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4-05-10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11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1课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知识梳理】

一、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创办,简称黄埔军校。任校长,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的统治,统一全国。

开始:1926年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任总司令。

主要对象:、、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北伐名将:第四军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

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

结果:因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

三、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利益。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学校的创办者是()

A.李大钊B.毛泽东C.孙中山D.蔡元培

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所学校是()

A.保定士官学校B.云南讲武堂

C.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D.中国陆军学堂

3、“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在一位同学撰写的关于北伐战争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在此过程中,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战英勇、战功赫赫。

A.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B.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D. 叶挺率领的独立团

用心爱心专心 1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识图)

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火烧圆明园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右图所示的文物是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指()

A.英国侵略军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军D.八国联军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的是()

A.红巾军B.太平军C.义和团D.洋枪队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师寄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约10分钟)

1、在,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器的灿烂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代表作品

有、。

2、与商周同时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了一种独特的青铜文明是文化。此外我国的陶瓷也也很发达,因此,我国是世界上的国家。所以中国在英语中被称为。

3.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相继出现了被称为“”的农作物。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在时候都已经有了,而且还出现了牲畜圈养以及王室的牧场。因此、、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4、通过上面的图片结

合课文内容用50个字描述奴隶的生活

二、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小组内检查自主学习结果,对疑问进行讨论。

2、为什么夏、商、西周会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师生互动、精讲点拨(约10分钟)

用心爱心专心

11、什么是青铜文明,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与这时期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什么关系?

四、系统总结,知识梳理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中考链接

1、(2010·四川内江)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2、(2010·山东潍坊)《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3、(2010·安徽)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B.司母戊鼎C.竹木简D.青花瓷

4.(2009·烟台)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2008·恩施)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 西周D.春秋

6.(2008·咸宁)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司母戊鼎B.整套编钟C.青铜神树D.四羊方尊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这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青铜铸

造水平。该器物叫()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D.毛公鼎

2.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用心爱心专心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3.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B.河姆渡文化C.三星堆文化

4.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5.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畜牧业

6.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B.奴隶C.平民D.诸侯

7.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D.这些人是罪犯

8.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

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B.夏朝C.商朝D.西周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

A.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 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

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七、当堂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3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标版

【学习目标】

1.了解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课前预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历史背景:

(1)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英国想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下,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相反,他要从中国购买大量、、和。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流入中国。这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为了,英国从事鸦片贸易,向中国,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

(3)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有四十多万箱。

(4)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1)清朝有见识的大臣_______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其到_______ 禁烟。

(2)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_______年_______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国占领了_______。_______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③开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丧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社会沦为______________社会。(2)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课堂反馈】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动脑筋(源自课本)

1.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

练。(P3)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P5)

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P5)

二、思维拓展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历史分期等)

2.怎样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堂检测】

1.6月26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国际禁毒日”。近代中国虎门销烟的主要领导者是()

A、林则徐B、李鸿章

C、左宗棠D、康有为

2.“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最早出自()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右图是携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浮雕,它表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A、1839年虎门销烟B、1911年武昌起义

C、1919年五四运动D、1949年渡江战役

4.“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出自下

列人物中的()

A、林则徐B、魏源

C、左宗棠D、李鸿章

5.鸦片战争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篇5: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一、温故互查

1、标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崩殂()侍()卫陟()罚臧否()().....

郭攸()之费祎()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性行淑均()行()阵和睦倾颓().....

猥()夙()夜驽钝()....

斟酌()()以彰()其咎()咨诹().....

2、解释下列词语。

(1)崩殂()(2)光先帝遗德:()(3)菲薄:()(4)

恢弘:发扬扩大(5)引喻适义:()()

(6)刑赏:()(7)陟()罚()臧()否()(8)临表涕零:

()()(9)倾颓:()

(10)倾覆:()(11)驱驰:()(12)猥:()

3、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4、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二)问题探究

1.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2.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三、课堂检测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加线的词语。开张圣听()犯科()阙()漏以遗陛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作者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规劝的?

用心爱心专心

15.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第二课时

一、巩固练习

1. 默写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2.写出文中的几个成语。

二、课堂检测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3、自述身世的目的:

4、写作特点:

5、全文要点:

三、拓展练习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基于对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这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在学习中从下面几点设定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树立环保意识。

这一目标主要是从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认识自然的伟大,重新定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

2、学习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这一目标是从语文学习方面,学习文体知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文体感悟】

作者:严春友,男,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

写作背景: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在演变成一场巨大利益链条下的疯狂资源掠夺。这样掠夺式开采资源,似乎已经成为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种常态。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可以作证:沿海地区违规批海、占海行为不断增多、非法填海圈地现象的严重性不断凸显;一些地方借保护之名,将国有文物交给商家经营,盘活文物资源频频触碰“红线”;还有一些地方,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地区和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各自为政,出现了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等现象„„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为了持续生存,人类应该可持续地开发和消耗自然给我们留下的仅有的“库存”。【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就人们十分关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了,而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内容结构

