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4-04-12

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通用10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1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3、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学习准备】 工具书,表格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学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动”员(3分钟)

展示《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 谈一谈你的感想?

二、主“动”展示(5分钟)讲述一个你知道的北伐战争小故事。

三、调“动”探究(10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

一、黄埔军校建立

1.背景: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

2.建立:()在广州黄埔建立。

3.领导:校长()。政治部主任()。4.作用:()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开始时间:()2.北伐目的:()

3.主要对象:()、()、()。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

6.重要战役:()、()、()。7.主要战果:

(1)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伐军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

(3)政策:()。1

四、互“动”交流(20分钟)

我收获,我快乐

1、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革命活动有哪些?结果如何?

教师点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革命活动,试图挽救民族危机,但都以失败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中共成立后,按照中共一大的党纲要求也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也同样以失败结束。正当双方对革命的前途迷茫之际,在苏联的帮助下,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国民革命。

2、《黄埔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孙中山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武装,以武力推翻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反动统治,挽救国家危亡,这也是军校的办学宗旨。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2、重点突破——北伐战争

一、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同时分析: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 教师点拨: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a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b作战方针正确;c国共两党齐心协力;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e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

二、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什么事件?(2)结合上面的两幅图片,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点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

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五、灵“动”拓展(2分钟)(小结、升华)

1、在当前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仍需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包括海峡两岸的合作、对话,世

界各地区的合作,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等。为了促进两岸关系,大陆决定送一对大熊猫给台湾,你知道我们给它们取的什么名?有何含义?

2、作业(选做题)

预习下一课,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习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革命进程是艰巨的、曲折的。

【学情分析】从问卷调查和师生交谈中看出,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由此可知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平时 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有极少数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概括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境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表演等,认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说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表演,以突出重点。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渲染:在背景音乐下,播放一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人物图片和教材插图)一导入:1.视频播放歌曲《国民革命歌》并投影歌词,2.提问:请从《国民革命歌》歌词中找出国民革命的目的?

3.你想知道国民革命的高潮和结果吗?请打开课本50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学习新课:

版块一:自主探究“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阅读50页内容,并投影 “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需掌握的要素。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及教学特点、办学宗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投影打出黄埔军校图片和孙中山的一句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建革命军,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引导学生依据材料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师:①先播放《北伐战争形势》视频,后投影打出自学“北伐胜利进军”一目的提纲

②指导学生阅读51页至52页正文顺数第三段内容及示意图。(北伐的时间、目的、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胜利进军路线、国民政府迁都)并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

③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境剧《武昌战役前夕》,并要求学生谈观后感。之后总结。(设计意图: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师过渡:有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到下一环节

版块二:自主探究《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和“国民党一大” 师:①先后投影打出《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国民党一大”及51页插图《出征前誓师大会》等内容。

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③学生讨论过后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读图能力)

④投影插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并补充共产党陈独秀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失败?学生讨论后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进行爱党教育。并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⑤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提示学生从革命任务和社会性质去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

⑥投影打出幻灯片《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的自学提纲(成立时间、地点、政权性质、对内对外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篇5: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黄浦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后由学生或教师领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课堂小结

提示或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

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巩固练习

提示或建议: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轮流相互提出问题,对方回答,男女各一位同学在台前记分,男生给女生记分,女生给男生记分。展开竞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对得分高的给予表扬,得分低的给予鼓励。

探究园地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

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如图,△ABC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是∠A、∠B、∠C,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至D,则∠ACD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ACD叫做△ABC的外角。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 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与相邻的内角∠ACB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与∠A、∠B的关系吗?

∵CE∥AB,∴∠A=∠1,∠B=∠2 又∠ACD=∠1+∠2 ∴∠ACD=∠A+∠B 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由加数与和的关系你还能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即

ACDA,ACDB。

四、例题

〔投影3〕例

如图,∠

1、∠

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

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1+∠BAC+∠2+∠ABC+∠3+∠ACB=5400

又∠BAC+∠ABC+∠ACB=1800

∴∠1+∠2+∠3==3600。

你能用语言叙述本例的结论吗? 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0。

五、课堂练习课本15頁练习;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三角形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七、作业:

课本12頁5、6;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知识梳理】

一、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创办,简称黄埔军校。任校长,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的统治,统一全国。

开始:1926年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任总司令。

主要对象:、、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北伐名将:第四军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

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

结果:因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

三、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利益。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学校的创办者是()

A.李大钊B.毛泽东C.孙中山D.蔡元培

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所学校是()

A.保定士官学校B.云南讲武堂

C.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D.中国陆军学堂

3、“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在一位同学撰写的关于北伐战争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在此过程中,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战英勇、战功赫赫。

A.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B.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D. 叶挺率领的独立团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First part:Mother’s Day.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单词及短语alive, hero, take care of, experiment, fill, upside, scientific, method.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心话题“Mother’s Day”, 及配套的PPT课件和图片来直观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amily的含义。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alive, hero, take care of, experiment, fill, upside, scientific, method的用法。

2.What day is Mother’s Day?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every year.

