所希望的要求

B:采用的途径,即所提及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特别是要考虑到当一种渠道不行的时候,另外的渠道)

C:接触的主体,即在提及渠道时要和哪些机构进行接触 D: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据

E:考虑到理论依据,即政治制度角度、法律角度

配套练习: 填空:

1、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 的意愿,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 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员 和其他应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权利。

2、被选举权是指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 和其他应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权利。单选题:

(D)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是中国人权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明确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①应该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 ②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③应该是无条件参与 ④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B)

2、根据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下列属于公民依据《选举法》行使选举权的是:

A.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B.村民选举本选区的人大代表 C.企业职工选举职工代表大会代表D.党员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党代会代表

(C)

3、在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温家宝总理专门召开基层群众座谈会,来自基层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出租车司机、下岗创业人员、城市社区干部、民警等,代表们坦诚提出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表明:

A.我国基层群众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B.国务院对基层群众负责并报告工作

C.我国政府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D.参加座谈会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B)

4、“两会”召开前,多名农民工建议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提案。农民工的行为是:

A.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C.依法直接参与民主管理D.依法间接参与民主管理

(C)

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等方式。下列属于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① 参加国家权力机关的听证会② 通过人大代表向人大提出提案

③ 通过居民委员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决策④ 在网上参加“我向总理说愿望”活动,给总理留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B)

6、某中学组织部分学生以“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调查。下列最适宜作为调查对象的是:

A.某区南关街道办事处B.翠竹园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

C.某区阳光小区居委会D.中国共产党某区委员会

(A)

7、某中学生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地铁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停车点或租赁点,以方便市民出行。他表达这一意愿的方式可以是:

① 通过人大代表转达② 给“市长信箱”留言 ③ 拨打“市民热线”④ 向“新民晚报”反映 A.①②③④B.①C.①②D.①②③

(A)

8、我国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受到多方面的监督,以确保正确行使权力。其中最重要的监督是:

A.公众的直接监督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C.人民检察院及其设置的反贪局的监督 D.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

(B)

9、上海市纠风办和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上海“政风行风热线”,老百姓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评议政府部门的政风行风。老百姓评议政府部门的政风行风: ① 保障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② 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体现

③ 有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 有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B)

10、2011年1月到6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深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要求全国广大公安民警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如果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下列标题最为合适的是:

A.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建言献策B.公开接受监督 优化服务职能 C.集中专家智慧 科学民主决策D.自觉征集民意 实现民主决策 国现行选举制度的因素有: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④我国在国际上是负责任的国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⑷判断以下对我国选举制度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①公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综合题:

②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更加丰富,途径更加广阔,③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④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D)

1、微博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文字在网络上发布消息、即时互动。5.公民参与这种政治活动有什么意义?

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公民在微博上: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B.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与义务C.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

3、近年来,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对

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修改,取消了部分加分项目。

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公民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属于政治参与形式中的政治表达。

4、根据选举法规定,2011年上海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进行了换届选举,共产生区县人大代表4629名、乡镇人大代表8186名。⑴完成以下“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图。

委托

人民

人大代表

受委托

⑵我国选举法规定:“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这表明我国选举制度具有

上一篇: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