一、段落划分

(一)(1)为第一部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论证说明“征服自然”是错误的观点,首先树靶子。

(二)(2)—(10)是第二部分,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征服自然”的提法是错误的、狂妄的。

(三)(11)是第三部分,告诫人类应平等地对待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应该敬重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再也不要“征服自然”了。

二、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树把子)正像一滴水是大海的组成一样,人类只是大自然普通的一部分,“征第二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服自然”不可能。摆错误观点,并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指出其荒谬。

(一)人的智慧不值得自傲。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很幼稚。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4、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二)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1、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

2、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3、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1、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2、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3、爱护自然就是爱人类本身。

(四)由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1、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2、人类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是平等的兄弟关系。第三部分: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写作特点

1.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先强调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是一层;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论证中总括与分说结合。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

3.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4.作者视野开阔多角度论证。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5.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明确:“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作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2.局部突破

(1)文章开篇就树靶子,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的智慧和自然智慧相比就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先,开篇树靶子使论证的中心明确,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于自然的看法,否定征服自然的说法,为下文论证明确论题。同时,作者用比喻论证指出人类的智慧在自然智慧面前的渺小,引出一个自然智慧的概念。自然有智慧吗?为下文作铺垫。

(2)作者有没有接着论证自然智慧?下文从哪些角度论证?

没有,作者没有接着论证什么是自然智慧,自然智慧如何伟大。而是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说明人类的科技进步是渺小的;从人类进步的历史角度,论证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成为被后人嘲笑的对象,我们不应该自傲;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我们人类竭泽而渔式的破坏性的开采是愚蠢的等同于自杀的行为;用宏观的眼光看,整个宇宙广阔而古老,也一定会有比太阳系的我们更有智慧的生命存在。这样就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在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作者才接着文章开头,用举例论证说明宇宙有智慧而且很深邃高超,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这难道不说明宇宙的智慧更高超吗?更值得人类敬畏吗?

(3)那么作者认为自然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人类和宇宙是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说明人与宇宙的关系,认为人只不过是宇宙认识自己的工具,就像人的大脑和人本身一样,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4)我们如果只是认为作者在运用拟人的修辞,那么就不肯定宇宙有没有生命,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

有,①永恒的运动,不断的演化,就是宇宙的生命形式。②我们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是有生命的,一个没有生命的死的宇宙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所以宇宙也是有生命的。③那些我们看来没有生命的物质,只是宇宙中生命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沉睡的生命,在宇宙物质不断演变中,它们会被“唤醒”,而不是赋予生命,因为它们本来就有生命。这样看来,我们人类和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和宇宙中一切沉睡的看起来没有生命的物质也是平等的,是“兄弟”。比如,我们和宇宙中遥远的冰冷的星球是兄弟。

(5)既然我们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看作是我们的“兄弟”,就连冰冷的石头也是我们的兄弟,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的山川河流,小鸟花草?

我们要首先把他们看作和我们一样的平等的生命,不但是平等看待,而且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宇宙的美,他们是宇宙智慧的创造,比如雪花的美丽图案,花朵的花瓣个数的神奇,用心

爱心

专心

看大自然神奇的万物,怎能不令我们产生敬畏之情?敬畏大自然,就会在人类活动中保护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6)“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如果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如何看待这句话?

这正说明了人类是宇宙的杰作,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但人类并不比宇宙中其他物质高明,人类应该和宇宙中其他物质,其他生命是平等的。

(7)文中一些语句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课后练习第二题)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从而说明人类是愚蠢的。人类的智慧不值得自傲。

②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从而讲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人类并不是高高在上。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藉()咫()尺 呐()喊 相形见绌()....美味佳肴()沾沾()自喜 ..2.根据下列成语的解释写出成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美味的饭菜。()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3.填空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 与 的关系,作者否定了“ ”的口号,提出了“ ”的观点。(2)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是。4.按要求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如果说人生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

5.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6.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7.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8.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9.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0.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的含义? 答:。

(二)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1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 1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

1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 1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答:

答案:

1.jí zhǐ nà chù yáo zhān 2.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沾沾自喜 3.(1)人 自然 征服自然 敬畏自然

(2)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4.参考答案: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自云。5.征服自然 6.敬畏自然

7.“狂妄的表现”是指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窃笑的依据是:(1)人类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为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8.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改后没有原句语气强烈。9.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一片森林:人类的智慧就是一棵小树。

10.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都是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同样也是人类自掘的陷阱。11.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12.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13.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14.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素材大观园

