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2023-06-12

第一篇: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第11课 北伐战争(学案)

八年级历史学案上11 第11课 北伐战争(学案)

设计人:兰宏涛 使用人: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 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3、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知识梳理】(A为必记内容,B为理解内容,C为应用内容,D为拓展内容) 知识点一 黄埔军校的建立(阅读课本50页,填写下列空白:)

1、(B)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实现了_____________,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国民革命时期

2、(A)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______年5月,________在______的黄埔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简称黄埔军校,_______任校长,后_______为政治部主任。

3、(B)思考50页上的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4、(B)黄埔军校创建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重要领导人毕业于黄埔军校(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说明) 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阅读课本51页 52页,填写下列空白)

1、(A)_____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出发地_________北伐军的总司令是______。

2、(A)北伐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主要战场。

3、(A)在两湖战场上,北伐军连克___________桥、__________桥,第四军的_______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4、(A)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即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两派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_____________,声势震动全国。

5、(C)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6、(A)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 1

第二篇:第11课 法国大革命 导学案

知识目标:《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评价。

重点:《人权宣言》 难点:评价拿破仑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P59-63页内容,用笔勾划出知识点,并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年,巴黎人民攻占---------,法国大革命爆发。

2、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封建君主是-----------。

3、------------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4、拿破仑帝国存在的时间从---------年到----------年。

二、问题解答:(用笔勾划出,作好批注)

1、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2、《人权宣言》的颁布 ①时间: ②发表机构: ③内容: ④意义:

3、拿破仑帝国

☆简评拿破仑:

4、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自主检测】

1、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反法联军攻打法国

2、“宣扬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3、从一个炮兵上尉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屹立于法国和欧洲政治舞台几十年,滑铁卢一战使之退出政治舞台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B.华盛顿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4、小红同学总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

A.都发生于18世纪

B.都是为了反抗殖民压迫

C.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课时达标练:(要求学生做课时同步练)

1 【习题解答参考资料】 P60:《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人认为它是进步的,有人认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从进步性来看,《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障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从其局限性来看,《人权宣言》在宣布“人人平等”的同时,又宣布“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把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人权”完全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权,维护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权利。 P63:强大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灭亡? 答:通过阅读《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拿破仑征服了出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但他同时也被欧洲大陆的民族国家所包围,它始终处于英俄等反法同盟国家的威胁之下。它对被占领地区的侵略掠夺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连年征战,也使得国内人民产生了厌战情绪。远征俄国的惨败和滑铁卢的溃败使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

P64:温故知新:《人权宣言》强调的“人权”主要有哪些?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答:《人权宣言》强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规定的人权与法治,否定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确立了改造封建社会和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则。但《人权宣言》在宣布“人人平等”的同时,又宣布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把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人权完全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权,维护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权利,实际上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基础出身的不平等。

P64:畅想天地: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你认为他进步意义大,还是局限性大,请说明理由?答: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打败“反法同盟”,这是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的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但他后期的战争具有明显的侵略和掠夺性质,引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P64: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1799年,他夺取政权,1804年,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了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但是它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与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学习反思:

教学后记:

第三篇:第11课展望祖国未来 复习导学案

第11课展望祖国未来

【课标要求】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及途径;理解社会法杖不平衡的现状;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考点梳理】

一、构建和谐社会

1、为什么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性)解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我们一方面需要注重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

2、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解答: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

的社会。

3、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解答:①要促进 的和谐;②要从

做起。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方面的现状是什么?解答:①取得成就: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

目标,实现了从到 再到的历史性跨

越,人民生活。②不足: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

之间

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全面小康应该是怎样

的?)解答:①基本实现、显著增强、

位居世界前列;② 普遍提高、 明

显改善、良好;③人民享有、具有

;④各方面制度、社会;

⑤对外、更加、为人类文明。

3、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样做?)解答:①增强、

努力实现;②扩大,更好保障

;③加强,明显提高;

④加快发展,全面改善;⑤建设,

基本形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式;⑥需要长期的。

4、为什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解答:①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

传统,也是;②我们虽然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

步,人民生活总体,但我们的小康还

是,我们仍处于阶段,要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的

艰苦奋斗。

三、实现民族复兴

1、为什么要实现民族复兴?(必要性)解答:①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②实现民族复兴是的重要目标。

2、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什么?(民族复兴后的情况)解答:是我国进入,人民生活,我们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3、怎样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什么?)解答:排除,抓住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 这一中心,全民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4、为什么说21世纪头20年是 战略机遇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条件有哪些?)解答:①外部: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在正处于一个的外部环境。②内部:我国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的确立,加入, 【典例分析】

1、2011年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教育、水利建设、医疗卫生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险、稳定物价等财政支出将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2/3以上。这表明() A、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B、我国努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C、我国坚持社会的根本要求,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D、我国建设的小康社会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

2、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中原崛起”为主题的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策略,构建全新意义的“大郑州经济圈”。实施这一战略() A、是构建和谐中原的需要B、体现了同步富裕的原则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D、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

3、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丽景象?你对现在的小康满意吗?为什么?请描绘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4、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采取了一些列具体措施促进社会公平。 (1)我国现在存在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请列举三例 (2)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3)党和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4)我国政府为促进社会公平、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5)你认为我国目前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课题民族团结学案号11主备人 曹文增审核人 曹文增日期 2012-3-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4、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3个层次:分自治区、、。

⑵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5、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近年来,以**集团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不断的策划西藏独立,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2、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右图是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她主要体现了()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地区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

3、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10个B.5个C.6个D.8个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③④

6、“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

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A.蒙古族B.回族C.藏族D.壮族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 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②缩小东西差距③各民族共同发展 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9、1994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投资达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关键

B.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符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课本第59页活动与探究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

的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五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1)1解析

《包身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讨论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 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 2. 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创作背景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关于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释题:《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1 二课前预习

(一)生字注音

猪猡( ) 骷髅( ) 水门汀( ) 纠缠( ) 褴褛( ) 铁锭( ) 船舷( ) 荤腥( ) 皮辊( ) 执拗( ) 惺忪/松( ) 蹒跚( ) 蠕动( ) 谄媚( ) 虐待( ) 莴苣( )搽粉( ) 籼米( )簿子( ) 弄堂( ) 弄权( ) 契据( ) 锲而不舍( ) 挈带( ) 哄:① ( ):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 )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 )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二)《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课堂探究案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

(一)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课文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住吃工作条件)

(三)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

(四)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五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读巴黎圣母院有感xx字下一篇:ct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

本站热搜