3.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Give presents to their mothers, or make a special breakfast for their mothers.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视频。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other’s Day”。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通过关注家人、亲情和沟通, 主要是感恩教育。通过课堂项目和故事, 学生复习已学词汇和学习新词汇, 熟练针对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部分词汇, 并预习了本课。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基础学习, 对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帮助。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other’s Day”, 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但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挑本单元的重难点讲, 单独板书, 重点强调。尽可能多地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教学, 来加深学生对本来陌生事物的印象, 从而提高记忆能力。

七、中考考点分析

alive, hero, take care of的用法。

八、教学过程

1.听故事, 看图片answer me the question.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2.导入新课, 看视频, 画出重点。

3.展示重点和难点。

(1) People give______gifts______ (礼物) to their mothers.

(2) In England people__celebrate_____ (庆祝) “Mothering Sunday”.

(3) In North America, people do___special____ (特别) things for their parents.

(4) They also try___to help______ (帮助) mothers all day.

(5) Their mothers are still_______. (活着的)

(6) In the______ (17世纪) they began to use machines.

4.根据句子意思和汉语提示填空:

(1) It was amazing that the little baby was still. (活着的)

(2) These soldiers are______. (英雄)

(3) We should______ (照顾) our mothers when they are old.

九、板书设计 (略)

十、教学反思 (略)

十一、布置作业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0

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经纶(lún)...横柯(kē)鸢飞(yuān)戾天(lì)...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从流飘荡

从:跟、随 .(2)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3)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 .(4)急湍甚箭

甚:超过 .(5)互相轩邈

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 ..(6)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7)鸢飞戾天

戾:至、到达 .(8)经纶世务

经纶:筹划、治理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朝代)文学家。(2)文章总领全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在文中各找出一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四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8.你们班级正在举办以“富春江风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四幅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书法作品,属于楷书的是(B)

A

B

C

D(2)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南朝梁吴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轼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元代吴桓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如果现在要从中挑选一句作为富春江旅游推介的宣传语,你会选取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选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他是第一个从文学角度来描写富春江之美的人,后来赞誉富春江的诗文大都受到他的影响,而且这一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富春江美景的特色;从宣传语的角度,这一句八个字,读来也铿锵有力。

9.作者在描摹“异水”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又如“直视无碍”从人的角度,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

0

2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2)水皆缥碧

皆:全,都 .(3)负势竞上

负:凭借 .(4)望峰息心

息:使……平息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它们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不仅使景物显得生气勃勃、富有情趣,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观赏景物时的深刻感受和对景物的深厚感情。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一段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对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水清澈、湍急的特点。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

(解析:D项“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14.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为称赏。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太守,召朴主簿,日引③与赋诗。

(节选《梁书》,卷四十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③引:招引,这里可理解为“请”。【示例】介绍吴均的生平及才华(文章得到名家的称赞)。0

3拓展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①和畅,故山殊可过②。足下方温经,猥③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④感配寺,与山僧饭讫⑤而去。

北涉⑥玄⑦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⑧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⑨,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⑩。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景气:景色,气候。②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③猥:不合时宜地。④憩:休息。⑤讫(qì):完。⑥涉:渡。⑦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⑧曩:从前。⑨仄径:狭窄的小路。⑩雊(gòu):野鸡鸣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故山殊可过

故:旧的 .(2)足下方温经

方:正,刚刚 .(3)复与疏钟相间

疏:稀疏 .(4)倘能从我游乎

从:跟、随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不敢不合时宜地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17.第二段中写了哪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分)写了深巷的犬吠声、村墟的夜舂声、山寺的疏钟声。(1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1分)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1分)18.作者借这封书信表达了对朋友怎样的愿望?(2分)【示例】作者在文中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地提出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愿望。