一、名人名言

1、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也是康德的墓志铭。

2、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英]莎士比亚

二、“祭山”与“山神节”的来历

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山神节”(也叫老把头节或木把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等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历史上满族是以狩猎为主的游牧民族,满族人祭山与信仰萨满教有关,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派,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崇拜,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性,皆有神仙庇护。所以祭山又称“山神会”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历来有祭山的风俗,在山上找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村里人就在这棵大树下宰杀牲畜焚香祈祷;到了晚上点起篝火。人们载歌载舞,(满族人的舞蹈形式被现代人称为“跳大神”)。祭山仪式达到高潮。

其实汉族至古以来就有祭山的传统,从秦始皇到蓬莱祭山开始,历代皇帝都有过类似活动,如祭泰山等等,不一例举。传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山东莱阳有个穷汉叫孙良,漂洋过海闯关东,来挖山参。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禄的人,结拜为兄弟,一同进山挖参,在老白山下搭了个窝棚住下。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中迷了路,走散了。孙良等了几天不见张禄回来,便沿山路去寻找。走了7天7夜,干粮吃光了,也没找到张禄,走到喇蛄河和浑江汇合处,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昏倒。苏醒后,爬到河边喝水,见水中有只喇蛄,便捉来充饥。用最后的力气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了几行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喇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个喇喇蛄,不见兄弟不甘心。

孙良刚刻完心字,便口吐鲜血死去。人们敬佩孙良的为人,就把农历三月十六日作为“老把头” 祭日。所以后来上山挖参的人都要去拜一拜。

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十六日为“木把节”(也叫老把头节或山神节)。“木把”是当地伐木工人的自称,“老把头”也就是伐木工人的祖师神。据伐木工人世代相传,老把头孙良实有其人。清初封禁时代,不准汉人进入东北林区,官兵稽查很严,独有孙良冒险入林谋生,为后人开辟了生路。在旧《临江县志》(县文化馆藏手抄本)中刊有孙良的一首自述诗:“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啦啦咕(昆虫),教我伤心不伤心!嗣后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人。”传说中的孙良白发银须,面容慈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死后终年手持“索拔棍”在山林中引导放山的穷汉挖掘“棒槌”(人参),护卫山民安全,把迷路者带出森林„„林业工人认为他生是放山英雄,死后就成了掌管长白山林的山神。木把节即由此信仰而起。每到这一天,林业工人就要集会祭祀他,仪式以后,就由工人们跳起豪迈粗犷的“木把舞”。这种舞蹈反映林区的生产习俗,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祭祀行业神——祈求生产安全、行业兴旺发达的内涵。

三、“敬畏自然”与“改造自然”论辩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汪永晨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新京报)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用心

爱心

专心

何祚庥

(编者按: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环球)

用心

爱心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学习重点】: 《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自主梳理】: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首先在()兴起。

2. 八国联军侵华:()年6月,()、()、()、()、()、()、()、()八国组成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 抗击侵略者: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在()、()、()等地痛击侵略者。

2. 义和团运动失败: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挟持()逃往西安,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 意义和教训: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蒙昧迷信及其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辛丑条约》 1. 签订时间:()年,英、俄、德、美、日等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2. 内容: ⑴ ⑵ ⑶ ⑷

3.影响: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什么?

【我夯基,我达标】

1.近代列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连德国皇帝也认为“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脸”的时间是()

A大沽口阻击战 B廊坊车站战斗 C天津保卫战 D北京保卫战 【我综合,我发展】

4.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强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是《

》。

5.“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

B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6.历史诊断:

⑴1900年6月,英、俄、德、美、日、法、意、葡八国组成联军,悍然发达侵华战争。错误: 改正:

⑵在近代,北京曾遭到列强的两次攻占和掠夺,第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战争。错误: 改正: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1900年开始,至1911年结束。错误: 改正:

⑷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允许中国人居住。错误: 改正:

⑸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错误: 改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⑴“北京二度被占领”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

⑵为什么说“辛丑年里泪盈盈”?

⑶你对“清朝变成洋人廷”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工业化的起步

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及插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学感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1、“一五”计划(现在我国正在实行第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

起止时间:

制定的背景:

目的:

基本任务:(包括几个方面)

完成情况:(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的)

结果:

意义: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时间:

制定机构:

宪法的主要内容:

性质:

二、群学探究

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回答:这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至少3项)

你怎样看待这些成就?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有个大庆市,他的别名为“石油王”

东北有个英雄城,他的别名为“鞍钢”

东北有个汽车城,他的别名为“解放”

东北有个新大连,他的别名为“时代窗”

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东北地区取得的任意两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请你为今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1)这部宪法颁布于何时?是哪一次大会制定颁布的?

(2)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949年3月,毛泽东及周恩来等离开西柏坡前往京城赶考,他们赶考的成绩如何?根据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回答。

四、知识构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并掌握基础知识。

五、省学检测(史海拾贝,你一定行!)

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以什么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A大庆

B沈阳

C鞍山钢铁公司

D长春

3.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步于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局面得到扭转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

B土地改革完成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抗美援朝胜利后6、1954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

A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C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探究学习:

通过查找材料讨论: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将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史海泛舟: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区的开发》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1、试一试能否列出三国两晋政权更替表?

2、西晋的起止时间、短暂而亡的原因、启示?

3、淝水之战的时间、双方、大致过程、结果、影响、成语、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体现

了东晋将士的什么精神?(不畏强暴的精神)

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时间、重点区

域、启示?

5、课本112页动脑筋与活动与探究两题。

6、西晋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东晋的建立者是________,西晋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

7、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

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潮开始于_________主要是为了________主要移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到______达到高潮。

9、南朝开始于_____年,包括______、齐、____、陈四个王朝,总称为_______,都城都在________,也就是三国时吴国的都城__________

10、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是_________,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的地区是

___________。从北方推广到江南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短暂统一的政权是_______它与以前的________朝有相似之

处。

12、三国灭亡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吴国灭亡②淝水之战③西晋建立④东晋建立

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③④①

14、西晋衰落的原因是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匈奴族的内迁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压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B、南迁匈奴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D、阶级矛盾尖锐

16、、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_________

A、北方人南迁B、土地肥沃C、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D、南朝统治者注

意调整统治政策

17、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B、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C、当时缺乏完成统一的经济实力D、东晋将领足智多谋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 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释疑解难 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北京街头的谈话》欢送演出团演出成功。请你准备一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课件5)请结合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

消极作用?

4、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通过观看情景剧体验徘徊让我们知道:两个凡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是实践,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导致文革后:虽然纠正文革错误是人心所向,但是两个凡是的方针为纠错设置了重重障碍,为此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知道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从破了左倾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在人民的期盼中顺利召开了,下面让我们看视频以代表的身份去“见证转折”。

教师提出要求:代表们一定要认真开会,会议结束后,你有幸被记者采访。

(播放视频)

视频播放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也闭幕了。做个活动“连线北京”,向全国更多的人民穿越时空报道一下此次会议的情况。

(活动二:连线北京)他们的表演都很专业,相信他们将来肯定会成为优秀的主持人和记者。通过观看视频,亲临大会现场,见证转折,明确了此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希望同学们好好理解和把握。学案中有对内容记忆的方法指导,联系对比加强记忆理解。

然后瞬时抛出探究性的问题:视频中有一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那么你知道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以谁为核心的吗?(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结合学案中拓展提升中表格的填写让你知道了什么?(都是党的历史上转折性的会议)因此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各方面工作陆续展开。请说一下你所知道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情况。(课件12)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从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让我们畅谈辉煌。(活动三)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正确性,也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而这一切的成就归功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首歌唱的好: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教师清唱

歌词中使我们当家做主站起来的标志性的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人物则是毛泽东;使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标志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人物则是邓小平。正是在这承前启后的领路人的带领下,我们才进入了新时代。继续探寻着真理,继续探寻着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

【颗粒归仓 畅谈收获】谈你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收获

结束语:让我们在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深入学习时间科学

篇1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作品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

二、设身处地----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

三、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四、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窃()读 踮()起脚 倾()盆大雨 ....屋檐()暂()时 贪婪()尴尬()众目睽睽()...... 饥肠辘辘()踉踉跄跄()...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中形容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适合,相宜。

:流汗的样子。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介,这。: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溃;勉强地维持。:走路不稳的样子。:图省力,图安逸。

:经常使用的手段,含贬义。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分层记述的结构。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读书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2、感受坐着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2、检查预习案

二、初步研读

1、自读课文

2、自主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在书本上做好圈点批注;各小组解决这些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解决。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题目中的“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窃的意思是:偷;暗中偷偷的做一件事;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请问文中应该是?)

3)、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三件事,请问分别是什么?

4)、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通过阅读全文,请大家找找林海音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

作者 “窃读”虽然经验丰富,但百密一疏,并不是每一次的“窃读”都能全身而退,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1、如果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应该是什么?

2、文中的书店老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书店受辱经历使作者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在文章的末尾为什么还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在这次“窃读”经历后,又遇到了一次截然相反的“窃读”经历。

1、书店受辱后,作者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促使作者这么做的?

2、那么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使作者体会到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请找出来

4、书店店员是一个怎么样的的人?

【合作探究】

1、“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2、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刻苦、学会感恩的人,做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真正健康的人。

在写作上:

1、作者善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2、通过对比揭示中心。

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达标检测案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上一篇:中班《创意空间》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方案下一篇: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