附参考译文: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不敢不合时宜地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住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在叫,叫声像豹的叫声一样。夜晚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随的仆人已经入睡,多么思念从前(你与我)挽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要点难点

1.以背影为线索,围绕中心意向组织材料的叙述方法。2.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3.情感教育:真正领会父亲的深情。学习方法提示

1.通过层层深入、由点到面的领悟,理解“点”式构思方法。2.应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思路解决问题。

3.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动情、动容,起到精神净化、深化的作用。

预习指导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4—1948)字佩弦,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原籍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他早期即从事新诗及散文的创作,出版的诗集有《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他的散文写景抒情细致委婉,结构缜密简明,语言清新干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1934)、《伦敦杂记》(1943)。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往西南,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的推动下,朱自清对国民党卖国投降的反共反人民的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逐步提高了认识,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0月,他虽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仍拒绝接受当年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的“救济”物资,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内战的坚定精神。

写作背景提示:

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基础知识目标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狼藉 惨淡

勾留 琐屑

赋闲 蹒跚

颓唐

变卖典质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整体感知目标()1.按照下面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2.背影自然是文章的线索,根据上面的提示,给三部分各自加一个小标题。

① ___________背影② ___________背影③ ___________背影

3.你觉得那一个情节最感动你?能把这个部分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吗? 探究准备

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在文中划出“背影”这个词语,看有几处。2.在文中找到写“我”流泪的地方,做标记。3.在文中划出写父亲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题:概括同学们整体感知的内容。(内容、结构、线索、主旨)

同学们都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以背影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表达出浓浓的父爱以及自己对父亲的理解、挚爱和怀念。那么这样一篇看似平淡的文章为什么会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名篇呢?我们有必要细致的探究一下。

二、问题探究

1.文章最感人的细节是哪一部分?先请你认真的读读。找出后提问同学朗读,教师点拨,指导同学学会动情地朗读。

2.这个细节就是父亲为“我”橘子,这似乎没什么,父亲为孩子买东西,太平常了,没什么可感动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感动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教师引导:

买橘子时候不容易:胖,衣服笨重不便,要费力爬月台,“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几个词语形象逼真-----细微之处见真情

他亲自来送我:这么多可以不送的理由:我已经20岁了,北京我已经来往过两三次,父亲事忙,已经叫茶房陪我同去

-----孩子,你永远是父亲的牵挂

家境:差事交卸、祖母去世、祸不单行,父亲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患难时刻,才见父亲拳拳之情

总结:看父亲买橘子而流泪,是感情沉淀已久的爆发,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三、拓展探究

如果母爱是一杯烈酒,浓烈而香醇,那么父爱就是。(父爱是一杯清茶,含蓄而深沉)在原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父亲的特点?

父亲那些简短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同学品味。要求同学模仿朗读,读出一种深沉而亲切的语气。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四、感情体味---谈谈父亲 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父亲。1.他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你遇到危险或病痛时,你想象一下,你的父亲会怎样去做?

3.也许,我们的生活是平淡的,我们从父亲身上没有感觉到多少伟大之处,反而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朱自清不也嫌弃父亲的迂吗?但是,你真正想到过他的艰难吗?他每天在忙什么?他累吗?他也许为了这个家,为了你的将来,为了一个男子汉的尊严,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多么希望得到你的理解与关心啊!你做到了吗?你不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五、拓展赏析

认真而动情地朗读下面两段文字

(一)父亲给女儿的一封遗书!

给可爱的女儿:再吃10次蛋糕就可以找爸爸了„„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躲好久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14岁(还要吃完10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眯,爸爸躲在那里,好不好?爸爸要躲这么久,你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能犯规,爸爸不算输。爸爸的魔法是:趁你睡觉的时候,跑到你梦里和你大玩游戏;在你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你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你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你„„要记得,爸爸一直都陪着你!你已经是4岁的大姑娘了。爸爸要拜托你一件事,要你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眯,看你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有多好,妈眯会告诉你的。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捉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妈眯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哭,偷笑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哭你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好不好。宝贝?你们是同一队的,来比赛,看你们厉害,还是爸爸?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始了。十年后的女儿给爸爸的信

爱玩的爸爸:你躲在那里?你不是说我吃过10次蛋糕后,就可以找到你的吗?这10年来,我很听你的话。为了不犯规,害怕游戏输掉再看不到你,我努力地照顾爷爷,奶奶,妈眯,他们哭,我逗他们笑。爸爸,他们终于笑了!我赢了!游戏结束了,你该回来了,对吗?原来......不对的!我期待你回来,再和我玩捉迷藏的时候,妈妈却告诉我,我再也看不到你了,原来10年前,我已失去了你这个爱玩的爸爸......爸爸,你为何忍心骗你最爱的女儿,几年来,我每吃一次蛋糕,我对你的思念越积累,我们10年后的再会也就越期盼。10年前,若你让我选择的话,我宁愿爸爸不要骗我,你该相信你的女儿吧!我会坚强,我会更努力逗爷爷,奶奶,妈眯笑。又或......来骗我一辈子,和我玩一辈子捉迷藏,让我赢回一辈子的你......爸爸,10年后的后知后觉没有减轻失去你的震撼。虽然痛,但我会努力完善我的人生,不会辜负你的爱,不会辜负你和我玩10年捉迷藏的苦心。

教师总结:正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变的美好。我们沐浴在爱的世界里,为什么就不珍惜呢?努力去感受来自父亲的、母亲的,以及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爱,我们才会使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也许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么我们一起约定,20年以后,你再读读朱自清的《背影》好吗?我想,那时,也许不经意间,你的泪水已经溢满眼眶!

课下推荐欣赏

(一)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这个动作写尽了父爱的要义。

(二)思念父亲

日历撕去旧年的最后一页,太阳退出最后一抹余晖,暮色在倦鸟的翅膀悄然降落。携一缕低迷的山风,踩着轻湿的夜草。父亲,我来看你了。

年年岁未,不管我身在何方,总能听到你平安的消息,即便身在病中,我也能听到你的声音,今宵,你能听到我的述说吗?

躺在一堆黄土里,你冷吗?抽一支烟解解乏吧?我从千里之外带来的,你未曾听说过的牌子。我使劲吸一口,浓浓的烟雾醺遍了我的五腑六脏,点燃了我陈旧却又清新的记忆。

儿时你讲给我的故事,如今竟一点一点地从心底泛起;你陪我读过的那些书,那些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竟无比清晰地在我脑中出现。父亲,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看谁把《红楼梦》背的更多,记得上次我们背到四十回了还不分上下。来,让我们继续这场比赛,好吗?父亲,我现在能背到第八十回了,你呢?

或是我们来对对联吧?看谁对的既快又好?哦,不,在这方面我永远是赶不上你的。

父亲呵,那些你讲给我的故事,我会一代一代地讲下去,它们早已深入我的骨髓深处了。

父亲,我还有好多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生路上还有无数的选择,你需要你的意见,帮我,好吗?

漆黑的夜里下着细细的雨丝,我们还是一如从前般对面而坐,各读各的书吗?还是下一盘棋,或是说个笑话解困儿?

父亲,你的腰身累了吗?要不我来为你拔个火罐或是为你捶捶?

父亲呵,你可还记得:去年春节,我们都知你已经病入膏肓,但我们在你面前都没有哭泣,都能从彼此脸上那竭力掩饰的笑容里看到无限的眷恋。父亲呵,请原谅我,那时我好想拥抱一下你的,可是我不敢,我怕我一抱你,不争气的泪水就下来了。当我们向你挥手道别,说下个春节再聚时,你和我都知道这将是最后的见面了,我们都从彼此的眼神里读出了最后的告别。父亲呵,当我走上小山岗时,眼泪就如这春天的雨一样不停地下。我站在山岗的树后悄悄地看你,不忍离去,看见你依然站在房后身披大衣,依依挥手——尽管你已经看不到我了。我真想冲下山回到你的身边,父亲呵,你知道我的不舍,你频频地挥手赶我走啊。

当我走出你的视线,我流着泪的时候,心依然在你的身边,你感受到了吗?父亲。我知道,从此,每一根思念的弦都将爬上你最后的沧桑,在无人知道的时候,更是你风霜的浊泪花花。

从此,你最后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今夜,我再次仰望你的魂灵,我依然看见那些颗慈父的心。

喝一口酒吧,父亲,御御地下的寒气。从此,我将只能独饮无欢了。

父亲,没有你的年夜,我百无聊奈。

1.第一篇文章中,弟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第一篇文章中,父亲“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是因为什么?而“拐弯处的回头”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从人称的应用上看,第二篇文章用什么特点?

4.第二篇文章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班级辅导计划计划下一篇:《斯中考试之后》的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